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咏史·主父宦不达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主父宦不达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主父宦不达翻译赏析《咏史·主父宦不达》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左思。

其古诗全文如下: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屯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注释】①主父:复姓,这里指主父偃,西汉时纵横家。

宦不达:仕途坎坷。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曾游学四十余年,也没有做官的机会,以至穷困于燕、赵。

骨肉:指父母兄弟。

薄:轻鄙。

骨肉相薄: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没有能做官,他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兄弟也鄙弃他。

这两句是说主父偃由于未做高官,而受父母兄弟的轻蔑。

②买臣:即朱买臣,汉武帝时人。

樵:柴。

伉俪(ànì抗立):配偶,夫妻。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遂改嫁而去。

这两句是说朱买臣穷困之时,他的妻子也要离开他。

③陈平:汉高祖的功臣。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他少年时家里很穷,喜好读书,住的地方是背着城郭的偏僻小巷,用席做门。

翳:蔽。

负:背。

郭:外城。

翳负郭: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

④长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游临邓(今四川邓崃县),在富人卓王孙家喝酒,卓氏女文君见了,心悦而好之,夜间私奔相如。

相如和她同归成都,家中空无所有。

壁立:即家里只有四壁。

寥廓:空洞。

⑤四贤:指以上列举的四人。

遗烈:遗业。

光篇籍:光照史册。

这两句是说他们四个人的业绩流传后世,光照史册,岂不伟大!⑥未遇时:穷困的时期。

沟壑:溪谷。

忧填沟壑:有身死沟壑的忧虑。

这两句是说当他们穷困的时期,却有饿死填沟壑的可能。

⑦屯邅:处境艰难;屯,通“迍”。

这句和下句是说英雄的处境艰难,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如此。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

. 左思《咏史》赏析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既是咏史组诗,其题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左思虽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博得“洛阳纸贵”的籍籍声誉,被征为秘书郎。

但终以生长在门阀森严的晋代而出身寒门,未得升迁。

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发之于诗,这是不难设想的。

可贵的是,在这八首诗里,看不出一般落魄士子叹老嗟卑的腔调,而是把他忿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持权骄宠的显贵。

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称道的“左思风力”。

这个“左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本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值得读者玩味。

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

一般咏史诗是借史实以抒情言志,很少用比兴,而这首诗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

尤其是这一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起兴,进过深山峡谷的人可能都见过这种景色,在谷底溪旁长着枝叶繁茂的高松,在其上之岩崖山坡长着披纷散乱的幼苗,对这类造物者的安排,人们能说些什么呢?初进深山的人可能产生一种新鲜感,多见几次也就见惯不惊了。

唯有诗人运用他奇特丰富的想象,想到那些常青不凋的高大松树本是有能力用其繁茂的枝叶庇荫许多幼弱的草木的,却长在涧底处于受庇荫的地位,而本该受庇荫的幼苗反而长在山上成为庇荫者,这是极不合理的造物颠倒。

所以紧接两句“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便如空谷足音、无声惊雷船的足以使迷茫者振起,麻木者震惊了。

诗人又由造物的不合理延伸到人类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说那些象青松一样有能力支撑朝廷庇荫万民的英豪俊秀之士官低职微,反而受着那些象幼苗一样娇生惯养的贵族子弟们蹑足于高官厚爵的庇荫,国家怎么不衰微?百姓怎么不涂炭?英俊怎么不气馁?到此,主旨已明,但如就此结束,此诗便是比兴体的讽喻诗,而非咏史诗了。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鉴赏】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其一】咏史·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密的样子2.[涧底]谷底 [松]喻英才3.[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4.[以彼~尺条]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

彼,指山上苗。

径寸茎,一寸粗的茎秆。

荫,遮蔽。

此,只涧底松。

5.[世胄(zhou)]世家子弟。

胄,后裔6.[蹑]登7.[下僚]低级官吏8.[地势~一朝]意思是:甲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是他们如此,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

然,这样,如此。

9.[金张~汉貂]意思是:金、张俩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

金张,指西汉金日(mi)磾(di)和张汤两家的子孙。

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

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

藉,凭借。

旧业,祖先的功业。

七叶,七代。

珥,插。

貂,貂尾。

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带貂尾以验明其身份。

10.[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

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11.[伟]奇伟出众12.[不见招]不被重用的意思【其三】咏史·吾希段干木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诗人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反思,生动地展示了西晋的覆灭是因为皇帝不能“修德”,表达了对西晋灭亡的无限感慨,对东晋王朝建立的无限赞美。

