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aD)
复方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复方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血管性痴呆(VaD)作为一种主要的CVD类型,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
VaD的发病率约为老年人群体的20%~30%,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发人群。
Va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举止失常等,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交交往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负担。
复方银杏叶片是一种常用的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其具有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缺氧耐受性、减轻神经细胞死亡等作用。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能够显著治疗VaD,但复方银杏叶片作为中成药使用,其有效成分和制剂质量波动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治疗VaD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复方银杏叶片治疗VaD的实验研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VaD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设计,将患有VaD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复方银杏叶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行为举止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2.研究方法:(1)受试者选取:根据国际神经心理学评估协会(INS)制定的VaD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进行入组评估。
(2)随机分组: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复方银杏叶片组和对照组。
(3)干预措施:复方银杏叶片组患者按照说明书每日口服一次,剂量为120mg,对照组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安慰剂,两组均治疗12周。
(4)评估指标:采用老年人认知功能量表(MMSE)、行为路径量表(BPSD)、生活质量量表(QOL)等评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
(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t 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情况。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比较复方银杏叶片对VaD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预计结果为:复方银杏叶片组在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行为举止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上将有较显著的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精品】血管性痴呆
【精品】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英文名称:vascular dementiame 简称:VaD [编辑本段]疾病定义因血管病导致脑梗塞造成的痴呆,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痴呆可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连续的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个别人也可发生在一次严重中风后。
梗塞灶一般较小,但效应可累加。
一般在晚年起病,包括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叫血管性痴呆。
[编辑本段]疾病表现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如脑梗塞或脑出血等)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种,一般在 5060 岁发病。
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中年化,男性多于女性。
病程短则 2 个月账达 20 多年,平均 5.2 年。
其早期表现主要是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耳鸣等,可有近期记忆力轻度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情绪变化,无明显的痴呆,所常将此表现称为脑衰弱综合征。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而肌麻痹、失认、尿失禁、偏竣、凭空听见声音(幻听)、看见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幻视),或情感脆弱易激惹、哭笑无常等等。
1/ 18[编辑本段]血管性痴呆分类 VaD 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1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 MID 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 Willis 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2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6]。
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3 小血管性痴呆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
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
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
血管性痴呆VaD管理预防和临床用药心得
血管性痴呆VaD管理预防和临床用药心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约占所有痴呆的 17~30%。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类和诊断做了更清晰的描述,将 VCI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VCI和重度VCI(血管性痴呆,VaD)。
重度 VCI根据基础病理的不同进行亚分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卒中后痴呆、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的管理VaD 的理想管理方式通过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
在获得性痴呆中,VaD 在没有并发混合性痴呆、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或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是独特的,因为它具有已知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果这些风险因素得到很好的控制,VaD 很可能属于非退行性痴呆范畴。
VaD 的预防干预策略中识别风险因素并优化其管理至关重要。
在临床研究中大量干预措施均未显示可以改善已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患者的认知能力,但基于经验,我们仍然建议对血管性因素进行调控。
一旦发生血管性脑损伤,识别风险因素,并给与对症处理进行二级预防。
在出现认知障碍时,积极给予促智药物与非药物的治疗手段作为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最佳大脑健康由七个指标定义,包括理想的健康行为和因素等指标共同在认知保护方面发挥作用(见下表)。
此外,追求认知和社会刺激和奖励活动以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维持大脑健康也很重要。
