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重点
论语六则重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论语》六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它们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雍也第四、述而第五、泰伯第六。
接下来,本文将对《论语》六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今日社会的影响。
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学而》第一篇的开头。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还谈到了与朋友相处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待人接物温和,这样才可以做到不骄不躁。
这个观点在今日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且要善于与人相处,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句话是《为政》第二篇中的一句核心内容,意思是政治家必须有德才能取得众人的支持,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原地不动,却可以得到其他众光环绕。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权利只有通过公正和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当今世界上也有很多政治家,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他们将无法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八佾第三“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夫礼,礼尚尊亲,贵宾......”《八佾》第三篇中提到了“礼”,这个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句话告诉我们,“礼”是取得和谐的关键,它让人们彼此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依然看重着礼仪之道。
建设和谐、和睦社会,也需要我们遵守礼仪,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雍也第四“君子不器。
”《雍也》第四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为大家服务,而不是将自己变成工具。
这个观点提醒人们应该保持谦逊之心,一旦拥有了权利、资格或者是其他类似的东西,就不要表现出骄傲的态度。
我们今天也可以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要学习谦逊,不要忘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述而第五“述而不作,信而好问,饰益其言,人则好之,如也。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它简洁明了,言辞朴实,以言传道,以行践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
以下是本人选取的讲述品德,修身,处世,成就事业的六则《论语》。
一、修身篇:人完全有五恶。
《论语》中孔子说:“人完全有五恶:目不视耳不听,口不言心不思,拳不搏足不跨,上不忠下不信,五恶皆备,其可乎?”这里的“五恶”指的是人的五种恶习,其中包括细节纪律上的目不视耳不听、言语沟通上的口不言心不思、身体锻炼上的拳不搏足不跨、做事虚伪或私心杂念的上不忠下不信等。
孔子所说的“五恶”不仅让人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够完善,也提醒人自我反省,及时改正并从这些恶习中“镇”出一个好的品格。
二、生活篇:言多必失,行多必跌,自古万事皆是。
论语中孔子说:“言多必失,行多必跌,自古万事皆是。
”言多必失,指的是说话过多,容易让人看轻、误解,需要适时地保持缄默。
行多必跌,说明做事过于浮躁,不仅始终无法坚持下去,而且容易陷入错误中。
这句话指出了凡事都有规律,欲望过高、行动过度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人们应当在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下,采取务实的方式去做事,稳中求进,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思维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珍视友情的态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强调“仁政”,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则着重强调“重视友情”。
孔子认为,有友情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感受,有一种生命的活力和质感。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孔子一样珍视友情,更加温暖和真诚地对待友情,让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四、教育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中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课程之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死记硬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思考它的内涵。
否则,学了也没学到真正的东西,就像是被鸟精提醒了,但没能学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产生了“罔”。
“殆”的意思是取决于word书架定位栏目,例如,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思考,而没有一定的基础和背景,就会在空洞中思考,把思考变成唯一的目的。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翻译(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一)(《学而》)“说”通“悦”,喜悦的意思而:1、表顺接,译就或者不译。
2、表转折,译但是/可是/就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二)(《为政》)矣:相当于“了”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三)(《为政》)则:就“罔”同惘,迷惑无知、不解“殆”:危险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四)(《公冶长》)“是以”就是“因此”,“凭借这个”的意思,意译为所以耻:认为可耻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被称为…文‟。
”(五)(《述而》)“识”:记,记住“厌”:满足“何有于我哉?”是倒装句,可以理解成“于我有何哉?”(哉:相当于“了”,表示反问)孔子说:“默默的记住,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不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六)(《述而》)“三”是虚数,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个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3)敏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4)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5)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6)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大学语文论语六则笔记
大学语文论语六则笔记
第一则: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三则: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第四则: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第五则: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第六则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白话译文:
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
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
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问乎!一以贯之,以止于至善。
”
子曰:“颜回之智,公绰之不欺,鲁婴之勇,可谓四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成其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读书有三到:谓必读,以识其常;贵言中,以明其理;弗读,以明其不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可知,不可知,非离乎其言”。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止步”。
子曰:“相志不忘,则久也;安淳则久,经世之不息也。
”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子曰:“行有不得已,则以其子之言为之,弗辱也。
”
子曰:“当仁,不论于国;不当仁,不论于家。
”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取?归乎!”
子曰:“飞鸟尽,兽类无惧;离心绝,成性难知。
”
子曰:“内省之,则知不足;观察之,则知困;知足不辱,知困不殆”。
子曰:“劳而不怨,受人之谤而不忿,喜而不狂,事人之过而不怒,可谓知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55岁时)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六艺】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论语六则原文【附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附翻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是店铺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六则原文【附翻译】,一起来学习吧!论语六则原文【附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
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一)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yue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yun⑥,不亦君子⑦乎?”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②曰:先生说。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
曰:说。
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
时,时常,常常。
习,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不亦……乎,表示反问。
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⑥愠:怨恨,心里不满。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而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
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一词具有德性上的意义。
“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
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
孔子君子论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
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但因此却忽视了“养”。
“教”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及赏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的语录体⽂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则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原⽂及赏析篇1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赏析: 第⼀则是学习⽅法和个⼈修养,启发⼈们热爱学习,加强⾃律。
第⼆则是学习⽅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修养,强调⽆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向别⼈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法,学习态度,个⼈修养。
《论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法、学习态度及修⾝做⼈的⼗条语录。
这⼗则语录都是格⾔警句,每⼀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且⽂字也颇具特⾊,句式整齐,⾳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
论语六则
第一则见于《学而》篇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论语六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论语六则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六则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论语六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六则,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的介绍了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 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论语六则》解析鉴赏
《论语六则》解析鉴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
30岁开始聚徒讲学。
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
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
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
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
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一)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②子曰:先生说。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
曰:说。
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
时,时常,常常。
习,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不亦……乎,表示反问。
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⑥愠:怨恨,心里不满。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②为:做。
③矣:相当于“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不解。
现在写作“惘”。
②殆:危险。
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
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
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
好,爱好,喜欢。
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耻,认为可耻。
⑤是以:因此。
(五)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
默,暗暗,私下。
识,记,记住。
②厌:满足。
③诲:诱导,教导。
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②其,他们,他们的。
③从:采纳,听从。
《论语》六则翻译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伤仲永-----选自《王临安集》王安石(1021---1086),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木兰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经编《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岳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问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诗五首
杂诗夜雨寄北
王维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约701—761)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唐代著名诗人。
字摩诘,河东人。
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郑谷王勃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选自《云台集》郑谷(约848—约909),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选自《王子安集》。
王勃(约650—676),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香翻似烂柯人。
选自《刘梦得诗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
字孟得,洛阳人。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1007—1072),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悬崖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朗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水经注》郦道元(约470---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
李白王安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选自《李太白集》李白(702—762)唐代著名诗人。
字太白。
选自《王临川集》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
题破山时候禅院望岳
常建杜甫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全唐诗》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长安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
字
子美,巩县人。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瑟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自《乐府诗集》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