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
桥梁施工中的抗震设施问题
桥梁施工中的抗震设施问题桥梁作为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抗震设施成为了桥梁施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桥梁施工中的抗震设施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一、抗震设施的重要性抗震设施对于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地震造成的震动和地表位移会对桥梁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没有相应的抗震设施,桥梁可能会发生倒塌、变形等严重问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桥梁施工中加强抗震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抗震设施的因素1. 地理条件:桥梁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震频率是影响抗震设施决策的重要因素。
地质条件复杂且地震频繁的地区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抗震设施。
2. 桥梁类型:不同类型的桥梁在抗震设施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悬索桥、斜拉桥等大跨度桥梁对抗震设施的要求更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抗震措施。
3. 施工材料:桥梁使用的材料对抗震设施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高强度材料和柔性材料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冲击。
4. 设计标准:各国和地区针对桥梁抗震设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标准。
不同的设计标准可能会对抗震设施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解决方案1. 强化桥梁结构: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加固措施和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能力。
2. 设置防震装置: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和连接节点处设置防震装置,如减振器、阻尼器等,以吸收地震冲击和降低桥梁的应力。
3.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桥梁施工中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对抗震设施至关重要。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的正确性。
4. 定期检测和维护:桥梁抗震设施的效果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定期检查桥梁结构和抗震设施的状态,及时修复和替换受损部件。
四、结论在桥梁施工中,抗震设施的建设是确保桥梁安全可靠的关键。
地理条件、桥梁类型、施工材料和设计标准是影响抗震设施决策的重要因素。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工程,其在地震发生时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桥梁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设计要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1.1、地震力的作用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地质现象,俗称地震。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会给建筑结构施加地震力。
地震力是地震波在地表上引起的结构振动力,是地震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1.2、桥梁的地震响应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动力响应。
水平方向的动力响应会引起桥梁的水平位移和扭转,而垂直方向的动力响应会引起桥梁的竖向变形。
桥梁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地震力作用。
桥梁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功能完整性,尽可能减小地震对桥梁的损害。
2.1、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桥梁受力情况,确定桥梁的内力和位移。
静力分析可以为后续的动力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地震响应谱是描述地震波地面运动与结构物动态反应关系的一种图表,通过地震响应谱分析可以确定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最大加速度等参数,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精确的数值分析结果。
时程分析是通过数值模拟地震波在结构物上的作用过程,对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详细分析。
时程分析可以模拟地震波的实际运动特性,对于具有复杂结构和受力情况的桥梁来说,时程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
2.4、模拟地震动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需要使用合适的地震动记录,通过模拟地震动对桥梁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包括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
3.1、合理的结构设计桥梁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截面尺寸,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3.2、良好的材料选择桥梁抗震设计中应选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材、抗震混凝土等,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桥梁安全的抗震评估
桥梁安全的抗震评估
桥梁安全的抗震评估是评估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抗震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桥梁的抗震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在地震发生时可能出现的损伤和灾害程度,为制定抗震加固方案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抗震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桥梁设计参数分析:评估桥梁的设计参数是否满足抗震要求,包括桥墩、桥面板、铺装层等的尺寸、材料等。
2. 桥梁结构力学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应力、挠度、变形等响应,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安全性能。
3. 桥梁损伤评估:对桥梁可能出现的损伤进行评估,包括桥墩倒塌、桥面板破裂、支座位移等,根据损伤程度判断桥梁的使用安全性。
4. 安全性评估:根据桥梁的设计要求和地震荷载参数,对桥梁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判断在地震发生时桥梁是否会出现倒塌、失效等严重事故。
5. 抗震加固措施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固方案和建议,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桥梁抗震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桥梁的设计、材料、
施工质量等因素,并与当地地震烈度和设计要求相匹配,确保桥梁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保障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桥梁抗震方案
桥梁抗震方案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的不断需求,桥梁作为连接交通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桥梁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抗震方案。