二级预防1)中年血压升高与痴呆发病率增加有关。
但需注意,SPRINT(收缩压干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强化降压组参与者与更高的死亡率和更快的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在晚年或因小动脉硬化而出现明显融合性白质高信号(Fazekas 等级 3 级)的人群中,将收缩压维持在 120 mmHg~140 mmHg 范围内似乎更合理。
CAA 患者血压建议维持在低于 120/80 mmHg。
2)中年高胆固醇是痴呆/AD 的危险因素。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VaD是指由于大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智力和认知能力的丧失。
VaD的病因较多,其中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
本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75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博来呤片(每次25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天地精丸(每次6g,口服,每日3次)。
每个疗程均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智力得分(MMSE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黏度)。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均进行了随访。
治疗组的智力得分在治疗后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10分(P<0.05),而对照组的智力得分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的红细胞压积显著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黏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天地精丸是由中药贝母、淫羊藿、肉苁蓉、黄精、肉桂等多种成分组成的中药复方,具有活血化瘀、滋补肝肾、润燥化痰等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天地精丸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红细胞压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黏度,从而改善大脑供血情况。
此外,天地精丸还能滋养肝肾,促进肝肾功能的恢复,减轻肝肾亏虚带来的损伤。
因此,天地精丸在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天地精丸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力得分,减轻临床症状,并且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积极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41-01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指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引发缺血性、低灌注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的认知功能缺失[ 1]。
v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其病程经过呈阶梯式恶化且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
国外资料报道, vad 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2] 。
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ad 患者74例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0年5 月至2006年10 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经过筛选确定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4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62~ 88 岁(平均77岁);患有高血压病54 例,糖尿病24 例,冠心病 18 例,高血脂 10例;吸烟35 例,长期饮酒12 例。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2 例,高中16例,初中17 例,小学以下29例。
有1 次明确的脑梗死病史17 例,2次或2 次以上52 例,脑出血4 例,珠网膜下腔出血1例。
均符合dsm- iv 标准和nimids- ai en 临床诊断可能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大于3 个月、有卒中史、卒中前无认知功能障碍,hachinski 缺血评分\7 分、mmse评分12~ 24 分、adl 评分21~75 分,并排除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ct 及m i 证实大脑半球及皮层下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
1.2方法74例均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
同时应用脑功能改善药物,如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都可喜、脑活索、脑复康、神经生长因子、通心络胶囊等,并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定以mmse积分为标准,满分为30分。
治疗后积分≥ 26分为基本控制;上升≥ 40%为显效;≥ 20%为有效;<20%为无效。
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作用的开题报告题目: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作用背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一种因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症,是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非常有必要。
NGF(Nerve growth factor)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刺激神经元生长和分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中NGF的水平与脑部疾病有关。
因此,使用NGF基因修饰的B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治疗手段可能可以对VaD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作用,以期为V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设计:1. 实验动物:使用Sprague-Dawley大鼠。
2. 建立VaD大鼠模型,确定VaD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并记录基线数据。
3. 采集大鼠骨髓,分离BMSCs,进行NGF基因修饰并培养。
4. 将NGF基因修饰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到VaD大鼠体内,同时设立对照组(注射未经修饰的BMSCs)和空白组(未进行注射)。
5. 持续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包括Morris水迷宫实验和Y型迷宫实验等,记录测试结果并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
6. 对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查,比较三组之间的脑部组织损伤程度。
预期结果:NGF基因修饰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到VaD大鼠体内后,可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并且减轻脑部损伤程度。
这一发现可能为V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血管性认知障碍分类及诊治
三、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
