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毛丽军教授根据失眠的不同表现诊治失眠证的经验总结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 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睡眠起始及维持 困难、早醒等,日间功能障碍则表现为 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能力减 退 , 学 习 、 工 作 和/或 社 交 能 力 下 降 等 [1]。失眠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生活质量和工 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诱发交通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 个体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2]。作为 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工作学员,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毛丽军老师学习,观 察到毛丽军老师对失眠症有独到见解, 对失眠症的疗效显著,故将其辨证思 路、治疗经验进行分享。
寐而多梦:临床证见入睡后梦纷纭 而至,多责与肝胆,中医证候常分为肝 血不足和心胆气虚两种,根据伴随症状 可进行证候分型。①肝血不足;症见入 睡可,但眠而多梦,兼见头晕或痛、眼 干涩,或迎风流泪,烦躁易怒,或神情 郁郁不乐,面白不华,或甲枯不润,舌
淡或红而苔薄少或无,脉弦细沉或数。 《血证论》 中云“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 目,寐则魂返于肝。”《症因脉治·不得卧 论》 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 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 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 不宁矣。”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 不能摄魂,魂不守舍,则寐而多梦。治 则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 汤加减。毛丽军老师常换茯苓为茯神, 配以远志来宁心、定梦邪、安神,用生 地、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润燥,白芍用 以滋养肝血,当归以养血活血,诸药同 奏滋阴养血,摄魂安神之功;②心胆气 虚;症见惊悸,多梦并见焦虑紧张,易 受惊吓,胆小,强迫,或疲乏困倦,头 晕目眩,口干咽干,舌胖淡或红,苔薄 白 , 脉 弦 细 或 弱 。《太 平 圣 惠 方》 云 : “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 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 不安,心多惊悸,精神怯弱。盖心气忧 伤 , 肝 胆 虚 冷 , 致 不 得 睡 也 。” 胆 气 亏 虚,决断失司,忧心怵惕,神不归舍, 心胆怯则神魂无所,睡眠时神魂惊扰, 梦多且虚烦。治则为补益心胆,安神定 志,方用 《医学心悟》 中安神定志丸加 减。毛丽军老师加柴胡、香附、郁金用 以疏肝理气,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 阴,加鳖甲或龟板以滋阴养血,加强安 神之力。失眠症见可入睡但梦多纷乱, 毛丽军老师常加用生龙齿、紫石英以镇 惊悸不安,珍珠母以安神定魂,共用以 上金石重镇之品用以镇神魂,定神志, 可安睡无梦。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失眠在中医古文典籍中被称为“不寐”或“失眠症”,在古代
医学著作中有着丰富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失眠有详细的记载。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使志意,主神明,居血海,其病则
不寐,多言则悗,梦食则遗,遗则忧。
”这说明失眠与心神失常有关,而且还提到了失眠可能会导致梦境紊乱和精神忧虑的情况。
另外,《素问·调经论》也提到了失眠的治疗方法,强调调节
情志、饮食起居和针灸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灵枢·本脏》中也提到了失眠与脏腑的关系,如心神不安可导致失眠,肝气郁结也会引发失眠等。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也是古代中医典籍之一,
其中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也有所记载。
比如《伤寒杂病
论·伤寒论》中提到,“夜不安卧,寐卧不宁”,描述了失眠的症状。
《伤寒杂病论·金匮真言论》中还提到了一些针灸和药物治疗
失眠的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医典籍对失眠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
从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调节情志、饮食起居、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等,这些对于今天的失眠研究和临床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略述古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的认识
说 明失眠 可 由很 多 种 因素 造 成 , 非 “ 志 所 伤” “ 并 情 ,饮
食不 节” “ ,病后 年迈 ” “ 和 禀赋 不足 心虚胆 怯” 四因可 以
概述 。
参 考 文 献
