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元代衙署建筑文化价值论文
“衙门”建筑文化探析
“衙门”建筑文化探析作者:赵利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内乡县衙作为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清代县衙建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
我们对内乡县衙进行研究,也是对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开发内乡县衙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同时让我们对古建筑的用途功能及性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内乡县衙;内乡文化;地位;规模;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06-01内乡县衙,是我国封建社会保存下来的最为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至今保存完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乡县衙门建筑在光绪十八年时钦加正五品的章炳焘主政内乡,专心土木工程。
在他的精心打造下,这一巨大的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檐挑廊回,历时九年而成。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
内乡县衙兼长江南北建筑风格,气势宏大,“迄今观之,规模不可谓不宏伟也!”一、衙门的由来与演变衙门,这一巨大而古老的建筑群落,象征着封建官府神圣不可侵犯的肃穆庄严和赫赫威风。
旧时候,人们称官府为衙门,而“衙门”又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
最早在汉末时期,军旅营的别称,是把猛兽的爪牙饰为军事长官的帐门前,后来又用木头刻了象征性的兽牙饰于营门两侧,因此出现了“牙门”。
“牙门”因为是军旅营的别称,府门为“牙门”后变为“衙门”,唐朝以后,“衙门”广为流行。
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道“牙门”了。
后来又以衙门为基础,产生了“衙役”、“衙内”、“衙牌”。
衙门的出现,至今是一个权力的象征,等级制度的象征。
而这一建筑形式的要求,更为震撼人心,它可谓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缩影。
二、“衙门”各建筑构件及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官式建筑,二为,民间建筑。
而官式建筑的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
元代建筑的影响与创新
元代建筑的影响与创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独特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对于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元代建筑既沿袭了以往的传统,又融合了蒙古、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新的风貌。
本文将探讨元代建筑的影响和创新。
一、元代建筑的影响1.1 蒙古族建筑风格的影响元朝建立者成吉思汗以及其后继者们都是蒙古族,他们将自己的建筑风格引入中国。
蒙古族建筑以帐篷为代表,这种简约而实用的建筑形式对元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中出现了诸如“大度帐”、“游牧帐”等帐篷式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轻便、易搭建的特点在建筑史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1.2 汉族传统建筑的延续尽管元代以蒙古族统治为主,但汉族传统建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
例如,元代的皇宫、宫殿、寺庙等建筑仍然保留了许多宋代和金代建筑的风格,如檐角的飞檐、斗栱的装饰等。
这种延续性体现了汉族建筑在元代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连贯性。
二、元代建筑的创新2.1 建筑材料的改变元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传统的木材建筑中,元代建筑引入了砖石、砖瓦等新型材料,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砖雕、石雕等工艺的运用也使建筑的装饰更加细致精美,增添了壮丽与华丽。
2.2 样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元代建筑在样式和形式上也有了一些变化。
原本的传统建筑通常保持较为简洁的外观,而元代建筑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加雄伟壮观的特点。
例如,元代的寺庙多采用高塔式的建筑形式,给人一种宏伟的视觉效果。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许多独具一格的建筑样式,如寺庙式的官署、广场式的庙宇等,这些形式的创新为中国古代建筑开辟了新的道路。
2.3 布局和结构上的创新元代建筑在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例如,元代的宫殿多采用了“前后重叠”的布局,这种布局使得建筑更加宏伟,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的王者气质。
另外,在建筑结构方面,元代建筑引入了多柱多梁的体系,使得建筑的承重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山西临晋县衙独一无二的元代县衙遗存
山西临晋县衙独一无二的元代县衙遗存临晋县衙位于山西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
该县衙创建于元大德间(1279~1307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
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
仿·临晋县衙大门临晋县衙又称廨署,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
廨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以中轴线布局分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
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目前保留的三座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廨署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县衙营造格局,特别是大堂建筑用料独特,营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全国独一无二。
临晋县衙·大堂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心间很宽,明显大于次、稍间,稍间又略窄于次间。
大堂用柱14根,柱网分布采用内槽当心间与次间“减柱造”,使堂内空间宽阔明亮。
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椽直通前后檐用四柱。
柱头斗拱双昂五铺作,琴面假昂,柱头卷刹明显,柱础覆盆式。
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当心间两根采用“抱柱造”。
前檐额枋用材硕大,以三根大圆木制作,直径达0.8厘米。
增加了大堂的壮严气氛。
大堂梁架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
三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堂前带廊。
两堂结构简洁,无斗拱装饰,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
银亿库位于大堂与二堂中院之东侧,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
书房位于三堂西侧,与三堂相接,面宽一间,二屋皆为民国时期建筑。
临晋县衙建筑临晋县衙历史上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但仍能保留原来风貌是个奇迹。
从元代到民国,曾有200多个县级官吏在此为官,对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月25日,临晋县衙作为元至近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衙门”建筑文化探析--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 ,是我 国封建社会保存 下来的最为完好的县级官 署衙 门, 至今保存 完整 ,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乡县衙 门 建筑在光绪十八年时钦加正五品的章炳焘主政 内乡 ,专心土木
每月初一 、 十五 , 知县都 要在 宣化坊下宣讲圣谕 , 教化 老百 姓。 3 . 仪 门: 是 县衙 的礼仪之门。仪门平时关 闭不 开 , 只有新官
不可谓不宏伟也 !”
