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内容预览:1.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 ,理解“散文形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2.解释以下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 ,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 ,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 ,木质坚实 ,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 ,高。
3.〔1〕粗读课文 ,给文章分段 ,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 ,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还击国民党文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 ,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 ,坚持和平 ,反对内战 ,反专制。
1948年到达大连 ,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中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文学常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等等。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虬枝纵横决荡秀颀傲然挺立恹恹欲睡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关于文体知识:1、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1
《白杨礼赞》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教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及结构,了解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重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到黄土高原,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朗读课文,掌握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倔强.(jiànɡ)毡.(zhān)子倦怠.(dài)主宰.(zǎi) 虬.枝(qiú) 秀颀.(qí)古刹.(chà) 婆娑..(pó suō) 恹.恹欲睡(yān)坦荡如dǐ(砥) qián(潜)滋暗长无边无yín(垠)2.分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1)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2)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对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4、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作者作品介绍3、读准字音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 án) 无边无垠(yín) 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 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4、思考:(1)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课文,提高鉴赏能力。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赞美自然景观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修辞手法分析和作文写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迁移。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破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三、品读文本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说课稿 语文版
《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散文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三、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一)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四)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具体作法: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3、学会运用替换法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七、教学程序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2、课文分析(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4、布置作业(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积存词语。
二、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把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明白得课文中记叙、描述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出示课题一、预习检测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二、说明以下词语秀颀:美而高。
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漠无边的意思。
坦荡如砥.(dǐ)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取得的。
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作者简介(学生负责,教师补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经常使用的笔名有茅盾等。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破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闻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他早年丧父,常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导入新课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柳树,一幅是白杨树,同窗们对照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要认真观看白杨树,看外形有什么特点。
四、初读感知一、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如何的情感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赞美之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一般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实在是不一般的一种树。
第6段:这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决不是一般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看是由远及近,情感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情感不单单是赞美,还有崇拜之情。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说课稿 语文版(2021年整理)
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白杨礼赞》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
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四篇都是抒情散文。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
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前言《白杨礼赞》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作,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蜕变,表达了对白杨树的敬重和崇敬之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探索与感悟。
该文句式简练、语言优美,可作为九年级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材料。
本文将提供一份以《白杨礼赞》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的1.了解《白杨礼赞》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3.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向学生传递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阅读《白杨礼赞》,了解文章背景,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文中部分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学生讲解等方式,引入白杨树的基本特征和形态,引导学生对白杨树的形态和意义产生思考,进入本节阅读《白杨礼赞》。
第二节: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白杨礼赞》,注重学生对文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带着问题阅读,如:1.作者在《白杨礼赞》中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哪些表达方式?2.文中有哪些生动的形象描写?这些描写有哪些构思巧妙之处?3.文中使用的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三节: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1.你读完《白杨礼赞》后,有何感悟?2.你认为该文有哪些教育意义?3.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景观,并在心里为其欢呼,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第四节:表达让学生单独撰写一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白杨树之美的感悟,练习写作表达,加强对文学形式和感性体验的理解。
第五节:课堂点评在课堂上,让学生逐个发表自己的文章,老师与学生逐步剖析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激发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表达能力的动力。
五、教学评价1.进一步掌握《白杨礼赞》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学形式;2.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通过交流和表达,深化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4.在写作中积累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提高写作素养。
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
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第1课白杨礼赞(看起来有点乱,把它复制到word里面就会好起来)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2__16页。
《白杨礼赞》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茅盾散文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把握散文的特点,特别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蕴涵的深刻思想感情。
4.把握课文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文章的注释,默读或朗读文章。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也反衬出作者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散文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
◆难点1.理解文章表达上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方法。
2.文章对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格的恰当使用。
3.对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军民积极向上精神的理解。
◆教学突破1.用图片和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使学生体会散文的意境。
3.指导学生多练习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准鱼◆教师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以及有关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的电影片段。
2.根据课堂讨论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3.准备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
◆学生准备1.课前作好预习,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的知识,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
2、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2、解释下列词语秀颀:美而高。
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坦荡如砥.(dǐ)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作者简介(学生负责,老师补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导入新课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柳树,一幅是白杨树,同学们对比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要认真观察白杨树,看外形有什么特点。
四、初读感知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赞美之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最后齐读一遍。
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外部形态:参天耸立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4、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5、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6、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8、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五、研读课文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明确:第5-8段;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明确:共两层第一层次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作者用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深情的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明确: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这一段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4.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6.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六、总结全文1、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2、体会文章的特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3、标题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七、拓展延伸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使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八、板书设计九、作业布置(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倔强挺立(juè)B.开垦(kěn)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虬枝(qiú)C.锤炼(chuí)秀颀(qí)外壳(qiào)恹恹欲睡(yàn)D.毡子(zhān)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出坦荡如砥(dǐ)(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B.视野贱视挺拔积雪初溶C.靠拢错综质朴诸如此类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三)、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2.为什么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说是“伟丈夫”?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四)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册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