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fa3a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a.png)
在深入探讨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和重要性。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制定至关重要。
1.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地质、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环境中,某一污染物元素在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天然存在水平。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2.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苏州市政府成立了相关专家组织,对当地地质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采集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苏州市最终确定了适用于当地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并将其纳入当地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中。
3.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重要性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
它可以指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它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权威数据,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相关概念、制定过程及重要性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科学制定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它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环境及人文等因素,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准确和可操作性。
苏州市在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中,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和专家意见,力求使标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未来,苏州市还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不断完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为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2d12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a.png)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1. 引言空气质量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空气污染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因此,对空气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苏州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苏州市环境保护局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0年。
我们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
3.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首先,我们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我们可以获得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整体状况的一个直观认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各个污染物的浓度进行频数统计,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在苏州地区的分布情况。
4. 相关性分析其次,我们将对苏州地区各项空气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某些污染物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物,并为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时间序列分析最后,我们将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通过绘制时间序列图和计算平均水平、趋势项和季节项等,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是否存在长期趋势和季节性变化。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的走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
6.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苏州地区空气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找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为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民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但是,由于本文没有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来获得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整体状况的一个直观认识。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eccf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8.png)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生活现状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现状。
通过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促进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能包括: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苏州市居民生活现状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简单介绍本报告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涵盖;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报告的撰写目的和预期效果。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分为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三个小节。
在经济状况部分将分析苏州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情况和经济压力;教育水平部分将探讨苏州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费用情况;居住环境部分将分析苏州的房屋状况、小区配套设施和居住满意度。
第三部分是结论,包括综合分析、问题与建议和展望未来三部分。
在综合分析部分将总结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问题与建议部分将提出苏州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展望未来部分将展望苏州居民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最终,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苏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正文2.1 经济状况在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首先,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中国100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
![中国100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https://img.taocdn.com/s3/m/92f9bf0ff12d2af90242e60c.png)
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完成的“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正式发布,该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12个方面分别考察各城市情况,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
深圳城市生活质量“很好”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
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
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深圳、东莞、上海、北京。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厦门、无锡、青岛、佛山、大庆、桂林、温州、嘉兴、绍兴、烟台。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
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
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第一大类的4个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大城市,其“2001-2003年GDP总量平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1位和第2位。
第二大类的15个城市中,杭州等8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在全国前20位内,占53.3%。
第五大类的20个城市中,株洲、绵阳等10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均列末20位。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普遍较高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以南京、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
![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以南京、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de0eb55804d2b160b4ec0d6.png)
收稿日期:2012-07;修订日期:2012-1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5)。 作者简介:燕月(1988-),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影响。E-mail: yanyuejn@ 通讯作者:陈爽(1968-),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等研究。E-mail: schens@
