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维生素d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营养物质,如果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偻病或骨软化症,对儿童、成人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下面介绍维生素d的作用。

1、促进钙、磷的吸收维生素d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促进作用,就是推动钙、磷的稀释,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症,因为佝偻病就是由于维生素d缺少而引发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

2、预防癌症维生素d对调节细胞产卵存有一定促进作用,而癌症患者体内则缺少这种调控机制。

因此,通过避免细胞过度产卵,维生素d就能够防治某些癌症。

3、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几率维生素d可以减少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而胰岛素耐受性就是引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4、缓解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可以杀虫人体自身的细胞。

科学家指出,维生素d可以起著免疫系统抑制剂的促进作用,他们指出,它也许能够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5、调节血压维生素d为颈部甲状腺上的副甲状腺所利用。

这些腺体排泄出来一种调节体内钙水平的激素,钙则协助调节血压。

1、骨头疼痛。

缺乏维生素d的成年人更容易发生骨骼和肌肉疼痛,冬天尤其如此。

早晨起床时关节有僵硬感。

2、心情抑郁症。

维生素d可以提升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进而提升心情。

研究辨认出,补足维生素d可以大大降低抑郁症发作几率。

3、年过50。

美国癌症协会表示,年纪越大,皮肤产生维生素d的能力就越弱。

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相对更多,晒太阳的时间相对较少,也就更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

4、Immunol或营养不良。

身体脂肪过多可以减少血液维生素d水平。

其原因就是维生素d具备脂溶性特点,身体脂肪越多,就越难被“吸收”。

Immunol或营养不良人群可能将须要补足更多的维生素d。

5、深色皮肤。

多项研究表明,皮肤色素是自然防晒霜。

涂抹防晒指数为30的防晒霜会使皮肤制造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97%。

皮肤黝黑的人晒太阳时间需要增加10倍才可获得与白色皮肤人群相同的维生素d。

6、头部快乐流汗。

头部快乐流汗就是维生素d缺少的典型症状。

维生素素d作用与功效

维生素素d作用与功效

维生素素d作用与功效维生素D,也称为阳光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之一。

它在人体内被合成并储存,并且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和饮食摄入补充。

维生素D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健康、支持免疫系统功能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维生素D的作用和功效,以及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1. 骨骼健康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

它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因子。

维生素D通过肠道黏膜上维生素D受体的激活,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从而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骨密度。

维生素D也可以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

2. 免疫系统功能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至关重要。

它可以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调节T细胞的应答,增加抗原递呈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这些效应使得维生素D能够提高机体抵抗感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发生、减少过敏反应等。

一些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心血管保护维生素D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维生素D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脂代谢等,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癌症预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某些类型的癌症。

维生素D能够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然而,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仍需更多研究来明确。

5. 糖尿病预防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D能够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维持血糖的稳定。

缺乏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性较强,而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维他命D和糖尿病的关系

维他命D和糖尿病的关系

维他命D和糖尿病的关系摘要:目前,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维生素D能广泛的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等基本生理功能已经被国际研究学者所认可。

两种免疫,即自适应和天生的,是由1,25(OH)2D3所调节的。

而维生素D的性质表明,它可以发挥潜在的治疗作用,预防1型糖尿病(T1DM)。

假设,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可能影响免疫调节的模式和后续进展T1DM的遗传易感个体。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T1DM的关系模式中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D/类似物对感染人群的免疫规定。

在2型糖尿病(T2DM),维生素D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灵敏度。

2型糖尿病和维生素D之间成反比关系,从横断面性和前瞻性对其关系进行研究,但是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大量精心设计的、可控制的、随机介入的研究,来发现维生素D和钙在2型糖尿病中起到的潜在预防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β-细胞,维生素D,胰岛素1 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一直被称为抗佝偻病素或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植物和蔬菜。

维生素D3是由皮肤通过固醇类的合成法从7-dehydrocholetserol(7-DHC)合成而来的,当7-DHC暴露在阳光的紫外线B型射线(UV-Brays290–310纳米)(图1)中的时候,2,3维生素D3就会形成。

黑色素,皮肤色素沉着,服装和防晒霜等会限制维生素D3的制造。

UV-B rays辐射强度因纬度而异。

因此,离迟到越远的地方,可以用于合成维生素D3的UV-B rays就越少。

5维生素D需要羟化两次成为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必须先转换为25 hydroxyvitamin D3(25OHD3),进一步为1,25(OH)2 vitamin D3。

2 维他命D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2.1 机制2型糖尿病的主要缺陷是: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和系统性炎症。

主要原因是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所导致的。

也就是说制造足够的胰岛素可以缓解或治愈2型糖尿病。

2.2 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维生素D在许多方面能促进胰腺β-细胞的功能。

维生素D在预防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维生素D在预防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维生素D在预防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张宁;丁晓华;何瑞臻;周瑞;张雪芬【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2(29)27【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可引发早产、巨大儿、胎膜早破、新生儿低血糖、羊水过多及剖宫产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

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严重威胁到母婴健康。

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维持葡萄糖耐量的正常范围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妊娠期间孕妇在体内激素水平及胎儿骨骼生长发育等因素作用下,对于维生素D需求增高4~5倍,尤其在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

孕妇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为妊娠安全提供保障。

本文对近年来维生素D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不同剂量维生素D缺乏、不同补充途径、不同补充时间以及联合不同辅助治疗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及母婴结局影响的研究,旨在为维生素D在临床应用中改善妊娠期糖尿病不良母婴结局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4页(P34-37)【作者】张宁;丁晓华;何瑞臻;周瑞;张雪芬【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相关文献】1.孕中期预防性应用维生素D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临床效果2.血清C反应蛋白、25-羟基维生素D3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意义3.几种膳食模式在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4.脂联素、维生素D与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5.孕期预防性给予高剂量维生素D对维生素D缺乏肥胖症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生素D与糖尿病胰岛功能相关性研究现状

维生素D与糖尿病胰岛功能相关性研究现状

及 肾脏 两次 羟化过程形 成活 性激 素代谢 物 1,25一 的能量代谢及糖脂代谢均被减弱㈣。Wang等人最新
二羟维生素 D3[1,25(OH)2D31,其可 以通过刺激肠道 研究发现用链脲佐 菌素(STZ)诱导 的 l型糖尿病小
中钙 的吸 收 的作用 来加 强 骨矿 化 。 目前有 研究 发 现 鼠模型表现 出胰 岛 13细胞凋亡 ,而通过维生素 D
生素 D缺乏症在糖尿病患者 中的 比例较高【2_3J,维生 缺乏 ,20 nrd mL≤25(OH)D<30 nrd mL为维生素 D
素 D预 防及 治疗 糖 尿病 的研 究 已成 为热 点 ,胰 岛素 不足 ,≥30 nrdmL为 充 足[81。
抵 抗 及 胰 岛 1 3 细胞 功 能 障 碍 是 糖 尿病 发 病 的 主要 2维 生素 D与胰 岛 B 细胞 功能
中图分 类号 :R58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l001— 5183(20l8)04—438— 03
目前 维生素 D缺乏 已成为一 个普遍 的公共健 许多免疫细胞也可 以将 25(OH)D3转化为 1,25(OH1
康问题 ,维生素 D缺乏 的常见不 良结局是骨密度减 2D3。此外 ,因为胰 岛中存在有 1 一羟化酶 ,可以将
发 现给 予小 剂量 的 1,25(OH)2D3进 入大 脑 的第 三脑
室会改善小 鼠的葡萄糖耐量 ,并显著增加 了胰岛素
敏 感性 [zgl。Banaz等 人最 新研 究 通过 横 断面 调查 对非
低 、骨折风险增加 、步行速度减慢等 ,但近年来不断 胰 腺 局 部 的 25(OH)D3转 化 为 1,25(OH)2D3。维 生
有研究提出维 生素 D不仅 与骨矿物质代谢有关 还 素 D的所有代谢产物在血液 中循环均能 与维生素