本文将从桥梁建设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和维护阶段综合考虑,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桥梁抗震方案。
一、设计阶段在桥梁的设计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桥梁的抗震性能。
1. 地震烈度评估:首先,需要对桥梁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进行评估,了解地震的频率、震级以及地震波特征。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可以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确保桥梁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2. 结构布局优化:优化桥梁的结构布局,采用合理的桥型和桥墩布置,以增加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比如,在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适度的曲线形式,减小主梁的跨度,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 使用抗震构件:在设计桥梁的结构时,可以使用抗震减灾技术,如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墩等抗震构件,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施工阶段在桥梁的施工阶段,抗震措施同样需要得到充分关注和实施。
1. 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桥梁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关键构件的安装和连接部分。
通过密实土方、控制加固浆料的配制比例、加强钢筋的质量监测等方式,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2. 施工过程监控:实施严格的施工监控,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抗震要求得到满足。
三、使用和维护阶段在桥梁的使用和维护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确保桥梁的持续抗震能力。
1. 定期检测和评估:定期对桥梁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发现桥梁结构的损伤或者变形情况,进行及时维修和加固。
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调整。
2. 维护保养工作:加强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清理桥梁上的积水、杂物等,防止对桥梁的结构产生影响。
定期对桥梁的防腐、涂漆等工作进行维护,保障桥梁的使用寿命和抗震能力。
桥梁抗震设计
桥梁抗震设计桥梁是连接两个地理位置的重要建筑物,然而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桥梁抗震设计成为确保桥梁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和常用技术。
一、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桥梁的影响不可忽视。
桥梁的倒塌不仅对交通运输系统造成瘫痪,还可能导致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因此,进行桥梁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可以大幅度减少桥梁在地震中的振动幅度,提高其整体稳定性,确保桥梁承受地震荷载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
二、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1. 充分了解地震特征:了解地震活动的频率、震级和震源距离等参数,以便进行准确的地震动力学分析和计算。
2. 综合考虑桥梁结构和地震荷载: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地震荷载特点,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考虑各种荷载可能同时作用的情况。
3. 考虑桥梁的地基和地基基础:地基和地基基础是桥梁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地震特点和地基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并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
4. 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参数:根据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参数,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5. 进行抗震性能评价:通过抗震性能评价,可以及时了解桥梁的抗震状况,并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确保桥梁的安全性能。
三、桥梁抗震设计常用技术1. 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桥梁抗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建立地震动力学模型,计算桥梁在地震时的响应,预测结构的破坏形式和损伤程度,为合理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 基础抗震加固:通过加固桥梁的地基和地基基础,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加固方法包括土工增强、地基处理和地基加固等。
3. 结构抗震加固: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或钢结构等材料进行桥梁结构的加固和改造,增加桥梁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性能。
4. 隔震设计:通过在桥梁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降低地震动对桥梁的传递,减小桥梁的动力响应和震害程度。
桥梁抗震设计
桥梁抗震设计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两岸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桥梁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以及现代技术在提升桥梁抗震性能方面的应用。
一、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它给桥梁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震力的作用下,桥梁结构可能发生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垮塌,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桥梁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桥梁抗震设计要素1. 结构设计:桥梁结构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其中包括桥梁的布局、材料选择和连接方式等。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降低破坏风险。
2. 地震动力学参数: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地震动力学参数,如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频谱特征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模拟计算获得。
3. 桥墩设计:桥墩是桥梁结构中承受地震荷载的重要部分。
在桥墩设计中,需要考虑墩身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因素,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4. 受力分析: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桥梁各部分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
合理的受力分析可以指导桥梁设计过程中的结构优化。
