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一轮复习 鲁教版课时跟踪检测(九)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作业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 层 大 气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 高度较 高 , 高纬度地区 高度较 低 。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热
冷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冷
热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热
冷
北半球 冬季
1月
冷
热
赤道
赤道
热
冷
南半球 夏季
1月
赤道
冷
热
南半球 冬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7月
热
冷
赤道
冬季 冷 热
夏季 热 冷
热
冷
冷
热
夏季
冬季
图形信息显示: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可 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6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12时和14时(陆地气温高于 海洋)。 图示中等温线平直,海陆气温相差不大,应为9时左 右的气温分布状况。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 空出现臭氧空洞。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运动状况 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 平流层 和 高层大气 。
、
密度 对流层
及 、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五)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鲁教版高一第一册地理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五)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③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④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选D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大气成分中,强烈吸收紫外线的是( )A.N2B.水汽C.CO2D.O3解析:选D 大气成分中,强烈吸收紫外线的是臭氧。
3.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是(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解析:选C 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A项错误。
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B项错误。
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必不可少的物质,C项正确。
氧气可以供生物呼吸,而氮气没有此功能,D项错误。
故选C。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为( )A.高层大气B.电离层C.平流层D.对流层解析:选D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为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D对。
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A.上冷下热B.水汽、杂质含量多C.对流旺盛D.二氧化碳含量多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解析:5.D 6.A 第5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
水汽、固体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2020版高考(山东)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题卷: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A.18℃B.22℃C.28℃D.32℃2.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3.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该地风的风速、风向日变化随着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
下图为珀斯位置图。
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珀斯的风,下列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A.1月风向日变化较大B.1月风速较大C.7月当地盛行西南风D.7月风从陆地吹向海洋5.珀斯风向日变化较大的时期( )A.河北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B.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于剪羊毛C.是享受珀斯海滩阳光浴的最佳季节D.澳大利亚南北温差较大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下图阴影地区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形成原因相同D.气候特征相同7.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C.丁地盛行风强弱与夏威夷高压有关D.在丙地盛行风作用下,形成赤道逆流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
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
完成8~9题。
8.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 )A.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B.风速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9.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C.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D.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纳瓦里诺岛面积2 473平方千米,人口1 677人(2012年),人口稀少,岛上最高点海拔1 195米,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毫米,南部年降水量800毫米,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岛上有一些农场。
大气的组成、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的高度分布规律: 低纬度:17--18㎞ 中纬度:10—12㎞
高纬度: 8—9㎞
取决于地面温度,地 面温度越高,空气对 流越旺盛,对流层达 到的高度就越高。
夏季高于冬季
【互动探究】
1、对流层有云雨雾雪现象, 而平流层没有,为什么?
(提示:结合成云致雨条件及大气 运动等思考)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 7%
A B
C
43%
那么,太阳辐 射究竟是如何 向地球传输能 量的呢?
2、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大气 的直接热源
太阳 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长)
射向宇宙空间
太 阳 辐 射 ( 短 )
大气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被大气中 的CO2、 H2O吸收
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长)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为什么月球表 面白天的温度却远高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呢?