维生素D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D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D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黄水金【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2(047)010【总页数】4页(P939-942)【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维生素D【作者】黄水金【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来源于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合成,少数来自于饮食摄取。

维生素D只有经过羟化酶的催化才具有生物活性。

维生素D首先在肝内25-羟化酶的作用下形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又在肾近端小管1α-羟化酶的催化下成为活性更高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

维生素D类似物又称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VDRA),具有维生素D相似的作用。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钙磷的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和钙化。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身体中大多数组织及细胞都存在维生素D受体及1-α羟化酶(CYP27B1)。

目前许多研究证实,维生素D还与肌肉骨骼系统、抗炎、免疫、心血管系统、肿瘤、代谢性疾病及精神神经系统等有关,其中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维生素D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并且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抗炎免疫、控制高血压、减少蛋白尿、改善肾纤维化等肾脏保护作用。

1 维生素D与糖尿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糖尿病的发生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维生素D在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细胞凋亡等方面均有影响,它对胰岛具有保护作用,并且是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

维生素D不足可能会使2型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不耐受提前,并且改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当接受足够剂量、足够疗程的维生素D,使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80nmol/L以上并达6个月时,能显著增加已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2]。

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论文

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论文

维生素D与健康研究论文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维持血液中的钙和磷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健康,并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和肌肉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与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和预防有着密切关系,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维生素D与这些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综述最新研究的结果。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关联。

一项发表在《心脏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率增加相关。

另外一项发表在《内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生和控制困难有关。

虽然这些研究结果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维生素D补充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潜力仍然被广泛关注。

癌症是世界各地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近期研究显示,维生素D在预防一些类型的癌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项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上的研究指出,维生素D补充剂的使用可显著降低患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另外一项发表在《临床营养杂志》上的研究指出,维生素D水平与肺癌患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是,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支持,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性。

另外一项发表在《欧洲糖尿病学》上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糖尿病2型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组织而导致的疾病。

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一项发表在《营养与健康》上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补充可能有助于减轻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和疾病活动。

另外一项发表在《免疫病学》上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疾病发展相关。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分析发布时间:2022-04-29T05:39:46.65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3期作者:邹文萍[导读] 目的:分析与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邹文萍黑龙江省鹤岗市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医院糖尿病科黑龙江鹤岗154211【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

方法:选取40例糖尿病患者,分析补充维生素D 与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状态及临床相关性的关系。

结果:分析显示,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的有关因子主要为年龄、体质指数、血钙、收缩压、舒张压、每日维生素D补充量,p值均小于0.05,结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管理水平;维生素D;相关性近些年来,糖尿病在世界各国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这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速度。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2],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血糖水平在世界各国呈现不断升高趋势。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如今维生素D作为新的激素,所具有的主要功效是改善钙磷代谢、骨矿化、维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及生长代谢等。

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发挥相应的效果,而VDR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个器官。

经有关研究显示[3],VDR存在于胰岛素β细胞上,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对此,本研究选取40例糖尿病患者,然后就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相关性进行分析与探讨,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40例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34至65岁,平均年龄为(47.1±12.3)岁,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维生素D与胰岛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胰岛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胰岛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维生素D是经典的钙磷代谢调节剂。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合成异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许多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显示维生素D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以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维生素D主要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调控胰岛功能: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和削弱胰岛α细胞分泌。

本篇文章就近年来维生素D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Abstract] Vitamin D is classic metabolism regulator of the calcium and phosphorus. Type 2 diabetes is main characterized by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eta cell function impairment,which causes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and synthesis abnormality. In recent years,studies fou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and type 2 diabetes;Many basic researches and anim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vitamin D can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protect islet beta cells and have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iseases. Vitamin D can regulate and control islet function by inhibiting islet beta cell apoptosis,promoting the secretion of pancreatic beta cells and weakening the secretion of islet alpha cell.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tamin D and islets function.[Key words] Vitamin D;Vitamin D receptor;Diabetes;Islets function调节人体内的钙磷代谢过程、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是维生素D传统的主要作用。

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a d i tk n r i mi a u d n it o l e ab t rw yo r c u in a d C - e a y o i ee n n na i g mo e vt n D- n a tde ,w u d b et a fp e a t O t r p fda t sa d a b e o n h b i a d o a c lrc mp iai n . t c r i v s ua o l t s s c o
K e o d:Via n D ;Dibee liu tpe2; I u i e itn e yw r t mi a t sme l s,y t ns ln rssa c
(n JIt Me , 0 9 3 :28 ) It n m d 20 ,6 8 —3 e
大量 临床研 究提 示 , 维生 素 D除 了其 传 统 的钙 磷 调节作 用外 , 与糖 代谢关 系密切 , 文将综 述维生 本 素 D与 2型糖尿 病 的一 些新 的 临床研究 进展 。
c n e ta in a d n ul r ssa c . S p e e tto ia i , s h s g ti r un lg te p s e o c nr to n is i e it n e up lm n ain o vtm n D n f uc a e t ng mo e s —i h x o ur
d n e o p i e s y o i mi s a e raete y t s n ert no sl o el t e c f y e da t .H p v a n i D m yd c s nh i a ds c i f nui f m pc l t 2 b e t os e h s es eo i nr so

维生素D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维生素D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垦睦凼佥婆岱塑苤查!婴生§旦筮堑鲞箜j翅堕堕』蜜i照趔丛堂:监2塑:!!!婴:№:!维生素D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杨小清郑少雄【摘要】自从在胰岛B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发现维生素D受体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更易患糖尿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的维生素D缺乏与将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存在联系,而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1型糖尿病,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临床及动物模型研究证明,维生素D缺乏会损害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并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这表明维生素D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维生素D;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Ille—鲥帅shipsbe嘲嘲硼孤面D,dia的tesaIldI啦舡lboHc卿【Id哪啦ⅢG‰玲gi略,刁援粥鼹静砌增.惭矿踟岫砌舰‰,硪删呐蒯,脚慨捌‰挪毋,蝴300211.‰【Abs打act】sincevit锄血Drecepto瑙llavebeenf矶埘iIlpancreaticpceIlsaI]ldi11]Ⅲmmocytes,more舯dⅡ10托咖diesiIldicateddlatpeoplewidlvitarnillD栅cieI】cyaren砌rep蕾硼etosu饪h舶mdiabe慨.EpideIlliolo舀一cal咖di既iIldicafethal“妇1111inDd西ciencyillt}leeadydaysofthelifeisassocia蒯wimtl】eIIlorbiIi可0fsubse-quent聊pe1diabet鹤,卸d、,itamiIlDsuppl锄e眦isahIet0口eventtlledevelop哪ent0fty】peldiabetesandiIrIpmvetheb100d西Ilcoseconnnloftype2出l瞻慨.Studiesonhum蛐姐d删tIlI池lshveIeveaJedt11atvilaInillDde.&iencyiIIlpairstllesynllle《sandsecredonofiIlsIIlin,a器硪valesiIlsminresist甑ce,跏din(鸦as器themorbili哆0fmeIaboIic8yndmme,w11ichindicalemat“tarrIinDpLaysaroIeint}leometandpr哩芦si叽0ftylpe2击abeIes.【Keywords】Vita】[IlinD;Type1diabetes删蛐t璐;Type2diabetesIlleuitIls;MetabolicsyndmrIle(砌咖,西而而耐删,2007,27:190—193)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更易患糖尿病,并且已在p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发现它的活化形式——la,25(OH)2D3的受体。