[ ]2 程国彭 . 1 [] 医学心悟 .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93 11 13 14 人 16 :6 ,6 ,6 [ ] 张璐 . 3 张氏医通 . 上海: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3 444 5 上 16 :6 ,6 [ ] 巢元方 . 4 诸病源候 论 .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95 2 ,95 ,2 人 15 :0 4 ,0 13
外 伤 金 疮 杖 疮
劳 度虑过 内伐 , 不精 , 瞑 ” 。 烦 太、 故昼 夜不 … 过
病 后 大 病 后 、 血过 多 、 伤 内竭 祛 崩
体 虚 年 高 、 虚 体
感邪气 、 内伤情 志 、 食劳 倦 、 饮 病后 、 伤 、 虚 等 各种 外 体
因素 。其 中 , 感类 中涉 及 的外 邪 有 风 、 、 、 、 外 寒 暑 热 火
病 因 分 类 表
分 类 病 因描 述 ( 文 ) 原
于外 , 因房劳过 度 , 伤 肾精 , 或 损 阴亏 血 弱 , 神不 养 , 心
均可导 致失 眠 。
关 于金 疮杖 疮导 致失 眠 , 急性期 多为瘀 血攻 心 , 疼 痛不适 所致 , 后期 则 多为气 血耗 伤 , 心神不 养所 为 。 大病 后 和体 虚 者 , 真 阴精 血 不足 , 阳不交 , 其 阴 则 神不安 其 室 。《 病 源候 论 》 “ 病 之 后 , 腑 尚虚 , 诸 云 大 脏 荣卫未 和 , 生 于 冷 热 。阴气 虚 , 气 独 行 于 阳 , 故 卫 不入 于阴, 故不 得眠 ’ 灵 枢经 》 。《 则记 载“ 老者 之气 血衰 , 其肌 肉枯 , 道 涩 , 气 五脏 之 气 相 搏 , 营气 衰少 而 卫气 其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摘要: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潜阳宁神汤的课题试验中发现,患者对此方有着不同的疗效反应,据此推测,失眠不仅仅只是阴虚阳亢,遂查阅经典,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得出失眠普遍存在的诱发因,包括情志损伤,阴阳不交,阳虚心悸,饮食伤脾论,风邪乘心,胸膈郁热多种可能诱发因,而在辩证论治上也有不同,用药更是千差万别。
于是总结概括失眠的病因病机及部分治疗方法,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失眠成因;中医;治疗失眠经笔者研究查找,认为失眠的普遍成因有5种,分诉如下:1.情志损伤类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身心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外在环境的过于强烈的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气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大惊大喜伤心,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和调控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故能导致失眠。
《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说明不仅仅喜乐过度可伤心,而且思虑,盛怒,恐惧,大惊等情志太过都能伤及心神,从而导致失眠。
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但总归是平复心神,使心发挥其藏神的作用,从而解决失眠问题。
2.阴阳不交类《内经》[2]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心阴不得心阳养护,则变为心阴虚,心阳不得心阴制约,则心阳亢盛,阴阳失调,故失眠。
《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精神的正常离不开阳气的维护。
里面又提到更严重的可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古今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古今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古代医家对失眠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金元以前医家认为失眠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多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病理阶段相关;金元以降,失眠作为一个疾病独立于内科诸证之中,称之为“不寐”,是以失眠为主诉的证候群。
笔者通过对历代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失眠关键把握病因和体质这两点。
历代医家治疗失眠,均重视对病因的辨别。
如《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对于年老体弱之失眠,《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巢元方据病因不同,将失眠分为虚劳不得眠候、大病后不得眠候、伤寒病后不得眠候、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候等类型,分别论述其发病机理。
金元之后,不寐从内科诸证中独立出来,其审因论治的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
综观历代有关失眠文献可见,明确病因的性质是古代医家进行失眠辨证的第一环节。
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明确有无邪气。
若有邪,据脉症再辨邪之内外。
外感之邪主要有风寒、暑热;内生之邪主要有痰湿、宿食、瘀血;有邪之实证,以祛邪为要,据邪之性质,立辛散、清热、化痰、消滞、化瘀之法;若无邪,更须明察病因,是为忧思、惊恐、忿怒等情志所伤,还是年老体弱所致,有无其他病症的影响,不同的病因,直接影响着医家的辨证结果。
