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情态分析——以《清史稿》为参照
康熙时期地震灾害及赈灾述论
民五万二千六百余名。 ” 1 4 1 3 6 7 虽然我们无法详 由于 当政者在刑 狱 、 冤抑 、 用人吏治等方 面 五斤 , 如是三 1 3, 兵民始能果腹。 ……再发仓
细统计康熙朝地震伤之人 口的总数量 , 但通 存在失误而上天给予 的警示。“ 兹者异常地 米二千六百余石 , 民心埔定” 5 [ 1 4 5 2 。
“ 山西平 阳府 、 洪洞等三县 , 地震 , 既而地 中 又发 , 淹死人畜又无算” [ 5 ] 3 8 3 。
2 . 勘 灾 。地震 发 生 后 迅 速勘 查 灾 区 受灾 营 、郯 州县俱被伤最重蠲 免本 州钱粮十
是制订救灾方案的依据 。康熙十八年 分之 四 , 出火 , 烧死人畜 , 树木 , 房屋 , 什物无算 。 随水 情况 , 其安 丘 …县 , 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 地震后 , 康熙帝迅速派五城御史勘查受灾情 免” 。三河——平谷地震中“ 最重者应将本 4 . 灾民悲伤恐 慌 , 社会秩序动荡。地震 况 ,后增派不在五城 的满汉御史详加稽查 , 年地丁钱粮尽行蠲免 , 次者应免十分之三 , 又 副都统 、 参领亲行详察 旗下 次者应免十分之二” 呻 。除蠲免当年钱粮 , 也 巨大的破坏性使人们会产生一种 巨大的恐 另派八旗都统 、 “ 至于穷苦兵丁 , 出征在外 , 房屋 有蠲免几年或震 前积欠 的情况 , 三河——平 慌情绪 , 康熙七年地震 , “ 震声 , 坼裂声 , …… 受灾情况 , 人号哭声 , 父子夫妇呼急救声 , 千百齐发 , 远 毁坏 , 妻子露处 , 无力修葺……淅行详察 , 毋 谷地震 中重灾县 l 一河“ 又免康熙十七年 以前
过 这 些 县 志记 载 也 可 见一 斑 。
震, 岂非皆 由朕躬处理机务未 当 , 大小 臣工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二
在对具体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前 , 回顾 一下清代灾荒史研究的历史发展状况还是很有 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的 某些特点 , 而且通过揭示其以往的命运 , 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昭示其未来发展的大概态势。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灾荒史研究产生于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不容忽视的是 , 一场席卷 华北五省的大旱灾及甘肃大地震的发生也几乎 与之同时。这极有可能并非是巧合 , 因为后面 的叙述将表明, 差不多每次重大灾荒的发生都 伴随着灾荒史研究的一个繁荣阶段。清代灾荒 史研究作为灾荒史研究的一个部分 , 其正式诞 生当然也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最早对之作 出重大学术贡献 的学者当属竺藕 舫 ( 即 竺可 桢) , 他不仅是运用现代科学解释灾荒史的先 行者之一, 而且是 1949 年以前发表灾荒史研 究成果最多的作者。另外 , 就目前所见 , 第一 篇直接论述清代灾荒史的文章亦是他 1928 年 发表的 5 清直隶地理的环境与水灾6 。 随着 1931 年江淮大洪水的爆发 , 更多的 有识之士纷纷涉足清代灾荒史的研究, 发表了 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 , 从而使清 代灾荒史研究在三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 因为此一时期的成果数量几占 1949 年以前总 数的四分之三, 因此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灾荒史 得到第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以此为依托 , 邓拓 的 5中国救荒史6 在 1937 年 6 月的出版 , 可 以说既是此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 又在某种意 义上对以前的灾荒史研究作了较为 完备的总 结, 从而成为 灾荒史 研究的 集大成 之作。但 是,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 正常的研究进程被 打断, 整个灾荒史研究都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从抗战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 为止的十余年间 , 关于灾荒史的 研究寥寥 无 几。值得一提的是, 在此期间出现的仅有的两 篇灾荒史文章都是直接论述清代灾荒史的, 只 不过其 中 之 一居 然 是 日 本 人 河野 通 博 作 于 1948 年的 5 清代湖北省的洪水6 ¾ 。 新中国成立后, 灾荒史的研究重新开始 , 称不上意外的是 , 建国后第一个灾荒史研究成 106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
引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研究者借鉴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 论和方法,对清代灾荒进行跨学科研究。
探讨灾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灾荒对清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灾后经济 恢复与重建的过程。
ABCD
关注环境变迁与灾荒关系
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环境变迁与灾 荒的关系。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灾荒与政治制度关系研究
灾荒与政权稳定的关系
探讨了灾荒对清代政权稳定的影响,如官员腐败、民变等问题。
政府救灾制度与措施
分析了清代政府的救灾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如报灾、勘灾、赈济等 程序。
灾荒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研究了灾荒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以及士人在救灾中的作用。
灾荒与社会文化关系研究
1 2
