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际关系与人格类型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 特质论

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 特质论



第三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我觉得人格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维度有可能是 那些在变异上具有进化意义的维度,这一 进化史有可能是通过这些维度上那些由基 因决定的个体差异显示出来的。
—— 艾森克,1977
一、人格结构
内外倾

艾森克的内—外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 含义外,还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 联系。他发现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慢、强 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大, 维持时间长。这种人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高内倾 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 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这种 人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雷德曼将人分为两大对立人格类 A型和B型
类型 A型 表现特征 急性子,时间紧迫感强,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 进心强,具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 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办事匆忙,说话 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 性情随和,悠闲自得,举止稳当,对工作要求较为 宽松,对成败得失较为淡泊,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 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 A型好,他们可能多为较平凡之人。
抑郁、敏感、率直等
人格发展

奥尔伯特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它由生物结构和心理结
构所组成。人格的各个方面都是连续的并正在组织建构之中。
这就意味着假设有一个人格组织结构使人格特质统一和整合 为一体。

完善的统我机能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 1岁)、自我
同一性的感觉(2 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
研究型
社会型 企业型 艺术型 常规型
支配性强,富有冒险精神, 自信,精力旺盛,爱抒发个人见解。 愿意从事组织、领导工作,如厂长、经理等。 想象力丰富,热情冲动,好创作。喜欢从事非系统化的、自由度 大的活动,如表演、绘画等艺术工作。 易顺从, 自制力强,想象力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愿 意从事重复性、习惯化工作,如出纳员、资料管理员等。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人际传播第三章

人际传播第三章

三、态度的功能
1、功利性的功能
2、适应性的功能
3、动机产生和情绪变化的功能
4、价值表现的功能 5、工具性功能 6、知识性功能 7、心理防御功能
8、促进摹拟功能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外因
1、态度变化的类别
(1)正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同方向变化; (2)反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反方向变化; (3)中立变化:由原来的极端态度转向缓和的变 化; (4)转向变化:由原有态度退回到出发点,向别 的方向重新前进的变化。
4、自我表露的几种理论 (1)交换论 (2)吸引论 (3)信息论 5、自我表露的价值 (1)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与认可; (2)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3)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6、提高自我表露能力 (1)承认自我是不断变化的; (2)承认他人是不断变化的; (3)提倡适当的自我表露; (4)勇于承担风险; (5)及时地反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自我呈现(自我表现) 1、涵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自己的言语、 表情、姿态,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我的过程。 2、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5种) (1)真实呈现;(自我表露) (2)虚无呈现; (3)夸大呈现; (4)收敛呈现; (5)投好呈现。
&2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 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2、类型: (1)对他人的认知; (2)自我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4)角色认知;
8、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9、相悦因素 10、个性因素
11、仪表因素
二、人际关系
1、含义:人际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形成 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依附阶段 3、人际关系的恶化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1. 人际交往:人的需要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接触中,彼此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能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2. 大学生交际行为的特点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富于理想化二、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 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二) 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三) 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情感需要舒茨根据这三种需要,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高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三、公平理论(研究者)四、社会实在理论(费斯丁格)五、社会需要理论(魏斯)六、互动理论(西方研究者)第二节、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广义上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

狭义上个人与个人之见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特性: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取决于心理距离的远近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2、态度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4、隐私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一)注意时期(二)确认阶段(三)融合阶段、(四)稳固阶段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隔阂阶段:出现裂痕,可能引起漠视疏远阶段:交往不活跃,情绪痛苦回避阶段:避免接触,有不友好、敌意的特征,交往停滞终止阶段。

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

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
B.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
2.场合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行动
8
• ————场合交往理论优点: • 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具 • 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 ————场合交往理论缺点: • 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化、简单 • 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 以 • 点遮面,以偏概全,过分夸大了情境、 场合的作用。


期望理论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 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 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 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 的理论。
36
• 主要观点:
• (1) 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又有达标 的明确途径和可能性时,往往表现出个 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 • (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 的效价的乘积。 •
11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 概念: 它来源于经济交易理论和对动物的 心理研究。它把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当 作一种交易:我对你付出什么,是希望 得到你的报答,交换双方要公平。
12
主要观点:
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报 酬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 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 验。
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6
• ——符号相互作用论缺点:


