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高考押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原卷版)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原卷版)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9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传记 含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传记 含答案

专题入门传记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传记的种类很多.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从表达方式看,传记分为以记叙为主的“叙传”和叙述结合评论的“评传”.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无论哪一类传记,都是通过运用文学化手法来真实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这也就是说传记必须具有选材的真实性、行文的文学性和人物的时代性.传记的这三种文体特点决定了传记高考的考点,二者具体关系表解如下:新课标全国卷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近几年来一直以人物传记为主,从选材到命题设置,都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1)人物特点鲜明.从人物传记涉及的人物来看,主要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家、探索求新的科学家、为国为民的政治家、骁勇善战的军事家等,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传主是文学家陈忠实,全国卷Ⅱ《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的传主是数学家吴文俊,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的传主是思想家顾炎武,2015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有文学家朱东润、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这些人物有思想,有品德,有成就,值得学习,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2)材料选择突出时代性.从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材料侧重选择近现代以及当代人物,突出所选材料的时代性和及时性.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择的是当时过世不久的文学家陈忠实,全国卷Ⅱ选择的是当代数学家吴文俊.(3)结构基本固定.材料由传记文本和相关链接两部分组成,相关链接一般为2~3个,突出人物的时代延续性和影响力,帮助考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4)命题稳中有变.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新增了两个考点,分别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是一个新的动向,考生应在高考备考中加以重视.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设题:①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和筛选;②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③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④对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⑤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5)题型大幅调整:题型由原来的“1客观(5选2)+3主观”调整为“2客观(5选2与4选1)+1主观”.——由高考考查点知读文关注点传记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传记文本的高考考点,我们在阅读传记文本时也要遵循文体特点,也就是解决“写什么人”“怎样写人”“为什么写人”的问题.因此,可以运用“3步5字法”来阅读文本:第一步,写什么人.在阅读时,把握写了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的哪些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三个字“标”“筛”“寻”.就是标记出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步,怎样写人.就是在阅读时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写人的.传记的各种手法,我们在开始阅读时不可能全部想明白(也不要全部明白),因此,就需要“品”关键.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品味其作用.因为传记文本一般都注重通过典型细节的刻画来展现传主性格或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作者写这篇传记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这需要“思”.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思考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三是思考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作用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高效读文]第一步:写什么人请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陈忠实人生经历的时间性语句.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以概括传主陈忠实写作的关键阶段.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1979年发表小说《信任》,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198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是其由业余作家到专业作家的转折→1985年,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1992年创作了《白鹿原》,确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通过“标”“筛”,筛选出这些事件之后,就能很快地解答[精准答题]中第1题的各个选项.“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参考答案:①西装事件的联想;②泰国之行的触动;③“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的影响.这些因素其实就是当时陈忠实所处的写作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这些因素,陈忠实才想着超越原来的自己,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突破,创造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白鹿原》.通过“寻”这个环节,利于解答[精准答题]中的第3题.第二步:怎样写人请找出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细节)“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作用)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传主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实现精神的脱离;也是陈忠实开始摆脱桎梏,走上更广阔创作天地的象征,这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请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详写1985年的陈忠实?参考答案:因为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陈忠实在这一年认识到要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这也说明陈忠实是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敢于超越自己的人;正因如此,他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句子”.详写1985年的陈忠实是为了表达主旨的需要.(2)链接①②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链接①是为了说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陈忠实由此确立了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为了表现人要有不断的进取精神的写作意图.链接②是为了说明陈忠实对文学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是他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也是本文要展现的主旨.通过“思”这个环节,思考了(1)(2)两个问题,文章的主旨也好理解了,[精准答题]中的第2、3两个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精准答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集《乡村》的出版,为他赢得了“小柳青”的名声,这也使得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C.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D.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解析:选D D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解析:“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是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答案可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概括.注意围绕“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进行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3.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答:解析:结合全文,可以从陈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次概括出答案.参考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题型突破(一)传记“写什么人”类题目的3大题型(对应学生用书P159) 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围绕“写什么人”来命题是必然的,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概括分析传主事迹”“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题型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写什么人”很明显是用哪些事迹来表现传主.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对表现人物个性、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看看写了哪些有关传主的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手脑并用,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例一] (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 ,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满分解构]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把题干“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变换一下问法“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做了哪些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事”,就会更明确地确定本题为“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在“找出”“画出”“标出”相关语句后,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干界定的“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角度,寻找原文相关对应区域.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③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题型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概括分析传主形象“6角度”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性格或形象.3.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4.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形象(性格).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5.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总之,“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6.从“相关链接”和文本的关系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近年来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相关链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能忽视的文字.那么“相关链接”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因此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一般采用“形象+例证分析”分点作答形式.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例二](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讲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讲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考纲解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知识梳理】一、传记文体知识概述(一)传记及其特点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它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的种类1.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答题技巧与知识点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答题技巧与知识点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答题技巧与知识点(人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

