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山东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

合集下载

二战后的复习课件

二战后的复习课件

(4)对体系的评价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由战前以欧洲为中心转变为以 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积极影响: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把不同社会制 度的国家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 势,这是一个进步。 消极影响:
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导致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 势紧张。
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开始 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 27.答案要点:(共10分)
• ②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 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 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 材料三 联合国之旨为:维持国际和平 及安全 ,……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 及国际法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 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促成国 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 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 题。 ——《联合国宪章》 • ③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联合国 宗旨与国际联盟宗旨的不同之处,以 及它反映了世界怎样的一种趋势?(2分)
三、联合国的成立
(1)成立时间: 1945年 10月 (2)总部所在地: 纽约 (3)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4)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四、对德、日法西斯的审判
1、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1)纽伦堡审判 (2)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2、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2)东京审判
C,雅尔塔体系 D,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5、联合国规定安全理事会的五个 常任理事国的任何一国都有否决 权,这表明它实行( ) A,和平共处原则 B,主权平等原则
C,大国一致原则
D,国际合作原则
6、下列关于二战后对德、日两个法西 斯国家处理表述正确的是( )
A,对两国实行军事占领
B,两国法西斯分子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C,两国原有的政治制度被彻底摧毁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选修3 3第二次世界大战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选修3 3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 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 略,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解析】第一问,判断英国是不是“好心肠”,应该从 这种“中立”的后果来思考问题,这种中立以牺牲他国为代 价换取了自身暂时的安全,是不是“好心肠”就很清楚了; 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可以从这种所谓的“中 立”给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并导致的后果的 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再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即可。第二问 涉及到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要明确史料不同于历史实物, 具有主观性,不可盲信,所以要结合史实,去伪存真辩证客 观看待。也可多借助其他的史料多方加以佐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爆发: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 (2)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重创美军 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1)过程:①1941 年 3 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 实际上与英国结盟;②1941 年 8 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 《大西洋宪章》 ,苏联表示支持;③1942 年初《联合国宣 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2)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 量,扭转了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 础。
2. (2011· 山东 · 35)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 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
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 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件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件

作业:
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世界政治形 势的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分别有哪些 表现?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国际形势紧张与动荡的原因:
1、美国的霸权主义 2、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一些地区和国
家内部固有的矛盾(种族、民族、宗 教、领土等)随即爆发。 3、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上升
材料1:1996年9月,包括中、英、美、法、俄等 国在 内的149年国家先后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同:本质相同,建立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 异:序形式不同:
冷战时:遏制苏联、扩大自己势力, 与苏联争夺霸权。
冷战后:扩展战略,扩展自由世界的 疆域、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 地区事务的力度。
南联盟
刚果
索马里
1999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幌子,对主权 国
家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国际形势缓和原因:
1、冷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 2、冷战后,大国间的争夺转为以科技为先
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4、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和平力量增强。 5、一些国际组织在促进和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请思考: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20世纪前两次 大的国际格局变动有何不同?据此分 析当今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D、“一超多强”局面将不会改变
2、1991年西亚的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
区性战争主要是由于-----------------------------( D )
A、美国的霸权政策
B、西方国家的干预
C、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新人教版选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1.经济大危机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摆脱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大战策源地形成(1)1933年1月,德国总统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1)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

(2)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4)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4.轴心国集团形成(1)背景: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1936~1937年期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3)影响: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1939~1941年):纳粹德国运用“闪电战”战术,横扫大半个欧洲大陆,法国投降,意大利正式参战,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势力达到顶峰。

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第二阶段(1942~1943年11月):这是战争的攻守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使反法西斯国家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迫使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单元综合5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单元综合5

