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城市活力 改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城市活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李士虎
来源:《经济》2013年第05期
二问: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让生活更幸福。
如今,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视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纪元和风向标。
此外,三大网络运营商也已经与300多个地方政府达成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上市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这一建设浪潮之中。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
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和庞大的资金投入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究智慧城市所蕴藏的“魔力”。
提高城镇化质量治疗“城市病”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
加上我国特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大量人口聚集在黑河一一腾冲线以东。
这就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创新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塑造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匮乏越来越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民将要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给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过去的发展方式,那么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灾难,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
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是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治疗“城市病”的必然选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赛迪集团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应该具备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五个方面。
聚集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
”他分析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长期来看,许多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安防、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应用等。
以软件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所以集成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高端服务器、存储、终端生产商、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安全和管理类企业都可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由于智慧城市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技术及装备来实现的,其整体建设将是多种最新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能促进产业链升级,为一大批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提供“用武之地”。
目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并希望通过创建智慧城市,带动物联网、软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安信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市场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向智能、集成和服务方向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对城市和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渗透和带领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而智慧城市建设反过来也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其由实验走向应用。
对于城市的产业升级发展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落地”,同时也将为国内各地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
譬如解决城市安全、城市污染监控等难题,其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既需要智能化的硬件产品,也需要集成化的软件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生重大作用。
实践证明,城市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必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资本将会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转移。
但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还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智慧技术手段的引入,还能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银行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均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保障
“治大国若烹小鲜”,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威胁公共安全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率在加大,外来人口激增带来的社会保障和治理压力也在增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倒逼政府对城市的公共管理从当前的粗放型提升到高效的、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将成为这场城市管理变革的有力推手。
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能够全面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业务协同,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资金使用、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能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提升,促进企业业务发展,改善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效果;给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带来便利,如智慧交通方便出行,智慧医疗方便就医和康复,智慧教育方便学习,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提升居住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等等,特别是各种智慧化应用的整合将会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公平的实现需要更加注重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信息时代,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核心,整合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建立服务满意度反馈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就能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此基础上,城市、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向乡镇、欠发达地区延伸和覆盖,城乡融合服务体系得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了更好的实现途径。
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采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化的管理方法,对于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而言,已是势在必行。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为导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着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将可视化、无线通讯、卫星定位、视频智能识别等智能技术融入到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部件巡查、城市设施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使城市管理的传统管理手段产生质的转变,进而迅速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思路。
众所周知,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等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然而,由于受到身份限制和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我国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应和使用情况未能得到充分公开和整合,一方面居民未能充分获得所需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充分了解居民享受服务的信息,无法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行合理的调节。
“因此,通过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比如构建远程医疗和教育服务体系,让偏远地区的人们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优质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地区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
”郭理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