1.临床使用缺少统一规范 2.翻译后的量表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 3.汉化后的量表的关联性、代表性差异
量表 局限性
三、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
五.计算机测评
计算机测评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将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电脑化,形成 电脑认知功能评估系统
计算机测评
国内赵晋华等人于1997年开始将 Wisconsin(威斯康星)卡片分 类试验制作成电脑版用于认知功能评定,是国内首个具有实用价 值的计算机认知测试工具。
缺点: ①受教育程度影响大, 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不 敏感; ②记忆力检查太简单; ③受语言的影响大; ④语言项目占绝大部分
优点:对轻度认知功能 障碍患者有较好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更加强调了对执行功能 和注意力方面的评估
缺点:中文版MoCA量表 有效性尚无相应研究证 实
较MMSE增加了列名、延 迟记忆、同义判断等检 查项目。
四、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
VCI的风险因子
年龄 性别 吸烟 肥胖
高血压
卒中 TIA史 心脏病 糖尿病 高血脂
四、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降压治疗和对中年高胆固醇血症进行降脂治疗能改善认知功能 或防止认知功能下降,应尽早干预以预防VCI发生。血糖管理对 于VCI预防可能有益,但需要进一步的大模临床试验证实。
2.多奈哌齐和美金刚对VCIND的疗效不确切。
3. 尼莫地平能够提高VaD患者的词语流畅成绩,减缓MMSE评分 下降。
4. 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健脑益智颗粒对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 可能有效。
五、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
VCI精神行为症状治疗 抑郁 精神行为异常(幻觉、妄想、激越、冲动攻击行为等)
VaD国际诊断标准
VaD国际诊断标准: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主要是下列四个标准:•DSM-IV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ICD-10标准•ADDTC标准(美国加利福尼亚AD诊断和治疗中心)•NINDS-AIREN标准(美国、瑞士国际会议)虽然这些诊断标准都包括3个要素:痴呆、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相关性,但是对于这些要素的具体描述仍有较多差异。
一.血管性痴呆DSM-IV诊断标准1.记忆障碍(学习新信息和回忆习得信息障碍)。
2.至少下列一项或多项认知功能障碍:(1)失语(语言紊乱)(2)失用(运动功能完整,但不能执行运动活动)(3)失认(感觉功能完整,但不能认识或识别物体)(4)执行功能紊乱(如计划、组织、程序性和抽象思维)。
3.以上认知功能缺损的程度足以影响和干扰社会或职业活动,认知功能缺陷是相对于先前的功能水平显示出的下降。
4.与上述病变有关的病因学因素(1)神经系统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如腱反射亢进、跖反射伸性、步态异常、肢体无力)(2)CVD的实验室发现(如涉及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的多发性梗死)。
5.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状态期间。
二.血管性痴呆ICD-10诊断标准1.痴呆(1)记忆障碍(2)其他认知功能障碍(3)以上功能缺损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4)出现上述功能障碍时,没有意识障碍,且不发生于谵妄时(5)可伴有情感、社会行为和主动性障碍(6)上述功能缺损持续6个月以上2.血管性(1)高级认知功能缺陷非均衡分布,部分功能受损,其他功能相对保留(2)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至少下列之一):单侧肢体的痉挛性瘫痪;单侧腱反射增高;病理反射;假性延髓麻痹(3)病史、体检或检查提示有脑血管病的证据(如卒中史,脑梗死证据),而且被认为是痴呆的病因。
三.血管性痴呆的NINDS-AIREN诊断标准1.临床很可能的VaD须符合以下条件(1)痴呆的诊断:自身前后对比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下降及2个以上认知域(定向、注意、语言、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应用)障碍,并经临床检查和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且这种损害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卒中本身所致。
血管性痴呆的原因是什么?
血管性痴呆的原因是什么?*导读:老年痴呆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和碰到的一种老年人群体多发疾病。
其实这属于痴呆疾病的一种,另外一种主要的痴呆疾病主要就是指血管性痴呆。
该病是多次发作脑血管病的后果。
……老年痴呆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和碰到的一种老年人群体多发疾病。
其实这属于痴呆疾病的一种,另外一种主要的痴呆疾病主要就是指血管性痴呆。
该病是多次发作脑血管病的后果。
专家指出脑血管病主要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发病很急,常有半身不遂和说话不清楚等等症状,经过治疗可以逐渐恢复,但是最可怕是该病会反复发作,多次发作的结果使脑部结构遭到破坏,于是便发生血管性痴呆。
*第一、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脑血管性病变是VaD的基础,脑实质内可见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缺血性多见。
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和某些重要的脑功能部位单发性梗死就可能导致痴呆。
痴呆与病灶部位有关,丘脑、角回、额底部及边缘系统等与痴呆关系密切,如双侧丘脑及丘脑底部病灶可形成丘脑性痴呆,临床较罕见。
不同类型脑血管性病变,病理改变也不相同,痴呆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另外,脑血管病变并非惟一导致痴呆的病因,有研究发现,许多病人同时存在神经变性相关的痴呆病变,只是临床表现不明显,处于亚临床阶段,一旦发生脑血管病事件,可较迅速出现痴呆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呈混合性痴呆表现。
*第二、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因素1.感染因素:包括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
此外,血液病、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中枢神经脱鞘病等偶尔也可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进而出现痴呆症状。
2.脑缺氧:大脑皮质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在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出现近记忆力减退、情绪或性格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又称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症,其特点是患者的智力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判断力减弱等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症相比,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多次梗塞,导致脑组织受损。
这种痴呆通常以步伐不稳、局部肢体无力和轻度运动失调为首发症状。
另外,还有一种亚型是脑动脉硬化性痴呆(cerebral arteriosclerotic dementia),其主要特点是脑血管硬化及炎症,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
这种类型的痴呆常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行为异常。