对于本诗的主旨,文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认为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咏史怀古”。

本诗分两部分,前半写了西晋建国时与刘琨共同匡扶晋室的功勋,后半则描绘了司马氏篡权之后“八王之乱”时期的残酷斗争场面。

就内容看,作者是以司马氏“篡夺魏室”为戒。

这种比喻不仅新奇巧妙而且情理交融。

前半部分以“芝兰”自喻,后半部分以“麋鹿”自喻。

“芝兰”、“麋鹿”与后文“西山”、“北原”、“渭流”、“华轩”等意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凸显了咏史主题。

左思作为西晋的文人,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不比普通民众高明多少。

我们当然不可能从字面上了解左思作品的思想内涵,但对文中所描述的那个混乱的时代、黑暗的政治,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的。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一心想恢复西晋太康年间的大好局面,曾经先后派嵇含、赵至、孙秀等去蜀、吴二地作官,并采取了一些修明政事、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

但由于司马炎志大才疏,穷奢极欲,赏罚不明,贪图享乐,又接连三次对孙吴用兵,劳民伤财,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就如天空中的彩云一般,转瞬即逝。

司马炎终于在263年病死,继位的是其幼子司马衷。

此时东吴也已衰落,西晋大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司马衷痴呆不明,贾皇后干政弄权。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左思,虽然没有参加这场灾难,却用他的诗笔记下了这段历史。

我们只要细读全诗,对这场可怕的灾难是不难理解的。

这首诗以“西山”、“北原”、“华轩”等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荒淫误国的贾后,从而突出了这场灾难对西晋的巨大破坏性。

“诚信”,古已有之。

“西山”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忠臣义士的坟墓”。

至于“北原”,《史记·司马相如传》有载:“自魏安、蒲阪以东,至河,即有石首鱼焉。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史[晋] 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②。

列宅紫宫里③,飞宇若云浮④。

峨峨高门内⑤,蔼蔼皆王侯⑥。

自非攀龙客⑦,何为欻来游⑧。

被褐出阊阖⑨,高步追许由⑩。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

②灵景,指日光。

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

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

宇,屋檐。

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

⑥蔼蔼,形容众多。

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

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⑧欻(xu须),忽然。

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

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

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

(11)千仞,极言其高。

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

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

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

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

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

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东晋左思《咏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学批评诗。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开始向自觉阶段过渡。

作者以比兴手法,讽刺了西晋黑暗的现实,借咏史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悲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也成为后人用以衡量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最早标准。

其特点是托古讽今,借古人古事来说明现实的道理,并以历史事件或故事中的人物作比喻,针砭时事,以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然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创作的思想性格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借此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改革时弊的愿望。

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庾信的《小园赋》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同样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个人感慨,但却具有不同的旨趣和风格。

可见,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既继承了“美刺”的传统,又注入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思想,因而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咏史》诗主要反映了西晋末年政治黑暗、宫廷倾轧,以及司马氏大权独揽,残暴地统治人民的社会现实。

诗中所咏的人物都是封建帝王,以贾充、贾后、贾谧为最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贾后毒死太子事件,贾谧废皇太子司马遹事件,贾后为夺取权力而杀戮其余诸子事件等。

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交错中,形象地展示了东晋王朝的腐朽。

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因此用“东门贾后”、“金谷少年”、“长乐潘妃”等人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从而也反映了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和司马氏与外戚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

在艺术表现上,《咏史》诗也与左思其它诗作一样,形式采用四言诗体,整齐划一;语言简洁质朴,不加雕饰,准确生动,凝炼含蓄,运用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内容丰富。

这首诗从题材、构思到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文学批评色彩,作者不仅把咏史看做是“比兴”的手段,同时还将其看做是讽刺的目的,认为西晋的政治混乱乃至覆亡,是可以预见的。

全诗八句,前六句叙述事实,后两句作结论,夹叙夹议,逐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左思(约公元651年-约公元730年)是中国唐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咏史诗》。

以下是结合《咏史诗》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雄浑的气势:左思的咏史诗以雄浑的气势和辞章激昂的风格著称。

