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一)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李叔同音乐批评思想研究

李叔同音乐批评思想研究
第 2 3卷 第 4 2 1 期 0 1年 7月
Vo . 3 No 4 2 1 . 12 . O17
嘉 兴 学 院 学 报 J u n f J a ig U iest r a x n nv ri o l o i y
・ 9・ 5
1 . 9 9 iis . 0 8 6 8 . 0 1 0 . 1 0 3 6 /. sn 1 0 — 7 1 2 1 . 4 0 0
sc i.
Ke r s y wo d :Li h — t n ;s h o s c u S o g c o lmu i ;mu i rtcs sc c i im i
学 堂乐 歌时 期① 我 国音乐 由传 统 向现代 音 乐剧 烈转 型 的 时期 ,虽 然 这种 剧 烈 的转 型 在一 定 程度 是 上有 着 鲜 明的来 自西 方 国家 的外力 作用 ,但 西乐 东渐 之 风在 中华 大地 的进 一 步深入 发展 ,更 主要 的还 在 于 国人对 西方 音乐 的主 动学 习与 乐 于接受 西方 影 响 的 自觉 意识 。此 一 时期是 国人 自主吸 收西方 音乐 文化 的开端 ,是 中 国近代 新音 乐 的启蒙 时期 ,它 的历 史 意义 在于 :使 我 国 的音 乐文 化从 此 由延续 了几 千年 的传 统 风格 向现 代 音 乐 风格 转 变 ,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改 变 了 民 众 的音 乐 听 觉 接 受 意 识 与 审 美 观
LI J a — d n U in og

( c o l fTe c e sE u a in,Ja ig Unv r i S h o ah r d cto o ixn iest y,Ja ig h j n 1 0 ) ixn ,Z ei g 3 4 01 a

曾志忞、李叔同音乐思想的分析与比较

曾志忞、李叔同音乐思想的分析与比较

想和理论活动 ,构成 了当时进步 的音乐思想 的主流 ,冲击着封建音乐文化 ,为近代新 兴
音乐艺术宣传 、呐喊 ,产生 了积极 的影 响。 客观地看 ,他们的思想理论缺乏应有 的系统
欲改 良是举着 ,请 以他 国小学唱歌为标本 ,
然后 以最浅之文字 ,存 以深 意,发为文章 。 与其文也宁直 ,与其填砌也 宁 自然,与其高 古也宁流利 ” 。以达到“ 童稚习之,浅而有味 ” 的 目的。李叔 同则 以为,“ 顾歌集 甄录佥 出
参考文献 :
[]张前 . 日音 乐交 流 史 [ . 民音 乐 1 中 人
出版 社, 9 9 P 7 . 19,32
刻不待缓 者 ,幼稚 园( 闻北 京、上 海、湖北
均有是举 ) 小学 唱歌也 。即不 能缓 ,又 不 及 能速,是非假用欧洲通用乐谱 ,而和 以本 国 歌词权 以应用 ,势 不能 也( 歌词 固不可不用 本 国文字 ,然 曲谱 当 以五线谱 为完 备 ) 。而
[ ] 李 叔 同. 音 乐 小 杂 志 》 ( 期) 4 、 《 序 1 [] [ 张静 蔚编 . J.转 中国近代 音 乐史 料汇 编 [] M.
人 民音 乐 出版 社 ,9 8 P 2 . 1 9 , 23
学校音乐教育 时期 ,也是他乐歌创作 的最 多 的时 期 。这 时期 他编 创 的大 多数 歌 曲,在 词、 曲方面都较贴近学生 的思想情感和 审美 情趣 ,如《 中华 》 采莲》 送别》 ,同 大 、《 、《 等 时李叔同还是我 国近代 多声部音乐创作 的先
我 国清末 民初 时,作为学堂乐歌创作的先驱者 ,沈心工 、曾志
作技巧方面 的要求;最后 四旬是对 内容和风格的要求 。最后一句可 以
理解 为对作者 的“ 、“ ’ 求 。 品” 行 要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2018·07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早期成长之路与儒家思想李叔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李世珍,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典型的儒学弟子。

