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研究
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
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荒漠化是指原本适宜生存和耕种的土地退化成无法维系生态系统的荒漠地区。
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以及治理对策,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成因分析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和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导致土地水分蒸发快速增加,水源枯竭,植被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滋养,从而加速土壤退化。
2. 过度放牧和灌溉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受损,土壤水分流失,并使土地暴露在风蚀和水蚀的影响下。
灌溉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速土地退化。
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开垦草地或森林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使土壤失去保持水分的能力。
4.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导致荒漠化的长期过程。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土地的肥力逐渐丧失,土壤变得贫瘠,并很难再支持植物生长。
二、治理对策1.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种植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加强水源管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过程。
2. 合理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治理荒漠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灌溉系统,调控水资源的分配,减少过度抽水和过度灌溉的现象,可以降低土地水分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3.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是防止荒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加大对退化土地的改良和保护力度,推行科学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4. 国际合作与科技支持荒漠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科技支持。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共同研究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探索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解决方案。
三、可行解决方案1. 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是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采用耐旱植物,改善土壤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施行土地保护政策,可以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PPP土地问题大全
PPP土地问题大全什么是PPP?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中文为“公私合作”;是指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一种协作关系,以推动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PPP模式主要由政府和私人企业以商业形式来完成合作项目,政府负责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企业则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
针对PPP模式的土地问题PPP模式以土地和资本为重要资源,而土地是PPP项目的基础。
然而,在PPP 模式中,土地的获取、使用和收益分配等问题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以下是我们一一梳理和的:1. 土地获取问题PPP项目中的土地,通常由政府先占有,再交由企业使用,这就引发了土地获取的问题。
PPP项目的土地通常来自政府划拨或让价,而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使得PPP项目存在土地获取成本高、土地使用权事宜复杂等问题。
解决方案:政府应明确PPP项目的土地来源,并且合理、公正、透明地选择土地使用权的主要流转方式。
同时,政府还应该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保障PPP 企业的土地权益。
2. 土地使用问题PPP企业在项目施工期间,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开发,会对土地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在PPP合作期间,土地产权属于政府,同时土地使用权属于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合理协调土地的使用。
解决方案: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PPP项目的土地使用监管,明确土地使用目的和标准,确保PPP企业的土地使用不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利益。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确保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3. 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土地收益在PPP项目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
在PPP合作期内,土地归属于政府,而土地收益则归属于企业。
然而,由于企业需承担土地改造和运营费用等高额成本,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争议。
解决方案: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鼓励公平竞争,避免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同时,政府和企业之间要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尤其是在土地收益分配的问题上应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合作不公。
PPP模式在土地整理中的瓶颈问题与应用路径思考
PPP模式在土地整理中的瓶颈问题与应用路径思考【摘要】土地整理融资难是影响和制约土地开发整理和产业化形成的瓶颈问题,迫切需要寻找出一种高效的,并符合市场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融资模式。
ppp模式是投资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在应对土地整理中资金短缺问题经过互相博弈形成的一种现实选择。
【关键词】ppp模式;土地整理;应用路径土地整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我国传统自上而下的土地整理项目因实施的是行政主导式的模式,存在着投资模式单一、公众参与度低下、项目设计变更频繁等诸多问题,投资者、实施者和受益者相分离使得对主体激励也很不足,导致总体效率偏低。
为了解决传统模式下资金短缺等问题,我国开始探索土地整理融资模式,ppp 模式就是这种现状下多种因素互相博弈形成的现实选择。
一、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融资困境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融资主要依靠政府,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银行信贷或集合委贷获取资金,三是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筹措资金。
统一收购开发整理的制度实施后,客观上要求对需要盘活的土地实行敞开收购。
在目前政府部门财力普通吃紧的现实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或信托筹资成为土地整理项目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信贷政策从紧,想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融资也变得异常困难。
土地整理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资金来源受限必定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土地开发整理的推进和产业化形成,迫切需要另辟蹊径,寻找出一种适合、高效的融资模式。
近年来湖南、重庆、江苏等地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尝试性地引入了ppp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ppp模式及其优势ppp(pub1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间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彼此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摘要:当前,土壤侵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关键问题。
我国相关特殊地区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采取一系列治防措施,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此外,工厂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这将对区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生物多样性,甚至导致区域物种灭绝。
因此,人们需要认识到,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进行。
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现状,本文提出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长期规划。
1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现状水土流失是水土资源在受到水力、风力和重力的影响后,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一种渐进破坏现象。
土壤侵蚀的常见问题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
随着该地区森林种植率的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基于西北地区的防控经验,中国其他地区也开始通过植树造林开展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问题,尽快恢复了生态经济循环发展。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由破坏性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过度种植和砍伐森林,导致地面植被率、土壤生产力下降,植物存活率极低。
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其他地区也存在土壤结构失衡、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等问题。
针对上述发展现状,要高度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土壤改良等工作,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植树造林保护工程。
2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影响表现2.1 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然而,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持续加剧,生物多样性相应减少。
《西北地区地理》地理位置特殊,年降水量较小,水土流失严重。
尽管这些地区采取了植树种草的措施进行治理,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但需要治理的土地面积仍然相对较大。
如果继续采取现有的治理措施,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充分解决土壤退化问题。
土地整治ppp实施方案
土地整治ppp实施方案土地整治PPP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并运营项目。
土地整治PPP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加快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方案。
1. 项目选择。