他通过雄奇的描写和豪放的抒发,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使作品具有激情澎湃的力量。

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左思善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注重塑造其个性特征和情感状态,展示了他们的英勇、聪明和智慧。

奇特的意象和修辞:左思的咏史诗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使作品富有变化和艺术感。

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左思的咏史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还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解读。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深入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

史诗的宏大叙事:《咏史诗》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作品,涵盖了广阔的历史时期和人物,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左思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庞大的史诗世界。

以上是结合《咏史诗》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左思的咏史诗作品独具风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思《咏史(八首其五)》的原文及赏析

左思《咏史(八首其五)》的原文及赏析

左思《咏史(八首其五)》的原文及赏析左思《咏史(八首其五)》的原文及赏析左思:《咏史(八首其五)》原文: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左思:《咏史(八首其五)》赏析: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

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

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

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

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

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

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

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

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

创成一体,垂示千秋。

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

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

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写得有点类似屈原的《离骚》,也都充满了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充满了哀怨、牢骚和悲愤。

因此,这两首诗具有相通之处。

《咏史》诗以“忧生”为宗旨,抒发了对时局的愤慨和对自身遭遇的哀怨,同时还夹杂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历史兴亡的悲叹。

《咏史》一诗是借古人以自伤,故多涉及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曹植、杨修、桓温、袁宏、谢安、王恭、石崇等等。

其中尤以曹植与杨修最为可疑,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植)文帝曾孙也,性简易,喜怒不形于色。

(修)以才名见知,累迁太子舍人。

每见帝,辄设案行道,问百姓所疾苦。

尝宿卫,见帝与修共谈语,甚欢。

既觉,相谓曰:‘我本谓公为贵人,今乃觉非也。

’”这段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左思的某些真实想法。

曹植是曹操之孙,当他说出“本谓公为贵人”时,可能是指有帝王之气的曹植;而说“今乃觉非也”时,则有可能暗示出左思本人。

正因为左思有强烈的封建正统观念,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都遵循正道,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点在他的《咏史》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而如果把这首诗仅仅当作一篇咏史的作品来看待,也不失为成功之作,但左思却把自己的创作目的隐藏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之中,而没有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试想一下,左思年轻时便崭露头角,于三十余岁中秘书郎,举孝廉,皆早逝,然而,他仍然壮志难酬,不得不客居洛阳十余年,最终只做了秘书郎,连个小官都没有做成,这使他极为懊丧。

一旦有机会,他便开始“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把自己的文学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搜集素材。

可是,这么一个怀着远大抱负的才子,偏偏又屡试不第,常常被人斥责为“一篇《三都赋》无出其右者”。

要知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在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们的文章自然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月”,是比喻社会或朝廷,“江河”,是比喻文章,“昆山”,是比喻人物。

全句意思是说:太阳、月亮、江河和高山这些自然景物,以及像崔豹那样有才能的人物,都已成过去,不再能重现了,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悲剧,才能永远流传。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左思的《咏史》是一首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诗作,它不仅承载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历史背景,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左思的《咏史》在题材上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范畴,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在古代文学中,历史并不是常见的创作素材,而且由于史书的正史纪载和编年体史书的存在,历史被认为是严肃的学问,不适合用来进行文学创作。

然而,左思通过《咏史》的创作,使历史成为了文学的题材之一,为后世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先例。

其次,《咏史》在形式上的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诗中使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被后来的唐诗发扬光大,并成为了唐代最主要的诗歌形式之一。

左思以《咏史》的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唐代以后的七言绝句的主导地位。

此外,《咏史》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事物,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

左思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历史的辉煌和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运用了比喻、对仗、借代等手法,使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种内容上的丰富和形
式上的创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总之,左思的《咏史》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开拓了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为后世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提供了参考,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咏史》不仅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诗作,更是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创新。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咏史诗》是唐代文学家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六个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

作品以史诗的形式,展示了近两千年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咏史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典雅。

首先,左思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历史典故,以饱满的文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厚造诣。

其次,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例如,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统一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残暴和统治者个人嗜好的负面影响。

此外,左思的《咏史诗》还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人民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左思的《咏史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悲壮,传递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左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咏史诗人,他的作品《咏史》是中国古代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奠基者之一、左思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思想。

以下将结合他的作品《咏史》从史诗的主题、体裁、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左思的咏史诗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要讴歌对象,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感。

