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五 阅读(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3、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D.西学东渐使中西方科技密切交流4、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5、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6、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多彩的生活B.真实的景象C.个人的情感D.繁盛的社会7、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专题提升强化练(一) 含解析
专题提升强化练(一)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宗教信仰有灵魂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他们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惠助。
作者实质上强调是()A、王权带有神秘色彩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科技文化极为落后D、君权神授思想出现解析:根据题目中“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他们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惠助”得出王权带有神秘色彩,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生产力中最核心因素是生产工具变革,题目中并未体现生产力水平低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丰盛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他们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惠助”得出先秦时期宗教信仰影响王权,题意因果关系并未牵涉到科技文化落后,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尚未形成完善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2、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解析:根据题目中“男子休妻”并不能说明维护了女性基本权益,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男子休妻”和“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体现了对宗法伦理秩序维护,故B项正确;影响家庭婚姻关系因素有很多,题目中限制更多是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角度出发,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男子休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主导权都在男子,并未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这说明秦朝废除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废除制度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十五文化交流与传播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力提升
易错点 不能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征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2分)评析:东亚文化圈的基本
材料未涉及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凭旅游思想的多元化无法判断户籍管理是否松弛,排除B项;“身在江湖 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是受魏晋遗风的影响,但D项不能概括材料整体,且“盛行”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
4.[2023辽宁鞍山一模]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衰亡
【解析】
材料不涉及魏源对洋务运动的态度,且魏源卒于1857年,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推翻清 廷腐朽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革新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6.[2023长沙适应性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亚非其他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原生文
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 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 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什)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请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23重庆一中模拟]中国古代,虎往往被整合到传统文化的观念世界里。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也。”东汉时期德 政服虎的故事频繁见诸史载,如《后汉书·儒林列传》载,东汉建武年间,刘昆任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草书
行书 的放纵, 既有 审 美 价 值, 又 具 实用价值
㊀ 的规矩和草书 兼具������ ������㊀ 楷 书 ������
㊀ 素
梦“ 四部最为著名㊂
王羲 之㊁ 颜 真 卿㊁ 苏 轼㊁ 赵 孟 ㊁文征明
( 三) 绘画与戏曲艺术
㊀ ㊀ ( 二 )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 从‘ 诗经“ 到唐诗
a. 发展:早期采用的是算筹, 后来演变为 ⑩㊀ 算盘 ㊀ ㊂ 明清时
a. 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㊁ 月食㊁ 太阳黑子及哈雷彗
������������������������������������������������������������������������������������������������������������������������������������������
������������������������������������������������������������������������
������������������������������������������������������������������������������������������������������������������������������������������
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㊂
代表 特点 王勃㊁陈子昂 孟浩然㊁王维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高适㊁岑参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㊁科技㊁文化交流㊂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与人才支持㊂ 技在 16 世纪以后走向衰落㊂
初唐
盛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仿真模拟卷- Word版含解析
仿真模拟卷本试题卷共4页,17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从每题所给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填在相应答题栏中;第Ⅱ卷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的相应位置。
3.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严禁折叠,严禁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3月考古证实,海昏侯大墓的墓主是汉武帝之孙——刘贺。
他曾经历王、皇、侯的身份转变,曾是食邑四千的第一代海昏侯国君。
考古发现大量黄金,震惊考古界。
以上材料说明汉代()A.侯国内有征税及黄金等货币的铸币权B.海昏侯国是江南一县级行政编制单位C.身份转变说明汉代宗法制维护统治的局面动摇D.地方分封体制依然存在解析:由材料中“考古发现大量黄金”,不一定说明海昏侯拥有铸币权,故A项不正确;侯国是与郡并行的行政单位,不是与县对应,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县”,B项不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刘贺作为第一代海昏侯国君,说明地方分封体制依然存在,D项正确。
答案:D2.黄老学派认为,法律是“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因此必须“明法修身”以为治,国君一举一动必遵守法律,国家的繁荣衰败取决于国君的道德品性。
这表明()A.君主的道德品性决定了法律B.君主专制受到法律的挑战C.君主是法律的准绳D.君主要修身养性遵守法律解析:根据材料“必须‘明法修身’以为治,国君一举一动必遵守法律”可知,君主要修身养性,遵守法律,国家才能繁荣,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3.法国一学者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这一新因素()A.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未能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C.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材料中的“新因素”是指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等,这些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未能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
配套K12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1) Word版含解析-
专项测评(选修1)1.材料元代在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
明承元制,工匠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
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服役,以“住坐匠”制,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而京城以外的工匠服役,则实行“轮班匠”制,一般为四年一班,到京城服役。
在所有工匠中,班匠约有23万,约占工匠总数的80%。
但是,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
南匠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
嘉靖四十一年(1562),政府又下令,班匠“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称“匠班银”,但匠籍仍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得出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明代出现“匠班银”纳银代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得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根据“匠班银”得出,工匠地位有所提高;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中“但匠籍仍存”得出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
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
(2)作用:提高工匠地位;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
2.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
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第15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4·北京高考]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 《九章算术》、罗马法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 《春秋繁露》、《理想国》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成就。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大秦”是中国对古罗马的称谓,《九章算术》和罗马法分别属于东汉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B项正确。
A项分别属于北宋和近代英国的科学技术成就;C 项分别属于东汉和波兰的哥白尼的科学技术成就;D项分别属于西汉和古希腊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因此,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2. [2014·重庆高考]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因为竹子多,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说明还魂纸主要在北方生产,排除①,即排除A、B两项。
“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制造还魂纸要简单得多,排除③,排除D项。
②④说法正确,选C项。
答案:C3. [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材料反映了五代后唐开始雕版印刷“九经”,宋代官府与民间书版数量剧增,表明雕版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
2019版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考案: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考案三 断句
考向一根据语法结构断句例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答案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解析断句时,首先疏通文意,再关注陈述对象的变化,如本语段中的“吕蒙正、太宗、朝士、其弟”,据此可断开一些句子;还要关注动词的变换,如“藏、言、欲、伺、曰、用”等,据此判断与其关联的主语、宾语,从而断句.译文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以宽厚待人,宋太宗尤其赏识他.有一位朝廷中的官员,家里藏有(一面)古镜,自己说这面镜能照二百里。
(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他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
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
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
”自辰至酉未起。
帝意解,得遣戍。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
