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思考
长江流域水生态调度与长江模拟器研发
四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4年,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重大战略。
2016年、2018年、2020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座谈会,确定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整体方针,突显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计划,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退化得到初步遏制,但面源污染控制不力、湖泊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依然突出。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任务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在科学统筹的前提下进行流域系统治理,最终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优先下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有2项重要工作需要尽快开展:①国家层面的全流域协调机制要尽快建立,②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综合管理的流域水系统模拟调控装置需要尽快建设。
针对全球变化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地球系统模型(ESMs)。
以全球大气动力学模式为基础,耦合海洋、陆地、冰冻圈等动力学模式,旨在预测、重构和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过程,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2002年3月,日本建成地球模拟器(ES)[1],目前已发展至ES4版本。
2012年,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开发了地球系统模型(ESMs)[2]。
2018年,美国能源部主导发布了E级能源地球系统模型(E3SM)[3],关注点除气候变化预测外,还将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
2020年,瑞士大气和气候科学研究所发展了一个模块化地球系统模拟器(MESMER)[4]。
2010年,曾庆存等[5]针对国际上地球系统动力模式研究的趋势,提出发展我国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准考证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5分,共15分)【2024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题库节选自识库学习网】1当代世界的冲突与危机有()A.人口迁移B.资源短缺C.环境恶化D.发展失衡【答案】BCD【解析】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前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世界的冲突与危机。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范围内的流动。
2按环境介质的不同,不属于地表环境中化学元素迁移方式的是()A.水迁移B.大气迁移C.生物迁移D.土壤迁移【答案】ABC【解析】地表元素迁移是指在地表环境作用下,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环境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的变化。
按环境介质的不同,迁移方式分为水迁移、大气迁移和生物迁移三大类。
3按照岩石形成机理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它们是()A.岩浆岩B.花岗岩C.变质岩D.沉积岩【答案】ACD【解析】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按岩石形成的机理,将其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花岗岩是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
4下列资源类型中属于恒定性资源的是()A.太阳能B.潮汐能C.煤炭和油页岩D.风能【答案】ABD【解析】恒定性资源是指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不会因人类的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等。
煤炭和油页岩是不可更新资源。
5“集聚效应弱化,分散效应强化”是以下哪一阶段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2024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题库节选自识库学习网】A.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B.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C.工业化中期阶段D.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答案】D【解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导致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特征。
2022年中考语文湖南省长沙市练习试题(六)(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湖南省长沙市练习试题(六)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当四川汶川大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C.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车站会的展位供不应求,得到展位的各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6月中旬以来,福建、江西境内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鹰厦铁路部分路段出现水害塌方被迫中断。
7月5日上午,鹰厦铁路全线恢复通车,旅客列车也将逐步恢复。
B.阿根廷结束了南非世界杯之旅,于当地时间昨日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安全起见,布宜诺斯艾利斯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并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以阻止球迷闹事。
C.朋友们,让我们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唱响红色经典;让我们纵情放歌,歌唱祖国,抒发时代豪情。
D.工信部上月发文要求,今年下半年在全国集中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
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提出,要纠正和清查强行国有企业捐赠、捐献等行为。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朱自清写的,《春》一文就选自这部散文集。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C.《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湾。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唐代戏曲作家,天净沙,题目。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衔接最为自然恰当的一项是().多读诗,不单是能提高精神审美,更是能让我们做个情感丰富、丰盈的感性人。
愁的时候,__________;乐的时候,_______________;小的时候,_____________;大的时候,____________。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①金风玉露一相逢①春风得意马蹄疾①卧看牛郎织女星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狂澜.(lán)亘.古(gèn)可歌可泣.(qì)锋芒毕漏B.污秽.(huì)矜.持(jīn)锲.而不舍(qiè)忧心忡忡C.澎湃.(bài)愧怍.(zuò)气冲斗.牛(dòu)大彻大悟D.闲暇.(xiá)哺.育(bǔ)忍俊不禁.(jīn)妇儒皆知二、情景默写6.默写。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未来趋势本章主要对过去100 年和50 年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变化可能原因做出科学评估,同时对今后50~100 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趋势进行初步预估。