首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进行土地整治的项目。
重点考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确定项目范围和重点治理区域。
2. 政府引导。
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监督作用。
应加强对PPP项目的政策扶持,提供项目规划、土地流转、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 社会资本参与。
社会资本作为PPP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参与土地整治项目。
政府可以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4. 技术支持。
土地整治项目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
在PPP模式下,可以引入国内外专业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风险分担。
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共同承担项目运营中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保障项目的稳定运行。
6. 绩效评估。
为了确保土地整治PPP项目的实施效果,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
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保障措施。
1. 法律法规支持。
土地整治PPP项目的实施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整治PPP项目的权责义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2. 资金支持。
土地整治PPP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流转补偿等方式,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荒漠化是指土地逐渐丧失植被覆盖,并逐渐演变成荒漠的过程。
全球范围内,荒漠化问题严重,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干旱,植被脆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压力愈发加剧,荒漠化问题愈发突出。
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荒漠化土地治理涉及到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土地保护等多方面的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减缓荒漠化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对荒漠化土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荒漠化土地治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不仅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能够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土地治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恢复和重建植被,可以改善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碳储存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荒漠化土地治理对策,可以有效地应对荒漠化土地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统一。
2. 正文2.1 荒漠化土地问题现状当前,荒漠化土地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议题。
荒漠化是指原有的土地逐渐失去生产力和植被覆盖,最终演变成荒漠的过程。
据统计,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40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0%,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
治理耕地荒漠化的对策研究
治理耕地荒漠化的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耕地荒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8亿公顷,其中,荒漠化和半荒漠化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以上。
耕地荒漠化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进程,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性。
因此,治理耕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治理耕地荒漠化的对策(一)加强立法和政策措施治理耕地荒漠化必须依法治理,要加强立法和政策措施。
针对当前的治理难点和矛盾,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完善治理规划,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对耕地荒漠化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惩治违法行为。
(二)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耕地荒漠化治理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要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经验,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研发和应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和成果。
建立技术研究和示范基地,实现治理技术和成果的现场演示和效益评估,引导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掌握治理技术和方法。
(三)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治理耕地荒漠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要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治理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为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同时,要建立耕地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治理耕地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耕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形成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治理耕地荒漠化既是环保事业,也是民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只有抓住机遇、加强协调、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才能够实现治理耕地荒漠化的目标,使中国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土地逐渐变得不肥沃,表层土壤被风沙侵蚀而形成的现象。
荒漠化严重影响了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需要积极对其进行治理。
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机械治理、生态治理和防护治理。
机械治理主要是利用机械和人工进行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但其成本较高,难以维持。
生态治理则是以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为手段进行土地治理,可以达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目的。
例如,采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地下水补给等方式来治理荒漠化土地。
防护治理是通过人工种植护林,防止风沙侵蚀,保持土壤湿度水平,防范沙尘暴等灾害。
然而,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治理成本高。
对于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较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其次,难以长期维持。
机械治理和防护治理的效果受到气候、自然因素和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生态治理效果需要长久时间的自然演变才能得到证实。
最后,缺乏合适的技术。
由于荒漠化土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目前生态治理技术尚未达到完备性,需要不断探索适合的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治理荒漠化土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方面,应当积极开展荒漠化科学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方式。
如采集、整合和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和技术,提高荒漠化土地的智能化治理水平。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应该进行新型土地利用,盘活当地经济资源。
例如,依托荒漠化土地开展绿色企业、种植经济和旅游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总之,治理荒漠化土地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交流,才能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全球土地荒漠化进程与防治对策研究
全球土地荒漠化进程与防治对策研究近年来,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全球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展开讨论。
1. 全球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原因土地荒漠化是指本该适合生长植被的土地因气候、人类活动或天然因素等原因而失去生产力,转变为不适宜农业或生态系统发展的荒漠地区。
据统计,全球约有40%的土地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影响,其中影响到的人口超过25亿。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等。
2. 全球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土地荒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土地荒漠化导致农田减少和农作物产量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其次,荒漠化带来的土壤侵蚀和漠化物质的飘移,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植被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全球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针对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全球多边合作,通过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土地荒漠化挑战。
其次,加大投入,提升荒漠化防治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力度,发展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防治技术。
再次,推动可持续土地利用,鼓励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促进荒漠化防治经验的分享和借鉴,推动全球土地荒漠化防治水平的提高。
4. 全球土地荒漠化的启示和展望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严峻形势提醒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也可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过度消耗资源和浪费的行为,共同为减缓荒漠化进程发挥作用。
此外,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人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良好氛围。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制定综合治理对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对策。