灾荒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社会秩序混乱
灾荒期间,社会秩序往往陷入混乱,盗匪横 行,民不聊生。
CHAPTER 03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回 顾
传统史学研究阶段
重视史料考证
01
此阶段的研究者注重对清代灾荒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以
还原历史真相。
关注政治、经济因素
02
研究者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灾荒的成因和影响,探讨国家
应对灾荒的政策和措施。
学习借鉴国际前沿的灾荒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加强与国际 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清代灾荒史研究的国际影 响力。
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挖掘与利用新材料
注重挖掘地方志、档案、碑刻、民间文献等新材料,运用 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材料的系统整理与共享。
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在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量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田 野调查、口述历史等质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揭示灾荒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减灾活动中的文化现象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中心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清代减灾活动中的史化现象珂f宄一一以西北地区为中-己施》,《青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卢经勾勒了发生在乾隆四{一六年的甘肃捐蕊冒赈案(卢经:《乾隆朝捐监冒赈众贪案》,《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
赵艳林对甘肃近代旱灾也有探讨(赵艳林:《甘肃近代史上的几次特大旱灾及其严蕈影响》,《开发研究》1995年第4期)。
仓储吴洪琳对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社仓的发展、衰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吴洪琳:《论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1辑,2001年3月)。
社会影响有几位学者将清代人口与灾荒结合起来研究。
石志新将清末甘肃人口锐减归因于土地不足、自然灾害与战乱(石志薪:《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杨志鹃也认为频繁的灾荒与战乱是造成清同治年间陕甘人口骤减的原因(杨志鹃:《清同治年问陕甘人口骤减原因探析》,《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李兴平、石慧玺认为灾荒、战乱是近代甘肃家庭变迁的主要原因(李兴平、石慧玺:《清末民初甘肃家庭嬗变刍议》,《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而张建民依据陕西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对清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研究(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张晓虹认为清代陕西民间信仰(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l期)多与自然灾害有关,值得关注。
三、本文选题的目标、意义目前对清代减灾活动中的文化现象研究,不足之处主要是:(一)对于灾荒以及减灾文化的研究少,水平低。
在所有楣关文章中,属精品者不过十多篇,其余多属认识性和描述性的成果,而少有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与深入的:艾章。
大清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
大清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大清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2015年9月6日 09:26 阅读 21910在清朝期间,我国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就有八次(据《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具体如下:一、顺治十一年(1654年7月21日)的陕西秦州地震(方位:34.3°N,105.7°E。
震级:8。
震中烈度:Ⅺ。
)清初的秦州属于陕西,在今甘肃天水市。
秦州城垣、宫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木门里山崩,土陷数百尺,压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盖者千家;罗家堡七十峪两山合成一处,壅河成潭;吕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压塌庐舍。
省内礼县、西和、秦安、宁远、通渭、静宁、成县、阶州、安定、环县、文县、临洮府、兰州、宝鸡、宁羌等四十余府州县遭到破坏,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隶九十多个府州县,共计压死三万一千余人,余震持续了一年多。
二、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的山东郯城地震(方位:35.0°N,118.6°E。
震级:8.5。
震中烈度:Ⅻ。
)震中位于山东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极震区北至莒州(今莒县)、南至新沂,其中郯城、临沭两县部分地区烈度达最高的XII度。
震时声若轰雷,大地翻覆,地侧树偃,城廓、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