其母王氏,自幼便教其诵读名诗名言。

其兄文熙,在其六岁时开始家庭启蒙教育,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籍。

随后先后又跟随其乳母刘氏、常云庄先生、天津名士赵幼梅等人学习,期间李叔同自己也勤奋不辍,熟读《四书》《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学习八股,力摹篆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李叔同自小就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正是李叔同早期的成长经历,使他追求高尚道德、注重人格修养,为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洋公学与蔡元培“新学”南洋公学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蔡元培“新学”的教育方式,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南洋公学已经具备新学制的雏形,聘请以蔡元培为首的一大批博通中西的知识分子为教师。

蔡元培自由教学、提倡“新学”、鼓励学生成立“演说会”的独特教育模式以及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出类拔萃的同班同学为李叔同打开了新视野,培养了他自由表达的民主思想,使李叔同从传统儒生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能够辩证接受西方文化。

(三)东渡日本留学与西方教育模式李叔同在生母过世后,跟随其老师赵幼梅到日本访问考察,成为中国早期留日学习学生之一。

留学期间,除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外,还在音乐学院学洋琴,与黑田清辉、音上郎二氏郊游,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学习,接受了西方进步的艺术教育的思想。

随后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初演《黑奴吁天录》,不久又上演《茶花女遗事》,取得很大成功。

在多次艺术实践中,李叔同清楚意识到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虽然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器识”的思想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并在归国后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本意与出处“器”具有器量、器度的意思,是自然领域里的具体对象,“识”是指见识、胆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作者:罗明文章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网点击数:998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0日20世纪初,衰颓的华夏大地上,风云际会,社会变革激荡。

于社会政治变革风起云涌的舞台之外,也有一批「独善其身」的艺术家、教育家和宗教家在这些领域开拓、耕耘。

他们是这个古老国度迈向现代文明之初,建构新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开拓者。

李叔同,正是这批为数不多的出类拔萃的俊才之一。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李叔同在早期的留学生中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和话剧带回中国,第一个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史介绍到中国,他最早采用人体写生教学法,首倡改良中国画……总之,是一位在艺术教育上有多方面贡献的先驱者,给后人留下了多方面的文化精神财富,他的文艺审美教育观,特别值得我们在今天认真承纳汲取。

李叔同于1912年秋起,在杭州省立一师任音乐、美术教员,历时6年。

该校非常注重美术、音乐教育:「一师校长经亨颐办学,要求德、智、体、美、社交五育并臻,致力培养健全人格,同时注意个性发展,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1教学中,李叔同改变一味临摹的传统教学法,设立画室,画石膏像和模特儿,在我国首创用人体模特上写生课;他还率学生走出课堂,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进行野外写生,也为全国之首创;教学之余,李叔同在校内开展了各种艺术活动,通过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强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教育。

如,领导学生成立了业余「乐石社」,学习金石、木刻等;他与夏丏尊担任指导,出版《白阳》艺术杂志,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它成了我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校刊。

他是开我国审美教育风气之先的前驱。

民国初年间,蔡元培对审美教育有如此阐释:「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为中心是也。

」2明确了审美教育,是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以「德」为中心,关涉人生意志、行为的教育。

作为艺术教育家,李叔同的懿行高节、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言教之余盖以身教」的卓越精神风范,贯穿了独到的审美教育思想。

李叔同已有研究综述

李叔同已有研究综述

李叔同已有研究综述作者:唐雪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李叔同(1880—1942),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者,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具有开拓性地位,本文就已有资料将李叔同研究分为三类论述。

一、关于李叔同人生轨迹和人物特点的研究在对李叔同已有研究中,有一部分论文是对其人生历程和性格特点为研究对象的。

这些论文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李叔同某一时期所作所为,自身经历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分析其性格心态,得出他的人生轨迹,并对他做出相应的人生评价。

郭智平的《艺坛奇才李叔同》就对李叔同出家前即1905年至1918年这一段的艺坛生涯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其所作出的艺术贡献也有详细描述。

在张猛的《论李叔同人格精神的核心内涵》中,他通过总结李叔同学贯中西,精通诸多艺种以及李叔同生平做过如自刻“南海康梁是吾师”印章这样的小事件,总结出李叔同“凡是认真,勇猛精进”的人格精神。

然而在这一类论文中,关于他出家人生转向的研究占了大多数。

如俞祖华、俞梦晨的《从入世到出世的大跨度转身—李叔同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略探》中剖析出李叔同在强烈的“人生欲”引导下的对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的攀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当然,对人物的剖析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一阶段,在朱兴和《李叔同人生转向的价值探析》中,将其人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也通过对前期、中期的分析,取得之间的价值取向关联,解析李叔同出家之谜。