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1、定义和类型: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高考重点)2、传记的特点: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一、人物传记基础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人物?(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迹?(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叙事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3.作者态度?(是褒,还是贬?作者是怎样评价的?)4.写作或语言特点?三、传记常见题型题型1:鉴赏分析形象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课件41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课件41张
【答案】实际上考察的也是人物形象! ! !
①Hale Waihona Puke 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 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 (品质上) ②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于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 村建设。(事业上)
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 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思想上) 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 会有机结合起来。(行为上)
4.人生经历型 5.引用材料型
3.人生经历型(全文段落大意的考察)
多以时间为顺序,找出主人公发生的大事件,归纳整 理,分条作答。
有时候,也以人物的情感转变过程为线索
3.人物形象(品质)题
【答案来源】 A.直接的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B.间接的描写: 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和品质) 典型环境——烘托——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心情) C.从人物经历的事件中(如传记中出现多个事件,而传主的应对行为 就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
例: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看法。(8分)(2014-1)
例: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 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 的理由。(6分) 【答案】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外因) 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 (内因) 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直接原因)
例: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 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 行分析。(8分) (2016-2) 推理过程就是强行点题! ! !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 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非红字部分为学生自由阐 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

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

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

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

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

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

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1960 年,年仅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

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国家列入对新中国的禁运名单。

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潜心于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之中。

他担任过专题组组长等职务,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和论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硼砂产量已达数万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除了进行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思危还主持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张存浩:中国化学激光之父沈黎明张存浩,祖籍山东无棣县,1928年出生在天津。

父亲张铸,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担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

母亲龙文瑗,云南哈尼族人,知书达理。

由于父亲工作忙,张存浩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

两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同时给他讲有意义的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将来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有知识、爱国的人。

渐渐地,在母亲精心启迪和教诲下,张存浩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然而就在张存浩按部就班地读书时,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爆发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入侵,他们在沦陷区学校推行起奴化教育。

面对此情况,心有民族大义的龙文瑗不愿儿子接受这样的教育,与丈夫商量后,毅然把9岁的张存浩送到重庆,请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姑、姑父代为抚养。

张存浩的姑姑、姑父悉心照料、培养着张存浩,或许是受姑姑、姑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中学后张存浩对物理和化学课情有独钟,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

特别是姑姑、姑父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献身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言行,对张存浩影响很大。

没多久,这种相对平静的学习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肆虐中被打破。

目睹日军的恶行,屈辱感在年少的张存浩心中不断升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用以将来报国、救国,绝不能让日本人再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1943年,刚学完高二课程的张存浩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第二年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

1947年,张存浩完成大学学业后又考上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

1950年张存浩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1950年下半年,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原本想继续读博的张存浩,从中美对待朝鲜的迥异态度上敏锐地感到,中美两国关系将日趋紧张。

想到此,他决定放弃读博深造,迅速回国。

回到祖国,张存浩暂居北京,不久收到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京城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出的邀请。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入门传记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传记的种类很多。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

从表达方式看,传记分为以记叙为主的“叙传”和叙述结合评论的“评传”。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无论哪一类传记,都是通过运用文学化手法来真实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这也就是说传记必须具有选材的真实性、行文的文学性和人物的时代性。

传记的这三种文体特点决定了传记高考的考点,二者具体关系表解如下:新课标全国卷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近几年来一直以人物传记为主,从选材到命题设置,都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1)人物特点鲜明。

从人物传记涉及的人物来看,主要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家、探索求新的科学家、为国为民的政治家、骁勇善战的军事家等,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传主是文学家陈忠实,全国卷Ⅱ《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的传主是数学家吴文俊,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的传主是思想家顾炎武,2015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有文学家朱东润、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

这些人物有思想,有品德,有成就,值得学习,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

(2)材料选择突出时代性。

从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材料侧重选择近现代以及当代人物,突出所选材料的时代性和及时性。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择的是当时过世不久的文学家陈忠实,全国卷Ⅱ选择的是当代数学家吴文俊。

(3)结构基本固定。

材料由传记文本和相关链接两部分组成,相关链接一般为2~3个,突出人物的时代延续性和影响力,帮助考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4)命题稳中有变。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新增了两个考点,分别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是一个新的动向,考生应在高考备考中加以重视。

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设题:①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和筛选;②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③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④对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⑤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演员于是之于是之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并不一定是配角。

比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喜欢演那个只有十几句话的吕若冰,而不喜欢演那个队长刘海清……”于是之曾在《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一文中写道。

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至今仍是于是之的“绝唱”之一。

在那部戏中,于是之扮演配角老车夫老马。

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第一次出场,主要动作是在风雪夜进屋,踉跄昏倒。

第二次出场甚至没有台词。

于是之一上场,似乎就给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剧场带进一股寒气。

他头上扎着破旧的白毛巾,花白的眉毛、胡子上似乎带着霜。

进门踉跄两步,打着寒噤,上牙碰下牙,唇口已然冻木……演配角,于是之的功夫一点也没少下。

他说过,为演老马,他写的申请的字数比老马的台词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他懂老马。

