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_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
跟踪练习
(2014~2015·合肥一六八中高二期中)观察下题的解答过
程:
已知正实数 a、b 满足 a+b=1,求 2a+1+ 2b+1的最
大值.
解:∵
2a+1· 2≤
2a+12+ 2
22=a+32,
2b+1· 2
≤
2b+12+ 2
22=b+32,
相 加 得 2a+1 · 2 + 2b+1 · 2 = 2 ( 2a+1 + 2b+1)≤a+b+3=4.
综合法: ∵a、b、c∈R+,∴(a-b)2+(b-c)2+(c-a)2≥0, ∴2(a2+b2+c2)≥(ab+bc+ac), ∴3(a2+b2+c2)≥a2+b2+c2+2ab+2bc+2ac, ∴3(a2+b2+c2)≥(a+b+c)2, ∴ a2+b32+c2≥a+3b+c.
人教版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目标导航
•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特点,熟练应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 命题.
重点难点
•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思考过程、特点. •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新知导学
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 1.定义 • 利用___已__知__条__件___和某些数学__定__义____、__定__理____、
、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 (2)适用范围:对于一些条件复杂,结构简单的不等式的证明 ,经常用综合法.而对于一些条件简单、结论复杂的不等式 的证明,常用分析法;
• (3)思路方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 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 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综合法和分析法1.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要点提示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等式或不等式成立,综合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的格式——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推证,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推出求证的结论,这就是顺推法的格式,它的常见书面表达是“∵,∴”或“⇒”.2.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要点提示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分析法又叫做逆证法或执果索因法.②分析法格式——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等).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在于需保证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它的常见书写表达式是“要证…,只需…”或“⇐”.知识拓展有时解题,需一边分析,一边综合,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凑法.两头凑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辨析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实际上要寻求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求知”,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可以证出来,人们往往选择比较简单的一种.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二、反证法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的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深化升华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导出非p为真,即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②导出q 为真,即与假设“非q 为真”矛盾;③导出一个恒假命题.知识拓展 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步骤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③从矛盾判断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知识拓展 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数学命题①结论本身是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命题.②关于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③结论以“至多”“至少”等形式出现的命题.④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研究的命题.问题·探究问题1 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怎样的特点?思路:明确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定义是关键.它们都是用来证明数学命题的基本方法,二者虽有区别,但证题的过程中又是密不可分的.探究: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出结果的思维方式.分析法是由结果追溯到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问题2 桌面上有3枚正面(有面额的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用双手同时翻转2枚硬币,那么无论怎样翻转,都不能使硬币全部反面朝上,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思路:本题若从正面入手考虑,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此时我们不妨利用间接法(反证法)来说明这个问题.探究:假设经过若干次翻转可以使硬币全部反面向上,由于每枚硬币从正面朝上变为反面朝上,都需要翻转奇数次,所以3枚硬币全部反面朝上时,需要翻转(3×奇数)次,即要翻转奇数次,但由于每次用双手同时翻转2枚硬币,3枚硬币被翻转的次数只能是2的倍数,即偶数次,这个矛盾说明假设错误,所以原结论成立.问题3 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反设?思路:反证法的本质是:由证明p ⇒q 转向证明q ⌝⇒r ⇒……⇒t,t 与假设或与某个真命题矛盾,q ⌝为假,推出q 为真的方法.以上由定义可以得出,围绕定义不难得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探究:从逻辑角度看,命题“若p 则q”的否定是“若p 则q ⌝”.由此进行推理,如果发生矛盾,那么“若p 则q ⌝”为假,因此可知“若p 则q”为真.可以看出,反证法与证逆否命题是不同的.由于受“反证法就是证逆否命题”的错误影响,在否定结论后的推理过程中,往往一味寻求与原题设的矛盾,而不注意寻求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样就大大限制和影响了解题思路.反证法中常用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如下:(1)等于——不等于;(2)大于——小于等于;(3)小于——大于等于;(4)结论对所有的x 成立——存在某个x 使结论不成立;(5)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6)至多一个——至少两个;(7)至少n 个——至多n-1个;(8)至多n 个——至少n+1个;(9)p 或q ——p ⌝且q ⌝;(10)p 且q ——p ⌝或q ⌝.典题·热题例1(2005全国高考卷Ⅱ)锐角三角形的内角A 、B 满足A 2sin 1=tanB,则有( ) A.sin2A-cosB=0 B.sin2A+cosB=0C.sin2A-sinB=0D.sin2A+sinB=0思路解析:由已知得BB A A A A cos sin cos sin 21cos sin =∙-, ∴AA A cos sin 21sin 22-=tanB.∴A A 2sin 2cos -=tanB. ∴-cot2A=tanB.∴tan(2A+2π)=tanB. ∴2A+2π-π=B. ∴2A-B=2π.∴2A-2π=B.∴sin(2A-2π)=sinB.∴cos2A-sinB=0. ∴cos(2A-2π)=sin2A.∴sin2A=cosB. ∴sin2A-cosB=0.答案:A例2(2005全国高考卷Ⅲ)若a=55ln ,33ln ,22ln ==c b ,则( ) A.a<b<c B.c<b<aC.c<a<bD.b<a<c思路解析:a-b=6163ln 22ln 333ln 22ln =-=-(ln8-ln9)<0,所以a<b. 同理,可得c<a,因而c<a<b.答案:C例3设a>0,b>0,a+b=1.求证:(1)abb a 111++≥8; (2)(a+a 1)2+(b+b 1)2≥225. 思路分析:要证的不等式是在已知条件下成立的,从不等式的结构及与已知的关系考虑,可用综合法证之.证明:(1)∵a>0,b>0,a+b=1,∴ab1≥4. ∴a 1+b 1+ab 1=(a+b)(a 1+b 1)+ab 1≥ab ·2ab1+4=8. ∴a 1+b 1+ab1≥8. (2)∵2b a +≤222b a +,则222)2(2b a b a +≥+.∴(a+a 1)2+(b+b 1)2≥2(211b b a a +++)2=2252)121(2)111(22≥+≥++ab b a . ∴(a+a 1)2+(b+b 1)2≥225 深化升华 利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可利用已经证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的不等式.但要注意防止在推证中盲目套用公式和错用性质,要把握住不等号方向始终如一的正确性.例4已知x>0,y>0,求证:31332122)()(y x y x +>+.