度体系,需明确紧凑性指标反映的实际意义与适用 范围,深入研究量化指标的筛选。本文对国内外研 究中常见的紧凑性指标进行梳理和分类归纳,分析 不同类型指标的紧凑性内涵和适用性,并采用典型 城市实际数据,试图揭示部分复杂指标的有效性及 适应范围。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空间集约利用规 划与管理,对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有重要意义。
此类指标度量与评价城市紧凑性不断强化的 发展趋势。从土地扩展方式来看,“填充式”新增用 地比重可以衡量城市的紧凑式发展程度(刘纪远 等, 2003);从土地配置合理性来看,城市用地增长 率/城市人口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量/建成区面积增 量等指标可表征城市土地使用速度同社会经济发 展速度是否一致(Liu et al, 2010; 刘登娥等, 2012; 杨 永春等, 2009),若城市土地消耗过快则不符合紧凑 发展要求。 2.7 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
5期
燕月 等: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
735
质空间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组织关系对紧凑性的 影响;而过程类指标区别于对特定状态的量化,测 度城市紧凑性向良性转变的动态趋势。其中结构 类指标,着重关注异质空间组织形式,是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测度原理与方法来源广泛,参数复杂,已 开展有关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的深入研究。而 功能和过程类指标研究,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实证 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都相对滞后,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和方向。
2024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6篇
![2024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ba8eb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a.png)
2024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6篇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1(约844字)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每天大街小巷都会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人们可能不会重视,但又有谁会想到车辆的繁多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更让地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废毒气,以导致人们小则咳嗽,大则肺癌。
我家附近有个造纸厂,每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们常常看到造纸厂上空无烟滚滚,烟囱里冒出的云烟,大多是毒气,难闻之极,甚至导致我们患上不治之症。
二、白色污染严重。
据统计,近几年来,人们为了图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塑料袋……更令人气愤的是,人们不仅大量使用,而且到处乱扔。
街头巷尾,到处可以见到人们遗弃的塑料袋;菜市场内,人们散去后,到处可见“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和菜农残留的烂菜叶;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大家随地乱丢的纸巾和脏兮兮的口痰。
有的甚至将皮鞋向街上随意一扬,为此,我们小学生也常常摔得人仰马翻。
三、河流的污染。
除了城市,乡镇里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可是,一些厂家只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顾虑到大家的感受。
将污水不经过处理,就用排水管排到河道里。
学校旁边有口水塘,当地人都叫它上水塘,以前上水塘碧绿得像块宝石镜面,可是现在的上水塘由于附近的一个硫磺厂把污水排到上水塘里,现在去看,上水塘内到处是肮脏的水,还隐隐散发着一阵阵难闻的臭味。
总而言之,现在的生态环境已逐渐在被人们破坏,让我们共同倾听——地球在呻吟,河流在哭泣,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建造更加美好的家园!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2(约4916字)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
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苏州吴中区
![苏州吴中区](https://img.taocdn.com/s3/m/4db42d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8.png)
公共卫生
吴中区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 全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卫生监督
该区域设有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 、药品等领域进行严格监管。
文化事业
文化设施
文化遗产
吴中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 物馆、剧院等。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石 刻等。
群众文化
文化产业
吴中区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 精神生活。
吴中区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 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
该区域内有若干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各 种专业和课程。
教育改革
近年来,吴中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益。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
吴中区拥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和卫生站等。
医疗技术
该区域的医疗机构配备了先进的医 疗设备和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 医疗服务。
环境意识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06
未来展望
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 载能力。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交通与城市发 展的良性互动。
推动绿色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
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 然保护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
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 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治理成效
污染物减排
通过实施环保措施,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空气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苏州环境分析报告
![苏州环境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0b867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3.png)
苏州环境分析报告
以下是对苏州环境的分析报告:
1.空气质量:苏州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在冬季和夏季可能会受到污染源的影响。
此外,市区内部的交通拥堵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2.水质状况:苏州地区存在一定的水质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水体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
然而,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水质,并且已经看到了一定的进展。
3.土壤污染:由于苏州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土壤污染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一些工厂和化学厂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然而,大部分农田和市区内的公园等区域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4.噪音污染:苏州市区相对较繁忙,噪音污染是一个普遍问题。
道路上的车辆、施工工地和市中心的交通噪音可能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
然而,在郊区和城市的一些较为宁静的地区,噪音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苏州的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关注和解决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点赞并说明理论依据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点赞并说明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9d8c14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6.png)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点赞并说明理论依据苏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州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结合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其成功的理论依据。
1. 坚持创新驱动苏州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动力。
通过注重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做法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不仅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还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就业机会。
2. 坚持绿色发展苏州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苏州、美丽苏州”的发展理念。