维生素D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维生素D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 维 生素 D; 维生素 D 受体; 免疫调节
中图分类号: R 58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199( 2007) 11 1202 04*
The ro le of vitam in D in the pathogen esis of d iabetesm ellitus
1 维生素 D 与糖尿病
1. 1 维生素 D及其代谢 人体内维生素 D 的来源 主要通过食物的摄入, 以及足够的紫外线照射下皮 肤内合成。维生素 D 是一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 包括存在于植物中的维生素 D2和存在于动物及人 体中的维生素 D3。维生素 D3本身没有生物活性, 它 需要先后在肝和肾内两次连续羟基化, 合成其活性 形式 1, 25 ( OH ) 2 D3, 方 可获得 较强的 生物 活性。 1, 25 ( OH ) 2D3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 包括骨代谢, 调控免疫应答, 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 1. 2 维生素 D 与免疫调节 1, 25 ( OH ) 2D3可多方 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 包括调节树突细胞的分化, 淋 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排泌, 主要可抑制巨噬细 胞和树 突细 胞产 生白 细胞 介素 ( IL ) 2、IL 4、IL 12 等 [ 1] 。 1, 25 ( OH ) 2 D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 对辅助 性 T 淋巴细胞 ( T helper, Th) 1和 Th2亚群的作用效 果不等。T h1主要分泌干扰素 ( interferon, IFN) 、IL 2以及诱导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IgG2 ; Th2则分泌 IL 4、IL 10以及诱导 B细胞产生 IgG1和 IgE。 IL 12 是单核细胞和 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可使 T h1活化 和分化。 1, 25 ( OH ) 2 D3及其类似物, 可抑制 Th1分 泌 IFN , 而抑制 Th2分泌 IL 4的作用很弱。

