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三

合集下载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1讲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1讲


界 历 史
经济
文明
策及现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等现象;经济危机与国际 贸易变化现象;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变化;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策及模式化的现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与竞争
现象;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经济交流、人口迁移现象等
思想 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引发的现象;科学理论与科技进步引发的现象;文学艺术领 文明 域各种流派精彩纷呈等现象
作物引种现象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汉代统治“儒法并用”现象;唐宋诗词繁荣 现象;宋代以后理学统治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现象;明清进步思想
思想 文明
பைடு நூலகம்
家批判发展儒学现象;明清小说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现象等
8
近代中国列强侵华下丧权辱国的现象;近代中国求民主、争取民族独立的现象; 政治 近代中国政治、外交逐渐近代化的现象;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关系合作——破裂 文明 现象;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现象;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近 现 的现象;现代中国从革命外交逐步调整为不结盟的多边外交现象等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现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
代 经济 展的现象;实业救国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现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与逐 中 文明 渐近代化现象;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现象;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引发 国 的诸多现象;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逐步增长的现象等 思想
新思潮萌发的现象;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象;
世界
历史
宪法》、《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等
小国寡民、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 结论概念 自由、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邦联制、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科 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等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探究题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探究题课件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 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 “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 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 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 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 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 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 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2)从技术角度看,“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表明,作为后发 国家,中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
(3)从资金角度看,“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完全由政府买 单,“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导致亏损严重。盛宣怀接手“招商 股银200万两”,引入民间资本。“只得贷款”表明盛宣怀利用了 近代金融机构。
(4)从管理角度看,张之洞既未进行资源勘探也并不在意他人 的意见,在他的经营之下,汉旧铁厂亏损严重,困难重重。
解题策略 (1)了解赋分的主要标准 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 表达分/整体评价分。强调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 与深度、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 (2)明确答题的基本原则 ①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 息。 ②观点明确: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③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 “因果关系”。 ④格式规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概括精炼,说 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3)把握应试的重要环节 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以“我认为”,或“我同 意”“我反对”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必须史论结 合,论证充分。 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用“所以”“因此”“总之” 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2讲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2讲

的特点,故B项正确。“婚姻自主”、“门当户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 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D项
说法错误。
答案 B
10
(2)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考题例证4] (2016· 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 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1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非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鸦
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 日常生活用品被外国商品占据,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
切,故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丧失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在材料
答案
A
14
(4)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考题例证6] (2017· 海南高考)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 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
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
(3)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 [考题例证5] (2010· 课标全国,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 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 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 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_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模块通史贯通课件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_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模块通史贯通课件

模块通史贯通一、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在屈辱中逐步向近代化迈进。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1)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服、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长技以制夷”思想西餐、西式住宅传入中国(2)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2)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2)社会习俗受到冲击,婚俗、社(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用”思想交礼仪等发生重大变化(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二、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异常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运动设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共和(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2)报纸等大众传媒在宣传维新变法与革命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阶段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中共诞生(2)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国民革(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打击(1)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领导了国民革命(1)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影视事业都得到较快发展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命、十年内战、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进步缓慢陷入绝境(3)毛泽东思想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一、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第一次: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通史版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2

通史版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2

高考研究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查,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

具体统计如下:一、中国古代史(4题)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三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三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研究(三)主观题第42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历史论证能力,要求观点明确、思维缜密、逻辑严密。

《考试大纲》中提出了论证能力的三个层次:运用判断、比较、归纳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从近三年的开放性试题能力考查来看,全部集中在“独立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一点上,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任务,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实施。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高考命题人在2017、2018两年的开放性试题中加大了渗透国家意志的力度。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2题明确要求学生中外关联,这是期冀学生具备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2017年全国卷Ⅲ第42题则借助于“旷古未有的变局”设题,这有助于学生摆脱屈辱心态,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向理性的爱国。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2题,以文入史,要求考生从学科素养的要求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看似平实的历史叙述背后,折射出的是独特的学科素养立意。

2018年全国卷Ⅱ第42题则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从而激励考生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第一步: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性试题的前提。

具体发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

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精选文档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精选文档
菜 单 隐 藏
专项 训练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隐 藏
高考新课标专题复习 · 历史
知识 归纳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 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 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 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 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 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 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隐 藏
高考新课标专题复习 · 历史
知识 归纳
专项 训练
2.现代化史观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包
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
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隐 藏
高考新课标专题复习 · 历史
知识 归纳
专项 训练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 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 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③思 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 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 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 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 主要内容。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第二步通史融会贯通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第二步通史融会贯通含解析

通史体系(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贯通联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社会转型的表现(1)经济转型——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2)政治转型——封建制度确立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郡县制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走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3)思想转型——百家争鸣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针对训练]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宾萌”是上古时期对游士的称呼,《韩非子·诡使篇》记载:“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伏(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得者万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专题3..ppt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专题3..ppt