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苏州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苏州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倡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方式。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质量,还能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坚持人才优先苏州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构和科研创新平台,苏州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在营商环境方面,苏州注重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 坚持开放合作苏州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注重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国内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和互动,苏州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提升产业链水平,拓展市场空间。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为苏州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依据:创新驱动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创新资源,绿色发展能够保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活幸福感,人才优先能够为城市提供创新创业动力,开放合作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和拓展市场空间。
苏州的生活质量如何
![苏州的生活质量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b300ed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4.png)
苏州的生活质量如何苏州,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人们不禁好奇,苏州的生活质量究竟如何?要评判一个地方的生活质量,首先得看其经济发展水平。
苏州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众多的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扎根,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这意味着在苏州,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获取满意的薪资,为良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方面,苏州也展现出了其现代化的一面。
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地铁线路不断延伸,公交线路遍布各个角落。
这使得居民出行变得便捷高效,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日常休闲,都能够轻松到达目的地。
而且,苏州还紧邻上海等大城市,高铁的开通更是进一步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教育资源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苏州拥有一批优质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完备。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们不必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过度担忧,孩子们也能够在这里接受到全面而优质的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医疗保障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苏州拥有多家高水平的医院,医疗设施先进,医护人员专业素养高。
无论是常见疾病的诊治还是疑难杂症的治疗,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同时,社区医疗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这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说到生活环境,苏州更是令人陶醉。
这座城市拥有众多美丽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这些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城市的规划合理,街道整洁干净,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为居民营造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文化生活也是苏州的一大亮点。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戏曲、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应有尽有。
各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内容梳理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0eb7f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3.png)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内容梳理一、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类的聚落类型和分布、交通与通信、工业与城市、人口与迁移、农业与农村、商业与服务业、文化与旅游等方面。
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聚落类型和分布聚落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中居住并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类型包括城市、城镇和村落。
聚落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形地貌、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2. 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连接各个聚落的重要手段,对于地理空间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交通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促进聚落之间的联系和经济的发展。
3. 工业与城市工业和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化进程对于城市的产生、发展和空间格局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4. 人口与迁移人口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
5. 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6. 商业与服务业商业和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零售业、批发业、金融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
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繁荣和聚落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7. 文化与旅游文化和旅游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涉及到人类的多种文化活动和旅游行为,对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三、江苏省人文地理的特点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
江苏省的人文地理具有以下特点:1. 城市发展密度大:江苏省的城市数量多、城市发展密度大,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一批大中型城市。
社区商业典型案例分析—苏州方洲邻里中心
![社区商业典型案例分析—苏州方洲邻里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1b2b62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b.png)
社区商业典型案例分析—苏州方洲邻里中心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社区商业发展概述 (4)二、苏州方洲邻里中心概述 (5)1. 地理位置与交通便捷性 (5)2. 建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6)3. 主要功能与定位 (7)三、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 (9)1. 商业模式创新与特色 (9)集中式商业与分散式商业的结合 (11)一站式消费与体验式消费的融合 (11)2. 运营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 (13)服务质量管理 (14)店铺租赁与物业管理 (15)跨界合作与品牌联盟 (16)四、社区商业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17)1. 商业对社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18)2. 社区商业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19)3. 社区商业与社区文化的相互影响 (21)五、挑战与展望 (22)1. 当前面临的挑战 (23)租赁与经营困境 (23)同质化竞争与创新压力 (25)2.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26)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 (27)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29)六、结论与建议 (30)1. 对苏州方洲邻里中心的发展评价 (31)2. 对其他社区商业的借鉴意义 (32)3. 政策建议与行业展望 (33)一、内容简述本文档将对苏州方洲邻里中心这一社区商业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苏州方洲邻里中心作为一个成功的社区商业项目,其运营模式、商业布局、服务特色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其背景、概况、商业模式、运营亮点、成功经验及启示等方面进行简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苏州方洲邻里中心的角度,也为其他社区商业项目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苏州方洲邻里中心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社区规模、商业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概述其商业模式的构建,包括业态规划、运营策略、服务定位等。
通过对其运营亮点进行分析,如品牌特色、活动策划、服务质量等,展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还将探讨苏州方洲邻里中心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其给其他社区商业项目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苏州城市发展的背景与挑战
![苏州城市发展的背景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3a3d9c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9.png)