如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不寐之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
舍此之外,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在此基础上,张氏强调治疗应审因论治,提出“无邪而不寐者,……皆宜养营养气为主治。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摘要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入手,探讨失眠的发病及治疗,以期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黄帝内经失眠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失眠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在临床虽不属于危急重病,但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质量很差,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易患药源性疾病。
临床上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通过中医“审因查机”,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则会避免上述隐患,并可使失眠的病症得到根本的治疗。
失眠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出现,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失眠的理法方药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该书主要从阴阳气血方面究其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用药。
在临床中对失眠的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述的呢?下面分别述之。
1、正常睡眠的基础卫气的正常运转,阴阳交泰是保证正常睡眠的基础。
在《灵枢·口问》中详细阐述了睡眠的基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从《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睡眠与人体卫气的运行关系极为密切,卫气的性质是“傈疾而滑利”,白天运行于人的体表(昼日行于阳),夜晚运行于人的体内(夜行于阴),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运行异常,阻碍了卫气通行体内的道路,夜晚卫气仍运行于体外,造成人体“阳盛阴亏”的状态,此时机体就会出现不能闭目睡眠的状态。
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 6・ 0
C n e o n o I f mat on n C hi es J ur a1 f n or o T M i
M y 0 2 o1 1 N .5 a 2 1 V 9 o
.
失眠 中医病 因病机研 究进展
马捷, 李峰, 宋月 晗, 刘晶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京 10 2 北 009 关键 词 : 失眠 ; 病 因病 机 ; 综 述
“ 不寐 ”范畴, 多因脏腑相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 虚所致 。 笔者通 过对近年来有关 失眠 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文
献 的 回顾 性 分 析 , 以求 完善 对 于 本 病 中医 病 因病 机 的 认 识 。
发病 中的核心地位 。李氏等 认为, 胃是卫气形成 的基础, 脾 也 是其运行 的枢机 ; 脾胃生化乏源, 则影响卫气运行 , 进而引起失
失常, 水道不通, 凝液成痰, 或气衰不充, 心脉失濡 ; 其次是过悲
伤 肺 , 魂 相欺 。 神
制” 理论, 认为导致失眠的五脏之 间存在着制化现象, 其根源 但 均 出于肝 。王翘楚提 出肝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是失眠的基本病 理特征 。裘 昌林教授认为, “ 从肝论治不寐, 要从气血入手, 其 发现肝郁化气, 以致气郁化火、耗血伤阴, 使得 阴阳失调, 最终 肝 肾俱损, 上扰心神, 遂成不寐 。王 氏等 认为, 失眠病机 当 以肝 郁为首, 肝失疏泄形 成气滞, 乱神 明, 扰 魂不安藏, 则发 不 寐 。 氏等 从肝论 治更年期失眠, 傅 发现肝气郁 结贯 穿其始终 。 曹氏 认 为, 不寐病因不出二端 : 其一, 木火相扰, 即肝气郁滞,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失眠症,即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中医临床实践在失眠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
本文旨在总结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文将首先介绍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方面。
接着,将详细阐述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生活调护和情志调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掌握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也希望能为中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医在失眠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失眠症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不寐”“目不瞑”等,其病因多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失眠症,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并用,综合分析病情。