思路分析:本题若直接运用综合法,则不易发现与已知不等式的关系,因而可试用分析法. 证明:要证明31332122)()(y x y x +>+只需证(x 2+y 2)3>(x 3+y 3)2,即证x 6+3x 4y 2+3x 2y 4+y 6>x 6+2x 3y 3+y 6,即证3x 4y 2+3x 2y 4>2x 3y 3.∵x>0,y>0,∴x 2y 2>0,即证3x 2+3y 2>2xy.∵3x 2+3y 2>x 2+y 2≥2xy,∴3x 2+3y 2>2xy 成立. 故31332122)()(y x y x +>+深化升华 该例用分析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不等式,从而找到使它成立的条件.当然,该例也可以用分析综合法证明.例5若tan(α+β)=2tanα,求证:3sinβ=sin(2α+β).思路分析:本题存在三角函数的角的形式的联系:β=(α+β)-α,2α+β=(α+β)+α,这是本题的切入点.证明:∵tan(α+β)=2tanα,∴ααβαβαcos sin 2)cos()sin(=++. 2sinαcos(α+β)=cosαsin(α+β).又3sinβ=3sin [(α+β)-α]=3sin(α+β)cosα-3cos(α+β)sinα=3sinαcos(α+β),sin(2α+β)=sin [(α+β)+α]=sin(α+β)cosα+cos(α+β)sinα=3sinαcos(α+β).∴3sinβ=sin(2α+β).深化升华 综合法证题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它的逐步推理,是在寻找它的必要条件.例6如图2-2-2所示,AB 为⊙O 的直径,⊙O 在平面γ内,SA ⊥平面γ,∠SBA=30°,动点P 在圆O 上移动(不重合于A,B 两点),以N 和M 表示点A 在SP,SB 上的射影,∠BAP=α,求证:图2-2-2(1)△SPB 是直角三角形;(2)AN ⊥平面SPB.思路分析:熟练掌握空间垂直的判定定理是成功解题的关键.证明:(1)∵SA ⊥平面APB,P 为圆周上的一点,∴AP ⊥PB.又∵AP 为SP 在平面γ上的射影,∴SP ⊥PB.∴△SPB 是直角三角形.(2)∵PB ⊥SA,PB ⊥SP,SA∩SP=S,∴PB ⊥平面SAP.又AN ⊂平面SAP,∴PB ⊥AN.又∵SP ⊥AN,PB∩SP=P,∴AN ⊥平面SPB.深化升华 在高中数学的证明题中,立体几何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中以综合法为主,主要是培养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延伸如图2-2-3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PC ⊥平面ABCD,PC=2,在四边形ABCD 中,∠B=∠C=90°,AB=4,CD=1,点M 在PB 上,且PB=4PM,PB 与平面ABC 成30°角.图2-2-3(1)求证:CM ∥平面PAD;(2)求证:面PAB ⊥面PAD.证明:(1)以C 为原点,以CD 、CB 、CP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PBC=30°,|PC|=2,|BC|=32,|AB|=4,不难得出D(1,0,0),B(0,32,0),P(0,0,2),M(0,23,23). 设43=⇒+=x DA y DP x CM ,y=41. ∴,,共面. ∵CM ⊄平面PAD,∴CM ∥平面PAD.(2)作BE ⊥PA 于E,∵|PB|=|AB|=4,∴E 为PA 中点.∴E(2,3,1),则BE =(2,3-,1).∴DA BE ∙=0.∴BE ⊥DA.又BE ⊥PA,∴BE ⊥面PAD.∴面PAB ⊥面PAD.深化升华 在空间中证平行、垂直时,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证明问题,这是空间向量的一个重要应用.例7设n ∈N ,求证:1+12313121222+≥+++n n n . 思路分析:把结论分解为两部分进行考查.证明:设x n =1+12313121222+≥+++n n n, 则有Δx n =x n+1-x n =2)1(1+n >0,Δy n =y n+1-y n =1)1(432-+n >0. 可知,数列{x n }与{y n }都是单调递增数列.再运用综合法,先寻求两个数列的联系.x 1=y 1=1,1)1(432-+n <2)1(44+n =2)1(1+n ,把这种关系概括为Δx n ≥Δy n . x n+1=x 1+Δx 1+Δx 2+…+Δx n ;y n+1=x 2+Δy 1+Δy 2+…+Δy n .显然,x n+1≥y n+1,即1+12313121222+≥+++n n n . 深化升华 上述思考过程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分析法,后半部分运用了综合法.例8(2005江苏高考)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a 2=6,a 3=11,且(5n-8)S n+1-(5n+2)S n =An+B,n=1,2,3,…,其中A 、B 为常数.(1)求A 与B 的值;(2)证明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3)证明不等式n m m a a a -5>1对任何正整数m 、n 都成立.(1)解:由已知得S 1=a 1=1,S 2=a 1+a 2=7,S 3=a 1+a 2+a 3=18.由(5n-8)S n+1-(5n+2)S n =An+B 知,⎩⎨⎧-=+-=+⎩⎨⎧+=-+=--.482,28,2123,732312B A B A B A S S B A S S 即 解得A=-20,B=-8.(2)证法一:由(1)得(5n-8)S n+1-(5n+2)S n =-20n-8,①∴(5n-3)S n+2-(5n+7)S n+1=-20n-28,②②-①得(5n-3)S n+2-(10n-1)S n+1+(5n+2)S n =-20,③∴(5n+2)S n+3-(10n+9)S n+2+(5n+7)S n+1=-20,④④-③得(5n+2)S n+3-(15n+6)S n+2+(15n+6)S n+1-(5n+2)S n =0.∵a n+1=S n+1-S n ,∴(5n+2)a n+3-(10n+4)a n+2+(5n+2)a n+1=0.又∵5n+2≠0,∴a n+3-2a n+2+a n+1=0,即a n+3-a n+2=a n+2-a n+1,n≥1.又a 3-a 2=a 2-a 1=5,∴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证法二:由已知,S 1=a 1=1,又(5n-8)S n+1-(5n+2)S n =-20n-8且5n-8≠0,∴数列{S n }是唯一确定的,因而数列{a n }是唯一确定的.设b n =5n-4,则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T n =2)35(-n n , 于是(5n-8)T n+1-(5n+2)T n =(5n-8)2)35()25(2)25)(1(---++n n n n n =-20n-8. 由唯一性得b n =a n ,即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3)证明:由(2)可知a n =1+5(n-1)=5n-4, 要证n m m a a a -5>1,只要证5a mn >1+a m ·a n +n m a a ∙2,因为a mn =5mn-4,a m ·a n =(5m-4)(5n-4)=25mn-20(m+n)+16,故只要证5(5mn-4)>1+25mn-20(m+n)+16+n m a a ∙2,即只要证20m+20n-37>n m a a ∙2. 因为n m a a ∙2≤a m +a n =5m+5n-8<5m+5n-8+(15m+15n-29)=20m+20n-37,所以原命题得证.深化升华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例9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a n -3n(n ∈N *).(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数列{a n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存在性探索题可运用反证法的思想,先假设存在,若推出矛盾,即假设存在不成立;若推出符合存在性的条件,则存在性成立.解:(1)a 1=S 1=2a 1-3,则a 1=3.由⇒⎩⎨⎧-=+-=++n a S n a S n nn n 32)1(3211a n =S n+1-S n =2a n+1-2a n -3⇒a n+1+3=2(a n +3), ∴{a n +3}为等比数列,首项为a 1+3=6,公比为2.∴a n +3=6·2n-1,即a n =3·2n -3.(2)假设数列{a n }中存在三项a r ,a s ,a t (r<s<t),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且a r <a s <a t .∴只能是a r +a t =2a s ,即3(2r-1)+3(2t-1)=6(2s-1).∴2r +2t =2s+1.∴1+2t-r =2s+1-r .(*)∵r<s<t,r,s,t 均为正整数,∴(*)式左边为奇数,右边为偶数,不可能成立.∴数列{a n }中不存在可以构成等差数列的三项.误区警示 在解答(2)时,易错取三项a n-1,a n ,a n+1.事实上,适合条件的三项并不一定是连续的.例10若下列三个方程:x 2+4ax-4a+3=0,x 2+(a-1)x+a 2=0,x 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上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情况较多,考虑起来比较复杂;如果考虑其反面,即“三个方程都无实根”,则就简单多了,这样求得a 的集合为A,那么命题所要求的a 的范围即为 A.解:三个方程都无实根⇔230231121230)2(4)2(04)1(0)34(4)4(2322221-⇔⎪⎪⎪⎩⎪⎪⎪⎨⎧<<->-<<<-⇔⎪⎩⎪⎨⎧<--=∆<--=∆<+--=∆a a a a a a a a a a 或<a<-1. 设A={a|23-<a<-1},则A={a|a≤23-或a≥-1}. 故所求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a≤23-或a≥-1}. 方法归纳 考虑问题的反面,求出a 的范围,从而求出原命题要求的a 的范围,是“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这种解题策略在数学中随处可见,大家应注意掌握.。
【高考调研】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
(1)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时,往往是先寻找使不等式 成立的必要条件,再考虑这个必要条件是否充分;
(2)分析法和综合法要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两头凑”,会 使问题较易解决;
(3)分析法的叙述较繁琐,且不易看懂,往往是用分析法探寻 思路,用综合法叙述证明过程.
一般说来,如果已知条件信息量较小,或已知与待证间的直 接联系不明显,“距离”较大,用分析法来证明.