苏州城市发展的背景与挑战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边际带动作用逐渐下降,需着力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面对经济新常态,苏州唯有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唯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新战略,更好推动科技创新“走出去”、“引进来”,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关键词:城市发展;国际背景;区域发展一体化;创新创业一、发展背景(一)国际格局从全球来看,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一是创新的技术路径发生变化。
在新兴技术上,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起点相当,后发国家不需要沿着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路径进行追赶,而是与发达国家在各自的技术路径上进行创新竞赛。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技术路径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发达国家相对于后发国家的技术封锁能力减弱,在国际竞争中无法延续技术先发优势,因此新技术革命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后发国家将与发达国家在新兴技术上展开更多竞争。
三是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过去是由市场需求拉动技术进步,而在新经济形态下则是由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兴起。
新技术本身具有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而技术又带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不确定性的增加。
四是信息规模迅速膨胀、交换速度迅速提高。
新经济形势下,知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而信息产生和交换的速度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以上宏观经济业态上的变化使产业发展凸显两个重大特点:一是创新路径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得产业发展更强调系统性。
在这种大变革背景下,过去单纯依靠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理念无法有效适应产业发展的系统性需求,任何一个单独的主体和单个产业群都无法主导新兴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是区域内多种要素、多元主体和多个产业群共同作用的系统性结果。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https://img.taocdn.com/s3/m/e0f0fc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4.png)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0.28•【字号】苏府〔2020〕106号•【施行日期】2020.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市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直属单位:根据《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市政府决定公布204个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44项。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希望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主动担当作为,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多“苏州贡献”、展现更多“苏州作为”。
附件: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苏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10月28日附件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一等奖(10项)1.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著作;李红霞;苏州大学)2.中国环境库兹尼茨曲线检验:加总偏误与政策含义Investigating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inChina-AggregationBiasandPolicyImplications(论文;徐涛;苏州大学)3.客观归责体系中允许风险的教义学重构(著作;王俊;苏州大学)4.江苏集中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研究(著作;叶继红等;苏州大学)5.大明苏州: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情(著作;柯继承;苏州唐文治国学研究会)6.叙事德育模式:理念及操作(著作;李西顺;苏州大学)7.藏书纪事诗研究(著作;周生杰;苏州大学)8.苏州通史(共十六卷)(著作;《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王国平主编;导论卷:王国平;先秦卷:吴恩培;秦汉至隋唐卷,孙中旺、刘丽;五代宋元卷,戈春源;明代卷,吴建华;清代卷王国平、唐力行;中华民国卷,朱小田、汪建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49~1978),王玉贵、吴晨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78~2000),姚福年;人物卷(上),李峰;人物卷(中),李峰;人物卷(下),李峰;志表卷(上),林锡旦、叶文宪;志表卷(下),叶文宪、林锡旦;图录卷(上),徐刚毅、徐苏君;图录卷(下),徐刚毅、徐苏君)9.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总结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内部成果;苏州太湖书院课题组)10.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论文;《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二等奖(50项)1.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动态信息份额研究:兼论人民币定价权归属(论文;钱燕,苏州科技大学;程贵,兰州财经大学;王子军,苏州科技大学)2.社会性别定型的俄汉语用对比研究(著作;周民权,苏州大学;周薇,苏州科技大学;陈春红,四川外国语大学)3.无纸化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档案管理机制研究(内部成果;毕建新,苏州大学;陈新红,韩山师范学院;刘开强、王芹、邵华、丁家友、余亚荣、谢诗艺、周烁奇,苏州大学)4.《伤寒论》的道学根柢(论文;程雅君,苏州大学;郝改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5.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著作;孙江;苏州科技大学)6.社会责任强制披露下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考察——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权小锋,苏州大学;徐星美、许荣,中国人民大学)7.资源节约效率和环境效率:基于中国城市的案例研究Theefficienciesof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AcasestudybasedonChinesecities(论文;张斌、陆丹婷、何艳,苏州大学;邱永和,台湾东吴大学)8.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论文;周永博,苏州大学;沈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吴建,苏州大学;魏向东,苏州大学)9.节能减排约束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研究(著作;李雪冬;苏州科技大学)10.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研究(著作;王晓彦,苏州科技大学;胡德宝,中国人民大学)11.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著作;王英姿;常熟理工学院)12.“犯罪所得投资收益”追缴的影响因素与判断规则(论文;庄绪龙;苏州大学)13.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行使机制的完善(论文;程雪阳;苏州大学)14.试析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语境、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论文;陆树程、李佳娟;苏州大学)15.县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著作;施杨;常熟理工学院)16.一个苏南乡村的治理之道:张家港永联村调查(著作;高峰,马德峰,王俊敏;苏州大学)17.韦伯理解范式中的价值关联——社会范畴、“众神的战争”与“客观性”(论文;王赟;苏州大学)18.养育快乐的孩子——流行育儿杂志中亲职话语的爱与迷思(论文;陶艳兰;苏州科技大学)19.动机动作与情绪对发散性思维的交互效应Interactiveeffectofmotivationalmotoractionandemotiononpergentthinking (论文;袁欢,苏州科技大学;卢克龙、郝宁,华东师范大学)20.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研究(著作;苏益南;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1.农民工教育培训收益研究(著作;崔玉平;苏州大学)22.性别偏差态度研究:基于内隐和外显双系统解析(著作;贾凤芹;苏州科技大学)23.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与国家监管——基于举办者的视角(著作;王一涛;苏州大学)24.活语文学习理论与实践(著作;程振理,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张德超,宿迁市教育局)25.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著作;周红莉;常熟理工学院)26.从“中西对照”到“化异归同”——宗白华形上学美学的跨文化阐释(论文;李勇;苏州大学)27.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自然诗(论文;朱新福;苏州大学)28.再论新闻客观性原则——基于新闻学若干概念的辨析(论文;曹然;苏州大学)29.中华书局杂志出版与近代中国(1912~1937)(著作;徐蒙;苏州大学)30.杨立青《唐诗四首》音乐分析(论文;唐荣;苏州大学)31.《鲁班经》全集(著作;江牧、冯律稳,苏州大学;解静,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32.当代俄汉新词语词典(著作;程家钧,薛静芬;苏州大学)33.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著作;祝平;苏州科技大学)34.张溥评传(著作;丁国祥;苏州科技大学)35.20世纪以来美国公共医保制度研究(著作;高芳英;苏州大学)36.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著作;池子华;苏州大学)37.中国邮刊史(1918~2018)(著作;金晓宏;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38.《苏州明报》香烟广告研究——以广告营销策略为指向的讨论(论文;董粉和;苏州科技大学)39.关于升级打造苏州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内部成果;赵石言、钱振明,苏州大学;赵扬,苏州科技大学;李萍,民进苏州市委)40.意大利城市滨河空间保护与更新(著作;张靓;苏州大学)41.关于推进区块链服务苏州实体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内部成果;秦天程;苏州市职业大学)42.关于市区道路交通系统治理整体提升的研究与思考(内部成果;江海、刘保瑞;苏州市公安局)43.铁路交汇点建设需注重因势利导(内部成果;夏文,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X,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44.