首先对全国和长江流域气候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介绍,第节阐述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主要观测事实,第三节描述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情况,最后对长江流域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可能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初步介绍。
第一节基本气候特点一.气温和热量根据1956-2005年气象观测资料,我国年平均地面气温为11.1C,其空间分布受纬度、拔海高度等因子影响较大。
中东部年平均气温整体上由南向北递减,纬向分布明显。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年平均温度低于0C,东北和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10C以下,江淮地区为15〜16C,华南地区超过20C,海南岛24C 以上。
西部地势对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为10〜14C,青藏高原大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下。
在流域上,珠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达到21 C ;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最低,仅2.5C。
1 月是中国全年最冷的月份,南北温度梯度也最大。
在东北最北部的漠河等地1月份平均气温接近-30C,而在海南岛南部超过20C,南北温差达50C左右。
7月是我国多数地区(除沿海和岛屿外)全年最热的月份,东部南北温度梯度变得最小。
我国最南段的珊瑚岛7月平均温度为29C,而最北端的漠河地区也能达到18.4C。
同时,7月份西部地区温差却处于全年最大。
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月平均温度超过24C(吐鲁番盆地达32C),而在青藏高原大部分是8〜16C,在最冷的伍道梁地区仅为5.4C o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高于全国平均,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7C之间。
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且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与我所相关联的一些问题的看法1、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发达国家在千年减排目标中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为了履行其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取得减排技术,然后无偿提供给发展中国国家,从而实现减排。
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市场独立的第三方,一方面帮助减排技术与所需方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减排技术通过市场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并确保其价值性。
2、CDM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携手应对。
中国的排放总量大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但是中国的人均排放是很低的,累计排放也是很低的。
但中国愿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正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及其未来趋势预测
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 效率,降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减缓策略
1 2 3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降 低煤炭消费比重,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实现碳排 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全面推广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精细化气候模型
通过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型,准 确模拟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以提高 预测的精度。
多源数据融合
整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社会经济 数据等多源数据,提高气候变化预测 的时空分辨率。
深入研究极端气候变化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揭示极端气候事件成因
深入研究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物理机制,如厄尔尼诺、季风等,以了解其发 生与发展的规律。
加强科技支撑
加大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 研发的投入,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 进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 化的科技水平。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 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气候 变化的认识和意识,引导 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 化的行动。
提高预测精度与时空分辨率
生态环境影响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显 著影响。
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
农业减产:频繁发生的干旱和洪涝灾 害导致农田受损,农作物减产,影响 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变化对长江 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 多样性,加剧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森林碳汇建设
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 能,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
龙川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
会 价值 ) 的变 化 , 使 水 库 蓄水 采 用 经 济 或社 会 价 值 将 更 高 的新 利用 方 式 , 因此 也对 水利 设施 提 出新 的要 求 。
就龙 川 江 流 域 水 利 设 施 建 设 而 言 , 止 2 0 截 0 7年
末 , 域 内建 有 中型 水库 1 流 5座 、 ( ) 水 库 4 小 一 型 4座 、 小( ) 二 型水 库 3 0座 , 2 小坝 塘 75 1座 , 5 总库 容 4 4 0 .25
龙川 江 流域 内有楚 雄 州府 、 雄市 府鹿 城 及南 华 、 楚 牟定 、 谋 和永 仁 4座 县 城 ,0 7年 总 人 口 13 6万 元 20 4. 人, 占全 州总 人 口的 5 . % , 4 2 耕地 约 6 6 6 9 . 7万 k 占 m , 全州 耕地 面 积 的 4 . % , 全 州 的政 治 、 济 、 48 是 经 文化 中 心, 也是 楚雄 州人 口最 稠 密 、 会 经济 和交 通 最发 达 的 社 地 区 。同时 , 于 龙 川 江 流 域 生 态 脆 弱 , 之 人 类 扰 由 加
较 大 的支 流 有 蜻 蛉 河 、 岗 河 、 川 河 和 紫 甸 河 等 4 勐 龙
流量 自2 0世 纪 5 0年 代 以来 呈 现 出增 加 的 趋 势 。此
外, 汛期 径 流量 ( 6—8月 ) 呈 现 出 升 高 的趋 势 , 也 而枯 水 期径 流量 ( 2—2月 ) 呈 现 出 减 少 的趋 势 , 1 则 两者 均 未 达到 显著 的水 平 。从 平 水 期 的 径 流量 变 化 来 看 , 春 季 平水 期 ( 5月 ) 秋 季 平水 期 ( 3— 和 9—1 1月 ) 的径 流
量 发 生 改变 , 也会 影 响降 水量 在年 内的分 配状 况 , 由于