思考题 1 设 a、b、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且 abc=1, 求证:1a+1b+1c> a+ b+ c. 【思路分析】 因为 abc=1,所以左边等于 bc+ca+ab,而 bc· ca= abc2= c,因此可由均值不等式出发进行推证.
【证明】 ∵a>0,b>0,c>0,且 abc=1, ∴1a+1b+1c=bc+ca+ab. 又 bc+ca≥2 bc· ca=2 abc2=2 c, 同理 bc+ab≥2 b,ca+ab≥2 a. ∵a、b、c 不全相等, ∴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的“=”号不能同时成立. ∴2(bc+ca+ab)>2( c+ a+ b), 即 bc+ca+ab> a+ b+ c. 故1a+1b+1c> a+ b+ c.
∴lga+2 b≥12(lg a+lg b),lgb+2 c≥12(lg b+lg c), lgc+2 a≥12(lg c+lg a). 以上三式相加,且注意到 a、b、c 不全相等,故得 lga+2 b+ lgb+2 c+lgc+2 a>lg a+lg b+lg c.
探究 1 本题多次利用均值不等式,但取等号的条件却是相 同的.要把握不等号方向的一致性,除了已知基本不等式的直接 使用,还应掌握由已知不等式简单变形而得到的一些结论:如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高二理数 选修2-2 第2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Word版含解析
第章.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综合法()综合法的的定义:一般地,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及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框图:用表示已知条件,为定义、定理、公理等,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已知)(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分析法()分析法的定义:一般地,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框图用表示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用分析法证明可用框图表示为:(结论)(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反证法证题()反证法定义: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2)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你知道综合法与分析法之间的关系吗?、使用分析法、反证法需要注意那些方面?.【河南洛阳期末】用反证法证明“,如果、能被整除,那么中至少有一个能被整除”时,假设的内容是().不能被整除.不能被整除.都不能被整除.中至多有一个能被整除.【安徽太和中学期中】设、、为锐角的三个内角,,,则()....、大小不确定.【甘肃高台一中期中】要证,只要证().....【安徽合肥一中期中】若且,则和的值满足().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和都小于.和都大于.不确定.【山西晋中榆社中学期中】现有个命题::函数有个零点.:面值为分和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分的邮资.:若,,则、、、中至少有个为负数.。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反证法使用素材 新人教A版选修2-2
反证法使用
反证法在数学中经常运用。
当论题从正面不容易或不能得到证明时,就需要运用反证法,此即所谓"正难则反"。
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
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正面证明有困难,情况多或复杂,而逆否命题则比较浅显的题目,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反证法的证题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否定→得出矛盾→否定”。
即从否定结论开始,得出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
应用反证法的是:
欲证“若P则Q”为真命题,从相反结论出发,得出矛盾,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
证明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归谬:从这个命题出发,经过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3)结论: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适用题型
(1)唯一性命题
(2)否定性题
(3)“至多”,“至少”型命题
(4)必然性命题
(5)起始性命题
(6)无限性命题
(7)不等式证明。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2反证法...》730PPT课件
§2.2.2 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 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 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 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 法。
这种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 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称为间接证明
注:反证法是最常见的间接证法。
探究反证法的证明过程
反证法
意溪中学
温故迎新
1.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2.这两种基本证法的推证过程和特点:
综合法: 已知条件 结论 由因导果
分析法: 结论 已知条件 执果索因
3、在实际解题时,两种方法如何运用? 通常用分析法寻求思路, 再由综合法书写过程.
道 旁 苦 李
王戎的结论:李子是苦的
反证法的思维方法:正难则反
例题:
c
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a
∠1 ≠ ∠2
1
b
求证:a∥
2
证明:(反设)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a∥b
(归缪)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这与已知的∠1≠∠2矛盾 ∴假设不成立
(存真) ∴a∥b
准确地作出反设(即否定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否定必须要全面
∴ ax1 - ax2 = 0 ∴a(x1 - x2)= 0
∵a ≠ 0
∴x 1
-x 2
0,即x1
=
x 2
与x 1
x 矛盾 2
故假设不成立,结论成立。
注:结论中的有且只有(有且仅有)形式出现,
是唯一性问题,常用反证法
总结回顾:
1、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与假设、已知、 定义、定理、 公理或者事实 矛盾等
或等于60度.
高中数学选修2-2(从导数到微积分) 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反证法 理科班课件
2.反证法步骤
(1) 假设命题不成立, (2) 经过正确推理导出矛盾(关键) 反设 归谬
(3)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
结论
3.何时用反证法
(1)结论条件联系不明显,直接推证较难
(2)正面分类多,反面分类少;
(3)含关键词:否定词,唯一,至多,至少…
4.矛盾的类型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反证法
其一:法庭中的反证法 一公司经理在某酒店设筵,酒宴过半,突然 提出在一道叫做水煮基围虾的菜中有一只红头大苍 蝇,要求酒店方给予赔偿,双方为此争执不休,酒 店经理为了证实不是苍蝇,情急之下,把这个疑似 苍蝇的东西吃了下去。对方一看,更是不依不饶, 一纸诉状将酒店告上法庭。酒店经理对自己的冲动 很是后悔,深知庭审将对自己非常不利,于是聘请 了一位著名的律师为自己辩护。法庭上,双方围绕 着是不是红头苍蝇展开辩论,原告更是有恃无恐, 咄咄逼人,形式对被告很不利。 如果你是被告的律师,你会怎么办?
略证:假设方程至少有两个根x1 ,x2 且x1≠x2 , 则有f(x1)=f(x2)=0 (x1≠x2 ) 这与函数单调性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5.写出下列结论用反证法证明时的假设
1) 至少有一个S有性质P 错误假设: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S有性质P 正确假设:没有一个S性质P 2) 最多有一个S有性质P
与题设矛盾, 与假设矛盾, 与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矛盾, 自相矛盾 …
5.实例分析
1. 用反证法证明:在△ABC中,若∠C是直角, 则∠B一定是锐角. 2. 求证: 2, 3, 5 不可能成等差数列 3. 用反证法证明: 若方程ax2+bx+c=0 (a≠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 4. 已知函数f(x)是单调函数,则方程f(x)=0最 多只有一个实数根。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_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课堂探究新人教A版选修22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课堂探究 新人教A 版选修2-2探究一 综合法的应用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结论的真实性.简言之,综合法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典型例题1】已知a ,b ,c 是正数,且a +b +c =1,求证:⎝ ⎛⎭⎪⎫1a -1⎝ ⎛⎭⎪⎫1b -1⎝ ⎛⎭⎪⎫1c -1≥8. 思路分析:利用“1”的代换进行转化,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证明:∵a ,b ,c 为正数,a +b +c =1,∴1a -1=1-a a =b +c a ≥2bc a>0, 1b-1=1-b b=a +c b ≥2ac b >0, 1c -1=1-c c =a +b c ≥2ab c >0,以上三式对应相乘得⎝ ⎛⎭⎪⎫1a -1·⎝ ⎛⎭⎪⎫1b -1·⎝ ⎛⎭⎪⎫1c -1≥8×bc a ×ac b ×ab c=8.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原不等式成立.反思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所依赖的主要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其中常用的有如下几个:①a 2≥0(a ∈R ). ②(a -b )2≥0(a ,b ∈R ),其变形有a 2+b 2≥2ab ,⎝ ⎛⎭⎪⎫a +b 22≥ab ,a 2+b 2≥(a +b )22. ③若a ,b ∈(0,+∞),则a +b 2≥ab ,特别是b a +ab≥2. 【典型例题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B ⊥AD ,AC ⊥CD ,∠ABC =60°,PA =AB =BC ,E 是PC 的中点.