借鉴“标准地”改革经验打造高质量供地体系——关于浙江“标准地”改革及苏州相关情况的报告(内部成果;XXX,管俊;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45.昆山台企的十年转型升级之路(著作;徐琴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46.顾炎武书法研究(著作;俞建良;昆山昆仑堂美术馆)47.数字中国视域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著作;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办事处)48.海虞清风:中国历史上的常熟籍监察官(著作;中共常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常熟市琴川街道)49.吴江历史人物碑传集(丛书;吴国良编纂,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旅游文化研究会、吴江博物馆编)50.曲艺丛论(丛书;陈世海;张家港市政协)三等奖(144项)1.关于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调研和思考(内部成果;汪长根,苏州世界遗产与古建筑保护研究会;钱洪明,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周苏宁,苏州世界遗产与古建筑保护研究会;陈智超、王伟俊,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2.苏州共享农庄建设路径与策略的研究报告(论文;陈晓磊、卜树坡、祝清兰、姜颖韬、刘勇;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Factorsinfluencingusers’satisfactionandloyaltytodigitallibrariesinChine seuniversities(论文;徐芳,苏州大学;杜佳,南澳大利亚大学)4.TOT业务会计确认与计量分析(论文;刘慧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章的地位与意义(论文;王一成;苏州大学)6.中国建筑美学史(著作;王耘;苏州大学)7.马克思对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桑明旭;苏州大学)8.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论文;徐志坚;常熟理工学院)9.诚信价值观的内涵阐释与践行要义(论文;徐正兴,常熟理工学院;周可真,苏州大学)10.休闲共享:价值旨归、制约条件和实现路径(论文;王永明;常熟理工学院)11.融资方式创新:中国PPP项目证券化的实证研究InnovativeFinancing:AnEmpiricalStudyo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ecuritisationinChina(论文;于宝山、陈作章,苏州大学;孙进,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2.制度理论与环境压力:市场不确定对创新与绩效的调节作用InstitutionalTheoryandEnvironmentalPressures:TheModeratingEffectofMarket UncertaintyonInnovationandFirmPerformance(论文;储昭昉,苏州大学;徐景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赖福军,苏州大学;BrianJCollins,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rmationSharingandtheImpactofShutdownPolicyinaSupplyChainwithMarke tDisruptionRiskintheSocialMediaEra社交媒体时代具有市场中断风险的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关闭策略研究(论文;王建才,北京理工大学;王要玉、车通,苏州大学)14.区域创业环境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著作;李晶;苏州大学)15.双维视角下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理(论文;徐银凤、汪德根、沙梦雨,苏州大学)16.“中国式业绩”与企业财务业绩诉求——基于A股上市公司获奖信息披露的基本事实发现与探讨(论文;邓博夫,西南财经大学;刘佳伟,苏州大学;吉利,西南财经大学)17.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论文;李燕领,王家宏,邱鹏,柳畅;苏州大学)18.旅游大发展阶段的治理困境——阳朔西街市场乱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论文;杨昀,苏州科技大学;保继刚,中山大学)19.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周璇,苏州科技大学;陶长琪,江西财经大学)20.专业中介对私募股权基金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对江浙沪深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的调查(论文;段姝,张林郁;苏州科技大学)21.出口增长、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基于农林与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著作;曹旭平;常熟理工学院)22.多产出视角下基于Luenberger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中国星级酒店利润效率研究ProfitLuenbergerandMalmquist-Luenbergerindexesformulti-activitydecision-makingunits:Thecaseofthestar-ratedhotelindustryinChina(论文;Barnabe?Walheer,张林佳;西交利物浦大学)23.江苏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李勇,苏州市职业大学;冯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4.基于新企业成长的商业模式与创业机会匹配——多案例纵向研究(论文;陈娟,苏州市职业大学;邢建国,苏州大学)25.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苏州市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为例(论文;周雷、刘睿,苏州市职业大学;金吉鸿,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6.放任还是干预?新常态下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角色定位策略研究(论文;曹钰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晶,苏州大学)27.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牛士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8.农业现代化的苏州故事(著作;孟焕民主编;苏州市农业委员会,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编)29.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法律问题(著作;王克稳等;苏州大学)30.绝对化广告用语的区分处罚(论文;施立栋;苏州大学)31.适时提出主义——以“新的证据”与证据失权的关系为中心(论文;吴俊;苏州大学)32.占有保护疑难问题研究(著作;章正璋;苏州大学)3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商事法庭的运行(论文;卜璐;苏州大学)34.如何理解“法理”?——法学理论角度的一个分析(论文;瞿郑龙;苏州大学)35.检察机关维护公共利益非诉讼路径探究(论文;苏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36.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中的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向度与题域(论文;黄建洪;苏州大学)37.碳储量时空变化对城市化的响应:以苏锡常地区为例SpatiotemporalDynamicsofCarbonStorageinResponsetoUrbanization:ACaseStudy intheSu-Xi-ChangRegion,China(论文;付奇,徐亮亮,郑红玉,陈进华;苏州大学)38.“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横向政府间关系协调(论文;陆道平;苏州科技大学)39.新媒体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论文;何亚娟;中共苏州市委党校)40.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论文;丁新改,田芝健;苏州大学)41.37℃:让城市更有“温度”——我国母乳哺育设施规划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论文;雷诚,苏州大学;徐家明,苏州大学;朱凯,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2.慈善超市救助工程运作机制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著作;马德峰;苏州大学)43.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著作;戴俭慧;苏州大学)44.面向效能评估的英美公共图书馆数据采集及启示(论文;李卓卓,孙东;苏州大学)45.青年网民的互动与沟通: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对外传播路径(论文;张梦晗;苏州大学)46.新型农村社区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著作;朱爱华;苏州科技大学)47.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张国平,常熟理工学院;陈祖燕,苏州大学;吴依琳,常熟理工学院)48.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苏州区域公共品牌重构策略研究——以苏州为例(论文;杨大蓉;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49.空间生产视角下苏锡常城乡社会空间重构研究(著作;曹灿明;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50.苏州文化大讲堂:党员干部文化读本(著作;刘文洪;中共苏州市委党校)51.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著作;许晓霞等;苏州图书馆)52.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著作;王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53.立案、失序与调适:北京政府时期的私立大学治理(1912~1927年)(论文;金国;苏州大学)54.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研究(著作;冉云芳;苏州大学)55.论作为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概念分析(论文;余庆;苏州大学)56.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研究(著作;殷荣宾;苏州大学)57.认知期望对声音诱导闪光错觉的影响EffectsofCognitiveExpectationonSound-InducedFlashIllusion(论文;王爱君,苏州大学;桑汉斌,西北师范大学;何嘉滢,苏州大学;ClaraSava-Segal,斯坦福大学;唐晓雨,辽宁师范大学;张明,苏州大学)58.一款用于精确呈现视觉刺激的LCD显示器Aconsumer-gradeLCDmonitorforprecisevisualstimulation(论文;张功亮、李艾苏、苗程菓,苏州大学;何逊,BournemouthUniversity;张明、XXX,苏州大学)59.任务难度对返回抑制影响的电生理关ElectrophysiologicalCorrelatesoftheEffectofTaskDifficultyonInhibitionofR eturn(论文;李艾苏、苗程菓、韩玉,苏州大学;何逊,BournemouthUniversity;XXX,苏州大学)60.