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约19万平方公里,其中破坏惨重的有郯城、临沂和莒州等地。
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波及江苏、安徽、河南、直隶、浙江、江西、盛京、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十余省410多个府州县及朝鲜平安道、平壤、铁山等,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包括州志、县志、方志、诗文、碑刻等500多种史料记载了这次地震。
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对这次地震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如“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等。
清代以来西部地震及其影响
清代以来西部地震及其影响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环境事件,因其往往在短时间内对震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和颠覆性改变,故亦称瞬时性突发灾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
我国西部的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地区既位于世界大地震构造带上,也位于甘宁川滇梯度联结带,所以,地质构造活动剧烈,多为强构造地震。
史料显示,清代以来西部地震明显增多,灾难程度也较以往加重。
据历史资料分析,自15世纪末至今的50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较大的两个地震活跃期,一是明成化十六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480~1780年),二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今。
而西部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来的三百余年间,地震活动尤为剧烈,7.5级以上大地震有16次,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有8次,最大震级为8.25级。
清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多强震,而且地震发生的周期和频率独特。
有研究显示,在以今银川为中心的宁夏地区,自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来,见诸文献记载的地震就有120余次,其中明代276年间有100余次,频率虽然高,但震级都不强。
而清代至民初的276年中,地震的频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震级强、烈度大。
乾隆三年(1739年),平罗发生里氏8级、震中烈度为10度的地震;1920年,海原发生里氏8.5级、震中烈度为12度的地震,造成的灾害都非常巨大。
平罗地震“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其中重灾区新渠、宝丰二县,是雍正初年自宁夏、宁朔等县招民屯垦而新设置的,由于这里原生态脆弱,震后二县之地“率成冰海,不能建筑城堡”,地方官不得不上奏朝廷裁汰二县,将幸存者迁回原籍。
地震发生后,往往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瘟疫、海啸等多种次生灾害。
在有关清代以来我国西部地震的记载中,次生灾害发生最多的是滑坡和泥石流,且经常是多种灾害叠加群发,损失极为惨重。
从甘肃一省的情况来看,顺治十一年天水南地震,山体最大滑坡达4公里,压埋千家,城垣房舍倾倒,死亡3万余人。
清代灾害、荒政与社会变迁
清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灾害、荒政与社会变迁荒政,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灾害救治方式,它是由国家政权通过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是一种政府性行为。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但在后期政府的荒政职能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对清代的荒政做些了解。
一:灾荒及其危害<一>灾荒的频繁发生清代灾荒之频数,总计1121次:其中,旱灾201;水灾192;地震169;雹灾131;风灾97;蝗灾93;歉饥90;疫灾74;霜雪之灾74.①清代灾害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灾害地区分布广、成灾面积大、交相并发等特点。
例如:顺治七年(1650)黄河决金龙口,溢禹城县境;乾隆四十二年在山东发生大旱;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五年(1879)在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生特大旱情,历史上称“丁戊奇荒”;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三十二年(1907)盛行瘟疫…….类似这样相关的记载还有很多。
<二>灾荒的危害1.流民遍地由于小农经济极端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
灾荒毫无疑问,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经济衰退,农村凋敝,大量农民被强制脱离物质生产资料而成为“剩余”,灾民无以为生,只好远走他乡。
当天灾来临时,农民非死即徙。
流民潮开始涌起。
而且每逢灾荒,这些流民就会开始流向工商业中心城市及省际城市。
随之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最终产生不计其数的失业流民。
流民是一个不安分的群体,灾荒把他们抛出惯常的轨道,使他们成为漂泊者。
当他们生活无着、无以为生时,就会越轨犯禁,转换为社会生活的不安定者……..②①刘永刚,胡鹏《浅论清代灾荒与政府行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3期②池子华,李红英《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一期2.民变“凶年饥岁,民之不肯就死者,必起而为盗”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总结。
