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意义_以元代诗歌为例_王韶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在艺术表现与意义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种独特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艺术表现中国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技巧,展现出了极高的技艺和审美价值。

首先,古代诗歌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安排。

通过对诗句的音韵品味和节奏控制,使得诗歌具备了旋律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感。

其次,古代诗歌注重意象和修辞的运用。

通过精细巧妙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凝练到短小的诗句中,使得诗歌具备了一种意境深远、富有想象力的美感。

最后,古代诗歌注重写景和抒情的结合。

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抒情之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情绪表达。

二、意义中国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之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诗歌,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情民俗、儒家思想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古代诗歌具有情感诉求和审美享受的功能。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让人们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同时,诗歌也能给人以审美享受,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最后,古代诗歌还具有思想启迪的作用。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的思考与探索,诗歌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启发,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意义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通过对诗句的韵律、意象和修辞的运用,古代诗歌展现了极高的技艺和审美价值。

而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启迪,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感交流、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

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时期。

虽然元朝是一个外族政权,但它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元朝的文学艺术充分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元代文化。

本文将从元代文学、绘画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元代文学艺术的兴盛是元朝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元代文学不再局限于汉文化,而是吸纳了继承自西亚、蒙古、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的文化成果。

元代文人和官僚士人形成了新的文化群体,他们推崇诗词、散文和戏曲等文学形式。

元代以来,包括青花、白地青花、大明青花瓷片等绘画形式的兴起,都表现了元代绘画独特的风貌。

同时,元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他们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建筑艺术也在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蒙古帝国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元代建筑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元代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词方面。

元代诗词形式复杂多样,追求唯美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诗风。

著名的元代诗人王冕在其《西江月》中写道:“寥寥天外、不返乡关,西江寒色又斜阳”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元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以京剧、豫剧为主要形式,融合了民间戏曲和宫廷艺术,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优美的音乐词章吸引了众多观众。

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元代绘画艺术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绘画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典雅的审美特点。

元代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壮丽和宏伟。

元代的绘画艺术在继承唐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形成了浑厚奇峭的独特风格。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等都成为了元代绘画的代表作品,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诗词歌赋在中国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

论诗词歌赋在中国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

论诗词歌赋在中国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体现和传承以及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表现形式。

中国美术作品,不同于西方美术作品。

在绘画的基础之上,还包含了诗词、书法好印章等元素。

这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元素构成了中国绘画作品的独特之处,也增添了中国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尤其是诗词歌赋,其独特的形式更能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志趣。

下面我将从诗词艺术与美术作品结合的起源,分析得出“中国美术作品的诗词绘画融合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追歼发展成熟”且近代一些国画艺术作者也继承了这一优秀的传统,虽然现代融入诗词的形式越来越多,但从总体上说,其数量已经越来越少。

一、诗画融合作品的起源诗词入画从字面意思即为在画上题写诗词,因此又叫做题画诗。

题画诗共分两种,大多数作品是有画师自己根据所创作的画其根据创作需求,自行提诗于画。

也有一部分作品是由后世的收藏着把自己对于收藏品的理解与情感融入到前人的画作当中,从而达到深化画面内涵意境丰富内容等作用。

诗画融合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发展成熟。

其最早是伴随玄学和山水画发展出来的。

魏晋时期,其山水画还处于萌芽的阶段,再次之前从未见过有题诗的画作。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才从传统任务画中自封一派,逐渐也有了在画面上写诗的作品。

画家张萱以王昌龄《长信宫词》这一首诗做过一幅画。

到了盛唐时时期,诗画融合就已经很普遍了。

这里举例一人他不仅是诗词大家又是大画家,其所作的诗词本身就具有浓浓的画意。

比如“大漠他在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当读起这句诗,仿佛就能看见塞外落日的景象。

我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也不过如此。

没错他就是王维。

他能在写诗的同时又能保证画面的美感,所以在诗画融合的领域拥有突出的成就,五代宋元时期,其绘画在唐代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兴起,促使了诗画融合的兴盛,使得诗词和美术作品精密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作品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和名人。

中国古典诗中的超脱美学——以《中国诗学》为背景浅谈中国古典诗的语言和意象

中国古典诗中的超脱美学——以《中国诗学》为背景浅谈中国古典诗的语言和意象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国古典诗中的超脱美学——以《中国诗学》为背景浅谈中国古典诗的语言和意象王映入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国古典诗由《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到唐的田园山水、宋的词,由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由“散”走向格律化又转向轻快自由。

相比于现代诗的先锋与反传统,中国古典诗总会限制于诗体的框架,但是在这里笔者将要结合道家思想对比西方语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在文本语言和意象呈现上的自由与超脱美学。