维生素D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70717)通信作者:李英,E m a i l :l i y i n gh e b e i @126.c o m 维生素D 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王 雪,李 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近年来,糖尿病肾病(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D N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手段来阻止其进展㊂研究发现维生素D (V i t a m i nD ,V D )除调节钙磷代谢外,还具有抗炎㊁抗氧化㊁调节细胞凋亡㊁维持免疫㊁降低尿蛋白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㊂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V D 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延缓D N 发生㊁发展,为D N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㊂本文就V D 在延缓D N 进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㊂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R 3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3-0267-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3.020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估测显示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预计将从2013年的3.82亿逐渐增加到2035年的5.92亿,与此相关的并发症也逐年上升,如肾脏病变[1]㊂据调查,糖尿病肾病(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D N )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 n d -s t a g e r e n a l d i s e a s e ,E S R D )的主要原因[2]㊂D N 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糖脂代谢紊乱㊁血流动力学异常㊁氧化应激㊁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阻止D N 的进展㊂近期研究发现维生素D (v i t a m i nD ,V D )与D N 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对D N 产生积极的影响㊂V 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其本身没有生物活性,需经连续两次羟基化反应加工成活性维生素D [1,25(O H )2-D 3]后才能在人体内发挥生理作用㊂肾脏作为V D 的主要靶器官,其生物学效应由特定维生素D 受体(v i t a m i n Dr e c e p t o r ,V D R )调节,研究发现V D R 选择性地高表达于近端和远端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球旁器以及足细胞[3]㊂研究表明V D 的功能远超过调节钙磷代谢,其还与抗炎㊁抗氧化应激㊁调节细胞凋亡㊁维持免疫㊁降低尿蛋白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有关[4-6]㊂最近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低水平的25-羟维生素D [25(O H )D<20n g/m l ]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7]㊂现本文就V D 在延缓D N 进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㊂1 抑制炎症反应大量体外实验㊁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炎症是D N 主要致病机制[8]㊂英国先前公布的数据表明,91%的糖尿病患者V D 缺乏[25(O H )D ]<30n g/m l ],32%的患者存在严重缺乏[25(O H )D<10n g /m l ][9],补充V D 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10]㊂M a o 等[11]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较健康对照者血清C 反应蛋白(C R P )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u m o r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α,T N F -α)和白细胞介素(I L )-6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给予骨化三醇0.25μg /d 干预6个月后,上述患者血清内25(O H )V D 水平提高,C R P ㊁T N F -α和I L -6水平下降,与此同时患者蛋白尿水平也显著降低,提示V D 可通过抗炎作用延缓D N 的进展㊂核因子κB (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 -κB ,N F -κB )作为促炎因子,调节多种因子参与肾脏纤维化发生,如T N F -α㊁转化生长因子-β(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 -β1,T G F -β1),单核趋化蛋白1(m o n o c y t ec h e m o a t t r a c t a n t p r o t e i n -1,M C P -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 l a s m i n o g e na c t i v a t o r i n h i b i t o r -1,P A I -1),这些因子在肾脏疾病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㊂体外实验证实1,25(O H )2-D 3通过阻断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 F -κB 的激活,抑制高糖诱导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 C P -1)㊁血管紧张素原(a n g i o t e n s i n o ge n ,A G T )的表达和炎症诱导的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 A I -1)的表达起到肾保护作用[12]㊂X u 等[13]提取正常小鼠足细胞和V D R 基因敲除的小鼠足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给予V D 干预,观察到V D 及其受体可通过介导N F -κB 信号途径调节T G F -β,A G T 的表达以及足细胞凋亡来延缓D N 的进展㊂另有相关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 o l l 样受体4(t o l l -l i k e r e c e pt o r s ,T L R 4)的表达增加,且与炎症反应相㊃762㊃‘临床荟萃“ 2018年3月5日第33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r c h5,2018,V o l 33,N o .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关[14]㊂给予链脲佐菌素(S T 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高剂量的1,25(O H)2D3[0.3μg/(k g㊃d)]能够阻止糖尿病所致的动脉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这可能是通过减少T L R4,N F-κB p65等的表达来实现的[15]㊂Y a n g等[16]应用V D3干预2型糖尿病及D N尿毒症患者的血清标本,发现V D3可以抑制T L R4和N F-κB p65的表达,从而减少了上述患者血清标本中促炎介质I L-6和M C P-1的分泌,进一步证实V D3可能通过T L R4/N F-κB p65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㊂2抑制氧化应激高糖可诱导细胞内的多元醇通路和蛋白激酶C 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积聚,氧化应激及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㊂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s p e c i e s,R O S)可损害血管内皮的功能,抑制高糖诱导的R O S过度生成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措施㊂研究发现,V D R激动剂能减少肾脏细胞内R O S生成和D N A损伤[17]㊂K e n t a r o 等[18]利用马沙骨化醇干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发现:马沙骨化醇能调节N r f2-K e a p1信号通路,减少8-O H d G㊁N F-κB p65㊁N A D P H氧化酶等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排泄和系膜基质扩张,从而延缓D N的进展㊂V D与氧化应激的另一重要的分子联系是α-k l o t h o蛋白,α-k l o t h o蛋白最初被定义为一个抗衰老的因子[19]㊂肾脏是循环中α-k l o t h o蛋白的重要来源,慢性肾脏病患者循环中α-k l o t h o蛋白数量减少[20],给予V D类似物可增加循环中α-k l o t h o的浓度对肾脏起保护作用[21-22]㊂D e n g 等[23]利用腹腔注射S T Z诱导D N大鼠模型,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骨化三醇治疗1个月,发现:V D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 n g i o t e n s i nⅡr e 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s,A R B s)在D N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不仅抑制肾素表达,氧化物质丙二醛(M D A)含量也显著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 r i n a r y a l b u m i n/ c r e a t i n i n e r a t i o,U A C R)和肾小球超微结构明显改善㊂进一步分析表明,骨化三醇显著增加了肾脏主要抗氧化物质M n S O D㊁G P X1和S O D1m R N A的表达㊂上述实验证明V D发挥D N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肾素表达,减少氧化应激,增加肾脏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来实现㊂同样,帕立骨化醇也能显著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增加抗氧化的能力[10]㊂在尿毒症大鼠模型中,帕立骨化醇显著改善尿毒症依赖的肾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C u Z n-S O D)的下调,从而减少尿毒症诱导的肾脏氧化应激[24]㊂另一个V D类似物,骨化三醇在饮食肥胖诱导的肾脏疾病小鼠模型中也证明可明显减少小鼠肾组织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25]㊂3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 e n i n-a n g i o t e n s i n s y s t e m,R A S)R A S激活是D N的关键,其活化后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肾脏纤维化加速形成,最终发展成E S R D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 e n i n-a n g i o t e n s i n-a l d o s t e r o n e s y s t e m, R A A S)阻断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 n g i o t e n s i n c o n v e r t i n g e n z y m e i n h i b i t o r s,A C E I s)和A R B s两大类,它们因其降低尿蛋白及肾保护作用广泛用于D N的治疗㊂虽然,A C E I s和A R B s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但是二者可引起继发性肾素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血管紧张素Ⅱ(A n gⅡ)转换,限制了R A S抑制剂的效果,增加D N患者的氧化应激㊂近年来,V D作为R A S的负性调节剂已经得到流行病学㊁生理㊁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支持,证明其能帮助A C E I s和A R B s药物改善D N㊂在V I T A L研究中,给予D N患者R A A S抑制剂联合帕立骨化醇(2μg/d)治疗,上述患者的血压和U A C R显著下降[26]㊂另一国外研究也表明,帕立骨化醇通过抑制R A S有效的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水平[27]㊂同样,在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中也发现1型糖尿病和D N存在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帕立骨化醇能抑制R A A S,干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28],这进一步强调了V D作为强有力R A S抑制剂的作用㊂A n gⅡ作为R A S活化的主要效应分子,是介导肾脏纤维化重要因子[29],其可扩张肾脏入球小动脉,收缩出球小动脉,导致肾小球高灌注㊁高压力和高滤过,在D N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同时A n gⅡ还能诱导氧化应激,刺激炎症因子㊁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促进肾小球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共同导致肾脏损伤[30]㊂已证实,活性V D可通过降低肾素基因启动子上的c AM 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的活性来抑制肾素的表达,从而降低A n gⅡ的水平[31]㊂T G F-β是产生和储存细胞外基质(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m a t r i x c,E C M)的潜在形式,是肾脏纤维化的关键调节因子,高糖环境下T G F-β表达增加,在糖尿病肾小球硬化中起关键作用[32]㊂已有研究表明,A n gⅡ可诱导T G F-β,促进R O S的生成,增强肾脏炎症反应,给予V D干预后,A n gⅡ表达被抑制,肾脏中T G F-β明显减少,E C M合成减少,从而延缓D N的发生发展[33]㊂4保护足细胞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㊃862㊃‘临床荟萃“2018年3月5日第33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5,2018,V o l33,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能阻止白蛋白和其他大分子物质从肾小球丢失,在肾脏肾小球滤过中起着关键作用㊂D N以蛋白尿增加及肾功能逐步丧失为特征,病理性蛋白尿(>30 m g/d)与E S R D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进展相关[34]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后屏障,其功能改变和破坏可能是尿蛋白滤过的关键因素㊂近些年有关V D对足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广泛展开㊂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屏障上的硫酸乙酰肝素(h e p a r a ns u l f a t e,H S)丢失与蛋白尿的进展相关[35]㊂肾小球H S裂解酶-乙酰肝素酶表达增加可导致蛋白尿患者H S下降㊂G a r s e n等[36]研究显示V D治疗能减少足细胞乙酰肝素酶的表达,降低尿蛋白㊂目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 r o k i n a s e-t y p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r e c e p t o r,u P A R)已被证明能够协调足细胞的能动性并对足细胞足突结构和功能调节有直接作用[37]㊂研究发现,u P A R参与足细胞足突消失㊁蛋白尿的发生[38-39]㊂在两个肾损伤动物模型中1,25 (O H)2-D3能够抑制足细胞尿激酶受体(u P A R)表达,起到改善足细胞损伤和减少蛋白尿的作用[40]㊂另外,n e p h r i n和p o d o c i n作为足细胞的标志性蛋白,其表达异常是足细胞损伤的特征性标志[41]㊂相关研究发现,1,25(O H)2D3转录可刺激n e p h r i n的表达[42]㊂体外研究发现,P I3K参与了N e p h r i n介导的足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构,A k t是P I3K重要的下游效应分子,N e p h r i n通过P I3K-A k t信号通路调节足细胞存活状态,因此,N e p h r i n-P I3K紊乱可导致足细胞损伤,产生蛋白尿[43]㊂宋志霞等[44]通过研究S T Z诱导的D N大鼠模型,发现D N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 e p h r i n和P o d o c i 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V D R㊁P I3K-p85以及p-A k t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而足细胞损伤的标志蛋白D e s m i n的表达显著增加,在给予活性V D干预后这一变化逆转,同时大鼠足细胞损伤减轻,尿蛋白下降㊂足细胞凋亡在蛋白尿和D 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善和维持足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以减轻糖尿病肾损伤㊂一项针对S T 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实验显示糖尿病大鼠的肾脏细胞丢失与自噬和抗凋亡基因(L C3Ⅱ,L C31,b e c l i n-1,B c l2)表达显著降低以及促凋亡基因(B a x,c y t o c h r o m e-ca n dc a s p a s e-3)表达增加有关,给予V D类似物马沙骨化醇可以增强自噬及抑制足细胞凋亡,降低血糖和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糖尿病肾脏病理结构,阻止D N的进展[45]㊂综上所述,D N作为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导致E S R D的原因之一,对患者㊁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㊂尽管目前对D N患者进行有益的干预措施,大多数患者仍向E S R D进展㊂在过去10年里人们已经对1,25(O H)2-D3代谢及其生物活性有了深入研究㊂活性V D可通过抗炎㊁抗氧化应激㊁抑制R A S,改善足细胞损伤等肾保护作用延缓D N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成为D N治疗的新突破,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成熟,仍需大规模临床及动物实验来探讨和证实㊂参考文献:[1] G u a r i g u a t a L,W h i t i n g D R,H a m b l e t o n I,e t a l.G l o b a le s t i m a t e so fd i a b e t e s p r e v a l e n c ef o r2013a n d p r o j e c t i o n sf o r2035[J].D i a b e t e sR e sC l i nP r a c t,2014,103(2):137-149.[2] F o r o u h i N G,Y e Z,R i c k a r d A P,e t a l.C i r c u l a t i n g25-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t y p e2d i a be t e s:r e s u l t sf r o mt h eE u r o p e a nP r o s p e c t i v eI n v e s t ig a t i o ni n t oC a n c e r(E P I C)-N o r f o l kc o h o r t a n du p d a t e d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p r o s p e c t i v es t u d i e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2,55(8):2173-2182.[3] G u a nX,Y a n g H,Z h a n g W,e t a l.V i t a m i nDr e c e p t o r a n d i t sp r o t e c t i v e r o l e i n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J].C h i n M e dJ,2014, 127(2):365-369.[4] M i r k o v i c K,V a nd B J,N a v i s G,e ta l.V i t a m i n Di nc h r o n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n e w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J].C u r rD r u gT a r g e t s,2011,12(1):42-53.[5] C h e n g X,Z h a o X,K h u r a n aS,e ta l.M i c r o a r r a y a n a l y s e so f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a n dv i t a m i n D3t a r g e t g e n e si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n gc u l t u r e dh u m a n p od o c y te s[J].P l o sO n e,2013,8(4):e60213.[6] T a l a e iA,M o h a m a d iM,A d g iZ.T h ee f f e c to fv i t a m i n D o n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o lM e t a bS y n d r,2013,5(1):8-12.[7] H e r r m a n n M,S u l l i v a n D R,V e i l l a r d A S,e ta l.S e r u m25-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a p r e d i c t o r o f m a c r o v a s c u l a r a n d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5,38(3):521-528.