一
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 时方可打开 , 并且规定 “ 文官到此
下轿 , 武 官 到此 下 马 ” , 新 官 到 任 的第 一 天 要 举 行 拜 仪 门 仪 式 。 另
外大堂若举行重大庆典仪式或公 开审理重大案件 ,仪 门也要打
开 ,可 以让 百 姓 从 中 门 而 入 。 从 仪 门 东 西 两侧 还 分 设 了一 道 小
证 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 , 有着 自身的文化 内涵。我们对 内乡县衙进行研 究, 也是 对于我们 更好 的保护开发 内乡
县衙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同时让我们对古建筑的用途功能及性质有 了更深一步的 了解。
关键词 : 内 乡县 衙 ; 内 乡文化 ; 地位 ; 规模 ; 象征 意 义 中 图分类 号 : J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0 3 - 0 2 0 6 - 0 1 机 构 之 所 在 。北 面 写着 “ 宣化” 二字 , 就 是 宣 讲 教 化 的意 思 , 旧时
可侵犯 的肃穆庄严 和赫赫威风 。旧时候 , 人们 称官府为衙 门, 而 “ 衙门” 又是 由“ 牙门” 转化而来的 。 最早在汉末时期 , 军旅 营的别 称, 是把猛兽的爪 牙饰为军事长官的帐门前 , 后来又用木 头刻了 象 征 性 的 兽 牙饰 于 营 门两 侧 , 因此出现了“ 牙 门” 。 “ 牙门” 因 为 是 军旅营 的别称 , 府门为“ 牙门” 后变为“ 衙 门” , 唐朝 以后 , “ 衙 门” 广 为 流 行 。到 了北 宋 以 后 , 人们几乎只知道“ 衙 门” 而不知道 “ 牙
叶县县衙文化价值和个案分析
叶县县衙文化价值和个案分析[摘要]本文在对叶县县衙主要的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现状两方面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叶县县衙的传播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以期为叶县县衙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叶县县衙文化价值传播个案一、叶县县衙基本情况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中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位于河南平顶山。
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
县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
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
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狱房、厨院、知县宅、大仙祠、虚受堂、思补斋等。
叶县县衙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叶县县衙文化特色1、镇衙之宝----在叶县县衙的文物展厅,有一套于2002年在叶县出土、2600年前春秋中期铸造的编钟。
这套编钟共由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
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
这套编钟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是目前中国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组合式编钟,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2、戒石铭----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
“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3、《幽兰赋》----“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
”这通著名的《幽兰赋》现存在叶县县衙内。
碑刻全碑十二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所书。
碑刻风格独特,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4、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叶县县衙有着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
叶县县衙地处中原地带,因而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国北方地区对称的庭院式建筑结构布局,粗犷、端庄而古朴,再加之叶县位于“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受南、北方经济及文化交会地域的影响,叶县县衙也融入了南方建筑工艺精巧、细腻的部分特点,为研究中国古代南北建筑流派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提供了实物依据。
山西元代建筑有350座,元代建筑有哪些特点?
山西元代建筑有350座,元代建筑有哪些特点?亦文亦物看国宝古迹:元代县衙有啥特点?普通爱好者如何鉴别?(本文1080字,阅读用时4分)问题非常专业,今天,山西元代古建筑很多,亦文亦物老师今天先为大家讲一下非常稀有的元代的三座县衙(临晋县衙、绛州大堂、霍州衙署),来普及一下如何鉴别元代衙门。
从我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看过的实物,再结合资料的比对梳理,提出鉴定元代衙署建筑的6大“杀手锏”:1、面阔、开间都很大据《元典章》记载:州级衙门可带耳房,县级衙门正厅不能带耳房;一般的衙署,普遍的进深规定只有4架椽;但是,对现存的3座元代衙署(绛州大堂、霍州大堂、临晋县衙)观察会发现,他们普遍越级,面阔都是5间、7间,进深为6椽,甚至到8椽,应该来说,民间盖房子和当时规章条文的约束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照本宣科。
2、减柱法、移柱法大量使用减柱法,在宋代建造体系中不太常用;它最早出现在宋辽时,元代得到广泛应用。
从实物考察的角度看,霍州大堂和绛州大堂是减柱、移柱并用,而且都用到了极致。
在山西现存的元代古建中,减移超过10柱的不多,而两处州府大堂达到了罕见的15根。
3、梁架明晰、简单从实物看,元代衙署一般都是采用彻上露明造,屋顶敞开不加装饰,也没有吊顶和天花板;屋内也不会加入彩绘、油漆彩画等;最为明显的梁架特点是不拘一格,弯曲的梁木几乎随处可见,不加砍削,原材状态,是非常粗犷的做派。
4、大额式做法即使是喜欢古建的朋友,对“大额式”这个说法也比较陌生。
简单讲,大额是对横向受力构件的一种替代,原本斗拱是应该落在柱头、普拍枋上面,而现在全部被一根粗大的额枋取代了。
大额式建筑最早在金代,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是实例,元代大量应用。
它其实是减柱法和移柱法的一种必然,一般分为前檐式、后檐式、前槽式、后槽式等7种,霍州大堂和绛州大堂是前檐、前槽和后槽3种一起使用,非常特殊,体现了草原文明粗犷、朴实之风对中华古建筑的影响。
5、斗拱一般来讲,元代斗拱比宋、金两朝的尺度有着明显的减缩,但又比后世的明清要简洁、宏大些。
古代衙门建筑与司法之价值追求——考察中国传统司法的一个特别视角
方。旧时一般百姓除了可以进入大堂旁听审案外,县衙的其他部分是不得随意出入的,但在每年正月十
六,衙内张灯结彩,仪门大开,所用妇女和儿童都可以进入县衙到三堂看知县太太。这一天知县和夫人一 大早就坐在三堂前檐下和父老乡亲见面,知县和夫人会拿出水果、点心招待民众,围观的人你争我抢,煞是 热闹,细心的民众还要趋前窥视知县太太的脚是不是“三寸金莲”。凹这样做的目的,很显然,主要是为了显 示州县官亲民的姿态。在司法的场所举行亲民活动,足见司法是亲民的重要途径之一。
既然为“父母”,就必然要亲民。
③吴逢辰主编:<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三。 ⑤<清史稿》卷一百五,《舆服四)。
⑥(清)徐栋:《牧令书),转引自任立达:《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⑦(清)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治以亲民为要》。
万 方数据
2009年第6期
古代衙门建筑与司法之价值追求
・139・
由于行政与司法合一,司法为行政之一部分,州县官就必然会使司法成为州县官亲民的重要途径和 方式,司法必然会追求亲民。此即汪辉祖所道:“亲民在听讼。”④ (二)衙门建筑体现了司法亲民的价值追求
1.从衙门建筑的样式看“司法亲民”。如古代州县官衙都是坐北朝南,在其大门左右,照例要分列 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这样即形成“八”字形状,大门敞
一、引
论
衙门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行政司法的主要场所,全国现存古代地方衙门约有三十余处,主要有山西 平遥县衙、河南内乡县衙和新密县衙、江西浮梁县衙、山东即墨县衙、江苏淮安府衙、河南南阳府衙、河北
直隶总督府等。