望诊方面,医者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判断其内在病变。
如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可能提示气血亏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闻诊方面,医者通过听患者声音、嗅其气味来判断病情。
如患者声音低微,言语无力,可能提示气虚;声音高亢,口臭便秘,可能提示胃热炽盛。
问诊方面,医者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获取更多关于病情的信息。
如询问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等典型失眠症状,以及是否有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等其他伴随症状。
切诊方面,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以感受其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如脉象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脉象沉迟,可能提示阳气不足。
失眠症的中医调理方案
失眠症的中医调理方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症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扰。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或者入睡后容易醒来,睡眠质量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中医在调理失眠症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案。
一、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也会导致失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同样会引发失眠;肾藏精,主水,若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上扰心神,也会影响睡眠。
此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失眠。
二、中医调理失眠症的方法1、中药调理根据失眠的不同病因病机,中医会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心血不足型失眠,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常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常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论治,不可自行用药。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身体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睡眠。
比如,可以按摩头部的百会、风池、太阳穴,以及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等。
自己在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按摩,如用手指轻轻按压头皮,顺时针按摩腹部等。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也可以调理失眠。
比如,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酸枣仁、桂圆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容易兴奋神经的饮品。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 医学 对 失 眠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郑鑫磊 李庆兵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5
【 关键词】 失眠 ;病 因病机 【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2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l 1 — 0 0 3 7 一 O 1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3 7・
治疗方剂 日渐 增多 。在 《 严 氏济 生方 ・ 惊 悸怔 忡健 忘 门》
定立化痰清热 、化痰镇惊 、养心 安神等治 法 ,药用温胆 汤 、
神不安或失养 ,最后导 致失 眠。此外 ,失眠症 还 与五 神 的
病 理改变及 情志过 极有 密切关 系 。 中医认 为 ,导致失 眠 的病 因主要为七 情所 伤 、饮食 失节 和劳倦 过度 。其 中尤 以 情 志所 伤最为多见 ,病位则 以心 、肝 、胆 、脾 、胃为主 。
失眠 ,中医称之为 “ 目不瞑”、“ 不得眠 ” 、“ 不 得卧 ” 、
者 ,六君子加枣 仁。痰者 ,灵 枢半夏 汤。虚劳烦热 不得 眠 ,
“ 不寐 ” 等 ,现 代 中医 多称 之 为 “ 不寐 ”,也称 之为 “ 失
眠” ,通常指患者对 睡 眠 时间和 ( 或 ) 质量 不 满足 并影 响 白天 的社 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
“ 不 寐” 篇云 :“ 不寐有二 种。有病后 虚弱及 年高 人 阳衰 不 寐 ;有痰在胆经 ,神 不 归舍 ,亦 令 不寐 。伤寒 不 寐 ,当于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有关,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因此,任何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体虚不足、以及久病之人等。
