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讲解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幼儿唐诗《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鉴赏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幼儿唐诗《独坐敬亭山》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释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释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作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两”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独坐敬亭山全文注释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唯)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
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
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
下句“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
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
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的感觉。
“静”的背后,蕴藏其美: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
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
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释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释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内容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意思是: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诗人的孤独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唯一”。
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在此达到了极致。
独坐敬亭山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闲:安静。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
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古诗鉴赏《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独坐敬亭山》原文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习题(1) 对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写天上众鸟高飞远去,孤云也越飘越远。
B. 开头两句是写“动”见“静”。
“尽”“闲”描绘出“静”的境界。
C. 三、四两句写出了敬亭山对众鸟和孤云的依依不舍之情。
“相”“两”指的是众鸟和孤云。
D.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敬亭山的喜爱。
全诗平淡恬静,隐含着诗人孤独和寂寞的感情。
(2) 古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传独坐之神。
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
答案(1) C;解析:(1)C项中“相看两不厌”是指诗人和敬亭山。
(2)“两不厌”用拟人的手法,表面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人间的无情,点出“独”字。
从而表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两不厌”指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视,产生了默契,是拟人手法,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独坐敬亭山》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独坐敬亭山》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独坐敬亭山》是由李白所创作的,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古诗简介《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翻译/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独坐敬亭山》赏析/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独坐敬亭山》 文章解析
《独坐敬亭山》文章解析《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古代诗歌作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敬亭山上独自坐着时的心境与感受。
本文将就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语言特色杜甫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体验与情感。
《独坐敬亭山》也不例外。
在诗中,杜甫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营造丰富的意境。
比如开头的“绝顶一茅茨,人家尽去无”,以茅茨代指草屋,表达了敬亭山上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
此外,杜甫还运用对仗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
二、意境描绘诗中描绘了敬亭山的景色与氛围,唤起了读者心中对山水之美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杜甫通过描绘敬亭山的荒芜和寂寞,突出了自己在山上的独立与孤独感。
“绝顶一茅茨,人家尽去无”,使读者感受到山上的寂静与荒凉。
其次,杜甫通过描述山下繁华的景象,衬托出敬亭山的孤高之处。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山上与山下截然不同的景色,与尘世的纷扰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情感表达《独坐敬亭山》中透露出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杜甫在山上独自观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他把自然景物与人们的繁华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感叹和对自然的珍视。
尤其在诗的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对时间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四、艺术价值《独坐敬亭山》作为一首古代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杜甫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法,使诗歌具有美感。
其次,诗中的意境描绘生动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最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总结一下,杜甫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古诗作品。