在《咏史》中,左思选取了中国古代历代帝王、贤臣、美女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事迹的歌颂与悼念,传达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他以咏史的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与功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描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与批评,展现出个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其次,左思的咏史诗体裁极其丰富多样。

他不仅创作了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赋、颂、朝贡诗等各种流派的诗歌形式,还运用了描写、讽刺、对比、反讽等多种修辞手法。

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他都能驾驭自如,将其中的历史故事或个人情感激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骈文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曲文风格,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三,左思的咏史诗语言风格独特,雄浑豪迈。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反问等,使作品文辞瑰丽华美,意境深远。

例如,在《咏史·卷一》中,他通过对汉武帝的赞美,使用了大量辞藻华丽的修辞手法,以雄辩的文字描摹出了这位古代伟大帝王的光辉形象。

他还善于语言细腻揣摩人物性格、境界和情感变化,并采用生动形象、清新自然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左思的咏史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多以诗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既概括了历史的全貌,又注重描写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他敢于对历史人物提出质疑与批评,一方面赞美其英明智慧之美,一方面揭示其官场心术之丑,表达了对时兴迹人物人生命运的关注。

他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独到的思想深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左思(约250年-约310年)是东晋末年的一位优秀的古代诗
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以《咏史诗》而闻名于世,该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世的最长叙事诗之一。

左思的《咏史诗》集中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其艺术成就的几个主要方面:
1. 史事广博精细:《咏史诗》以史诗的形式叙述了六朝时期40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200多位历史人物和170多个历史事件。

诗中对历史事实的描述细致入微,描写具体细节,充分展现了左思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学识。

2. 叙事手法独特:左思在《咏史诗》中采用了对偶叙事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对重的方式,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左思还运用了讽刺、夸张和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3. 形象刻画生动:左思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人物的形象。

4.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左思在《咏史诗》中还有大量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熟练运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他的描写细腻、生动,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左思的《咏史诗》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独特的叙事手法、生动的形象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等方面的优秀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左思(约公元126年至181年)是东汉末年末大家和史学家,他的咏史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左思的咏史诗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他以史为鉴,面对历史的变迁,他不仅仅关注于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平民百姓身上。

他通过平实的笔触和真实的细节,描绘出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例如在《离骚》一诗中,左思描述了楚国的衰落和民众的辛酸,通过描写人民的痛苦,表达出了自己关切国家的心情和对民众的同情。

其次,左思的咏史诗具有浓厚的思想性。

他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和赞颂,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

他主张忠诚于国家和家族,以“除恶务尽”为宗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例如在《史诗》中,左思通过对汉宣帝的赞美,宣扬了忠诚和孝道的重要性。

第三,左思的咏史诗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

他善于以文字来描绘画面,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化的叙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在《咏史》中,左思描绘了诸侯争霸的情景,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左思的咏史诗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

他善于运用双关语、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有力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离骚》一诗中,他运用对偶和排比的手法,使诗歌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最后,左思的咏史诗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深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借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使他的咏史诗既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又能体现出古典文学的魅力。

例如在《史诗》一诗中,他将羲皇开天辟地之事与已怀疑纪物得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古风古韵的氛围。

综上所述,左思的咏史诗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浓厚的思想性、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的咏史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他对历史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历史和文学相结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瑰丽壮观的咏史巨作。

【关于读书的诗】《咏史》译文注释_《咏史》点评_左思的诗词

【关于读书的诗】《咏史》译文注释_《咏史》点评_左思的诗词

【关于读书的诗】《咏史》译文注释_《咏史》点评_左思的诗词咏史[魏晋] 左思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认为自己文韬能与贾谊、司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与司马穰苴并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

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隐退田园。

但他的抱负落空了,西晋统治者认为他出身寒微,将他弃在一旁。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

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气。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据《晋书》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

《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同样是刘勰,评潘岳则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以写自己的怀抱。

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

晋武帘时羌胡、东吴和晋屡相攻伐,咸宁五年 (279)晋伐吴,诏书有“ 孙皓犯境,夷虏扰边,……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吴,北威戎伙” 等语,和此诗所咏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墨淋漓,气象开阔。

然而,这些议论不是空泛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壮志高标通过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
左思[1]
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
[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

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
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

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

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

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
情况。

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