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说明:本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45分,第二卷10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一,(共六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倩影(qiàn) 婀娜(ë) 纤细(xiān) 脉脉含情(mò)B 鱼鳍(qí) 孱头(chàn ) 冠冕(guàn) 残羹冷炙(zhì)C 寥落(liáo) 菲薄( fēi) 圭臬(guī) 长歌当哭(dāng)D 创伤(chuān) 拖沓(tà) 苑囿(yŏu) 殒身不恤(shŭn)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浮浅羞涩百折不挠消声匿迹B 喋血绯红穷形尽像自惭形秽C 情味蛰伏永葆生机妄加揣测D 犀利描模梦寐以求焦燥不安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殒身不恤.(顾虑) 惩戒.(警戒)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B 不盈不溢.(多出来) 惨淡..(暗淡无光)..经营(形容苦费心力) 日色惨淡C 款.塞入朝(叩) 积毁销.骨(熔化,消除) 何厌.之有(满足)D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惴惴..不安(小心谨慎的样子) 托体同山.阿(山陵)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定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B.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基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C.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革命老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D刘同的文章写得相当流畅,可是说起话来却汩.汩滔滔...,让人听不明白.5,下列语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火车在广阔的高原上奔驰,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 )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 )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不是有些地方为着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一些草原,( )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A. 然而却有只要似乎B. 虽然只有只要似乎C. 虽然却有如果简直D. 然而只有如果简直6,下列语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他背着领导和同志去到农村帮助希望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C,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使他的考试成绩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D,经过刻苦学习,他六门功课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灵感思维与模糊性综合考察灵感思维的新线索、新结果、新结论,就会发现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高一的学生将要进行期末考试,想要提高语文期末考试的分数,多做语文期末试题是一个好方法。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
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
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
《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
《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单项选择题(第Ⅰ卷1—4、10—12.第Ⅱ卷17--19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
(1)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
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2)“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3)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
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1.对第一处划线句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有独特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
B.对青年,鲁迅言传身教,启发他们思考、觉悟。
C.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和实际效果。
D.对青年,鲁迅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妄自尊大。
2.对第二处画线句,鲁迅讲话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A.尖锐地批判不懂当时政治腐败而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B.委婉地喻示在政治黑暗之时夸耀地大物博是不适宜的。
C.嘲讽身受人宰割境地而不自知的官僚。
D.讽刺自夸地大物博而甘心受奴役的青年。
3.对第三处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劝勉青年不要沾上污泥,要清白做人。
B.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C.劝勉青年不要被夸夸其谈的学者吓倒。
D.劝勉青年不要做夸夸其谈的学者。
【答案】1.A2.B3.B【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第Ⅰ卷一、(20分,每小题2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密密匝匝..(cuīwéi)绚.烂(xuán)..(zā)翱.翔(áo)崔嵬B.矗.立(chù)剥.落(bō)诱.捕(yòu)渣滓.(zì)C.意兴盎.然(áng)缥渺.(miǎo)浸渍.(zì)隽.秀(jùn)D.缺憾.(hàn)执拗.(niù)噩.梦(è)粗犷.(guǎn g)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最接近的一项()A.①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②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
B.①两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子弹的攒射的时候……②可是这复杂辗转..的全部过程只用了七个多小时。
C.①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D.①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又始来听我的讲义。
②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整天沉湎于酒色,不思收复失地,实在可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B.走出峡谷,眼前便豁然开朗....。
C.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故弄玄虚....,设置悬念。
D.榆林地区近些年来植树造林工作卓有成效....,当地的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4.下列各句的括号中,必须加“过”的一组是()①杏花和桃花都已经开()了,你再去果园里还赏什么?②我们曾经吃()经验主义的亏,上()教条主义的当,现在还能让旧戏重演吗?③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④小王在网上聊()天以后,感到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3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COP课题组在北京和山东做了持续数年的调查、实验和分析,参照上述研究基础以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经验,课题组研判,疫情期间电子产品用时激增对大中小学生视力、心境等身心健康指标可能产生如下影响: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都属于“重度”使用,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更甚。
这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效率下降,由此可能引发亲子矛盾、家庭矛盾、家校矛盾。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使用1.5课时(约1.35小时)电子学习环境,一年后即被发现引发了视力下降。
当前大中小学的“重度”使用引发大范围的视力下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重度”使用还会带来失眠、偏头痛、肌肉萎缩、颈椎弯曲、皮肤疾病等;对于本专科生尤其研究生来说,由于电子产品每天用时高达17个小时,已严重挤压睡眠、饮食和锻炼时间。
课题组对北京地区本科生的访谈发现,疫情以来绝大多数同学基本上“宅”在家里,出现了50天未出过家门的案例。
长期缺少自然光照会加重对学生视力的损害,而且不仅限于此,长期在封闭空间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还会带来心理和身体其他方面的损害。
考虑到长期的封闭空间生存状态、长期的电子产品重度使用以及网络学习负担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影响,我们都应高度重视,以积极预防学生近视、学生抑郁、家长抑郁、青少年暴力、家长暴力的发生以及由此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更深层次的损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4日)材料二: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向学校扩散,保障亿万师生健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