[8] N a v a r r o g o n z췍l e zJ F,M o r a f e r n췍n d e z C,M u r o s d F M,e t a l.I n f l a mm a t o r y m o l e c u l e sa n d p a t h w a y s 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d i a b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J].N a tR e v N e p h r o l,2011,7(6):327-340.[9] A l a m U,N a j a m O,A l-H i m d a n iS,e ta l.M a r k e dv i t a m i n Dd e f i c i e n c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a b e t e si nt h e U K:e t h n i ca n ds e a s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d y s l i p i d a e m i a[J].D i a b e tM e d,2012,29(10):1343-1345.[10]I z q u i e r d o M J,C a v i a M,M uñi zP,e ta l.P a r i c a l c i t o lr e d u c e s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a n d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h e m 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J].B M CN e p h r o l,2012,13(159):1-7.[11] M a oL,J iF,L i u Y,e ta l.C a l c i t r i o l p l a y sa p r o t e c t i v er o l e i nd i a b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t h r o u g ha n t i-i n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 s[J].I n t JC l i nE x p M e d,2014,7(12):5437-5444.[12] Z h a n g Z,Y u a n W,S u nL,e t a l.1,25-D i 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D(3)t a r g e t i n g o f N F-[k a p p a]B s u p p r e s s e sh i g h g l u c o s ei n d u c e dM C P-1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e s a n g i a l c e l l s[J].K i d n e y I n t,2007,72: 193-201.[13] X uL,Z h a n g P,G u a n H,e ta l.V i t a m i n D a n di t sr e c e p t o rr e g u l a t e 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i n d u c e d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f a c t o r-β,a ng i o t e n s i n o g e ne x p r e s s i o na n d p o d o c y t e sa p o p t o s i s㊃962㊃‘临床荟萃“2018年3月5日第33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5,2018,V o l33,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t h r o u g h t h e 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κB p a t h w a y[J].J D i a b e t e sI n v e s t i g,2016,7(5):680-688.[14] D a s u M R,D e v a r a j S,P a r kS,e t a l.I n c r e a s e d 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T L R)a c t i v a t i o n a n dT L R l i g a n d s i n r e c e n t l y d i a g n o s e d t y p e2d i a be t i c s u b j e c t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0,33(4):861-868.[15] L iF,L i u P,Z h a n g X,e t a l.1,25(O H)2D3-m e d i a t e da m e l i o r a t i o no f a o r t i c i n j u r y i ns t r e p t o z o t o c i n-i n d u c e dd i ab e t i cr a t s[J].I n f l a mm a t i o n,2013,36(6):1334-1343.[16] Y a n g M X,X u J,Y u J,e t a l.A n t i i n 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1,25d i 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3i n m o n o c y te sc u l t u r e di n s e r u mf r o m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a n d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w i t hu r e m i av i aT o l l l i k e r e c e p t o r4a n d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κB p65[J].M o lM e dR e p,2015,12(6):8215-8222.[17] R a i P,S i n g h T,L e d e r m a n R,e ta l.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e n h a n c e sk i d n e y c e l li n j u r y i n H I V A N t h r o u g h d o w n-r e g u l a t i o n o f v i t a m i nDr e c e p t o r s[J].C e l l S i g n a l,2015,27(3):460-469.[18] N a k a iK,F u j i iH,K o n oK,e t a l.V i t a m i nDa c t i v a t e s t h eN r f2-K e a p1a n t i o x i d a n t p a t h w a y a n d a m e l i o r a t e s n e p h r o p a t h y i nd i a be t i c r a t s[J].A mJH y p e r t e n s,2014,27(4):586.[19] K u r o o M,M a t s u m u r a Y,A i z a w a H,e ta l.M u t a t i o no ft h em o u s ek l o t h o g e n e l e a d s t o a s y n d r o m e r e s e m b l i n g a g e i n g[J].N a t u r e,1997,390(6655):45-51.[20] B a r k e r S L,P a s t o rJ,C a r r a n z aD,e ta l.T h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K l o t h o d e f i c i e n c y i nh u m a n c h r o n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w i t h a n o v e l s y n t h e t i c a n t i b o d y[J].N e p h r o lD i a l,2015,30(2):223-233.[21] W e i L L,L e a f E M,M i n g C H,e t a l.V i t a m i n D r 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 si n c r e a s e k l o t h o a n d o s t e o p o n t i n w h i l e d e c r e a s i n ga o r t i c 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i n m i c e w i t hc h r o n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f e dah i g h p h o s p h a t e d i e t[J].K i d n e y I n t,2012,82(12):1261-1270.[22] F o r s t e rR E,J u r u t k aP W,H s i e hJ C,e t a l.V i t a m i nDr e c e p t o rc o n t r o l s 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 a n t i-a g i n g k l o t h o g e n e i nm o u s e a n dh u m a n r e n a l c e l l s[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11,414(3):557-562.[23] D e n g X,C h e n g J,S h e n M.V i t a m i n D i m p r o v e s 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i n r a t sb y i n h i b i t i n g r e n i na n dr e l i e v i n g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J].JE n d o c r i n o l I n v e s t,2016,39(6):657-666.[24] F i n c hJ L,S u a r e zE B,H u s a i nK,e t a l.E f f e c to f c o m b i n i n g a nA C Ei n h i b i t o ra n d a V D R a c t i v a t o ro n g l o m e r u l o s c l e r o s i s,p r o t e i n u r i a,a n d r e n a l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u r e m i c r a t s[J].A mJP h y s i o l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12,302(1):F141-F149.[25] W a n g X X,J i a n g T,S h e nY,e t a l.V i t a m i nDr e c e p t o r a g o n i s td o xe r c a l c if e r o lm o d u l a t e s d i e t a r y f a t-i n d u c e dr e n a l d i s e a s ea n dr e n a l l i p i dm e t a b o l i s m[J].A mJP h y s i o l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11, 300(3):F801-F810.[26] D eZ D,A g a r w a l R,A m d a h l M,e ta l.S e l e c t i v e v i t a m i n Dr e c e p t o r a c t i v a t i o n w i t h p a r i c a l c i t o l f o r r e d u c t i o n o fa lb u m i n u r i a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V I T A Ls t u d y):ar a n d o m i s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10,376(9752): 1543-1551.[27] T h e t h iT K,B a j w aMA,G h a n i m H,e t a l.E f f e c t o f p a r i c a l c i t o lo n e n d o t h e l i a l f u n c t i o n a n d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c h r o n i ck id ne y d i s e a s e[J].JD i a b e t e s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2015,29(3):433-437.[28]J o e r g e n s e nC,T a r n o wL,G o e t z e J P,e t a l.V i t a m i nDa n a l o g u et h e r a p y,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r i s k a n d k i d n e y f u n c t i o n i n p e o p l ew i t hT y p e1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a n d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a 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D i a b e tM e d,2015,32(3):374-381.[29] W a n g Y,D e bD K,Z h a n g Z,e t a l.V i t a m i nDr e c e p t o r s i g n a l i n gi n p o d o c y t e s p r o t e c t sa g a i n s t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J].JA mS o cN e p h r o l,2012,23(12):1977-1986.[30] V a i d y aA,W i l l i a m sJ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v i t a m i n Da n dt h er e n i n-a n g i o t e n s i ns y s t e m i n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h y p e r t e n s i o n,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a n d d i a b e t e s[J].M e t a b C l i nE x p,2012,61(4):450-458.[31] Y u a n W,P a n W,K o n g J,e ta l.1,25-d i 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3s u p p r e s s e s r e n i n g e n e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b y b l o c k i n g t h ea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c y c l i cAM Pr e s p o n s ee l e m e n t i nt h er e n i n g e n e p r o m o t e r[J].JB i o l C h e m,2007,282(41):29821-29830. [32] M c C l e l l a n dA D,H e r m a n-E d e l s t e i n M,K o m e r sR,e ta l.m i R-21p r o m o t e s r e n a l f i b r o s i s i n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 b y t a r g e t i n gP T E Na n dS MA D7[J].C l i n.S c i,2015,129(12):1237-1249.[33] Z h a n g Z,Z h a n g Y,N i n g G,e ta l.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e r a p y w i t hA T1b l o c k e r a n d V i t a m i n D a n a l o g m a r k e d l y a m e l i o r a t e sd i a b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b l o c k a d e of c o m p e n s a t o r y r e n i n i n c r e a s e[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SA,2008,105(41):15896-15901.[34] O r t i z A,F e r n a n d e z-F e r n a n d e z B.H u m b l e k i d n e y s p r e d i c tm i g h t y h e a r t t r o u b l e s[J].L a n c e tD i a b e t e sE n d o c r i n o l,2015,3(7):489-491.[35] G a r s e n M,R o p s A L,R a b e l i n k T J,e t a l.T h e r o l e o fh e p a r a n a s e a n dt h ee n d o t h e l i a l g l y c o c a l y x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r o t e i n u r i a[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14,29(1):49-55.[36] G a r s e n M,S o n n e v e l dR,R o p sA L,e t a l.V i t a m i nDa t t e n u a t e sp r o t e i n u r i a b y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h e p a r a n a s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t h ep o d o c y t e[J].JP a t h o l,2015,237(4):472-481.[37] W e i C,Möl l e rC C,A l t i n t a s MM,e t a l.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k i d n e yb a r r i e r f u nc t i o nb y t h e u r o k i n a s e r e c e p t o r[J].N a tM e d,2008,14(1):55-63.[38] Z h a n g B,X i e S,S h i W,e ta l.A m i l o r i d e o f f-t a r g e t e f f e c ti n h i b i t s p o d o c y t eu r o k i n a s er e c e p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a n dr e d u c e sp r o t e i n u r i a[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12,27(5):1746-1755.[39] Z h a n g B,S h iW,M a J,e t a l.T h e c a l c i n e u r i n-N F A T p a t h w a ya l l o w s f o r u r o k i n a s e r e c e p t o r-m e d i a t e db e t a3i n t e g r i n s i g n a l i n gt o c a u s e p o d o c y t e i n j u r y[J].JM o lM e d,2012,90(12):1407–1420.[40] M aJ,Z h a n g B,L i u S,e ta l.1,25-d i 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3)i n h i b i t s p o d o c y t e u P A R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r e d u c e s p r o t e i n u r i a[J].P l o sO n e,2013,8(5):e64912.[41]J e f f e r s o n J A,S h a n k l a n d S J,P i c h l e rR H.P r o t e i n u r i a i n d i a b e t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am e c h a n i s t i c v i e w p o i n t[J].K i d n e y I n t,2008, 74(1):22-36.[42] D e b D K,W a n g Y,Z h a n g Z,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 n i s mu n d e r l y i n g1,25-d i h y d r o x y v i t a m i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n e p h r i n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J].J B i o l C h e m,2011,286(37):32011-32017.[43]梁伟,韦忠平,任志龙,等.n e p h r i n通过P I3K-A k t途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足细胞凋亡[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10):746-751.[44]宋志霞,郭银凤,张晓良,等.活性维生素D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4,30(10):777-783.[45] H a m z a w y M,S a a G,R a s h i d L,e ta l.T h ec e l l u l a rs e l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a p o p t o s i sa n da u t o p h a g y:r o l e so fv i t a m i n D,g l uc o s ea n d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i nd i a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J].E n d oc r i n e,2017,58(1):66-80.收稿日期:2017-11-19编辑:张卫国㊃072㊃‘临床荟萃“2018年3月5日第33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5,2018,V o l33,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维生素D水平越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低

