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课时跟踪训练30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提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提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以现 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 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国,而是人间。这种以现实为 出发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ppt精选
6
3.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奠定了 其抒情的艺术情调,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正 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火药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 作用
ppt精选
1
易混点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的“双百”方针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2.“双百”方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科学、文
艺领域提出的方针,是民主化的体现。
ppt精选
15
第一步:审清设问
ppt精选
16
第二步:获取信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走近经济”“外国选文”“西 方发达国家为主”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须抓住“2004 年”得出其所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然后结合这一时期 的经济、教育方面的史实进行回答。
ppt精选
17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ppt精选
4
解析:做题时要准确掌握毛泽东所说的“百家争鸣”的实质 与内容。A项说法不正确;C项错在“任何问题的争鸣”; D项错在“政治观点”,材料说的是“学术思想”。故答案 为B项。 答案:B
ppt精选
5
命题点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1.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使作家时刻关注
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担,忧国忧民, 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4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4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四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

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答案:A解析:图书传播速度快,与技术革新相关,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改革不会达到“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的效果,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图书传播迅速不存在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重教兴学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但是“即日传播”“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更多的是与技术相关,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以“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之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造成一个理论体系;南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

这表明此时期( )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中关键信息“以盈补虚”“出入相补”“理论体系”等可知,此时期古代中国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实用性和理论性,D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总结,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科学研究重心南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排除B、C两项。

3.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 )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汉赋的风格不同,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不是由皇帝喜好决定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可知不能反映士人颂扬国运导致汉赋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因此,两个时期汉赋的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和东汉盛行的汉赋风格不同,不能体现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故D项错误。

4.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课时跟踪训练2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课时跟踪训练2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5·吉林汪清六中段考)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 )A.农业发展的需要B.手工业发展的需要C.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D.是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选A 项。

其他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A2.(2015·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一)《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这说明( )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西学东渐。

材料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此西书的原因,是认为此书“切于民用”,而“重实用”恰恰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一个重要理念,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本西书在中国被介绍且局限于政府方面,C 项错误;闭关不等于禁绝中西交流,只是严格限制,更谈不上突破,D 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3.(2015·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月考)从《夏小正》到唐代的“大衍历”再到郭守敬的《授时历》,体现了我国历代王朝对历法编订的重视。

从主观目的考虑,主要是( ) A.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B.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C.指导农业生产D.提升天文学家的政治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天文历法成就。

统治者重视历法编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由于历法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它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因此,要保护其经济基础必须重视农业,也必然会重视历法的编订,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主观目的。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综合14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综合14

单元主题探究
-12-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科学技术全面繁荣 ,在航天、信息技术多个 改革开 领域成就突出;确立了 “科教兴国”战略 ,中小 全面繁荣 放以来 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文艺工作 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解题技巧揭秘
-13-
对任何学科而言卷面规范都是基本要求,且对于历史学科,非选 择题占很大比重,规范的表述更加重要。 (1)要符合基本的汉语语法:句子结构完整,符号使用规范。每个 答案要点后应该打上分号或句号,不能从答案开头到结尾用“顿号” 或“逗号”到底。 (2)要规范使用学科概念、术语:尽量少用形容词或者表示模糊概 念的词语作答,如“很多”“伟大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表述要准确客观。 (3)要规范表述格式:做到一问一答,答案条理化、段落化和序号 化,答案要点排列应该整齐美观,这样,解题的思路就能全面展示出 来,就能看出思维的步骤。 (4)要规范用笔:字迹清晰,不超出答题框;规范修改,使用正确的修 订符号,不要把卷面弄得乱七八糟,更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来修 改,也不能粘贴附页。
单元主题探究
-8-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 彩;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这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 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而当时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这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1)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思想当中,就出现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 内容。但是诸子百家对社会伦理、秩序等问题的关心,超过了对自 然现象的理论探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一中开学考)1900年,在某某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 D解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且材料没有论及活字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在某某敦煌发现”“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正确。

2.(2019·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项正确。

古代中国医术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B项错误;古代中国医术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约束,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中)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

这表明明代科技(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某某用的局限答案 A解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2016·乌鲁木齐一模)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

【答案】C 2.(2016·衡阳联考)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究其原因是(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解析】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好,但仍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答案】C 3.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惊人”创举有( )①“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①③④A.①②④D.①②③④C.②③④【解析】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答案】 A4.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定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解析】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是在1956年;20世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四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规范练3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四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规范练3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时规范练3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河北沧州三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建立的目的是( )A.强化宗法血缘关系B.便于诸侯国征发赋役C.加强君主专制制度D.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2.(江苏扬州调研)所谓“政治控制”,乃是通过军事征服、暴力强制与威胁、行政管理等权力手段与方式,实现民众的统治。