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2010 年06 月17 日15:43:32 来源:理论网在清朝统治近300 年里,全国各地的灾荒频繁发生,为了应对这些灾荒,清王朝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今天看来,这些政策和措施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和不少弊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清代的救灾政策极为完备,它集以往历代救灾政策之大成,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清代的备荒、救灾措施做了一个总的归纳:“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工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 [1] 这十二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历代相沿而成的各项备荒、救灾措施,而且又有新的发展。
本文主要讲的是救灾措施,因此,下面就赈济、调粟、蠲免、借贷、除害、抚恤、安辑七个措施述论如下:(一)赈济清代赈济的方式有几种:赈谷、赈钱、赈粥和工赈。
赈谷、赈钱是临灾急赈中最流行的一种方式,康、乾以前,赈谷的数量、时限均无一定的制度,大体上视灾情而定。
如康熙九年赈淮、扬灾民,“人给米五斗,六岁以上十岁以下半之。
” [2] 是一次性赈济。
若按日支给,则每口日支三四合至七八合不等。
乾隆四年,正式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即大口(十六岁以上者)日给米五合,小口(十六岁以下至能行走者)二合五勺。
盛京旗地、官庄地、站丁等灾赈米数,大口月给米二斗五升,小口减半,比各直省要多。
赈谷有不方便的或赈给不足的,可以赈银代替。
赈济的期限,也于乾隆七年确定,分几种情况而定。
一是急赈,即地方凡遇灾害,马上给予抚恤,不论成灾轻重,不分极贫、次贫,一律赈济一个月。
二是大赈,即经过勘灾、审户之后,根据受灾的轻重,按极贫、次贫,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赈济。
三是展赈,即大赈赈毕之后,灾民生计仍然艰难,或次年青黄不接之际,灾民力不能支,临时奏请再加赈济。
四是摘赈,即选择应该得到赈济的老病孤残者等给予赈济。
盛京旗地、官庄、站丁的赈期也有优待。
赈济的另一种方式是赈粥。
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
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陈桦自然灾害始终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威胁,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社会生产的个体化和分散形式,致使其破坏性进一步增大。
因此,抗御灾害即成为封建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抗灾实践活动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防灾害,减少损失的重要。
至清代,全社会已经形成一套适合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防灾减灾的制度与措施。
一储备粮食是传统而古老的防灾减灾的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农业国家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备行为被逐渐制度化,并且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这方面,清代沿袭了明朝的做法,并又有所发展。
总体讲,清代的粮食储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
国家储备是全社会粮食储备的主体,民间储备则补充国家储备之不足。
清政府为此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最终形成了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的粮食储备格局。
“常平仓”系统是清代国家粮食储备的主体,按照清朝规定,各地州县均应建立“常平仓”,由当地政府直接管理。
“常平仓”在救济灾荒、扶助贫困、平抑粮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赈灾救荒为其首要功能。
在清代,赈灾粮食的来源主要有三。
第一,仓储;第二,截漕;第三,采买。
其中,仓储粮食是主要的,而且从救灾实效看,也是最迅速和快捷的。
这些被调集于灾区的储备粮,大部分来源于各地的“常平仓”。
“常平仓”防灾减灾的作用是以充足的粮食储备为基础的,为此清政府不仅要求各地建造粮仓,而且还规定了粮食储备的规模。
根据各地人口数量、繁荣程度、交通状况,确定其粮食储备数量,地方政府必须据此足额储备。
“常平仓”储备数额分别以“州县”和“省”为单位予以确定。
清政府最初制定各地储粮数量时,更多地注意的是各地区间的同一性以及制度的划一性,简单地以地区的规模、人口的数量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而忽视了不同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对粮食储备的实际需求。
其后,随着国家救灾防灾活动的不断进行,清政府逐渐调整思路,开始重视各地粮食需求的实际状况,注重地区的特殊性。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 对历史灾害的
间 手段有
'
*收稿日期:2019 -04 -16
修回日期:2019 -06 -2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XNQ014)
作者简介:萧凌波(1982 -),男,湖北天门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灾害及其影响.
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拟以一套多源清代历史灾害整编资料《清
史0灾 》
, 中 取 代 7 类 灾害
的时空信息,建立逐年灾害发生频次序列并分析