这些衙门建筑虽然由于等级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的建筑模式差别不大,均是坐北朝南,采用北京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篇一: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论文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探讨摘要:我国古典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其色彩鲜明,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本文就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做出简略分析。
关键词:古典建筑;和谐;自然山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21)16-001-01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与沉稳风格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谓“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力。
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
”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
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
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篇二: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作者姓名:崔清林学号:10199581【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
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
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
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等级制度风水建筑布局影响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现存元代衙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原则——以霍州与绛州大堂为例
实用技术
现存元代衙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原则
——以霍州与绛州大堂为例
高星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 02600
摘要我国现存的衙署建筑中,明清时期数量较多,文献记载也较为全面。因为宋代及以前的衙署建筑目 前都未有建筑实例或建筑遗迹发现,元代衙署建筑遗迹就成为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的衙署建筑遗存。现存元 代衙署建筑实例极少,以霍州和绛州大堂保存较为完好,因此它们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元代衙署;文化价值;保护原则
1
元代衙署建筑文化价值 1.1礼制与亲民下的思想文化烙印 《礼记》载: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
等级的差别,也兼顾了官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1.2时代与地域下的建筑构造烙印 在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元 代建筑营建活动在规模不及唐宋时期,与其后的明清也难 以相比。当时木材匮乏,建筑用材远小于前朝,木料质量也 下降,工匠们因陋就简,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了技术上的革 新与创造,其中的一些简明大胆的手法取得了艺术形象的特 立独行,体现出自由灵活、粗犷朴拙的特点。元代建筑的自 由灵活体现在霍州与绛州大堂的木构体系,如室内的减柱移 柱造,柱头斗棋未置于柱头之上而是与补间斗棋均匀排列等 等。此外两座大堂建筑均采用大额形式,都有部分梁架构件 采用弯曲木料,将原始木材稍加砍削使用。椽袱问支撑构架 形式有蜀柱和驼峰、斗棋混杂使用,没有统一的规制。
【l】王昕.探析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优化【J】.知识经济,2015,02:104. [2】何小平.浅谈我国集中供热管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设计 [J]化工管理,2015,06:10.
(上接第101页) 移位,所以单个开间的尺度与柱高没有严格关系。此外, 两座大堂的斗棋材分制约为宋制六七等材,用材略小,符 合元代建筑特征。霍州大堂屋架举高l:3.6,绛州大堂为 1:3.74,依宋《营造法式》材分模数制度中的规定,六架椽 与八架椽厅堂的举高比值为1:4,殿堂的举高为1:3,所以两 座大堂的举高制度也是符合这样的规律。 建筑因为其功能特征,往往其大堂建筑的正面是开敞的, 室内外空间仅有木栅栏相隔,这种室内外连通的环境会导 致木构件的风化和遭受雨水侵蚀的速率加快,应定期对文 物安全性进行巡视,及时修补更换受损建筑构件,制定合 理的大堂保护和修缮方案。元朝沿袭前代建筑的形式和工 匠的传承,工匠的技艺拓展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放任性, 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梁架结构的处理上和斗棋铺作上,都
论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文化意蕴
论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文化意蕴论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文化意蕴甸邑柯楠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的权力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之识,对衙署的设置都十分重视,且有一定规制.比较现存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内乡知县衙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衙署至明清时代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制度化,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一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象征封建统治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英国着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建筑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两个目的:一方面,纯粹是功利主义,即御寒署,避风雨;另一方面,是政治性的,即借沉沉巨石所表达出来的荣耀,给人以一种想象,前一个目的,作为穷人的居所已绰绰有余,但是天神的庙宇和帝王的宫殿,设计得要激起对天上的权力和对他们地上宠JLff]的敬畏(2).和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宫廷建筑设计思想集中体现统治权威相一致,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象征统治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明清两代的衙署,由于受历代衙署建筑承传.甚至北京故宫影响,主体建筑均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为了显示统治权威中所体现的整齐严肃气氛,衙署中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整组建筑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其中又以大堂为中心建筑,内宅和其它建筑都是围绕三大堂而建,因此,布局上显得严谨统一.为了更加强调大堂的庄重严肃,在大堂前,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先是宽阔高大绘有警示图案的照壁,此后东西分列过街牌坊(有的地方为东西辕门),接着是宣化坊,首郡坊或者钟鼓楼,然后才进入大门,大门之后是仪门,仪门后东西两侧列置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承发司,永平库,仪门与大堂遥相对应,戒石坊矗立其间,有的横额如:"公生明",额联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石板(或青砖)街道宽阔平直,自前至后渐次见高.所有这一系列布局手法都渲染烘托出大堂的重要地位,使人在进入大堂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严肃森严的气氛.大堂前设置月台,南阳知府衙门又特别做成卷棚,加上"九檩无廊式"硬山结构,大堂整体显得高40峻威严;在色彩运用上,中国古代衙署依据定制,大都采用冷色调,青砖灰瓦,暗色楹柱,梁枋彩绘,青蓝碧绿;就院内设景而言,衙署建筑的景物装饰多集中布置在内宅包括后花园以及东西两侧距中轴线较远的花厅内,二堂以前由四合院分割而成的一个个空间里,几乎不用景物装点,甚至连后堂的槐树也寥寥数棵.所有这些建筑手法的运用,都在于创造出一种严肃的气氛,以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威.