大学生团队学习认知互动分析(著作;彭杜宏;苏州科技大学)61.4D打印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展望——兼论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论文;陈卫东、褚乐阳、杨丽,苏州科技大学;叶新东,温州大学)62.初级视觉皮层在注意振荡中的作用(论文;陈艾睿,苏州科技大学;王爱君、王天琪,苏州大学;唐晓雨,辽宁师范大学;张明,苏州大学)63.前瞻: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优质化考量(著作;徐燕萍等编著;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教育局编)64.“教·研·写”一体化:教师专业提升的最佳路径(著作;孙朝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孙焱,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65.幼儿教师的十大核心素养(著作;李悠;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6.教学设计样式论(著作;XXX;苏州科技大学)67.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论文;周毅,李卓卓;苏州大学)68.基于教学空间拓展的“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索(论文;朱卫卿;常熟理工学院)69.人力资本专用性、学生流失率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紧密程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殷志扬,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冉云芳,南京农业大学;钱鑫,苏州大学)70.非货币收益、选择意愿与高职教育发展(论文;周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71.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论文;马中红;苏州大学)72.英汉程式语心理表征对比研究(著作;贾冠杰,苏州大学;王云,苏州科技大学;李更春,泰州学院)73.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著作;王宏等;苏州大学)74.用数字说话: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译著;XXX;苏州大学)75.中日両言語における「性向語彙」の一考察(“性向词汇”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施晖,苏州大学;栾竹民,日本广岛市立大学)76.元代组诗论稿:以历史文化为视角的考察(著作;李正春;苏州科技大学)77.《花月痕》之“痕”——兼论中国现代小说抒情传统(论文;张蕾;苏州大学)78.音乐与生态文化(著作;张平;苏州大学)79.伍尔夫小说民族叙事研究(著作;綦亮;苏州科技大学)80.论李劼人小说对晚清“现代性”的延续(论文;包中华;常熟理工学院)81.从“画师”到“美编”:《点石斋画报》中苏州画家的图式嬗变与媒介政治(论文;赵建雷;常熟理工学院)82.明清明式家具文献比较研究——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论文;苏燕,苏州科技大学;陈征洋,同济大学)83.清代常州学术文化研究(著作;杨旭辉;苏州大学)84.经典选本的方法论启示——钱仲联《宋诗三百首》探析(论文;曾维刚;苏州大学)85.帕特·巴克尔小说创伤记忆主题研究(著作;朱彦;苏州大学)86.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著作;钱锡生;苏州大学)87.六朝时期的“山水”、地图与道教(论文;陈铮;苏州大学)88.互文性:《三国演义》多个英译本研究(著作;彭文青;苏州大学)89.广告符号意义研究(著作;梁建飞;苏州科技大学)90.明代公文理论研究(著作;肖虹;常熟理工学院)91.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著作;金红;苏州科技大学)92.陆文夫“为读者想”的小说美学(论文;王燕;常熟理工学院)93.语料库在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著作;朱晓敏;常熟理工学院)94.英语文学阅读互动体验的认知诗学研究(著作;王怡;苏州市职业大学)95.汉英心理动词双字/词语符逆序表征对比研究——来自掩蔽启动范式的证据(论文;王云,刘新芳;苏州科技大学)96.《晋书》复音词研究(著作;陶莉;苏州市职业大学)97.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轨迹(1979~2016)(论文;金卫星;苏州大学)98.晚清民国时期蒙陕边界带“赔教地”研究(论文;王晗;苏州大学)99.宋代御药院机构与职能考论(论文;丁义珏;苏州大学)100.民国时期重要出版人群体比较研究(论文;李雅;苏州大学)101.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论文;张笑川,蒋晅正;苏州科技大学)102.家族迁徙与地域社会:魏晋南北朝关中郡姓研究(著作;宋艳梅;常熟理工学院)103.中国红十字外交(1949~2014)(著作;吴佩华;苏州市职业大学)104.清代中前期江南社会与地方家族——以苏州玄妙观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朱春阳;苏州博物馆)105.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印记(著作;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106.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的建议(内部成果;屠立峰;苏州大学)107.基层社会网格化联动治理的“苏州样板”研究(内部成果;吴新星,叶继红;苏州大学)108.关于推动苏州影视产业大发展的意见建议(内部成果;王玉明,苏州大学;张江林,苏州电影业协会;王明国,苏州市社科联;胡忠利,苏州市委宣传部;牛林昕,苏州电影业协会;朱梦秋,苏州大学)109.以职业农民生涯管理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苏州实践(内部成果;童举希,常熟理工学院;王峥,苏州大学;孙正娟、谭建林、彭乙申,苏州市农业农村局)110.互联网+视域下苏州物流聚集区智慧物流发展对策研究(内部成果;郑丽娟,姜能涛,邵嫣嫣;苏州市职业大学)111.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的贡献度——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内部成果;熊贵营,苏州市职业大学;殷堰工,苏州高职研究所;周蔚,苏州市教育局;傅小芳、杨德山、赵宁燕、孙赢、王赟,苏州市职业大学)112.全域旅游视角下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内部成果;王晓洋、刘素平、吕伟成、刘纯、李爱娟、朱松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邵雯艳,苏州大学;姜丽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13.苏州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张海东,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周为友、蔡剑峰,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李兵,吴中区农业干部技术学院;张青,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葛畅,苏州市农业农村局)114.关于加强苏州市企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调研报告(内部成果;桂德怀,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蔚,苏州市教育局)115.以底线思维筑牢城市安全防线(论文;卜泳生;中共苏州市委党校)116.构建“产、城、人”相融的会展共同体——第10届中国国际纳博会、2019计算机大会的总结调研(内部成果;刘铭,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蒋忠友、金瑶、朱海勇,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117.对标视角下苏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研究——苏州与深圳、杭州经济对比研究(内部成果;孙新研;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118.苏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政策效应分析(内部成果;沈爱萍,章金弟,李梦洁;苏州市统计局)119.地方立法引领和推动文化建设的苏州样本(内部成果;陈巧生;苏州市人大常委会)120.铜仁—苏州共建产业园区规划优化及实施策略研究(内部成果;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市分行)121.3~6岁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参与现状及需求研究调研报告——以苏州市为例(内部成果;杨建良;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2.关于完善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内部成果;陈晓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123.苏州系统治水研究(内部成果;贡瑞金、陶若伦、孟焕民,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李友军,苏州市水务局)124.以全面接轨上海为抓手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内部成果;王新华,廖文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25.穿越历史趣读孟子(著作;文溪;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126.农耕课堂:给教育种子的力量(著作;许蕴霞;昆山市信义小学)127.从太仓馆藏书画看娄东画派(论文;王敏红;太仓市档案馆)128.PingTan:TheSuzhouStyleofStorytellingandSinging评弹——口头艺术表演的苏州范(著作;施吟云;苏州交响乐团有限公司)129.探索创建“4+4+4+4”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改革末端落地生效(内部成果;管祥武;相城区渭塘镇人民政府)130.冯梦龙名言警句读本(著作;吴妤;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131.风物中国志——望亭(著作;王砚;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132.浒墅关诗钞(著作;钦瑞兴,浒墅关经开区管委会;孙中旺,苏州图书。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03616a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0.png)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1. 引言1.1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可以加强苏州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合作中。
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人才和资源向苏州聚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也可以促进苏州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不仅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苏州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2. 正文2.1 苏州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历程在近代,苏州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中国十大传统文化名城之一,苏州以其独特的园林建筑和水乡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苏州还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和创新中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企业的入驻。