没有大气的月球 有大气的地球的情况
提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大 气 损耗 的 削 弱 作 用
大气 上界
3、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主 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吸收
吸 收 反射
4、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原理:吸收地面辐射, 保温作用越强 保温作用关 释放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 键环节是大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长)
太 阳 辐 射 ( 短 )
被大气削弱 (少)
大气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Ⅰ其次单元其次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详细要求如下:(1)依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依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状况和大气成分是各层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和其他大气现象都与他们亲密相关。
地面汲取太阳辐射增温,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温,大气逆辐射又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而起到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组成、分层与主要特征;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实际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唤醒同学们的环境爱护意识,树立地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学问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加精神,敬重学生的人格,关切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同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实力的培育,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供应一个充分呈现自我、发挥特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一、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一)组成及作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原始大气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成分。
【自主探究1】1、现在地球大气以哪些成分为主?这些成分又各有什么作用呢?(阅读课本35-36页,解决问题)2、大气成分还会改变吗?将来的大气又会是什么样呢?(老师展示农夫焚烧秸秆、工厂排放浓浓的黑烟、北极熊当心翼翼的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回答)结论:大气的成分还会发生改变。
2020高中地理 第2单元5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五)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C[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汽和杂质集中在低层大气。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放适量水,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放水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2~3题。
2.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相同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将两玻璃箱同时移至阴凉处,我们发现甲乙两箱中的气温计( )A.甲箱下降快B.甲箱下降慢C.乙箱下降快D.都没有变化2.D 3.A[第2题,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第3题,土的热容量比水的小,故甲箱降温快,乙箱降温慢。
]某年12月份北京出现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4~5题。
4.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5.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4.C 5.D[第4题,雾霾天气空气中含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太阳光不断被反射,地面得到的太阳光少。
第5题,大雾主要发生在晴天,由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水汽易凝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测评第二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基础练2019年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讲述了飞机在近万米高空挡风玻璃破裂后,我国民航英雄克服困难驾驶飞机安全着陆的感人故事。
据此完成1~2题。
1.故事中的民航客机挡风玻璃破裂时飞行在()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2.万米高空自然环境恶劣,其主要表现是()①气温低②气压高③氧气稀少④多雷雨A.①②B.①③D.③④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由材料可知,飞机飞行的高度不到10千米,因此可以判断民航客机挡风玻璃破裂时飞行在对流层。
故选A。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万米高空属于对流层的顶部;对流层气温、气压及大气密度都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万米高空气温低、气压低、氧气浓度低,①③正确,②错误;万米高空水汽和固态杂质含量少,空气对流弱,不易形成雷雨天气,④错误。
故选B。
答案1.A 2.B3.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对流层B.对流层飞往平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解析对流层大气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答案B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的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秋末冬初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有()①强劲北风带来沙尘②进入冬季燃煤取暖③秸秆大量焚烧④全球变暖,水汽凝结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下列所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6.有雾霾的天气,总是让人感觉比较昏暗,其原因主要是()A.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太阳辐射B.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地面辐射C.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逆辐射4题,燃煤取暖和秸秆焚烧会使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加,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六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建议用时:45分钟(2020·济宁模拟)下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2.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池塘边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间气压差异B.纬度位置的影响C.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D.池塘与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3.夏天的夜里,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解析】1选D,2选D,3选B。
第1题,夏季晴天的中午,池塘较周围陆地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池塘吹向周围陆地,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知,图中④吹东北风。
第2题,由于池塘中的水与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形成局地热力环流。
所以池塘边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池塘与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第3题,池塘与周围陆地形成局地热力环流,白天近地面风从池塘吹向陆地,近地面池塘气压高;夜晚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池塘,近地面池塘气压低,等压线向下弯曲。
(2019·德阳模拟)下图为某区域8月16日15时和17日2时的气温(单位:℃)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 )A.东北部B.西南部C.东南部D.西北部5.图中位于甲地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A.湖泊B.山峰C.城市D.煤矿6.16日15时,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近地面吹(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解析】4选D,5选A,6选B。
第4题,读图可知,16日15时图中高温中心位于西北角,局部温度高达32 ℃以上,17日2时图中低温中心位于西北部40°30′~40°42′,局部温度低至26 ℃以下,故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西北部。
第5题,对照两幅图可知,图中甲地降温幅度最小,可能为水域。
2020高考地理一轮鲁教版课时跟踪检测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C .③D .④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A •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C •人类大量砍伐森林D •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解析:1.B 2.B 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A .①B.②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 的高度。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 .防治牲畜啃食D .防止冬春火灾4.树木涂白后()A •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 .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 .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3.B 4.C 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齐件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所以选C。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 1 课时大气圈的构成与构造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宽泛使用,如下图,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涨至高空 100 km 处。
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达成1~ 2 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添的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A.向来递减B.向来递加C.递加→递减→递加→递减D.递减→递加→递减→递加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分析:第 1 题,从图中看到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100 km,处于高层大气中,因此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变化切合 D 项描绘。