河南省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的服饰,其实是用比兴手法来写高洁美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借物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叙利亚这个饱经战火涂炭的国家,现今仍发生着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之担忧。
②课堂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游目骋怀....,人在教室心在外,学习难以提高。
③抗战时的游击战是以袭击日军为主要手段的非正规作战方式,出没无常,浅尝辄...止.,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④住在风景秀丽、舒适又封闭的山乡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毕竟大家已在这生活了几十年。
⑤坐在教室后面的这个学生经常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一叶知秋....,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
⑥正是这些大国工匠坚定理想信念,夙兴夜寐....,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已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美化生活环境、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B. 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一个长相极丑陋的钟楼怪人,他虽被命运背弃,却有着善良的心,圣洁的爱,是真善美的代表C.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发,不仅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也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更伤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D. 社区最近开展了大规模的“宪法日”宣传活动,活动项目丰富,但由于活动多安排在上班时间,参加的人大多是以离退休人员、儿童和自由职业者为主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捧读巴金的大作《随想录》,我感受到了这位文坛大师的真诚自省的精神B. 他和我自小就是同窗,令尊与家父也是好友,所以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C. 贵商场的衣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服务态度热情,我下次一定还来惠顾!D. 既然公司要精简机构,又对我的设计不感兴趣,那我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根据下面给出的内容,请以“我有一个梦想”开头,续写一段话,表达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渴望。
2021年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儿什么厉行濂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向着远。
这样,才能支撑起有灵魂的生命。
②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这种力量能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
它是推动生命的涌动之流,贯穿于人的躯体与心智之中,贯穿于大自然以至宇宙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放、泉水喷涌般地无穷无尽。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升起。
突然,他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
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深夜仰望星空。
每当我静静地凝视那浩渺深邃的夜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庄严便油然而生,使他得到某种启示,领悟到宇宙的神秘和生命的崇高。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夜幕降临时,贝多芬满怀惊奇,仰望星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
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
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⑥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让崇高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支柱,把匍匐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⑦有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深夜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鸣泉、惊鸟、山岚、夜露,掩不住心中的渴望和激动。
黎明的曙光踏着朝露款款而来,苏醒了的泰山在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身影。
一轮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光芒万丈,普照世界!喷涌,奔流,一股热流浸透我的全身,一切狂妄、贪婪、猥琐都被挤压出去。
河南省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
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
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
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
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
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春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
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革,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响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河南省第一高级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河南省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商〞一词始于何时何地已难于确证。
最早把儒和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大体源于明清之际。
其时,“儒商〞一词除了指称那些或因世俗经商之风的诱惑,或因仕途无望以求出路而“下海〞经商的人以外,主要是指括那些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风范的商人。
这些商人在自己长期的商业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商品经济法那么互补整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商业文化精神——儒商精神。
“儒商精神〞的核心是义利统一,它集中地表达了儒和商相结合的本质和特征,也是贯穿于商业价值观、工作伦理、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经商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精神中的灵魂。
儒商精神的存在和开展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宣扬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开展现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观点,它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创新性的开展〞。
重构儒商精神,首先必须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一番现代透视,即用现代的眼光对其进行一番辨析、清理和评价。
儒商精神无疑是一种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商人精神,这不仅在于它是属于作为高层次的商人——儒商的精神,更在于它的精神内蕴着某种优越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它的自觉性和辩证性上。
所谓自觉性,就是说它并不是在自发地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根底上产生的,而是儒商在商品经济过程中自觉地确立起来的,因而它不仅仅是对商品经济的适应,而且包含着对自发的商品经济的超越和标准。
我们知道,不管是亚当·斯密所揭示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还是马克斯·韦伯指出的新教徒企业家出于“天职〞伦理对金钱无止尽的追逐,这种商人精神实质上都只不过是对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法那么的一种自发反映,其功能也只是去适应市场。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第一中学2024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第一中学2024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通过访贤,周人起用了伯达等八个有才能的人。
周文王死后,八士就成为周武王的谋臣,积极参与了灭商建周的战斗。
文王曾征询八士意见,八士以“神弃殷商,天助周兴”的鲜明观点支持伐纣的正义战争。
后来随国师姜子牙攻下了都城朝歌,八士奋勇当先攀登城头,与敌军肉搏。
武王伐纣大获全胜,八士可谓功不可没。
A.周人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积极纳谏,成就灭商大业。
B.八士作为谋臣通过贡献智慧,帮助武王取得最终的胜利。
C.八士具智勇兼备之才,在灭商建周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D.八士积极参战,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最终成就历史伟业。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外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无时无刻在变化,而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
