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脱肛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2.二指捏: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 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 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七)运法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40
小 肠
41
(六)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
关节横纹处。 操作: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医者用
拇指从患儿食指推向小指横纹处;掐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推100—300次,掐5次
劳宫、推三关
70
小儿便秘
基本处方 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摩
定位:前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相对处。
操作:掐揉前承山,用拇指掐或揉,掐5次,揉 30次。
主治:下肢抽搐、惊风。
(六)三阴交
定位:内踝上3寸。
操作:按揉三阴交,用拇指或食指端按揉,按揉 100—200次。
主治:功能通血脉经络、利下焦湿热、健脾胃、
助运化,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
小便频数、小便涩痛不利,及消化不良、下肢
55


56
(十五)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
成一直线。 操作:清(推)天河水,用食、中二
指从腕部推向肘。清100—300次。 主治:一切热症、痰喘、惊风、弄舌、
重舌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 指自上而下直推,称 推 天 柱 。 100—500 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 上向下刮。
2020/8/14
推拿学科
11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 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 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 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 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主 治 : 外 感 发 热 , 惊 风,头痛,目赤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7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 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治 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宫,清肝 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 目赤肿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8
3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 骨下凹陷中。
2020/8/14
推拿学科
12
胸腹部穴位
2020/8/14
推拿学科
13
1、胁肋
❖位 置 : 从 腋 下 两 胁至天枢处。
❖操 作 : 以 两 手 掌 从两胁腋下搓摩 至天枢处,称搓 摩胁肋。次数 50—100次。
2020/8/14
推拿学科
14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 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 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中
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向
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用于治疗脾
虚泄泻症。
பைடு நூலகம்2020/8/14
推拿学科
19
4 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

八个肛门按摩手法让你远离便秘

八个肛门按摩手法让你远离便秘

八个肛门按摩手法让你远离便秘肛窍,指肛门部位,又称后阴。

古称“谷道”,为大便排泄的通道。

肛窍周围布有很多窍穴(长强、会阴等)和奇穴(淋泉、腰奇等)。

按摩肛窍,具有益气补肾,通便止泻的作用。

能防治脱肛、便秘、腹泻、痔疮、便血、腰骶疼痛等病症。

坚持作肛窍按摩,能促进肛周围血液循环,保持大便正常,以防衰延年。

1、揉长强:用一手中指指端按揉尾骨端长强穴(尾骨尖下0.5寸,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20~30次。

具有通便止泻的作用。

2、勾会阴:弯曲一手中指,以中指指端勾按并揉动会阴(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20~30次。

具有勾通任督,调和阴阳、补益脾肾的作用。

3、点腰奇:用一手中指指端点叩长强穴上2寸处的腰奇穴(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10~20次。

点叩此穴不仅可用于治疗便秘,而且对头痛、失眠、癫痫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4、顶淋泉:用一手食指、中指指端分别顶住两侧淋泉穴(在后正中线,尾骨尖端上1寸,再旁开各0.5寸处),逐渐向上用力顶压1~2分钟。

具有疏通气血,防止痔疮、肛裂的作用。

5、推尾椎:食、中指并拢,自长强穴沿尾骶骨直向上推至腰椎,具有止泻作用;若从上向下推至长强穴,具有清热通便的作用。

每次推50~100次。

6、擦肛窍:一侧手指自然并拢,伸直,用掌面着力,紧贴肛门部进行自后向前直线往返摩擦,以擦热为度。

两手交替进行,可反复数次。

7、震肛窍:用一手空拳或虚掌拍击肛门外部,或以两手轮流拍击,力度由轻到重,拍击20~30次。

具有增液通便的作用。

8、提肛窍:古人认为“肛宜常提”,即每天用内在之力,升提肛门,一收一降,将肛门括肌收缩数十次。

具有益气升提,流通肛周气血的作用。

能防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等。

治疗脱肛最好的土方法

治疗脱肛最好的土方法

治疗脱肛最好的土方法
首先,治疗脱肛最好的土方法之一就是艾叶煮水浴。

艾叶具有收敛和止血的作用,可以有效缩小肛门周围的组织,减轻脱肛症状。

具体方法是将适量的艾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用文火焖煮20分钟,然后用煮好的艾叶水坐浴15-
20分钟。