灾种组合特征;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主要灾
种 典型时段的灾害 间 和多 区 特征
进行描述;通过古今对比,讨论清代自然灾害时
空特征与现代的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地认识历
史灾害
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 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
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核密度估计;灾害风险;清代
中图分类号:P54); X43; X9I5. 5 文献标志码:A
属于“典志”部分,继承二十四史中“五行志(灾异
志)”的传统并加以创新,旨在“描叙清代自然灾害
的总体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现已
完成审校,预计2020年与《清史》其他各卷一起出
版[]2]o《灾赈资料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清 史•灾赈志》课题组为编纂《灾赈志》而先期完成的
灾害和荒政史料汇编,其特点是比较全面的收录
文献资料综合利用的更不多见;③定量描述灾害
空间分布特征的技术手段尚不丰富,目前常见的 做法是以县级政区为单元,统计研究时段内的各
清代晋东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时空研究
城市地理088清代晋东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时空研究邓晓瑞(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山西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但山西也是全国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明清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繁,达到了古代社会的一个高峰。
通过对山西清代东南地区的自然以及社会状况分析,详细的说明清代晋东南地区自然灾害的分类、时空分布以及特征。
从古代应对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来找寻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历史自然灾害;晋东南地区一、清代晋东南地区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特征清代是山西自然灾害活动频繁的时期,以《清史稿》[1]和晋东南地方志为统计依据的《清代晋东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表》对清代将近300年的自然灾害以及频度统计,结果如下:表1清代晋东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统计表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和森林灾害等七大类[2]。
山西地处中国内陆,沿汾河谷地至忻定有地震带,海洋灾害与对山西几乎无作用,其他各类灾害对山西造成了影响,尤其是气象灾害,干旱、冰雹、风雪、霜冻、雨涝都属于气象灾害。
结果表明,晋东南地区各类自然灾害中以雹灾的频度最大,旱灾其次。
就整个山西地区来说,旱灾始终是影响本省的主导灾害,可谓是十年九旱,但晋东南地区有其特殊性。
其他各类灾害都有其一定的比例,正如邓拓先生所说“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织,表现为极复杂的状态”[3]。
(一)季节分布清代晋东南地区春季灾害主要有旱灾、风灾、雪灾;夏秋季节是各种灾害的高发季节,除地震外,雹灾、旱灾、雨涝、风灾、虫灾、雪灾、霜灾交织发生,而夏秋又是作物生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夏秋有无灾害是作物收成的指标。
而夏秋季节又是旱灾和水灾的频发期,这并不是矛盾的,因为统计时,只要某地发生一次灾害即记录一次,因空间不同,可能是不同地区有的为旱灾,有的为水灾;也可能是同一地区,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
1644-1948年间河北地区雹灾的时空特征分布及分析
1644-1948年间河北地区雹灾的时空特征分布及分析作者:刘浩魏军陈莎解文娟赵亮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20年第09期摘要:分析了清、民国时期(1644-1948年)河能地区的雹灾记载,研究了雹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结果表明,该时期河北地区雹灾频发,年频次呈振荡趋势,清朝前期和清朝后期至民国中期为雹灾易发期。
雹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轻度雹灾发生概率大,中度和重度雹灾发生的概率相近。
山区和平原更易发生雹灾,其中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冀中南平原是雹灾多发区。
河北大部分地区均有雹灾记录,为遭受雹灾较为严重的省份。
关键词:清、民国时期;河北地区;冰雹灾害;时空;1644-1948年中图分类号:P46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054-06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0.09.011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形或不规则的固体降水物[1]。
一般来说,冰雹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来势凶猛、强度极大,通常伴有狂风、暴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所到之处会给农业、建筑、通信、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地区每年因雹灾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和绝收面积在9×104hm2以上[2]。
冰雹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历史上冰雹灾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古代冰雹灾害的成因,对当代气候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北省地形地貌种类繁多,大部分地区处于冰雹发生比较频繁的区域。