神经科学家将大脑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性。
B.近期,全国各地普降大雨,肆虐的洪水从南向北,溃我堤坝、吞我沃野、淹我城市,给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C.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民用与军用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近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一项有关太阳能无人机的专利。
D.在一个人的各个年龄段,不论是5岁还是50岁,女性都比男性更具生存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百岁寿星女性居多的原因。
2024年林州市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4年林州市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华校园,历经百年鼎革以有今日恢宏的人文气象,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实非幸致,而是数代清华人、孜孜营建的心血积累。
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时间跨度之长、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可谓。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
1982年冬,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而这个重担便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
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
由此,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织成整体群落,,新旧辉映,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的建筑设计,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
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方百计一枝独秀相得益彰黯然失色B.殚精竭虑一枝独秀珠联璧合相形见绌C.殚精竭虑首屈一指珠联璧合黯然失色D.千方百计首屈一指相得益彰相形见绌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B.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C.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D.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实验班)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实验班)语文试题--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林州一中2021级高一实验班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2021年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曹乃谦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
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
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
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
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
他的下巴抵住前胸。
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
”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
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
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
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
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
”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
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
“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
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
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1.对第一处划线句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有独特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
B.对青年,鲁迅言传身教,启发他们思考、觉悟。
C.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和实际效果。
D.对青年,鲁迅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妄自尊大。
2.对第二处画线句,鲁迅讲话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A.尖锐地批判不懂当时政治腐败而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B.委婉地喻示在政治黑暗之时夸耀地大物博是不适宜的。
C.嘲讽身受人宰割境地而不自知的官僚。
D.讽刺自夸地大物博而甘心受奴役的青年。
3.对第三处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劝勉青年不要沾上污泥,要清白做人。
B.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C.劝勉青年不要被夸夸其谈的学者吓倒。
D.劝勉青年不要做夸夸其谈的学者。
【考点】散文【试题解析】1.B项不全面,没有体现出平等、和蔼可亲的一面;C项“实际效果”没有体现出来;D项“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应是很委婉的,不是正面的,“反对妄自尊大”在这一处没有体现出来。
2.A项鲁迅不是“尖锐的批判青年”,而是形象的教育青年。
C项鲁迅的“用意”不是批判官僚,而是通过这一喻示教育青年认清形势。
D项“讽刺”“甘心受奴役”理解错误。
3.这一处鲁迅的主要目的是鼓励青年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不要自惭浅薄,要有象小溪一样明澈的人格。
【答案】1.A 2.B 3.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考点】人物传记【试题解析】4.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5.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
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6.“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
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7. 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
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
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
取偿于齐”。
【答案】4.D 5.A 6.D 7.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
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
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
”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
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
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
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
”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
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
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
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
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
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
”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
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
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
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
”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8.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诗【试题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妙处,首先我们要审读题干,题干中的“首句”要求我们在表达效果时要考虑其对全诗所抒情感在首句中所起的作用。
答题的模型是:所炼词语的含义+所用手法+表达的情感。
“网”比喻丝丝小雨,联系首句,小雨像网一样,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再加上比喻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
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