“社会控制”,则是指在政治控制的基础上,以社会关系体系的建构为中心,通过对社会诸种力量的利用、组合,使之成为政治控制体系的一部分或同构体。

我国古代属于“社会控制”的机制是( )A.三公九卿制B.保甲制C.监察机制D.户籍制度3.(湖南益阳二模)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乡里组织延伸皇权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4.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5.(江苏南通调研)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

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材料说明村社(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D.是雅典基层的社会治理单位6.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规定:市民通过每年缴纳固定的税额换取财政上的独立和自由。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教案新人教版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异同(三)中外关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滞后的原因及其认识(1)滞后原因①“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处于内战时期。

②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四大家族的搜刮和战争的严重破坏,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

③新中国建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⑤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使“左”的错误不断发展,导致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2)认识①政治局面的稳定是振兴科技、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

②认清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科技的保证。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同时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 关于楷书的形成及创始人有以下几种看法(1)楷书创始人王次仲。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水经注·灅水·清夷水》:“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

秦始皇时,以次仲所改文字,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

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冲出车外,翻飞而去。

”清夷河为今北京延庆妫河。

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

有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以上所引三书对王次仲虽有秦人、东汉人两说,但都认为,王次仲是楷书的创始人。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六页,共26页。
时间
1966~
1976年
阶段特点
遭受严 重挫折
主要表现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
研究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 (2)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
大批教授受到批斗
(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
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
第十九页,共26页。
(3)《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 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丰富,作者曾广 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 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 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 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改革
(gǎigé) 开
放以来
全面
(quánmiàn) 繁荣
面成就(chéngjiù)突出 (2)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 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
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第七页,共26页。
常用七大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学常识
[编写缘由]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世 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雅俗共赏,从不同侧面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是中 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在科教兴国、文化强国的 今天,高考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考查, 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对常用七大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史学常识进行补遗。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5.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5.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高考题组】1.(2014·北京文综·T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选A。

1977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即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由此可知A正确。

B、C、D与时间不符,排除。

2.(2014·江苏单科·T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解析】选C。

本题的关键是称邓小平为“科教后勤部部长”,这是对邓小平重视科教事业的一种褒扬。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C正确。

A时间不正确。

B、D都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决策,不符合题意。

3.(2013·全国卷Ⅱ·T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的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普及科学知识,这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跟踪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跟踪检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年6月26日9时41分许,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神十”任务主着陆场结束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

我国使用火箭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一名词最早可能出现在下面哪部著作中( )A.《史记》B.《唐史》C.《明史》 D.《资治通鉴》2.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3.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4.(2014·潜山联考)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观测”,共设立了27个观测点,其中南海观测点设在黄岩岛。

这发生在( )A.宋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5.《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6.苏轼对右图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第14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解析】据材料中“以版印日历”“满天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A2.(2016·黄石调研)《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解析】“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表明地磁偏角的发现,A项正确;《梦溪笔谈》作于北宋,“以磁石磨针锋”表明当时人工磁体已经被制造出来,B项正确;材料中指出,制出指南针的是方术之士,用途自然是多见于迷信活动,C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3.有学者谈道,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解析】材料中时间“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属于历史上的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A、C两项不符合题干时间;《天下郡国利病书》不是医学著作。

【答案】 B4.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河南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时作业3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时作业3

课时作业3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三明质检)《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A.龟甲兽骨 B.丝帛C.竹木简 D.植物纤维纸【解析】《庄子·天下》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龟甲兽骨是殷商时期的,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书”的材质是丝帛、竹木简,竹木简笨重,而丝帛轻,又从材料“其书五车”可以判断是竹木简,故B项错误,C项正确;植物纤维纸出现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6·海口调研)《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解析】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仅仅用《三国演义》作为依据是不充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的战争中,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6·南充质检)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4.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使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有度》中,当时称指南针为( ) A.指南鱼 B.司南C.指南车 D.罗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故B 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从古到今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从古到今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此段话中“”处应填写的朝代是(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答案 C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繁荣的时期。

宋代时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因此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答案选C。

2.余秋雨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答案 B 材料没有涉及四大发明的原创性问题,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而不是说古代中国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故C项错误;中医中药发明并不是服务于小农经济的,故D项错误。

本题选B项。

3.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②不注重科学分析③不重实用④注重经验总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①②④符合材料信息;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③与材料信息及史实不符。