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 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 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 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 机械主义的倾向。
7
• 二、场合交往理论(康波和斯尼格) • 1.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 素影响:
受敏感性训练的T组进行系统实 验,目的使参加实验者理解和培养

第三章 护理人际关系伦理

第三章  护理人际关系伦理

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护际关系不仅注重同舟共济,合作共事,而 且也强调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实行科学、 明确分工,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责任明 确,是护理工作制度化、秩序化、规范化 的重要保证。每个护士都要按照各自的分 工和职责,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做好自 己的工作。护士之间在上班时往往按工作 内容不同有明确地分工,这种分工,没有 贵贱之分,没有地位之别,都是临床医疗
要求医务人员随时从“假如我是一个患 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待患者。 患者也要理解医者所处的位置,理解 医者的语言、心情、难处。
护患双方都用理解、体谅的态度对待对 方,才能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
3、相互信任原则
相互信任,是加强护患沟通、协 调护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医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正派的医疗作风、彬彬有礼的言行举 止、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 巧。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二、护理人员与医技科室人员关系的伦理规 范
(一)正确认识,相互尊重
护士与医院医技人员关系密切,接触频繁, 如领药品、送检标本、核对检查结果、协 助患者做特殊检查等等,都需要医技科室 人员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护士应主动 与有关科室医技人员密切协作,团结互助, 合作共事。护技之间应相互尊重,通力合 作。
历史性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际关系的性质和存在的形 势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新社会的产生,必然带 来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人际关系。
• 封建社会、奴隶社会 人剥削人的等级关系。
• 现代社会
人人平等
客观性
人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难 以生存,他必须与他人交 往而形成人际关系。所以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活 动中是客观存在的。
护理人员与社会关系的伦理要求
• 坚持原则,维护公众利益 • 竭尽全力,履行社会责任 • 严于律己,技术精益求精

mbti研究内容

mbti研究内容

mbti研究内容MBTI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其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研制开发,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心理类型理论。

MBTI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格类型的描述:MBTI用四个二元维度(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知觉)描述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每种人格类型都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特征对个体的社交、职业选择、情感健康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MBTI被广泛用于职业咨询和招聘。

各种人格类型与不同职业类型有关联,一些职业更适合某种人格类型的个体。

通过MBTI,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从而更为明智地选择职业和发展职业生涯。

3. 人格类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MBTI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类型,有助于预测和解决潜在的沟通和冲突问题。

同时,MBTI也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向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以达到更好的共同目标。

4. 人格发展与情感健康:MBTI认为,人格类型是可塑的,并提供了有关人格发展的见解。

通过了解各种人格类型的优点和缺点,人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

此外,MBTI也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处理自我意识、焦虑和情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MBTI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人格类型的描述、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人格类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及人格发展与情感健康等多个方面,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关系一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并不一定预示着这个人会非常优秀。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研究:(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研究现状1、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私人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探讨:研究相当活跃,主要在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中反映了基本情况。