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研究》2023-10-28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评价•城市水资源耦合协调机制研究•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城市化进程快速,水资源压力日益加大,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10203通过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有利于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01030202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水资源管理理念不断更新随着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凸显,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最初的以开发为主,到现在的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主,城市水资源管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点一要点二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为了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各地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取水许可制度、用水计量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风险与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风险与适应对策作者:蔡榕硕刘克修谭红建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09期摘要本文評估了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和中国海洋气候驱动因子(致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和风险。
结果表明:①自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升温、海平面上升、台风-风暴潮,以及海洋热浪等海洋气候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强度、频率和范围等)显著增加。
②海洋升温引起海洋物候的显著变迁,导致中国海洋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发生变化,以及赤潮、绿潮和大型水母暴发性增殖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上升对红树林和河口等滨海湿地典型生境造成威胁,频繁的海洋热浪引起热带珊瑚加速退化并屡屡造成海水养殖业的重大损失。
③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和过度渔业捕捞等人类活动增加了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加剧中国滨海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导致中国近海重要海洋渔业经济种类的低龄化、小型化,以及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
④海平面的上升还加大了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河口区咸潮入侵的影响,以及台风-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影响和对沿海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⑤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温室气体从低排放到高排放情景,RCP2.6,4.5和8.5),到21世纪末,中国海洋温度和海平面将有大幅度上升,可能成为全球海洋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沿海许多地区当前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事件将变为几年一遇甚至低于一年一遇(RCP8.5),沿海地区很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灾害风险。
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并讨论了中国海洋和海岸带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适应对策措施以及不确定性问题,以期为保障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洋;海岸带;灾害风险;适应措施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9-0001-08DOI:10.12062/cpre.20200645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占地球表面积约71%的海洋吸收了因温室效应而额外增加的约93%的热量,全球和中国海洋的温度和海平面有明显上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r——特点、局限与展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r——特点、局限与展望彭本利;何燕【摘要】地方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气候多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青海省和山西省已颁布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在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地方发展、实施预防性和全过程性的制度、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地方立法探索.但是,当前地方气候立法存在立法的不成熟性;政府职责不明确;规范内容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承载功能具有局限性等问题.今后中国地方气候立法需要在提高立法层级、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与相关立法的衔接等方面努力.【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6页(P65-69,101)【关键词】地方层面;气候变化;立法【作者】彭本利;何燕【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2.6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造成严重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
地方层面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前沿,是全球气候多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方层面已开始重视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法律行动。
如青海省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了《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成为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规章。
山西省于2011年7月12日实施了《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成为中国第二个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的省份。
这些地方气候立法实践为中国地方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地方专门立法的特点《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共5章28条,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的责任、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和保障措施。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共5章57条,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政府的责任、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和保障措施。
青海、山西两省(以下简称两省)的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具有如下特点:(一)规定了气候立法的调整范围两省办法都对“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明确的立法界定。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作者:李国庆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4期【关键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适应型城市智能技术体系智慧社会体系【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2023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不平等、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方式导致全球温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