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在综合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制约,同时提供相应的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第三,实施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种植方案。
土地利用和种植方案对于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种植方案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并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和作物,开展人工种植和造林工作,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第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是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因此,应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培育农村产业,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到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中来。
第五,加强公众意识和宣传教育。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对于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环境保护论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等,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综上所述,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荒漠化土地治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荒漠化土地治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利用、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土地逐渐失去生产力,无法支持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形成沙漠化、石漠化、草地退化等现象。
荒漠化不仅影响土地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荒漠化土地治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荒漠化土地治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已经展开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其次,治理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再次,缺乏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评估治理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意义综合评价模型是指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以实现对荒漠化土地治理效果的全面评估和预测。
它的研究意义在于:1. 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治理效果和经济收益;2. 增强公众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关注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参与社会治理;3. 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研究和发展。
三、荒漠化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荒漠化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植被恢复情况、土地水土流失状况、土地覆盖度等;经济效益因素包括土地产出效益、劳动力就业情况、投入产出比等;社会效益因素包括环境改善情况、农民收入增加情况、社会和谐程度等。
四、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荒漠化土地综合评价模型可以采用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方法。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 提取影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关键因素,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 对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处理,依据相关理论和模型选择相应的权重分配方式;3. 将各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总体评价指数;4. 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课题申报】荒漠化与土地保护对策研究
荒漠化与土地保护对策研究荒漠化与土地保护对策研究一、课题背景与意义荒漠化,指的是农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化不仅直接危害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荒漠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约有2/3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影响。
荒漠化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沙漠扩展、生态失衡等问题频发。
因此,开展荒漠化与土地保护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索荒漠化与土地保护的对策,找出有效改善荒漠化问题的方法,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揭示荒漠化与土地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2. 研究荒漠化区域的土地恢复与治理技术,探索有效的生态修复模式;3. 分析土地利用政策与荒漠化的关系,提出科学的土地保护政策建议;4. 探索多方合作与管理机制,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荒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系统梳理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土地恢复与治理技术研究:以典型荒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试验、野外观测等方法,探索荒漠化地区的土地恢复与治理技术,开展生态修复实验,评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
3. 土地利用政策与荒漠化的关系研究:通过制定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调研荒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与荒漠化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政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4. 多方合作与管理机制研究:研究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多方合作与管理机制,分析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与责任,提出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1. 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荒漠化与土地保护对策: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荒漠化问题的科学、系统的对策,为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研究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研究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表面逐渐丧失植被覆盖,砂土暴露和水源缺乏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治理荒漠化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之一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地退化的机理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实践上,荒漠化土地的治理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主要包括防治措施和修复措施两方面。
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避免或减少土地退化的发生。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和植树造林等。
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轮作制度、翻耕和施肥等,可以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地的损害。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梯田建设、沟壑封堵和水保工程建设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
植树造林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通过人工林的建设,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状况,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修复措施是针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的,目的是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和生态恢复两方面。
土地改良是通过改良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恢复土地肥力和水分状况。
常见的土地改良措施包括施肥、改良灌溉和改善土壤结构等。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式,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
常见的生态恢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生境重建和保护区建设等。
同时,采用经济研究手段,开发荒漠化土地的特色产业,也是荒漠化土地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应该采取综合的科学方法。
首先,应该进行荒漠化土地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了解其变化过程和程度。
其次,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理方案,包括防治和修复措施。
同时,还应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土地退化的机制和治理技术。
最后,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政府推动,提高广大民众和相关部门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本文在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和ppp模式进行概括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ppp模式运用到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和困境,从而提出了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关键词】ppp模式;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一、土地荒漠化现状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以上;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害到我国4亿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加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明显好转且总面积已经出现缩减趋势,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1万平方公里。
二、ppp模式的内涵与特征ppp模式指公共部门和私营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合营模式,是新常态下新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是鼓励政府部门、私营组织、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合作,通过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共同参与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ppp模式的特征有三点,第一,ppp项目各主体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全力协作,最终达到各自的利益追求;第二,各参与主体不仅可以享受ppp项目带来的社会成果,而且可以取得相对合理稳定的投资回报;第三,ppp项目任务目标的落实,除了利益共享还需要风险共担。