5. 抗震设计指标:抗震设计指标是评估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指标包括破坏概率、损伤指标和位移响应等。
通过合理选择抗震设计指标,可以有效提升桥梁的安全性能。
三、现代技术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1. 桥梁模型试验:桥梁模型试验是评估桥梁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通过搭建桥梁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测试,可以获取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从而指导实际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
2. 数值模拟分析: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通过建立桥梁的有限元模型,结合地震动力学参数,可以模拟桥梁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3. 新材料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对桥梁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钢材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都可以提升桥梁的抗震能力。
铁路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铁路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铁路桥梁作为铁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是确保铁路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正常使用甚至在震后迅速恢复运营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详细阐述铁路桥梁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一、场地选择与地质勘察合理选择桥梁建设场地是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
应尽量避开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如地震断层带、软弱土层、易液化土地区等。
在选址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了解场地的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情况,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对于无法避开不利地质条件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改善地质条件,例如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处理、设置隔震层等。
同时,要评估场地可能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频谱特性等,为桥梁的抗震计算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结构体系与选型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桥梁形式对于提高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铁路桥梁结构形式有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拱桥、斜拉桥等。
在抗震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整体性好、冗余度高的结构体系。
简支梁桥结构简单,受力明确,但在地震作用下相邻梁体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连续梁桥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散地震力。
拱桥由于其拱肋的受压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要注意拱脚处的抗震设计。
斜拉桥的索塔和主梁通过斜拉索相连,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受力体系,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索塔和主梁的协同工作以及拉索的振动特性。
此外,桥梁的跨度布置也会影响抗震性能。
过大的跨度可能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过大,过小的跨度则可能增加结构的数量和连接节点,增加地震破坏的风险。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桥梁的跨度。
三、强度与延性设计强度设计是保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强度破坏的基本要求。
通过计算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应力,确定构件的尺寸和材料强度,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然而,仅仅依靠强度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延性。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一、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1. 地震的特点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现象,其特点是瞬间发生、剧烈震动和长时间持续。
地震震级的大小可以通过地震矩表征,地震矩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破裂面积、断层滑动距离和地壳岩石的弹性模量等因素。
对于桥梁结构来说,地震荷载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需要根据地震的概率和强度进行考虑。
2. 桥梁结构的受力机理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将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地震力作用,水平向地震力是最主要的,其大小取决于桥梁结构的质量、减震设备、地震波传播路径等因素。
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可能发生屈曲、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受力情况,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构造,以保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根据地震的特点和桥梁结构的受力机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构造、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连接部件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的柔度和加强刚度、采用适当的减震和隔震措施、提高结构的延性和可修复性等。
1. 地震动力分析地震动力分析是桥梁抗震设计的基础,其目的是确定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包括结构的位移、加速度、速度和应力等。
常用的地震动力分析方法包括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和频域分析等。
响应谱分析是一种简化的地震动力分析方法,通过地震响应谱和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结构响应的计算;时程分析是一种基于地震波时程的详细动力分析方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性和耗能能力;频域分析是一种将结构的动力响应转化为频域参数的方法,可以提供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情况。
2. 结构抗震评定结构抗震评定是指在地震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检验。
包括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评定结构的抗震能力、验证结构的受力状态和稳定性等。
结构抗震评定的方法包括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和时程分析等,其中弹塑性分析是一种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和耗能能力的方法,可以提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变形和破坏状态。