虽然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多样,但脑血管病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长期抽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此外,年龄、遗传因素、性别和家族史等因素也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管性痴呆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患者常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他们可能会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执行简单的日常任务。
此外,他们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易怒、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个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目前,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原发病因进行治疗,例如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水平等,以改善脑血流供应。
此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无法通过治疗完全恢复。
因此,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患病的风险。
血管性痴呆
4、低灌注型
5、出血性
6、遗传性
7、AD合并VaD
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 脑部CT MRI 2、神经心理学检查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 知评估量表(MoCA)、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Blessed痴呆量表(BDS)、日常 生活功能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 表(CDR)、Hachinski缺血量表
4. 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 A. 意识障碍; B.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 海默病等); C.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D.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 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鉴别诊断
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AD):
3、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vascular dementia) 或小血管性痴呆(small vessel dementia)
包括腔隙状态和Binswanger病。以腔隙性梗死、局灶和弥散的缺 血性白质病变和不完全性缺血性损伤为特征。多发生于前额皮质 下区域。 皮质下综合征:纯运动性偏瘫、延髓体征和构音障碍、步态障碍 、抑郁和情绪不稳,执行功能缺失明显等。或仅表现为持续时间 较长的TIA或反复发作的TIA,不遗留神经症状或或仅有轻微的局 灶表现。影像学:多灶腔隙、广泛的白质损害。报道此类患者平 衡功能较差且步态异常。 VaD早期认知综合征特点: *执行障碍综合征,信息加工减慢。包括制定目标、主动性、计 划性、组织性、排序和执行能力、抽象思维等能力下降。 *记忆障碍(可轻度),较AD轻。回忆损害明显而再认和提示再 认功能保持相对完好。 *行为异常及精神症状。包括抑郁、人格改变、情绪不稳、情感 淡漠、迟钝、尿便失禁及精神运动迟缓。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分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型痴呆、分水岭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受损。
诊断依据是痴呆、脑血管病的证据及痴呆与脑卒中相关。
要与阿尔茨海默病、Pick病、Parkinson 病及路易体痴呆相鉴别。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卒中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的认知功能障碍。
是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受损。
VD多见于>60岁伴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阿尔茨海默病(AD)约为VD的2倍。
据西方文献报道,A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50%~70%,VD 10%~20%。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类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1974)提出,是血管性痴呆(VaD)最常见的类型(39.4%)。
由于反复发生卒中,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区受累[1]。
导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假性球麻痹,可能伴有语言障碍、小步态、强哭强笑,巴彬斯基征阳性。
CT检查发现大脑的双侧低密度的阴影,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脑皮质萎缩。
关键部位梗死型痴呆。
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是与高级皮质功能有关的特殊关键部位缺血性病变引起的梗死所致的痴呆。
这些损害常为局灶的小病变,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
皮质部位有海马、角回和扣带回等[2]。
皮质下部位可有丘脑、穹隆、基底节等。
可出现记忆障碍、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忍耐力、发音困难、意识障碍等。
分水岭梗死痴呆:脑分水岭梗死是指发生于脑内相邻的、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作者:肖桂芳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9期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
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类型多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
是由于多发的梗死灶所致的痴呆,病变可累及大脑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区。
临床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以及每次发作后留下的或多或少的神经与精神症状,积少成多,最终成为全面的、严重的智力衰退。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常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包括痴呆,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ger病) 因动脉硬化,大脑白质发生弥漫性病变而出现痴呆。
临床特点为智能减退、步态障碍、尿失禁、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齿不清等。
特殊部位梗死所致痴呆是指梗死灶虽不大,但位于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如角回、左侧半球、额叶白质深部、丘脑及颞叶中下回),而引起失语、记忆缺损、智能减退、视觉障碍等。
出血性痴呆慢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都可以出现VaD。
临床表现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的主要包括早期症状、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和痴呆症状。
早期症状早期多无明显表现,而多为躯体的不适感,常见的症状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和耳鸣。
另外,病人还常有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心悸等主症。