二中国古代衙署建筑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观念与论理意识衙署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特别强调轴线对称,即中央厅堂,两侧辅助,井井有序,尊卑有别.这种刻意设计的建筑布局,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人间秩序,以中轴线与严格对称的平面布局手法,将这一自明清以来的衙署建筑之强烈政治伦理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政权主题十分醒目.从现存的各组官署衙门遗存来看,中国古代衙署建筑都特别强调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就南阳知府衙门而言,其大堂代表了明清时代官式建筑的定型化模式:高峻威严而不失府级衙署身份:它不同于重檐庑顶,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也不同于不用斗枞,青砖板瓦的小县衙,它是按照一定的官式建筑模数和用料标准而建造的:大堂采用"九檩无廊式"硬山结构,以柱径为建筑模数,梁架斗枞一斗二升,青绿旋子彩画,暗色门窗柱子.可以说,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大都再现了工程的"做法":木结构建筑中的柱,梁,枋,檩,斗桃,砖石作中的台基,踏步,墙,屋面,瓦作中的筒瓦,板瓦,都是有"法"可循的.既体现着各级衙署的应有权力与威严,又显示了其所处行政级别的恰当身份.带有浓厚宗法观念的四合院建筑是中国历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衙署建筑以中央甬道为中心,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加上辅助建筑,构成前后贯通的数进四合院,每进院落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配房,厢房,廊房,过厅等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特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再以职能部门的列置特点来看,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全部遵循"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朝后寝"的布局思想进行设计.如衙署的六部房分列大堂东西左右,东列史,户,礼,西列兵,刑,工,即左文吏,右武兵,户,刑二房为中行,礼,I--房为后行.再如衙署建筑以左(东)为尊,以右(西)为卑;同知居左,通判居右;县丞居左,主簿居右;东南为巽地,较为尊贵,寅宾馆多设东南,西南为坤地,正对"鬼门",故设监狱(衙署仪门之西便门常称"鬼门",署监狱多位于仪门西南).这是封建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衙署建筑中的另一种反映.此外,在府署建筑中,除了作为行政机构所用的建筑,中国古代衙署机构内还常设庙宇,牌坊,如衙神庙或萧曹庙,大仙庙,马王庙,狱神庙,召父坊,杜母坊等一类的祠庙建筑.这些祠庙神像在教育人们树立忠孝人伦观念的同时,起到了维护封建宗法~LfliIJ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衙署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内向,克制的民族性格特征建筑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心态,不同民族因为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建筑上,也就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就总体而言,和西方建筑大都"浸洗在汹涌的激情之中,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化,出人意表的形体,飞扬拔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平民百姓的寻常屋宇,一般都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和呈现出冷静而自制的内向形态,在具体建造上利用围墙有效地分割为内部与外部空间,体现出布局上的内聚性.作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型制直观地体现了中国人这一特定的文化心理内涵.从古代衙署建筑的布局特点看,衙署建筑占地从十几亩到几十亩,甚至上百亩,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在偌大的长方形围墙内,由三条纵轴线将衙署格局连带成主次分明的长方形大院,每个院落再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中心,形成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四合院,这就使得整体衙署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四方院落,大院套小院,小院之中再分小院,每个院落自成一体,层层牵制,院院界定,单调中透着冷静,呆板中显出了克制. 从古代衙署建筑的单体造型看,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榫卯组合木构架的典型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充分利用木构架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造型,但对作为官式建筑的衙署来说,这一优点几乎没有得到多大的发挥.在明清官式建筑~LflilJ要求和标准化,定型化的制约下,南阳府衙大堂斗桃较小,出檐深度不大,柱径与柱高比例为l:l0,少有生起,侧角和卷杀,梁枋硕大,屋顶平直.在三大堂建筑造型的影响下,其余建筑除了形体上略显矮小外,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衙署整体建筑,沉重,拘束,体现了中国人内向,克制的性格特点.从衙署建筑的艺术风格看,所有衙署建筑无不在于创造一种严肃庄重气氛.l;L~n,大堂建筑常采用无廊式,减去前排金柱做法,扩大室内空间;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其它仪仗等,整体给人以空旷肃穆之感.再如前面提到的四合院及整体衙署建筑景点布局,无不在于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种严格按照"工程做法"的设计思想,一方面反映了皇权威严在地方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沉稳庄重,内向克制的性格特征.四,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古代衙署建筑虽然严格按照明清标准化,定型化模式建造,但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辖区域大小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外国学者在对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中曾深刻指出:在中国城市特有的观念中,第一圆圈是由皇帝来代表,第二是内城,第三是外城,第四是近郊,第五是周围五百里的地区,每个圆圈都精确地决定了社会交往的等级,每一个较外的圈与较内的圈相比有着相对的内外之别,即对于内圈是"外"的,对于外圈是"内".同时,每上圈内的空间在其相互关系中又有着内外之别,南为外,北为内,东西为旁边.城市功能和正确的城市结构之分配的一致性,自然地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降低及其与中国首都的距离增大而减少,所以在中国较南部的城市与北部城市相比是不那么复杂和规则的.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早期建筑较晚期建筑更为自由明清时代"只有一个文化主题,就是在中国文化之大泽中,惟有封建王权至高无上,顺之者未必生,而逆之者必亡.从这一文化背景来观察明清衙署建筑的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明清衙署之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何以如此严谨,如此严肃.在封建社会13趋没落之明清时代,王权至上的文化主题早已透过那庄严神圣,宏大静穆的宫殿建筑,渗浸于地方衙署建筑之中.然而却有一个例外: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一一霍州署中,大堂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前设敞亭,周筑墙堡,斗I疏朗,梁架奇巧,这和我国现存的总督署,知府署,知县署相比,明显是一种"僭越".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霍州署为元代所建.第二,南方建筑较北方建筑更趋活泼.现存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乃清代一品大员之府第,然通观其衙署建筑,没有一座厅堂使用斗I,而位于南北文化交流地带汉水流域的南阳府衙虽然比总督府低一个级别,却不仅在大堂,二堂,三堂之檐下使用了斗卡JI,甚至连大门,仪门,寅恭门以及一(下转第45页)?41境所处邻近的乡镇,作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唤醒社区人民之文物保护意识.C.加强政府行政决策人员在职教育之培训工作,以强化行政决策人员于经济发展环境中历史文化遗存永续经营与相互共存之综合决策能力.d.