公路桥梁常见震害及抗震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震害及抗震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震害:
1. 桥墩和桥台的破坏:地震会对桥墩和桥台造成破坏,导致桥梁失稳或坍塌。
2. 桥面的破坏:地震会对桥面造成破坏,导致车辆无法通行。
3. 桥梁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对桥梁结构造成变形,导致桥梁失去承载能力。
4. 桥梁支座的破坏:地震会对桥梁支座造成破坏,导致桥梁失去稳定性。
抗震措施:
1. 设计抗震:在设计公路桥梁时,应考虑地震因素,采用抗震设计方法,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加固改造:对于已经建成的公路桥梁,可以通过加固改造来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加装钢筋混凝土包裹、加装支撑等。
3. 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对公路桥梁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桥梁的安全性。
4. 建立应急预案:建立公路桥梁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种应急措施和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按照当地地震烈度进行设计,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稳定。
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峰值,是衡量地震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大小的指标。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荷载。
三、地震动反应谱地震动反应谱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曲线,是用来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的。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地震动反应谱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四、地震动峰值速度地震动峰值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峰值速度,是衡量地震对结构产生的影响的另一个指标。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地震动峰值速度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荷载。
五、场地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是指场地地震波的卓越周期,是用来描述场地地震动特性的。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场地卓越周期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六、结构重要性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是指结构在设计时考虑的重要程度,是用来衡量结构在破坏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的。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系数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七、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指结构在抗震设计时考虑的等级,是根据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地震烈度、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当地的抗震等级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八、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目标是桥梁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根据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制定的。
桥梁抗震设防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1. 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稳定,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2. 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荷载,避免因结构破坏而引起的次生灾害;3. 保证桥梁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能够尽快恢复正常使用,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和经济损失。
《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2231-02—2021)
条文说明
我国现行地震动区划图是依据历史记录的地震情况,结合有限的地震地质资料,以 50 年超越概 率 10%(相当于地震重现期 475 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基础,并考虑该地区社会重要性及 经济条件而确定的,再加之地震是偶然、随机的极端事件,可能出现实际发生的地震重现期远大 于 475 年的情况, 这样实际地震烈度就会远大于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历史资料显示, Ⅵ度区也存 在发生强烈地震(大震) 的风险,近数十年来,我国Ⅶ度地震设防区、甚至Ⅵ度地震设防区发生 了较大地震、甚至特大地震。事实上,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15)给定的是一 个中震水平的地震动参数。 虽然地震预测预报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但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地
近四十多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得非常快,修建了大量的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以及 桥型复杂的桥梁, 由于目前缺少相关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及成熟的技术,对斜拉桥、悬索桥、拱 桥、特殊复杂桥梁以及位于近断层附近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价仍应做专门研究,本细则只给出这些 类型桥梁的抗震评价原则。
1.0.3 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应采用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的地震动参数,对同期已完成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应采用批准的地震动参数 值。
单跨跨径不超过 150m 的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上的桥梁, 单跨跨径不超过 150m 的二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
二级公路上的中桥、小桥,单跨跨径不超过 150m 的三、四级公路上的特 大桥、大桥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发生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桥梁的抗震能力,设计师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用合适的设计方案,以确保桥梁在地震中能够稳定可靠的承受荷载。
本文将探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以及合理的施工方法,来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设计: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桥梁的荷载特点和地震影响,确定合适的结构强度。
通过合理的截面尺寸和钢筋布置,确保桥梁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刚度设计:桥梁的刚度决定了其在地震中的变形能力。
