人教版必修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2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1、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研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三、初读课文,思考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发展的,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四、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2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2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课堂概述本课主要内容为研读《活着》第二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生活窘境,并从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复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 - 了解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生活窘境; - 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复杂; - 提高对小说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本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分析文本中意象带来的思想和情感的蕴含;•学会运用本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对比本文中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分析他们在封建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困境;•意象分析和思考。
教学过程1. 生字词语导入通过PPT展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并逐一解释和读音。
2. 学生自读文本让学生自读本文,把握基本情节和事件。
3. 文本解读•通过参与式讨论,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他们自己处在古代社会,面对类似的处境,会如何做出选择。
4. 文本写作请学生结合本文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选择一个角色,自行填写角色设定表,写一篇介绍该角色的短文。
5. 个人笔记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记录在个人笔记本上。
课后作业1.完成作业并将角色设定表和短文微信群内发出;2.预阅下一章《活着》第三章并做好笔记准备面对课堂。
注意事项•本节课语言表达难度较大,请及时调析课堂进度,确保学生全面掌握课程要点;•参与式讨论环节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确保学习氛围活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主体性强,不得搬运原文和资料。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综合日常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任务需要,设计一节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综合阐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认识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操和品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
2.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深入解读。
3.对小说情节展开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导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信息和潜在主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学生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和评价小说情节,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组合授课法:通过讲授、问答、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综合方式,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1.通过引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
如:“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没有自由的感觉?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经历?”2.通过分享学生的经验和想法,引导他们从自身出发思考小说的主题。
Step 2. 学习1.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作品和出版历史。
2.依据小说节选,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如“适应与自由”、“人性的外表与内涵”等。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如“丁巳”、“春夏”、“秋冬”等。
4.探讨小说情节展开的过程和演化趋势,如“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关系”。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时代背景,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阅读小说,交流心得,学习塑造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毛毛虫吗?它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丑陋、恶心……)但它每天都在为了努力挣脱套子而活。
然而,这世上偏偏有一类人,一辈子对“套子”“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来结识一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展示课题)
整体感知
在别里科夫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自由作答,总结展示)
结婚事件、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
小剧场
骑自行车事件
合作探究一
通过刚刚小剧场的精彩演绎,从骑自行车事件中,你能看出来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在其他的事件中又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讨论,分享答案)
总结:孤僻、保守、胆小、多疑
套己套人
合作探究二
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自由作答,总结展示)
方法指导: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侧面描写:“我”的介绍、周围人的表现及评价、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主旨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讨论作答)
总结展示社会背景,揭示主旨
拓展延伸
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如何看待这些“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作家契诃夫吗?他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谁能举出一些他的代表作?”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借此机会引入课文。
2.呈现: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教师可以播放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他的作品风格。
3.概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4.分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别里科夫有哪些生活习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5.练习: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6.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表达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
2、把握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
核心素养与价值观: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特点。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认识社会环境与别里科夫人物形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库克雷尼克塞是苏联非常著名的一个漫画家,请大家看一幅图。
观赏图片的特点,通过影子和其他人的衣着,能看出晴空万里,但是图片中的人却穿着雨鞋、带着雨伞、黑色大衣,并且把衣领高高竖起,这个人就是别里科夫,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别里科夫的世界。
二、重难点介绍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特点。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认识社会环境与别里科夫人物形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三、赏析析以下段落,并且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手法。
(采用iPad 教学,学生分组拍照上传,分析学生上传的答案,并进行总结)1、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怀疑卧室里有声,通宵做恶梦的第二天)他脸色发青。