这不仅造成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气候事件,也给世界每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更加危险的影响。
除了自然气候变化外,越来越多的损害都与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湿岛效应、静岛效应相关,气候韧性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适应行动迫在眉睫。
近年来,暴雨洪涝、强降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城市生命线工程、应急管理、指挥调度、预案编审、抢险救援等方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人们对于城市应该如何建设与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深入思考。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减轻气候不利影响和风险的现实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内涵是将城市风险应对工作前置,从关注“事后如何除错”转变为“事前如何防错”,注重气候风险管控如何顺利开展。
安全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以往应急管理思维下的如何减少已经发生的损失,即不再只是关注危险事件的“有”,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消除潜在风险,实现危险因素的“无”,是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与适应气候变化路径有机衔接的生动实践。
当前,气候风险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风险,应对气候风险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气候变化既可以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产生突发性影响,如城市内涝、高温热浪等,即所谓的“黑天鹅”事件;还可以通过气候要素的缓慢变化对城市产生长期性影响,如平均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等,即“灰犀牛”事件。
论气候变化的适应
化所带来 的影响 , 因此在短期 和长期应对气候 变暖所产生 的影 响方面 , 采取适应措施是必要 的。而且人类社会 采取的主动适
应措施比 自然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有更大 的作用 。对于气候 变化
的适应 性正 由原来 “ 排在减 缓之后 的次要问题 ” 变成 当今的首 要问题了 ( UNF C CC, 2 0 0 7 ) 。在减 缓气候变化进程的全球协作 之外 , 将 适应作为一种生存和发 展战略加以强调也吸 引了不 同 国家政 府的重视和支持。减缓是一项相对长 期 、 艰巨的任务 , 而 适 应则 更为现实 、 紧迫 , 尤其对于经 济和社会 系统 相对脆 弱的
提高对气候变化 的适应性 。
1 、 国 家、 政 府 层 面的 计 划 性 适 应
过程及 两者互动机制的关注 , 两 种 适 应 协 同及 多方 参 与 才 能 更
好 地 应 对 气候 变化 。
【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自主性适应 计划性适应 牧民
面对气候变化 , 人类需要同时采取 “ 减缓 ” 和“ 适应 ” 两条路
减贫保险 ; 四是 灾害 风险管理 制度 。A g r a w  ̄ ( 2 0 0 8 ) 等人 的研 究
发现 , 有四种有效的 计划性适应机制— —提供信 息 、 提 供技术 、 财政 支持 和领 导 , 能够增强 自主性 适应机制 , 可以 由国家 、 地方
业、 外 出务 工 、 进 行 合 作 以 及 让 后 代 转 变谋 生 方 式 等 途 径 应 对
【 摘 要】适应 气候 变化是 自然与人为 系统对实际或预期 的
气 候 变化 及 其 影 响 作 出 的趋 利避 害 的 反 应 , 能 最终降低气候 变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驱动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格局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本文将首先回顾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变,分析其空间格局和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等)和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评估这些变化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公众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的历史演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其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
历史上,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类型而著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格局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居民就开始了对土地的耕作和定居。
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格局主要表现为原始的自然景观,包括茂密的森林、广袤的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这些自然资源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基础,也形成了长江流域独特的生态文化。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格局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湿地被转化为农田,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也因此面临灭绝的威胁。
水利工程的建设,如灌溉系统、防洪堤等,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同时也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影响了湿地和湖泊的生态功能。
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报告摘要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的1/5,包括18个省、区;长江流域现有人口约4.5亿人,占全国1/3;该流域覆盖了我国人口较密集、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四大平原、耕地集中,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4,2007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17768.1万吨,占全国的35.4%,森林面积为5495.11万公顷,占全国的31.4%;2007年长江流域经济总量为10.26万亿元,占全国的41.1%。
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量9800多亿m3,约占全国的37%,人均水资源量约2400m3,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m3。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气候资源充沛、对气候波动的抵抗能力较强,与黄河流域和西北干旱区及东北地区相比,长江流域大部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比较低。
但是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洪涝灾害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极端严重的冰雪灾害事件及干旱事件并没随着气候变暖和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这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采取双向适应的策略。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的相对幅度较小,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较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强;但长江源区各种生态系统和中下游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较敏感,脆弱度比较高;长江河口区受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水倒灌及风暴潮的影响较大,加之该区域人口密度大,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经济损失远比其它地区大,具有放大效应;但该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完善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思考