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十六单元_阅读课(一)_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2.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解析:材料“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不缺乏劳动力,印刷技术的革新没有得到推广,材料“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没有得到应用是因为不需要节省劳动力,故A项正确;轻视科技发明与材料中“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转轮”不符,故B项错误;雇佣制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标志,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方式、技术的革新得不到推广,并非印刷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文化需求低迷,故D项错误。
答案:A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C、D两项错误。
2019大一轮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15: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15: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含答案单元滚动检测(十五)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注:1-4题为第十四单元内容,第5-14题为第十五单元内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潜江模拟)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
这表明()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因此19世纪末民族意识已经觉醒而不是开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与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因此不具有继承性,故B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并不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故D项错误。
2.(2018·揭阳质检)1907年初,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
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同时,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也致电清政府的“宪政编查馆”,提出限期3年召开国会的主张。
该材料表明梁启超() A.积极宣传和领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B.支持和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希望政府速行立宪,抵制革命D.支持立宪运动,反对清朝统治解析:选C材料未体现梁启超领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也致电清政府的‘宪政编查馆’”可以看出他希望政府速行立宪,抵制革命,故C项正确;梁启超反对清政府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5-4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迷路刘国芳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
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
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
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远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
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
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
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
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
”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
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
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
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
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
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
2019高三历史一轮单元质检十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含解析 精品
单元质检十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浙江嘉兴基础测试,4)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
“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A.早期纸的原料与丝有关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2.(2018山东滨州调研,9)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3.(2018河南安阳一模,3)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旧唐书·文苑传》(115位)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新唐书·文艺传》(77位)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导学号25390114〛4.(2018浙江嘉兴基础测试,5)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5.(2018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6.(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量考评,7)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
【小初高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第十单元 第2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
一、选择题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2.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解析:材料“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不缺乏劳动力,印刷技术的革新没有得到推广,材料“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没有得到应用是因为不需要节省劳动力,故A项正确;轻视科技发明与材料中“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转轮”不符,故B项错误;雇佣制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标志,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方式、技术的革新得不到推广,并非印刷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文化需求低迷,故D项错误。
答案:A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C、D两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2.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解析:材料“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不缺乏劳动力,印刷技术的革新没有得到推广,材料“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没有得到应用是因为不需要节省劳动力,故A项正确;轻视科技发明与材料中“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转轮”不符,故B项错误;雇佣制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标志,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方式、技术的革新得不到推广,并非印刷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文化需求低迷,故D项错误。
答案:A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C、D两项错误。
答案:B4.康熙因西洋历法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法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在“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法代表……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这说明他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材料未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且此时清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康熙帝不会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D项错误。
答案:B5.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这说明()A.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B.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
答案:B6.《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时提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这说明()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解析: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从有利于民用的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A7.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
这种现象表明()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解析:宋代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是不符合材料和史实的,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通俗类书画的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的官僚士大夫将书法名画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和工商业者阶层,急需社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而选择消费是实现阶层认同的最好方式之一,即模仿士大夫阶层,通过超越一般人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8.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最后又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汉字中的“帝”字的字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答案:B9.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解析:儒学开始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时期,题目反映的是清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说明当时道教流行,“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说明当时佛教大发展,“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体现的是儒学,因此这段材料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并存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10.《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戏、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解析: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的局面,A项只涉及贵族文化,不全面,故错误;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11.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
”至北宋末期,东京的瓦子勾栏已热闹非凡了。
这体现了北宋() A.写诗足以谋生B.文艺商业化C.经济重心南移D.已暂停抑商解析:从“鬻钱以糊口”可知写诗是谋生手段,但不代表写诗“足以谋生”,故A项错误;从北宋有读书人以写诗为生,可知诗歌商品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展示的是北宋东京的场景,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推行的经济政策,北宋只是对商业管理放宽松,不是暂停抑商,故D项错误。
答案:B12.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解析:古希腊以观剧来提高公民参政的素质,文艺功能的政治化只符合古希腊,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化并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故B项正确;C项只符合中国宋代,故错误;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戏剧的繁荣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二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上一个千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解析:(1)注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宋代”和角度限制“文学艺术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如宋词的流行、散曲的兴起和风俗画的盛行等。
(2)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逐一分析。
答案:(1)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散曲的兴起等。
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亮点。
(2)因素: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科技史学家、汉学家李约瑟于1942年正式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