关键词:古典诗;自由;道家;美学作者简介:王映入(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68-01一、“言无言”——中国古典诗语言中的道家美学中国古典诗的语法相较于上现代汉语和印欧语系具有的高度活跃性。

首先,从语法来看,相比英语表达中较强的逻辑性,文言语法具有超脱语法的特质,从苏东坡的回文诗“潮随暗浪雪山倾”这种打破语法极限的例子,可以稍稍看出文言文语法无跨行、无时态、无人称的三个特点。

具体而言。

古典诗歌不用或少用人称代词,从而消解主体客体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可以保持一种互换的关系。

如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九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中没有出现“你”、“我”、“她”这类的字,只通过环境提供线索,使我们猜测主人公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

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一种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和的状态,从而在主客关系上留下一定空白,反映出道家的思辨美学。

“庄周梦蝶”的故事中,不知蝶为庄子还是庄周为蝶,在主客关系上,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保持一种平等甚至可以互换的状态,中国古典诗在语言上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进而实现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论与哲学观。

其次,不同于西方严格的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中国古典诗歌的谓词没有时态变化,因此中国古典诗歌所呈现的经验是开放性的、常新的。

元朝的文学艺术与思想

元朝的文学艺术与思想

元朝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各种矛盾的时期。

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元朝都蕴含着各种独特的特征。

在元朝的文学艺术与思想方面,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朝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吧。

一、元朝的文学艺术元朝文学主要有元曲、元杂剧、元话本、元散曲、元词等类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曲和元杂剧。

元曲是元朝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它包括了元杂剧、元话本、元散曲、元词等几个互补的文艺形式。

其中,元杂剧主要由三大剧种构成,分别是南戏、北曲、西昆。

这些剧种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不仅是元朝时期的文艺代表,而且是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元曲构思精妙、表演生动,包含了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

在元朝的艺术领域中,还有雕塑、绘画、工艺品等艺术形式。

元朝的石雕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始建于1264年的大相国寺鼓楼石刻。

元朝绘画则包括了传统花鸟、山水等题材以及佛教绘画等,这些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元朝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如元染、元绣、元瓷、元铜等,这些工艺品无论在工艺技法还是装饰品位都十分精湛,为世人所称道。

二、元朝的思想元朝思想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融合了佛、道、法等其他文化要素。

相对于其他朝代,元朝思想更具摩登前沿性。

元代的理学是理学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宋代的程、朱理学体系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成份,并在此基础上大量的创新和发展。

元代理学反对形而上学和空想主义,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历史研究。

自然科学在元代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王恽、朱铸、毕昇等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进行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研究和创新。

元代的自然科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后来中国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的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汉藏佛教通过交流和融合的途径,发展出了元代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作者:唐定坤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04期内容提要: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

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

二、由是则形成诗——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

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

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间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关键词:姚华曲学《曲海一勺》诗统通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107-112晚近姚华(1876-1930)字重光,一字茫父,号林堂。

有道是“茫父生于黔复能出于黔”[1]454,茫父当为有清以来郑莫黎之后最具名声的贵州学人。

其入室弟子郑天挺曾说:“贵筑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余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

”[2]23如果说弟子有为乃师彰名之意,则张舜钦、马叙伦、叶恭绰、梁任公、鲁迅、卢前等人的评价溢美[2],足证郑氏之语信是不爽之论。

有研究者认定姚华先生乃晚近通人,举凡文字、音韵、训诂、诗、词、曲、书、画、颖拓等,先生无一不具卓识,此中或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姚华先生的曲学研究,得到了论者的一致肯定。

姚华的戏曲代表作当属《菉猗室曲话》和《曲海一勺》。

前者与《元刊杂剧三十种校订》同类,皆以校勘、辑佚方法治曲,早为论者称颂,奠定了姚华曲学研究身前身后的地位可举两例:时人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贵筑姚华(茫父)亦以能文章、审曲律有名当世。

姚华纂《菉猗室曲话》,校订毛晋刻《六十种曲》极核也”。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是一个创新的时期。

元代的诗歌创新之丰富多彩、之意义深远,足以让我们对于这个时代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元代诗歌的创新表现在何处呢?首先,是风格的变化。

元代的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诗歌中南北之别逐步消失。

同时,诗人们追求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形式语言更加简洁,具有强烈的感性情感。

在表现技巧上,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人们可以看到,元代诗歌既保留了唐代的遗风,又富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次,元代诗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有所变化。

诗人们不再局限于赞美崇尚古代文人墨客,而是更多地关注当前的社会现实。

他们用笔刻画了元朝的政治与经济景象,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生活与变迁。

还有一些诗人则揭示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的悲悯遭遇,表达了一种凝重、悲壮的情感。