其中,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则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
饮食不节和体虚不足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失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但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失眠的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最终,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产生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调节心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常伴随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少阴病、水肿病、咳嗽病和胸痹心痛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失眠,但是这些疾病所指的“不得卧”并非指失眠,而是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在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虚实和邪正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实、清热、化痰的方法;对于虚证,应该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如果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补泻。
在具体的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心火炽盛证可以使用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等;肝郁化火证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在使用方剂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优秀3篇)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优秀3篇)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1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中药对于失眠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按照病情的轻重,选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朱砂安神丸、导赤丸等;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可以选择枣仁安神胶囊、二至丸等;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可以选择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等。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推拿患者的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推拿治疗失眠的操作方法包括按、揉、摩、搓、拍等。
4.心理治疗:失眠往往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对于失眠的治疗也很重要。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心理疏导等。
总之,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从而预防失眠的发生。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2失眠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多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中医治疗失眠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等方式,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
其中,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心火旺盛、肝肾阴虚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证型,如心火上炎、心脾两虚、肝气郁结、肾阴不足等。
二、治疗方法1.肝气郁结证: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选用逍遥散、九气拈痛丸等药物。
2.心火上炎证:治疗以清心降火为主,选用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等药物。
3.心脾两虚证: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药物。
4.肾阴不足证: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
