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

2009-01-16 15:43 南方传媒研究

■林海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了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掀起了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的热潮。一时间,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被众多省市电视台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法宝,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这些民生新闻从栏目题材到播报形式都是相互雷同,但他们所取得的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

当前民生新闻事业正处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但众多栏目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的单一,造成了电视资源和观众时间的浪费。由于题材定位具有“民生”价值的新闻栏目,有些现时部分新闻出现媚俗、猎奇、迎合低俗、浅薄、反讥、戏说、犯罪新闻,冷漠新闻等不良倾向,其结果就是使大量民生新闻信息化、简单化,淡化了有积极意义的严肃新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

从表面上看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有些台的收视率甚至还超过了电视剧,但从各地的实践看,不难发现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种不加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的全盘克隆与跟风,虽然带来了高收视率但并不一定会带来高效益。当民生新闻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一部分观众就会流失。而面对出现的种种弊端,民生新闻如何应对呢?民生新闻惟有积极求新求变以凸显个性化的应对策略为原则,从多方面塑造自身的独特点,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样式,并为受众所接受,从而明确自我在竞争中的优势,才能使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民生新闻的弊端

(一)报道止于平民琐事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其主要的报道内容并不是分布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上,而只是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琐事上”。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通篇充斥着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内容。虽然,这样的新闻有其可视性,但这些并不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众多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最终将是麻痹民众的感观神经,造成观众流失的同时也失去新闻报道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

(二)为求收视率迎合低俗化

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对跳楼、暴力、扫黄打非、凶杀火并、色情事件趋之若鹜,为第一时间获取这一类“刺激性”题材,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不惜派记者24小时

守候在110 指挥中心,一有情况马上随巡警出动。在这些新闻中记者恍若一名旁观者,自然主义地记录下一段又一段的火爆场面。虽然这样的东西对电视台的“收视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将导致民生新闻栏目走向庸俗化,并且使电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三)充当法官,任意批判一些民生新闻

记者为追求“收视率”的轰动效应,总是喜欢站在一个裁判的位置上以主观臆断片面解读新闻事件,造成报道失实。在海口曾有一起年末民工为讨薪水跳楼未果事件,当时有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前去采访。一些媒体除报道此事外还播发评论,以影响公共安全为由,声称民工为吸引媒体关注以便于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而进行“跳楼秀” 表演;而另一些媒体则以民工讨薪无果,无奈爬上高楼以死相威胁为题呼吁建立诚信体制,建立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维护民工合法权益。两条新闻虽然报道的是同一件事,却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受众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但谁对谁错却始终难以断言。作为记者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在报道时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主观情绪化自以为是地反映事件造成信息误导。这直接造成的结果是使受众接受信息时造成混乱从而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二、个性化对应策略

面对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民生新闻栏目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开始出现了滑坡,有人说,民生新闻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模式单一、内容雷同、格调趋浅、主持欠佳等等。如果要是两三年后,中国的民生新闻仍然是现在这种现状,那就会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整体收视下降等等。那么什么样的路子才是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栏目应该求“新”求“变”,找准市场、因地制宜,激发个性化的竞争优势是民生新闻栏目今后发展的关键。所谓竞争优势是媒介在向受众提供产品时所创造的有别于竞争对手,同时又为受众关注和喜爱的特殊属性,如果媒介产品拥有了这种竞争优势,就具备了自身特有又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也具有了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新闻主持个性化

电视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看得见的主持人。而正是因为主持人的存在,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具有了人际化的特征,电视节目主持人既是一档节目的门面又是节目的灵魂,而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个性魅力也势必会感染并影响观众,直接吸引观众对节目的关注。今天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唯有尽快确定自身风格定位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一个只会模仿别人或墨守成规的主持人是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

1.形象个性化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如今观众遥控器的选台速度已经从原来的每隔15秒1 次提高到每5 秒1 次,在观众扫描众多的节目中,主持人形象能否对观众构成停留下来的吸引力

显得至关重要。受众对主持人第一印象好坏的第一步往往来自于受众接触主持人形象的第一时间,主持人是否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主持人品牌的标识中,主持人形象个性化的符号,有可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有可能被当成是主持人及其节目的指代,就像光头之于孟非、京腔之于元元、唐装之于“阿六头”。孟非的光头、元元京腔、“阿六头”的唐装特色鲜明,是他们形象个性化的符号。进一步说,提到孟非人们会联想到光头,说到元元大家会联系到京腔,说到唐装人们就会记起“阿六头”。一直以来选拔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标准一直是衣着形象端庄、表情严肃、字正腔圆。受众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形象早已经麻木不仁,而这些带有叛逆独树一帜的个性化主持人的出现犹如给受众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激起了受众的关注目光。他们的个性化形象使节目迅速突出同质化重围,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

2.语言个性化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是对新闻信息的解读、诠释。而民生新闻信息来源的对象是平民百姓,受众的构成也大多是这些平民百姓,这就意味着民生新闻主持人要运用通俗而又“深入浅出”的方式拓宽观众的视野,给予观众以正确的引导;在民生新闻节目普通话包打天下的今天,为凸显语言个性,撑起节目的收视率,有些地方的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开始出现用方言播报节目。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电视台的《日日新闻睇》、上海电台的《谈天说地水富根》等等,在北方还出现了采用说唱、快板播报新闻的形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语言个性化的出现丰富了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渗透,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锁定观众的目光。语言的个性化是继主持人形象个性化之后吸引观众收视的又一个亮点,也是民生新闻迫在眉睫的一种突破方式

(二)题材定位个性化

当前,民生新闻在节目的定位上主要定位在都市新闻,题材上以对城市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为主,很少涉及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省内时政要闻,主要以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琐事。节目的定位受到本地观众的欢迎。但是,当前全国所有民生新闻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难题,即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热线”一时间也成为了“日常生活小事投诉(求助)站”。民生新闻中同时也面临着同一类型的题材重复过多,观众对这类重复题材的新闻开始产生排斥情绪的情况。那么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中,在琐碎微小的热线信息中,如何获取具有个性又吸引受众的信息呢?这需要决策者能够拓宽题材视野另辟蹊径。其实民生新闻的选题不仅包括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等事件及信息,还包括与百姓直接相关的政策资讯、消费、经济等选题,只要遵循人文关怀的理念,将时政、经济等新闻以小切口、低视角将题材平民化、软处理,也能为我所用。如:南京电视台的《大刚说新闻》就是一档采用非本土新闻资源集约化处理方式,但是又用本土的视点进行加工的民生新闻节目。节目包含国际、国内、娱乐以及生活动态等新闻内容,节目编辑在获取这些内容以后对这些看似生硬的内容进行软处理和再加工,最后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把一道精美的新闻大餐摆在了观众面前。节目开播以来就一直受到电视界专家的一致肯定。可以预言,今后民生新闻的题材差异化竞争不可能只停留在快速反映民情、引起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