但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存在缺陷,达克等人做了概括:A、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其它领域很少涉及;B、将关系看做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型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C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文化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D、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际技能的训练:IBM公司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共计32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2、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储藏知识的一部分,关系和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本土现象。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题目录1.1人际关系1.2人际关系学 1.3系统性原则 1.4文献法 1.5观察法1.6实验法 1.7社会调查法1.8社会测量法1.9统计法 1.10第一手文献 1.11第二手文献2.1人际交往 2.2人群关系理论2.3安全的需要2.4尊重的需要 2.5角色扮演 2.6角色期望2.7角色实现2.8戏剧交往理论2.9剧班 2.10人际交换理论 3.1宗法关系3.2先决条件 3.3具体条件3.4悦纳 3.5时间条件3.6冷淡 3.7网际关系 4.1人际关系的结构4.2交往主体 4.3交往对象4.4交往手段4.5语言手段4.6交往情境4.7单线式交往4.8多线式交往4.9人际关系的功能4.10社会化4.11自我意识 4.12整体效应4.13互补 5.1经济关系5.2生产关系5.3交换关系 5.4消费关系 5.5政治关系 5.6道德关系5.7社会公德5.8职业道德 5.9法律关系5.10宗教关系5.11血缘关系5.12夫妻关系5.13代际关系5.14地缘关系5.15业缘关系5.16趣缘关系 5.17非对抗关系 5.18平等型关系5.19对立型关系5.20主从型关系5.21合作型关系 5.22竞争型关系5.23主从一竞争型5.24亲密型关系5.25冲突型关系 6.1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6.2生理需要6.3健康6.4需要 6.5动机 6.6兴趣6.7理想 6.8信念6.9价值观6.10能力6.11性格6.12自我概念6.13社会地位6.14职业类别6.15知识层次 6.16交往的频率6.17道德 6.18法律 6.19社会制度 6.20群体6.21群体规范6.22群体压力7.1原则7.2平等原则7.3诚信原则7.4礼貌原则7.5互利原则7.6人道原则7.7择善原则7.8适度原则7.9态度适度7.10表情适度7.11相容原则7.12积极原则7.13理解原则7.14换位思考7.15自律原则8.1羞怯心理8.2自卑心理8.3嫉妒心理8.4自私心理8.5猜疑心理8.6孤僻心理8.7报复心理8.8辅助语言符号系统8.9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8.10人际认知8.11首因效应8.12近因效应8.13晕轮效应8.14刻板印象8.15归因8.16交往互动8.17自我意识8.18人格8.19自我修养9.1自我挫伤9.2抱负水平9.3自我介绍9.4驱惧9.5制怒9.6体态语9.7说服10.1同学关系10.2班集体10.3亲属10.4朋友11.1代际关系11.2代沟11.3竞争11.4涉外名词解释题答案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沟通

人际关系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沟通
人是合群动物,离开了人群,人就会变成 一只野兽。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故有人说: “年龄是个宝,学历少不了,能力作参考,关系 最重要”。在提倡能力主义的社会里,这当然是 一种扭曲,但它也拆射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的身心健康、快乐与痛苦、发展与陶汰, 都离不开人际关系。故有“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 之说。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 成的相互之间各种心理形态的关系。 它渗透在每种社会关系的内部,为生 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所制约并对其 产生调节作用。 人际关系与个体及其 社会行为直接联系,以感情心理为基 础。
人际关系是团结与凝聚力的基础。 人际关系以人的情感为联系纽带。 人际关系健康是精神文明、心理健康和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
差异
上司的情绪 社会阅历 工作经历 工作环境
心理素质 个人素养
语言组织 职业习惯
思维方式
处理情感差异
沟通差异
工作步调差异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
指人和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 程。它是群体沟通、组织沟通、乃至管理沟通 的基础。
人际沟通的主要动因
社会属性 心理满足和情感交流 任务性 目标性
1.“父母”自我人格状态 2.“儿童”自我人格状态 3.“成人”自我人格状态 (三)人际沟通的通道和行为分析 1.互应性人格状态的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活动中,双方都以平行的 自我人格状态进行信息传播,就形成互 应性人格状态的人际沟通。即:父母— 父母、儿童—儿童、成人—成人。
2.交叉性人格状态的人际沟通 沟通双方以不平行的人格状态进行信 息交流,双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发生交叉, 使信息不能顺利传播或传播不能达到预期 效果,称为交叉性人格状态的人际沟通。 即:父母—儿童、父母—成人、儿童—成 人。 3.隐含性人格状态的人际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的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受 传者都同时显示两种或多种人格状态,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人格概述
2、特质流派
致力于研究一个 人的人格到底包 括哪些特质?
3、人本主义流派
认为人格责任感 和自我认同感是 造成人格差异的 主要原因。
4、认知行为流派
人格核心是各种 习得行为模式的 集合,而习惯是 经过长时间的条 件反射、强化、 社会观察习得的。
5、生物学流派
通常用遗传和生 理过程来解释人 格的个体差异。
第一节 人格概述
案例:
佳琪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商场吃饭,听见对面一个女人大声和服务员说话:“你们餐厅是不是 属于某某集团啊?到底好不好吃啊?”佳琪和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那是一个中 性打扮的中年女士,剪着利落的短发,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一个人吃饭。佳琪和朋友对视了 一下,心中有了对这个大姐的判断。
第二节 人格测试与分析
课堂练习:测一测
高分者人格特征 认真、勤奋、井井有条、守时
维度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低分者人格特征
马虎、懒惰、杂乱无章、不守 时
信任、宽容、心软、好脾气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多疑、刻薄、无情、易怒
自寻烦恼、神经质、害羞、感情 用事
冷静、不愠不火、自在、情感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四、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
1、类型理论 2、特质理论
第一节 人格概述 1、类型理论
卡尔·荣格:内向&外向 内向者:注意力、能量指向内在,通常安静、 稳重; 外向者:能量指向外在,通常胆大、好交际。
A-B型
大五人格结构
16PF人格结构
第一节 人格概述 1、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是连续的,可以测量的,测量的 单位就是特质。