浅谈中医各家对不寐(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眠 的 主要 方法 。 和, 故 生于冷热 。阴气虚 , 卫气独行 于 阳, 不入 于阴 , 故 不得眠 ” ; 4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在张仲景《 伤 寒 论. 辨少 阴病脉 证 并治 》 中首 次 出现 ” 不得 卧 ” , 《 素问 ・ 病能论篇 》 云 :” 人 有卧而有所不安 者 , 脏有 所伤 , 及 日: ” 少阴病… 心中烦 , 不得 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 。 精有 所乏 , 倚则 不安 。 ” 说 明失眠 不仅 与心神 有关 , 肝、 脾、 肺、 肾 1 阴 阳 失 调 《 灵 枢. 邪客》 中” 夫 邪气 之客 人 也 , 或 令人 目不 瞑 , 不卧出 着, 何其使 然? … … 令厥气 客于五 脏六腑 , 则卫 气独卫 其外 , 行 于 阳, 不得 人 于 阴 , 行 于 阳则 阳 气 盛 , 阳 气 盛 则 阳跷 陷 , 不 得入 于
食, 食则呕 , 不 得卧 。 ”脾 主 统 血 , 脾主 运化 , 脾运 化无 源 , 气 血 不 足, 不能濡养心神 , 可 致 不 寐 。《 黄 帝 内经太素 ・ 七邪》 有 ” 肺 者 藏之盖也 , 肺气盛则脉 大 , 大则不 得偃 卧” 肺 主气 , 肺 气 过 大 易 使 升降失司 , 肺主 魄, 肺气虚损 , 魄不 制 魂 , 魂 魄不合 , 也容 易不寐 。 《 医 法 圆通 》 谓 :” 不 卧 一 证 … 有 因 肾 阳衰 而 不 能 启 真 水 上 升 以 交 于心 , 心 气 即不 得 下 降 , 故 不 卧。 ” 肾藏 精 。肾中真 元不 足 , 可 直 接导致阳不入 阴, 神不安 守 , 也易导致失眠 。
中医 中药
从肝论述失眠症病因病机
中 图 分 类号 : R 2 5 6 . 2 3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0 3 — 0 1 1 2 — 0 2
失眠在《 内经》 中称 为“ 目不 瞑” 、 “ 不得眠 ” 、 “ 不得 卧 ” , 在 肝胆互为表里 , 肝胆并连 , 在病理上若肝疏 泄功能失 常会 反之胆 的功能失常亦影响肝 的疏泄功 能 , 故肝 《 难经》 中称为“ 不寐 ” , 实是指病人感到 睡眠不足 , 包括 睡眠时 影响胆的功能 , 间、 深 度或恢 复体 力不足为特 征的一类病症 , 与现代 医学所说 胆往往同病 。胆主少 阳, 《 内经》 云: “ 少阳为枢。” 肝为气血之枢 , 的原发性失眠类似 。中医传统理论 以“ 心者 君主之官 , 神明出 “ 枢” 可司表里之开合 , 任气机之 入 , 主气血之升降 , 掌阴阳之运 气血枢转紊乱 , 阴阳失调 , 入夜阳气应 由动入 焉” 为指导思想 , 历代 前贤 以“ 从 心论 治” 为主 , 立法处方 用药 转。若邪中少阳, 多宗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为治。然 而, 许多临床 医生经多年临 阴, 不入静( 阳不交 阴 ) 而致不 寐 ; 或患者常负疾 苦 , 思则气结 , 气血运行紊乱 , 表里开合无度 , 邪荡 床实 践发现 , 失 眠症 患者常可见 到心烦易怒 、 多疑 多虑 、 情绪 肝失疏泄则气机升降失常 , } 肖 极, 心情抑郁 等精神情志方 面改变 的症状 … , 临床从 心论治 于阴阳之 间, 枢失转运 , 阳不交阴, 故而不寐 。治当理枢安神 。 4肝 血 不 足 效果不够 理想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失眠患者中因明显 的情志 因素诱 发 肝体 阴而用 阳 ,藏 血而舍魂 ,若年 老正虚或素禀肝血不 或 久 病 失 血 导 致 肝 的 阴血 不 足 , 阳 浮 于外 、 魂 不 入 于肝 , 难 者占9 0 %以上J I I ; 情志不遂因素 占9 1 . 8 %, 其中4 0 . 9 %为肝郁化 足 , 火型失眠 ; 对服用镇静催眠药 的失眠症患者进行 的统计结果 敛其魂 , 而致失眠。治 当养血安魂。 显示 以肝 阳上亢 、肝郁瘀阻和肝郁化火或化风二 三 种证 型为多 5阴虚 燥 热 占9 0 % 。 对 1 5 5例符合既定 中西医诊断标准 的原发性失眠症 肝喜柔润而恶燥 , 润则肝体柔和 , 肝魂内藏 。若外感湿热 患者按照既定 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后 ,共见 五种中医 邪气 ; 或情 志不 遂 , 气 郁化火 , 肝 阴被 耗 ; 或 劳欲过度 , 阴精 亏 证型 , 肝郁 气结证 4 3例 ( 2 7 . 7 %) , 肝郁化火 证 3 6例( 2 3 . 3 %) , 损, 水不 涵木等 均致肝 阴亏损 , 阴虚火旺 , 内扰神 魂 , 神魂不安 气滞 血瘀证 5 7例 ( 3 6 . 8 %) , 心脾两虚证 1 4例 ( 9 . O %) , 痰热 内 而病不寐。治 当滋 阴安神。 扰证 5例 ( 3 . 2 %) [ 4 1 。由此不难看 出, 失眠症按照中医标准进行 6气 阳不 足 分 型, 与情 志与肝相关的 比例很大 。 肝 阳乃肝之阳气 , 肝的气 阳有升发疏泄的功能。若 因久病 伴 随着 社会进步 、 经济 发展 , 现代人生 活节奏加 快 , 压力 致肝气 阳虚衰 , 或年老体衰致 肝气 阳不足 , 或疏泄太过 损伤肝 增 大, 竞争激烈 , 人 际关 系紧张 , 家庭不稳定等因素增多 , 使得 的气 阳; 或素体 禀赋不足 , 肝气 阳虚弱 , 其升发疏 泄功能减弱 , 人们 的精神 高度 紧张 , 更易受到来 自各方面 的心理 、 社会因素 以致气血郁滞 , 夜卧不能致肝病而不寐 。治当益气 安魂 。 影 响, 导致 精神情志方面 的变化。情志 因素成为当前 引发失眠 7气 滞血 瘀 症 的主要原 凶。临床从肝论治每获较好疗效 。基于此 , 临床 医 情 志不 遂 , 精神抑郁 , 疏泄不 利 , 血运受阻 ; 或久病 失眠 , 生提出了从 肝论 治 , 并且对从肝论治进行 了比较深入 的分 析。 气血滞瘀 , 或跌打损伤 , 脉络瘀 阻。均致肝血瘀 阻 , 血不涵魂 , 本 文就 中医治疗 失眠的病 因病机进行论述 ,以期 为失眠 的临 魂不归藏 , 而致不寐 。 床治疗提供参考 。 8痰 浊 上 扰 中医历史悠久 , 疗效确切 , 自古便不乏从 肝论治失 眠的记 肝气郁结 , 气郁生痰 ; 或肝气横逆克脾 , 脾虚生痰 , 痰气郁 载。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指 出: “ 喜怒伤气 。 ” 《 丹溪心法》 云: “ 气 阻 , 痰郁化热 , 痰热内扰神魂 而病发不寐。 血 冲和 , 百病 不生 。一有怫 郁 , 百 病生焉 , 故人身诸 病多生 于 虽从上述与肝相关 的病 因病机分析可见 , 所分证 型较 多 , 郁 。” 