第二类是通过对其他与其相关或相似人物的探讨比较,来凸显出李叔同的人物特点。

陈啸的《丰子恺与夏丏尊、李叔同》一文中,作者主要分析了丰子恺行为事迹,但作为老师的李叔同是对丰子恺影响最大的,文中这样说过:夏、李两位先生对丰子恺的影响“由学校扩大为人世”。

①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分析我们也不难总结出李叔同的人物特点。

从1940年初起,就有论者将他们相互比较,探究异同。

释亦幻在1941年发表的《弘一法师在白湖》一文,最早表达过鲁迅与弘一法师两者在文学趣味上的相契。

40李叔同

40李叔同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 Biblioteka 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李叔同
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 必操心。聪明人抓着现在。梅子栀子都 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 不能空空放过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怀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 所说的那样,“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 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 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 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我对李叔同先生的敬佩, 在于他对艺术的无所不能,更在于他在做任何事 上的极为认真。 李叔同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 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 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成就在这个展厅里,我感受最深的 就是李叔同主张“温而厉”的教学方法。1912年在他在浙 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美术,初到杭州教学的时候,他竟然 不看点名册就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字。当他发现有的同学 在课堂上交头接耳、随地吐痰等不雅行为时,他不立即责 备同学,而是下课时说“某某同学,等一会儿再出去。” 训话结束后,他会对这位同学行一鞠躬礼,表示你可以走 了。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影响了他所教育的一代学子。作为 一代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具有鲜明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 首重“器识”,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德,同时辅以 精湛的艺术技巧,做到德艺双馨。他大胆尝试先进的教育 方法,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组织艺术社团,培养了欧阳予 倩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物,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写 下了光辉的篇章。
李 叔 同
李 叔同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 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 字息霜,别号溯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 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的开拓者之一, 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 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 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 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叔同的文化和音乐修养还有中西文化的结合使他的音乐在传承传统古诗词文化的同时又具有悠远的意境和抒情的旋律,这些歌曲广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得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了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李叔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成为后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识器而后文艺“先识器而后文艺”出自《论语》,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识器”指这个人的学识和气度修养,“文艺”则指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先识器而后文艺”的意思是一个人若是想要有远大的前程,必须先修炼自身的气度和见识,其次才是文学艺术的创作。

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李叔同并没有选择传统儒学思想来救国,而是采用了美育救国,早年留学日本接受的先进思想使得他清楚的明白,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心,他坚定的认为,学生首先要是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对音乐持有端正良好的态度,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境界。

因为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文化而应该具备社会的教化功能,在动荡的民国时期,用音乐教育开启民智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明白爱国的意义,将音乐从一种艺术性教学变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唤醒民众的载体。

二、推广普及社会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歌曲创作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二、文人或宫廷乐师的创作;三、文人利用现有旋律进行填词。

而在歌曲传授方面则以师徒口口相传为主,传承内容主要集中在技巧和艺术方面,而李叔同则认为应该让音乐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普及教育,并将其带入学堂之中。

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新的教育方式要实行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四有青年,这正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体现。

浅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作者:熊朝霞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基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体现,应该被后人不断的学习、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李叔同; 音乐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25-001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在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文化。

随着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亦随之形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我国素以“礼乐之邦”闻名于世,我国的音乐教育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悠久的文化渊源。

自氏族社会以来,音乐教育行为便已存在,最初它是出现在祭祀礼仪活动中,是氏族部落开展宗教性祭祀乐舞活动的需要。

夏、商、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盛行。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是在清末民初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交织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行者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和尝试,在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精髓,建立了一个近代的音乐教育体系来弥补当时国人对于音乐教育认识的不足。

清末民初,近代音乐的先行者逐渐意识到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音乐虽能敦风善俗,但也可伤风败俗,因而必须要对广大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时中国人也应当创作自己的新音乐。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一位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他是我国20世纪初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音乐、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曾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之际,李叔同所创作的“学堂乐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对后续的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堂乐歌”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作者:包可方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20年第02期摘要: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

本文以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为研究主线,从先识器而后文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爱与奉献三个角度的音乐教育思想出发,探讨李叔同“人格教育”“主体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高校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44-02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强调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要求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