解题技巧揭秘
-12-
解析:题眼是“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题干材料 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发展来分析朝鲜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际 上看是美苏冷战,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是朝鲜半岛内部争夺的结果, 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朝鲜的战略地位内容,A项排除;B项也无 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D项说法错误,北约与华约的矛盾焦点是欧洲, 而且题干材料也无从体现。 答案:C
表现 (1)20 世纪 50 年代,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 对削弱。 (2)20 世纪 60 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趋向 瓦解。 (3)20 世纪 70 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 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振兴等因 素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解题技巧揭秘
-11-
例题(2015黑龙江高三阶段性统一测试)“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 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 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 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 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 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美苏冷战及朝鲜半岛内的争夺 D.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解题技巧揭秘
-10-
所谓限制性条件是指试题对答案诸多的限制条件,使答案具有唯 一性,解答此类选择题主要紧扣“条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紧扣限制性条件。限制性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 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 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 了解题的钥匙。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 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 (2)挖掘隐含的条件。限制性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 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 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 (3)重点关注程度词。题干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 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 留余地。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跨考点综合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跨考点综合课件

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
击……”的文字,该条约是
A.《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D.《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 “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表明此时战争已进入最后关头,日本
的失败已成定局,由此可判定B项是正确答案。
12345
解析 答案
5.命题点 世界意识——中国抗战的世界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 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 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 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解析 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 政治意义。 答案 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 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从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
12345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 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 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 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 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答案
2.命题点 空间观念——苏德战场战役 下图所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林战役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呈现 钳形攻势,此图是教材上的图片,故选B项。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3课时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3课时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聚焦重点
重点一
史论突破
“红色警戒”与“柏林危机”——两极格局对峙局 面的形成
[史论要点]
要点1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 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打破,为形成新的 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
3.(2009· 海南单科,20,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美国出台这 两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共产主义,对抗苏联。
识图读表
一、读图释义
图1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释史明义
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战后美苏争霸,在全球范围内对
峙。 (2)图示内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于1955年, 对峙的形式是冷战,也表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两 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
平。
[解题答题示范]
【高考典例】 (2013· 江苏文综,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 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 确的是 ( )。
成。
(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战后美苏“冷战”,及“冷战”原 因、影响等。
图2 柏林墙修筑
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1948年美苏“冷战”加剧,双方未 能就德国统一达成协议。 (2)图示内容: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1949年在美
苏的支持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1961年“柏林
合作探究: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联系 如何? 答案:(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 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 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2)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三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第46讲
真题体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知识必备 诠释史论
-11-
4.(2015山东,49)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 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 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 作。
选修三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第46讲
真题体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知识必备 诠释史论
-9-
3.(2018课标全国Ⅲ,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 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 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 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 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 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 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 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选修三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第46讲
真题体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知识必备 诠释史论
-4-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 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 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 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 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 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 两种认识的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选修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8张ppt)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选修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8张ppt)

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际格局演变为以_____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③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两极格局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
美国 一跃成为头号经济军事强国 (1)二战后_____ 条件 (2)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3)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Hale Waihona Puke 阵营的形成 形 成第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 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知识系统整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
(3)德、日、意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绥靖 政策和美苏的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 (4)英法_____ 发。 (5)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
体。
2.进程 (1)战争爆发初期阶段: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法国沦陷;不
列颠之战。 (2)扩大: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斯大林格勒 战役;太平洋战 (3)转折:苏德战场——____________ 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 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 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
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
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 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 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 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 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 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二战后国际关系【70ppt】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二战后国际关系【70ppt】
(1)时代主题: 二战后世界整体化进一步发展; (2)主要原因: 主要国家力量消长及其战略意图的影响
实力:战后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美国: 战略意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苏联: 实力: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战略意图:对抗美国,保卫安全;推行“大国沙文 主义”在东欧扩张,控制社义国家
1、杜鲁门认为“全世界应该 采取美国制度 ”。 2、马歇尔和贝文认为“纳粹 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多大 区别。 3、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和哥 伦比亚大学校长艾生豪威尔 在一次国家教育协会小组会 议发布规定: 所有共产主义者都“应该 被排除在聘用的教师之外”。 《五十年伤痕》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但美苏大致均势
英法等西欧国家:二战使得实力普遍衰落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1)根源: 世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 (2)主要原因: 主要国家力量消长及其战略意图的影响
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但美苏大致均势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指的是什么?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总统杜鲁门
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没有它, 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 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 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 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 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 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 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发展本国经济;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实现霸权战略