由学校自发作学校周遭的文化遗存之学校认养,并将纳入作为其中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由学校定期动员学生作文物环境之教育认识与环境维护作业,以弘扬进行青少年之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目的.3.政府监督:a.制定更为严谨的文物保护规范与实行细则,以法律形式确立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地位及违规之取缔法则,并扩大文化遗存之保护范围由单点之维护至历史环境维护之范畴.b.贯彻落实与建立全国文化资产与历史环境之普查制度,并全面的作为全国文物普查清点作业,摒除政府财源不足而造成的保护限制,而将可保护的文化淘汰重新的纳入维护体系.C.由政府职能严格的限制土地开发商的肆意开发行为,加强监督并订立详尽的文物保护法律监督体系,以及开发范围外历史文化遗存之环境冲击补偿配套措施.d.力Ⅱ强提高地方文物管理单位之文物维护概念与技术水平,定期作维护人员之培训与专业知识之考核作业.e.由地方文物管理单位加强至各历史文化遗存之社区宣传文物保护之重要与历史意义,并辅导组织自发性的社医文物保护监督维护小组或工作队,以加强文物的维护与监管工作.五结语就目前我国的文物政策主导方向是"保护为主,抢0-0-4,●●●_◆●O-%0-'.◆-●"◆4..●(上接第41页)些配房,厢房等次要建筑上也使用斗杉I 或雕花式代斗杉I.再比如在明清北方的衙署建筑中,少见使用月梁情况,而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的不少建筑上均于前廊使用了月梁,南阳府衙甚至于二堂西配房脊部也使用月梁,做成元宝脊形式.保定总督府置于皇帝眼皮底下,自然襟若寒蝉,而内乡县衙远离京都,摆脱北方建筑之沉重,拘束气氛,吸取南方园林建筑一些特点,也是自然.总之,衙署建筑作为一组建筑群体,其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彼此交融,互为表现:在各级衙署所体现出政治精神的同时,其艺术风格总是如影随形表现其中,而衙署建筑的艺术风格,又是在其特定的行政身份和地理位置中体现出来.中国古代衙署建筑映射出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探讨.救第一".抢救保护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与利用先祖所遗留下之历史文化遗产,而弘扬与利用的最重要的效能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必然有着宣传与弘扬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达到"增强全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目的I.于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型态方面的制约必然使我国的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间限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矛盾境地.保护古老的遗址和文物需要部分奖金的支柱,具有专门知识的文物工作者的投入与全民的意识提升共同参与.然而在目前这个远离文化,急功近利的时代,倘若全民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与保护意识,只能仰赖政府机制的投入来作被动性的保护,因此想真正的作到保护和抢救, 自然是难上加难.因此如何提高学校教育强化文物保护的概念,须从根部植入并向上扩及全民,同时寻求企业配合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政府的职能只须作好监督与控管,如此三位一体的相互配合,方能将文化资产与历史环境维护的永续性发展概念予以强化落实, 以达到造福后代子孙永续经营的目的.注释【1】《抢救龙潭圣迹亭(汉声杂志78期)1995,台北:汉声杂志社【2】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1996,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张德勒(发挥优势,改革进取,努力开创博物馆工作新局面>((文物工作》1994/2注:(1)明嘉靖((邓州志?创设志?内乡县治(2)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el1)((为悠闲颂(((InpraiseofIdleness))).转自((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9月版.(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版.(4)肖默((中西建筑的美学性格.(5)【南斯拉夫】易婉娜-普里察(IvanaPrica)((中西古代城市文化比较研究》,见((东南文化》1990年第一期.(6)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 45?。
元朝的国家建设和文化创新
元朝的国家建设和文化创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有争议的王朝。
虽然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和其他游牧民族,但这个王朝在国家建设和文化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元朝的国家建设和文化创新,以期对这个王朝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了解。
一、国家建设元朝在国家建设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贡献是它的行政制度和组织结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蒙古人的行政体制和组织结构的王朝。
元朝采用了廿四衙门制、九卿制和官员考试制度,这些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稳定性,也让蒙古人更好地掌控了政治。
元朝的国家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经济的重视。
元朝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元朝政府鼓励商业和贸易,支持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且扶持邮政和货币铸造业。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纸币作为正式货币的王朝,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商贸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农业方面,元朝还引进了许多新的种植和灌溉技术,如田亩制、轮灌和施肥,这使得中国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元朝还大力开发和建设内陆的水利工程,例如疏浚黄河、修筑运河等项目,此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汉族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二、文化创新元朝在文化创新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方面。
元朝时期的文化多元化特别明显,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的元帝都大都是一个蒙古人占领的汉族城市,汉族也是元朝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为了取得汉族的支持,元朝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和知识,将其融入到元朝的文化体系中。
第二,元朝还征服了其他民族和地区,例如西阿尔泰人、克尔克孜人和朝鲜半岛等地区,这些征服为元朝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带来了新的动力。
元朝时期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也表现在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上。
在绘画方面,元朝以写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为特点,例如宏伟壮丽的肖像画、精致的手卷和高超的山水画。
在音乐方面,元朝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如端午节的乐曲、云南省和四川省的民族音乐等。
元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元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探讨元代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元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特点。
首先,元代城市通常按照规划方案建设,具有规模宏大、街道宽阔的特点。
例如,大都(今北京)的规划包括宫殿、皇家园林、皇家坟墓等,整体布局严谨而庄严。
其次,城市内部常常有完善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宽敞笔直,方便人流和交通的通行。
此外,元代城市还注重保护环境,一些城市内有湖泊、花园等景观,使人们在城市中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
二、建筑风格元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开放性。
