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共93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共93张PPT)
——臧克家
了解溶洞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 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钟 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 冬暖夏凉。
我会认
zhè

浙 江 一簇
tún
臀部

漆黑
wān yán
蜿蜒
辨析多音字
zhuàn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 得多。
肩 jiān
结构:半包围 部首: 户
书写指导:“户”撇展开;“月”撇变竖, 大小适宜。
选一选
( D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 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 C )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 B )窟窿眼儿;缝儿。 ( A )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A.突兀森郁 B.孔隙 C.盘曲而上 D.蜿蜒
叶圣陶
现代作家 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 社会活动家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作家卡片
主要作品
贡献及评价
《春宴琐谭》(短篇)
小 说 《倪焕之》(长篇)
《稻草人》
童 话 《古代英雄的石像》
杂 《儿童文学》 志
《中国语文》
贡献: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和除去 异体汉字。
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 文。
评价:
“温、良、恭、俭、让这 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 之。”
品析文本
内洞 有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强调 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 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
石钟乳和石笋非常值得观赏,其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品析文本

{统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PPT课件-四年级下册第17课

{统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PPT课件-四年级下册第17课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 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拟人
油桐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 簇,很不少。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 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排比
路上 溪流形美声美
臀 移额陆 乳笋 端源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浙 罗 杜 鹃 窄 郁 肩 臀 移额 陆 乳 笋 端 源
左右 结构
半包围 结构
上下 结构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识字方法
加一加: 户+月=肩 客+页=额 比一比: 杠—杜 逝—浙 婉—蜿
图片识字:
蜿蜒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sǔn 这一笔要出头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们的旅游快要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 圣陶爷爷的旅游路线完成任务的。还有一位小导游, 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小溪流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找出有关描写溪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 怎样沿着溪流完成任务的。
1.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 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顺着溪流来到洞口
2.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 下方的孔隙流出。
3.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 在深黑的石洞里。 与前文呼应 贯穿全文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溪流呢?
一方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如果没有 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
另一方面,泉水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一 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件
变化多种多样。
【进】
环绕弯曲向上。
第三步:知内容
课文按__游__览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 者去_金__华__的__双__龙__洞___所看到的景象,表达 了作者对祖__国__山__川__的__热__爱______,以及对 _大__自__然__的__热__爱____。
第四步:查资料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__绍__钧___,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
准确地表达了过孔隙的惊险。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过孔隙 工具:_只__能__容__两__个__人__的__小__船__ 窄 小 方式:_里__外__用__人__拉__________ 姿势:_贴__着__船__底__仰__卧________ 感受:_受__“__挤__压__”__________
记 沿途:映山红、油桐、粉色土、溪流

洞口:像桥洞
华 的
双龙洞景观
外洞:宽广

孔隙:窄、矮、险
龙 洞
内洞:黑、奇、大
出洞
曲奇 径景 通自 幽然 处成
石钟乳和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 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 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 石。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 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 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各异,姿态优美。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 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 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 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秀丽祖 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

偏旁:鸟 笔画数:12
形近:捐款 绢花 娟秀
组词:杜鹃 鹃啼 杜鹃花
zhǎi
笔顺:
音序:Z
结构:上下
偏旁:穴 笔画数:10
形近:炸鸡 榨油 昨天
组词:宽窄 窄路 窄小

笔顺:
音序:Y
结构:左右
偏旁:阝 笔画数:8
形近:都城 那些
组词:忧郁 郁闷 郁郁寡欢
jiān
笔顺:
音序:J
结构:半包围
偏旁:户 笔画数:8
字词识记
zhè
浙江
tún
臀部
读一读

一簇

漆黑
突兀
wān yán
蜿蜒
洞内观景






写一写

浙罗杜鹃窄
左 侧

郁肩臀移额
字 按

陆乳笋端源
构 分

浙罗杜鹃窄郁肩臀 移额陆乳笋端源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
词语解释 【明艳】 【突兀】 【森郁】 【蜿蜒】 【名目】
(山)高高耸立。 形容树木茂盛繁荣。 事物的名称。 明亮鲜艳。 (山脉、河流、道路等) 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组词:额头 前额 超额