(1)证明:CD⊥AE;(2)证明:PD⊥平面ABE.思路分析:解答本题可先明确线线、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再用定理进行证明.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CD⊂平面ABCD,∴PA⊥CD.∵AC⊥CD,PA∩AC=A,∴CD⊥平面PAC.又∵AE⊂平面PAC,∴CD⊥AE.(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又PC∩CD=C,∴AE⊥平面PCD.又∵PD⊂平面PCD,∴AE⊥PD.∵PA⊥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又AB⊥AD,平面PAD∩平面ABCD=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探究二分析法的应用分析法是一种从未知到已知(从结论到题设)的证明方法,即先假设所要证明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由此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判断,而当这个判断恰恰都是已证的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或要证命题的已知条件时,命题得证(应强调的一点,它不是由命题的结论去证明前提条件).因此,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也是数学证明常用的手段.【典型例题3】已知a>6,求证:a-3-a-4<a-5-a-6.思路分析:从待证不等式不易发现证明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直接从待证不等式出发,分析其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要证a-3-a-4<a-5-a-6,只需证a -3+a -6<a -5+a -4⇐(a -3+a -6)2<(a -5+a -4)2⇐2a -9+2(a -3)(a -6)<2a -9+2(a -5)(a -4) ⇐(a -3)(a -6)<(a -5)(a -4)⇐(a -3)(a -6)<(a -5)(a -4)⇐18<20,因为18<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a -3-a -4<a -5-a -6成立.探究三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分析法与综合法是两种思路相反的推理方法,分析法是倒溯,综合法是顺推.因此常将二者交互使用,互补优缺点,从而形成分析综合法,其证明模式可用框图表示如下:→→…→←…←←其中P 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典型例题4】若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a +b 2+lg b +c 2+lg c +a 2>lg a +lg b +lg c .思路分析:本题先利用分析法将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一般不等式,再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成立,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可使问题迅速解决.证明:要证lga +b 2+lg b +c 2+lg c +a 2>lg a +lg b +lg c , 只需证lg ⎝⎛⎭⎪⎫a +b 2·b +c 2·c +a 2>lg(a ·b ·c ), 即证a +b 2·b +c 2·c +a2>abc . 因为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所以a +b2≥ab >0,b +c2≥bc >0,c +a2≥ac >0,且上述三式中等号不能同时成立,所以a +b 2·b +c 2·c +a2>abc 成立, 所以lg a +b2+lg b +c 2+lg c +a2>lg a +lg b +lg c 成立.反思 对于比较复杂的证明题,常用分析综合法,即先从结论进行分析,寻求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运用综合法证明,或在证明过程中将两种方法交叉使用.探究四易错辨析易错点:分析法与综合法相混淆而导致出错【典型例题5】求证:2+10<2 6.错解:2+10<26,并且2+10和26都是正数,所以(2+10)2<(26)2,即12+45<24,5<3,所以5<9.因为5<9成立,所以不等式2+10<26成立.错因分析:本题步骤出现错误,把2+10<26看成了条件去推,不符合分析法的步骤.正解:因为2+10和26都是正数,所以要证2+10<26,只需证明(2+10)2<(26)2,展开得12+45<24,即5<3,故只需证5<9.因为5<9显然成立,所以不等式2+10<26成立.。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教学案苏教版选修2_2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教学案苏教版选修2_21.问题:在今天商品大战中,广告成了电视节目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几乎所有的广告商都熟谙这样的命题变换艺术.如宣传某种食品,其广告词为:“拥有的人们都幸福,幸福的人们都拥有”.该广告词实际说明了什么?提示:说的是:“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2.已知正整数a,b,c满足a2+b2=c2.求证:a,b,c不可能都是奇数.问题1:你能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给出证明吗?提示:不能.问题2:a、b、c不可能都是奇数的反面是什么?还满足条件a2+b2=c2吗?提示:都是奇数.若a、b、c都是奇数,则不能满足条件a2+b2=c2.1.间接证明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反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间接证明还有同一法、枚举法等.2.反证法(1)反证法证明过程反证法证明时,要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 则q”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框图表示:肯定条件p 否定结论q →→→“若p则q”为真(2)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步骤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定原结论的反面为真.②归谬——从反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结果.③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1.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2.可能出现矛盾的四种情况:(1)与题设矛盾;(2)与反设矛盾;(3)与公理、定理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矛盾;(4)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例1]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思路点拨] 本题证明的命题是否定性命题,解答时先假设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再分情况去推出矛盾.[精解详析] 假设以每三点为顶点的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记这四个点为A、B、C、D,考虑△ABC,点D的位置分为在△ABC之内或之外两种情况.(1)如果点D在△ABC之内(如图(1)),根据假设围绕点D的三个角都是锐角,其和小于270°,这与一个周角等于360°矛盾.(2)如果点D在△ABC之外(如图(2)),根据假设∠A,∠B,∠C,∠D都小于90°,这和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矛盾.综上所述.原结论成立.[一点通] (1)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于应用反证法.(2)反证法属于逻辑方法范畴,它的严谨体现在它的原理上,即“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其中:第一个否定是指“否定结论(假设)”;第二个否定是指“逻辑推理结果否定了假设”.反证法属“间接解题方法”.1.实数a、b、c不全为0等价于________(填序号).①a,b,c全不为0;②a,b,c中最多只有一个为0;③a,b,c 中只有一个不为0;④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解析:“不全为0”等价于“至少有一个不为0”.答案:④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是A1D1的中点,点N是CD的中点,用反证法证明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解:假设直线BM与A1N共面.则A1D1⊂平面A1BND1,且平面A1BND1∩平面ABCD=BN,由正方体特征知A1D1∥平面ABCD,故A1D1∥BN,又A1D1∥BC,所以BN∥BC.这与BN∩BC=B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3.已知三个正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不成等差数列.证明:假设,,成等差数列,则+=2,即a+c+2=4b,而b2=ac,即b=,∴a+c+2=4,所以(-)2=0.即=,从而a=b=c,与a,b,c不成等差数列矛盾,故,,不成等差数列.[例2][思路点拨] “有且只有一个”的否定分两种情况:“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精解详析]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有两种可能:无交点或不只有一个交点.若直线a,b无交点,则a∥b或a,b是异面直线,与已知矛盾.若直线a,b不只有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A和B,这样同时经过点A,B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一点通] 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惟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惟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矛盾,所以用反证法证其惟一性就较为简单明了.4.证明方程2x=3有且仅有一个根.证明:∵2x=3,∴x=log23,这说明方程有一个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方程2x=3的根是惟一的,假设方程2x=3有两个根b1、b2(b1≠b2),则2b1=3,2b2=3.两式相除得:2b1-b2=1.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因此b1-b2=0,则b1=b2,这就同b1≠b2相矛盾.如果方程的根多于两个,同样可推出矛盾.故2x=3有且仅有一个根.5.求证: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解:已知P∉平面α.