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3)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4)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参考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参考资料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一、整体把握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开元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意见: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3.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3.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是否写得正确.参考答案: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3.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诗词略)。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最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最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最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第一首《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全诗具有雄浑苍劲的风格,是一篇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优秀作品。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王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的问题,而是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听到王昌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事件,从远道寄给他,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首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忠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之情。

第四首《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怨,而这种哀怨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表达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二、教学目标一】《观沧海》1、知识与能力有情感的诵读诗文揣摩诗歌表达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凌云壮志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拟人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诗句含义,领会文章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 (.docx )、.ppt(.pptx )、.xls (.xlsx )、.pot 、.pps 、.vsd 、.rtf 、.wps 、.et 、.dps 、.pdf 、.txt 文件格式。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背过许多古诗,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好处吗?你知道简短的古诗能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去感受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伟大魅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二(情境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多媒体课件展示)1.知识链接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代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021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背记手册新人教版

2021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背记手册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文言知识重点字碣.( )石 澹.( )澹 竦峙..( ) 悬.( )枯藤.( ) 天yá( )xiāo( )瑟 古今异义1. 东临.碣石 古义: 今义: 2. 次.北固山下 古义: 今义: 3. 乡书.何处达 古义: 今义:一词多义1. 以⎩⎪⎨⎪⎧以.观沧海 歌以.咏志 2. 何⎩⎪⎨⎪⎧水何.澹澹 乡书何.处达 3. 行⎩⎪⎨⎪⎧日月之行. 行.舟绿水前 作家作品1.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创造了神奇、瑰丽的意境,他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4.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名句默写1. 《观沧海》中总写大海、山岛景象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特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表现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人借北归的大雁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文学素养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
六、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所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首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对这四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4 古代诗歌四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歌并进行赏析。

讲授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录音。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歌,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其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2.文体常识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律诗: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3.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新人教版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次北固山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精品-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精品-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的诗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王湾,唐代诗人。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开元初年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729),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致远,取“宁静致远”之意。

元大都(现在北京)人。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另有散曲见于《雍熙乐府》诸曲集,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现在湖南黔阳),唐朝县名,当时很荒凉。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

此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正在扬州,作为王昌龄的好友,在听说了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朋友,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分析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韵律等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方法上,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或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诗歌的情感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此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创新性表达。
举例:《登飞来峰》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定的信念和豪情。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浮云”和“最高层”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在政治道路上的自信与决心。
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____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述出的一幅幅美好的风光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育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1、在反复朗诵中启发阅读爱好,。

2、背诵四首诗,重点明白得诗词中景物描述和抒发情感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体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育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式:朗诵法、联想一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窗们,你们明白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别离有哪几种文学文体进展得最有成绩?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确实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被骗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发奋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诵(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的地方(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明白得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看的方位、地址和观看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最能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师随笔
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西沉,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2.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文章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环节四




观海地点:碣石
海水:水何澹澹辽阔雄壮
观沧海海的雄伟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想象奇特
海波:洪波涌起雄心壮志
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通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通用)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1.易错字碣.石(jié)沧.海(cāng)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2.一词多义以3.古今异义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

)4.词类活用东.临碣石(名词做状语,向东。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阔。

)5.文言句式(1)省略句若出其中(应为“若出于其中”。

)海日生残夜(应为“海日生于残夜”。

)(2)倒装句歌以咏志(应为“以歌咏志”。

)行舟绿水前(应为“舟行绿水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清峻整齐,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代表作品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文题解说】《观沧海》:“沧海”即大海。

文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

题目意思为“听说王昌龄被贬斥到龙标,写这首诗以表示慰问。

”《次北固山下》:“次”即停泊。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北固山下(见到的景象)。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即“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人教版】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1.易错字碣石(jié) 沧海(cāng)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一词多义以{以观沧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歌以咏志(介词,用来。

)3.古今异义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

)4.词类活用东临碣石(名词做状语,向东。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阔。

)5.文言句式(1)省略句若出其中(应为“若出于其中”。

)海日生残夜(应为“海日生于残夜”。

)(2)倒装句歌以咏志(应为“以歌咏志”。

)行舟绿水前(应为“舟行绿水前”。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清峻整齐,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代表作品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文题解说】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

文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

题目意思为“听说王昌龄被贬斥到龙标,写这首诗以表示慰问。

” 《次北固山下》:“次”即停泊。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北固山下(见到的景象)。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即“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一、《步出夏门行》组诗欣赏《步出夏门行》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艹赖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天净沙·秋思》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1.易错字
碣.石(jié)沧.海(cāng)澹.澹(dàn)竦峙
..(sǒng zhì)萧瑟.(sè)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

)
4.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做状语,向东。

)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阔。

)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若出其中(应为“若出于其中”。

)
海日生残夜(应为“海日生于残夜”。

)
(2)倒装句
歌以咏志(应为“以歌咏志”。

)
行舟绿水前(应为“舟行绿水前”。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清峻整齐,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代表作品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文题解说】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

文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

题目意思为“听说王昌龄被贬斥到龙标,写这首诗以表示慰问。


《次北固山下》:“次”即停泊。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北固山下(见到的景象)。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即“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

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情调低沉,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观沧海》:诗人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黄昏,傍晚。

《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的诗。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陶冶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学习它们,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咏,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词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本课为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