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教案语文版
九.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分析《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话的意象和意境。
答案:这句话通过“迢迢”和“皎皎”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景象。其中,“迢迢”形容牛郎星距离遥远,而“皎皎”形容织女星明亮清澈。整句话通过描绘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浪漫、凄美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古典诗词的美,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迢迢牵牛星》及其他四首诗词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以《迢迢牵牛星》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诗中的意象,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等,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作背景。
要求学生通过诗词的语言、形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无奈、惋惜等情感,并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 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0. 与《迢迢牵牛星》相关的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30 诗词五首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迢迢牵牛星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但应该不是一个人。
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意思是说:织女因思念牛郎,伤心流泪,无心织布,一整天也织不了多少布;“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意思是说:银河看起来既清且浅,相隔又能有多远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
意思是说: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
语,这里是动词,交谈,谈话。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
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理解、欣赏这首诗的关键,是搞清“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从首尾两联看,大概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
史载,李白从开元十四年秋辞别家乡,乘船东下荆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意思是: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白天如此,晚上如何?诗人接着写晚上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西江月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西江月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
过程与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难点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诗与词有什么区别?3解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你们在夜间走路有什么感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看投影,听课文朗读,注意重音和停止的地方。
2自由练读上阕词,并在书上标出重音和停顿的地方。
3指名读并评议。
4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上阕词的意思。
1复习学习诗词的方法。
投影: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句诗意体会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默读词的上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参照老师提供的一些词的意思先自学,投影词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阕词的意思。
4交流上阕词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3)齐读三、四句。
讨论:A.是什么送来一阵阵稻花香?B.是谁听取蛙声一片?C.是谁在说丰年?D.指名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5把上阕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同桌互说、指名说)(四)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1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2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3小结:上阕词主要写了黄沙岭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板书)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他孤独吗?4、上阕词中,作者从看、听、闻、想着几个方面来描写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五)指导朗读。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课件
深入研读
总结词
分析、探讨、领悟
VS
详细描述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 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可以选取诗歌中的关 键词、句进行解读,挖掘其深层含义。同 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 迹,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思 想。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审美素养。
诵读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诵读法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音和语调,能够正确地示范朗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或 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探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方 法。在《诗五首》的教学中,教师可 以设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话题或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和改写。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念,提高其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教学内容
《望洞庭》
总结词
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03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 力的方法。在《诗五首》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诗歌的背景、作者、主 题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讲解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解,特别是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 的概念和理论时,教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课件 (新版)语文版
K12课件
9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K12课件
10
整体感知
第一、二句 :天上情景(景)
人
情
第三~六句 :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景
相
第七、八句 :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融
第九、十句 : 相爱受阻 (人情景相融)
K12课件
17
渡 远 荆 门 外, 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K12课件
18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 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 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K12课件
47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 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 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 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 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 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
• 纤 xian 扎 zha 擢 zhuo
• 间 jian 脉脉mo
K12课件
7
五言诗是在汉代民谣和乐府中产生,是由五 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能更灵活细致地叙事、抒 情。格律要求比较低,奇偶参差 的音节,更富音乐美。
七年级下第30课诗词五首
3、忧念国事的同时,诗人还有怎样迫 切的希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 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动乱之中。杜 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 一冬春,一直思念远离自己的妻子儿女, 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 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 的悬想。
3、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抒发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 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 抒发人间别离的悲恨之感。
古诗文中,一些结构形式特殊的 词,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 叠音词。请找出这首诗中的叠音词, 分析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这首诗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 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 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 脉”是诗人的神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 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 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 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 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由水路 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 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 故地游览。
注 意 听 准 字 音 把 握 节 奏
楚国: 这里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 广阔无边的原野。 怜:爱。
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故乡水: 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 四川。
1、这首诗的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荆门) 和此行的目的(楚国)。即介绍了诗人 离蜀到楚地漫游的行踪。
2、诗人一路行来,见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看到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写他看到 的长江远景。 还写了他看到的长江近景——月下飞天 镜,云生结海楼。前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 句是白天远望所见。 颔联和颈联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 诗人沿途所见之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和《春望》(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1初读感知。
(1)播放一凄婉忧伤的曲调,教师朗读全诗。
(2)继续配乐,学生朗读,了解诗歌缠绵悱恻、爱情遭挫后的痛苦忧伤的感情。
(3)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
突出:擢,意思是伸出,念为zhuó。
间,意思是隔,念为jiàn。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凄婉忧伤的曲调,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
(悲恨)②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明确: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正欲使读者反观出一条无边、无底、污浊的无形银河对牛郎织女自由爱情的扼杀,从有形的优美之中见出无形的丑恶。
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缘于其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③自由朗读两三遍,体会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悲恨之情。
④与同是以星喻人的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两颗星》的前半部分进行比较,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
在那遥远的蓝天上/有两颗奇异的金星/它们总是互相飞往对方/可又一辈子对立相向/为的是能有一次相会/相随合唱/正当它们要相会/忽然有一双手将它们分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语文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