《 血证论 - 卧寐》 有 言: “ 肝藏魂 , 人寤则魂游于 目, 寐则魂返 但其根本 皆在于肝木功能失 调 、 阴阳失 和。肝郁气 滞为所有病 于肝 , 若 阳浮于外 , 魂不入肝 , 则不寐 。 ” 《 症 因脉治 ・ 内伤不得 卧》 的基 础 , 肝 失条 达 , 气机 运行不 畅 , 气 血输布 受阻 、 生 化 不 日: “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 因恼怒伤肝 , 肝气怫郁 ; 或尽力谋虑 , 肝 足 , 脏腑功能 活动受限 , 使得心神 受扰或荣养不 足 ; 阴 阳之气 血所伤 , 则夜卧不宁矣_ 引 。” 现代 中医医家不断总结从肝论治具 不 循 常道 , 阳不 交 阴 , 发生失眠。 体分型 , 从多个方面探讨 失眠与肝相关 的病因病机 。 失眠的病因病机中 自古就有与肝相关的论述 ,明确地 提 1 肝 郁 气 滞 出从肝论治失眠症~来是基于现代 人患失眠症多与情志 因素 此类失眠尤多见于成年女性。肝主疏泄 , 主谋虑 , 性喜 条 相关的实际情况 ,二来也为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提供 了一条 明 达 。若七情过激 , 情 志所伤 , 稍有不遂便生郁闷 , 肝郁气滞或数 晰 的思路方法 。但是这并不等于否认其他失眠症 的病 凶病 机 谋不决 , 导致肝气壅遏 , 气机不 畅或 阻滞 , 气血转枢不利 , 欲伸 以及摒弃其他论治失 眠的方法 。临床应用还是应 以中医基础 不达 , 内扰神志 , 魂不安藏 , 故不寐。治当疏郁安神 , 用药宜轻 理论为指导 , 三 因制宜 , 辨证论治。
失眠抑郁症的中医解读
失眠抑郁症的中医解读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中医治疗失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
中药治疗失眠,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
缺点在于,起效较慢,病人往往因为服用时间太长而中途放弃。
可以选择中西医相结合疗法来治疗失眠抑郁症。
中医解读失眠原因失眠:中医指不寐、不得眠。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及恢复体力不足。
可以有入睡困难、频繁醒来、多梦以及早醒等形式。
人的正常睡眠是由于阴平阳秘,心神安定所致,阳气由动转静时,既为入睡,阴气由静转动时,即为清醒。
所以说阴阳失衡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
中医对失眠抑郁的认识“好眠无郁,万病不生;失眠抑郁,诸病生焉,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对于健康来说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重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
中医有关失眠抑郁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抑郁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治疗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长期顽固性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阴阳失交、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和脏腑功能失调,提倡辩证治疗从这些病因出发,提高临床治疗失眠的疗效,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失眠;病因;辨证论治引言失眠是一种个人主观体验,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1]。
长期严重的失眠,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质量。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眠”“不得卧”“目不暝”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失眠多因外感或内伤等病因,使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调,阴虚于内,阳浮于外,阴阳失调,而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
营卫不和致不寐:中医认为营卫运行,与中医睡眠理论习习相关,若是运行失常,就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灵枢.天年》:“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2]。
阴阳不交致不寐:《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血脉通利,故昼精而夜寐,当机体因某些病因致阴阳不能顺利交接会影响寤寐之生理现象。
气血亏虚致不寐:《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脏腑功能失调致不寐:古籍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认为五脏的活动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睡眠。
如《内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素问?刺热》日:“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辨证要点本病轻重,与年龄、病因、病程长短有关,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辨别。
首先分虚实,虚证者多正气不足,证有血虚、阴虚、气虚的不同,以阴血虚者为常见;实证多因邪热扰心,证有郁热、心火、痰热等区分,久病以虚实兼杂为多见[3]。