这些诗歌尽管情感饱满,铿锵有力,但也可以发现它们对于现实的表述,是朴素而真实的,耐人寻味,贴近人心。

除了在风格和题材上的突破,元代诗歌在文化意义上也值得我们深思。

元代诗歌中的一些主题,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表现了作极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例如,诗人们所提倡的儒家精神,是一个承续了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粹。

无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节义廉耻”主题,还是元稹的“和为贵”、“复俗”思想,都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元代的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元代的诗歌也多次涉及到佛教与道教,展现出了深厚的宗教文化。

总体来说,元代诗歌的创新,既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趋势。

正是由于元代诗歌的开拓,在诸多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代诗歌的文化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

当然,元代诗歌的创新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度和局限性。

诗人们尽管创新了技巧和风格,意图体现自己的个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创造的作品难以摆脱自身时代的局限。

元朝五言诗

元朝五言诗

元朝五言诗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存在了近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五言诗是元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元朝五言诗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介绍。

元朝五言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朝五言诗注重音韵的协调,追求声音和谐之美。

其诗句朗朗上口,声律和谐,能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其次,元朝五言诗注重抒发真情实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受到元朝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影响,元代的五言诗不再是唐代的华丽辞藻,而更注重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三,元朝五言诗的语言简练,文字精炼,表达力强。

元代五言诗在表达情感和抒发思考时,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以及含蓄而富有意境的形象,给人以愈发深入的感悟。

在元朝五言诗的经典作品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是马致远创作的,体现了元朝五言诗的特点。

诗中通过描写元夕夜晚的欢乐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团聚的向往和对幸福时刻的珍惜。

诗中的每一句都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喜悦和幸福的现场,艳丽的描写、动人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元代五言诗的经典之作。

在元朝五言诗的创作风格中,有一类诗人值得特别提及,他们即是元朝的“词人”,如哈剌鞑、李冠中、张可久等。

这些词人以其优美的词曲为元朝文学增添了不少色彩。

他们致力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痴情。

词人们在元朝五言诗中常常运用骚体词,以辞章贵丽、意境广阔的特点,表达世事无常、欢愉忧愁的思想情感。

此外,元朝五言诗中还有许多与历史事件、地理景物有关的作品,如《忆江南·江南好》、《宿保硕》等。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历史事件的场景和表达作者的感受,展现了元代文人对历史、地理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今后的历史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元朝五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意象的运用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符号或意境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情感、体验等内容的一种手段。

它能够使得诗歌达到深度和广度的表现效果,成为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以分为形象、符号和意境三种方式。

形象意象是指用具体事物形象地直接表现周围环境或主题,例如《登高》中“百川霜天尽,万树雪色归”的描写表现了寒冷的冬季景象。

符号意象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代表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忧虑。

意境意象则是运用具体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感觉和意向,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所表现的豪迈和不羁的意境,让人在读诗时感触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内心状态。

意象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意象可以使诗歌文字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其文化厚度,使其成为一种有独特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化符号。

其次,意象可以极大地丰富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拓展了诗歌表现手段的广度,使其成为一种充满灵气、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最后,意象还可以塑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氛围,成为文化传承和吸收的媒介。

然而,在今日,意象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现代语言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遭受挑战。

例如,现代汉语中许多具体形象的意象常常被视作杂糅和过时的文学手段,而被贬值;相反,抽象意象的运用更易受到欣赏。

然而,意象的价值并非因时代和文化而有所不同,这种文化遗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意象是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其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描绘具体的形象或使用抽象的符号或意境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其艺术价值在于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方式,成为文化传承和吸收的媒介。

虽然在现代语境下,意象的价值和地位遭受挑战,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艺术表现以及引发人们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古代诗词作品,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并启示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一、自然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自然的描写常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宁静,进而引发对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经常运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山和河流的辽阔无垠作为背景,凸显出人类的渺小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二、人生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于人生的描绘常常富有哲理意味,通过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触动。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其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简洁的描述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诗人以叶落和长江滚滚的景象来暗示生活的辛酸与无常,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生的喜怒哀乐。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白石愿为霜,黄金愿为砂。

战罢沙场回白发,兵稀士尽红颜杀。

”通过对军旅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生的苦难,更引人深思。

三、爱情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中对于爱情的描述往往充满着细腻的情感与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过对于幽草与黄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思念之情的刻画,并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爱情的痛苦与苦涩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元代遗民散(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1. 文学风格多样元代遗民散(诗)文的作品在文学风格上多样化,既有雅致清新的诗篇,也有真挚深沉的散文,还有抒情畅怀的散曲。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丰富多彩,为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