早年,穷苦人冬天出门没有棉裤,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腿上,外头罩一条单裤。

裹了报纸,关节的灵活度受限,步子发僵。

于是之演老马,步态如何趔趄的依据就是打这儿来的。

“他没让你看到报纸,但他的表演已经把报纸和报纸后面那一片生活概括在内了。

”196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跟于是之同台演过戏的林兆华说。

在老马之前,于是之经历过冰火两重天。

演《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让于是之尝尽成功的喜悦,而演《雷雨》里的周萍又让他跌入自卑的深谷。

于是之和程疯子投缘。

“我爱我这角色……照我现在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水平,我还不能有胸襟去爱许多人、许多角色。

第一遍朗读剧本,剧情便把我带到生我长我的地方……我的杂院生活,叫我体贴我的角色,同时也给我一种责任:他们要我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诉苦……倘若我是一个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我就一辈子也别打算成为演员了。

”于是之在《我演程疯子》中写道。

为演好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刊》《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形”之捕捉与“神”的建构同时进行。

老舍先生说,程疯子“原来是有钱人,后因没落搬到龙须沟来”,于是之将程疯子精确定义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没落之后曾以唱单弦为生。

为了从内在上准确把握角色,于是之写下了六千余字的《程疯子传》。

在这篇文章中,白描手法被二十多岁、正式学历仅到初中的于是之运用得得心应手。

在《龙须沟》攒下的“家底儿”到了《雷雨》却全无用处。

少年时,同龄人让于是之看《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之冷冷地说:“我没有少年。

”那时,于是之已经失学,在日本人的仓库里做“华人雇工”,每天从破败的宣武门下走过,感觉自己的少年“叫宣武门给吃了”。

正如当年无法理解维特“还烦恼什么”一样,于是之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周萍在豪宅里的苍白生活和他怎样在两个女人之间周旋。

在《雷雨》里饰演周萍的惨败,让于是之自卑、苦闷了很长一阵子。

从1954年到1957年,于是之的表演停滞了两三年。

1956年秋天,于是之听老舍说:“我写了一个新戏,主角的台词几百句,从小演到老。

”于是之没说话,但心里已经憋着劲儿要演这个“从小到老”,有“几百句”词的主角了。

这个“主角”是《茶馆》里的王掌柜。

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不好演,如果演不好,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大龙套。

于是之没有让王掌柜成为龙套,而让他成为了自己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在茶馆里,我为人沏茶送水的动作比较多。

虽然不经常被人注意,但我总要认真去做。

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好处,在一个小的真实上,丢掉了信念,就会影响随之而来的主要的戏。

叫你失去了大的真实……”这是于是之在《茶馆》中悟到的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摘编自石岩《演员于是之,领导于是之》,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于是之(1927—2013),话剧表演艺术家,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

他的表演风格本色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

②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

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

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

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小记》)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于是之选择角色不以是不是主角为标准,在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中,他选择演的就是配角吕若冰,而不是主角刘海清。

B.在演《骆驼祥子》时,为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于是之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自己的腿上,让自己表演时能步子发僵,步态趔趄。

C.于是之演程疯子追求形神兼备,他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来揣摩程疯子的外形,更写了六千余字的《程疯子传》来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

D.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只是一个大龙套,但于是之却让这个龙套人物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E.本文通过介绍于是之话剧表演生涯中对几个经典角色的成功塑造,表现了这位经历过挫折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

【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2.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为什么能成为他的“绝唱”之一?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扮相和表演逼真,能把观众带入戏中;②他渴望演老马这个角色,为演好这个角色没少下工夫;③他懂老马,演的老马有生活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至四段。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的相关内容,比如第二、三段写于是之扮演老马时说,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但于是之一出场就能给剧场带进一股寒意。

第四段,于是之自己介绍,他演老马是懂得老马,并且有着生活基础,他懂得穷人冬天的生活状态等。

3.于是之的表演不在任何小的真实上丢掉信念,这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演《骆驼祥子》,老马的步态如何趔趄因有生活依据;②演程疯子,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手势,都经过他仔细地研究和观察;③演王利发,连角色不经常被人注意的沏茶送水的动作也认真去做。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回答问题,要注意筛选于是之塑造人物的具体做法等。

比如扮演老马时,他知道穷人冬天的生活状态,所以能演好因寒冷造成的步子发僵等;再如他演程疯子时,写了六千多字的《程疯子传》等;再如演王利发时,他对所有的细节都注重,哪怕不经常被人注意的沏茶送水的动作都认真去做等。

4.于是之能够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他选择角色有自己的标准,他饰演成功的角色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物。

②他关注人生,有为底层人物代言的责任感。

③为塑造人物,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其表演能把握人物的形与神。

④他对表演精益求精,通过细节的真实达到整个人物的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

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

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

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

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

”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

“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

”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

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