完善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思考中国正在起草应对气候变化法,在气候变化立法中如何处理减缓与适应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命题。
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气候变化脆弱性来看,确立适应气候变化在立法中的重要地位十分必要。
同时,中国应当在气候变化立法中确立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立法宗旨和目标,确定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规制的重点领域,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制度等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标签:气候变化;适应;减缓;气候变化保险;气候变化基金2017年12月,中国政府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从电力行业开始。
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气候变化法(草案)》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再次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从时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气候变化法(草案)》来看,在减缓和适应的关系上,减缓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减缓与适应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理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对中国现有的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关于适应部分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建立关键的适应性制度的建议。
一、确立适应气候变化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的重要地位所谓适应气候变化(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是指自然或人類系统回应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及其影响所作出的调整,以减轻损害或开发关于气候变化的有利机会。
①适应包括预期性适应、反应性适应,私领域的适应、公共领域的适应,自动适应、计划适应等类型。
减缓气候变化则指关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源”或增加温室气体的“汇”的人为干预。
②当前,学术界对适应气候变化活动的研究集中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特殊系统适应性选择和策略,气候变化情景模型下不同适应性手段对气候变化趋势之效果的评判,不同层面的适应能力与适应活动的标准指标等变量的评估与分级,主动适应实践策略等方面。
③根据学术界对气候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知,适应活动需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开展。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
这导致了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稳定性构成了深远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
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也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畜牧业和废物处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洪水、干旱、暴风雨等极端天气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食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变化的气温和降水模式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极端热浪导致的热相关疾病和气候变化引发的传染病传播等。
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几个方面。
温室气体减排环境保护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加强能源效率措施也是一种减排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善建筑节能、推广能源节约型产品等。
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提供自然的碳汇,帮助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气候变化对行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
气候变化对行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行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讨论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引言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对行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全球供应链和资源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对行业的直接影响农业与食品行业•降雨模式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能源行业•化石燃料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的兴起与发展趋势建筑与房地产行业•能源效率和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抗震、防洪和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需求增加旅游与酒店业•气候变暖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酒店业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运输与物流行业•极端天气事件对运输和物流的影响•供应链的弹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医疗保健行业•突发气候事件对卫生系统的影响•疾病传播模式的变化和应对策略气候变化对行业的间接影响政策与法规•减排和环保政策的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与转型•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改变行业运营方式投资与金融•气候金融的兴起和投资方向的变化•风险管理和气候相关的金融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适应气候变化产业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降低对某一行业的依赖程度•开展新能源和环保项目创新与研发•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产品和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的气候适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课程跨行业合作与知识共享•通过联合研究和项目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分享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结论气候变化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气候变化对行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不仅对环境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也对各个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态修复背景下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叠加剧烈的气候变化使得国土空间面临的生态风险威胁日益突出,系统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迫在眉睫[1]。