心理学角度下的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的关联性分析

心理学角度下的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的关联性分析

心理学角度下的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的关联性分析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的关联性分析概述:人际导向和人格类型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人际导向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倾向和表现,而人格类型则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稳定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人际导向的概念:人际导向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程度。

在心理学中,人际导向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对他人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外向型的个体则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喜欢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人格类型的概念:人格类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稳定特征。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人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思维型、感觉型、直觉型和情感型。

思维型的个体倾向于理性思考,注重逻辑和分析;感觉型的个体则更注重实际和细节;直觉型的个体更善于看到事物的整体和未来的可能性;情感型的个体则更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

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的关联性:研究表明,人际导向与人格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外向型的个体通常更倾向于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更愿意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在人格类型方面,外向型个体往往更倾向于情感型,因为他们更注重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

相反,内向型的个体在人际导向和人格类型上表现出相反的特征。

他们更喜欢独处,对人际关系的需求相对较低,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在人格类型方面,内向型个体更倾向于思维型,因为他们更注重理性思考和个人内部的认知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的外向型个体都是情感型,也并非所有的内向型个体都是思维型。

人际导向和人格类型之间的关联性是复杂而多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都可能对人际导向和人格类型产生影响。

结论:人际导向和人格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外向型个体更倾向于情感型,而内向型个体更倾向于思维型。

然而,关联性的具体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深入探讨。

人格与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与人格类型的比较

人格与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与人格类型的比较

人格与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与人格类型的比较人格与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与人格类型的比较人际冲突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会影响我们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之间的比较,并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在处理人际冲突时的优势与劣势。

第一部分:人格类型的介绍在研究人格类型方面,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Jung的分析心理学及其后继者提出的MBTI人格类型理论被广泛使用。

MBTI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内向(I)与外向(E)、感觉(S)与直觉(N)、思考(T)与情感(F)、判断(J)与知觉(P)。

根据这四个维度的组合,MBTI将人格分为16种类型。

第二部分:不同人格类型在处理人际冲突中的表现1. 内外向内向的人更倾向于避免冲突,他们通常更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在冲突发生时会更加沉默和退缩。

相反,外向的人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愿意积极解决冲突。

2. 感觉与直觉感觉型的人更加注重具体的细节和现实情况,他们通常会依靠已有的经验和事实来解决冲突。

而直觉型的人则更加注重未来的可能性和整体的观点,他们倾向于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3. 思考与情感思考型的人更重视逻辑和客观性,他们会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型的人则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情绪,他们会更注重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4. 判断与知觉判断型的人更喜欢事先计划和组织,他们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解决冲突。

而知觉型的人则更加灵活和适应性,他们更愿意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决策。

第三部分:不同人格类型处理人际冲突的优势与劣势1. 内外向内向的人在处理人际冲突时,可能会过于沉默和逃避,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而外向的人则更善于沟通和表达,能够迅速解决冲突,但有时可能过于激进。

2. 感觉与直觉感觉型的人在解决冲突时,注重实际的细节和经验,但可能缺乏创新性。

而直觉型的人则更善于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但有时可能忽视一些实际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
在哪些方面能够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
不是仅仅停留在普通的正式交往模式。
人际交往四个阶段:
➢ 3、感情交流阶段

