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 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v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 (唯)”字,构成“惟(唯)……是(之)” 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古代汉语的词序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 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
一、词序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 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 它的约束力并不大。如:
俄语 Я читаю книгу.


书。
Я книгу читаю.


读。
Читаю книгу Я.


我。
Книгу читаю Я.


我。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 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 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 我打你。 你打我。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动 词前,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晋军之惠也,未之敢忘。
v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 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 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 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v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 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 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 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 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怎么样。
v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 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 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 “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 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 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 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 皇本纪》)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
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SVO)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 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 守?”《孟子·离娄下》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2)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以方城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 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 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 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 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 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
v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 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 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货》
小结
(一)类型(前置的条件)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分析法。 要点: 1.指出前置的宾语; 2.说明前置的条件。 举例: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前置宾语:不谷 先君之好。 前置条件:用
1.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 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 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 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 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 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v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 复指,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
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 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 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 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如: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尔瞻:瞻尔,看你。
(1)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 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 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 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v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 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代词“是”复指。)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 (前置宾语:方城。 前置条件:介词“以”
的宾语可前置。)
总结:
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 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 源自文库语——宾语——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 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v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 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v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v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
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v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 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谓语后置
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 者疑问语气。如:
6.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 “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 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 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 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 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v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 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 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 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