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

合集下载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无产阶级的选择。

这条道路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作出的选择。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独立的封建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加速了侵略的步伐。

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寻找一条适合当时中国生存、发展的道路,近代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进行了各种尝试。

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追求的方法。

1851年,农民出身的洪秀全掀起了一场历时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但由于小农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后也只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860年,洋务派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

他们企图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拯救清王朝,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他们试图在不推翻清王朝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与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清王朝的旧臣袁世凯所窃取。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人民仍然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没有改变。

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彷徨和思索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深受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1921年,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简要解释:
1. 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

它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下,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改革开放是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的基础,人民民主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2. 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曲折和挫折,但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 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逻辑下,中国实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推动
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提纲-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近代以来世界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的影响?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一.为什么及国情?1.政治基础:○1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果:失败!○2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失败!○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4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失败!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证明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建国的道路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2.阶级基础:○1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农民阶级仍然是旧中国的主要阶级;而此时的资产阶级具有时代局限的软弱性、妥协性。

○2通过工业革命、列强的资本输出,中国的工人阶级发展起来了,并且代替了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3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3.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从此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及工人阶级间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4. 经济基础:虽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农业依然占主要地位,小农经济依然占主体。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二.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2五四运动,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知识分子中传播。

○3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4国共合作的失败,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6通过三大改造,正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影响,带来了什么?1·○1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开始以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摘要: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新民主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部分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中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中我们看出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软弱无能,让人民认识到了封建统治的不可延续性;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的迅速流产诠释了没有触及到统治阶级的基础的变革是多么苍白无力;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

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资本主义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终于赢得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成功。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而努力。

要想取得这些成就,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之所以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只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此次运动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戊戌变法终在多方阻挠之下夭折了。

而之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取得的将中国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化为乌有。

五四运动之后,受到苏联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中国开始认清一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

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妄图恢复封建资本主义,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必须义无反顾的他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重选择。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人民在封建时期经历着由社会等级、财富地位等局限的不公平待遇,身心都受到严重压迫。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说,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这不是完满的科学的答复。

我们不能靠抽象地一般地比较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的优劣。

我们要从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

直到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终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历史进入了它的近代时期。

在近代中国,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曾经企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促进中国的进步,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

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制度是能够使一个国家富强起来的。

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进步。

可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英国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届政府都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制定的重大决策都尽量符合其国情,贴近民众利益。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各国都在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各国政府在确定执政方针时,都必须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寻求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这充分显示出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各国发展道路的特质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在英国培训期间,几乎每个授课老师都无一例外地多次提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亲身体验,并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民生角度鼓励家庭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并专门成立了独立官方顾问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意见和能力支持。

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摘要: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中国许多先辈们探索实践最后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制度,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一种制度。

在社会主义下,中国人民拥有了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拥有的权利;中国人民也没有出现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两极化,没有平民窟,国家也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共产党社会主义是兴起于苏联,在苏联发展、壮大,甚至成功得到实践。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道路,从最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然后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工具,最后发现最根本的是他们优越的制度。

孙中山等人不断努力,不断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氛围得到改变,但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现状。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白话文得到传播,同时民间报刊迅速发展。

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这时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借助报纸、书刊等媒介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将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

知识界中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回望近代的一百多年,是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

近代的社会各个阶级都在探索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道路。

最终近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自从1840年被英国列强敲开大门,中国人们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

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兴办实业,建立新式陆海军,派遣留学生,如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等。

但最终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而宣告失败。

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没能克服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最终以天京失陷而宣告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最终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推动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进程。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虽然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说明这些阶级选择的道路不能够救中国。

中国人们仍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国内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另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逐渐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

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由于有了理论和阶级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必然的。

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通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来实现的。

这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工农群众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者:袁久红来源:《群众》2016年第10期道路决定命运。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对中国走什么道路进行了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难题,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以近现代中国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模仿与试探为例。

我们知道,为挽救中华民族衰亡命运,清政府相继实行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征程;民国建立以后,北京政府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基本统一之后,通过采取统一度量衡、铁路统一管理、关税自主、币制改革、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等措施,使中国逐步走上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没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早期现代化处于一种十分畸形的发展状态。

据1936年统计,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57%,中国生铁产量的97%、钢产量的83%、机器产煤量的66%、铁路运输量的90%都由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的工业命脉操纵在殖民者手中。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殖民者强加给中国的种种束缚,为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终于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解读

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解读

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解读赵学琳1,陆 静2(1.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91; 2.石家庄学院,石家庄 050035)摘要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不足以强大的客观使然,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也与新中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分不开,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直接相关,同时还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

因此,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旧中国,新中国,客观必然性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175(2007)06-0061-0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问题。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个领袖或一个政党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选择。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是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 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选择和确立,必然受制于这个国家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形势,尤其是要反映外部环境与国内形势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走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政治经济上的独立。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各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丧失了实际的独立。

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政策迫使旧中国的统治者向它们屈服,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深深地渗入中国,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我国的掠夺。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形成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干扰与无情阻挡,始终不能自由发展为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历史虚无主义三谬