(看到自己的漫画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看到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后)小结:外貌、神态描写。
写出别里科夫胆小多疑、守旧、拒绝新事物、古板。
《装在套子里的人》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成功地塑造 了别里科夫这个可笑、可憎、可悲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 文学素养,对小说等文学作品有一定的 鉴赏能力。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 差异等原因,学生可能对本文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创新教学方式
尝试采用更多的创新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 ,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THANK YOU
艺术手法鉴赏
本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通过对这些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文学知识
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俄国文学的发展 历程和特点。同时,梳理本文中出现的重要文学概念和术语 ,如“套子”、“讽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 本。
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03
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
资源和拓展空间。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如增 加背景知识的介绍、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
2.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2. 视听材料:与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的故事、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故事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讨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请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解释。
Step 2:学习成语1. 分析成语词义及构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装在套子里”指的是某人隐藏或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其实质是指一个虚伪、做作或狡猾的人。
2. 分析成语用法: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看起来正直、真诚,但实际上却心机深重、操纵他人的人。
Step 3:情景演练1.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意思,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小组中分组讨论并展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评论和讨论。
Step 4: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是否属于“装在套子里的人”,并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在小组或全班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可结合学校生活,找出身边的例子,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定义。
Step 5:总结反思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进行总结。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在书写纸上写下自己对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和应用,至少写100字。
Step 7:课堂延伸教师可根据情况,继续扩展教学内容,如探讨成语的来源和发展、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Step 8:课堂结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主讲人:张艳芳教学目的: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3.思考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质疑相结合。
2、合作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预习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炼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著有《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俄)契诃夫、(法)莫泊桑、(美)欧·亨利。
2、写作背景:19世纪末,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的代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扮演者上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人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可是这样的一个人两个月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究竟为什么会离开人世?请大家把我们的课本翻到第9页,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去揭开他的去世之谜?二、课堂探究:1、快速浏览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自由发言:教师点拨: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第37段)。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课程背景本次教学的课文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科幻小说。
本篇小说中采用了类比手法,将人与机器做了一个类比,表达了人的意识逐渐由机器代替的隐喻。
教学目标1.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探讨科学思想。
2.掌握分析科幻小说的方法,分析科幻思想。
3.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表达科幻思想的用意。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教学方式1.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的情节,提高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PPT展示有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文学特点、主题等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探讨小说中的科幻思想,并针对小组探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调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4.互动问答: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取短时间内轮流回答问题、现场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以“写一篇科幻故事”的任务作为课堂结束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既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本次教学的一个小结。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科幻思想。
2、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对人的意识的描写。
2、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幻小说的文学特点和分析科幻思想的方法,更是通过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幻思想的内涵和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表达。
总结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方式及实现效果,从兴趣导入开始系统讲述教学过程,并重点强调了科幻小说类的分析方法、科幻思想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前阅读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
2. 准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摘要和相关问题。
3. 准备讨论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教师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描述故事的背景、角色和情节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阅读故事并进行分析:1. 教师将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朗读给学生听。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意故事的细节和情节发展。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故事的结局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等。
3.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对其观点进行评论。