燕山山脉横贯东西,太行山脉地跨南北,对河北形成了半环状包围之势。
在此地形条件下,冰雹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季节分布特征[3]。
学者对该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顾光芹等[4]利用河北省142个测站的冰雹、月平均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河北省冰雹特征分析时发现,1961-2007年间河北省冰雹日数年际变化明显,1994年后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并存在着20年和11年的准周期变化;陈小雷等[5]对1971-2017年間河北省冰雹日数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冰雹主要出现在张家口和承德北部,年平均冰雹日数超过了3d,发生季节多为夏季;孙霞等[6]以灾情数据和河北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为依据,分析了1984-2001年间河北省气象灾害灾次和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冰雹灾情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承德以及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保定西部地区。
蝗患为祸:丧钟为谁而鸣?——从时空看清代救灾制度
蝗患为祸:丧钟为谁而鸣?——从时空看清代救灾制度清朝在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清朝疆域达到极盛。
清朝疆域十分辽阔,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但是要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并不容易,历史上有很多帝王打下了疆域辽阔的江山,但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土崩瓦解。
面对突然而至的灾祸,帝国如何处理,反映了一个帝国的治理能力。
水灾、旱灾、地震、霜雪、蝗灾等对农业社会而言,都是很大的打击,如果没处理好,很可能颠覆一个帝国。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流传千古,但是一场瘟疫葬送了这个辉煌璀璨的文明。
在那场大瘟疫中,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就连雅典统治者执政官伯里克利也染病而亡。
而伟大的罗马帝国也是如此,公元164年,发生第一次大瘟疫,公元250年又一次发生大瘟疫,这一次罗马帝国的总人口锐减,减少了2000多万,最后被蛮族所灭。
14世纪中期,黑死病横行,欧洲2500万人死于非命,欧洲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欧洲社会也因这场瘟疫改变。
而位于东方的中国,也是瘟疫非常多的国家。
从公元前7世纪到20世纪,发生过700多次较大规模的瘟疫。
我们认为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军,也有学者认为亡于清军入关。
但这些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鼠疫,大量人口死于鼠疫。
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从山西、陕西、河北、北京。
地方志有记载,“瘟疫,人死大半。
互相杀食。
”再加上饥荒、起义、外敌入侵,明朝更加无力应对灾疫,明清易代之际,人口非正常死亡达4、5000万,无疑这场灾疫拖垮了大明王朝。
而清军入关建立的大清帝国最后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但是大清帝国因何而亡,依旧是学界在争论的问题。
疆域辽阔、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难道没有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便可以摆脱灭亡的命运了吗?接下来,笔者将从大清帝国如何应对蝗灾,来一窥大清帝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灭亡的原因。
一、清代蝗灾时空分布和水灾、旱灾一样,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对农业社会的杀伤力极大。
清初地震诗文的纪实书写与文人心态——以康熙七年郯城-莒州地震为例
震撼ꎬ文人自发以诗文等形式记录灾难ꎬ书写历
史ꎬ抒发自己的人文关怀ꎮ
二、灾难现场的再现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ꎮ 在灾难文
学的书写中ꎬ诗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面貌往往更
加生动和清晰ꎮ 罗时进先生曾指出ꎬ“ 文学家需
要借由事件形成介入历史、推动历史的力量ꎬ显示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 KY2019016A)
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ꎬ如 “ 沂、莒、郯三州县俱被
伤最重ꎬ蠲免本周钱粮十分之四ꎮ 其安丘等二十
一州县及章丘等十六州县ꎬ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
免ꎮ 民无所定ꎬ为竭力抚绥ꎬ申详豁除粮漕” ③ ꎬ峄
县“ 康熙七年赈山东地震灾民” ④ 等ꎮ
此次地震除了官方记载外ꎬ亦有诸多来自民
对此亦有所提及:“ 六月十七日ꎬ上海、海临地震ꎬ
究成果多集中于地震学、地质学等领域ꎬ尚未涉足
窗廊皆鸣ꎻ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绍兴地震ꎬ压毙人畜ꎬ次日又震ꎻ
文学领域ꎮ 地震发生后ꎬ诸多文人创作了一系列与
桐乡、嵊县地震ꎬ屋瓦皆落ꎮ” ② 地震发生后ꎬ政府
地震有关的诗文作品ꎬ这些作品为清初文坛注入了
新的血液ꎬ形成有影响力的事件文学ꎮ
难与共、援灾议政等人文情感的抒发又使此次诗文创作热潮成为有影响力的事件文学ꎮ
关键词:地震ꎻ诗文ꎻ纪实性ꎻ人文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 0887(2019)05 - 0038 - 04
康熙七年(1668 年)山东南部发生了一场震惊