每天坚持使用艾叶煮水浴,可以有效缓解脱肛的症状。

其次,蜂蜜是治疗脱肛的好帮手。

蜂蜜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软化大便,
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有助于缓解脱肛症状。

每天早晨起床后饮用一杯蜂蜜水,可以帮助改善肠道健康,减轻脱肛的不适感。

此外,土方法中的橄榄油也是治疗脱肛的利器。

橄榄油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
脂肪酸,具有润滑和滋润的作用,可以帮助减轻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缓解脱肛症状。

每天睡前用棉签蘸取适量的橄榄油涂抹在肛门周围,可以帮助改善局部的干燥和瘙痒感。

最后,热敷也是治疗脱肛的土方法之一。

热敷可以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缓
解肌肉紧张,有助于缓解脱肛的症状。

可以用热毛巾敷在肛门周围,每次15-20分钟,每天坚持热敷,可以有效改善脱肛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治疗脱肛最好的土方法包括艾叶煮水浴、蜂蜜水饮用、橄榄油涂抹
和热敷。

这些土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脱肛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当然,在使用这些土方法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和用力排便,从而更好地帮助治疗脱肛。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1原理:通过推拿按摩特定部位及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脾胃,达到去病、强身壮体的作用。

2手法的基本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2.1轻快:用力轻速度快。

使手法力度由肌肤小量而快速向深部传入。

2.2柔和:要有明显的气感,又要操作轻柔灵巧、变换自如。

2.3平稳:操作时应不急不躁、勿快勿慢,用力适宜、勿轻勿重。

2.4着实:操作时选取穴位、部位要准确,手法有一定力度,不可浮躁,滑移不稳,使力度直达深部而起治疗作用。

总之操作要选准穴位、轻快柔和、不急不躁,又要有一定力度,明显气感。

3基础手法3.1推法:直推、分推,单拇指、二指推。

3.2揉法:一指、双指、大、小鱼际、全掌。

3.4摩法:往返揉按。

3.5拿法:两指、四指拿3.6按法:拇指、中指指腹、掌面着力3.7掐法、捣法、运法、搓法4手法的补泻要求及应用4.1掌握施术操作方向:如推上气节为补,推下气节为泻,否则可致虚则愈虚,实则愈实。

4.2手法力度的补泻作用:力度大,刺激性强有泻的作用,力度小,刺激性弱有补的作用。

5注意事项5.1术环境要保持一定温度和安静。

5.2者要注意手的卫生,勤修指甲,不得戴戒指。

5.3前应细心检查,明确诊断,辨证用穴,对于急腹症、出血症、骨折均不宜施术。

皮肤病、糜烂等均不宜施术。

5.4操作者手要保持温暖,手法轻柔适宜,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着力均匀,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慢而不涩。

5.5术时应依次先从身体上部穴开始操作,先推主穴,后推次穴。

5.6应使用按摩介质以润滑皮肤,减轻摩擦,且需辨证使用。

5.6术后应避风,出汗者汗退后方可离去。

6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6.1开天门法:既天庭,自两眉至前发际。

两手扶头,自眉心起用两手拇指交替上推至发际。

30—50次。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6.2推坎宫:在眉上一寸,直对瞳仁。

先以拇指掐坎宫一下,再以两拇指尖侧面自天心(额正中略下于天庭),向外推至坎宫,20—30。

感冒头痛、惊风、昏迷6.3推印堂:两眉间。

脱肛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脱肛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脱肛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导语:脱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脱肛这种疾病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扰,所以大家都应该重视脱肛这种症状,我们不但要做好对于脱
脱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脱肛这种疾病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扰,所以大家都应该重视脱肛这种症状,我们不但要做好对于脱肛的预防工作而且要掌握治疗脱肛的方法,目前治疗脱肛的方法有很多种,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脱肛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1、仰卧屈膝运动:仰卧屈膝,抬头,右手伸到左膝,然后松弛复原;再屈膝抬头,左手伸到右膝,松弛复原。