维生素D水平越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低

●苏子

维生素D 是身体必需的
维生素。

体内维生素不足与
骨质疏松、肌肉健康等慢性
疾病有直接关系,如心脏病
和癌症。

现在,一项在线发
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
水平越高,糖尿病的发病率
越低。

研究人员对900名平
均年龄74岁的老年人进行了
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在就
诊期间检查他们的维生素D
和血糖水平。

与血液中维生
素D 含量低于30ng/ml 的人
相比,维生素D 水平高于30
ng/ml 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只有1/3,而维生素D 水平高于50ng/ml 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只有1/5。

这项研究并没有证明服用维生素D 补充剂,提高血液中维生素D 的水平,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这也是正确的。

一些药学会坚持认为,维生素D 水平的最低目标值设定为20ng/ml 足以满足97%的人的需求。

但也有其他权威人士认为高于20ng /ml 的水平对健康更有好处。

目前正在进行大型研究,未来将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歧。

健康新知
J。

维生素D缺乏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中药研究价值

维生素D缺乏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中药研究价值

1 , 2 5 ( O H) D 与 广 泛 存 在 于 人 体 小 肠 、 肝、 肾、 骨、
骨骼 肌 、 免疫 细胞 、 胰 岛细胞 等组织 细胞 的维 生 素 D
研 究认 为 2型糖 尿病 的主要 发病 机制 为在遗 传基 因
和环境 因素 影 响 下 产 生 的胰 岛 素 抵 抗 和胰 岛 素 分
方 向
的进 步 , V D的作用 得 到 了更 广 泛 的认 识 , 认 为 其 在
免疫 调节 、 炎 性 因子 的抑 制 、 细胞 增 殖 、 分化 、 凋 亡 方 面均起 到重要 作 用 。 近年 来 在 免 疫性 疾 病 、 糖 尿 病、 肿瘤 的发病 及 重 症 疾 病 的预 后 中 V D 的相 关 研
泌不 足 , 而 二者早 在 2型糖 尿病前 期 阶段便 已出现 。
国内外研究 均证 实 2型糖尿病 患者 2 5 ( O H) D 水 平 与血 清 中胰 岛素 水 平及 胰 岛素 抵 抗 呈 负 相 关 不足 会增 加胰 岛素抵 抗 的风 险 。 因此 , 有学 者认 为维 生 素 D( V i t a mi n D, V D) 缺乏 或 。近年 来 V D在 2型糖 尿 病 发 病 机 制 中 的作 用 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本 文综述 了近年来 研究发 现 的 V D缺 乏对 胰 岛 素抵 抗 影响 的研究 结 果 , 并 探 讨 了 中药 在 该 方 面 的 研 究前 景 , 以期为 临床 2型糖 尿 病 的 防治 探 求新 的
受体 ( V i t a mi n D r e c e p t o r , V D R) 结 合 进 而 发 挥 生 理 作 用 。一般情 况下 , 2 5 ( O H) D 和 1 , 2 5 ( O H) D , 都