苏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传统的文化古城转变为现代化的世界级城市。
苏州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苏州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大都市的联系,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苏州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闭塞到开放的过程。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苏州的城市定位也将不断完善和提升,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典范。
2.2 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与意义国际化大都市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开放性和国际视野的城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开放的经济体系,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人才流动。
《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
![《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89d6f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d.png)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便民服务的质量和便利程度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州市作为我国的历史名城,近年来在便民生活圈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方面。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是指在城市规划中,确保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便利地到达生活所需的基本设施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购物、医疗、教育、交通和休闲娱乐等方面。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意义。
一、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的实施情况1. 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了便利的基础设施。
城市中心和各个居住区都配备了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让居民能够快速便捷地到达各种设施和服务点。
2. 服务设施配套在医疗、教育、购物和休闲娱乐等方面,苏州市也注重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医疗机构、学校、购物中心和公园等都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 便民服务水平除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外,苏州市还致力于提高便民服务的水平。
在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城市绿道和互联网服务等方面,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体验。
二、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的意义1. 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能够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得生活所需的服务和设施,减少了在城市中奔波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能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节约能源资源,并且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效益。
3. 塑造城市形象苏州市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
这对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总体来说,苏州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苏州城中村的空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州城中村的空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279d32aef8941ea76e05e9.png)
苏州城中村的空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刘欢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4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产物——“城市村落”。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本文针对苏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情况,分析了其产生的一些空间环境问题,并就其相对应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对策,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空间环境;对策研究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rapid, the city scale expanding, the appearance of a new product - "urban village". But China's urbanization lag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Suzhou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village in city", produced some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and its problems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ll the people for reference.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villages; Space environ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引言苏州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的走势基本吻合,同时也存在明显个性特征,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为标志的工业化启动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跌宕起伏,发展与挑战共存。
苏州在与世界经济的紧密互动中,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抓住2001年我国加入WTO的机会,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四大行动计划”,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
本文旨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回顾这一阶段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通过分析生活质量提升的特点、原因,提出相应思考。
一、生活质量研究的背景情况“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于1958年由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其所著《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生活质量的研究,反映了对“人”的各方面需求的重视。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研究人们生活质量问题,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各种理论研究探讨越来越多。
关于“生活质量”的内涵,人们在认知上经历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者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不同。
西方学者更多把生活质量看成是多维的,包括心理、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我国学者目前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突出了物质水平、收入消费等客观指标的“客观生活质量”。
另一种是突出“幸福感”、“满意度”等个体主观感受的“主观生活质量”。
第三种是前面二者的结合,即既关注“客观生活质量”,也强调“主观生活质量”。
从统计研究角度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较完整、准确的诠释“生活质量”的内涵。
理由如下: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活质量,通过居民个体生活状况分析来反映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研究方法、角度有别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后者更关注个体主观感受。
其次,从指标选取上,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重要基础。
同时,从指标可比性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相对一致,有时间连续性,区域可比性,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则不然。
再次,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对于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客观生活质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主观评价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对客观生活质量进行单项研究更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结果,实现研究目的。
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特点生活质量提升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与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通过居民消费直观体现。
2001年以来,苏州市区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2.3%,收入总量水平稳居全省第一,同时,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8位。
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为居民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层级提升,是充分反映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
1.消费水平提高(1)消费总量逐年上升。