每次运动30次。

2、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

每次练90下。

一日三次,放在便后和睡前进行一次。

3、指扩运动:右手食指涂适量润滑剂,先在肛门口按揉1分钟,然后缓缓伸入肛门达2个指节,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扩肛3分钟,要均匀用力,切忌使用不适当的暴力,可在便后及睡前各进行一次。

特别适用于肛门术后病人以及有肛管环形狭窄和晚期肛裂病人。

4、快速收缩运动,可快速收缩肛门,每分钟进行30次,一日可做2-3次。

5、坐浴疗法:将30克石榴根皮、15克明矾一同煮水,排便后坐浴20分钟。

6、体育疗法:提肛:患者连续作下蹲-站立-下蹲动作,共20次,蹲时放松肛门,站时缩肛上提。

冲天:患者双手握拳,曲肘举至肩高,两膝关节半弯曲,然后突然用力向上冲起,使四肢完全伸直,反复200。

民间治疗脱肛的方法

民间治疗脱肛的方法

民间治疗脱肛的方法脱肛是指肛门内脱出一部分肛管黏膜和肛门括约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民间有许多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

下面介绍一些民间治疗脱肛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使用中药来进行局部熏洗,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苍术、地榆等,将这些中药煎煮后,用纱布蘸取药液,然后放置在肛门周围进行熏洗。

这种方法可以缓解肛门疼痛和肿胀,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过于热烈的中药熏洗,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2. 饮食调理法。

脱肛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以免刺激肛门黏膜,加重症状。

同时,应该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帮助排便通畅,减少便秘对脱肛的刺激。

此外,多喝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大便的湿润度,有助于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

3.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对于脱肛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肌肉外侧,当膝盖弯曲时,足三里穴位在膝盖下四横指处。

每天按摩10-15分钟,可以缓解脱肛引起的不适感。

4. 艾灸热敷法。

艾灸热敷法是一种通过艾条的燃烧产生热量,来进行局部热敷的方法。

对于脱肛患者来说,可以选择在肛门周围进行艾灸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肛门部位的疼痛和不适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烫伤。

5. 运动锻炼法。

适当的运动对于脱肛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缓解脱肛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脱肛的症状。

总之,民间治疗脱肛的方法虽然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2.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 法。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 强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3.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以左或右手拇指、示指分 别置于双侧睛明穴上,做相对用力 的挤捏。 【次数】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常与攒竹、鱼腰、承泣、四白、太 阳等合用。
(三)腰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 ,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 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 骨。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 热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6、脾俞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 推法,称为推脊。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 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 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 肌肉放松。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 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便秘等。
(二)胸腹部穴位
6.腹 【位置】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拇指 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 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 摩腹。 【功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 通便。 【主治】腹痛、腹胀、食积、消化不良、恶 心、呕吐、厌食、疳积、便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足三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足三里又名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属足阳明胃经,系本经合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20~100次左右,称按揉足三里。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多与推天柱骨、分推腹阳阳等相配合,以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等相配合,以治疗脾虚泄泻;常与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儿保健。

坎宫(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推30~50次,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作用]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同用。

丹田(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有摩丹田与揉丹田之分。

患儿仰卧,以掌摩穴处2~3分钟,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称揉丹田。

[作用]揉、摩丹田: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用治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用治尿潴留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同用。

掌小横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术者一手持儿手,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儿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揉100~500次,称揉掌小横纹。

[作用]揉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此穴是治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可治疗肺部湿性罗音。