2. 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元代遗民散(诗)文的作者大多是来自乡村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乡村的人情风俗、山水田园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作品中常常出现了乡土气息浓厚的描写,这也是元代遗民散(诗)文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3. 反抗士大夫文化的精神元代遗民散(诗)文作品中反映了作者们对当时士大夫文化的反抗精神,他们不满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抗官僚主义的腐败,呼吁社会的正义和道义,因此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对时代的批判和对社会的关怀。

4. 个性鲜明元代遗民散(诗)文作品中作者的个性特征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大多是经历过风雨的人物,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见解,因此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1. 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传统元代遗民散(诗)文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传统,既借鉴了唐诗宋词的艺术风格,又注重了对时事社会的关注,为中国传统文学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活力。

2.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元代遗民散(诗)文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多样化,还注重了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典范和文学资源。

3.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元代遗民散(诗)文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多种元素,既有儒家的仁义道德,又有道家的自然哲学,还有佛家的解脱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和综合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因为它是蒙古政权的统治时期,不同于之前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元代文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元代诗歌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在元代诗歌中,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们在构建元代诗歌的气质和情感色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元代诗歌意象描写的特点在于多样性和深刻性。

元代诗歌意象描写之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意象元代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意象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元末出现了大量流寓南方的文化人,他们在观察自然、感知自然上有着很深的熏陶。

因而,元代诗歌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如《虞美人·闻高唐突骑过草堂》中描写的“草色烟光残照里,荷花鱼尾制成的扇子”,《浪淘沙·北岛》中描写的“南风吹海滩,滩涂尽绿衫”。

2.宗教意象元代蒙古政权掌握一切的现状让文化人无法继续崇拜周朝的祖庙和神仙和道教信仰不断发挥着吸引力。

泥金细致的神明构造和精妙的象征手法既与蒙古文化界隔绝,又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元代诗歌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佛教、道教等宗教意象的描绘,如《金鸡池·鹊桥仙》中的“人间自有仙家,不知仙乡是何处”,表现出对神仙世界的美好向往。

3.历史意象同样,元代是“祖思者多”的一个时代,因此历史意象在元代诗歌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元代的文人们感到无尽的遗憾和绝望,借助于历史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表现出对历史的哀怨和感念。

二、元代诗歌情感表达元代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在于内敛性和豪放性。

元代诗歌情感表达之内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现实元代诗人大多身处于流亡、困苦、逆境之中,因此,他们的诗歌情感首先表达的是生活现实的压抑和挣扎,如《南乡子·蝶恋花》中诗人对现实的苦涩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元代诗论研究:多元化艺术品味的文学展现

元代诗论研究:多元化艺术品味的文学展现

元代诗论研究:多元化艺术品味的文学展现你是否会被元代的诗歌所吸引?诗经盛行、韵文娴熟、文采飞扬……元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灿烂的篇章。

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元代诗论的研究,揭示其中所展现的多元化艺术品味。

引言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同时也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元代诗论研究,则是对元代文学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元代诗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进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元代诗论的研究意义研究元代诗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通过对元代诗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元代以之前的宋诗为基础,融合了蒙古、西域等异族文化的元代诗歌,诗风多样,充满了创新和变化。

而通过对元代诗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元代诗论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元代时期对诗歌创作的理论指导和审美追求。

元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元代诗论则是元代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元代诗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时期的文人们如何看待诗歌创作,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诗学理论对元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元代诗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汇集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碰撞和融合。

通过对元代诗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以及元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元代诗论的研究方法要研究元代诗论,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元代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元代文献中的诗论著作、古籍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等。

其次,我们需要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元代诗论与其他时期的诗论进行对比,以更好地把握元代诗论的特点和变化。

元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和创新性研究

元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和创新性研究

元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和创新性研究元代(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的文化多元性和创新性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这种多元性和创新性在元代诗歌中尤为明显。

元代诗歌相对于其他时期的诗歌,它特有的多元性和创新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视角。

首先,元代诗歌的多元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

元代是中东和东亚之间的一个交通枢纽,在这个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未像现在一样便捷。

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使得元代文学具有独特的多元性,同时也激发和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创新性。

例如,元代的诗人把藏传佛教的思想和艺术理念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野百合花”风格的诗歌。

这种诗歌在元朝和明朝时期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吐蕃和纳西等少数民族中间。

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展示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而且也反映了元代时期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在元代诗歌中还体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多元性。

元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元代诗人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的特殊背景下成长和创作的,这种背景下的思想和文学交流促使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多元性。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元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抒发出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渴望。

它反映了元代时期对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探索和梦想。

这种思想多元性以及与诗歌的紧密联系凸显了元代文化的新型发展特色。

最后,在元代诗歌中,也可以看到创新性的体现。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创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元代诗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艺术形式方面,元代诗歌突破了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歌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诗歌规模更大,内容更复杂,格律更灵活。