高校作为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高校音乐教育充分结合,不仅可以传承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提高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开创一种注重学习、人才、性格等综合性培养的音乐教育新模式,对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极其重要。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民国时期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强调以教育理论促进教育实践发展,这也是民国时期教育独特性和教育思想实践性的主要来源。

与民国时期教育相比,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并不认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及社会功能,而李叔同坚持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其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以音乐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幸福的旋律

幸福的旋律

幸福的旋律作者:童茂飞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孩子们能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笔者以自身的实际课堂教学为实例,以期为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舞动音乐美懂得审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74-01提及李叔同先生,艺术界人士再熟悉不过。

而他“以学生为本”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可谓巨大。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以中国民族儒家文化传统为根基,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来发扬光大。

李叔同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先器识而后文艺,此思想独有的崇高人格教育思想对弟子们的影响可谓深远,他老人家提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就是说培养学生不光只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这不是唯一的目标和终极目标。

他要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老先生的这个教育思想不仅对他的学生影响至深,对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都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基础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实这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一、舞动审美灵魂植根孩子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

”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

例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歌,教师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

几个孩子扮演小雨,几个孩子双手手腕相靠掌心相对,托在下巴处,作种子发芽状,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在欢乐的气氛下表演种子发芽的成长情况,用这种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在音乐中愉悦了孩子的心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4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朱 丹摘 要:李叔同先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学堂乐歌大大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特别是1912至1918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创作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李叔同任教于浙一师期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促进了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

他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和科学严谨的教育方法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近代音乐教育先驱”。

关键词:李叔同;学堂乐歌;音乐教育;浙一师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朱丹(1990-),女,硕士研究生,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引 言李叔同先生一生成绩斐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囊括了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各个领域,学堂乐歌则代表了其音乐领域上的成就。

按照李叔同的个人经历,其学堂乐歌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李叔同先生音乐事业的起步,以1905年6月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的《国学唱歌集》为标志。

第二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里程碑,以1906年创刊于日本,发行于上海的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为标志。

第三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高峰期,以1912至1918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标志。

第四阶段:弘一大师学堂乐歌创作的延续,以《清凉歌集》为标志。

以上四个阶段中,以李叔同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阶段的创作作品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最能代表其学堂乐歌的成就。

因此对于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研究,其在浙一师时期的创作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价值的。

一、学堂乐歌的创作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里所收的歌曲统计,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有36首之多,按照创作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由其作曲的作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春游》《留别》《早秋》。

2.选曲填词作品:《送别》《忆儿时》《人与自然界》《西湖》《秋夜》《落花》《长逝》《悲秋》《春夜》《梦》《丰年》《冬》《莺》《采莲》《幽居》《归燕》《月夜》《幽人》《月》《朝阳》《天风》《晚钟》《秋夜》。

探析李叔同《音乐小杂志》中音乐思想的微变

探析李叔同《音乐小杂志》中音乐思想的微变

23 积极,很少主动思考成体系的创新培训或课程。

三、辅导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1.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辅导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定要立足学生专业,在工科院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和资源。

高校专业教师具有渊博深厚的专业学识,通过专业课堂,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从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运用方面致力于青年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

[2]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是学生亲密、信任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优势,将专业课教师的第一课堂与辅导员的第二课堂有效的融合,构建“双课堂”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让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中,理解创新创业基础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检验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2.实行“学生—班级—学院—学校”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工科院系辅导员要广泛收集梳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宣传、动员,让学生对创新感兴趣。

在班级试行“大部制”,根据学生的性格及特长,将学生分成几个部,设立部长及副部长,将项目管理的思想纳入其中,将每个创新相关的活动视为一个项目,在各部之间以项目完成的形成完成每个创新活动,为科学创新竞赛做准备。

以班级成立的每个部为基本单位,即一个团队,在学院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指导下,借助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参加学院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选拔、培训,而后参加学校或以上的创新创业竞赛。

即实行“学生—班级—学院—学校”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3.开展系统的辅导员创新思维课程。

班会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课堂,辅导员开展创新教育,要合理的利用辅导员的主课堂这一渠道。

主动学习创新相关知识,将六顶思考帽”有效地运用于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形成系统知识,开展属于辅导员的创新课,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对学科创新的敏锐性,从非专业的视角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思维上打开另一扇窗。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摘要: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

他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的教育献身精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