笔顺:
音序:L
结构:左右
偏旁:阝 笔画数:7
形近:阻击 天际 阵地
组词:陆地 大陆 海陆

笔顺:
音序:R
结构:左右
偏旁:乚 笔画数:8
形近:挣扎 浮现 孵蛋
组词:腐乳 乳汁 乳臭未干
sǔn
笔顺:
音序:S
结构:上下
偏旁:⺮ 笔画数:1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

作者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 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读后让 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自主感悟
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 的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孔隙”景 点的方法,看看其他几个景点有什么特 点,作者又是怎样写清楚的。
洞口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
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内洞
自由读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内 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的形
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
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
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想一想
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当我们置身 于美丽的景象中,怎能不惊叹自然的神奇?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 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 还可能会有些什么。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找 找看是哪些词。
•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 龙,一条青龙。
• 其他那些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样写,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
拓展延伸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 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 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 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吧。
双龙洞因此而得名。
课堂演练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 . . 浙江(z√hè
zhé)
漆黑(qī xī) √
蜿蜒( wǎn wān√)
. . 石笋(sǔn yǔn ) 走了一转( zhuǎn zhuàn )


二、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1.我走在秋游的路上,一边唱歌,一边( 欣赏 ) 沿路的风景。 2.有机会我也要到金华双龙洞去( 观赏 )那些 形态各异的石钟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共74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共74张PPT)
wān yán
蜿蜒 石钟乳 石笋
上源
浙 簇
臀 漆
蜒 蜿
浙罗杜 鹃窄 郁肩臀 移 额陆 乳笋端源
根据汉字结构,将上面的生字分类。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罗 窄 浙杜鹃 肩 臀 笋 郁 移额
陆 乳端 源
窄 zhǎi
结构: 上下 部首: 穴
书写指导: 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三横 间距均匀,长短有变化。
眺望( 瞭望 )
乐趣( 趣味 )
2. 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 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山__路__→ 半__山__腰__→_山__顶__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
景的。
3. 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 __峨__眉__山____、_大__渡__河___,北面的_乐_山_城, 南面的_马__路___。
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 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参考答案: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是课 文的第5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 从4个方面表现了孔隙的狭小,一是进入 孔隙的工具是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二是船独特的进出方式,即“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 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 头的绳子,船就出来”;三是低得不能再 低的仰卧姿势;
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 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 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写出了内洞的哪些特点? 黑 大
内洞的景色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 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 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写出观赏顺序。
浙(zhè zè )江 仿佛(fú fó )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课件

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填写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4月14日 浙江金华 叶圣陶 游北山的双龙洞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 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课后第1题)
提示:找一找作者游览时的观察点。
路上→(洞口 )→外(洞 ) →孔隙( )内洞→( )
出洞
理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后,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 者游览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列数字:人数多,外洞很宽敞。
宽敞的外洞
孔隙 狭小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 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 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通过写船的小写出孔隙的狭小。
内洞 漆黑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 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 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 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从这些词句中,你觉到了什么?
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其形状 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仿写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即使学习进步很大,也不该趾高气扬, 而应再接再厉。
内洞 比外洞大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 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声音轻轻的。
臀额
词语解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 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 气势。
这片群山山势巍峨, 突兀森郁,气势壮观。
蜿蜒: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 曲的姿态。
远远望去,长城像一 条卧龙盘在蜿蜒的山岗。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 多。文中是说石钟乳和 石笋样子多。
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时而像一匹奔腾的 骏马,时而又像一只威武的狮子。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PPT课文电子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PPT课文电子课件

参考答案: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 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思路点拨:这篇课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 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游览的过程是:路 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其中第5自然段写外洞——孔隙——内洞。
参考答案: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 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 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 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 使人对孔隙的矮和窄有了切身的体会。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 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 时的感觉,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课后作业
1. 把课文中描写内洞的句子抄下来。
2. 回忆自己游览过的某处景点,按合理 的顺序写出来。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 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 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 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 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 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
z
浙 簇兀 臀
cù wù
漆蜿 蜒
qī wān yán
会写字
浙 罗杜 鹃 窄郁肩 臀 移额 陆 乳 笋端源
多音字
_z_____( 转动 )
转 —z——( 转弯 )
他围着院子走了一转( z ),终于在 转( z )弯处找到了丢失的钥匙。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课件