拓展思考和创造力:1. 探究主题:让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故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来表达。
2.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写故事的续篇、改编电影剧本或者设计相关的艺术品等。
评价和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等。
2. 总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启示和对自己的影响。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一份与故事相关的作业,可以是写读后感、画画或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等。
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思辩,培养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生的创作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骑自行车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当面交锋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了解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背景,把握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运用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2)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勇于追求自我价值。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小说反映的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
2. 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
3.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俄国19世纪末社会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进而引入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分析小说反映的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现实。
5. 主题阐述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个角色的启示。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反映俄国19世纪末社会现实的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对比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独特之处。
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
⾼中语⽂课⽂《装在套⼦⾥的⼈》教案(2) 明确:别⾥科夫反对⼀切新⽣事物,扼杀⾃由与进步。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切反动势⼒必然灭亡,使⼈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们觉得埋葬别⾥科夫是件⼤快⼈⼼之事。
然⽽死了⼀个别⾥科夫,还有许多别⾥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个僵死、腐朽的社会。
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个⼈的⾎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个礼拜还没有过完,⽣活⼜恢复旧样⼦”⼀句话。
明确:虽然别⾥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们思想的“套⼦”仍然存在。
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活着,别⾥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阻碍社会进步变⾰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
要让⽣活有新的⽓象,必须变⾰社会,⾰新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活的强烈愿望。
七、指导学⽣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科夫这个形象 学⽣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甲:别⾥科夫不仅在⽣活上⽤各式各样的套⼦把⾃⼰⾥⾥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且他连周围的⼀切也不放过。
城⾥新设⼀个茶馆、⼀个阅览室、⼀个戏剧⼩组,他便惊恐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来。
”⼗多年来,教师、校长甚⾄全城的⼈都战战兢兢地过⽇⼦,整个城市死⽓沉沉。
⼈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
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
因此,别⾥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习⼄:别⾥科夫不是“卫道者”,⽽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
这可从以下⼏个⽅⾯看出:⾸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
《装在套⼦⾥的⼈》选作课⽂时,编者⼤约删去原⽂的1/3。
开头部分有布尔⾦的⼀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蟹或者蜗⽜那样极⼒缩进⾃⼰的硬壳⾥去的⼈,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的性格的⼀种变态。
”下⾯紧接着就介绍别⾥科夫(课⽂从这⾥开始)。
显然,作者只是把别⾥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属于“极⼒缩进⾃⼰的硬壳⾥的⼈”“是⼈的性格的⼀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做“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明确其社会意义;2、重点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读懂一些表达特别的句子(如收尾句)。
【教学设想】1、教学策略:以第一句话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地钻研文本;2、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3、教学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研读兴趣和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将模拟专案组调查“别里科夫之死”专案。
4、教学重点:别里科夫的形象和小说的讽刺手法。
5、教学难点:柯瓦连科、华连卡的映衬作用,别里科夫婚事失败的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1.“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胆小保守,十分滑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2.解题和背景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
小说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统治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时代意义。
2.理解小说的主题,认识沙皇的黑暗统治。
3.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1.欣赏别里科夫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的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及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研究探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一听到铃声就往教室跑呀,你们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呀,大家都知道这是制度纪律让你们必须这样做,你们的心中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束缚住,不能违规。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套子,这些套子我们必须得戴上。
我们曾经过嘲笑过孔乙己的迂腐,范进的可笑,同学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好笑怪异的行为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他们是被科举的套子束缚了。
人世间总有一种人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他被这些象金箍一样的套子束缚了思想,束缚了手脚,结果成了人中另类。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个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生字注音隔绝gã juã胆怯dǎn qiâ祈祷qí dǎo 辖制xiá zhì滑稽huá jī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撮合cuō hã讥诮jī qiào 谗言chán yán2.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老师补充说明作者及本课写作背景契诃夫,全名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e)夫,他生于沙皇统治的1860年1月29日,于1904年7月15日在对沙皇俄国的讽刺和控诉中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代表作《小公务员之死》(1883)里描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因为无意打一个喷嚏,把吐沫星子喷到了一个当官的身上,吓死了;《凡卡》(1886),描写一个叫凡卡的小学徒在城的生活,小说通过小凡卡给爷爷写信告诉诉说了在城里的生活,希望能回到乡下去,但是他不知道怎么乡下爷爷的地址,成了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万尼亚舅舅》(1896)这部戏剧描写的是万尼亚舅舅二十五年来他默默地为教授做牺牲,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教授身上。