揉掌小横纹经常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治喘咳常与清肺经、推六腑、开璇玑同用。

治疗口舌生疮常与清心经、清胃经、清天河水同用。

肺经(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有补肺经和清肺经之分。

补肺经:术者以一手持儿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100~500次。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线状) 。
操作:推攒竹,两拇指自下向上交
替 直推,推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
天 门
实用文档
12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 作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实用文档
13
坎 宫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脊 柱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主治: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 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 秘。
实用文档
29
七 节 骨
实用文档
30
(三)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揉龟尾,用拇指或中指端揉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实用文档
3
小儿推拿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轻重 得当,速度均匀。
柔和——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中病即 止。
平稳——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实用文档
4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时要配合适当介质,以适应 小儿肌肤柔弱。
滑石粉、麻油、冬青油——四时皆可取用
实用文档
5
小儿推拿操作的一般顺序:
之,揉100—300次。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
实用文档
31
龟 尾
实用文档
32
常用穴位
二.上肢部穴位
实用文档
33
(一)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从大拇指至
小指分别为脾、肝、心、肺、肾经。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肠】 •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 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 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 【六腑】 •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 腑,或退下六腑。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 结等。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 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 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 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 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 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 为3:1。
胸 腹 部 穴 位
• 胁肋 •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 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 100次。 •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 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 腹胀、气喘等有效。
• 【板门】 •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 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 气等。 •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 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 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治脱肛取百会、神阙、承山穴

治脱肛取百会、神阙、承山穴

治脱肛取百会、神阙、承山穴脱肛又名直肠脱出、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表现。

如果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

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群、久病体弱和身体瘦高者。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潮湿、瘙痒、肛门出血、偶尔大便干燥、有肉状物脱出、肛门坠胀、嵌顿等。

脱肛之名出自《神农本草经》。

《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中医认为脱肛多因人体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久泻下痢致直肠不能收摄固涩。

如《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固利久肠虚冷所为。

”《疡科心得集》中有:“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

”由此可见,脱肛的发生主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

治宜补益中气,升提下陷。

取百会、神阙、承山,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术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分别于百会、神阙、承山各灸15至20分钟。

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

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

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施灸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调整脏腑平衡的功效。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穴又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遵“下病上取”之古训灸之可以旺盛阳气,升阳举陷,益气固脱,升提收摄。

足太阳经别入肛中,与膀胱经穴承山穴处艾灸可疏调肛部气血而增强其约束能力。

同时,患者再注意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努争排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脱肛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脱肛是指由于大便干结,排便过度用力,或长期腹泻、肛门松弛,肛管,直肠脱出肛外。

本病好发于3岁以下小儿。

肛管脱出时,应用干净的纱布蘸少许石蜡油将脱出的肠管托回,再轻轻按揉肛门周围,直到肛门完全闭紧。

而后小儿双腿并扰,防止再次脱出。

有习惯性脱肛的小儿,还需要采用以下手法:运八卦、平大肠、清补脾经、摩腹、摩气海、揉丹田、推上七节骨、捏脊、揉龟尾。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顺时针运内八卦500次。

2、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在指根与指尖之间来回做推法,共400次。

3、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拇指桡侧的脾经,在指根与指尖之间来回进行推法,共300次。

4、右手掌掌心向下,贴于小儿腹壁上,顺时针摩腹100-300次,至腹部柔软。

5、右手掌掌心向下,贴于小儿气海穴上,做顺时针摩法100次。

6、右手中指、无名指并拢,着力于小儿丹田穴,做揉法200次。

7、右手拇指偏峰着力于小儿七节骨穴,自下而上推之,总共100次。

8、双手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将小儿背部皮肤提起,自下而上捏脊3遍,后2遍注意每捏3下向上提1下,共操作5遍。

9、右手中指着力于小儿龟尾穴,顺时针揉龟尾100次。

一、如果是由经常性大便干燥引起的,还需要加退六腑、清大肠、揉天枢、揉大肠俞。

1、右手食、中指并拢着力于小儿六腑穴,自肘向下直推至腕部300次
2、右手拇指指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自指根推向指法,共400次。

3、右手拇、食指着力于小儿两侧天枢穴,顺时针揉100次。

4、右手食、中两分别着力于小儿背部两侧的大肠俞穴,按揉1-3分钟,到有胀感。

二、如果是因久泻体弱引起的习惯性脱肛,则需要加补脾经、补肾经、按揉百会、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揉涌泉。

1、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拇指桡侧的脾经,在指根与指尖之间来回进行推法,共300次。

2、手拇指指腹着力,推补肾经500次。

3、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头顶百会穴,按揉1分钟。

4、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胃俞穴,按揉1-3分钟,至有酸胀感。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胃俞穴。

5、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腿部一侧足三里穴,顺时针揉100次,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足三里穴。

6、右手拇指指腹着力,分别揉小儿双侧涌泉穴各300次。

温馨提示: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蹲位大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