设计师需要通过优化结构形式和加强桥墩、桥面板等部位的刚度,来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刚度。
3. 隔离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隔离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采用隔离装置,可以降低地震能量的传递,减小桥梁的震动响应,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二、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1.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它通过弹性分析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并根据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合适的设计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烈度较小的区域。
2. 弹塑性设计:弹塑性设计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它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弹塑性分析,设计师可以得到桥梁在地震中的耗能能力和破坏模式,从而确定合适的抗震措施。
3. 减震设计:减震设计是一种逐渐兴起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它通过设置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引导到减震装置中,从而减小桥梁的震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摩擦减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三、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弹塑性设计的方法,通过弹塑性分析得到了桥梁的抗震性能。
为了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能力,设计师还在桥梁的墩柱上设置了减震装置,以吸收地震能量。
公路工程规范中的桥梁抗震设计要求
公路工程规范中的桥梁抗震设计要求桥梁是公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连接着道路上的交通流动。
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桥梁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路工程规范中的桥梁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桥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1. 桥梁抗震设计的背景和目的公路桥梁是工程结构中最容易受到地震破坏的部分之一,而且其破坏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如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等。
因此,在进行公路桥梁设计时,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其目的是确保桥梁能够在设计地震力的作用下,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强度、刚度和延性。
强度要求桥梁能够承受由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刚度要求桥梁在地震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延性要求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3. 设计地震动参数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需要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的面谱加速度、周期和地震动强度指标。
这些参数是根据具体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和土壤特性来确定的。
4.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是基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要求进行的。
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桥梁的强度、刚度和延性。
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桥梁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同时要有足够的刚度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桥梁还应具备一定的延性,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5. 桥梁抗震设计的材料要求在桥梁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材料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另一方面,材料还应具备良好的延性,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
6. 桥梁基础抗震设计桥梁基础是桥梁结构的支撑和传力部分,其稳定性对整个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桥梁基础抗震设计要求确保基础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同时还要保持基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7. 监测与维护桥梁的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阶段进行,还需要在桥梁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进行监测和维护。
桥梁抗震设计标准
桥梁抗震设计标准在桥梁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地震频发,桥梁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桥梁抗震设计的标准。
桥梁抗震设计应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
具体来说,桥梁抗震设计应达到以下目标:1. 在小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应能正常使用,不发生过大的变形或损坏。
2. 在中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应能进行维修,即在地震后通过维修恢复正常使用。
3. 在大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应能承受地震力,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保障生命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标,桥梁抗震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场地选择在选择桥梁的建造地点时,应尽量选择远离地震带的地段。
如果必须建设在地震带上,应进行详细的场地勘察,评估地震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2. 结构体系桥梁的结构体系应合理选择,避免出现过大的地震力集中。
例如,采用多跨连续梁、刚架桥等结构形式,避免使用单跨简支梁等容易产生震害的结构形式。
3. 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桥梁设计时应进行地震烈度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对于特别重要的桥梁,应采用更高级别的抗震设防标准。
4. 地震动参数在桥梁设计中,应考虑地震动参数对结构的影响。
这些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速度、地震位移等。
根据不同的地震动参数,结构设计应有所不同。
5. 抗震构造措施在桥梁结构设计中,应采用一些抗震构造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增加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支撑和固定构件的数量,防止构件在地震中脱落等。