结果发现,被自己崇拜和视为偶像的,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整体感知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写出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相互讨论,统一看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总结: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第5段至倒数第3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2.别里科夫一生有哪几种套子?老师解释套子的含义: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过许多套子,比如我们戴的手套帽子,穿的袜子衣服,还有我们出门依赖的自行车,长时间离家后的思念,一听到铃声就要进到教室或者走出教室等。
有的是看得见,就象手套帽子袜子衣服,有些是看不见就如习惯思想理念制度等。
有些是好的,能约束我们不做错事,有些是不好的,他可能阻碍我们去做正确的事。
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类找出。
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文中信息,讨论概括,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总结:服装套:雨鞋、棉大衣、黑眼镜等。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3.提问: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讲了在别里科夫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自读课文,相互讨论,统一看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总结:主要讲别里科夫恋爱的故事,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五、课堂总结本课通过对课文阅读了解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身上的套子,及别里科夫戴着套子生活和工作的情况,让我们了解了那个俄国黑暗的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六、课堂检测1.口头回答,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2.口头回答,别里科夫经过了哪些恋爱故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提问:别里科夫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平时老是带着雨伞,戴着帽子和眼镜,老是唉声叹气,担心害怕,对政府的告示,通知特别感兴趣,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导入新课:别里科夫的套子害了别里科夫,更重要的是也让这个社会显得死气沉沉,那么这一课我们就来看看,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些套子的来源是什么。
二、分析小说的第一部分。
提问:从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看,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戴上这些套子?老师引导学生从其生活的衣着,工作中的习惯,及其神态动作语言来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统一思想。
最后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补充总结:生活、衣着:戴帽子眼镜,拉下车帘盖上车篷,经常打着雨伞,把衣领竖起,把头缩在衣领里,住都会象箱子一样的房子,用被子蒙住头。
这些行为能从外表看到其内心的畏惧,思想的保守,逃避现实。
工作中:歌颂过去和不存在的东西,教古代语言,关注告示和报纸上有关禁止的东西,担心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等新事物的出现。
这些行为说明,他思想保守,宁愿做沙俄的鹰犬,害怕新事物。
神态动作语言习惯:六神不安,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对禁止的清楚明白,对默许的老是摇头表示怀疑,在教务会上常是慎重多疑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经常说的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保守,懦弱,害怕变革,统治者的卫道士。
别里科夫经常戴上套子的原因是:他受到了沙皇俄国统治者思想的侵害,他害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思想保守,害怕变革,性格怯懦,做惯了鹰犬。
讨论:在你的生活里有哪些“套子”?你是怎么看待这些“套子”的?老师指导:我们的生活在套子里,有形的无形的套子让我们变得规规矩矩,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周围就有哪些套子“辖制”着我们。
学生展示,老师帮助学生补充总结:无形的套子有:1.思想上的套子如理想、理念、目标。
2.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如国家的法律、单位的制度、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
3.习惯。
有形的套子:手机、电脑、衣服等有些套子让我们变得好了,如好习惯、法律、好制度。
这些套子我们要遵守经常戴。
有些则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如习惯于玩手机,随口骂人等。
我们努力去除掉这些套子。
三、分析小说第二部分。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这些情节里,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从他的这些表现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
老师引导: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语言、神态等,及每件事的因果关系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统一看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总结:漫画事件让别里科夫“难堪极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甚至说“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
通过这些神态描写及语言描写表现出他没有接受新事物甚至爱情的勇气,表现虚伪。
骑自行车事件让他“心里乱得很”,“老是心神不宁地搓手,打哆嗦”,他怀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这些心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是一个不能接受新事物,封建思想严重,是一个正统的封建卫道士。
与柯瓦连科冲突及死亡的事件中别里科夫郑重地表达了对漫画内容不接受,对老师骑自行车不接受,甚至威胁要告发柯瓦连柯,他羞惭于自己滚下楼梯的情状,本段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把加紧里科夫的保守顽固怯懦,害怕变革和新事物,封建卫道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讨论:别里科夫如果真的恋爱成功,他会是什么样子?老师指导:根据别里科夫的身份和性格,合理进行想象。
学生展示,老师帮助学生补充总结。
总结:别里科夫如果恋爱成功,他也不会丢掉身上的套子,因为他是沙皇的鹰犬,是沙皇的卫道士。
他的怯懦和守旧只能给婚后的爱人带来痛苦,而他也因为自己的身上的这些套子一天到晚地忧郁伤心,结果还是在担心和郁闷中死去。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为什么只会暗暗高兴?为什么一个星期后又恢复了原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自学后讨论,统一看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补充总结答案。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只能暗暗高兴,并且一个星期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是因为别里科夫虽然死了,可是沙皇统治没有变,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如别里科夫那样维护沙皇统治的人。
这说明,要想真正获得自由和快乐那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统治。
2.提问: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并说说他的社会意义。
学生统览全文,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讨论并写出他的社会意义,老师提问后引导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顽固保守,害怕新事物和变革,心理阴暗,沙皇忠实的卫道士。
别里科夫的社会意义是:别里科夫不仅是一个套中人,他更是束缚别人的套子;他的死亡意味着那种套子式社会的灭亡。
别里科夫的套子还具有时代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无形的套子束缚着,或促其进步,或束缚住其前进的步伐。
五、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提问:本文要刻画别里科夫中运用了什么特殊的方法?学生再次阅读全文,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统一看法,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总结。
1.运用夸张的语言进行漫画式勾勒。
如在大热天里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
显示出一个保守的封建卫道士的的滑稽可笑。
2.通过典型的有悖生活逻辑的个性语言描写刻画。
如别里科夫说教师骑自行车好像学生用脑袋走路,这种语言也只有象别里科夫这样的担心变革,害怕新事物,腐朽落后的人才能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