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1)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条理清晰)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6册).doc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6册)-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那么?〕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那么?〕女:通“汝〞,你。
知:通“智〞,伶俐。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摈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算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肃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伶俐。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最新整理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1).doc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篇文章搞定它,父母收藏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篇文章搞定它,父母收
藏
随着中考的改革,语文也增加了对文言文和古诗、文学常识等考试重点,以前觉得只要弄懂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父母现在要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课外还要下功夫积累知识。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每年也有不少的学生在文言文上面丢分,对此,本文总结了初中一到三年级的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语文一定会有所帮助。
父母替孩子收藏!,一篇文章学好文言文!。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初中语文1-6册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0页(1)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考前必背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考前必背【第一册】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1-6年级文言文汇总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 g),足跌(diē)没水中。
众皆(jī)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 g),儿得活。
庭:庭院。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皆:全,都。
光:指司马光。
迸:涌出。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sîn g)人有耕(gēn g)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树桩走:跑因:于是释:放下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冀:希望——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里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_________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胤(yìn g)恭(gōn g)勤(qín)不倦②,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④焉。
【注释】①选自《晋书》.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②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铁杵(chǔ)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初中语文第一到六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简答、默写复习资料汇编
初中语文第一到六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简答简答、、默写复习资料汇编第一册部分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4.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1-6年级文言文汇总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 g),足跌(diē)没水中。
众皆(jī)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 g),儿得活。
庭:庭院。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皆:全,都。
光:指司马光。
迸:涌出。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sîn g)人有耕(gēn g)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树桩走:跑因:于是释:放下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冀:希望——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里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_________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胤(yìn g)恭(gōn g)勤(qín)不倦②,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④焉。
【注释】①选自《晋书》.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②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铁杵(chǔ)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童趣1.《童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
2.区别下列各句中“故”的不同用法: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桓候故使人问之③温故而知新3.翻译: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第一段文字的关系是:()A.并列B.递进C.总分D.分总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句相同。
A.拔山倒树而来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人不知而不愠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句相同。
A.观之正浓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和()句相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8.先对加点字解释,再翻译句子:①盖一癫蛤蟆也。
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写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
(两处即可)①②10.作者在文中将蚊想象成鹤,蚊和鹤有哪些相似之处?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
12.翻译:“果如鹤唳云端”论语十则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表顺接:表转接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伤仲永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3.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5.《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最后一段的议论,通过仲永5-20岁才能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道理?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语句。
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博士”⑤“孰若孤”2、把第二段文字分两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①②口技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
从面衬托表演者的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写。
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④表示同时发生: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侧面写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13.()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桃花源记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2)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5.“皆叹惋”的原因是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陋室铭》《爱莲说》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陋室铭》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
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爱莲说》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 孔子云:何陋之有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三峡1.《三峡》出自《》,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_ 。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的作品。
2.“或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3.翻译:(l)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特殊性,并解释该词A.或王命急宣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哀转久绝D.沿溯阻绝5.第一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五柳先生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2.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3.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4.本文作者,时期人。
本文选自。
我们所学过的另一篇散文也选自本集。
从全文内容看,五柳先生就是指,这篇文章属于散文。
5.翻译: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③无怀氏之民救?葛天氏之民铁?6.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①性格②生活③志趣的语句。
①②③7.全文第段是叙述;第段是议论。
8.“赞”语中“”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9.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10.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它们的意思。
①②11.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语句是:12.本文表达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情操?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小石潭记1.上面几段文字选自作的《小石潭记》,作者被贬永州其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选文第一段写和潭的概貌。
可分两层,开头到“”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写出水的特点。
余下三段文字依次写了、、潭中气氛。
3.选文哪些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4.翻译:“其岸劳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对《小石潭》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他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中采用特写镜头描绘了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D.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6.翻译: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7.用原文填空:小石潭的全貌:;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上的景物: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岳阳楼记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文中的话回答)3.解释:迁客骚人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文中所说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什么不同?7.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8.从文中找出一组对偶句。
9.翻译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前人之述备矣。
10.用原文回答:a.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b.最能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八个字是最能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八个字是11.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2.本文选自,作者。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和之意。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仁人”指怎样的人?1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具体指;“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