忧郁 肩头
我会写
yí é l rǔ sǔ duā yuá
移 额 陆ù 乳 笋n n端 源n
移动 额头 陆地 乳房 竹笋 端方 源头 迁移 额外 大陆 乳汁 笋鸡 端正 来源
zhè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浙江 浙江潮 造句 浙江卫视有很多好看的电视节目。 写法 左窄右宽,“斤”末笔竖长且直。
juān

结构梳理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 罗店 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关于风景名胜的词语
举世闻名 风景如画 金碧辉煌 一泻千里
名山大川 美妙绝伦 玉宇琼楼 波光粼粼
巧夺天工 蔚为壮观 拔地而起 连绵不断
气壮山河 美不胜收 水平如镜 一柱独峙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孔隙) (内洞)
出洞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将句子读通顺。
字词学习
zhè 浙江
cù tún 一簇 臀部
zhè
luó dù juān
浙江 罗店 杜鹃
jiān 肩背
yí 移动
é 额角
sǔn 石笋
duān 变化多端
qī wān yán 漆黑 蜿蜒
zhǎi yù 狭窄 森郁


登陆 石钟乳
记就是把游览的见闻感受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
点明地点
游览的景点
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 的文章就是游记。
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了什么? 2.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一路写了哪些地方?在书上圈一圈。
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PPT课件

课外练习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仿照本文的写法,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录下
你的旅游经历,再讲给同学听。
下课啦!
16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即记录的意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课件PPT模板
第1课时山中访友
第2课时
新 课 导 入 第1课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 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 出发吧!
因为外洞面积太大,水洞 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称其为 “孔隙”。这是视觉上产生的 对比效果。
阅读第5段,感受作者过孔隙的经过,思考: 1.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时乘船水上游,
游法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
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2.作者心情上又有什么不同?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
名称由来
介绍重点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深陷、动物以及宫
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
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起强调作用
变化 多端
颜色 各异
在洞口走了一转, 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 多,大概有十来进房 子那么大。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作者写他通过孔隙时的见闻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纳两人并排仰卧的船几乎与他擦身而过的山石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1课时 第2课时
珠穆第1朗课时玛峰 布莱斯峡谷
溶洞奇观
丹霞地貌
库车大峡谷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 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 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脚步集》《西川 集》、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共33张PPT)

外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宽、大
孔隙
孔隙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 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 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 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 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溶洞吗?你能讲一讲你 的溶洞探险经历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双龙洞就是溶洞,让我们 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感受一下它的神秘吧。
叶圣陶(1894—1988) 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 家、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早年任小学 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小 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 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开明书店编辑。1928年 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四)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 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 仅折服于大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秘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积而成的。岩洞中的石 灰质溶解在水中,水从石洞顶上滴落下来,水中的石 灰质就一点一滴地聚积起来,从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 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样子类似北方冬季 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 堆积起来,越堆越高,最后形成一个直立的笋状柱体, 叫作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 些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 笋有各种形状,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等。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课件(共53张PPT)