6. 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桥梁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也会对其抗震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合理的施工方法也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桥梁抗震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场地选择、结构体系、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以确保桥梁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桥梁抗震等级代码
桥梁抗震等级代码桥梁抗震等级代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桥梁抗震能力,保障公共交通安全,提高抗震等级,减少地震灾害对桥梁的损失,制定本代码。
第二条:本代码适用于所有新建、修建、改造或加固的桥梁工程。
第三条:桥梁抗震等级分为一级至四级,等级越高,结构抗震能力要求越严格。
第四条:本代码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规范等内容,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执行。
第二章:一级抗震等级第五条:一级抗震等级适用于军事基地、重要交通干线等重要桥梁工程。
第六条:一级抗震等级要求桥梁具备很高的抗震能力,承受大震力时仍能保持基本完好,无毁坏倾覆的风险。
第七条:一级抗震等级的设计基准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震级为7.5级。
第八条:一级抗震等级的桥梁结构应选用高强度材料,采用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固桥墩、提高桥梁基础的稳定性等。
第九条:一级抗震等级的桥梁需要经过抗震等级评定机构的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章:二级抗震等级第十条:二级抗震等级适用于城市主干道、长江大桥等重要桥梁工程。
第十一条:二级抗震等级要求桥梁在抗震能力上有一定储备,承受中等震力时仍能保持基本完好,无重大毁坏倾覆的风险。
第十二条:二级抗震等级的设计基准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震级为7级。
第十三条:二级抗震等级的桥梁结构应选用中高强度材料,采用一定的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固桥台、增加桥墩数量等。
第十四条:二级抗震等级的桥梁需要经过抗震等级评定机构的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章:三级抗震等级第十五条:三级抗震等级适用于城市次干道、高速公路等一般桥梁工程。
第十六条:三级抗震等级要求桥梁能够在一定的震力下保持基本完好,无重大毁坏倾覆的风险。
第十七条:三级抗震等级的设计基准地震烈度为6度,设计震级为6级。
第十八条:三级抗震等级的桥梁结构应选用适度强度材料,采用一定的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桥墩稳定性、设置柔性连接等。
第十九条:三级抗震等级的桥梁需要经过抗震等级评定机构的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
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灾害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对于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挑战。
因此,在公路桥梁的设计和建设中,地震响应和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地震响应特点,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一、地震对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影响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是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桥梁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对其结构产生影响。
另外,地震还会引起土体的液化、滑移、侧移等现象,使地基产生沉降或破坏,进而影响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地震响应1. 结构动力响应地震波导致桥梁受到的动力荷载会引起其结构的动态响应。
在地震作用下,桥梁可能发生振动、位移、变形等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桥梁的破坏。
因此,进行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2. 液化现象在地震中,土壤可能发生液化现象,这是一种会引起土体流动的现象。
液化土壤的产生会导致桩基和软基的沉降,进而影响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 断层影响地震发生时,断层会发生断裂和滑动,引起地震表面破裂。
如果桥梁建在断层或断层活动区域上,地震断层的影响将对桥梁的安全性造成重大威胁。
三、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抗震设计1.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在进行公路桥梁工程设施的抗震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
通过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监测仪器的观测数据,可以获得地震动的频谱特性,进而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如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承受并适应地震作用。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桥梁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桥梁基础、支座设计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进行动力响应分析,以评估桥梁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情况。
3. 基础和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桥梁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对桥梁的基础和地基进行处理,以增强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桥梁抗震规范
桥梁抗震规范
桥梁抗震规范是由国家规范性文件控制的,对桥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有效抗震性能及设计进行指导和规约。
桥梁抗震规范中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地震力计算和地震力抗震设计;一部分为桥梁结构体系材料性能评定及控制,全面控制桥梁施工抗震性能。
一、地震力计算和地震力抗震设计
1、地震计算:包括津门落差法的应力时程及非线性时程的确定,地震励磁幅值、地震动时程和随机动性质计算,绑定地表震级和桥梁地基质量计算,建立桥梁震源大小及励磁参数等。
2、地震力抗震设计:确定抗震性能要求,确定桥梁抗震设计结构体系,确定抗震结构控制参数,确定桥梁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确定抗震设计措施及其设计方法。
二、桥梁结构体系材料性能评定及控制
1、桥梁结构体系材料性能评定:桥梁抗震规范要求对桥梁用材进行设计有效性能评定,明确桥梁用材形状和尺寸,以及其在正常及地震力作用下有效性能,以及桥梁连接部位评定要求。
2、材料控制:根据公路铁路工程国家规范完善桥梁用材抗震性能控制,包括在桥梁用料质量检验上,充分调动桥梁质量检验人员的责任心,有效控制桥梁施工抗震性能。
总之,桥梁抗震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整个桥梁建设施工过程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控制,为桥梁安全稳定维护、抵御地震灾害提供可靠的保障。
桥梁抗震试验规程
桥梁抗震试验规程一、前言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常会对桥梁造成破坏,因此,桥梁抗震试验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十分必要。
二、试验对象1. 试验对象应为已建成的大型桥梁或具有代表性的模型。
2. 试验对象应符合设计规范,并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
3. 桥梁抗震试验规程适用于各种材料、结构形式和跨径的桥梁。