(2)基于协约国列强的企图和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条约的分析, 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构建的和平体系实质上是帝国主义 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是脆弱的和平。概括性描述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中战胜国列强的关系和这一体系瓦解的标志,进一步 加深对这一体系下的和平和不稳定性的认识。归纳国联组织从倡 议到建立,再到其对德、意、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侵略所持立场 等方面的史实,认识国联只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维护自己利益的 工具。
60 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 年, 联合国大会以 95 票对 4 票、21 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 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 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 59 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 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 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 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通过对德奥集团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到非正义的战争 是必然要失败的,狭隘民族主义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其他民族 和国家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主义立 场。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分析,认识到战争对国际政 治的影响,认识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的历史意义, 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 部
专题复习讲座

选修部分
专题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综述—————————— 通过学习,了解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
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 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 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 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 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 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

高考研究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查,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

具体统计如下:一、中国古代史(4题)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选考三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选考三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
2014年课标全国Ⅰ 包拯 代通史》;徐忠民《包 公叙事》 2014年课标全国Ⅱ 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原因类
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 关联,个别人物在必 修中有涉及。
3
考点一
古代中外政治家与思想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物
时代
主要贡献
(1)完成统一大业;
10
3.凯末尔
(1)贡献
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代表委员会;建立国民军;成 立临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赢得国家独立;创建人民共和党;宣告共
和国成立。
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 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 ③凯末尔主义: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 义。
8
(二)“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1)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9
2.甘地 (1)贡献: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白寿彝《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 周天度《蔡元培传》 《元史》
背景类、评价类 特点类、背景类 (4)从内容看,考查人
原因类、特点类、评 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 价类 大事件的联系、评价 原因类、意义类 人物。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 背景类、措施类、评 (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 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 史纲》 述类
原因类、评价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研究(三)主观题第42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从近三年的开放性试题能力考查来看,全部集中在“独立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一点上,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任务,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实施。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高考命题人在2017、2018两年的开放性试题中加大了渗透国家意志的力度。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2题明确要求学生中外关联,这是期冀学生具备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2017年全国卷Ⅲ第42题则借助于“旷古未有的变局”设题,这有助于学生摆脱屈辱心态,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向理性的爱国。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2题,以文入史,要求考生从学科素养的要求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看似平实的历史叙述背后,折射出的是独特的学科素养立意。

2018年全国卷Ⅱ第42题则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
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从而激励考生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第一步: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
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性试题的前提。

具体发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

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

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2.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1)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

“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

(2)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

以2018年全国卷Ⅲ第42题为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
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通过研读材料,从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后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证角度,即最终实现问题的发现。

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试题难度变得越小。

考生在答题时,依据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身的答题角度尤为重要。

只有选择自身能驾轻就熟的答题角度,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第二步:选论据——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选取所需论据
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知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考,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效。

新课改以来,历史开放型试题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以教材为依托。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试题的命制不拘泥于教材,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
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准确调动、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问题(拟定的角度)。

如上述示例中的8个角度,分别联系知识如下:
第三步:规范答——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三段式”作答
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进行论证。

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段式论证。

[示例一]
看法: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荀子看作仁人。

之所以把在春秋争霸中破坏礼乐制度的宋襄公和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看作下等人,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儒家仁、德、礼的道德标准。

结论: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

[示例二]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尊孔崇儒的思想。

说明:班固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儒家“仁”“礼”的思想,维护等级秩序、颂扬“仁政”的历史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尧、舜、周文王是施行仁政的圣王,等级最高;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及法家的商鞅和韩非,尽管才能非凡、贡献卓著,但仅列为“中上”人;施行暴政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下”人(愚人)。

结论: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确立了统治地位,表中人物的排序,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示例三]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对商业者的评价,体现儒家的义利观。

说明:子贡、范蠡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人,两人获较高等级的评价,被评为“上下”(智人)。

子贡曾求学于孔子,知“礼”“仁”;范蠡辅佐勾践称霸,后从商,曾散尽家财再致富。

结论:这种评价欲昭示后世商人,切勿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并以此体现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示例四]
看法:汉代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单纯继承,而是糅合了其他百家思想。

说明:在表中,虽然儒家代表人物都排名在前列,但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均排在“中上”的位置,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糅合。

儒家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

当国家统一后,走向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的“王道”。

法家倡导严刑峻法,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即所谓的“霸道”。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

道家的“无为”政治为“帝道”所在。

结论:汉朝“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其他学派思想的糅合。

[示例五]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说明: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

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属于‘愚人’)”。

结论: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班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核心的治史思想。

[示例六]
看法: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

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有利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结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无法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示例七]
看法: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等级较低,这是有道理的。

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赋役繁重,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给人民带来灾难。

采用法家思想,轻罪重罚,实行“族诛”“连坐”等残酷刑罚;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秦的暴政,导致农民战争爆发,统治短暂,历二世而亡。

结论:在倡导仁政的汉朝,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等级是合理的。

[示例八]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存在贬低农民起义领袖的倾向。

说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项羽写入“本纪”,陈胜、吴广写入“世家”,体现司马迁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肯定。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以后项羽、刘邦灭
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结论:陈胜在古今人表中仅列为“中下”,这反映出班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贬低农民战争领袖的思想倾向。

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任重道远,在二轮复习备考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引导考生浏览高考真题,感悟其导向功能,引领考生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熟悉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灵活调用所学知识,进行严谨论证,以使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鉴于此,本书对高考真题的解析均按此思路编写,置于各对应专题中,详见内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