元代采用了包括汉族传统建筑、蒙古族草原建筑以及西亚和中亚建筑在内的多种建筑风格,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例如,大都的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采用了大量的琉璃瓦、黄琉璃和彩绘装饰,色彩斑斓、华丽夺目。
同时,元代建筑也注重结构稳固、工艺精湛,体现出高度的建筑技术水平。
三、城市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元代城市文化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活跃,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例如,大都作为元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和艺术家,形成了繁荣的文化生活。
其次,元代城市具有多民族共存的文化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在城市中相互影响、交融。
例如,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交流,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元曲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音乐元素。
此外,元代城市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剧院、赛马、读书会等,使城市成为文化的中心和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元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城市规划合理、建筑风格多样,城市文化丰富多元。
元代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为后世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元代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基于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下衙署园林的营造与传承
基于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下衙署园林的营造与传承衙署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官府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体现。
衙署园林的营造和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基于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探讨衙署园林的营造与传承。
衙署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官府建筑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和符号标识来传达园林的文化内涵。
衙署园林的营造需要突出官府建筑的气势和权威性。
可以通过选用宏伟壮观的建筑形式,如大门、亭台、廊桥等,来显示官府的尊严和仪式感。
可以在园林中设置一些象征官府权威的标志物,如牌坊、石碑等,来进一步加强园林的权威性。
还可以利用层次分明的景观布局和精心设计的花草树木来营造出官府的严谨和庄重。
衙署园林的传承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保留和修复古建筑的原貌,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在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中,可以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的风格、传统花草的栽种等,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示等,来提升园林的传播效果和参观体验。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衙署园林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人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衙署园林的营造和传承还需要注重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在衙署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人们的参观体验。
可以设置一些教育性和互动性的功能设施,如展览馆、讲解员、互动展示等,来满足人们对知识和体验的需求。
还可以借助一些活动和展览,如文化节、历史展览等,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和游客。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衙署园林既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又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为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衙署园林的营造与传承可以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和符号标识来传达园林的文化内涵。
元朝的都城与建筑
元朝的都城与建筑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
元朝的都城与建筑承载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从元朝的都城和建筑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元朝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
一、元朝的都城——大都元朝的都城主要是大都(今北京市),它是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在位时迁都至此。
大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使命,成为了当时全国甚至亚洲最大的都市之一。
在这座都城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人们看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雄心壮志和辛勤努力。
大都的城市布局相对规整,中心区域是皇城和城内宫殿,周围则是宽阔的城墙。
城内有着广阔的街市、宫殿、庙宇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皇城是权力中心,拥有宏伟的宫殿和庭院,展现着皇帝的尊贵和威严。
城外的街市则是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海内外商贾的来往。
元朝的建筑风格着重强调宏伟、壮丽和庄重,以展示皇权和震慑民众。
皇城内的建筑群体以木质结构为主,如高大雄伟的殿阁、高耸入云的华丽塔楼等。
这些建筑在雕梁画栋、彩绘、金银嵌饰等方面都大量使用,显得富丽堂皇。
而城外的民居则更多采用土石结构,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体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风貌。
二、元朝的建筑——蒙古包除了大都这座宏伟的都城,元朝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个独特的代表,那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典型建筑,也是蒙古文化的象征之一。
蒙古包是一种圆顶帐篷式结构,由皮毛和木材构成,可以迅速搭建和拆卸。
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应对草原上多变的气候环境,同时也符合蒙古族人民游牧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内部分为不同的区域,一般有活动区、传统炕区、祭祀区等,满足了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需要。
蒙古包简洁实用,与元朝其他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所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三、元朝建筑的影响与意义元朝的都城与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特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韩城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
韩城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作者:高佩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遗留下了众多文物建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