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 选修三第53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 选修三第53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 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它们对外侵略扩张, 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2)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 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
(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
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 大的一次空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 (1)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
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
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
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 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 展。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
[史料拓展] 1.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德日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日益不满。 (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 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 两个战争策源地。
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课件 岳麓版选修3(山东专用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课件 岳麓版选修3(山东专用版)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针对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后果而发 表。
③20世纪60、70年代反战运动兴起。
④国际和平年,1986年“国际和平年”。
(3)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
③在组织上走向统一、走向跨国行动。
(4)作用 ①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②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
第 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
一、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雅尔塔体制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美苏实力超群:双方力量势均力敌。 ③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尖锐对立。 ④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计划中 的最大障碍。 (2)过程 ①美国:ɑ.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b.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c.军事上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ɑ.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b.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 员会;c.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标志:1955年华约的建立。
①领土争端是两伊战争最主要的原因,争夺石油是领土争端的根源。
②两国在民族、宗教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③争夺地区霸权是两伊战争重要原因之一。 (2)经过:1980~1988年进行了三个阶段战争。
(3)结果:双方势均力敌,两国国力受到严重削弱,1988年两国停战。
6.海湾战争 (1)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拒绝执行联合国决议。 (2)过程 ①1991年,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 军事行动。 ②分为空中打击和地面作战两个阶段。 (3)特点: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 争。
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在重大问题上,5个常任理事国 拥有否决权。 (2)联合国的作用 ①初期被美国所操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
争夺:为了分赃和称霸而相互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 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建议;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 等。勾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俄经济封锁和 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 点。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发生了一些动摇,但 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故选D项。
能力依托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历史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备考指导 1.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出现、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危害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及其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概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摘编自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体现了泰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看法,即欧洲重新划 分的现状能否继续保持下去。
(2)材料二表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都是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 界。
[探究运用]
(1)概括材料一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欧洲霸权;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欧洲现状能否继续保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 共同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评价: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针对欧洲;第二次世 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选修Ⅲ第4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选修Ⅲ第4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2)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 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五)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 战争,它历时 6 年,波及 61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 亿人口,人类 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昭示人们:各国必须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 战,才能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
重难点 2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续表)
(续表)
(续表)
重难点 3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重难点 4 冷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 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 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影响。 (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 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冷战导致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民主的 行为。
(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 余毒未消。
(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 胁着人类的生存。
[典例](2019 年全国Ⅰ卷)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 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 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 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 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 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 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 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课件: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与国际格局下的中国外交(共52张PPT)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课件: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与国际格局下的中国外交(共52张PPT)
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
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 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原因: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 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
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2008·全国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 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C.军202事2/6/3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 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 响。
2022/6/3
(2016·课标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 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 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 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 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 断上升。
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下的中国外交
◆“一条线”,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主要内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80、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的中国外交 ◆“全方位”,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 主要202内2/6容/3 :以联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两极世界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1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 3多极化趋势中的“冷战”思维 4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的影响 5综合 6一、选择题1.所谓“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金钥匙B.和平秩序正受到军国主义的挑战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解析:B 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有人拿着钥匙想要开启被雅尔塔体系锁住的军国主义,这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

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对峙,A项错误;C项与漫画主旨无关,D项与漫画主旨相反,均排除。

答案为B。

2.1969年,联邦德国推出“新东方政策”。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

据此,联邦德国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C.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D.调和美苏之间的敌对关系解析:B 尽管1969年国际关系的主体是两极对峙,但在一定范围内仍有两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就是其中的典型体现。

联邦德国的政策只能是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所以A项表述错误;当时大的国际关系主体仍然是“冷战”,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联邦德国和东方国家的关系,没有涉及美苏,D项错误。

3.(2018·重庆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三单元主题探究18二战后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三单元主题探究18二战后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教学课件