妊娠糖尿病与维生素D的相关性研究

妊娠糖尿病与维生素D的相关性研究

X i a o - y i , G U O W e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B e q i n g R e n h e H o s p i t a l , B e q i n g 1 0 2 6 0 0 , C H I N A
海南医学 2 0 1 7 年l O 月第 2 8 卷第 2 0 期
H a i n a n Me d J , O c t . 2 0 1 7 , V o 1 . 2 8 , N o . 2 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6 3 5 0 . 2 0 1 7 . 2 0 . 0 1 8
关( P < 0 . 0 5 ) 。结论
维生素 D水 平在妊娠期糖 尿病孕妇血清 中显著降低 ; 维生 素D缺乏参与 了妊娠期 糖尿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 , 其 可能的机 制为影 响胰 岛口 细胞 的功能而增加胰 岛素抵抗 。
【 关键词】 妊娠期; 糖尿病 ; 维生素D; 相关性 【 中图分类号 】 R 7 1 4 . 2 5 6 【 文献标 识码 】 A
能指数( HO MA— I s ) 分别为( 1 4 . 2 4  ̄ 6 . 1 7 ) mg / L、 ( 1 3 4 . 2 8  ̄ 5 6 . 2 2 ) , 均低 于对 照组的( 2 2 . 5 8  ̄ 5 . 4 5 ) mg / L、 ( 2 8 9 . 5 5  ̄ 6 9 . 1 3 ) , 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尸 < 0 . 0 5 ) ; 维生素 D与 F BG、 1 h P B G、 2 h P B G、 H OMA. I R呈 负相 关( P < 0 . 0 5 ) , 与HO MA I S 呈正相

骨化三醇对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功能影响的研究

骨化三醇对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功能影响的研究
2.5 讨论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展示,骨化三醇对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在实验操作步骤中,我们发现在给予不同剂量的骨化三醇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明显有所变化。特别是在高VitD水平下,骨化三醇可以显著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在低VitD水平下影响则相对较小。
数据分析方法方面,我们使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组别的胰岛功能参数,如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等,通过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性,得出了骨化三醇对胰岛功能的影响结论。
5. 实验观察与记录: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增殖情况、胰岛功能指标等实验数据,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6. 数据采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探讨骨化三醇对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
以上是实验操作步骤的主要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部分,它将决定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通过对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骨化三醇干预,观察其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1. 样本选择与分组:我们将通过体检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对象要求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然后根据其不同VitD水平进行分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本特征上的均衡。
在结果展示中,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不同VitD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接受骨化三醇治疗后的胰岛功能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其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情况。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骨化三醇在调节胰岛功能中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3. 结论
3.1 研究结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不同VitD水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骨化三醇对胰岛功能具有明显影响。高VitD水平组患者在接受骨化三醇处理后胰岛功能得到改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血糖稳定性也有所提高。而低VitD水平组患者在接受相同处理后,胰岛功能改善不明显,甚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VitD水平在骨化三醇对胰岛功能影响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合理调节VitD水平可以增强骨化三醇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有望成为糖尿病的干预治疗手段之一。

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疗效观察

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疗效观察

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疗效观察吴晓丹;刘小翠;胡郁刚;谢树;郭正端【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或迭美康降糖、舒降之降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血糖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接受维生素D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其血糖指标,促进患者健康.【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维生素D;血糖【作者】吴晓丹;刘小翠;胡郁刚;谢树;郭正端【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521000;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521000;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521000;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521000;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5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逐年增多。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使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大,给予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兼具较高安全性的药物干预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维生素D传统的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机体的免疫调节等,但随着人们在胰岛β细胞上发现维生素D受体之后,越来越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 在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重要作用[1]。

研究发现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增高有关[2]。

基于此,本研究将维生素D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观察其对血糖的影响。

维生素D的基本功效及使用原则

维生素D的基本功效及使用原则

维生素D的基本功效及使用原则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作为爱美的女性来讲,过多的使用防晒产品及避免晒太阳可以防止紫外线伤害皮肤,加速老化,但这样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隐患,那就是维生素D的缺乏。

据估计,我国维生素D总体充足率仅28.3%。

其余均为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

维生素D的缺乏与年龄,人种,肤色,生活习惯等等有关。

维生素D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当你接受阳光沐浴时,紫外线照射你的皮肤会使皮下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动物性食物中也含有维生素D,但不能完全满足人体的需要。

其中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人类基因组中的200多个基因的活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心脏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等疾病的形成都与缺乏维生素D密切相关。

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众所周知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保证,在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钙的吸收率是30%-40%,磷的吸收率高达80%。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D与癌症维生素D对预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25羟基维生素D 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分化和凋亡。

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高的结直肠癌患者与低维生素D水平患者相比,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显著降低。

维生素D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

维生素D的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存在负相关。

维生素D与糖尿病维生素D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促进胰岛素释放,减轻胰岛素等机制参与糖尿病的发病。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可以改善糖代谢,控制糖尿病的相关症状。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维生素D的缺乏与各种心脏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维生素D可能是心血管保护因素,其对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积极作用。

