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11章 经别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在线阅读 + PDF版本(繁体+简体) + ⾳频朗读⾳频:育⼼经典基础套装⼉童读经诵读黄帝内经论语易经⽼⼦唐诗⼤学中庸三字经等赖国全[黄帝内经]素问⽂字版繁体竖排.pdf[黄帝内经]素问⽂字版简体横排.pdf医学四⼤名著(黄帝内经,⾦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rar黄帝内经.txt[育⼼经典]黄帝内经1-7.pdf下⾯有在线阅读版:《黄帝内经》⽬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序重⼴补注叙第⼀篇上古天真论第⼀篇九针⼗⼆原第⼆篇四⽓调神⼤论第⼆篇本输第三篇⽣⽓通天论第三篇⼩针解第四篇⾦匮真⾔论第四篇邪⽓藏府病形第五篇阴阳应象⼤论第五篇根结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第六篇寿夭刚柔第七篇阴阳别论第七篇官针第⼋篇灵兰秘典论第⼋篇本神第九篇六节藏象论第九篇终始第⼗篇五藏⽣成第⼗篇经脉第⼗⼀篇五藏别论第⼗⼀篇经别第⼗⼆篇异法⽅宜论第⼗⼆篇经⽔第⼗三篇移精变⽓论第⼗三篇经筋第⼗四篇汤液醪醴论第⼗四篇⾻度第⼗五篇⽟版论要第⼗五篇五⼗营第⼗六篇诊要经终论第⼗六篇营⽓第⼗七篇脉要精微论第⼗七篇脉度第⼗⼋篇平⼈⽓象论第⼗⼋篇营卫⽣会第⼗九篇⽟机真藏论第⼗九篇四时⽓第⼆⼗篇三部九候论第⼆⼗篇五邪第⼆⼗⼀篇经脉别论第⼆⼗⼀篇寒热病第⼆⼗⼆篇藏⽓法时论第⼆⼗⼆篇癞狂病第⼆⼗三篇宣明五⽓第⼆⼗三篇热病第⼆⼗四篇⾎⽓形志第⼆⼗四篇厥病第⼆⼗五篇宝命全形论第⼆⼗五篇病本第⼆⼗六篇⼋正神明论第⼆⼗六篇杂病第⼆⼗七篇离合真邪论第⼆⼗七篇周痹第⼆⼗⼋篇通评虚实论第⼆⼗⼋篇⼝问第⼆⼗九篇太阴阳明论第⼆⼗九篇师传第三⼗篇阳明脉解第三⼗篇决⽓第三⼗⼀篇热论第三⼗⼀篇肠胃第三⼗⼆篇刺热第三⼗⼆篇平⼈绝⾕第三⼗三篇评热病论第三⼗三篇海论第三⼗四篇逆调论第三⼗四篇五乱第三⼗五篇疟论第三⼗五篇胀论第三⼗六篇刺疟第三⼗六篇五癃津液别第三⼗七篇⽓厥论第三⼗七篇五阅五使第三⼗⼋篇欬论第三⼗⼋篇逆顺肥瘦第三⼗九篇举痛论第三⼗九篇⾎络论第四⼗篇腹中论第四⼗篇阴阳清浊第四⼗⼀篇刺腰痛第四⼗⼀篇阴阳系⽇⽉第四⼗⼆篇风论第四⼗⼆篇病传第四⼗三篇痹论第四⼗三篇淫邪发梦第四⼗四篇痿论第四⼗四篇顺⽓⼀⽇分为四时第四⼗五篇厥论第四⼗五篇外揣第四⼗六篇病能论第四⼗六篇五变第四⼗七篇奇病论第四⼗七篇本藏第四⼗⼋篇⼤奇论第四⼗⼋篇禁服第四⼗九篇脉解第四⼗九篇五⾊第五⼗篇刺要论第五⼗篇论勇第五⼗⼀篇刺齐论第五⼗⼀篇背腧第五⼗⼆篇刺禁论第五⼗⼆篇卫⽓第五⼗三篇刺志论第五⼗三篇论痛第五⼗四篇针解第五⼗四篇天年第五⼗五篇长刺节论第五⼗五篇逆顺第五⼗六篇⽪部论第五⼗六篇五味第五⼗七篇经络论第五⼗七篇⽔胀第五⼗⼋篇⽓⽳论第五⼗⼋篇贼风第五⼗九篇⽓府论第五⼗九篇卫⽓失常第六⼗篇⾻空论第六⼗篇⽟版第六⼗⼀篇⽔热⽳论第六⼗⼀篇五禁第六⼗⼆篇调经论第六⼗⼆篇动输第六⼗三篇缪刺论第六⼗三篇五味论第六⼗四篇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四篇阴阳⼆⼗五⼈第六⼗五篇标本病传论第六⼗五篇五⾳五味第六⼗六篇天元纪⼤论第六⼗六篇百病始⽣第六⼗七篇五运⾏⼤论第六⼗七篇⾏针第六⼗⼋篇六微旨⼤论第六⼗⼋篇上膈第六⼗九篇⽓交变⼤论第六⼗九篇忧恚⽆⾔。