拓展阅读
黄果树瀑布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天下第一瀑——黄果树 瀑布是“阔而大”,实不虚夸。它在贵州省镇宁布依 族自治县西南十五公里的白水河上,由于河床断落, 形成九级瀑布。黄果树瀑布是其中最大的一级,宽约 三十米(水量大时可达四十米左右),从六十多米的 悬崖之上飞跌而下。
如果我们站在瀑布对面谷地的“观瀑台”上,抬 头(仰 ∕昂)望,那瀑布就好像九天下落的银河射入 深潭,又好似千万匹抖动鬃头的雄狮冲出山冈。崖下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 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 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 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 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一部分写出了作者入山看到 的景色,要用亲切、明快的语调读 出作者踏上旅途的兴奋、愉快之情。
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洞 口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从仰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 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 点——宽。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形象地说明洞口是呈 巨大的拱形。
外洞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 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 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浙江脚跟移动昏暗挤压额角一簇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观赏臀部漆黑昏暗似乎明艳宽广明艳聚集漆黑蜿蜒宽敞仿佛明丽暗淡昏黑分散明亮笔直思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叶圣陶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 和作者一起游览一下美丽而又奇特的双龙洞吧。
第一课时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 本文是一篇游记。
形近:铜锣 萝卜 箩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学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学课件
“眼前一片明艳”总体概括了金华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之所以感觉“明艳”,是因为有“粉红色的山”,有“各 色的映山红”,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真是令人赏心 悦目!
学以致用
选词填空。 明艳 鲜艳 明丽
(1)小女孩身着( 明艳)的少数民族服饰从我身旁经过。 (2)我的家乡山川( 明丽 ),物产丰富,百姓和乐。 (3)( 鲜艳 )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来了。
拓展发散
拓展一 拓展二
板书设计
沿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华 山 花 树 溪流 很 仿 窄 黄

宽佛 小 龙
双 龙 洞
开 满 鲜
有 或 时时 精 浓 而而 神或
、大 很会 大堂
难 行
青 龙
石石 钟笋 乳
…… ……
花淡
值得欣赏
课文主题
本文按游览顺序记 叙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 的风光以及双龙洞的奇 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 景物的热爱。
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不贴着船底了,……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 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 会 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 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孔 隙的窄小。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表达 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字词学习
杜鹃
脚跟
登陆

漆黑
气势 聚集
拥挤
移动 昏暗
挤压
宽广 石钟乳
wān yán
蜿蜒
石笋
心情 额角 观赏
zhè
浙江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精美课件
因为外洞面积太大,水洞 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称其为 “孔隙”。这是视觉上产生的 对比效果。
阅读第5段,感受作者过孔隙的经过,思考: 1.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时乘船水上游,
游法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
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2.作者心情上又有什么不同?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
读一读

一簇

漆黑
突兀
wān yán
蜿蜒
洞内观景






写一写

浙罗杜鹃窄
左 侧

郁肩臀移额
字 按

陆乳笋端源
构 分

浙罗杜鹃窄郁肩臀 移额陆乳笋端源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
词语解释 【明艳】 【突兀】 【森郁】 【蜿蜒】 【名目】
(山)高高耸立。 形容树木茂盛繁荣。 事物的名称。 明亮鲜艳。 (山脉、河流、道路等) 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示例:天上的云朵千变万化,时而堆积 如山,时而薄若丝绸,时而像衣带飘飘的仙 女,时而像魁梧健壮的将军。
三、本文用两条线索串联起各部分内容,请 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 →( 洞口)→ (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山下 ←( 洞口)← (外洞)←(内洞)← 深黑的石洞
课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
zhè jiānɡ
dù juān
(浙 江)
(杜鹃 )
é tou
( 额头 )
shí zhōnɡ rǔ
( 石钟乳 )
zhǎi xiǎo
( 窄小 )
yuán quán

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共21张PPT)

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共21张PPT)


4.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 却不仅 是欣赏 。创造 和欣赏 都要见 到一种 意境。 欣赏见 到意境 就止步 ,创造 却要再 进一步 ,把这 种意境 外射到 具体的 作品中 去。