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
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
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 4、稳定交往阶段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
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能够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效:
(三)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
➢ 出名的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说: “一种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自己的能 力,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
➢ 据美国学者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 一种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者为总数的 41%;第二个25年中,这个比例为
➢ 65%;第三个25年中,比例上升 ➢ 到79%。
A由于胆怯给陌生人打电话而放任电器坏在那里 B一点紧张,但还会打电话过去 C从不紧张,直 接拿起电话打
9、在公交车上,你碰到一种陌生异性向你问路, 你会感到:
A 手心出汗、脸红、口吃B没什么感觉,直接回 答 C有点兴奋,很热心回答
10你的朋友中同性和异性的比例是:
A同性明显多于异性 B两种基本差不多 C异性 显然多于同性
➢ 据说,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的5700 万人口中就有1900万人在75岁以上,平 均3万人中就有一种百岁老寿星。这里的 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心胸坦荡、乐 观开朗、幽默善谈。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效:
(二)丰富知识、启迪思想、增进潜 能开发
➢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说:“你我是朋友, 各拿一种苹果,彼此交换,交换的仍然各 有一种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 一种思想,互相交流,那么每人就有两个 思想。”

人际关系的概述

人际关系的概述
人际沟通
精选ppt
1
人际沟通
(一)什么叫人际沟通? (二)为什么学习《人际沟通》? (三)人际沟通、人际交流、人际关系
精选ppt
2
(一)什么叫人际沟通?
沟通:广义的沟通泛指自然界中信息的交流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语言或非语言) 的交流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精选ppt
43
2、 收敛阶段:
(1)双方沟通减少,说话会高度注意、高度选择,并力 图减少彼此的紧张和分歧。
(2)双方表面仍试图维持良好的关系。 (3)交往更加谨慎,试图回避一些危险的话题,使交流
更受阻,问题逐渐积累,任何话题都可能成为关系恶 化的导火索。 (4)如果第一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双方较长时间 以回避、收敛的方式交往。
精选ppt
16
6、人际关系的动态性
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期间无论是人 海是人际关系都不可能停滞不前。相反,由于人 在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精选ppt
17
7、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人是有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 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导致了个人的复 杂性,二有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人际关系将 更复杂。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交往动机、 交往心理、交往方式等多个方面。
(2)具有深度的情感卷入。 (3)彼此间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 (4)双方不仅有共同的活动,强烈的情感依赖,而且在观点
、态度、志向目标上趋于一致,并有情感上的高度共鸣。 (5)相互吸引为知音。 (6)一般仅限于至交、爱侣等少数亲密的人际结构中
精选ppt
41
(二)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1、分歧阶段 2、收敛阶段 3、冷漠阶段 4、逃避阶段 5、终止阶段

人际关系中的人格差异

人际关系中的人格差异

人际关系中的人格差异在人际交往中,人格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因此在处理关系和沟通方式上会有不同的偏好和倾向。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人格差异,并提出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的方法。

1. 引言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交流、合作或互动,而人格差异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稳定模式,而差异则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特征和表现的差异。

2. 不同的人格类型在人际关系中,人格类型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人格类型分为多种,如下所示:- 内向 vs. 外向: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思考和反省,而外向的人则更喜欢社交和与他人互动。

- 精细 vs. 大概:精细型的人注重细节和准确性,而大概型的人则更关注整体和概念。

- 思维导向 vs. 感受导向:思维导向的人更倾向于逻辑和理性,而感受导向的人更注重情感和直觉。

- 决断型 vs. 感能型:决断型的人更善于做出决策和控制情绪,而感能型的人则更容易受情绪影响和变化。

- 外向型 vs. 内向型:外向型的人更擅长交流和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更倾向于保留和内化情感。

以上仅为人格分类的一小部分例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可能会同时具备多种不同的人格特征。

3.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差异在人际关系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差异是建立健康、和谐关系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实践方法:- 倾听并接纳:尽量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不同意见或行为。

- 避免刻板印象:不要因为某个人的某种特点或行为就给其贴上标签。

每个人都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思维去认识他们。

- 沟通和表达:积极和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交流中,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给予他们分享和表达的机会。