黄帝内经目录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4 第161章大惑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十二经别图表

十二经别图表

十二经别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别的资料,以便临床参考,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及治疗操作。

络脉,我也做了类似的整理。

链接: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别记载于《灵枢·经别》篇,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其循行有离(从经脉分出)→入(进入胸腹腔)→出(于头颈部出来)→合(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的特点。

本文整理《灵枢·经别》《古典针灸入门》和教科书的经别原文、图片和表格,并附《素问·缪刺论》相关文本,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别》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肾,3胆、4肝,5胃、6脾,7小肠、8心,9三焦、10心包,11大肠、12肺。

经别“离入出合”之腧穴“离入出合”是经别循行的特征,《内经》却未指出对应的腧穴,以致教科书认为经别无穴。

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所列甚详,与《经别》篇基本吻合,见下表。

《古典针灸入门》合穴歌诀(自拟)小海天井曲池求,尺泽曲泽少海游,委中阳陵足三里,阴陵曲泉阴谷流。

所入穴歌诀(自拟)中府肩髃气冲门,极泉臑俞委阴谷,天池百会环蠡沟,经别所入十二处。

汇合穴歌诀(自拟)经别汇合穴,大肠肺扶突,三焦包天牖,膀胱肾天柱,肝胆瞳子髎,小心脾胃睛。

经别的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内经》记载了经脉、络脉、经筋的循行和病候,而经别却有循行、无病候。

《古典针灸入门》借鉴《素问·缪刺论》给出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

病候,见后文各经别。

井穴,见下表,表中用穴与《素问·缪刺论》基本一致,个别稍异。

《古典针灸入门》歌诀(自拟)经别补井脾曲骨,大肠商商焦冲冲,胆经窍阴复至阴,唯此四经有不同。

经别症状的时辰节律《古典针灸入门》经别症状的起始与加重时间,与子午流注纳支法一致,见下图。

歌诀(《针灸大成》)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1膀胱之经别《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一道:即一条或一支),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项:约当天柱穴部),复属于太阳(张介宾曰:“足太阳之正,入腘中,与少阴合而上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一篇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一篇经别

本篇主要阐述了经别的出入离合及其走行的路线,所以篇名叫做"经别"。

那"经别"这一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循行的路线。

"经别",其实就是十二经脉之别道而行的局部,其循行的路线不仅部位深而且距离长--由四肢深入内脏,再由内脏出于头颈。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引,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节引、十二经水引、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提要】本段讲人体组成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情况以及学习经脉理论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

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

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

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

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根本理论,但只有精研医学者才能精通这门理论。

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微妙,是多么的困难。

现在,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

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

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应对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

所以本篇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皇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1》,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

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章,别为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提要】本段讲撰写针经的目的。

【注释】《1》毒药:古人将一般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石通称为毒药。

【白话解】皇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

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

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

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代出具体的形状。

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

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客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关于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的论述

关于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的论述

关于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的论述疏通经络是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连接全身脏腑和组织的网络,负责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