求证:过点P和平面α垂直的直线b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平面α,由立体几何知识知:过点P能作出一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故直线b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还有一条直线c与平面α垂直.由b⊥α,c⊥α,得b∥c,这与b∩c=P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惟一.综上所述,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例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思路点拨] 本题要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具体有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三个负数?还是四个负数?都有可能,谁是负数也都有可能.所以正面证明很复杂,可考虑用反证法.[精解详析] 假设a、b、c、d都不是负数,即a≥0,b≥0,c≥0,d≥0.∵a+b=c+d=1,∴b=1-a≥0,d=1-c≥0.∴ac+bd=ac+(1-a)(1-c)=2ac-(a+c)+1=(ac-a)+(ac-c)+1=a(c-1)+c(a-1)+1.∵a(c-1)≤0,c(a-1)≤0.∴a(c-1)+c(a-1)+1≤1,即ac+bd≤1.与ac+bd>1相矛盾.∴假设不成立.∴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一点通](1)对于否定性命题或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2)常用的“原结论词”与“反设词”归纳如下表:不能都大于.证明:假设(1-a)b,(1-b)c,(1-c)a都大于.∵a,b,c∈(0,1),∴1-a>0,1-b>0,1-c>0,∴≥>=.同理>,>.三式相加,得++>,即>,矛盾.所以(1-a)b,(1-b)c,(1-c)a不能都大于.7.用反证法证明: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那么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数根.证明:假设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少有两个根,设α,β为其中的两个实根.因为α≠β,不妨设α<β,又因为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所以f(α)<f(β).这与f(α)=0=f(β)矛盾.所以方程f(x)=0在区间 [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根.1.反证法证明的适用情形(1)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2)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3)“否定性”命题;(4)“惟一性”命题;(5)“必然性”命题;(6)“至多”“至少”类命题;(7)涉及“无限”结论的命题.2.用反证法证明问题应注意以下三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必然罗列出各种可能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都是不完全的;(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一、填空题1.命题“,中至多有一个小于2”的反设为________.答案:,都小于22.(山东高考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答案:方程x3+ax+b=0没有实根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2+b2=0,则a,b全为0(a、b为实数)”,其反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b全为0”即是“a=0且b=0”,因此它的反设为“a≠0或b≠0”.答案:a,b不全为0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解析:由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②.答案:③①②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为________.解析:对“且”的否定应为“或”,所以“x≠a且x≠b”的否定应为“x=a或x=b”.答案:x=a或x=b二、解答题6.(陕西高考)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推导{an}的前n项和公式;(2)设q≠1,证明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解:(1)设{an}的前n项和为Sn,当q=1时,Sn=a1+a1+…+a1=na1;当q≠1时,Sn=a1+a1q+a1q2+…+a1qn-1,①qSn =a1q +a1q2+…+a1qn ,②①-②得,(1-q)Sn =a1-a1qn ,∴Sn =,∴Sn =⎩⎪⎨⎪⎧ na1,q =1,-1-q ,q≠1.(2)证明:假设{a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N*, (ak +1+1)2=(ak +1)(ak +2+1),a +2ak +1+1=akak +2+ak +ak +2+1,aq2k +2a1qk =a1qk -1·a1qk+1+a1qk -1+a1qk +1,∵a1≠0,∴2qk =qk -1+qk +1.∵q ≠0,∴q2-2q +1=0,∴q =1,这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故{an +1}不是等比数列.7.设f(x)=x2+ax +b ,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证明:假设|f(1)|<,|f(2)|<,|f(3)|<,则有⎩⎪⎨⎪⎧ -12<1+a +b<12,-12<4+2a +b<12,-12<9+3a +b<12.11 / 11 于是有⎩⎪⎨⎪⎧ -32<a +b<-12, ①-92<2a +b<-72, ②-192<3a +b<-172. ③由①、②得-4<a<-2,④由②、③得-6<a<-4.⑤④、⑤显然相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原命题正确.8.已知P ∉直线a.求证:过点P 和直线a 平行的直线b 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 ∉直线a ,∴点P 和直线a 确定一个平面α. 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在平面α内过点P 能作出一条直线与直线a 平行,故直线b 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 还有一条直线c 与a 平行.∵a ∥b ,a ∥c ,∴b ∥c ,这与直线b 、c 有共点P 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 惟一.综上所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新人教B版选修2_2
������+������
������
������
解析:因为 x>0,y>0,
������ ������ 所以 1+������ + 1+������
>
������ ������ + 1+������+������ 1+������+������
=
������+������ . 1+������+������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分析法 【例题2】 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SB的垂线,垂足为E, 过E作SC的垂线,垂足为F,求证:AF⊥SC.
分析:本例所给的已知条件中,垂直关系较多,我们不容易确定 如何在证明中使用它们,因而用综合法比较困难.这时,可以从结论 出发,逐步反推,寻求使要证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证明:要证AF⊥SC,只需证SC⊥平面AEF,只需证AE⊥SC(因为 EF⊥SC),只需证AE⊥平面SBC,只需证AE⊥BC(因为AE⊥SB),只需 证BC⊥平面SAB,只需证BC⊥SA(因为AB⊥BC).由SA⊥平面ABC可 知,上式成立.所以AF⊥SC. 反思 在分析法证明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个步骤所得到的判断都 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一步归结到已被证明了的事实.因此, 从最后一步可以倒推回去,直到结论,但这个倒推过程可以省略.
证明与推理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剖析:(1)联系:证明过程其实就是推理的过程.就是把论据作为 推理的前提,应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推出论题的过程.一个论证可以 只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的推理;可以只用演绎推理,或只 用归纳推理,也可以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所以证明就是 推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推理. (2)区别:①从结构上看,推理包含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已知 的,结论是根据前提推出来的;而证明是由论题、论据、论证三部 分组成的.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是已知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 提.
高中数学选修2-2(从导数到微积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理科班课件
a b 2 ab 0
( a b )2 0
法
由于 ( a b )2 0 显然成立, 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例1、试证基本不等式
ab ab (a 0, b 0) 2
证明: 因为 ( a b )2 0
所以 a b 2 ab 0 从而 a b 2 ab 也即
P Q1 Q1 Q2 Q2 Q3 … Qn Q
证明题题型——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 几何问题、三角问题、数列、函数等
直接证明之二:分析法
【探究】 E为ΔABC的中线AD上任意一点
B >C,求证:EBC >ECB
A E B
C
D
目标:EBC >ECB 因为 BD =DC , ED =ED 因为 BD =DC , AD =AD
【分析法】.(逆推证法)(执果索因法)
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 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要证: 要证:
格 式
只要证: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所以 结论成立
所以 结论成立
ab 例1、试证基本不等式 ab (a 0, b 0) 2 ab 为了证明 ab 2 只需要 a b 2 ab 分析
2 2 2 2
证明: 因为b c 2bc, 且a 0
2 2
所以a(b c ) 2abc,
2 2
又因为c a 2ac, 且b 0
2 2
所以b(c a ) 2abc,
2 2
因此a(b c ) b(c a ) 4abc
2 2 2 2
例2、如图所示:已知 PA 于A , PB B ,
高中数学(人教B版 选修2-2)第2章 推理与证明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