语文版七下第七单元30课《诗五首》很实用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 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的境界: 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 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既然“山光悦鸟性”,鸟儿欢唱,为什么 又说“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呢?岂不是矛盾? 答:不矛盾。诗的前四句重在写实,突出环 境之幽静;后四句重在抒情,突出诗人的主 观感受——并非真的万籁俱寂,而是此时充 盈在“我”心中的佛音。
通过描写泰山的高大雄奇,表现 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 主题思想: 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
(乐府诗/写景抒情诗)
曹 操
1、译文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 多么动荡。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花草长 势旺盛茂密。 萧瑟的秋风,波澜壮 阔的海浪不断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大海里出来 的。灿烂的银河,好象也触摸在大海 里。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 清寂的景色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以动写静,进一步渲染山寺的幽深、清静, 山光悦鸟性:表面上写飞鸟的怡然自乐,实 际上借助鸟的怡然自乐来抒写自己愉悦的心情。 潭影空人心: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 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 慨和反感。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非常惊讶地得知。” “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就 是今天的湖南西部,当时属于荒蛮之地。是极偏 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 “过五溪”写出 了贬谪道路的遥远与艰难。 李白并没有在这里直接抒写那些悲痛的语言,但 是他悲痛的心情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了。所以在 这句里面流露出他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1课《迢迢牵牛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1课《迢迢牵牛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对其写作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一定的见解。
2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叠词手法的巧妙运用,了解叠词的音韵美。
同时对互文手法有一定的掌握。
3分析作者以旁观者身份用不同视点观察牛郎织女夫妇写作手法的妙处。
分析织女的形象,深入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陶冶情操。
4运用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在经过一个学期以及第六单元古文的学习,对文言文以及对古诗词的赏析有了一定的了解,赏析的方法有了些积累。
但阅读量多限于课内,而且在再现、理解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诵读,吸引他们对琅琅上口的诗词的兴趣;要教给一点诗歌鉴赏方法,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要有意识地作拓展再现,给他们一些信心。
3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地背诵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个重点。
掌握叠词手法的运用以及其音韵美。
3、把握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分析诗歌当中的织女的形象。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牛郎织女的不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简介素材 语文版
诗词五首简介
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作者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却使作者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情赋予眼前的景物,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二、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三、《西江月》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朱 熹
刿 guì
间 jiàn 帛 bó 孚 fú 遂 suì
徧 biàn 辙 zhé 轼 shì 弗 fú
靡 m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
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曹操 ~ 袁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操~周瑜
项羽~章邯
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
苻坚~谢安
• 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参与 于是 军队攻打鲁庄公 高官厚鄙陋,见
注释
禄者 识短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古义: 实情
今义: 书信
虽 虽不能察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再 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 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尽力做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 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动词;原义:福气,名词
词 类
活
• 一鼓作气 击鼓,动词;原义:一种乐器,名词 用
• 故克之
所以
一 词
•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追赶
驱车 车前的
追击 大败 车辙 (追赶) 横木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 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 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 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 击齐军。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多
义
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从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
虚词
以
何以战。 凭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之
按照,依据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他,指曹刿。
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 及。
⑴判断句
句式
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⑵倒装句
春秋地图
• 长勺
长勺在哪里?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 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 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 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 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 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 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 语。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 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 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 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 力量
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
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击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 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 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 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 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 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 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必以之(衣食类养生的东西)分人。
整体感知
1、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 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
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 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 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27
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归纳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写作手法:
对比 衬托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 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他,对方;竭:尽;盈: 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 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
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 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 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 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 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请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 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 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 “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 说。
祭祀用的
为人
赐福
猪、牛、羊 丝织品 信服 虚报 保佑 实情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
《 左 传 》 简 介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小知识:春秋三传:
春秋 三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作者公羊高 作者谷梁赤 作者左丘明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讨论:第三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 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 • 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 • 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 人物对话和行动
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 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 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
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 乡说:“应是那些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 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 (庄公)。
同“遍” 个人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 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 溃败逃窜。
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肉食者谋之
B B、忠之属也 C、公与之乘 D、公将鼓之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 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何以战?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⑶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省略句式理解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之(这个条件)一战。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如《史记》.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 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 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 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 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 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 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 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 1、政治上:取信于民。 •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