患者还易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易怒、易悲哀、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
早期痴呆症状,可表现为近事记忆减退,如病人想不起来上顿饭吃的什么,而对二三十年前的事却能较好地回忆,对人名、地名、日期等遗忘较为突出。
工作能力下降,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效率低。
思考能力和理解力者比较迟缓和困难。
智能过程慢、决策困难、组织能力差、难以调节、注意力不集中和表情淡漠等。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的特征
后天获得性的 持续性的 多个认知功能损害
(1) 记忆损害
(2) 一个或多个其他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较先前水平明显减退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 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 明显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或社会职业功能,并与以
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
Prevalence of dementia syndromes
认知损害分类
1% 13% 14%
2% 15%
55% 22%
22% 11%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Vascular Mixed Other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mild Alzheimer’s—moderate Alzheimer’s—severe
一.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
1. 痴呆符合DSM-IV-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 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 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力、注意、语言、视 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 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 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 盲、语言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 卒中史
Roman GC, Tatemichi TK, Erkinjuntti T, et,al. Vascular dementi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 studies: report of the NINDS-AIRE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Neurology, 1993,43(2):250~2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D治疗
VaD
脑血管病及危险因素
抗降抗降
高血凝血
血糖
脂
压
改善认知
抗脑神作 改
氧循经用 善
化环保于 脑
剂促护神 组
进剂经 织
剂
递代
质谢
行为精神
抗镇 抑静 郁
1、防治卒中
➢ 针对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治 疗。戒烟。
➢ 早期诊断与治疗卒中。 ➢ 预防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等。
Va D 鉴 别 诊 断
主要是和AD鉴别;改良的Hachinski缺血量表,用于AD
与VD的鉴别。
其次:引起痴呆的其他疾病
Loeb评分表(改良的Hachinski缺血量表)
•( 0~2分为Alzheimer病,5~9分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3~4 分不定)。
VaD防治
治疗原则
• 控制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 • 改善认知功能 • 对症治疗行为精神症状
❖明显的白质低密度影伴局灶性梗塞也是VD特点。
CT 影 像 图 片
CT示:左额叶脑梗塞后脑萎 缩
VaD结构影像学特点 MRI
• 敏感性高较CT更容易发现小的梗塞灶,是诊断伴有皮层下缺血性血管病痴呆的 首选解剖影像学方法。
• 探讨白质高信号、梗塞灶、脑萎缩与认知功能损害间关系是VD影像 MRI研究 中的重要内容。
• 功能影像的检查手段较结构性影像学检查对痴呆的早期 病理观察更具优势。
VD病变功能影像学特点
SPECT、PET
❖多呈不对称性多发性 脑血流减低或缺损。
❖可涉及到两侧大脑半 球灰质、白质及基底 节
❖范围一般大于CT、 MRI所示范围。
Va D 临 床 诊 断
• 国内无公认的标准,但临床诊断大概包括3点 • ①必须肯定为痴呆 • ②必须有与痴呆发病有关的脑血管病,并有影象学证实 • ③除外其他痴呆的病因,在 Alzheimer病鉴别时采用 Haehinski的缺血评分表。
3记忆力障碍
3计算力下降
4 语言障碍碍
6. 视空间障碍
时间定向障碍
地点定向障碍
归纳能力下降下降
7.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8.失认和失用
9. 精神行为改变
10. 运动症状
痴呆的皮层下类型
VaD的临床表现
痴呆的皮层类型
小血管疾病
皮层下梗死
丘脑
尾状核
皮囊
特异性额叶皮质下回路 或非特异性丘脑皮层的
破坏
5.颞叶内侧面:此区域
属于边缘系统,海马是其 中的重要结构,与记忆、 精神、行为和内脏功能有 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 部
• 患者能听见对 方和自己说话 的声音,但不 能理解说话的 含义,即感觉 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 部
• 命名性失语: 患者对以个物 品,能说出它 的用途,但说 不出它的名称。
• 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可分为两类,神经心理症状和血管病继发的神经功
能缺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呈阶梯式发展,发病可以突然,也可隐匿。 每一次发作后,症状叠加,直到智能全面衰退,成为痴呆。
• 流行病学调查:2014年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流年行病学数据报道,65岁
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1.5%,女性稍高于男性。
全 球 各 地 区 Va D 患 病 率 比 例
可能VD诊断标准
VaD 临床诊断
• 存在痴呆,伴有脑血管病局灶体征,但影像学缺 乏证据;或缺乏痴呆与中风的确切关系;或隐袭 起病,病程平稳或好转。
VaD 临床诊断
很可能VD诊断标准
• 符合很可能VaD的临床诊断标准; • 尸检具有病理学证据; • 不存在与其年龄不符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
年斑; • 可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痴呆。
大脑半球概述
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 脑 半 球
边缘系统
岛叶 边缘叶 杏仁核 丘脑前核 下丘脑
扣带回 海马回 钩回
四叶
• 额叶 • 颞叶 • 顶叶 • 枕叶
一岛
岛叶 颞叶
额叶—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外侧面:
以脑梗死、肿瘤和
额上回后部 额中回后部
中央前回
外伤多见。
优势额下回 后部
(二)有确定的痴呆症状
1.认知和非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总体智能受损 2.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DSM-Ⅳ-R)
(三) 痴呆与脑血管病相关
1. 痴呆由脑血管病引起 2. 痴呆发生于脑血管病后一段时间内 3. 痴呆症状持续足够一定的时间长度
具体的临床症状
1阅读理解能力下降
2 近记忆力障碍更为明显为明显
VaD 危 险 因 素
➢ 年龄是VaD 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 统计表明70-79岁老人VaD 患病率为2.2%,随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升高,以80-95岁以上高达48%。
➢ Ley等认为大于60岁的人群中,年龄每增长5岁,痴呆的 患病率增加1倍。
Leys D,Pasquier L.Epidemiology of vascular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Haemostasis . 1998;28:134-150.