他的爱国心是以一种个性方式表现出来,走的是一条以美育涵养国民性情,教育救国的路途.关键词:李叔通,艺术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博爱奉献中图分类号:C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作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先锋,弘一大师的艺术成就被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少有提及。

李叔同回国后到出家前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比如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

系统研究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深远的意义。

1“德学双馨,先识器而后文艺,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李叔同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先识器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一直贯穿教学始终。

“士之志远,先识器,后文艺”,这句唐代裴行俭的名言,李叔同多次引用过:“世典亦云:士先识器,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常诫人云,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

”[1]这里的识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道德的总称,要在艺术上作出成就,首先要在人格修养上做好。

李叔同很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人格,技术即使熟练精通也不足为道。

他常告诫学生‘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据他的学生回忆,李叔同的案头,常常放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列举许多古代圣贤的言行,封面上,有李叔同亲手写的“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边有红圈,以此为鉴。

在教学过程中,他以人格感化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非常认真。

教唱歌,音调或拍子稍微有些不协调的地方,就一定要学生重新唱。

教弹琴的时候,指法有一点错误,他就会严肃而平和的说:“蛮好,蛮好明天请再弹一遍。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一、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概况李叔同先生于1911年日本东京美术高等学校学成归国,直至1918年剃度为僧,长达7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后改称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教音乐和美术,尤其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长达6年的音乐教育实践[2]32,是李叔同从事学2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这段时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困、民族复苏的历史时期,此时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李叔同原本是受时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之邀担任图画手工科教师的,由于学生强烈要求李叔同先生开设音乐教育课,校方只好慨然允诺。

由于没有现成的音乐教材,李叔同便自选部分中外优秀歌曲进行改编和填词。

基于扎实的国学根基再加上其接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因而由他自己作曲作词的音乐作品富有意蕴且易唱易学,从而受到浙江第一师范学生极大欢迎,并被当时很多其他新式学堂所采用[3]。

李叔同先生以其对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对音乐教育的独特认识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投入到当时并不被社会所重视的音乐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从而实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双丰收。

李叔同先生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成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群体,为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叔同先生于1918年皈依佛门,依然以“出世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的弟子们所从事的“入世”的音乐教育事业[4]。

二、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作为中国学堂乐歌主要开创者以及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和实践家,李叔同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而逐步形成的[5]。

(一)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是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中国较为现金的教学思想,他的教学思想融合了西方先进音乐文化,并且与我国世纪理论结合,在李叔同所处的那个年代,是我国音乐教育刚刚崛起的时代,在其中十分缺乏具备系统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教学人员,而李叔同在当时的环境压力下还是选择进行艺术教育,而这一点与其人格的完善以及教育精神有很大关系。

李叔同所强调的是和蔼可亲,身体力行,徐徐善诱,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了理念,而这一点音乐教学理念也是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工作当中有了完美的体现。

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李叔同音乐教育当中,对于先器识而后文艺赋予了极高的理解,并且这一理念也融合了蔡元培老师的美学理想。

以人格审美为根本。

同时在音乐教育时间的过程中,李叔同对于教育也都是建立在人格教育当中,认为对音乐这一科目需要让同学们以及教师们完全重视起来。

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仅是人格教育思想,并且也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的,其中存在艺术的源泉,是艺术生命的体现,同时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一理念也让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起点。

二、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从上世纪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这一教育理念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教育环境当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的让教育价值得到展现,才能让同学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如此才能更加顺利的让人们保障生活幸福指数。

李叔同在音乐教育当中,充分重视这一观点,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因材施教,去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

李叔同曾说过,在音乐当中,一部分是对纪律的严格性,一部分是对学生的高要求,从此处可以看出,对于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需要教育本身具备一定的高上行以及学问性,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知识,如此,才能真正的让教育进行下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而这点相关学者付彬然也曾对此提出相关同的看法。

三、爱国奉献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当中,爱国主义以及音乐教育奉献当中贯穿了真个音乐教育。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发布时间:2023-03-27T07:29:41.3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第1期10月作者:张洪朝明思宇[导读] 李叔同是我国20世纪初期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音乐教张洪朝明思宇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摘要:李叔同是我国20世纪初期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因此也被赋予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学习。

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李书彤的音乐教育与实践入手、音乐思想以及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参考作用。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小学;启示一、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实践与活动(一)李叔同的生平李叔同,原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别署息霜等。