三、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及困境(一)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第一,ppp模式可以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引入私营组织,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它们的资本优势推进治理效率;第二,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严格落实私营组织的准入制度和行为约束,可以使私营组织将生态恢复作为企业盈利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企业不断创新,把生态恢复融入到自身发展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获得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分享投资回报,分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私营组织一定的倾斜;第四,运用ppp模式可以使得第三方机构等社会监督力量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良性运行。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已经获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思路和手段,强化治理体系,不断缩小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修复土地资源。
应继续推广PPP治理模式、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大数据思维及技术、扩展治理手段与广度、扩大造林工程建设规模等对策措施,进而完善产业链条、扩展治理思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从而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效果。
基于此,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发展;对策引言当前,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全球重点问题。
我国相关专业领域旱地农业节水技术的宣传,以及一系列防治措施的出台,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关注不够,工厂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对区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减少生物多样性,甚至导致区域物种灭绝。
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水土保持、沙漠教育控制和经济发展必须同时进行。
本文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现状,提出了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的长期计划。
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要预防,另一方面要治理。
预防是为了规范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开发行为,防止过度开发水土资源。
治理是在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发生后,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等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将有机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种植作业、节水灌溉作业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当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对农业种植和农田治理的有效结合,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入了可自我循环发展的良性状态;很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技术获得了国家新技术奖,为其他地区开展治理工作提供了思路。
随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在了具体的治理工程中,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现有治理思路,后续的治理活动中科技含量将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本文在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和ppp模式进行概括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ppp模式运用到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和困境,从而提出了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关键词】ppp模式;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土地荒漠化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以上;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害到我国4亿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加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明显好转且总面积已经出现缩减趋势,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1万平方公里。
二、ppp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ppp模式指公共部门和私营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合营模式,是新常态下新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是鼓励政府部门、私营组织、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合作,通过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共同参与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ppp模式的特征有三点,第一,ppp项目各主体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全力协作,最终达到各自的利益追求;第二,各参与主体不仅可以享受ppp项目带来的社会成果,而且可以取得相对合理稳定的投资回报;第三,ppp项目任务目标的落实,除了利益共享还需要风险共担。
三、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及困境
(一)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
第一,ppp模式可以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引入私营组织,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它们的资本优势推进治理效率;第二,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严格落实私营组织的准入制度和行为约束,可以使私营组织将生态恢复作为企业盈利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企业不断创新,把生态恢复融入到自身发展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获得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分享投资回报,分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私营组织一定的倾斜;第四,运用ppp模式可以使得第三方机构等社会监督力量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良性运行。
(二)ppp模式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困境
第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周期长,投资大,政府和私营组织的投资额达不到治理的资金需要,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尤为关键;第二,在政府和私营组织的合作中,如何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也十分重要,必须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互助互促、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第三,ppp模式涉及范围广,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复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ppp模式的良性运行。
四、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深化ppp模式探索,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
运用ppp模式开展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必须对ppp模式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要借鉴国外其他国家ppp模式研究的新成果,倡导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校、私营组织等社会资本积极学习,理解ppp模式的运行机理和政策措施,能够在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风险,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二)健全制度体系,积极打造多元投融资方式和治理格局
ppp模式的应用和土地荒漠化治理都涉及诸多领域,新常态下,运用ppp模式进行土地
荒漠化治理必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立健全土地荒漠化监管和防治体系的基础上,规范和约束土地荒漠化治理中各个主体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盘活社会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来。
一方面,打造多元投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形成土地荒漠化多元治理格局。
(三)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第一,要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到用政策保障,用技术转型升级;第二,要协调好政府部门和私营组合的合作关系,土地荒漠化治理各个主体间的关系;第三,要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第四,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新途径和多元共赢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平台;第五,只有做到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更大程度上激发社会资本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更好的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五、结语
土地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ppp模式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促进政府与私营组织精诚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自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共同改革传统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方式,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13):12-21.
[2]孙楠,李洪远,鞠美庭,等.应用ppp模式解决我国荒漠化问题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7(4):11-14.
[3]王阳,刘栋,李娜. ppp模式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
[4]李旭琴.ppp模式的正面效应及运行困境突破――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5).
作者简介
杨佳新(1988-5),男,汉族,甘肃庆阳,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管理学学位,土地经济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