1.理解综合法、分析法的意义,掌握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特点.(重点、易混点) 2.会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重点、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综合法阅读教材P 63,完成下列问题. 1.直接证明(1)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2)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__________与__________. 【答案】 1.(1)定义 公理 定理 (2)综合法 分析法 2.综合法(1)定义:综合法是从__________推导到__________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2)符号表示:P 0(已知)⇒P 1⇒P 2⇒…⇒P n (结论). 【答案】 2.(1)原因 结果已知a ,b ,c 为正实数,且a +b +c =1, 求证:⎝⎛⎭⎫1a -1⎝⎛⎭⎫1b -1⎝⎛⎭⎫1c -1≥8. 证明过程如下:∵a ,b ,c 为正实数,且a +b +c =1,∴1a -1=b +c a >0,1b -1=a +c b >0,1c -1=a +b c >0,∴⎝⎛⎭⎫1a -1⎝⎛⎭⎫1b -1⎝⎛⎭⎫1c -1=b +c a ·a +c b ·a +b c ≥2bc ·2ac ·2ababc=8,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不等式成立. 这种证法是__________(填综合法、分析法).【解析】 本题从已知条件出发,不断地展开思考,去探索结论,这种证法是综合法. 【答案】 综合法 教材整理2 分析法阅读教材P 64~P 65,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分析法是一种从__________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__________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__________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2.符号表示:B (结论)⇐B 1⇐B 2⇐…⇐B n ⇐A (已知) 【答案】 1.结果 原因 充分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综合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 (2)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的过程.分析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 )【答案】 (1)× (2)× (3)√[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小组合作型](1)在△ABC 中, __________.(2)已知方程(x 2-mx +2)(x 2-nx +2)=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12的等比数列,则|m -n |=__________.(3)下面的四个不等式:①a 2+b 2+3≥ab +3(a +b );②a (1-a )≤14;③b a +ab ≥2;④(a 2+b 2)·(c 2+d 2)≥(ac+bd )2.其中恒成立的有__________.【自主解答】 (1)∵cos A cos B >sin A sin B ,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0,∴cos(A +B )>0,即cos(π-C )>0,∴cos C <0, 又0<C <π,∴π2<C <π,所以△ABC 是钝角三角形.(2)设方程的四个根分别为x 1,x 2,x 3,x 4,则由题意可知, x 1=12,x 1x 4=x 2x 3=2,∴x 4=4.设公比为q ,则x 4=x 1q 3, ∴4=12·q 3,∴q =2,∴x 2=1,x 3=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m =x 1+x 4=92,n =x 2+x 3=3,∴|m -n |=32.(3)①a 2+b 2+3=a 22+32+b 22+32+a 22+b 22≥2a 22×b 22+2a 22×32+2b 22×32=ab +3(a +b )(当且仅当a 2=b 2=3时,等号成立).②a (1-a )=-a 2+a =-⎝⎛⎭⎫a -122+14≤14. ③当a 与b 异号时,不成立.④∵a 2d 2+b 2c 2≥2abcd ,∴(ac +bd )2=a 2c 2+b 2d 2+2abcd ≤a 2c 2+a 2d 2+b 2c 2+b 2d 2=(a 2+b 2)(c 2+d 2),故不等式恒成立,所以①②④恒成立.【答案】 (1)钝角三角形 (2)32(3)①②④1.综合法处理问题的三个步骤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结论(1)ab ≤⎝ ⎛⎭⎪⎫a +b 22≤a 2+b22(a ,b ∈R );(2)a +b ≥2ab (a ≥0,b ≥0).[再练一题]1.综合法是( ) 【导学号:05410044】 A .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B .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C .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 D .原命题的证明方法 【答案】 B设a ,b 【精彩点拨】 待证不等式中含有根号,用平方法去根号是关键. 【自主解答】 当a +b ≤0时,∵a 2+b 2≥0,∴a 2+b 2≥22(a +b )成立. 当a +b >0时,用分析法证明如下: 要证a 2+b 2≥22(a +b ), 只需证(a 2+b 2)2≥⎣⎡⎦⎤22(a +b )2, 即证a 2+b 2≥12(a 2+b 2+2ab ),即证a 2+b 2≥2ab .∵a 2+b 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a 2+b 2≥22(a +b )成立. 综上所述,不等式成立.1.当已知条件简单而证明的结论比较复杂时,一般采用分析法,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要证”这些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2.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题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使问题顺利获解.[再练一题]2.已知a >0,1b -1a >1,求证:1+a >11-b .【证明】 由已知1b -1a >1及a >0可知0<b <1,要证1+a >11-b , 只需证1+a ·1-b >1,只需证1+a -b -ab >1, 只需证a -b -ab >0,即a -bab>1,即1b -1a>1,这是已知条件,所以原不等式得证. [探究共研型]探究1 【提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探究2 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提示】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为等差数列,且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 求证:(a +b )-1+(b +c )-1=3(a +b +c )-1.【精彩点拨】 先求出角B ,然后利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解决. 【自主解答】 法一:(分析法)要证(a +b )-1+(b +c )-1=3(a +b +c )-1, 即证1a +b +1b +c =3a +b +c,只需证a +b +c a +b +a +b +c b +c =3,化简,得c a +b +ab +c=1,即c (b +c )+(a +b )a =(a +b )(b +c ), 所以只需证c 2+a 2=b 2+ac .因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 所以B =60°,所以cos B =a 2+c 2-b 22ac =12,即a 2+c 2-b 2=ac 成立.∴(a +b )-1+(b +c )-1=3(a +b +c )-1成立. 法二:(综合法)因为△ABC 的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 所以B =60°. 由余弦定理,有b 2=c 2+a 2-2ac cos 60°. 所以c 2+a 2=ac +b 2, 两边加ab +bc ,得c (b +c )+a (a +b )=(a +b )(b +c ), 两边同时除以(a +b )(b +c ),得 ca +b +ab +c =1, 所以⎝ ⎛⎭⎪⎫c a +b +1+⎝ ⎛⎭⎪⎫a b +c +1=3,即1a +b +1b +c =3a +b +c , 所以(a +b )-1+(b +c )-1=3(a +b +c )-1.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果索因,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利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利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答过程.[再练一题]3.设x ≥1,y ≥1,证明:x +y +1xy ≤1x +1y+xy .【证明】 因为x ≥1,y ≥1,所以要证明x +y +1xy ≤1x +1y +xy ,只需证明xy (x +y )+1≤y +x +(xy )2. 将上式中的右式减左式,得 [y +x +(xy )2]-[xy (x +y )+1] =[(xy )2-1]-[xy (x +y )-(x +y )] =(xy +1)(xy -1)-(x +y )(xy -1) =(xy -1)(xy -x -y +1) =(xy -1)(x -1)(y -1). 因为x ≥1,y ≥1,所以(xy -1)(x -1)(y -1)≥0,从而可得不等式x +y +1xy ≤1x +1y+xy 成立.[构建·体系]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综合法、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方法B .综合法是直接证法,分析法是间接证法C .综合法、分析法所用语气都是肯定的D .综合法、分析法所用语气都是假定的 【解析】 直接证明包括综合法和分析法. 【答案】 A2.欲证不等式3-5<6<8成立,只需证( ) A .(3-5)2<(6-8)2 B .(3-6)2<(5-8)2 C .(3+8)2<(6+5)2 D .(3-5-6)2<(-8)2【解析】 要证3-5<6-8成立,只需证3+8<6+5成立,只需证(3+8)2<(6+5)2成立.【答案】 C3.将下面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补充完整:要证a 2+b 22≥ab ,只需证a 2+b 2≥2ab ,也就是证__________,即证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解析】 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为:要证a 2+b 22≥ab 成立,只需证a 2+b 2≥2ab ,也就是证a 2+b 2-2ab ≥0,即证(a -b )2≥0.由于(a -b )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答案】 a 2+b 2-2ab ≥0 (a -b )2≥0 (a -b )2≥04.设a >0,b >0,c >0,若a +b +c =1,则1a +1b +1c的最小值为________.【导学号:05410045】【解析】 因为a +b +c =1,且a >0,b >0,c >0,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 =3+b a +a b +c b +b c +a c +c a≥3+2b a ·ab+2c b ·b c+2c a ·a c=3+6=9.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 【答案】 95.已知a >0,b >0,求证:a b +ba≥a +b .(要求用两种方法证明) 【证明】 法一:(综合法)因为a >0,b >0,所以a b +b a -a -b =⎝⎛⎭⎫a b -b +⎝⎛⎭⎫b a -a =a -b b +b -a a =(a -b )⎝⎛⎭⎫1b -1a =(a -b )2(a +b )ab≥0,所以a b +ba≥a +b .法二:(分析法)要证ab+ba≥a+b,只需证a a+b b≥a b+b a,即证(a-b)(a-b)≥0,因为a>0,b>0,所以a-b与a-b符号相同,不等式(a-b)(a-b)≥0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我还有这些不足:(1)(2)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2)。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反证法解释素材 新人教A版选修22