故答案选B。

4.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

这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世俗化B.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C.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答案 D 材料中并没有对城市经济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可知,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的是官僚士大夫而非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根据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学基本,不难推知只能是“社会结构变化加剧书画艺术变革”,而非“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带动下,书画消费俨然成为一种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故D项正确。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 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 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14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即时训练必修3一、选择题1.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 B C DA[秦统一全国后,官方的标准文字是小篆,故A项正确。

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 项是草书。

]2.有人这样评述某位大家的书法(见下图):“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

”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颜真卿B.柳公权C.怀素D.赵孟C[材料所述书法千变万化、潇洒自如,应该是草书.据此分析选项:颜真卿和柳公权是著名的楷书家;怀素的狂草别具魅力;赵孟擅长行书,故选C项。

]3.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请选出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的书法家( )A.张旭B.颜真卿C.怀素D.欧阳询B[“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说明柳公权书法属于楷书,A、C两项是草书代表人物,排除;D项是初唐楷书代表人物,与题干“盛唐”不符,排除。

]4.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这类作品所主要表现的是()A.多彩的生活B.真实的景象C.个人的情感D.繁盛的社会C[苏轼的诗句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即“画中有诗”,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单元跟踪训练(十四)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 科技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单元跟踪训练(十四)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 科技文化

)时量:4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9·安阳一模)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2.(2019·黄石调研)据《东都事略》,“(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审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2019·青岛调研)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4.(2019·重庆模拟)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兼葭》等篇。

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

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仁爱至上B.人文关怀C.强调民本D.批判怀疑5.(2019·保定三模)图中为龙字的演变历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B.图3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C.图4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D.图5字体兼具多种字体的长处6.(2019·河南质检)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B.科学技术的发展C.深受理学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倡导7.(2019·苏州调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一、选择题1.(2015·青岛期末)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符合史实,A项正确;“两弹一星”成果大都是在1964年之后取得的,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都发生在“文革”期间,C、D两项错误。

[答案] A2.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解析]“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关键词,提示了应该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

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才有“太空人”。

[答案] B3.(2015·四川资阳诊断)《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解析]由“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1984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5·江西五校联考)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

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解析]由材料“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可知,这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C项符合题意。

A、B、D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可以排除。

[答案] C5.(2015·浙江丽水一模)方针、口号不但能折射时代的精神,而且也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

下列方针、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教兴国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解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1977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

按照时间排序是②①③④。

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6.(2015·安徽皖南高三模拟)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更不是发展生产,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7.(2015·四川德阳高三诊断)读下表,对表中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B.第二阶段的情况印证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C.第三阶段的情况表明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这三阶段的情况证实“科教兴国”的推动作用[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科研成果。

1952~1958年是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体现了我国过渡时期科技的艰难起步和向科技进军时期的科研热潮,1958年在“大跃进”的思潮下,科技领域也出现了“大跃进”,其成果大部分不合格。

故A、B、C 三项解读正确。

“科教兴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D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8.(2015·辽宁抚顺高三期末)1967年,英国《太阳报》发表文章《中国的惊人的技术发展》指出,如果允许文化革命在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

可见作者( ) A.看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B.主张中国继续推行“义务教育”C.赞成中国实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对中苏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忧虑[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材料体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故A项正确;推行“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9.(2015·北京卷)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

“豪情满怀迎跃进”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样板戏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独特现象;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项。

[答案] C10.(2015·河南商丘高三一模)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的外语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苏处于两极对立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加强,因此,新中国在教育上向苏联学习,学习俄语,故选A项。

B项与题干主旨关系不大;C项忽略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与史实不符;题干中规定的主要目的并非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D项错误。

[答案] A11.(2015·北京朝阳高三模拟)陆定一于1956年5月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学术技术问题②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③“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完成之际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方针。

从“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的信息可知,陆定一主张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故①正确;陆定一发表的讲话与“双百”方针的精神一致,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故②正确;③④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12.(2015·山东泰安高三模拟)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A.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晚清时期,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留学初衷是富国强兵;民国初期,在政府鼓励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实业救国成为主流;国民政府时期,留学初衷是科技救国;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留学初衷是建设国家。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13.(2015·四川内江模拟)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其中前三科为政治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③课程设置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关系密切相关④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结合表格中课时数可知,最重要的应该为俄语课,而非思想教育,也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所以①错误,②③正确。

另外,当时“双百”方针还没有提出,所以④错误。

[答案] C14.(2015·重庆一模)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解析]1977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仍然处于两年徘徊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还没有开始,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后来科教领域内率先开始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A项“双百”方针与题干提及的范围不吻合,B项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C项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所以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5.(2014·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

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

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