著名音乐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回国后,任职过老师和编辑,出家后,法名弘毅,已故老人万清,被世人尊称为弘毅大师。

1913年在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任职音乐和美术教师。

1915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期间,还创作了南京大学首部校歌。

1942年10月13日,弘毅大师在泉州布吉寺温岭疗养院晚间去世。

一生写了70多首歌,如《春游》、《告别》、《回忆童年》等。

(二)李叔同的音乐活动上海求学期间,李叔同先后与黄炎培、许幻园等人一起参加了“汝学会”。

为了教授乐歌,“汝学会”特别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沈心工教授乐歌课。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音乐小杂志》作为国内首家音乐杂志而被人们所熟知。

成立了中国首个话剧团“春柳社”。

1906年6月,李叔同加入了日本的诗歌社团——“随鸥吟社”,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作,后来有参与了该社团和其他一些学术团体活动。

回国任教期间,上海城东女学聘请李叔同教授文学、音乐等课程。

后来,李叔同虽然出家,但他追求的“各种艺术”却从未停歇。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李叔同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其中包括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一种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声和节奏而闻名。

李叔同通过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中引入了更多的乐器和演奏技巧。

传统的佛教音乐通常使用独特的低音和高音钟作为主要乐器,而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更多的乐器,例如锣、鼓、箫等。

他还尝试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例如拨弦、吹奏等,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这些创新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多样化和生动。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旋律和和声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佛教音乐一般以简单的旋律和和声为主,以强调宗教的庄严和平静。

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更加复杂和丰富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以体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他融合了一些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如江南文化中的“江南丝竹”和“水乡音律”,以及西方音乐的和声处理方法,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富有个性和创造性。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佛教音乐通常以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节拍为主,以追求宁静和冥想的效果。

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尝试了更加复杂和快速的节奏和节拍变化,以增加音乐的动感和活力。

他运用了一些西方音乐的节奏技巧,如加速、减速和变拍,使得佛教音乐更加有活力和张力。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创新性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乐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和个性化。