历史虚无主义三谬

历史虚无主义三谬作者:周玉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3期摘要: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制度障碍。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历史虚无主义的“革命制造”论、“革命破坏”论及其“误入歧路”论是从唯心史观出发得出的错误谬论,背离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真实。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实质是否定作为革命必然逻辑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发展寻找没有历史依据的另类道路。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3-0028-0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革命是合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和民族危机深重的产物,它推翻了阻碍中国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史观出发,通过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全部予以否定,提出所谓“革命制造”论、“革命破坏”论、“误人歧路”论等错误谬论,其实质是企图通过否定革命来否定作为革命必然逻辑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研究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是非问题,必须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之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划清界限,澄清是非。

一谬:“革命制造”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使革命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与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和解析:1. 外部影响因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受到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西方科技思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部社会矛盾:近现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分为地主阶级、买办资本家、封建官僚和工人农民等不同的阶级利益之争。

这些矛盾的激化和剧烈冲突,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发生。

3. 政治改革与革命: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逻辑。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都曾试图进行政治制度和思想上的改革。

但由于政权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这些改革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

4. 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对于民主、科学和新文化的倡导等等。

这些思想上的启蒙和文化变革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5. 革命与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也表现在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上。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革命与建设并存,各种革命派别之间争权夺利,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政治动荡。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思想文化转型等各种挑战,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是在外部压迫和内部矛盾的影响下,政治改革和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一个艰难挣扎的历史。

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思考

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思考

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思考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对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重要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响应;第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宗旨,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民主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讲深、讲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命题,实现对学生的“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等“四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涵盖着历史逻辑和辩证逻辑。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以这个规律为前提,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人民大众认同和拥护共产党,进而认同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路径。

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发展的历史必然。

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围绕命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历史”、“人民”、“选择”来设计知识模块,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论断。

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从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看到了美日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冲突、工人失业、小生产者破产和经济危机以及少数大地主大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和垄断政治大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而努力。

要想取得这些成就,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之所以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只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此次运动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戊戌变法终在多方阻挠之下夭折了。

而之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取得的将中国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化为乌有。

五四运动之后,受到苏联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中国开始认清一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

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妄图恢复封建资本主义,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必须义无反顾的他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重选择。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人民在封建时期经历着由社会等级、财富地位等局限的不公平待遇,身心都受到严重压迫。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政法学院法学姜梦112030005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一)历史必然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在经济恢复工作中,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空前统一,使国民经济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这一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成为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

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拜托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他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核心力量,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一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

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培育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个政党或者一部分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一直没有改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进入了近代。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向封建等级制度挑战,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历经14年而失败。

1860年,洋务派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

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指点江山,抨击时弊,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如果成功,中国也许可能走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死后,军阀连年混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生灵涂炭。

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作者:杜宝兰
来源:《成功》2017年第09期
一、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现代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从根本扫除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而且为中国开拓了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任何革命的发生,其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当生产力的发展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冲突,“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變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如果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反动统治阶级又极力维护之,那么革命就会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形式而出现。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都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却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革命就是为了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来满足这种社会要求。

近代中国之所以会发生革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构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境遇下,近代中国面临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近现代中国“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近代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残酷统治下,不仅要受到地租的盘剥,还要受到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洗劫,过着极端困苦的生活,社会生产力因此受到严重束缚,难以发展。

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后领导中国人民,自觉肩负起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重任,通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使中国的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发展。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

革命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破坏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

不破坏它们,诚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

”因此,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就其本质和主流而言,它是在为新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另外,革命不但没有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反而开拓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决定其面临着相互关联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
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即现代化。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后者以前者作为逻辑前提。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我国曾有过多次求富的尝试和现代化的运动,但最终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

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其幻灭的原因无不是因为运动的发动者关注的仅是如何富强的问题,而对于实现富强的逻辑前提即民族独立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没有民族独立,现代化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由于帝国主义不会主动放弃其殖民统治,封建主义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近代中国,要实现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地位,唯一的途径只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回顾历史,正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才使中国真正实现了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并由此通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的必然逻辑
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纯粹的思想活动或某些人的主观臆想。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实践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的必然逻辑。

正是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开拓了中国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复兴之路,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以英美为师”,但却一再受挫。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睿智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然而这一主张并未对当时中国的强国御侮发挥现实的指导作用。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领袖颁布的《资政新篇》,第一次把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由生产力的层面拓伸到生产关系层面,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但这个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改革方案未及付诸实施,就在其所师法的“先生”与清廷的联合征剿之下,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官员掀起的自救运动,虽然曾一度为行将就木清王朝统治带一丝生机,但也不过是用一块新布补辍了旧制度的一个洞而已。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为之划上了句号。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君主立宪,把近代中国用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选择,首次由生产关系层面推进到了上层建筑层面,但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等实权派所扼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革命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依然“破了产”。

历史事实证明,在近代中国,用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根本无法行通。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
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物质条件在中国旧社会的胎胞里已经成熟,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落后的东方国家是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这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不相违背。

因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思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