不同程度的破坏ꎬ“ 其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
十八年(1661 年) 进士ꎬ官寿光知县ꎬ著有« 石樵诗
清代风灾的时空分布情态及危害——以《清史稿》为参照
作者: 朱凤祥
作者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出版物刊名: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0-4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清代;风灾;时空分布;危害
摘要: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风灾的时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从年际分布状况看,乾隆四十年以前的130年间,风灾比较严重,是清代风灾的高发期;从月份和季节分布状况来看,风灾发生主要集中在二至八月间,夏季是风灾高发季节;从空间分布状况看,山东、浙江、河北、湖北、江苏、广东等地是清代风灾的高发省区,即风灾发生地覆盖较广但分布不均,明显集中在沿海或沿江省份。
风灾危害很大,不仅损伤庄稼、树木,摧毁建筑物,而且还会伤及人畜性命;当风灾复合其他灾害,如狂风暴雨引起潮溢、海溢时,则为害更烈。
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文学言说
量堕堂型呈堕兰篁笪上塑————一————————————————————————————————————————————————————————————————————一:奎兰堡塞:^丁7I凡’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文学言说王立1刘卫英2(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清代火山遣震叙事,包括地震发生过程及其灾难现场感受,火山爆发及带来地震惨状的描述思考。
以及地陷、海中火山爆发等。
载录者往往还寻究灾害发生那偶然中的必然,个别中的一般,关注地震之前的自然界物理变化等征兆。
及作为地震前兆的动物异常表现和地震灾害的后期连锁反应,即灾后之灾以及派生的严重后果。
清代火山地震叙事还很留心民问互救活动。
注意到当地缙绅富户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清代文学;地震叙事;民俗想象;灾害文学中图分类号:1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 3)01—0036—06地震,是令人类心灵极度震撼恐惧的巨大灾害,矣。
梁柱众材,交横门屏上,堆积如山,一洞未灭顶严格说地震主要有岩石构造活动产生的“构造地震”耳。
食顷,始得出,举目则远近荡然,了无障隔,和因火山爆发而起的“火山地震”,这里姑一并论之。
茫茫浑浑,如草殊开辟之初。
因扶伤出抚循。
茫火山地震叙事,包括震灾过程及灾难现场感受叙事,然不得街巷故道。
但见土砾成丘,尸骸枕藉,覆垣鼓地震惨状描述及海中火山爆发描写等。
清代载录者户之下,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历废城内往往寻究震灾发生的必然,关注震前自然界、动物界外,计剩房屋五十间有半。
次日,人报县境较低异常表现以及灾难后果,同时很留心民间互救活动。
于旧时。
”【t睛初对康熙七年地震也有记载:“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戌刻,山东、江南、浙江、河南诸省,同一、清代地震的当场感受与后果描述时地大震,而山东之沂、莒、郯三州县尤甚。
郯之马头首先,是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其给人当场造成的镇,死伤数千人,地裂山溃,沙水涌出,水中多有鱼蟹损失和灾难现场感受。
清代山西灾害治理及现实意义初探
清代山西灾害治理及现实意义初探张曦【摘要】清代山西灾害频繁,并主要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为主.清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工作,并主要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回顾清代山西备荒救灾的措施,希望对现代防灾救灾提供一些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灾害的发生又有了受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特点,而我们并不能左右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摒除人为的加重自然承载力的行为,再结合山西自身自然环境特点、灾害特征,积极备灾,完善救灾措施,坚持防灾救灾相结合,在灾害来临时使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做到有灾无荒.【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9)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清代;山西;灾害;备荒;救荒;现实意义【作者】张曦【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清代山西灾害频繁,灾害的发生必然使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甚至国家稳定遭受打击,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抗灾措施十分重要。
对于灾害治理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清代山西备灾救灾情况的分析,希望可以给现代的备荒救荒提供些许启示。
一、清代山西灾害概况山西历来是旱涝等农业灾害多发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这主要是由山西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决定的。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坐落在黄土高原上,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平均年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据全国主要省区灾况年表所进行的统计,灾害波及到一州县算做一次,顺治元年至道光十九年 (公元1644~1839年)山西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302次、旱灾319次、雹灾105次、虫灾63次、风灾8次、霜雪50次、地震40次、疫情11次、其他51次,共计949次。
