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论证。
(写作能力)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应试阅读)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冶情操
通过诗歌学习,陶冶学生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德。
传承文化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 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参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
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 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表
达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音频、 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 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2
精选经典中国诗歌
从古代到现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诗 歌,包括不同流派、不同主题的作品,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引入诗歌背景知识
介绍每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 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整合跨学科资源
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资源,为学生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视野。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和中国诗歌的特点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探究其他论证方法。
3.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分析诗歌。
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并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提玄勾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我是演说家》(《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冠军梁植,在冠军争夺夜的演讲《语言的力量》中提到:中国一直处于云山雾绕的文化而没有防御能力的战争中,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底线,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直面他,反击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佳作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一次演讲更是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一起阅读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12月6日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的部分内容——《谈中国诗》,看他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从题目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无法解题时,可追问:他为什么要谈中国诗?或他为什么不说谈中国古诗?)。
预设:因为这是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读者对象不一样。
二、阅读鉴赏1.作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1)出示导学问题,阅读方法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学习结果阅读方法:①迅速确定相关阅读区域。
②整合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③请利用如下句式来表达:从……上看,中国诗……。
点拨准备:从诗的发展(史诗)看,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而没有史诗。
从篇幅看,中国诗比西洋的中篇诗中国的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从技巧看,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暗示性)从语言看,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从内容看,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师小结:诗史—早熟(异)形式篇幅—短小(同)效果—暗示(同)语言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异)内容(写了什么)(同)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特征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句式:①因为只有进行……(方式),才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作品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三、教学难点1.意境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内心体验,把握其意境;2.表达方式分析:如何发现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体会言简意赅的美感。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试探论述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展示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通过讲解、解读和欣赏,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投影或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与雅;2.课堂展示:老师介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其诗歌形式、特点、意境及表达方式;3.欣赏活动:课堂开展《静夜思》等代表作品的欣赏活动,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或仿写,领略诗歌的魅力;5.课堂小结:老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中的知识和诗歌的美。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阅读《草》等诗歌作品,通过对作者的运用恰当的诗歌手法帮助理解和认知作者的代表作;2.请同学们仿写或创作一篇古代诗歌,通过自主欣赏和反思完成作品,体会学习到的诗歌技巧和美感。
七、教学评价1.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掌握程度;2.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3.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10 谈中国诗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谈中国诗》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对精彩语段语句进行赏析。
能力目标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提高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谈中国诗》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套
《谈中国诗〉_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一一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 ---- 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了解演讲稿和文化随笔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及主要观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5.掌握论说性文章的一般阅读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点句段。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写随笔。
4.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比较文学观,体会中国诗的特点。
2.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鉴赏诗歌入手,尝试鉴赏戏剧等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1.这篇课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
3.仔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
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
个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
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钱钟书,又一位大师级人物。
《谈中国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
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
的提示;《谈中国诗》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它是由演讲稿
节译而成;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
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
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从总体说,“中国
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谈中国诗》的教学要兼顾教学
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考虑文本的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29年,他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
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
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
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做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
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他就是钱
钟书。
接着插入“许眼变化图”的趣事。
【设计意图】虽为略读课文,但理应得以应有的重视。
或许这篇文章的编选是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阅读钱钟书更多的作品,领略
大师的风范。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
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
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
文等。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
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
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
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
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
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三)文化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
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
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
【设计意图】本想在此对散文的分类做个小结,但是存在难度,因为散文的分类无统一定论,而文化散文的相关资料也不是很多,
所以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在文本讲解中可以归纳概括出文化散
文的特点,让学生做具体的认知。
(四)问题探究(采取的主要方式:小组讨论,小组互评,教师补充)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参考: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
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篇幅短小,富
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社交诗
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参考: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文章第1段,
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
的特点。
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
对比,是把中
外诗歌做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
说理辩证周密。
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设计意图】这个小题较第一小题更深入文本一步,实为赏析文本的写作特色,这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地方,目的是让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也就是现在提倡的知识迁移。
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一些特点: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请结合文本来说说这三个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概述归纳文化随笔的特点,是有难度的,可以转变一下思维,教师可以展示答案,让学生先理解,再结合文
本进行解说,这样对文化随笔的认知会更系统和深入。
4.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
点?(参考略)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后,才能运用自己累积的知识做评价;阅读这类带有议论性的随笔,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需要学
生提取的,但是要明确一点,作者的观点是一种思考,学生可以接
受或者批判的接受,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内容观点,对学生来说是
一个范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够调动他们积淀的知识。
5.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参考:文章在比喻中结尾:“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
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
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
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
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之于研究
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抓住了作者的一个语言特征──善用比喻,这个小题实则语言品析。
【问题探究的整体思路】设计的问题来自课后练习和教参,因为这些问题的表述带有启发性(题目的表述可以让学生读到很多的有效
信息)并能紧扣文本,重点突出。
在选取小题之后,按能力层级进行
编排,引领学生步步深入。
七、课后练习
1.试写篇文化随笔。
(字数不限)
2.给第三单元做个小结。
(整理三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及作者的主
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