反证法解释
反证法(Proofs by Contradiction,又称归谬法、背理法),是一种论证方式,其方法是首先假设某命题的否命题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原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得证。
反证法常称作Reductio ad absurdum,是拉丁语中的“转化为不可能”,源自希腊语中的“ἡειςτοαδυνατονπαγωγη”,阿基米德经常使用它。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方向证明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经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
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
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反论题入手,把命题结论的否定当作条件,使之得到与条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否则就不是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学习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3.会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实际问题.知识点一综合法1.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基本模式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如下:已知条件⇒…⇒…⇒结论即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用框图可表示为:P⇒Q1→Q1⇒Q2→Q2⇒Q3→…→Q n⇒Q3.综合法的证明格式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思考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答案演绎推理.知识点二分析法1.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2.基本模式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P 表示条件,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3.分析法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思考 分析法与综合法有哪些异同点?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是直接利用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逐步推得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法.不同点:证法1,由因导果,使用综合法;证法2,执果索因,使用分析法.题型一 综合法的应用例1 已知a ,b 是正数,且a +b =1,求证:1a +1b ≥4.证明 方法一 ∵a ,b 是正数,且a +b =1, ∴a +b ≥2ab ,∴ab ≤12,∴1a +1b =a +b ab =1ab ≥4.方法二 ∵a ,b 是正数,∴a +b ≥2ab >0, 1a +1b≥2 1ab>0, ∴(a +b )⎝⎛⎭⎫1a +1b ≥4. 又a +b =1,∴1a +1b≥4.方法三 1a +1b =a +b a +a +b b =1+b a +ab +1≥2+2b a ·ab=4.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反思与感悟 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 (3)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并对一些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优化解法.跟踪训练1 已知a ,b ,c ∈R ,且它们互不相等,求证a 4+b 4+c 4>a 2b 2+b 2c 2+c 2a 2. 证明 ∵a 4+b 4≥2a 2b 2,b 4+c 4≥2b 2c 2,a 4+c 4≥2a 2c 2,∴2(a 4+b 4+c 4)≥2(a 2b 2+b 2c 2+c 2a 2), 即a 4+b 4+c 4≥a 2b 2+b 2c 2+c 2a 2. 又∵a ,b ,c 互不相等. ∴a 4+b 4+c 4>a 2b 2+b 2c 2+c 2a 2.题型二 分析法的应用例2 已知a >5,求证a -5-a -3<a -2-a . 证明 要证a -5-a -3<a -2-a , 只需证a -5+a <a -3+a -2, 只需证(a -5+a )2<(a -3+a -2)2, 只需证2a -5+2a 2-5a <2a -5+2a 2-5a +6, 只需证a 2-5a <a 2-5a +6, 只需证a 2-5a <a 2-5a +6, 只需证0<6. 因为0<6恒成立,所以a -5-a -3<a -2-a 成立.反思与感悟 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利用分析法证明时,要求一般格式要规范,其关键词“要证”“只需证”等不能漏掉,这是用分析法证题易忽视的地方.跟踪训练2 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 a +b 2+lg b +c 2+lg c +a2>lg a +lg b +lg c .证明 方法一(分析法) 要证lga +b 2+lg b +c 2+lg c +a2>lg a +lg b +lg c , 即证lg ⎝⎛⎭⎫a +b 2·b +c 2·c +a 2>lg(abc ),只需证a +b 2·b +c 2·c +a2>abc .∵a +b 2≥ab >0,b +c 2≥bc >0,c +a2≥ca >0,∴a +b 2·b +c 2·c +a 2≥abc >0成立.(*)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式等号不成立,∴原不等式成立. 方法二(综合法) ∵a ,b ,c ∈R +,∴a +b 2≥ab >0,b +c 2≥bc >0,c +a 2≥ca >0.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a +b 2·b +c 2·c +a 2>abc ,∴lg ⎝⎛⎭⎫a +b 2·b +c 2·c +a 2>lg(abc ),∴lga +b 2+lg b +c 2+lg c +a2>lg a +lg b +lg c . 题型三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例3 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 <1. 求证:log x 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证明 要证 log x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 只需证log x ⎝⎛⎭⎫a +b 2·b +c 2·a +c 2<log x (abc ).由已知0<x <1,只需证明a +b 2·b +c 2·a +c2>abc .由公式a +b 2≥ab >0,b +c 2≥bc >0,a +c2≥ac >0,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a +b 2·b +c 2·a +c2>a 2b 2c 2=abc .即a +b 2·b +c 2·a +c 2>abc 成立.∴log x a +b 2+log x b +c 2+log x a +c 2<log x a +log x b +log x c 成立.反思与感悟 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跟踪训练3 设a ,b ,c 为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I =a +b +c ,S =ab +bc +ca ,试证明:3S ≤I 2<4S .证明 ∵I =a +b +c ,S =ab +bc +ca ,∴I 2=(a +b +c )2=a 2+b 2+c 2+2(ab +bc +ac )=a 2+b 2+c 2+2S .于是,要证3S ≤I 2<4S, 即证3S ≤a 2+b 2+c 2+2S <4S ,即证S ≤a 2+b 2+c 2<2S . (1)要证S ≤a 2+b 2+c 2,即证a 2+b 2+c 2-ab -bc -ca ≥0,即证(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ca )≥0,即证(a -b )2+(b -c )2+(a -c )2≥0.∵(a -b )2≥0,(b -c )2≥0,(a -c )2≥0,∴(a -b )2+(b -c )2+(a -c )2≥0,∴S ≤a 2+b 2+c 2成立.(2)要证a 2+b 2+c 2<2S ,即证a 2+b 2+c 2-2ab -2bc -2ac <0,即证(a 2-ab -ac )+(b 2-ab -bc )+(c 2-ac -bc )<0,即证a [a -(b +c )]+b [b -(a +c )]+c [c -(a +b )]<0.∵a ,b ,c 为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a >0,b >0,c >0,且a +b >c ,a +c >b ,b +c >a ,∴a [a -(b +c )]<0,b [b -(a +c )]<0,c [c -(a +b )]<0,∴a [a -(b +c )]+b [b -(a +c )]+c [c -(a +b )]<0,∴a 2+b 2+c 2<2S 成立.综合(1)(2)可知,S ≤a 2+b 2+c 2<2S 成立,于是3S ≤I 2<4S 成立.因误用证明依据而出错例4 已知a ,b ,c 均为正实数,求证a 2b 2+b 2c 2+c 2a 2a +b +c ≥abc .错解 因为a 2b 2+b 2c 2+c 2a 2≥33a 2b 2·b 2c 2·c 2a 2 =3abc 3abc ,a +b +c ≥33abc , 所以a 2b 2+b 2c 2+c 2a 2a +b +c ≥3abc 3abc 33abc=abc .错因分析 由于对不等式的性质把握不清而导致错误.不等式的性质:若a >b >0,c >d >0,则ac >bd ,但a c >bd却不一定成立.