疏通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关于疏通经络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灵枢·经别篇》和《灵枢·经脉》等篇章中。

其中,《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了经络的重要性,称经络为“血脉之所行也”。

经络是人体内血液和气息流动的通道,它们是血脉的主要走向,贯穿全身。

如果经络通畅,气血就能够顺利流动,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就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

而如果经络堵塞,气血就会受阻,导致疾病的发生。

《灵枢·经别篇》中则详细介绍了经络的分布和主要的穴位。

经络分布全身,有经脉、络脉和经筋等。

其中,经脉是最主要的,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有许多重要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流动。

例如,《灵枢·经别篇》中提到的“十二经脉”的穴位,通过按摩、拍打、针刺等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疏通经络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

按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通过对经络进行适当的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的流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推拿则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疏通经络的方法,它可以调整经络的阻塞,促进气血的流通。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经络的方法,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气血的运行。

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促进经络的流通的方法。

疏通经络的好处是很多的。

首先,它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整阴阳平衡,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其次,疏通经络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毒养颜,延缓衰老。

此外,疏通经络还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脱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儒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隔循届三焦供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顺
!!!!!!!!!!!!!!!!!!!!!!!!!!!!!!!!!!!!!!!!!!!!!!!!!!!!!!!!!!"
目 录 ・ 1 ・
目录
黄帝灵枢经叙…………………………………………………001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002 本输第二………………………………………………………005 小针解第三……………………………………………………008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010 卷二 根结第五………………………………………………………015 寿天刚柔第六…………………………………………………017 官针第七………………………………………………………019 本神第八………………………………………………………021 终始第九………………………………………………………022 经脉第十………………………………………………………026 经别第十一……………………………………………………033 经水第十二……………………………………………………034 卷三 经筋第十三……………………………………………………037 骨度第十四……………………………………………………040 五十营第十五…………………………………………………041 营气第十六……………………………………………………042
中国古典文化大成・古典著作卷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出* 版: 学苑音像出版社 印* 刷: 北京密云红光印刷厂 开* 本: ’(# ((),,-’ ((* , $ ,印* 张: ,### 字* 数: "# , ### 千字 版* 次: "##, 年 ) 月第 , 版 印* 数: , & (, ### 书* 号: "%&’ % & ’’#(# & $"$ & ) 定* 价: "#’#! ## 元 ( 全 ,#) 册)

黄帝内经:素问第11章 五藏别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11章 五藏别论

五脏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原文】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翻译】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原文】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灵枢经别第十一》说解

《灵枢经别第十一》说解

《灵枢·经别第十一》说解《灵枢·经别第十一》说解顾名思义,“经别”即经脉之别络的意思,故《经别》之文,实乃《经脉》所言“别络”之补充说明,而其本意乃在于为《经脉》的正式出笼营造声势、烘托气氛(后面的《经水第十二》、《经筋第十三》等篇也是基于这个目的),所以一上来就先把十二经脉往至高无上的“天道”上靠拢。

其谓之云:“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很显然,这段话主要是为了凸显五脏六腑乃天道自然的结晶,而十二经脉恰恰正是五脏六腑的天然体现,于是十二经脉也就顺理成章地等同于“天道”了。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这里的“学之所始”是说初学者必从学习经脉理论开始;“工之所止”是说资深的医生反倒把经脉理论视为畏途,绝口不谈;“粗之所易”是说经脉理论一听就能明白掌握;“上之所难”是说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永远也说不清经脉的本质。

实际上,既然十二经脉应合于“天道”,而“天道”又是至高无上的自然意志,那么对人而言,就无所谓难易精粗了。

如同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谁都得这么过,只能无条件顺应,而无须揣摩其中的“为什么”。

所以,十二经脉的理论一经发布出来,无论你认识不认识,理解不理解,它都具有不容质疑的正当性、合法性,这就是这段开场白的本意。

接下来,就进入了本篇的主题:“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所谓“离合出入”,实际上就是循环动力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本意是:十二经脉的循环动力出自于什么地方?很显然,如果我们承认十二经脉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那么循环动力就是这个系统最关键的核心,就好象一架飞机上的发动机就相当于这架飞机的心脏一样。