在语言风格方面,元代诗歌注重情感的表达,把人性的符号和意义深入到诗歌主题中。

同时元代诗歌还注重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创新,所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比较奇特。

元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文化观念

元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文化观念

元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文化观念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中国唯一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朝代。

在这个时期,元代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他们在传承和发扬唐宋诗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观念。

一、元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元代诗歌的创作,表现出了与唐宋诗歌的不同之处。

“新诗”成为元代诗歌的代表词汇。

新诗的风格以自我抒发、个性表达为主,注重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思想新颖、艺术形式多样化等特征。

例如元诗人郑清之的《蝶恋花·山花红紫》:“秋山一带无人到,径转惊涛拍岸高。

滴滴馀泪忆杨叶,点点残香思北望。

”他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写出了自然景观和人情世界的交融,结合意象与抒情,使得诗作充满了意境与感染力。

元代诗歌也善于用音韵来表达情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韵美。

善于运用押韵、叠韵、双声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节奏感强烈,具有强大的韵律美。

如元代著名诗人杨炎的《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其音韵奇妙,字句精练,诗韵流畅,吟诵起来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元代的诗歌创作还表现出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除了继承了唐宋诗歌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等传统形式外,还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如元曲中的南曲、北曲、元杂剧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展了元代文学的艺术范围,充分展示了元代文学的多元性。

二、元代诗人的文化观念元代诗歌的创作反映了诗人们对于生命、人生、世界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展示了他们的文化观念。

首先,元代诗人表现出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热爱。

在元诗中,许多诗人描述了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例如元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洛阳城边杨柳阴,郭外沙场堆骨烟。

唯有五楼明月夜,笛声何处响悠扬。

”他从自然景观出发,表达出了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将诗歌写得既纯净又深情。

其次,元代诗人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一个时期,诗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诗词与艺术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表达

诗词与艺术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表达

诗词与艺术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表达诗词与艺术: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表达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传统美德一直是世人所称道。

在中国文化中,诗词与艺术是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诗词和艺术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表达。

一、诗词:情感的凝练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诗词,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通过凝练而精华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文,则表达了对别离的无尽思念之情。

诗词以其简洁、优美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凝练成了一首首气韵流转的佳作,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

二、艺术:形式与内涵的融合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表现方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涵的烘托。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擅长用笔墨表现大自然的山水风光。

山水画家郑板桥以他那独特的“谢庭峡青紫山水”风格,融汇诗意于画境中,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而古琴音乐通过特定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将人们的情感与音乐完美结合,使人们在静谧的音乐中寻求心灵的宁静。

传统的京剧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舞台效果,讲述了历史故事和传统美德。

京剧角色扮演的丰富表情和舞台化妆的浓烈色彩,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表现方式,不仅注重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内涵的烘托,将情感与文化交融于一体。

三、中国传统美德:世代相传的真谛中国传统美德包括孝顺、忠诚、礼仪、谦虚等,是中国文化长久以来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诗词和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土壤之中。

古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及孝道,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文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凌风摇落石,菊露滴寒月。

”通过描绘孝顺的形象,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元朝的文学与艺术风格

元朝的文学与艺术风格

元朝的文学与艺术风格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朝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风格而闻名。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在元朝的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的诗词歌赋,也有形式多样的戏曲作品。

艺术方面,则以绘画和剪纸艺术为代表。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元朝的文学与艺术风格。

元朝的文学作品独具一格,丰富多样。

元朝著名的文学家有郭慎良、李时中、马祖常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还表达了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元朝的诗词作品以抒发情感和歌颂自然为主。

其中,以陶宗仪的《归园田居》为代表,他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家园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除了诗词,元朝的戏曲作品也成为当时文学的一大亮点。

元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多样的题材而成为亮点。

元朝时期的宫廷戏曲以《徽剧》为代表,其特点是婉转柔美的唱腔以及精致细腻的表演技巧,给人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而民间戏曲以《元世祖不教阮郎归》为代表,其特点是大气磅礴的唱腔和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给人以激情四溢的感受。

元朝的戏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同时也成为人们了解时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在元朝的艺术领域,绘画和剪纸艺术是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元朝的绘画风格多样,有以凡画、写意花鸟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亦有以飞白和淡墨为特色的意境山水画。

元朝著名画家钱选曾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通过绘制江山万里的景观,表达了对辽阔疆域和浩大气象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元朝的剪纸艺术也成为了当时的一大亮点。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独特技艺,元朝时期的剪纸作品以红底黑色纸为主,形态多样,寓意深远。

其中,以鲤鱼剪纸和儿童剪纸最为著名。

鲤鱼剪纸象征着平安和幸福,而儿童剪纸则寓意着家庭的美满和团圆。

剪纸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

总言之,元朝的文学与艺术风格独具一格,给人们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表达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表达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艺术表达方式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它们跨越时空的限制,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多样,包括意境的深远、形象的生动、语言的优美等方面。