正解 因为a 2b 2+b 2c 2≥2ab 2c ,b 2c 2+c 2a 2≥2abc 2,c 2a 2+a 2b 2≥2a 2bc , 把以上三式相加,并化简得a 2b 2+b 2c 2+c 2a 2≥abc (a +b +c ). 两边同除以正数a +b +c ,得a 2b 2+b 2c 2+c 2a 2a +b +c≥abc .防范措施 在利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证明问题时,要严格依据有关定理、性质、公理、法则进行证明.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答案 A2.已知函数f (x )=lg1-x1+x,若f (a )=b ,则f (-a )等于( ) A.b B.-b C.1b D.-1b答案 B解析 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x |-1<x <1},且f (-x )=-f (x ),∴函数f (x )为奇函数,∴f (-a )=-f (a )=-b .3.若a a +b b >a b +b a ,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0,b ≥0且a ≠b解析 a a +b b >a b +b a ⇔(a -b )2(a +b )>0⇔a ≥0,b ≥0,且a ≠b .4.已知a ,b ,μ∈(0,+∞),且1a +9b =1,则使得a +b ≥μ恒成立的μ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0,16]解析 ∵a ,b ∈(0,+∞),且1a +9b =1,∴a +b =(a +b )⎝⎛⎭⎫1a +9b =10+⎝⎛⎭⎫9a b +b a ≥10+29=16,∴a +b 的最小值为16,∴要使a +b ≥μ恒成立,需16≥μ,∴0<μ≤16. 5.求证:1log 519+2log 319+3log 219<2.证明 因为1log b a=log a b ,所以左边 =log 195+2log 193+3log 192 =log 195+log 1932+log 1923 =log 19(5×32×23) =log 19360.因为log 19360<log 19361=2, 所以1log 519+2log 319+3log 219<2.1.综合法:(1)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利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2)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第三步,回顾反思,适当调整.2.分析法:所证结论较为复杂或不好直接从条件证明时,我们往往采用分析法证明问题,其关键是对结论进行等价变形,不等价无意义,也找不到成立的条件.3.分析综合法:有时解题需要一边分析,一边综合,称之为分析综合法,它表明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进一步成为分析的起点.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联合解题时,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分析”那部分的叙述,不能与综合混为一谈,也就是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要习惯用分析法探求解题的途径,再用综合法完成命题的证明.一、选择题1.要证明3+6<19,可选择的方法有下面几种,其中最合适的是( ) A.综合法 B.分析法 C.特殊值法 D.其他方法答案 B2.已知a ,b ,c 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a 2+c 2=2bc ,则下列关系中可能成立的是( ) A.a >b >c B.b >c >a C.b >a >c D.a >c >b答案 C解析 由a 2+c 2>2ac ,a 2+c 2=2bc ,得2bc >2ac .又∵c >0,∴b >a ,可排除A ,D.令a =2,b =52,可得c =1或c =4,可知C 可能成立. 3.若实数a ,b ,c 满足a +b +c =0,abc >0,则1a +1b +1c 的值( )A.一定是正数B.一定是负数C.可能是0D.正、负不能确定答案 B解析 ∵(a +b +c )2=a 2+b 2+c 2+2(ab +bc +ac )=0,且a 2+b 2+c 2>0(由abc >0,知a ,b ,c 均不为零), ∴ab +bc +ac <0, ∴1a +1b +1c =ab +bc +ca abc<0. 4.设0<x <1,则a =2x ,b =1+x ,c =11-x 中最大的一个是( )A.aB.bC.cD.不能确定答案 C解析 ∵b -c =(1+x )-11-x =1-x 2-11-x =-x 21-x <0,∴b <c .又∵b =1+x >2x =a ,∴a <b <c .5.已知A 、B 为△ABC 的内角,则A >B 是sin A >sin B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C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又A 、B 为三角形的内角,∴sin A >0,sin B >0,∴sin A >sin B ⇔2R sin A >2R sin B ⇔a >b ⇔A >B .6.已知直线l ,m ,平面α,β,且l ⊥α,m ⊂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 ⊥m ;②若l ⊥m ,则α∥β;③若α⊥β,则l ⊥m ;④若l ∥m ,则α⊥β.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答案 B解析 若l ⊥α,m ⊂β,α∥β,则l ⊥β,所以l ⊥m ,①正确; 若l ⊥α,m ⊂β,l ⊥m ,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 若l ⊥α,m ⊂β,α⊥β,l 与m 可能平行或异面,③不正确; 若l ⊥α,m ⊂β,l ∥m ,则m ⊥α,所以α⊥β,④正确. 二、填空题7.定义在(-∞,+∞)上的函数y =f (x )在(-∞,2)上是增函数,且函数y =f (x +2)为偶函数,则f (-1),f (4),f ⎝⎛⎭⎫51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f (4)>f (-1)>f ⎝⎛⎭⎫512 解析 f (x +2)为偶函数,∴f (x +2)=f (-x +2),故f (x )关于x =2对称,且开口向下,画出图象(图略),显然有f (4)>f (-1)>f ⎝⎛⎭⎫512. 8.已知函数y =x +2ax 在[3,+∞)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 ⎝⎛⎦⎤-∞,92 解析 若函数y =x +2a x 在[3,+∞),上是增函数,则y ′=1-2ax 2在[3,+∞)大于等于0恒成立,只需x ∈[3,+∞)时2a x 2≤1恒成立,即2a ≤x 2,只需2a ≤(x 2)min =9,∴a ≤92.9.函数y =a 1-x (a >0且a ≠1)的图象恒过定点A ,若点A 在直线mx +ny -1=0(mn >0)上,则1m +1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4解析 ∵函数y =a 1-x (a >0且a ≠1)恒过点A (1,1),点A 在直线mx +ny -1=0上,∴m +n-1=0即m +n =1.又m ·n >0,∴m >0,n >0.1m +1n =⎝⎛⎭⎫1m +1n (m +n )=2+n m +mn ≥2+2n m ·m n=2+2=4(当且仅当m =n =12时取等号).10.当n ∈N *时,定义函数N (n )表示n 的最大奇因数.如N (1)=1,N (2)=1,N (3)=3,N (4)=1,N (5)=5,N (10)=5,记S (n )=N (2n -1)+N (2n -1+1)+N (2n -1+2)+…+N (2n -1)(n ∈N *),则:(1)S (3)=__________;(2)S (n )=__________. 答案 (1)16 (2)4n -1解析 (1)依题意知,S (3)=N (4)+N (5)+N (6)+N (7)=1+5+3+7=16. (2)依题意得,N (2n )=1.当n 为奇数时,N (n )=n .在从2n-1到2n -1这2n-1个数中,奇数有2n-2个,偶数有2n-2个.在这2n-2个偶数中,不同的偶数的最大奇因数一定不同.注意到N (2n-1)=1,N (2n -1)=2n -1,且从N (2n -1)到N (2n -1)共有2n-1项,它们分别为互不相等的正奇数,其中最小的项是1,最大的项是2n -1,而从1到2n -1共有2n -1个连续的奇数,因此N (2n -1)+N (2n -1+1)+N (2n -1+2)+…+N (2n-1)=1+3+5+ (2)-1=2n -1(1+2n -1)2=4n -1,即S (n )=4n -1. 三、解答题11.已知函数y =f (x )(x ∈R ),若函数f (x +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y =f ⎝⎛⎭⎫x +12为偶函数.证明 设点P (x ,y )是函数y =f (x )上任一点, ∵f (x +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则点P ′(-x ,y )在函数y =f (x +1)的图象上. ∴y =f (-x +1),又y =f (x ),∴f (x )=f (-x +1). ∴f ⎝⎛⎭⎫-x +12=f ⎣⎡⎦⎤-⎝⎛⎭⎫-x +12+1=f ⎝⎛⎭⎫x +12, ∴y =f ⎝⎛⎭⎫x +12为偶函数. 12.如图所示,M 是抛物线y 2=x 上的一点,动弦ME ,MF 分别交x 轴于A ,B 两点,且MA =MB .若M 为定点,证明: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证明 设M (y 20,y 0),直线ME 的斜率为k (k >0),则直线MF 的斜率为-k ,∴直线ME 的方程为y -y 0=k (x -y 20).由⎩⎪⎨⎪⎧y -y 0=k (x -y 20),y 2=x 消去x ,得ky 2-y +y 0(1-ky 0)=0. 解得y E =1-ky 0k ,∴x E =(1-ky 0)2k 2.同理可得y F =1+ky 0-k,∴x F =(1+ky 0)2k 2.∴k EF =y E -y F x E -x F =1-ky 0k -1+ky 0-k (1-ky 0)2k 2-(1+ky 0)2k 2=2k -4ky 0k 2=-12y 0(定值).∴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 13.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2S n n =a n +1-13n 2-n -23,n ∈N *.(1)求a 2的值;(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a 1+1a 2+…+1a n <74.(1)解 当n =1时,2S 11=2a 1=a 2-13-1-23=2,解得a 2=4.(2)解 2S n =na n +1-13n 3-n 2-23n ,①当n ≥2时,2S n -1=(n -1)a n -13(n -1)3-(n -1)2-23(n -1),②①-②得2a n =na n +1-(n -1)a n -n 2-n ,整理得na n +1=(n +1)a n +n (n +1),即a n +1n +1=a n n +1,a n +1n +1-a n n =1,当n =1时,a 22-a 11=2-1=1.所以数列⎩⎨⎧⎭⎬⎫a n n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a nn=n ,即a n =n 2.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n 2,n ∈N *. (3)证明 因为1a n =1n 2<1(n -1)n =1n -1-1n(n ≥2),所以1a 1+1a 2+…+1a n =112+122+132+…+1n 2<1+14+⎝⎛⎭⎫12-13+⎝⎛⎭⎫13-14+…+⎝⎛⎭⎫1n -1-1n =1+14+12-1n =74-1n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