在《经脉》篇我们已经说过,“别络”其实是阳气的意思,而古人认为,经脉循环的动力也就是出自于阳气,因此,本篇所谓“经别”,其实就相当于人身上的发动机,那是血气循环周流的动力所在,此所以把“离合出入”作为“经别”的实质。

灵枢经第十一篇经别之三歧伯讲六合之二

灵枢经第十一篇经别之三歧伯讲六合之二

灵枢经第十一篇经别之三歧伯讲六合之二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第七,歧伯讲,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的正经,从上到下运行,从肩部分别出来,进入腋窝部走入心系,联络小肠。

第八,歧伯讲,手少阴心经别出的正经,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联属于心系,再上走喉咙,出于面部,进入目内眦内眼角部位。

这是手太阳小肠经之别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别经在渊腋部会合上行的路线。

是六合中的第四合。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第九,歧伯讲,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正经,向上行,从头巅部别出又进入缺盆,下走三焦,散布于胸中。

第十,歧伯讲,手厥阴心包经别出的正经,从渊腋下三寸处进入胸中,联络三焦经。

向上又顺喉咙行走,从耳后出,在少阳完骨下部位与少阳经相会合。

这是六合中的第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第十一,歧伯讲,手阳明大肠经别出的正经,从手到胸膺乳部,别出于肩,进入柱骨,下走大肠,又上行联络肺,再顺喉咙行走,从缺盆处出来,合于手阳明经。

第十二,歧伯讲,手太阴肺经别出的正经,进入渊腋部少阴经之前,再进入肺,散布于大肠,又上出缺盆,顺喉咙,重新与阳明经相合。

这是六合中的第六合。

这一篇指明了十二正经都有别出的路线,而且别出的路线后来都与相应的阴阳表里经相会合,称之为六合。

六合对于阴阳表里经络配合取穴治疗有关疾病很有实用意义。

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卷

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卷

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卷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卷第七十三篇:官能第七十四篇:论疾诊尺第七十五篇:刺节真邪第七十六篇:卫气行第七十七篇:九宫八风第七十三篇:官能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

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

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

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髴。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原文典籍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原文典籍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黄帝内经《灵枢》是古代中医的重要著作之一,涵盖了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辨证论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灵枢》的原文出发,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灵枢》一书共有81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脉、气血、脏腑、五脏六腑等内容。

下篇则侧重于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灸、饮食调养等。

整本书以黄帝向岐伯提问的形式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其中,《灵枢》第一篇《天年》讲述了人的寿命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书中认为人的寿命与天地之气相互作用有关,而这种作用又通过经脉来实现。

《天年》一篇的观点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灵枢》中还提到了“虚实”、“寒热”、“治法”等重要概念。

其中,“虚实”是指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寒热”是指人体内外温度的变化以及对应的病理症状,“治法”则是指中医对疾病进行治疗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方针。

这些概念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另外,《灵枢》中还强调了平和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人以四时平和为期”,强调了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平衡。

平和是中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研读《灵枢》一书,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虽然本文无法展示原文中的具体内容,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了对《灵枢》的基本了解,同时激发大家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兴趣。

如果对黄帝内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黄帝内经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极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灵枢经别经水经筋

灵枢经别经水经筋

【经别第十一】《灵枢》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人奈何?妨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人于胭中,其一道下届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眈,散之肾,循管当心人散;直者,从管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阳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此为一合。

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骼入毛际,合于厥明;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毗也足厥阴之正,别跑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牌,人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颤136颁,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足太阳之正,上至滚,合于阳明,与别仅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此为三合也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人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自内附。

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王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人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肌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阻之前,人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此六合也【经水第十二】《灵枢》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11手少阳三焦经