首先,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在于意境的深远。

古人常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雄鸟飞翔的形象展现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是巧妙地运用意境,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深层次地表达出来,激发读者共鸣。

其次,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形象的生动。

诗人通过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形象,赋予诗歌以生命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和凉爽,通过“篱落”、“蟋蟀”、“蛙声”等生动的词语,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秋夜的幽静和凉爽。

这种生动的描写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此外,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语言的优美。

诗人追求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常常借助平仄、韵脚等修辞手法,使诗词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虽不长,但通过押韵的形式,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唐诗宋词通过精妙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他们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传达给读者。

唐诗宋词的艺术和表达需要读者去深入理解,去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在阅读唐诗宋词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共享着文学艺术的魅力。

总之,唐诗宋词的艺术与表达是非常独特和瑰丽的。

它们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阅读唐诗宋词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唐诗宋词的艺术和表达,经久不衰,展现出古代文人的独特智慧和情感世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咀嚼。

元朝的艺术评论

元朝的艺术评论

元朝的艺术评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艺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还展示了元朝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

通过对元朝的艺术作品进行评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一、绘画艺术元朝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

在山水画方面,元朝的画家将传统的北方山水和南方水墨画的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以笔墨流畅自然的特点而著名。

而人物画则注重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画家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和服饰上下了很大功夫,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其中,代表元朝山水画的名家有赵孟頫和黄公望。

赵孟頫擅长用笔墨勾勒山水的神韵,他的作品充满着苍茫壮观的意境,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黄公望则注重清雅和谐的艺术表现,他的作品常以山水结合人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以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二、文学艺术元朝的文学艺术以诗词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元朝的诗词师承宋朝的传统,注重形式的优美和意境的凝练,同时融入了元朝时代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元朝的戏剧则丰富多样,元曲和元杂剧是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元曲以其曲调婉转动听、语言活泼生动而闻名,常常通过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文学艺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全新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使得元朝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艺术特点。

三、建筑艺术元朝的建筑艺术受到了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元朝的建筑以宏伟和华丽为主要特点,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装饰。

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物都采用了精美的彩画和雕刻,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元朝的建筑风格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它反映了元朝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四、工艺美术元朝的工艺美术以瓷器和丝织品为代表,体现了当时中国工艺水平的高度。

元朝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要类型,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成为元朝的特色之一。

诗歌意境浅析

诗歌意境浅析

诗歌意境浅析
邵志华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诗歌意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并对诗歌意境交融的方式作了举隅性的探讨。