三、试验内容1. 基本试验内容包括:静力加载试验、动态加载试验、地震模拟试验等。
2. 静力加载试验:在桥梁上设置静载荷并进行加载,观察其变形情况及破坏形态。
3. 动态加载试验:在桥梁上设置动载荷并进行加载,观察其振动情况及破坏形态。
4. 地震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地震来测试桥梁的抗震性能。
5. 试验过程中应记录和分析桥梁的变形、位移、应力、应变等数据,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桥梁的抗震能力。
四、试验方法1. 静力加载试验:按照设计要求设置静载荷,并逐渐增加荷载直至出现裂缝或破坏为止。
2. 动态加载试验:采用振动台或振动车进行动态加载,观察桥梁的振动响应及破坏形态。
3. 地震模拟试验:采用振动台或地震模拟器模拟地震,观察桥梁的抗震性能。
五、试验数据处理1. 对试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桥梁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位移、应力、应变等参数。
2.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
六、试验报告1.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桥梁基本情况介绍;(2)试验方案和方法介绍;(3)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4)抗震性能评估结果;(5)结论和建议。
2. 试验报告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编写,并经过专业人员审核和评估。
七、结论与建议1. 根据试验结果,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结论和建议应具体、可行,为桥梁的抗震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八、总结桥梁抗震试验规程是保障桥梁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桥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动态加载试验、地震模拟试验等,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其抗震性能,为其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桥梁抗震与加固ppt课件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2.25
Ⅰ:β=2.25(0.2/T) Ⅱ:β=2.25(0.3/T)0.9 Ⅲ:β=2.25(0.45/T)0.95 Ⅳ:β=2.25(0.7/T) 0.9
0.3
1 2 3 4 5T
图1 场地类别与动力放大系数关系曲线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2、多质点反应谱
➢(1)振型分解法简介 ➢以无阻尼受迫振动为例,简要介绍振型分解法思想。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2)多质点体系的地震力计算公式
➢ 用振型分解法求解,即利用振型分的正交特性,将联立微 分方程组一个个地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振动方程,将多质点的复杂 振动,分解为按各个振型的独立振动的叠加,在求解过程中,引 入第i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 由振型分解法可将多自由度现行震动体系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广义 单自由度振子。广义单自由度振子的最大反应可由谱曲线查出。但一般 情况下,广义单自由度振子的最大反应不同时发生,因此需要以适当的 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 不同的地震输入,得 到不同的反应谱曲线 。
➢ 在大量的地震加速度 记录输入后绘制的众多 反应谱曲线的基础上, 经过平均光滑化后,最 终得到得到平均地震反 应谱。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 不同的体系阻尼比得到相应的反应谱曲线。
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单质点反应谱的地震力计算
➢应根据结构抗震设防的 烈度水准选用。根据我国 铁路工程抗震规范规定: 设计烈度Ⅶ度以上才进行 抗震设防,相应于Ⅶ,Ⅷ 和Ⅸ度,k分别为0.1、0.2 和0.4。
桥梁震害
2、桥台沦陷
桥梁震害
2、桥台沦陷产生的原因
➢当地震加速度作用时,桥梁与桥台之间的冲撞会产生相当 大的被动土压力,造成桥台有向桥跨方向移动的趋势。由 于桥面的支撑作用,桥台将发生以桥台顶端为支点的竖向旋 转,导致基础破坏。如果桥台基础在液化土上,又将引起 桥台垂直沉陷,最终导致桥梁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2014~2015)年第一学期桥梁动力分析与抗震设计桥梁抗震读书报告成绩:姓名:高明天学号:145511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授课教师:胡晓伦日期:2015年1月目录目录桥梁减隔震设计1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减隔震技术的工作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减隔震技术与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减隔震装置与系统 (2)2.1 减隔震系统的组成 (2)2.2 常用减隔震装置简介 (2)3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5)3.1 减隔震系数在国外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5)3.2 抗震技术在越南工程中的应用 (6)3.3 减隔震桥梁的震害表现 (7)4 桥梁减隔震设计 (8)4.1 减隔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8)4.2 减隔震装置的布置 (8)4.3 减隔震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 (8)4.4 减隔震体系的抗震验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0 4.5 其他构件和细部构造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0桥梁减隔震设计减隔震技术是一种简便、经济、先进的工程抗震手段。
减震是利用特制减震构件或装置,使之在强震时率先进入塑性,产生大阻尼,大量消耗进入结构体系的能量;而隔震则是利用隔震体系,设法阻止地震能量进入主体结构。
在实践中,常常把这两种体系合二为一。
通过选择适当的减隔震装置与设计位置,可以达到控制结构内力分布与大小的目的。
1减隔震技术的原理1.1减隔震系数的工作机理结构抗震研究伊始,人们就发现结构对地震的反应有两个基本规律:(1)地震动的频率成分非常复杂,但地震能量一般集中在一个频率范围内。
(2)结构的阻尼越大,结构的地震反应越小。
减隔震技术正是利用了结构地震反应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概括起来,减隔震技术的工作机理有三条:①采用柔性支承延长结构周期,减小结构地震反应;②采用阻尼器式能量耗散元件,限制结构位移;③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刚度。
1.2减隔震技术与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从抗震原理上看,两者都是通过延长周期以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周期范围,并且增大阻尼以耗散能量来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目的。
但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延性抗震设计容许很大的地震能量从地面传递到结构的重要构件上,设置考虑的是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地震的能力;减隔震技术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大大减小传递到结构重要构件上的地震能量,而将这一地震能量转移到减隔震装置上。
(2)延性抗震设计要求选定结构构件的特定部位(如梁桥桥墩墩底)屈服,并形成塑性铰以降低刚度延长周期,同时利用塑性铰的滞回特性提供耗能能力(相当于增大阻尼)。
因此,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震后的修复工作比较麻烦。
而减隔震技术通过设置减隔震装置来延长周期,并增大阻尼以耗散能量。
因此,可以避免结构构件的损伤,而减隔震装置发生损伤时,替换比较简单。
减隔震装置的优点:(1)通过合理设计减隔震系统,可改善地震力在下部结构各支座间的分布,以保护基础、墩台等,必要时还可以保护上部结构。
(2)有些减隔震支座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度、收缩、徐变等变形引起的抗力很小。