[1]可见旱灾是清代山西最主要的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紧随其后的便是水灾。
(一)旱灾按照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出版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2]所设定的旱涝5级划分标准,1级代表涝,2级代表偏涝,3级代表正常, 4级代表偏旱,5级代表旱,再经过对全国重大干旱灾害的统计得出,清代山西断断续续有12年达到4级干旱,4年达到5级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录》 资料 统 计 , 代 共 发生 8 地 震 , 中大 范 清 9次 其 围的地震 8次 J 。笔 者依据 《 史稿 》 计 , 代 地 清 统 清
震 次数为 6 9次 , 中包 含 7 0 其 9次 山崩 、 山裂 、 6次 1 次山陷 、 次 山移 , 1 因它们 都属 于地 质 灾 害而且 具 有 造 成人畜 死 伤 的相 同危 害后 果 , 放在 一 起 计 算 。 故 依 照此 数 字 , 清 代 历 时 28年 , 平 均 每年 发生 按 6 则
发生过 6级 以上 的地震 。地 震是一 种危 害和影 响最
大的地质 灾害 , 坏性 地 震会 给 国家经 济 建设 和人 破 民生命财产 安全造 成 直 接 和间 接 的危 害 和损 失 , 而 突发性 的强烈地震 会给人类 带来 巨大 的灾难 。清代 地震 灾 害发 生非 常频繁 , 些地震规 模之 大 , 有 受创之 剧, 为历 史所 罕见 。 比如 , 熙 七 年 (6 8 六 月 十 康 16 ) 七 日, 就发生 了 山东 郯城 县 大地 震 。这 是我 国历史 上最 大 的地震 之一 , 此次地震 波及半 个 中国 , 造成 了 分布 情 态 分析
— —
以《 清史稿》 为参照
朱
凤
祥
( 商丘师范学院 历史学与社会学 系 河南 商丘 46 0 ) 7 00
摘 要: 过对《 通 清史稿》 关资料 的考察 , 相 可以发现 清代是 一个 自然 灾害频发 的朝代 , 中地震 其 的发 生次数 比较 频繁 。清代地震 的 时空分布呈现 出三个基 本特 征 : 治和康 熙朝 前 二 十二年 是 一 顺
朱凤祥 : 清代地震灾 害时空分 布情 态分析
4 3
3 8个 年份 , 平均 每年 发 生 4 0 . 2次 , 年均 发 生 概率 为
4 2% 。 0
中“ 五月 初 八 日, 鸡 、 远 、 县 地 震 , 屋 压 人 。 宝 定 沔 坏
第 二 阶段 : 从康 熙 二 十 一 年 至 雍 正 三 年 (62 18 12 ) 共 计 4 75 , 4年 。其 间共 发 生地 震 8 6次 , 布 分 在 3 年份 , 9个 平均 每年发 生 19 .5次 , 年均 发 生概 率
表 1 清代各朝地震分布及年平均发生率一览表 :
、
引起 地球表层 振动 的原 因很 多 , 根据 地震 的成 因 , 现 代地 震学把 地 震 分 为 构 造 地 震 、 山地 震 、 陷地 火 塌 震 、 发地震 、 诱 人工地 震等 。我 国古代 地震 以构 造地 震 、 山地震 、 陷地震 为主 , 中构 造地 震 占绝 对 火 塌 其 多数 。清代 的情况亦 是如此 。 有清一代 , 地震覆 盖 区域 非常广泛 , 从北疆 到南 国 , 西部边 塞到东部 沿海 , 地均有 地震发生 。而 从 各 且发 生次数 之 频 繁 , 过 了历 史 上 任 何 一 个 朝 代 。 超 据邓 云特先生研 究统计 , 清代共 发生地震 19次 , 6 居 旱灾 、 灾 之 后 , 第 三位 j ’ 水 列 1 。闵宗 殿 依 据 《 ( 清
~
六月, 安、 康 、 兴 安 白河 、 阳 、 阳 、 紫 洵 兰州 、 昌 、 阳 巩 庆 等处 地震 , 声如 雷 , 民舍 , 死人 畜 甚 众 ” ( 。 坏 压 J n 康熙 七年 (6 8 六 月 十 七 日, 东 郯城 县 发 生 8 5 16 ) 山 . 级 大地震 , 这是 发生 在我 国境 内的最大地 震之一 , 波 及半 个 中 国 , 东 、 直 ( 北 ) 浙 江 、 苏 、 南 、 山 北 河 、 江 河
清代 地震统 计简 况 在古代 地 震 又 称 为地 动 , 即地 球 表 层 的振 动 。
一
22 .7次地 震 , 发生概 率为 27 。从 总体 上看 , 年均 2% 清代 地震 年际 分 布相 当广 泛 ,6 2 8年 中地 震 的 年份
占了 2 7年 , 3 只有 3 个 年 份没 有 发 生地 震 的记 录 , 1 但也 表现 出一 定 的起伏 状态 。关 于地 震 在清代 各朝 的分 布情况 , 详见表 1 。
第2 第 1 7卷 期 2 1 年 1 月 01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 T A H R O L G O R A FS A G I E C E SC L E E
V0 . 7 No 1 12 .
J n ay 0 1 a u r .2 1
收稿 日期 :0 0— 9—1 21 0 8
二、 地震 年 际分布 情态分 析 从 表 1关 于清 代地 震 的分 布状 况来 看 , 清代 地
震的年际分布 比较广泛 , 但也存在 明显的高发期峰 值 。以其分布 集 中的程 度 , 体上 可 以划 分 出几 个 大
不 同的时 间段 。
第 一 阶段 : 顺 治元 年 至 康 熙 二 十 年 ( 64~ 从 14 18 ) 共计 3 。其 间共发 生地震 13次 , 布在 61 , 8年 5 分
作者简介 : 朱凤祥 (9 6一) 男 , 16 , 河南柘城人 , 副教授、 博士 , 主要从 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第 1 期
关键词: 清代 ; 地震 灾 害; 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2 9 K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6 2— 6 0 2 1 ) 1 0 4 0 17 3 0 ( 0 1 0 — 0 2— 4
我 国地处环 太平洋 构造带 与地 中海 喜马拉雅 构 造带交 汇部位—— 全 球 两大 地震 带 之 间 , 自古 就 是 个多地震 国家 。从 历 史上 看 , 国大 部 分省 区都 我
个地震 活跃期 , 间地震 多发 、 其 群发 且 集 中在 某些年 份 ; 丰朝 又是 一 个地 震 活跃期 ; 东、 北、 咸 山 湖 浙 江、 河北、 甘肃 、 苏、 江 山西等地是 清代地震 的 高发省 区。 由此 可知 , 清代我 国地震 活动 十分广泛 , 但 分布 不均 , 而且 有着非 常明显 的集 中地 带 , 沿海省 区和 华北平原地 带。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