【总页数】2页(P114,192)
【作者】邵志华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析诗歌意境之美 [J], 邵建成
2.浅析以画传情的诗歌意境教学 [J], 刘红燕
3.诗歌意境的别样解读: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以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歌意境解析为例 [J], 张同德;葛璇
4.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教学 [J], 付娥
5.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J], 叶俊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体言说对于绘画的意义
以诗体的形式言说艺术思想,与艺术的直接言说形式不同的是,诗体言说的主体是诗人,即使有许 多画家参与其中,也是以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出现在艺术言说的场域。诗体言说形式不仅仅是形式问 题,更重要的是诗体形式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而该意识因为主体是诗人而体现了诗人的视角,具有了 诗人的思想,这与一般艺术家直接言说艺术而形成的艺术思想有明显的不同。
元代诗歌对于艺术思想的一大贡献是艺术关系论。首先,对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深入的认识。书 画关系论如唐代张彦远的书画同体、书画用笔同法说,宋代韩拙的“书本画”说等,但并未涉入书与画二 者作为不同艺术种类各自内部特征的相同与融汇,元代解决了这一问题。元代画家们纷纷将书法用笔 之法运用于绘画创作之中,并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书画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融会贯通。赵孟頫自题《秀 石疏林图卷》言: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杜本《题柯敬仲竹木图》言: “绝爱鉴书柯博士, 能将八法写疏篁。”虞集《子昂墨竹》言: “古来篆籀法已绝,正有木叶雕蚕虫。”在元代书画家中,篆隶行 草等书体之法皆可入画。事实上,元画尤其是竹画较为普遍地援书入画。书画同体的实践,部分地解放 了绘画囿于客观形象的笔墨,推进了元画的写意进程。其次,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宋代虽有苏轼“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等著名论说,但受到普遍关注却是在元代。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四库本。 [收稿日期]2012 - 05 - 20 [作者简介]王韶华( 1970 - ) ,女,宁夏中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研究。
·169·
艺术视为纲纪不修、政衰国亡的罪魁祸首。关于丹青之作用,晋代陆机曾言: “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 作,美大业之馨香。”①劝戒是中国绘画美学重要的功能。张翥、贡师泰否定丹青,是从王者之政的角度, 强调艺术的功能在于对现实的关注。
以诗体言说艺术思想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认识。在元代,具体表现为对于绘画的认识。以诗 人的眼光看待绘画,一方面强化了绘画艺术写意的功能,另一方面,与画家相比较,诗人似乎更强调绘画 作为视觉艺术对于形似的高度关注,而不仅仅是抒写胸臆。这二者并不矛盾。“诗言志”、“诗缘情”,中 国古典诗歌以情感的抒发为创作宗旨,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此,诗人在欣赏绘画时会自然而然地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四库本。
·170·
将对于诗歌抒情性的感受移借于绘画的解读,从而强化绘画艺术的写意性。但同时,言说艺术思想的诗 体,所言说的内容是另一种艺术,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尤其是所言说的另一种艺术的语言形式常常是 诗人言说时首先直接清晰感知到的信息。因此,在中国文人画“逸笔草草”创作的前提下,诗人言画,比 画家言画更加关注绘画语言本身,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绘画的写意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刘因论画,反对抛却形似,空讲“意思”的画家之弊,如《田景延写真诗序》中云: “烟影天机灭没边, 谁从毫末出清妍? 画家也有清谈弊,到处南华一嗒然。”王恽论画以形似为先,以“极形似而出神奕为 佳”,重“造微入妙”①。萨都剌《残画》诗云“蝴蝶飞疑去,波涛折转无”。这是为一幅残缺不全的图画而 题的诗。画面上有一只完整的蝴蝶,栩栩如生,但残缺的波涛却没有给诗人留下这样的感受。因为它是 画中的波涛,不能流动的波涛。萨都剌的观画感受引发了对画理的思考。清代的赵执信在《谈龙录》中 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诗画之论: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论诗,昉思 嫉时俗之无章也,曰: ‘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俱,非龙也。’司寇哂之曰: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 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 恍惚 望见者,第指其一 鳞 一 爪,而 龙 之 首 尾 完 好,故 宛 然 也。若 拘 于 所 见,以 为 龙 俱 在 是,雕 绘 者 反 有 辞 矣。’”这段文字阐述的是清代两种不同的诗学观: 神韵说和肌理论。其中王士祯的“神韵说”追求诗歌 的含蓄蕴藉,强调冲淡清远的意境美,与中国文人画的追求相一致。但诸位诗家都将“得全体”看作绘 画的职责。这种认识的前提是绘画是造型艺术,重在外在的形象,因此对绘画的标准要求自与诗歌不 同。同样,萨都剌对绘画的认识首先也是要有完整的形象。但在绘画历史上,宋代宫廷取试画工,曾以 “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 ”为 题,名 列 榜 首 者 只 画 桥 头 外 挂 一 酒 帘、蜜 蜂 追 逐 马 蹄 印。 可 见,在宋代连宫廷画家都已以得物之神韵为尚,更何况以表现主体之胸臆为目的的文人画家。因此,萨 都剌的慨叹不仅仅在于图画的残缺不全,而且还包含着对画家描绘波涛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的深层遗 憾。