病损表现及定位
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
➢ 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 ➢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 ➢ 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或易怒
刺激性病灶
➢ 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癫痫) ➢ 继发全身性癫痫发作
破坏性病灶
➢ 多引起单瘫
产生运动性失语
额叶—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 白质高信号体积大于或等于颅内体积2%,提示有引发VD的可能。
• 胼胝体萎缩(尤其膝部)是VaD一个重要的提示指标。
• 胼胝体面积较脑白质病变面积更有病理意义。
VaD病变功能影像学
• 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SPECT、PET。
• 局部脑血流显像在梗塞发病时即可显示,CT显示梗塞灶 需24h, MRI需6h.
MRI:T2加权像示多个皮质-皮质下梗死。
VaD 检查方法
• 神经心理学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ApoE、
Nortch3
• 影像学检查 结构影像学检查:CT 、MRI 功能影像学检查:SPECT、PET
• 病理学检查
VaD结构影像学特点
CT:
❖VD的脑萎缩以脑室系统不对称扩大为突出特点, 皮层萎缩相对较轻。
诊断要素
VD 临床诊断
痴呆表现
脑血管病依据
除外其他痴呆的病因
临床检查 病史、体格检查
VaD 临床诊断步骤
神经心理学 行为学评价
CT、MRI、 SPECT、
EEG
影像学检查
各种量表
VD
诊断
VaD 临床诊断标准评价
DSM-Ⅳ ADDTC ICD-10
临床诊断
NINDS-AIREN
临床观察
国内外尚无统一的VaD 临床诊断标准,现有标准均有局限性。
Va D 的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直接原因 ➢ 脑梗死 ➢ 脑出血 ➢ 缺血性白质损害如
Bingswangs病 ➢ 遗传性脑血管病如
CADASIL ➢ 脑血管内淋巴瘤 ➢ 脑供血动脉慢性狭窄或闭
塞
VaD 的临床症状
(一)有确定的脑血管病及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1. 脑血管病病史 2. 脑血管病后遗症状 3. 脑影像改变
VaD 临床诊断
很可能VD诊断标准
▪ 具有痴呆:有记忆和两个以上认知功能缺损(定向、注 意、语言、视空间功能、运用、运动自控、行为),影 响了日常生活。
▪ 具有脑血管病:中风伴有局灶体征,以及相关的影像学 证据。
▪ 上述两者相关联,并具有以下一个或两个特点:a 痴呆 发生于中风后的3个月内;b 认知功能突然恶化,或呈 波动性、渐进性发展。
额极
病损表现及定位
强握反射: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
屈曲反射,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被物体触及时,该肢体向各方向
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刺激性病灶
➢ 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病灶
➢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额中回更后部位病变
➢ 产生书写不能
AD
Other
11%
VD
Other VD
28%
AD
61%
Europ
Other 7%
VD 29%
AD 64%
North America
Other 15% AD 47%
VD 38%
Asia
Other 11%
VD
28%
AD
61%
Africa
VaD risk factors
VaD 危 险 因 素
老龄 卒中 白质损害 脑萎缩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肌梗死 教育 遗传
2.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
中央旁小叶病变 ➢对侧膝以下瘫痪 ➢矢状窦脑膜瘤可 压迫两侧下肢运动 区而使其产生瘫痪 ,伴有尿道障碍。
额叶—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3.底面:
额叶眶面病损 ➢表现为饮食过量、 胃肠蠕动过度、多尿、
高热、出汗和皮肤血 眶面
管扩张等症状。 ➢同侧嗅觉缺失和视 神经萎缩 ➢对侧视乳头水肿
Leys D,Pasquier L.Epidemiology of vascular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Haemostasis . 1998;28:134-150.
VaD 危 险 因 素
➢ 卒中患者发生痴呆的危险是未发生卒中的5.8倍。 ➢ 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26%(66/251)。 ➢ 卒中后痴呆正在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