而对于留下的历史建筑,不仅需要我们充分的挖掘其文化价值,同时还需要给予保护以及利用开发,促使文物建筑及其文化能够得以更好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韩城现存党家村、文庙等多处古建筑群落,其建筑、壁画、彩绘等艺术遗存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就对韩城元代建筑的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几点保护对策。
关键词:韩城元代;建筑;价值;保护引言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众多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挖掘和研究下,越来越多人对韩城元代建筑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也使得韩城元代建筑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
但是就目前来看,韩城元代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却不是非常乐观,有些建筑甚至面临着濒临倒塌的境地,这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城自秦汉以来一直都是关中重要的商贾重镇和文化名城,韩城也是“司马故里”,韩城有大规模寺观、陵庙等古建筑遗传,其中附属艺术遗存更是数量庞大,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因此,对韩城元代建筑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以及加强韩城元代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韩城元代建筑价值分析就现如今韩城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来看,虽然部分建筑在屋架中有着后代维护的痕迹,但是在整体结构、布局、特征等主要方面还是保存着元代建筑的原貌。
韩城元代建筑具有久远的历史年代,可以说其见证了我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发展,所以对于元代建筑的保护级别整体来说都非常高。
韩城元代建筑目前均是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
韩城元代建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与邻省山西晋南地区同时期的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对于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早期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由此可见韩城元代建筑具有重要研究、探索、挖掘价值[1]。
比如在韩城元代建筑中较多的使用了木雕、绘画、壁画、琉璃灯,其做工十分精致美丽,在材料使用方面更是深有考究。
彰显衙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彰显衙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清两代尤为兴盛。
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联。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各级衙门悬挂对联也成了普遍现象。
清代故宫、颐和园等皇帝办公生活之地处处可见楹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级衙门自然随风附和,似乎没有楹联就不叫衙门了。
官衙建筑无处不在封建礼制的规范之下,它的建筑雕刻彩绘等都必须按照朝廷规定来进行,少有创新和大的变化。
官衙建筑更多地体现了地方官署的“普遍性”,地方官的喜爱兴趣也只能体现在堂名斋名的改变和楹联上,可以说明清时期的衙门建筑主要靠匾额楹联来进行装饰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
府衙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折射封建王权文化的一面“镜子”,彰显了衙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凝结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其中一些作品对今日反腐倡廉、勤政敬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府衙楹联密切结合建筑功能,彰显了衙署文化的特点(一)府衙的堂联衙门建筑是皇宫的缩影,体现了皇权无处不在。
府衙的布局形式体现了封建政治伦理和等级制度。
府衙的总体布局贯穿了合“中”的观念,知府作为正印官,其处理政务的大堂、二堂和居家的内宅三堂均建于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
古代有天子“三朝”之制,“三朝”即达朝(也称外朝)、常朝(也称治朝)、日朝(也称燕朝),分别处理不同事物。
南阳府衙的三大堂反映了古代“三朝”之制的深远影响。
府衙对联的选择也结合了衙门建筑的布局和主题功能。
府衙大堂是知府开读诏旨、举行重大仪式、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地方。
《大清律例》规定:“公堂,乃系民人瞻仰之所,如奴仆、皂隶等入正门、驰当道、坐公座者,杖七十,徒一年半。
吏员承差人等,加一等。
”大堂平时闲置不用,非公莫入,是知府权威的象征。
南阳大堂也称“公廉堂”,“公廉”是古代官员的行为准则之一。
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南阳府衙散文
南阳府衙散文衙门从来就是一个让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
想到衙门,耳边就会回响起两班衙役极具威慑力的“威武”之声。
古代官衙目前保存完好的并不多,一般人很少能实地体验,人们关于古代衙门的印象,基本上都来自影视剧。
清代,全国有215个知府衙门,而目前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唯一府级官署衙门在河南南阳,它可让我们很好地领略自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衙门实物标本。
南阳府衙坐落于南阳市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50余间,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属员、诉讼、赋税、祀典、政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知府衙门坐北向南,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前堂后寝,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
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
照壁,俗称“影壁”,南阳府衙照壁呈八字形,青灰砖砌成,照壁下砌须弥座,背面青砖上有“南阳府城”、“南阳府”砖铭。
照壁的出现,在建筑环境上起到了屏蔽作用,并可营造一种庄重、森严、神秘的气氛。
照壁的另一种特殊作用是警戒官员。
古代官署衙门照壁正中通常画传说中的怪兽“犭貪”(音tan),鹿角、狮尾、牛蹄、龙鳞,足踏元宝、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摇钱树、灵芝等,皆人间财宝。
传说此兽貪婪无比,任何东西都要吞食,后来在海边看到旭日,妄想吞吃,结果淹死海中。
明初,朱元璋施严刑重典,为惩治貪官污吏,将貪官以酷刑处死后,剥下整张人皮罩在草人身上,放在衙门前作为进出官员的警戒。
后来朱元璋意识到重典治吏的弊端,废剥皮实草之刑,钦定各级衙署照壁必须绘“犭貪”吃太阳的图案,以达到警戒的目的。
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基于陕西省韩城市普照寺景区的思考
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基于陕西省韩城市普照寺景区的思考陕西古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篇章。
这不仅得益于陕西是古代中国十四个王朝的建都地,还缘于陕西在地理纬度上,南倚大秦岭、北接毛乌素沙漠,是中国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共同怀抱中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地,见证了华夏几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在全国范围内,韩城的元代建筑最为密集,总计13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照寺。
普照寺是在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普照寺文管所,并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2年建所以来,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和韩城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历年陆续拨款对景区进行规划扩建,截至目前普照寺景区占地面积达到三万多平房米普照寺本身就是一组气势恢宏的元代建筑群,加上近年搬迁到寺院内的多座元代木构建筑,这里就成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