第 2 题,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答案: 1.D 2.A以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表示图”。
读图,回答3~4 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4.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拥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分析:第 3 题,依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色,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向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第 4 题,高层大气 ( Ⅲ层 ) 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1 -答案: 3.B 4.D以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部分 ) ”。
读图,回答5~ 6 题。
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散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6.相关该大气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明朗,对流旺盛,有益于高空飞翔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分析:第 5 题,依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和温度变化,可知该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基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 以上气温随高度增添而快速上涨,选A。
新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同步练习卷:2.1.1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2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而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4.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yūn:无焰的微火)据此回答8~9 题。
8.“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9.“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②“烟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9·温州十校联考)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九大气圈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大气圈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的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2题。
1.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 )A.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讯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2.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解析】1选C,2选A。
第1题,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
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
气温上冷下热,对流旺盛,不平稳。
第2题,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
水平运动显著的是平流层,无云层。
不是单独的上升运动显著或下沉运动显著。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4.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3选C,4选D。
第3题,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第4题,Ⅰ层为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Ⅱ层为平流层适合飞行;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Ⅱ层紫外线强烈,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加固训练】(2019·济南模拟)下图为大气层中臭氧源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A.①B.②C.③D.④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解析:1.B 2.B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4.树木涂白后()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3.B 4.C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所以选C。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5~6题。
5.“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6.“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解析:5.B 6.C第5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沙漠、戈壁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
第6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7~8题。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B.城市绿地面积小C.城市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D.城市绿地面积大8.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应该距离城市()A.5~6 km B.12~13 kmC.16~18 km D.100~150 km解析:7.C8.C第7题,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故答案选C。
第8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故答案选C。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
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A.春季、秋季B.秋季、春季C.夏季、冬季D.冬季、夏季10.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解析:9.C10.A第9题,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
第10题,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
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
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释放的主要源区之一。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A.①B.②C.③D.④12.“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13.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A.0~6时B.6~12时C.12~18时D.18时~次日0时解析:11.B12.A13.C第11题,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形成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绿洲风”就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故图中②符合。
第12题,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湿润,能够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则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注意是增加过渡地区的水汽含量,而不是绿洲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不能增加物种数量;降低绿洲与沙漠过渡地带的温差,对沙漠地区温差影响不大。
第13题,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越强,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同时气温高而气压低,与周边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大而易出现强风,进而出现沙尘暴现象。
故白天气温达到最高值的前后,沙尘暴现象多发,即12~18时。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的。
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
读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C.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D.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15.乙时刻大约是()A.8:00 B.14:00C.18:00 D.23:0016.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解析:14.D15.B16.B第14题,M日是一个正常热力作用的海陆风,白天气温高风力大,乙时是M日最大的风力,应该为正午前后,说明气温相比更高,A错;M日白天风力大,夜间风力小,昼夜风力差较大,说明海陆气温差别大,为晴天,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D对;N日正午风力小,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小,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错;N 日夜间风力太大,说明大气不稳定,次日为大风阴雨天气为主,C错。
第15题,从M日的风力变化看乙时风力最大,由于夜间低空热力差别远不如白天大,因此,无论气流速度还是环流高度,陆风环流都比海风环流弱,陆地14时左右气温最高,海陆气温差异最大,风力最大,所以乙时刻为14时左右,选B。
第16题,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力接近10级,这不可能是海陆风,此处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气象观测站在3月测得,最可能为飓风,此处位于飓风的西侧,风向向左偏转吹西南风,选B。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17~18题。
17.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18.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台风影响B.阴雨天气C.湿度较大D.天气晴朗解析:17.C18.D第17题,由图中6月15日气温值,可判断温度由低到高的依次是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第18题,晴天太阳辐射强,不同地表大气升温幅度差异大;而阴天太阳辐射弱,不同地表大气升温作用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
读赤道附近海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9~20题。
19.此时O点的风向更接近于(注:海上摩擦力忽略不计)()A.甲B.乙C.丙D.丁20.O点附近等压面与下图中接近的是()解析:19.A20.B第19题,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若海上忽略摩擦力,则气流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选A。
第20题,材料显示该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因此应为近地面,排除A项。
图中显示气压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等压面应向上凸,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