他的作品不仅在佛教音乐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叔同的创新性分析也为后世的音乐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展佛教音乐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之侣 !朽 人昔 尝诫 人 云: 应使 文 艺 以人传 , ‘ 不可人 以文 艺 传 ’ 即此 意也 。”这里 的“ , 先器 识而 后文 艺 ”“ 使文 艺以人 ,应
想— — 人格 的审 美教育 不谋 而合 。因为“ 人格 审美 教育 是 蔡
元 培先 生美 学思想 的逻 辑起 点和 核心 内容 。 ”虽然 , 叔 同 李 在 南洋 公学 从蔡元 培 先生学 习 时 , 元培 先 生还没 有 发表他 蔡 的有 关美 育 的学 说 , 是 , 不 能说 蔡元培 先 生 的美 育 思想 但 这 和 教 育思想 , 对李 叔 同 没有产 生影 响 。1 1 9 2年 1月 , 蔡元 培 出任 中华 民国临 时政府 教育 总长 ,并 着手 制定 教育 方针 , 进 行教 育改革 。2月 , 蔡元 培发 表 《 于新教 育之 意贝 , 对 全面 阐 述 了新 教育 的基本 宗 旨 , 出了人格 美 育 的思想 。就在 这 一 提 年, 蔡元培 把美 育列入 教 育方 针 。 几乎 与这个 时 间同时 , 叔 李 同离开天 津 来到上 海 。“ 南社 历史 资料 ( 亚 子 的 《 从 柳 南社 纪 略》 上看 , ) 李叔 同加入 南社 , 是在 《 太平 洋报》 当编辑 之后 。 确 切 的 时间为 1 1 9 2年 3月 1 3日。 ”《 太平 洋报》 停办 后 , 叔 李 同又在 上海城 东 女子 学校任 文学 、 乐 教师 。 同年 8月受 聘 音 于 杭州浙 江两 级 师范 学校 。从时 间上看 , 李叔 同对 于他 的老 师 蔡元培 提 出的人 格 审美教 育 的思想 是 了解 的, 且受 到 了 并 影响。 我认 为 , 李叔 同 的“ 器识 而后 文艺 ” 先 的人格 教育思 想 ,
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完美的人格魅力与教育精神, 培养出大量的音乐人才, 其成就和影响是 巨大的 他那言传身教 、 身 体力行、 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的音乐教育思想; 他那爱的教育、 爱国教育、 品德教育、 人格教育 、 知 行合一、 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观念 ; 他那以教育为宗旨的音乐创作 、 音乐理论研究和艺术活动等等, 实践 于他
练 , 不 足道 , 以他 常诫 人 ‘ 使 文 艺 以人 传 , 可 人 以文 亦 所 应 不 艺传 ’ 我那 时 正热 中于油 画和钢 琴 技术 , 一天 听 了他 这番 。 这 话, 心里 好 比新开 了一 个 明窗 , 真是胜 读 十年书 。 从此我对 李 先生 更加 崇敬 了 。”在具 体的音 乐 教学 实践 中 , 叔 同对 学 李
叔同一生 中最主要的从事学校 艺术教育的工作。 从他从事音 乐教育的时间来看, 也不过 6 多。 年 但是 , 当时我国音 在
乐教 育 刚 刚起 步音 乐教 师极 其缺 乏 的背景 下 , 毅 然决 然地选 择 了当时A1 普 遍 不重视 的艺 术教 育 , 他 .l ' l ' 并且 以其 自身
音 乐教 育工作 的深度 来说 , 就 不仅 影 响到他 的嫡 系弟子和再 传 弟子 , 而且 也影
响到 了我国近现代以来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对于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 也有着重要 的理论、 实践和启
迪意 义 。
是在他 的老师 蔡元 培人格 审美 教育 思想 影 响下产 生 的 , 是蔡 元培 人格 审美 教育 思想 在音乐 教育 领域 的具 体实 践 。 在李 叔 同音 乐教育 的实 践中 , 他把“ 先器 识 而后 文艺 ” 的 崇 高 的人 格 教育 , 以其 个人 的言行直 接传 授 给学 生 。这 在 中 国近 代音 乐 教育 史上是 具有 代表 性 的。他 的“ 先器 识而 后 文 艺 ”的人格 教 育 思想 与 曾经 是 他老 师 蔡元 培 先 生 的美 学 理 李叔 同在致 晦庐 的信 中说 : 朽 人剃 染 已来 二十 余年 , “ 于 文 艺不 复措意 。 典亦 云 : 士先器 识而 后文 艺 ’况 乎 出家离 世 ‘ ,
i 口 一
/ ,、
-~ 一
_
口 杨 和平
李叔 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是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学习西方先进的音 乐文化基础上, 通过具体 的音乐教育
实践 逐 步形 成的 。他 11 年 自日本 留学 归来 , 11 年 至 11 年 出家前 的 6 时 间 中, 后在 上 海城 东女 子 学校 91 从 92 98 年 先 担任 文 学与 音 乐教 师; 浙江 两级 师范之聘 任 该校 音 乐、 受 图画教 师, 曾兼任 南京 高等 师范 学校 的 艺术课 程 。这是 李 并
传, 不可 人 以文艺 传 ” 正是 李叔 同音 乐教 育思 想 的核心 内容 。 李叔 同“ ‘ 器识 而 后文 艺 ’ 把 先 的意 义讲 解 给 我们 听 ; 并且 说 明这 里 的 ‘ 贵 ’ ‘ 爵禄 ’ 可呆 板地 解释 为做 官 , 该解 显 和 享 不 应
释道 德高 尚 , 人格 伟大 的意 思 。 先器识 而后 文艺 ’译 为现代 ‘ ,
生 的教育 都是 建立 在人格 教育 的基 础上 。“ 和弘一 法师 相 我
识, 是在 杭州 浙江 两级 师范 学校任 教 的时候 … …他 比我长 六
岁 , 时我 们 已是 三 十 左右 的人 了, 年 名 士气 息 , 除 将 当 少 忏 尽 , 在 教育 上 做些 实 际功 夫 。我 担任 舍 监 职务 , 教修 身 想 兼
话, 大约 是 ‘ 重人格 修养 , 重 文艺 学 习 ’更 具体 地说 : 要 首 次 , ‘ 做 一个好 文艺 家 , 必先 做一 个好 人 ,可 见 李先 生平 日致 力于 ’ 演 剧 , 画 , 乐 , 学 等文 艺修 养 , 绘 音 文 同时更 致 力于 ‘ 识 ’ 器 修
养 。他认 为一个 文 艺家倘 没有 ‘ 识 ’无论 技 术何等 精通 熟 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