流域作为我国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供给区和涵养区[2]。
由于以往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忽视了对流域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与保护,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天然湿地、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遭受侵占和破坏,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冲突加剧,生态流量被严重挤压,生态系统完整性降低和生态功能持续下降等[3-6]。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成为统筹流域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代表,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也成为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立足土地系统科学视角,系统修复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流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抵抗力,进而提升流域国土空间韧性成为重要课题。
土地系统是以土地要素为核心,与社会生态要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典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7]。
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揭示土地系统构成要素的演变规律、互馈机制、未来功能变化趋势及社会生态综合效应,探索人地关系协同耦合和优化调控路径[8]。
这一学科特色与任务为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学理依据。
相较于传统的生态修复,新时期生态修复不仅强调系统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集聚或分布,还注重各类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及其在特定空间尺度上体现出的不同空间异质性和功能[9]。
就目标而言,由原来的单一追求数量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转变,修复手段也从单一采用土地整治转向全要素的系统性修复[10-11],且注重从区域、部门自主治理走向国家顶层设计与多部门协同参与[12]。
总的来看,新时期的生态修复是基于土地系统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针对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生态功能失调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的区域,通过生态恢复、生态整治、生态重建的措施和过程,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目标[13-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和复旦大 学2 多位 0
研 究 人 员 的 共 同参 与 ,经 过 两 年 多 的 努 力 , 完 成 了长 江 流 域 气 候 变 化 脆 弱 性 和 适 应 性 的 阶 段 性成果 。
森林 的脆弱性 方面 ,流 域 目前森林覆盖率 较高 ,大部 分森林 为中 、幼龄林 ,林 分长势 良
加趋 势 。
随 着 气 候 变 暖 , 长 江 源 区 冰 川 将 继 续 退
济 带 。近 年 来随 着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和 全 球 气
候 的 持 续 变 暖 , 长 江 流 域 的 生 态 环 境 日益 突
缩 ,冻土 消融加快 ,短期 内有利于水 资源的 增
加 。但 从 长 期来 看 ,将 会 严重 减 少 上游 水 资 源 的 供 应 ,使源 区生 态 系统 向 旱化 和 沙化 方 向发展 。
剧升温0 7 ℃;1 6 年 ~2 0 年长江流域 年降 .1 91 05
,
物的 多样 性 ,导 致鱼类 和候鸟的 种类及数 量下
降 ,同 时 也 降 低 了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的 脆 弱 性 和 服 务功 能 。 城 市 方面 ,河 口城 市上 海 市 受海 平 面上
:
究 水量 化 不 著 所 变 趋势 显
第 三 ,合理 调整 农业 种植 制 度 ,
优 化 种 植 结 构 ,培 育 和 改 良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新 品 种 以 及 改 善 农 田 管理 措 施 。
第六 ,增 加河 湖连 通性 ,改 善环
境 流 , 增 强 湖 泊 调 洪 防 旱 能 力 ,将 湿 地 保 护 纳 入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管 理 中 , 同 时优 化长 江流 域水 利 工程运 行 管理 , 保 障 湿 地 基 本 的 生 态 水 文 功 能 ,并 加 固 海 岸 堤 防 工 程 ,加 强 沿 海 防 护 林 体
I s he e 本删A划 s ue Se m s - 小 . -  ̄
将气候 变化 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 —
长江 流域 气 候 变 化脆 弱性 与 适应 性思 考
马超德 整理/冯谊
文/徐明
长 江 流 域 因 其 丰 富 的 自然 资 源 而 成 为
世 界 上 可 开 发 规 模 最 大 、 影 响 范 围 最 广 的 经
只 表 现 出微 弱 的 增 加 ,
马超德 。世界 自然 基金会 ( WF )北
而 季 节 变 化 比 较 明显 ,整 个 流 域 春 季 降 水 量 变 化幅 度不大 ,夏季降水量 在2 世纪9年 代增加 O 0
茬蓍 项主 最 , 季 水 逞 少 势 冬 逞 弱 水目 大 春 降 量 减 趋 ,季 徽 增
3 辔中 高 术 、 20 2 国 新技 在业 0 ’ 1
升 、极端气候 事件和 长江 中上游人类 活动的影
响较 大 ,未来 气候 变 化可 能会 加 剧该
区域 的脆 弱程 度 。因此 在 城市 规划 、 建 设 和 管 理 方 面 不 仅 要 考 虑 气 候 变 化 的 影 响 ,还 需 加 强 对 极 端 气 候 事 件 的 应 急体 系建 设 。
等 。 因 此 长 江 流 域 气 候 变 化 的 脆 弱 性 和 适 应 性 引起 了 国 内 外 的 广 泛 关 注 。 在 W W F ( 界 自然 基 金 会 )的 支 持 下 , 世
暖并 不增加到 达地面 的太阳短 波辐射 ,反而有
下 降 的 趋 势 。这 种 情 况 下 增 温 只 能 增 加 作物 的 呼 吸 消 耗 导 致 产 量 下 降 。 但 在 大 部 分 地 区 , 增 温 可 以 使 生 长 季 节 延 长 ,这 样 就 增 加 了整 个 生 长 季 的 辐 射 量 ,对 作 物 生 长 有 利 。
草 地 的 生 态 系 统 目 前 整 体 上 处 于 退 化 状
覆盖 了我 国人 口较 密集 、水 土资源 教丰富 的亚
热带 湿 润 地 区 。 与 全 国 或 全 国的 气候 变 暖 趋 势 相 似 ,长 江
态 ,气 候 变 化 是长 江 源 区 草地 退 化 的主 要 动
力 ,未 来 气 候 变 暖 将 进 一 步 使 源 区 冻 土 的 活 动 层 深 度 增 加 ,源 区 大 部 分 草 地 生 态 系 统 向 旱 生 方 向演 替 ,导 致 牧 草 质 量 及 生 产 力下 降 ,从 而 使 大 部 分 生 态 系 统 变 得 更脆 弱 。 湿 地 方 面 ,破 碎 化 程 度 加 剧 , 面 积 急 剧 萎 缩 。 水 温 升 高 和 水 位 下 降 已经 威 胁 到 湿 地 生
系 建 设 , 以 降 低 气 候 变 化 对 滨 海 和 河
第 四 , 把 气 候 变 化 的 适 应 性 管
出 :污 染 加 剧 、 水 土 流 失 严 重 、 “ 藻 暴 蓝
发 ” 、 旱 涝 等 灾 害 性 事 件 频 发 以 及 长 江 源 区
农 作 物方 面 ,影 响产 量 的 首要 因素是 光
照 , 即 太 阳辐 射 ,不 过 温 室 效 应 引 起 的 气 候 变
的 冰 川退 缩 、冻 土 消 融 和 土 地 沙 漠 化 加 剧
好 对 气 候 变 化 不 脆 弱 。 但 未 来 气 候 变 化 会 增 加 这 些 森 林 的 敏 感 性 和 脆 弱 性 ,尤 其 是 长 江 源 区 和 中 下 游 的 江西 和 湖 南林 区 。
特征及其脆 弱性
长 江流 域现 有 人 口4 5 , 占全 国 的 1 3 .亿 / ,
流域 近5 年 来气温呈 明显的增 加趋势 ,尤其是 0 2 世纪9 年 代以来 ,增温 明显加 速 。根 据长江 O 0
流域 内17 4 个气象站 点资料 显示 ,仅2 世 ̄ 9 年 0 t0 ]
代气温平 均就 增加O 3 ℃,而 2 0 ~2 0 年急 .3 01 05
徐明,中国科学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