一、粗放不羁的元代建筑公元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裂局面,战争逐渐停息,社会相对安定下来。
这个国祚短暂到不足百年的朝代,在建筑上开创了粗放不羁的风格[1]。
元代建筑既有传统构架做法,也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额式构架。
传统构架上承宋金做法,仍以横向梁栿系统承重,其梁柱铺作等细部都与宋制相近;而大额式构架则采用纵向粗大的梁栿承担其上荷载。
大额依所在檐柱、内柱之上又可分大檐额及大内额。
采用粗大檐额在临近建筑之前,便有着震撼的视觉冲击。
而大额承担梁架结构之后,大额之下的柱子则有可能移动或取消,形成这一时期独特风格的移柱和减柱造。
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
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占地8000余平主米,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元代建筑博物馆,建在普照寺内,寺庙建在十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门向南,拾级面上,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
山西现存三大元代衙署大堂之霍州署
位置:山西霍州市东大街年代:元、明、清级别: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州署,其创建年代不详,据传其前身为隋代中郎将宋老生府邸,唐代为尉迟恭帅府。
现存为元、明、清重建遗存。
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建置较完整的州级古代署衙。
据《平阳府志》载:“霍州署,城东街宣化坊,元初为行邸。
大德七年地震圯。
监州失刺不华同知州李伯渊修葺。
至正十八年毁。
明洪武四年州同知吕稷建。
成化间知州张玘,嘉靖间知州褚相、汤克宽增修。
大堂、戒石亭、东西六房、仪门、大门、内宅、后堂。
”《霍州州志》载:“在宣一里,元权为国王行邸。
大德七年地震倾圯,八年州失刺不华同知州李伯渊修葺。
至正十八年毁。
明洪武四年同知吕稷建,成化初知州张玘、鲍克恭相继增修。
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相改路建坊,筑东西南垣墙,又与大门外立左右廊房各三楹。
州前枋坊,嘉靖二十一年知州汤克宽改大门为坊。
流宣化坊,三十六年知州褚相改为古霍名郡坊。
谯楼在坊牌内,嘉靖二十一年知州汤克宽建。
仪门在谯楼内,左右榜房,在仪门外。
戒石亭在正庭前。
正庭,知州褚相题扁为亲民堂。
吏户礼勘合科,在正庭东。
兵刑工承发司,在正庭西。
户牧支科,在东四房南,嘉靖二十七年知州陈嘉言建。
架葛库,在西四房南。
库楼,在正庭前东,弘治十七年同知李凤建。
下库在正庭右,吏目庭在正庭左。
狱在正庭西南。
退庭在正庭后,知州衙在退庭后。
同知衙,在知州衙后,以员裁其衙亦废。
判官衙在知州衙西,吏目衙在仪门外东。
礼贤馆在正庭西南,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相建。
公廨,在正庭西,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相增建。
东公廨在正庭东,知州李春为读律令之所建。
”元至正十八年大火被毁,唯有大堂幸免于难,其余建筑无存。
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有重修。
据光绪二十年《重修霍州大堂记》载:“自辛卯夏经始至癸已秋完工,两阅春秋,糜钱捌仟柒佰伍拾余缗。
大堂欣就完整,堂之前如月台、如甬道、如仪门、谯楼,以此修葺,惟其构也。
东西两房科,为储文卷所闗也,亦并及之。
堂之后有系办公处所,破不蔽风雨者葺之,余悉从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元代衙署建筑文化价值论文
摘要元代衙署建筑保护有其与其他文物保护中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建筑类型不同产生的保护中的个性原则。
衙署建筑因为其功能特征,往往其大堂建筑的正面是开敞的,室内外空间仅有木栅栏相隔,这种室内外连通的环境会导致木构件的风化和遭受雨水侵蚀的速率加快,应定期对文物安全性进行巡视,及时修补更换受损建筑构件,制定合理的大堂保护和修缮方案。
关键词元代衙署;文化价值;保护原则
1 元代衙署建筑文化价值
1.1 礼制与亲民下的思想文化烙印
《礼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礼制就是“天地之序”,作用是区别上下尊卑的伦理等级,建立并维护统治秩序。
霍州与绛州大堂的内饰上体现出礼制的影响。
霍州大堂正中悬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大堂内两侧还呈列着颜色为半红半黑的“水火棍”,取不容私情秉公断案之意。
绛州大堂内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
明间北部上方屋架有部分平棋,仅在此处作屋架处理是因为其下是暖阁,放置官员办案的案桌,而采用平棋是为了划分空间,使其与大堂内部其他空间的朴素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该部分空间的威严性[1]。
霍州与绛州大堂的建筑形制上也体现出礼制的影响,如两座大堂屋顶均为悬山式,灰瓦覆頂等,建筑形式不能超越宫廷。
衙署建筑形制在体现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必须亲民。
霍州大堂抱厦上悬“亲民堂”匾就是简洁明确的点题。
《阳宅三要》[3]曰:“夫衙署大堂为听政之所,临民之地,以大堂为主,宜正大光明。
”所以霍州大堂与绛州大堂正面开间均是开敞的,室内外仅用木栅栏分隔。
另外霍州大堂前的抱厦,不仅增加了建筑层次,突出了大堂的体量,也是整个大堂的一个缓冲空间,满足公开审断案时公众围聚的功能需要。
霍州大堂前宽大的月台,同样是民间集会之处,在重大节日会在此举行活动。
绛州大堂前原来同样有抱厦与月台,现仅存基址[2]。
衙署建筑要显示其威严尊崇以达到“以壮观瞻”、“肃堂皇之体”,同时还要表现出儒家的“爱人之仁”、“爱民如子”,自然也要尽量朴素简洁。
这既维护了官制等级的差别,也兼顾了官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1.2 时代与地域下的建筑构造烙印
在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元代建筑营建活动在规模不及唐宋时期,与其后的明清也难以相比。
当时木材匮乏,建筑用材远小于前朝,木料质量也下降,工匠们因陋就简,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了技术上的革新与创造,其中的一些简明大胆的手法取得了艺术形象的特立独行,体现出自由灵活、粗犷朴拙的特点。
元代建筑的自由灵活体现在霍州与绛州大堂的木构体系,如室内的减柱移柱造,柱头斗栱未置于柱头之上而是与补间斗栱均匀排列等等。
此外两座大堂建筑均采用大额形式,都有部分梁架构件采用弯曲木料,将原始木材稍加砍削使用。
椽栿间支撑构架形式有蜀柱和驼峰、斗栱混杂使用,没有统一的规制。
霍州大堂与绛州大堂在立面尺度上,柱高与开间面阔、建筑高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屋面部分都约占建筑总高度的一半。
霍州大堂总面阔约为柱高的4倍,绛州大堂总面阔约为柱高的7倍。
这说明标准柱高对建筑的立面尺度有一定控制作用。
由于采用外檐大额式,导致檐柱可以移位,所以单个开间的尺度与柱高没有严格关系。
此外,两座大堂的斗栱材分制约为宋制六七等材,用材略小,符合元代建筑特征。
霍州大堂屋架举高1:3.6,绛州大堂为1:3.74,依宋《营造法式》材分模数制度中的规定,六架椽与八架椽厅堂的举高比值为1:4,殿堂的举高为1:3,所以两座大堂的举高制度也是符合这样的规律。
2 元代衙署建筑保护原则
2.1 元代衙署建筑保护中的共性原则
大遗址保护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研究也已相当深入,文物保护也形成一定法则。
对于霍州大堂、绛州大堂等元代衙署建筑的保护,应结合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则。
在衙署建筑的保护中,要遵循文物保护共性原则,要义在于保持文物建筑原状①,保护文物的时代性特征,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2.2 元代衙署建筑保护中的个性原则
元代衙署建筑保护有其与其他文物保护中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建筑类型不同产生的保护中的个性原则。
衙署建筑因为其功能特征,往往其大堂建筑的正面是开敞的,室内外空间仅有木栅栏相隔,这种室内外连通的环境会导致木构件的风化和遭受雨水侵蚀的速率加快,应定期对文物安全性进行巡视,及时修补更换受损建筑构件,制定合理的大堂保护和修缮方案。
元朝沿袭前代建筑的形式和工匠的传承,工匠的技艺拓展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放任性,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梁架结构的处理上和斗栱铺作上,都表示出时代的特征,元代木构件尺度没有唐宋代以及明清时代有严格的规制,而且大量使用原始未加工木构件。
这些都是元代衙署建筑保护中应当注意的个性原则[3]。
参考文献
[1] 曾小梦.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论依据--《礼记·坊记》引《诗》考论[J].求索,2007,(8):217-219.
[2]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9.
[3] 赵九峰.阳宅三要[M].北京:华侨出版社,1991: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