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标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
2、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
3、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子。“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课文分析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备课教案课题: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了一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毕竟太少,文言基础还是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是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预习,老师会把相关的资料(微课,视频录音)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让学生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经历。
查找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课的学习或许会较为顺利些。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学生的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但是在阅读中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吃不透、抓不准。
为此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的培养,培养其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评课效果总结如下: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观看PPT、播放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曲。
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视频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5、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教案:品读《桃花源记》中的感受与思考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教案:品读《桃花源记》中的感受与思考《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典故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美乐园,也是一个无政府社会。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不受外界干扰,有人的温馨与亲情,有自给自足的美好,还有善良、友爱、宁静、自由等美好品质。
在品读《桃花源记》中,人们会感受到深深的怀念、向往与向上的力量。
在这篇文艺作品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人类原初幸福的蓝本,看到了人类内在的美好天性与品质。
诚信,友爱,宽容,共存《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不看重年岁、身份与财富,而是以诚信、友爱、宽容来相处。
他们彼此关心、和平相处、务实合作,构筑起一道道心灵的大门。
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应该学会深层次的沟通、以和为贵,才能真正表达出心中的情感。
自由,平等,和谐桃花源里没有严格的等级、没有奴隶制度、没有私有财产,每个人有足够自由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场所,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幸福与满足。
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平等的地位和待遇,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高度和谐,让人感到信任、亲近、愉悦和满足。
重建心灵家园,挽救人性危机今天的社会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更深刻的是人类精神危机的背后。
这些危机,反映出人类内在真正的需要和深层次的愿望。
品读《桃花源记》可以唤醒人们对自我、对生态、对社会的关爱意识,以便启迪人心,鼓舞人心,指示前路。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至关重要的是要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改变心灵出现的危机,找到我们的归属、温暖、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
流淌着爱心的社会,不仅彼此关心,更要保卫我们共同的居住环境、卫生环境、文化环境,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必需品——自然资源,塑造和谐的社会心灵与人文精神。
品读《桃花源记》中的感受与思考,是人们在面对时代发展的新现实,对自己心灵健康的必要要求。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着友爱、和谐、自由、平等、宽容的价值观的精神信念,靠着心灵上的自由而追求自我,以温情相待而建立起美好的人际关系。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一、教学目标1.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1.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寓意等。
1.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桃花源的象征意义,以及渔夫角色的寓意。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以及从中体现的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含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
4.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含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
五、课后作业5.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理解。
5.2 请学生收集其他含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5.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6.3 课后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桃花源记》说课稿_1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__的内容。
3、领会__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1、领会__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
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通过课堂点拨、引导、激趣,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
和现代人生活,做古今对比,教育学生珍惜当下,好好
学习,再让学生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自由说话,说出自
己的理想愿望,来激情激趣,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
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练
课例研究综 笔双丰收。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的人经历 比较贫乏,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 的阅读品味无疑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将“有情感的朗 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与语法”作为教学重点;把“理 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精神, 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了本次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趣,培养他们高深的情操,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
文化品味。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
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
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 教材分析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
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
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桃花源记》
称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八年
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古代生活为专
题,所选取的文章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
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志趣。编者将其编排在这
里,就是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而感悟古代文人生活与志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九课,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三、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世外桃源”在文中的依据,朗读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来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们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和谐安宁的理想社会,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节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句式难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心理也值得关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学生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一起走进桃花源,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二、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介绍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因不满现实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注意清断句、节奏,注意语速、标记生词。
学生听朗读,标记断句,生字.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2)学生交流将古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律的方法。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课件出示)A、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B、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义。
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解决后,教师强调重点。
)五、读课文,深化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的故事。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2、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神奇)有同学心里会说:“我们龙口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各种花次第开放,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的呀?”谁起来说说你的看法,引入渔人所处的战乱的社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2)树立学生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课文中隐含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集》相关作品,激发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描绘的意境。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主题和寓意。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己理想生活环境的文字。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背诵评估: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的情感投入和对课文意境的把握。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3.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二、教学重难点1.仔细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2.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通过诵读《饮酒·其五》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正音:黄发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刘子骥()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释义(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反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三)读一则故事。
1.学生合作诵读课文,用声音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做到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2.教师示范读。
3.按照老师的提示梳理故事的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梳理故事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入一处绝境。
1.桃林奇景(1)从文章中圈点勾画描写桃林的句子,根据老师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林画面,与袁中道的《再游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体会陶渊明语言的简洁凝练。
至桃源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花源记》)(2)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连串更神奇的景象出现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疏通文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渔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读好文中的波澜。
②填写感叹词,体会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桃花源记》课标分析
《桃花源记》课标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重点课文,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这一单元的目标如下: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课标表述: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四学段(七-九年级)(二)阅读”第12条:“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舍”“寻”“志”“等)、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的含义、通假现象(“要”)的意思和并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古今异义词的现象(“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2、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辨析课文涉及的判断句、省略句两种文言句式。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会概括本文线索,事件,并能说出结构顺序上的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归纳出文章主旨并说出如何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4是本文的难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桃花源记》教案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初中语文_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赏析课文,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我把“读”作为贯串课堂的主线,通过“读通、读懂、读深”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先让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特别注重句中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一、教案概述《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乡村社会。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桃花源记》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生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桃花源的象征意义。
4.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后作业设计1. 针对《桃花源记》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编写一个延伸故事或设想桃花源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能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生活的描绘对自己的启示。
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描写,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八、教学资源准备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版本。
2. 与《桃花源记》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3. 有关《桃花源记》的评论文章或研究论文,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参考。
《桃花源记》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教学分析《桃花源记》教学分析《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因为陶渊明秀丽的文笔将“世外桃源”描绘得既神奇美丽又扑朔迷离。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教材分析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然”中的“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高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4【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课标分析
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整体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7-9年级学生针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读,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中交错进行。
基于这些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