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
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
C项。
解析 答案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
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
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

压制商人势力,
同 期,贯穿
响农业生

以维护封建统治
点 于整个封
产,甚至

建社会
危及政权
场进行严 格的监管 和控制, 对商人地 位和势力
发展有利,对 农业文明的成 就有一定影响; 后期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
统治
进行压制 资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
首先是由自然
起到了一定的
经济的自给自
自卫作用,但
足特点所决定
重点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 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 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 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必修2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
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 , 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 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 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 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 阿拉伯 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 (2)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 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提示: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 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 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 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牛耕、铁农具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用来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翻车 《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弥补耕牛的不足 宋元 《农桑辑要》,元朝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原因: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 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表现: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有的朝代曾经征收 “泰半之赋”;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徭役 (1)含义: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积极意义: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3.影响 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 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济日趋活跃。 • (2)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变化。
7
• 2.时代特征
•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 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 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 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 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13
• 2.(2018·全国文综卷Ⅰ,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 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 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A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 就。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5
• 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 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D 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 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 3
•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 帮。

高中历史农业

高中历史农业
农业的起源: 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生产的目的: 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精耕细作
1.概念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 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 积的产量。
(2011年海南)(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 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 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 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 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 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 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 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 ,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 ~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 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 ,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 影响。(6分)
2.概况
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3.评价 ⑴积极方面: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 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 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 基础;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 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 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主要因素。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

---------------------------------------------------------------最新资料推荐------------------------------------------------------ 电子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可编辑)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1/ 3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学习建议] ●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联系古代工商业发展的情况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古代经济政策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我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构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构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明白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是经济方面的历史,第一单元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大致由农业、手工业、商业组成,其中农业(通常等同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有利有弊,要根据不同时期来判断(贯彻“中庸”的思想,过之则不及)。

第一单元要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主要的就是不同时期经济史上的成就,因为非常难背,所以基本的考试都会由此入手(比如你们的期中考)。

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因此经济生活与政治,文化都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

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因为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得个人劳作成为可能,所以逐渐取代了以前的集体劳作,由此出现了小农经营。

经济上的变革又促使社会和政策的改变,因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在秦国,经济上的变化也导致当权者改变对经济的政策,商鞅变法里就提出来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成为后世奉行的准则,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最终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告诉我们应该变革,没有一成不变之法也没有永远的真理。

一.农业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取得的。

2.耕作方式的演化(包含有耕作工具)①早期:刀耕火种和锄耕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是工具,牛耕为动力,二者的出现带来生产力领域的革命,直接导致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营产生。

③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行耦犁;西汉中期出现犁壁(犁的一个部分);东汉时期出现一牛挽犁。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加完备的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耕种技术停留在铁犁牛耕的状态。

3.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利于防涝抗旱,提高作物产量。

②西汉:代田法,赵过提出推行,同样可以保苗抗旱,增加产量。

4.播种工具①西汉赵过推行播种工具耧车。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1)政策: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5.两宋┄┄┄┄┄┄┄┄②(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①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特点: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表现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③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④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⑤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主题二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材料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 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料解读 材料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限制商人,抓住关键词“不得……重……亦 不得”去分析。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提示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 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易混易错
二、“重农抑商” 1.含义:战国时期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 工商业 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 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 和地租征收,巩固 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 商鞅 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易混易错 概念阐释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 ,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 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解析 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 思想,故C项正确。
123456
解析 答案
5.(2017·江苏南通期末)右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 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 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 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 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123456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积极: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

(2)形成:战国时期。

(3)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灌溉有新的发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发明了桔槔。

(4)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部分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3)地位①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史料一澄海山中有輋(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

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1.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且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产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营手工业到明清时期日益兴盛;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地区。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汇票的柜坊和飞钱及纸币很早出现;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同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官营商业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

4.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
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撰写、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
1.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
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4.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
A .新石器时代晚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5.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

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与徽商齐名,它是( )
A.浙商B.闽商C.粤商D.晋商
6.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首先出现于明代的( )
A.苏州B.聊城C.北京D.洛阳
7.(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8.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

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
A.工商皆本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解析】
强化训练
1.A
2.A [原始农业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出现铁犁牛耕并为后世沿用,因此A项正确。

]
3.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及生产工具演变历程的认识与判断。

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 4.B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
5.D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是指晋商。

]
6.A [中国最早的“计日受值”生产关系出现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的某些城市中,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位于江南的是苏州,它的丝织业又比较发达,符合题目的要求。

] 7.D [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富商大贾多买田产,阻碍了扩大再生产,所以D 项的说法是不符合材料意思的。

]
8.C [根据“居民内迁”“片帆不许入海”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
9.(1)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

)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