示例二 作者认为“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准确地预测了二战之后世界局势的演变。二战结束之后, 英、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国战后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产生 了尖锐矛盾。英、美、苏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1947年, 杜鲁门发表“杜鲁门主义”的演 说,对苏联发动冷战。1949年,美国和英国等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正式 形成。 【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漫画中的形象及地球上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鹰应该代表美国,狮子应该代表 英国,熊应该代表苏联,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即可。第(2)问,评述类型的试题需要评价加上论述的答题思路。 如果认为《三个世界》不符合世界发展形势,便要解释清楚三个国家的实力如何,并说明是哪一个国家实力不足 或是还有其他国家可以与上述三个国家进行对峙。如果认为材料“看上去, 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 正确的,便需要解释为何协商是困难的,可以从国家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及其表现着手进行解释。
组织答案: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中美关系的改善增加了苏联的压力;苏联军备竞赛开支 巨大,经济压力大;削减军备、缓和关系符合双方利益;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增长乏力;欧共体实力增 强和日本崛起带来挑战;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较低,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考向预测: 1.以特定时期的国际关系状况为切入点,考查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等。2.以大国间的关系变化为切 入点,考查特定历史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背景、意义等。
——摘编自吴广伦主编 《老漫画中的美国史》
(1)提取材料信息,对漫画塑造的三个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评述作者在漫画中表达的观点。பைடு நூலக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用 ①初期被美国操纵。 ②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裁军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
④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 ⑤展开了人道主义援助。
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年,第一届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 行;1950年,第二届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针对核战争对人类带来 的严重后果而发表。
第 2讲
一、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
1.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两极格局形成,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 90%以上的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1年停战谈判; 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3)影响 ①二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国不 可战胜的神话。 ③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②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材料一
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的关系 有人认为“一国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 大。”这是不科学的观点。一国是否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直接取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而对外政策则是由国家利益和国 家性质决定的。国家性质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必然采取不同的 外交政策。
局部战争
(2011·怀化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二、和平与发展的展望 1.联合国 (1)成立 ①设想: 1941 年 8月,英美签署《大西洋宪章》; 1943年 10月, 苏、中、英、美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②成立: 1945 年 6 月,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 10月, 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 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 ④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在重大问题上五个常 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②第二次:1965年8月至9月。 ③第三次:1971年因东巴基斯坦问题发生尖锐对立而爆发。
(3)结果:三次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核心问题是克什米尔问题。
5.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
(2)过程与结果:1980年底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 ①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②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 ③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6.海湾战争
(3)美国反战运动:主要反对侵越战争。 (4) 国际和平年: 1982 年第 32 届联大确定 1986 年为“国际和平 年”。198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
3.和平与发展 (1)关系: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 平的有力保证。 (2)和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发展关系到世界的繁荣与兴 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联系加强,彼此影响直接;经历大战、 冷战、局部战争和核武器威胁,人民渴望和平;解决全球性问 题最终取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
(3)中东和平进程
①背景:六日战争和十月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②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 ③问题:耶路撒冷地区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4.印巴战争 (1)原因: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宗教、民族、领土边 界问题;美苏大国的介入。 (2)过程:三次印巴战争
①第一次: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 权而爆发。
(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 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2)过程: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 பைடு நூலகம்决议,战争结束。
(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
(4)特点: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1)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在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受政 治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 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 解决。战争过程中往往是作战与谈判相配合,“边打边谈”, “打打谈谈”,而其结局多以外交谈判或政治妥协方式解决。 (2)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目的有限;规模有限;时间有限; 空间有限。 (3)战争爆发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往往以突然的方 式给对方以猝不及防的打击,造成既成事实和有利于己的局面, 突然袭击可以达到“闪击致胜”、“初期致胜”的目的。 (4)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现代局部战争的战场,有人称为是“新 式武器的试验场”。战争规模有限,但现代化程度很高,消耗 巨大。科学技术越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高技术性也随之增强。
3.中东战争 (1)中东问题原因 ①历史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相继统治,增加 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 ②地理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成为大国争夺的地 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纷争,为大国插手干涉提供了机会。 ③国际政策: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美国支持犹太人在此 建国,联大决议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反差成 为冲突关键。
(2)历次中东战争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 ):1948~ 1949年,阿拉伯国 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②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埃及同英法、以 色列因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而交战。结果英法撤军。 ③第三次中东战争 (六日战争 ):1967年,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埃 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 ④第四次中东战争 (十月战争 ):1973年,埃及、叙利亚同以色 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2) 过程:特种战争 (20 世纪 60 年代初 )—— 局部战争 (1964 年 )——转折 (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①是美国二战后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陷得最深的一场战争, 迫使其改变对外战略。 ②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