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绘,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凝聚了杜甫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思考。
独坐敬亭山 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高飞的鸟儿和孤独的云朵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
高飞的鸟儿消失在天际,孤云独自飘荡,这些景象都暗示着诗人与世俗的隔离。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视,却不感到厌烦,只有敬亭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与自然的交流和共鸣,反映了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独坐敬亭山》课文解读
《独坐敬亭山》课文解读《独坐敬亭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一篇名篇。
该课文描述了杜甫登上敬亭山后的心情以及他对国家时局的思考。
本文将对《独坐敬亭山》进行详细解读。
敬亭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它是一座著名的山峰,也是杜甫经常游玩的地方。
杜甫在《独坐敬亭山》中描绘了自己独坐在敬亭山上的情景。
文章开头便写到了山峰的高度和秀丽的自然景色,以及山中的林木水流,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杜甫当时的所见所感。
在文章的第二段,杜甫提到了自己的心情。
他写道:“渡头云销故国回,峡口月明心已远”。
这句诗语表达了杜甫心系故国的心态,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安定。
这段文字展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出他对时局深深的担忧。
接下来,杜甫提到了他在山上的宿愿。
他坦言自己无法参与政治和国家的斗争,但他希望自己能够用自己的文字之力,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更有明朝山河破,胡兵夜半传虎符”,这是他对国家历史的思考,对于明朝的兴衰,以及边疆战事的描写。
通过这些文字,杜甫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愿望。
文章的结尾,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心情,他用“愿为平生醉客行”来形容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够以游历山水的方式,忘却烦恼,抒发情感。
他写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他对自然的喜爱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通过这种自在的心情,他能够忘记世俗的烦恼,寻求内心的宁静。
总的来说,杜甫的《独坐敬亭山》是一篇表达了他对国家时局和自然山水的思考和感慨的作品。
他通过描写自己独坐于敬亭山的情景,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自然给他带来的宁静。
他渴望用文字传递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和理解《独坐敬亭山》,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他对国家的关怀。
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杜甫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人们思考社会和时代问题的重要参考。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作品,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和注释独坐敬亭山,这是一首由李白(701年-762年)所写的著名古诗,也被称为“独坐敬亭山古诗”。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李白独坐于位于济南境内的敬亭山,仰望远方,情感深沉的意境。
诗句深沉,意境感人,抒发出一种深沉而难以形容的迷茫恍惚,历久弥新,长盛不衰,至今仍旧受到众多读者亲睐。
独坐敬亭山一诗,全文共八句,构成一首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但所表达的情感深度和意境却丝毫不减其他长篇古诗。
全诗依次描写了李白独坐敬亭山,顶天立地,仰望青天,不禁长叹,视之如在梦中,深深叹息的心情。
诗的第一句“独坐敬亭山,望舒夜郎”,把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场景简洁的描绘出来,而“望舒夜郎”也是指仰望夜空中的明月,但更深层意思是李白想象中穿梭在夜空中的月色容颜。
诗的第二句“白露清风夜,山月疑照人”,形容的是宁静夜色中的自然美景。
白茫茫的露水,清新的风,耀眼的月亮照耀着脚下,令人目眩神迷。
接着,诗的第三句“倚门静半刻,竟似梦中游”,表达了李白坐在敬亭山上,静静倚门,观赏天际的美景,仿佛身处梦境一般,神游梦乡的感受。
“觉来回眸一笑,似拟前山舞蹈”,此句对比了李白从山顶望去的景色,和自己倚在这里看到的景色,让他感觉如梦似幻,以至于想象着自己站在前面的山坡上舞蹈。
紧接着,诗的第五句“欲上青冥去,觉此去何迟”,又表达了一种渴望,此刻正是时候,李白想象着自己穿梭于青冥之中,夜深天黑,可是他依然觉得这去的迟缓,全诗由此暗示,李白挣扎的痛苦心情,显露出他心灵的酸楚。
最后,诗的第八句“恐黄泉路漫漫,不见有人到”,象征着李白痛苦的心境,他的离开,似乎连黄泉路也未曾走过,令人悲痛不已。
独坐敬亭山,一首经典古诗,李白用深具意蕴的诗句,勾勒出了一幅深沉而又迷离的景象,古时代李白所创作的这首古诗,千古流传,令无数读者赞叹,其令人惊叹的意蕴和感悟,今日仍旧令人动容。
因此,能这般抒发内心痛苦,表达内心深处难以言诉又难以忘怀的美好,更显示出李白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他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令人钦佩不已。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鉴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李白由于仕途不顺,心中不快,只好寄情于山水,四处隐逸漫游。
李白在漫游的过程中,写了大量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独坐敬亭山》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五绝是李白秋游宣城时所写,表面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正是他内心孤寂的真实写照。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厌:满足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中,一朵闲散的白云独自向远处悠闲地飘去。
“尽”“闲”两个字,写出了一个“静”的境界。
鸟和云都飞走了,一片空寂、凄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长久相互对看而两不厌倦的,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这两句诗的妙处是将敬亭山拟人化,敬亭山成了诗人唯一的知音,突出了山的有情,反衬出人世的无情,抒发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和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
这首诗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情与景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片“寂静”这境,十分传神。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与鉴赏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与鉴赏《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独坐敬亭山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诗意: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