这为城市高架桥梁中超多跨连续梁桥的采用,即减少伸缩缝的设置提供了可能,可以使连续梁桥一联的长度增加,从而大大改善行车条件并降低维护费用。
第 1 页第 2 页2减隔震装置与系统2.1减隔震系统的组成一个完善的桥梁减隔震系统应包含柔性支承、阻尼装置和构造措施三部分。
这三部分可以分开设置,也可以结合为一体。
1)柔性支承装置常见的柔性装置为橡胶支座。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柔性装置,如滚轴、滑板、缆索悬吊、柔性套管桩等。
2)阻尼装置提供耗能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滞回阻尼,即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耗能。
摩擦耗能是另一种方式,其缺点是没有自复位能力,摩擦系数不易控制,震后易存在较大的残余变形。
3)构造措施减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延长周期、减小地震反应,但在运营荷载下,又要保证结构不发生大变形和有害振动。
如果使用特殊材料的弹性支承,则可满足上述要求。
此外,还可采用其他一些可破坏约束装置,如挡块等,使它在一定水平力作用下发生破坏,以满足设计要求。
而减隔震装置要发挥作用,支承以上结构必须要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如果温度伸缩缝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求需要采取特殊的构造措施。
另一方面,采用减隔震技术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位移。
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一位移很难准确估计。
因此,为了防止地震下发生落梁和碰撞震害,就要设置专门的防落梁措施。
2.2常用减隔震装置简介1)分层橡胶支座(laminated-rubber bearings )构造如图1所示,形状多位圆形或矩形。
图1分层橡胶支座的基本构造大量实验表明:分层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呈狭长形,可以近似作线性处理。
在抗震设计中,最关心的是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刚度,即上、下板面产生单位位移时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
分层橡胶支座的剪切刚度可按下式计算z zx mzx =σ其中,zx σ是支座的水平刚度;z 为支座的高度;z x 为水平位移。
橡胶支座变形过程中消耗能量,即提供阻尼,这种阻尼主要取决于橡胶层变形的速度。
一般分层橡胶支座的阻尼比为5%~10%。
2)铅芯橡胶支座(lead-rubber bearings )铅芯橡胶支座是在分层橡胶支座中部插入铅芯而形成的隔震装置,如图2所示。
图2铅芯橡胶支座铅芯能够提供地震下的耗能能力和静力荷载下所必需的刚度。
因此,由铅芯和分层橡胶支座结合的铅芯橡胶支座能够满足一个良好减隔震装置所应具备的要求:在较低水平力作用下,具有较高的初始刚度,变形很小;在地震作用下,铅芯屈服,刚度降低,延长了结构周期,并消耗地震能量。
图3铅芯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
铅芯橡胶支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温度,徐变等蠕变变形引起的支座抗力很低。
这为铅芯橡胶支座在长跨连续梁桥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3)滑动摩擦型减隔震支座滑动摩擦型支座利用不锈钢与聚四氟乙烯材料之间相当低的滑动摩擦系数制成也称为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
这种具有摩擦系数小、水平伸缩位移大的优点,作为桥梁活动支座十分适宜,可使桥梁上部结构变形不受限制。
在地震作用下,滑动摩擦型支座因为容许上部结构在摩擦面上发生滑动,从而限制了上部结构传递到下部结构的地震力(最大为支座的最大摩擦力),同时通过摩擦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
但是这类支座没有任何自复位能力,用作隔震支座时,支座响应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常与其他装置一起使用。
这类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对地震激动的频域不敏感。
4)高阻尼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是采用特殊配置的橡胶材料制作,其形状及构造与天然橡胶支座相同。
但该橡胶材料粘性大,其自身可以吸收能量。
由于与耗能功能集成在一起,可以节省使用空间,施工上也比较方便。
图4为这种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
滞回环的面积较大,表明有较大的耗能能力。
从滞回曲线可见,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变形较小时就表现为非线性,而且与反复次数、变形大小和位移历程有关。
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时,恢复力模型可采用修正双线性模型。
第 3 页第 4 页图4高阻尼橡胶支座滞回曲线 5)刚阻尼器刚阻尼器利用钢材的塑性变形来耗能。
图5显示了三种典型的刚阻尼器:①有横向加载臂的均匀弯矩弯曲梁阻尼器,加载臂有一倾斜角度;②锥形悬臂弯曲梁阻尼器;③有横向加载臂的扭梁阻尼器。
图6为三种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图5刚阻尼器装置图6刚阻尼器工作机理刚阻尼器的优点是制造不需要特殊设备,费用比较适合,坚实耐用,又具有较大的耗能能力。
此外,刚阻尼器通常和橡胶隔震一起使用,如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与悬臂高阻尼器就是一种合理组合。
6)流体黏滞阻尼器流体黏滞阻尼器基本构造如图7所示。
这类装置利用活塞前后压力差使液体(目前大多用硅油)流过阻尼孔产生阻尼力。
图7黏滞阻尼器的构造流体黏滞阻尼器(FVD)的阻尼力F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可以标示为:α(1.1=)⋅sgn()vF⋅vC式中,C是通过试验确定的阻尼系数;α是指数(其值一般在0.2~1.0范围内);sgn(.)是正负号函数。
另外,黏滞阻尼器在蠕变变形作用下,产生的抗力接近于零。
而且黏滞阻尼器容许结构在震后回复到原来的位置。
但需要注意的是,黏滞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还和温度有关,并具有方向性。
黏滞阻尼器要求制作加工精密,油压的调整、漏油、灰尘的进入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体积较大时制作较为困难。
3减隔震技术的应用3.1减隔震技术在国外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前面的减隔震技术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国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创造了大量的减隔震技术,并编制了专门的规范。
第一座减隔震桥Moto桥建于1973年。
新西兰的大部分桥梁采用了铅芯橡胶支座。
意大利也是世界上较早在桥梁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国家。
从1974年以来,现代减隔震技术渗透到了意大利的传统桥梁建造中,至今,意大利已建成数百座减隔震桥梁。
只是相对而言,意大利的铅芯橡胶支座的应用比其他国家要少一些。
美国第一次将减隔震技术用于桥梁是在1984年,用于对Sierra Point桥进行抗震加固。
而在1990年,新建了第一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Sexton桥。
该桥采用了铅芯橡胶支座减震方案,在桥台处布置20个铅芯橡胶支座,桥墩上布置20个无铅芯的橡胶支座。
大部分隔震装置均为铅芯橡胶支承。
日本第一座建成减隔震桥梁是静岗县横跨Keta河的宫川大桥,完成于1990年,这桥采用铅芯橡胶支承。
大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承和高阻尼橡胶支承。
希腊Rion-Antirion桥横跨科林斯湾,是连接摩里亚半岛与希腊大陆的重要通道,由于大桥所处产地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地震、断层活动较为强烈,在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减隔震设计理念和技术,是现代大跨度桥梁减隔震设计的典型代表。
该桥的抗震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主塔基础部分的减隔震设计,二是主梁部分的减隔震设计。
海床上部土层采用150~200第 5 页第 6 页根长25~30m 、直径2m 的钢管桩群进行加固,钢管上面铺垫3m 厚的砾石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