施治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或者增加精神疗法,以消除紧张情绪,临床也获得很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 说 是 中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睡 眠 的 阴 阳学说 形 成 源 于 《 黄 帝 内经 》 ,
《 灵 枢 ・口 问》 篇 说 “ 阳 气 尽 ,阴 气 盛 ,则 目
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包括生 活质 量下降 ,
增加 其他 精 神和 心理 疾病 的患病 率 ,增 加 医疗 成 本等 。由于对 睡 眠病 因和病 机 的认 识 理 论 对 于失 眠症 的治 疗有 着重 要 的指 导作 用 ,故 将 近 年来 国
he t o y r o f e mo i t o n s a n d p h y s i c a l he t o y. r
【 K e y Wo r d s 】 I n s o m n i a ; T C M; E i t o l o g y nd a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识 主要有阴 阳学说 、营卫学说 、心神学说 、脏腑 学说 、情 志学说和体质学说 。
【 关键词 】 失眠症 ;中医 ;病 因病机
Th e Tr a d i t i o na l Ch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Pa t ho g e ne s i s Re v i e w o f I n s o m ni a L i G u i x i a 。 W a n g C h u y u a n , Z h o u
u nd e r s t a nd i n g or f i ns omni a ma i nl y i n c l u d e s Yi n nd a Ya ng he t o r y, Yi n g a nd W e i he t or y, heo t y r o f mi n d, he t o r y of Za ng f u or g a ns ,
李桂 侠 王处渊 周璇 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要】 中医学 对于失眠的认识早在 《 黄帝 内经》 时期 就 已经 较为 系统 ,现代 中医学在 继承 的基 础上 , 对 失眠 症 开展 了大量的理论 和临床研究 ,并对 《 内经 》为 源的睡眠和失 眠理论进行了充实 、完善和发展 。目前 中医对于失眠认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 0 1 4年 6月 第 1卷 第 3期 w o r l d J o f S l e e p Me d i c i n e , J u n 2 0 1 4 , V l o 1 . 1 , N o . 3
・
综述 ・
中 医对 失 眠症 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究 。 目前 中医 对 于 失 眠 认 识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学
说。 1 阴阳睡 眠学 说
“ 不得卧” “ 目不瞑”范畴 ,其 临床表现 主要包
括 人 眠 困难 ,或 眠 而不 酣 ,时寐 时醒 ,醒 后 不 能 再 入 睡 ,重 者 整 夜 不 眠 。 近 年 来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竞 争不 断加 剧 ,人们 生存 压 力 不 断加 大 ,失 眠 的发病 率 呈上 升 的趋 势 。根 据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 我 国成 年 人 失 眠 发 生 率 高 达 3 8 . 2 0 % … 。失 眠 还
X u a n z i . G u a n g ’ a n m e n Ho s p i t a l , 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5 3 , C h / n a
内主要期 刊 中关 于 中医对失 眠认 识 的相 关 中 医对 失 眠 的认 识 有关 文献 综述 如下 。 中医学 对 于失 眠
瞑” “ 阴气尽 ,而 阳气盛 ,则寤 矣” ,正常的睡
眠与 阴 阳消 长 的 动 态 平 衡 密 切 相 关 。 而失 眠 病 机 ,则正 如 《 温病 条 辨 》 所 言 “ 阳 入 于 阴则 寐 , 阳出于 阴则 寤 ” 。《 医 效秘 传 ・ 不 得 眠 》 将 病 后 失 眠的病 机分 析为 “ 夜 以阴为 主 ,阴气盛 则 目闭 而安 卧 ,若 阴 虚 为 阳所 胜 ,则 终 夜 烦 扰 而 不 眠 也” 。《 类证治裁 ・ 不寐》 日: “ 阳 气 自动 而之 静 ,则寐 ;阴气 自静 而之 动 ,则 寤 ;不寐 者 ,病 在 阳不交 阴” 。明确 指 出失 眠 与 机 体 的 阴 阳失 调
失 眠是 指经 常不 能获 得 正常 睡 眠 为特 征 的一 种 病 证 征 的 一 种 病 症 ,属 于 中 医 学 “ 不寐” 、
论进 行 了 不 断 地 充 实 , 、完 善 和 发 展 ,并 在 继 承 的基 础上 ,不 断产 生着 新 的认 识 ,现 代 医家 使用 现 代 的临 床 流 行 病 学 和 科 研 方 法 进 行 了很 多 研
TCM d i d a l o t o f t h e o r e i t c a l a n d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r f i n s o mn i a wh i c h e n r i c h e d he t he t o r y o f s l e e p a n d i n s o mn i a . At p r e s e n t . T CM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T c M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o r i n s o m n i a h a d b e e n s y s t e m a i t c a l l y s h o w n i n H u a n g d i — N e i j i n g p e r i o d . Mo d 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