5.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 ,其中 园亭、 花木、 湖山、 风月, 件件都 了然于 心,可 是我不 能把它 画出来 。我何 以不能 把它画 出来呢 ?因为 我不能 动手, 不能像 支配筋 肉一样 任意活 动。
览的路线。
想一想
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按照示意图说清楚 游览顺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 不当之处。
再次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1.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 的困难 在于, 原有的 形成社 会精英 的方式 由此而 发生突 然的断 裂。正 如一些 研究者 指出的 ,曾经 由科举 制度给 社会提 供的内 聚力量 ,在其 后几十 年中一 直都没 有恢复 过。
突兀
空隙
读一读
臀部
漆黑
蜿蜒
仰卧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细读课文,整体 感知
想一想
朗读课文第1~8自然段, 思考: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 描写溶洞的景象的呢?
想一想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第二 部分是第2、3自然段;第三部分是 第4自然段;第四部分是第5自然段; 第五部分是第6、7自然段;第六部 分是第8自然段。
想一想
按层次大意划分课文层次:
(1)第一部分: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 华的双龙洞。
(2)第二部分: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3)第三部分:写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第四部分:写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 的情景。 (5)第五部分:写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第六部分:写乘船出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件(统编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件(统编版)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 了洞。
作者出了洞,游览双 龙洞的过程到此结束了!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一片 宽 明艳
大 窄、险 黑、奇、 大
按游览顺序
主旨概括
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 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你去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
写作请选一选。 (1)突兀森郁( B ) A.突然,感到很惊奇。 B.高耸直立,阴暗。 (2)拥挤( B ) A.人挤在一起。 B.地方相对地小而人相对地多。
三、类文阅读。
游乐山 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 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苍松翠柏 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 映在一起,形成无数个五彩的光环,叫不出
洞口的特点是“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的特点是宽敞。作者把洞口比作“桥 洞”,说明洞口很宽;通过具体的数字说 明外洞宽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读第5自然段,思考: 1. 孔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 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肩 jiān
结构: 半包围 部首: 户
书写指导: “户”撇展开;“月”撇变竖, 大小适宜。
选一选
( D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 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 C )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 B )窟窿眼儿;缝儿。 ( A )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A.突兀森郁 C.盘曲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学习
杜鹃
脚跟
登陆

漆黑
气势 聚集 拥挤
移动 昏暗 挤压
宽广 石钟乳
wān yán
蜿蜒
石笋
心情 额角 观赏
zhè
浙江

一簇
tún
臀部
我会写
浙 罗杜 娟 窄 郁 肩臀 移 额陆 乳笋端 源
近义词
昏暗—— 昏黑 明艳—— 明丽
似乎—— 仿佛 宽广—— 宽敞
反义词
明艳—— 暗淡 聚集—— 分散
设问,具体说明了小船之小。“刚合适”“再 没法容第三个人”以船的小来突出表现孔隙的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 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 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写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 溶洞的。这种特殊的出入方式, 一方面说明了孔隙的狭小,一方 面也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 前一片明艳”?
路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 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 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走近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中国童话 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1919年 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 剧剧本。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 《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等。本文节 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叶圣陶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 和作者一起游览一下美丽而又奇特的双龙洞吧。
第一课时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 本文是一篇游记。
(2)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哪些了解?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 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 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眼前一片明艳”总体概括了金华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之所以感觉“明艳”,是因为有“粉红色的山”,有“各 色的映山红”,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真是令人赏心 悦目!
学以致用
选词填空。 明艳 鲜艳 明丽
(1)小女孩身着( 明艳)的少数民族服饰从我身旁经过。 (2)我的家乡山川( 明丽 ),物产丰富,百姓和乐。 (3)( 鲜艳 )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来了。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 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 不比作什么,也 很值得观赏。
强调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形态万千,色 彩各异,值得欣赏。
出 洞 学习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洞 口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从仰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 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 点——宽。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形象地说明洞口是呈 巨大的拱形。
外洞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 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是按照方位 顺序来介绍外洞的。通过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 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孔 隙 学习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 出来?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设问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内 洞 学习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写出了内洞的哪些特点? 黑、大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 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奇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一路迎 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
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 也时时变换调子。
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 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
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造句。
儿,时而像温顺的 小猪。
漆黑—— 明亮 蜿蜒—— 笔直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1
2—3
4
5
6—7
8
路上 (洞口) (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作者按照( 游览顺序 )描述
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第二课时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 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 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一部分写出了作者入山看到 的景色,要用亲切、明快的语调读 出作者踏上旅途的兴奋、愉快之情。
作者只用了了一个“又”字就说明 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 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不贴着船底了,……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 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 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 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孔 隙的窄小。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表达 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