维生素D与孕产妇在怀孕或母乳喂养的时候,体内维生素含量低,容易产生一些妊娠并发症,还会对宝宝的成长,牙釉质的形成和宝宝身体处理钙的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让宝宝有在出生时患佝偻病或儿童期发展为佝偻病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周龄的 NOD雌鼠给予每周 5次口服维生素 D 类 似物 Ro 26-2198( 0. 3 m g / kg) 治疗, 短期 治疗用于 12周龄, 长期治疗用于 16周龄。 38周龄时, 未治疗 组、短期治疗组和长期治疗组的糖尿病发生率分别
为 90% 、50% 和 16% 。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 其 IL-12、INF-C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说明 1, 25-( OH ) 2 D3类 似物可能 是抑制细 胞免疫的 作用, 从而 延缓 NOD鼠胰岛炎的进展,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 3 维生素 D 与 1型糖尿病 1. 3. 1 动物试验 动物实验证实, 维生素 D 缺乏 ( 特别是在生命早期缺乏 ) 的动物, 糖尿病的发病率 高, 补充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 可 以延缓和减少糖 尿病的发 生。 NOD 鼠是 T1DM 常用 的动 物模 型, Ze lla 等 [ 3 ] 将 NOD 鼠从断乳开始, 每天从饮食中补 充 50 ng的 1, 25( OH ) 2D3, 喂养到 200天龄时发现, 此法可完全阻止 T 1DM 的发生, 但会引起高钙血症。 为了避免 高血 钙, Ze lla 等 [ 3] 将 NOD 鼠口 服 1, 25 ( OH ) 2D3的剂量降低至 10 ng / d和 25 ng / d, 结果发 现低剂量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防止 T 1DM 的发生。 而G regori等 [ 2] 的研究显示, 应用 R o 26-2198, 在预防 NOD鼠 T 1DM 发生的同时, 并无升高血钙 的表现。 G iulietti等 [ 4] 将雌雄 NOD 鼠从 3 周龄开始, 置于无 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下, 并给予维生素 D 缺乏的食物 喂养至 8周龄, 作为亲代鼠。其子代为维生素 D 缺 乏组, 断乳后给予与亲代同样的饮食, 对照组给予补 充维生素 D的饮食, 两组均置于无紫外线照射的环 境中。喂养至 100天龄时, 两组均给予对照饮食, 追 踪至 250天龄。发现在 250天龄时, 与对照组比较, 维生素 D 缺乏的雄鼠糖尿病发病率由 15% 增加到 35% ( P = 0. 05 ), 雌 鼠 由 45% 增 加 到 66% ( P < 0. 01) , 且无论雌鼠雄鼠, 维生素 D缺乏组的发病时 间均早于对照组。在 100天龄时, 两组胰岛炎的发 生率虽无显著差异, 但维生素 D 缺乏的 NOD 鼠表 现出葡萄糖不耐受。
生素 D 缺乏也与 2型糖尿病 ( T 2DM )的发生有关。维 生素 D 的活 性形式 ) ) ) 1, 25 ( OH ) 2 D3, 在体 内需要 激活维 生素 D 受体 ( VDR )来发挥其效应。研究显示, VDR 基因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 种族差异, VDR 基 因多态性的 研究,
可以为不同人 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差异, 提供基因水平依据。
摘要: 维生素 D 不仅能调节钙 磷代谢, 而且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 可能在 NOD 鼠和人 类 1型糖尿病 ( T 1DM )的
发 生中起抑制作用。维生素 D 的缺乏可以使 T 1DM 的发病率上 升, 补充维生素 D 通过调节免疫, 可预防 T1DM 的
发生和延缓胰 岛炎的进展。因此, 在婴幼儿时期防治维 生素 D 缺乏是减 少 T 1DM 发生的简 单和安全 的方法。维
关键词: 糖尿病; 维 生素 D; 维生素 D 受体; 免疫调节
中图分类号: R 58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 2007) 11-1202-04*
The ro le of vitam in D in the pathogen esis of d iabetesm ellitus
1. 3. 2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 T1DM 发病率与地域、季节有关, 每月日照时间 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因为年平均温度低的地区日照 时间短, 其人群 有较低的 血清 25 ( OH ) D 水平 [ 5] 。 H ypponen等 [ 6] 开展了一项在芬兰北部的前瞻性调 查研究, 入选的 10366名儿童在平均出生后 11. 5月 龄 ( 7~ 24个月 ) 时, 调查其出生 1年内服用维生素 D 的情况, 并随访至 1997年 12月, 分析维生素 D缺 乏与 T IDM 发病率的关系。结果显示, 1岁内接受维 生素 D至少 2 000U /d的儿童, 随访至成年后, 其罹 患 T 1DM 的风险较服用维生素 D少于 2 000U / d的
* 收稿日期: 2007-06-11; 修订日期: 2007-06-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批准号: 30770822 ) 作者简介: 蒋艳敏 ( 1972-) , 女, 江苏无锡人, 主治医师, 医学学士, 从事内分泌科专业。
第 11期 蒋艳敏, 等 维生素 D 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202#
第 20卷 第 11期 2007年 11月
医 学研 究 生学 报 Journal o fM edical Postgraduates
Vo .l 20 No. 11 Nov. 2007
#综
述#
维生素 D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蒋艳敏 1, 2综述, 张克勤1审校
(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江苏南京 210029;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一人 民医院内分泌科, 江苏无锡 214002)
Abstract: V itam in D, as an imm unoregu lan,t can regulate the m etabo lism o f calc ium and phospho rus and m ay also help to inh ib it the deve lopm ent o f type 1 d iabetes m ellitus( T 1DM ) in hum an and NOD m ice. V itam in D defic iency m ay increase the inc idence of T 1DM. Supplem enta tion of v itam in D cou ld prevent the developm en t of T 1DM and de lay the progress o f insulit is by regulating immunity. T herefore, the prevention o f v itam in D def iciency in infancy is a sim ple and safe m etho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 f T1DM. V itam in D deficiency m ay a lso be assoc ia ted w ith the deve lopm ent o f type 2 d iabetes m ellitus ( T 2DM ) . 1, 25( OH ) 2D3, the active form of v itam in D, can activate v itam in D receptor ( VDR ) to induce its e ffect in vivo. Som e studies sugest that VDR gene po lymo rph ism is present among various hum an races. Researches on th is po lym orph ism can provide ev idence for the gene leve l to exp lain d ifferent predispositions to DM. Invest igations on the tw o points m ent ioned above w ill help to find new w ays to prevent and treat DM. Key w ord s: D iabetes m e llitus; V itam in D; V itam in D receptor; Imm unoregulat ion
1 维生素 D 与糖尿病
1. 1 维生素 D及其代谢 人体内维生素 D 的来源 主要通过食物的摄入, 以及足够的紫外线照射下皮 肤内合成。维生素 D 是一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 包括存在于植物中的维生素 D2和存在于动物及人 体中的维生素 D3。维生素 D3本身没有生物活性, 它 需要先后在肝和肾内两次连续羟基化, 合成其活性 形式 1, 25-( OH ) 2 D3, 方 可获得 较强的 生物 活性。 1, 25-( OH ) 2D3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 包括骨代谢, 调控免疫应答, 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 1. 2 维生素 D 与免疫调节 1, 25-( OH ) 2D3可多方 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 包括调节树突细胞的分化, 淋 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排泌, 主要可抑制巨噬细 胞和树 突细 胞产 生白 细胞 介素 ( IL )-2、IL-4、IL-12 等 [ 1] 。 1, 25-( OH ) 2 D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 对辅助 性 T 淋巴细胞 ( T-helper, Th) 1和 Th2亚群的作用效 果不等。T h1主要分泌干扰素 ( interferon, IFN) -C、IL2以及诱导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IgG2A; Th2则分泌 IL-4、IL-10以及诱导 B细胞产生 IgG1和 IgE。 IL-12 是单核细胞和 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可使 T h1活化 和分化。 1, 25-( OH ) 2 D3及其类似物, 可抑制 Th1分 泌 IFN-C, 而抑制 Th2分泌 IL-4的作用很弱。
1型糖尿病 ( type 1 diabetes m ellitus, T 1DM ) 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与免疫耐受的破坏和 Th1 /T h2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人体通过控制 T h1 和 T h2细胞比例来调节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 动态平衡。 T 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反 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致胰岛 B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促进 T1DM 的 发生发展; 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则促进体液免疫, 抑制细 胞免 疫反 应, 避免 个 体发 生 T 1DM。 1, 25( OH ) 2D3及其类似物, 可在体内外通过抑制 T h1及 其细胞因子的分泌, 或使 T h1转换为 Th2, 抑制细胞 免疫, 减少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对胰岛 B细胞的破 坏。G regori等 [ 2] 的研究证实了 1, 25-( OH ) 2 D3类似 物 Ro 26-2198有阻止 NOD 鼠糖尿病 发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