11手少阳三焦经

简述体表路线、体内联系
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 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 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 颊、目眶下和耳内。
【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谆谆,嗌肿, 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 (1) 。汗出,目 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 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 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 至zhuo.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过客主人 (7) ,前交颊, 至目锐眦。
【注释】
(1)两指之间--的指第4、5掌骨间。 (2)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中。 (3)臂外两骨--指前臂背(伸)侧,尺骨与
桡骨间。 (4)臑外--上臂后(伸)侧。 (5)膻中--膻音坦。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6)遍--原作编。或误“循” (7)客主人--即上关穴之异名。
定 位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 0.1寸(指寸)。 解 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 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 神经。 主 治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 舌强,热病,心烦。 配 伍 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 出血;可灸。 附 注 三焦经井穴。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 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 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 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 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 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手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 (1) ,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 于胸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经别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人身都与自然界的现象相适应,内有属阴的五脏分别相应着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方;外有属阳的六腑以应六律。

六律有阴有阳以应阴阳诸经,合于时令的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辰、十二经脉。

这就是五脏六腑和自然界现象相适应的情况。

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人体的生存、疾病的发生,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都与经脉的作用有关。

初学医者必须学习这些经脉理论,即使是高明的医生也要留心经脉。

庸医认为经脉易学,而高明的医生却认为难以学精。

请问经脉在人体内离合出入的道路是怎样的?
【原文】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翻译】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问得很高明。

这些经脉离合出入道理是一般庸医往往忽略过去的,只有高明的医生才留心研究它。

我详细地说一下吧!
【原文】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翻译】足太阳膀胱经的正经,别行入于膝腘窝中,其中有一道至尻下五寸处,别行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本腑,再散行至肾脏,沿脊内上行,当心脏的部位入内而散;其直行的,从脊上出于项部,再入属于足太阳本经经脉。

这就是足太阳本经之外别行的一经。

【原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翻译】足少阴肾经的正经,行到膝腘窝中,别行与足太阳经相会合,上行至肾脏,当十四椎处,外出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经脉,系于舌根,又出于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

这是足太阳与足少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一合。

但这一合并不是经脉的旁通交会,而是正经自相出入离合,成为阴阳相成的循环道路。

【原文】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翻译】足少阳胆经的正经,上行绕大腿入于阴毛中,与足厥阴肝经相合。

其别行的一脉,入于季肋之间,沿着胸里,入属于胆本腑,散行上至肝脏,通过心部,上行挟咽喉的两旁,出于腮部与下巴的中间,散布于面部,系于目系,与足少阳本经会合于眼外角处。

【原文】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翻译】足厥阴肝经的正经,自足背上别行,上至阴毛中,与足少阳胆经相合,与胆经的正经偕行。

这就是足少阳与足厥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二合。

【原文】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牌,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翻译】足阳明胃经的正经,上行至髀部,进入腹里,属于胃本腑。

散行至脾脏,上通于心,沿咽部出于口,上行鼻头鼻梁,还绕目系,合于足阳明胃经脉。

【原文】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翻译】足太阴经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合于足阳明胃经,与足阳明别行的正经向上偕行,上络于咽部,贯串于舌根。

这就是足阳明和足太阴表里阴阳配合的第三合。

【原文】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翻译】手太阳小肠经的正经,是自上而下的,从肩胛关节处别行入于腋下,走入心脏,系于小肠本腑。

【原文】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翻译】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别行入于腋下渊腋穴两筋之间,属于心主,上走喉咙,出于面部,与手太阳经的支脉会合于内眼角。

这是手太阳和手少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四合。

【原文】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翻译】手少阳三焦经的正经,是自上而下的,从头顶而下,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本腑,散行于胸中。

【原文】手心主之正,别入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翻译】手厥阴心包络经的正经,别行于渊腋下三寸处,入于胸中,别走属于三焦,上沿喉咙,出于耳后,与手少阳三焦会合于完骨之下。

这是手少阳和手厥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五合。

【原文】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翻译】手阳明大肠经的正经,从手上行沿侧胸乳部之间,别行出于肩髃穴处,入于柱骨,下走至大肠本腑,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喉咙,入于缺盆,与手阳明经相合。

【原文】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翻译】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别行入于渊腋穴手少阴经的前方,入走肺脏,散行至于大肠,上出于缺盆,沿喉咙,再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合。

这是手阳明与手太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六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