元代诗歌中的艺术创作论涉及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首先,在创作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以王冕的诗 歌为代表。其《柯博士画竹》中言: “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为我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 南山。”将创作客体属性的“真”与创作主体主观的“意”相结合,并旨归于主体之意。因此,十分重视画 家胸中之积累,以得竹之形神气韵,为“意”之抒写创造条件。又如赵孟頫《苍林叠岫图》诗云: “到处云 山是我师。”元代绘画的完美正在于主客体的高度结合。其次,在绘画的笔墨方面,以虞集为代表,在绘 画的笔法上,他提出了以书法入画的篆籀法。在绘画的墨法上,他最关注的是破墨。其三,在绘画的技 巧方面,以赵孟頫为代表,其《题西溪图赠鲜于伯几》中云: “数间茅屋破不修,中有神光发奇字”,突出了 以环境写神。邓文原也认识到山川景物的创作要如“神运”,水墨云山要“清奇”,绘画的最高境界是“画 到无心恰见工”[1]285 ,绘画中的笔势“若人笔端斡玄气,万倾烟涛归咫尺”[1]287 。最后,关于绘画的创作过 程,以吴镇为代表,他在《竹石》中言: “始由笔砚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题竹》诗 云: “吾以墨为戏,翻因墨作奴。”要熟悉、掌握墨的运用技巧,然后才可以做到心手相忘。
元代文人在蒙古族的统治下,社会形象卑微,社会地位低下,这使得隐逸之心在元代社会急剧膨胀。 或隐于林泉,或隐于市井,而大多数人则以市井平民的身份心怀山林,真正坐归丘壑的并不很多。隐逸 在逐渐地世俗化,元曲等俗文学则以一代文学灿烂的形象兴盛于这种世俗化的“隐士”群体中。传统的 正统文学诗歌的地位明显地受到了冲击。同时,元代停试科考近 80 年,文人不再受制于科举之经赋的 约束,思维必然更趋于性情化,利于诗歌性情的表达,但没有了科举经赋的要求,文人的文化视野又必然 受到影响,落于狭窄。通俗文学的冲击及文人自身的原因,使得作为雅文学的诗歌身处困境。以诗歌的 形式观照绘画,使大量的绘画题材走进诗人笔下。首先,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画家在 其中寄寓的往往是高人逸情、自然精神,这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诗人作为欣赏者,无不对此深有把 握,也深有同感。表现于诗,自是高人逸士的野逸之趣。其次,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诗歌中的 绘画思想充分地呈现着当时文人画的高标绝尘,主体意趣。倪瓒的荒寒疏林、远山阔水、冥冥山色、缓坡 平渚构建而成的是超俗绝世的世外清逸之境,为历代文人们所向往,而盛于元代的梅兰竹菊等四君子 画,更是文人高逸情怀与劲节精神的比照。这些山水、花竹图进入诗人的笔下时,其清逸绝俗之气自然 溢于诗表。何况,诗歌语言较之绘画语言更清晰明了,甚至夸张地展现了这种清逸之质。在元代诗歌 中,四君子画的题诗约在千首左右,仅吴镇一人就有 70 多首。许多诗人几成题梅专家( 贡性之、王冕) 、 题竹专家( 柯九思等) 。梅花非冰雪之姿,即幽花独立,竹子非六月生寒,即拔节劲挺,无疑为元代诗坛 注入了一股股清逸之风。在俗文学兴盛的元代,诗歌仍然坚守着它作为正统文学的雅正,这与艺术的诗 体言说的大量产生是密不可分的。
一、元代诗歌对艺术思想的言说
元代诗歌中的艺术思想集中于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与思考,具体表现为艺术功能论、艺术创作论、艺 术风格论、艺术接受论、艺术关系论等。
元代诗歌中的艺术功能论主要有两种: 写意说与劝戒说。写意说是元代诗歌中最主要的艺术功能 论。中国绘画美学中,“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唐代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① ,宋代郭熙《林泉高 致》中专论“画意”。以意论画、评画在宋代已很普遍,但宋人对图画之意的认识带有更多的模糊性、不 确定性,故常只用“意”、“思致”、“胸臆”等词。元代赵孟頫提倡“古意”,引领了以“意”论画的艺术风 尚。但元代在阐释画中情意时,“情”“意”不只是欣赏者论画的标准,也被画家用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 创作目的,而且创作者和欣赏者对画中情感的把握更加具体、明朗,不再是统而化一的画家胸臆论。如 吴镇《画竹》言: “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枝。”倪瓒《画竹》云: “愿君多远思,写赠一枝看。”劝戒 说也是元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功能论。张翥的《周昉按乐图》诗、贡师泰的《题王维辋川图》诗,明确将
三、诗体言说对于诗歌的意义
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往往生成于诗歌对于生动的艺术实践、艺术作品本身的言说之中。诗体言说 的对象是艺术作品,艺术思想正是在对艺术品的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类诗歌以题画诗为 主。题画诗以对绘画艺术的欣赏将绘画的图景引入诗歌,成为中国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 元代,题画诗开始兴盛,清代顾嗣立编撰的《元诗选》中题画诗几占元诗的三分之一,远胜于唐宋两朝。 大量的题画诗以诗体的形式言说绘画艺术、绘画思想,塑造、强化、捍卫了元代诗歌的雅正风格。
元代诗歌中的艺术接受论以贯云石的《题赵子固〈四香图卷〉》为代表,诗云: “四种生香混一云,近 来无鼻为君闻。不如闭目知花态,清与吾心表里分。”宋代邓椿《画继·论远》言绘画之法: “传神而已 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显然只是画工的最高标准,寄托着主 体精神的“物之神”才是文人画恪守的圭臬。宋代文人画理论已较为普遍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没有 继续对这种联系进行阐发。贯云石关注的“花态”不属于视觉,也不属于嗅觉,唯有心中想象方可获得。 由此,图画中的景物完全成为欣赏者心灵的产物,“清与吾心相表里”,花之“神”便由此而生,强调了欣 赏者对绘画的主动介入。这样的赏画方式摆脱了“根其意”、“求其理”以忠实于画家画意的欣赏模式, 以观赏者的心态“感受”绘画,这在当时的绘画欣赏理论中实属大胆创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