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至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则略有起伏。
如下图。
(2)平均消费倾向稳中有降。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度和实际消费能力。
本文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出2001~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详见下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苏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在0.68以上,高于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相关数。
从长期来看,平均消费倾向有逐渐降低趋势,但都保持在0.6以上,基本保持六成多消费,不到四成积累的生活消费方式。
平均消费倾向呈现稳中有降的特点,相应的包括储蓄、投资在内的积累的比例逐步提高,从表中数据并结合实际,可归纳出两方面特点:一是,人均消费支出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万元,2011年突破两万元,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满足,消费心理趋于成熟稳定。
表现为:当价格波动较大时,人们会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保持消费支出的相对稳定,刚性消费的特点不明显。
二是近五年来,苏州房地产开始持续升温,购房自住、投资的比例逐步升高,大笔资金用于房产后,用于消费的金额相应减少。
特别是随着人们投资理财的观念日益强化,股市、黄金等投资理财方式受到人们青睐,消费热情有所降低。
2.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品的比例关系,根据不同角度和需要有不同的划分。
本文将消费结构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八大类。
消费结构变化能直观反映出消费特点变动趋势。
(1)本文拟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01~2011年消费情况进行分析,量化考量苏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情况。
在消费结构分析中,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ELES)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既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该模型由经济学家朗奇于1973年提出,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把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发展型、享受型等非基本消费支出,在给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下,居民将首先购买基本消费品,然后把剩下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从而体现出消费结构的变动。
公式如下:根据2001年至2011年的收入、消费数据,利用马克威分析系统把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服务八个类别分别与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二。
从上表数值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最低值为0.8077,视为“高度相关”,再次证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紧密关联;bi均为正值,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均有所增加,符合经济现实;F检验表明模型是显著的,即可支配收入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明显。
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增长,影响由强到弱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大类。
从数据上看,居民每增加一百元,会增加20.56元用于食品,11.66元用于交通通讯,8.08元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数据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提高日常饮食水平的同时,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交通、通讯的舒适、便捷,子女教育,自我学习成长,旅游、健身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项目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与此同时,其他商品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三项消费受收入增加的影响较小。
苏州已于2005年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本的家庭设备用品购置已逐步脱离刚性消费,受增收因素影响不大。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及时就医、保健养生的相关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但人们生病具有偶然性,养生习惯养成需要时间,目前来看,收入增加对该项支出影响较小。
(2)采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11年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考察苏城居民消费现状。
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收支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利用马克威软件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服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参数估计值。
根据上述估计值,得到下表中各项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于描述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相应增加的消费额度)和基本消费需求。
从分析结果来看,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为9990.64元,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33.5元,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满足。
2011年居民消费倾向为0.475,指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新增部分有47.5%用于消费支出。
由各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食品这三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人们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外,进一步向满足更高享受型需求发展。
3.消费层次提升人们消费需求从发展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
一般意义上,生存型消费包括吃、穿、住、用几个方面的支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则包括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耐用品等几个方面支出。
(1)生存型消费由满足数量消费向追求品质消费发展一是饮食方式更健康,尤其关注食品品质。
食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头等大事。
该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往往成为衡量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相关数据可知,2001~2011年间,苏州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由2001年的42.0%下降至2011年的37.3%,降低4.7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依照恩格尔系数大小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划分,恩格尔系数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由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城市居民生活已由“小康”进入“富裕”阶段。
同时,饮食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大米减少,鲜菜、肉、禽类增加。
据统计,200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大米77.86千克,2011年仅为47.22千克;2001年人均消费猪、牛、羊肉为分别19.12千克、0.73千克和0.15千克,2011年上升到22.49千克、2.08千克和0.61千克。
同时,饮食数量从少到多,由多到精,饮食消费从初期追求数量逐步过渡到追求品质。
另一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部门也加强了职能监管,多措并举为“菜篮子”工程保驾护航。
近年来,苏州市多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为居民宣传、讲解食品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农产品流通中,采用监测点“准出”和农贸市场“准入”两道关审核,保证质量;农贸市场建立起肉菜溯源体系,抽样检查体系,经营户星级评比制度,为食品安全层层把关。
2011年,成立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将食品监管、稽查执法、检验监控有效结合,构筑“三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同时,通过举办农交会、果品节,促进地产果品与市场对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自供比例;适时采用农超对接的形式,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蔬果。
二是居住质量更高,更有归属感。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追求,居者宽其屋,则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1~201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且相关配套设施愈加完善,人们居住更舒适。
据相关数据,200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17平方米,2011年这一数值为34.07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约1.1平方米;从分布来看,2001年,比例最高的(28.5%)的人均居住面积为8~10平方米,2011年比例最高(29.7%)的人均居住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从居住设施配套来看,无卫生设备的比例由2001年28.5%下降到2011年的1%,有浴室厕所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63%上升至2011年的98%,居住舒适程度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民生举措也不断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程度和对居住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