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

例如(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话用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话用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话用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情况: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鞭”用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策”用作动词,意为“登记”)
- 名词作状语:
-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口技》)(名词“洞”用作状语,意为“像洞一样”)
- 形容词用作名词: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形容词“故”“新”用作名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异”用作意动词,译为“感到惊异”)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奇”用作意动词,译为“认为……奇特”)
- 动词用作名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动词“名”用作名词,译为
“说出”)
词类活用的情况在初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理解和掌握这些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狐呜呼曰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论语>八则》)3.石青糁之青:用石青。

(《核舟记》)4.妇手拍儿声手:用手。

(《口技》)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小石潭记》)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小石潭记》)8.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

(《陈涉世家》)9.山行六七里山: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10.东临碣石东:向东。

(《观沧海》)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愚公移山》)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黔之驴》)14.四面竹树环合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15.手自笔录手:亲手。

笔:用笔。

(《送东阳马生序》)16.孔子东游东: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1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狼》)18.复前行前:向前。

(《桃花源记》)(二)名词作动词1.负者歌于途歌:唱歌。

(《醉翁亭记》)2.妇抚儿乳乳: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宴:宴请。

(《口技》)5.有仙则名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狼》)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做太守。

(《岳阳楼记》)11.任意东西东西: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12.每至晴初霜旦霜:下霜。

(《三峡》)13.临表涕零涕:流泪。

(《出师表》)14.浑欲不胜簪簪:插簪。

(《春望》)15.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名:命名,给……取名。

(《醉翁亭记》)17.故自号日醉翁也号:取别号。

(《醉翁亭记》)18.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如下:
1.名词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打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意思。

3.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
点,如“此皆良实”中的“良实”,表示“善良诚实的人”。

4.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
点,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表示“擅长”的意思。

5.动词作名词: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表示“出产的东西”
和“收入的东西”。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劳”,表示“使……劳累”的意思。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怎么样”或“以……为……”的意思,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表示“把……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完整)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完整)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分类详解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二)名词作状语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 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 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 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 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 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
是使动用法。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对比,即一个动宾短语同时把它看作 一般用 法和使动用法,在根据上下文选择。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不及物动词的判断方法 (1)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
例:臣活之 烛之武退秦师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 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 样。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 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亲贤臣,远小人。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亲近/疏远 看重/看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 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吾得兄事之。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像鸟的羽翼一样 用兄弟的礼节
在早上/在晚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 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 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初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例如,《童趣》中的“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原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

2. 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如,《童趣》中的“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千”和“百”原为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数千”和“数百”。

3. 名词用作状语: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狐鸣”原为名词,在此用作状语,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4. 动词用作名词:例如,《陈涉世家》中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原为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5. 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如,《童趣》中的“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中的“日”原为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意为“太阳”。

6. 意动用法:例如,《童趣》中的“邑八人戏之”中的“戏”原为动词,在此用作意动词,意为“以……为戏”。

7. 使动用法: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原为形容词,在此用作使动词,意为“使……痛苦”和“使……劳累”。

8. 数词用作动词:例如,《伤仲永》中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自是”原为数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从此”。

9. 名词作状语:例如,《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亭午”和“夜分”原为名词,在此用作状语,意为“在正午时分”和“在半夜时分”。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一种语法现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句子结构非常重要。

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的识别和理解。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词类活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词类活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例子:
1. 名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被用作动词,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意为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马鞭驱赶”。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也可以被用作动词,表示与该形容词相关的动作或变化。

例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本意为“腰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挂在腰间”。

3. 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被用作状语,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状态或方式。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意为“簸箕和畚箕”,这里用作状语,表示“用簸箕和畚箕”。

4.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可以表示使某物或某人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例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本意为“劳累”,这里表示“使……劳累”。

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形容词可以表示对某物或某人的主观感受或评价。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本意为“美丽”,这里表示“认为……美”。

6. 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可以表示为了某物或某人而进行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余悲之”中的“悲”,本意为“悲伤”,这里表示“为……感到悲伤”。

以上只是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部分现象和例子,实际上在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词类活用现象。

掌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大全讲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大全讲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不及物动词类: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药:以……为药。

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④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

(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

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伤仲永》例:谨食之,时而献焉。

(到时候)《捕蛇者说》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泰山之阳,坟水西流。

(向西)《登泰山记》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在外边) 《陈涉世家》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刿论战》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斗)《过秦论》例:可烧而走也。

(使……逃跑)《赤壁之战》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使同列朝)《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病梅馆记》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为……哀叹)《阿房宫赋》例: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诗经)为我击鼓,为我兴舞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

(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 《赤壁之战》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