- 互助与合作:在处理冲突和问题时,不要将其视为对立面,而是以合作与互助的态度去找到解决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善克制
• 喜欢竞争
• 好斗
• 爱显示自己才华
• 对人常存戒心等
A型行为模式
$
1键词的习惯。
2. 你经常抢先替别人说完他们要说的话。
3. 吃饭、走路飞快。
4. 你习惯于快速浏览材料,并且偏爱看简写本或结 局。 5. 交通堵塞或车辆移动缓慢时,你很容易生气。
二、MBTI解析
$
外倾(E)—————————内倾(I) 外界刺激 内在反省
讲先于听
注重广度 先做再想 凡事有伴
听先于讲
注重深度 想通才做 独立工作
二、MBTI解析
$
• 例如:上课时老师走到你身边,笔掉了却没有发 觉,你会怎么办?
– E的人大声说:老师你的笔掉了;
– I的人想要不要捡,最后可能会捡起来暗示性地交
• 人格=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人格的起源
$
• Personality,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原意 为面具。
•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包含了两 个意思:
– 外在表现:面具 – 内在成分:面具后的真实自我
一、什么是人格
• 概念
$
–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
判断(J)—————————知觉(P) 规划之中 处事决断 随机应变 深思熟虑
早定计划
逐步执行 及早完成
全面决定
弹性处理 临时赶工
二、MBTI解析
$
• 例如:你怎样安排“工作”与“休闲”?
– J:我必须完成工作再玩 – P:什么时候也可以玩
二、MBTI解析
$
• 请同学们按照书上的计分方法,开始对问卷计分 • 你属于哪一种职业性格的人?
给老师
二、MBTI解析
$
感觉(S)—————————直觉(N) 五种感觉 第六感觉
倾向微观
观察敏锐
倾向宏观
联想丰富
实质具体
细看现状
抽象理论
放眼未来
按部就班
经验常规
一鼓作气
改变创新
二、MBTI解析
$
• 例如:一片落叶,会使你想到哪些形容词?
– S:心形的,枯黄的,摇曳的…… – N:生存、死亡、秋天……
复习题
$
• 请结合测试结果,分析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及自 己的优势、劣势。
A型行为模式
$
6. 对于大多数按正常频率发生的事件,你感到等得 不耐烦 7. 你对周围环境中的美景或细节不敏感。 8. 你经常尽力同时做(或考虑去做)两件以上的事 情。 9. 你会因为度假、休闲或几天不工作而产生一种说 不清的内疚。
A型行为模式
$
10. 你经常用量化指标来评价自己,如:考试得到了 几个A、挣了多少钱,赢了几次。
11. 你有一些神经质或紧张的动作习惯,如磨牙、攥 拳头或用手指敲桌子。
12. 你试图在很少的时间内做很多的事情,并在此过 程中对意外发生的事情不能容忍。 13. 你经常在跟别人谈一件事时考虑另一件事。 14. 你经常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责任。
二、类型理论
• (二)内-外向人格(荣格)
– – – 外向: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内向: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
二、MBTI解析
$
思考(T)—————————情感(F) 逻辑理论 追求公平 价值喜好 追求和谐
立场明确
善于分析 做对的事
设身处地
善解人意 大家满意
二、MBTI解析
• 例如:你怎样判断是与非?
$
– S: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立场明确;理性、冷面 – F:世事无绝对,只有真情趣;老好人
二、MBTI解析
$
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四种基 本功能。

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8种人格类型
三、人格特质理论
• 基本论点:
$
–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 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 主要代表人物
– 奥尔波特 – 卡特尔:卡特尔16PF – 艾森克:EPQ
$
第二节 MBTI职业性格测试
一、MBTI简介
$
• 迈尔斯·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表征人的性格,是由美 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
斯制定的。
• 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
扩展,形成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就是四把标尺,每个人
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 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哪方面的偏好 • 请同学们开始测试,但不要算分
–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二、人格类型理论
• (一)A-B型人格

$
A型:性情急躁、缺乏耐性。具有这种人格特征 的易患冠心病。

B型: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
的满足感强,慢节奏,耐心,较平凡。
A型人格
• 脾气比较火爆 • 有闯劲
$
• 遇事容易急躁
第三章 人际关系与人格类型
$
主要教学内容
• 人格特质理论 • 人格类型理论
$
• 人格和人际关系有什么关系?
• MBTI职业性格测试
$
第一节 人格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人格
$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 理 现 象
注 意 & 意 识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