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代奴隶主阶级和贵族地主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以体力劳动为主,所以,他们从小就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而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古代奴隶主阶级和贵族地主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以体力劳动为主,所以,他们从小就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而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1、遗传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在孩子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遗传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智力潜能的发展,但是,后天环境对于孩子智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希腊人强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对子女施行启蒙教育时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使儿童生长在一个有纪律的家庭里,这是保证儿童日后成为诚实公正的公民和建立幸福家庭的前提。
2、把适当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编成三个系列——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
3、教育与儿童的自由活动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既学会文化知识,又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4、重视“美”的教育。
美学家柏拉图说:“审美教育最好是通过美育进行的,音乐是美育的一种最好的手段。
”古代希腊的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幼儿的美育,而且还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美”,如何进行美育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5、要求儿童具有“诗歌式的头脑”。
柏拉图认为儿童具有“诗歌式的头脑”是教育和谐发展的结果,他指出,这种头脑是儿童健康心灵的核心。
6、亚里士多德提倡对孩子进行体操训练,让孩子从小接受适当的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和增强体质。
人们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教育观点和中国古代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尤其是他的“快乐教育”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简析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简析一、灵魂说与教育(一)灵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灵魂,灵魂是统一的实体,但它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各种不同等级的功能与生命的各种形式相适应。
因而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
营养的灵魂,当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是植物性的灵魂;如果说它同时还能感觉,就是动物的灵魂;如果既是营养的,又是感觉的,并且也是理性的,那就是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一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推理等。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没有排除感觉的作用和地位。
在他看来,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虽不可少,但是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一般。
因此,在认识中,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思维活动,了解对象的普遍、一般。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都包括躯体和灵魂两部分,而灵魂又包括非理性和理性两部分。
人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先是身体,然后是欲望,最后才是理性的过程。
【课堂探究】在之前的课程中讲到柏拉图曾提出过“灵魂说”,那么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其有什么区别呢?(二)自然教育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自由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于人具有理性。
人的理性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情感。
因此,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遵守城邦秩序和公德的公民。
但他同时又指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的目标,即自由思考的生活。
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它是人的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的两个目标问题。
亚里士多德指出,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自由学科。
所谓闲暇时间是指受教育者可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无须为生计所操劳。
从当时希腊城邦的情况来看,能够有这种闲暇时间的人,只能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权利的人,在古希腊被称为“公民”或“自由民”。
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中文摘要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影响甚广是因为他们把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思索纳入哲学的范畴来理解;古希腊音乐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因为它包括了除体育以外几乎所有的科目。
因此,通过对古希腊时期音乐教育思想与内容的思考,再来看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能获得颇多的感慨和启示。
现今我们音乐教育的两大支柱即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无论是教育制度与课程安排,还是教学方法与内容都还有待继续去完善。
虽然从建国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已取得许多傲人的成绩,但古希腊熠熠生辉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内容仍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与借鉴。
正如王之焕诗中所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在对古希腊政治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梳理的基础上,得到音乐教育自然而然呈现给我们的面貌,再通过对这些音乐教育状况的客观分析,得到启示。
“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而不是看到“彼方”的优处就不假思索的模仿。
毕竟“此方”的我们与古希腊无论在政治体制上还是在文化习俗上都大不相同,且古希腊已年代久远。
那么得到启示后,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做,即怎么办呢?孟子有句话说的很好且用在这也很贴切,即“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去研究、去思考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关键词:古希腊;教育与音乐教育思想;启示与领悟;思考与探索目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 (Ⅱ)前言 (1)第 1 章从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启示——英雄主义时代与城邦时代1.1 英雄主义时代1.2 城邦主义时代第2章从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启示——古典主义时代与希腊化时代2.1 古典主义时代2.2 希腊化时代第3章古希腊代表教育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給我们的启示3.1 亚里士多德3.2 柏拉图第4章对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的借鉴4.1 普通音乐教育4.2 专业音乐教育结论…………………………………………………………………………………………3 3致谢…………………………………………………………………………………………3 4注释 (35)参考文献.............................................................................................36附录 (38)前言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的革新,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法 、 辞、 修 伦理 学和 政治 学等 。 这一 思想 的提 出有其 深刻 的社 会根 源 。亚里 士多德 生 活 的公 元 前 四 世 纪 , 是 希 腊 奴 隶 主 民 正 主制 由兴 盛走 向衰落 的时期 。伯罗 奔尼 撒 战争造 成 的破 坏 , 这 一 时 期 社 会 矛盾 十分 尖 锐 。在 当 使 时 的雅 典 , 有奴 隶 主与奴 隶 的斗 争 , 有 奴隶 主 既 还 与 自由贫 民 的 斗 争 。亚 氏 目睹 国 家 战 乱频 发 , 动
时还要 儿 童掌 握读 写 算 的 实用 知 识 与技 能 , 进 并 行 体操 训 练 和 音 乐 教 育 。教 育 内容 主要 包 括 体 育 、 乐 、 、 、 等 。第三 阶 段属 于 中等教 育 阶 音 读 写 算
段, 以智 力 教 育 为 主 , 展 学 生 的 理 性 灵 魂 。“ 发 我
重要性 。他认 为 , 只有 用 加 强 中等 阶 层 力 量 的 办 法 来平 衡 富有 者 和 贫 民之 间 的 矛 盾 斗争 , 能 防 才
止奴 隶制 国家 的分 崩 离析 。而 要建 立较 为 稳定 的
介 于 贫 富之 间 以 中产 者 为 主 的共 和 政体 , 须有 必
一
儿 童 的生 长发 育 为主 , 包括 游戏 、 体 活动 和合 适 身 的故 事 ; 一 阶段 又分 为两 个小 阶 段 , 到 五岁 教 这 零
们 必须 首 先训 练其 身体 , 然后 启 发其 理 智” “ ,我们
应 该 先 教 育 儿 童 的 习 惯 , 后 再 及 于 理 性 方 然 面”1¨。这 一 阶 段 的 学 习 科 目主 要 有 数 学 、 [4 ]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他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也重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主张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体力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智育(一)母亲的职责: 1、早期教育和胎教: 2、后天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3、感官和语言刺激对儿童的影响:二、体育(一)三艺原则:(二)儿童健康的标准: 1、身体健康: 2、性格健全:(三)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智育、德育和体育之间的关系:智育是知识的传授、理解;德育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念;体育是力量和技巧。
2、心理健康的含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是协调统一的。
(四)学校教育制度:(五)古代学校的类型:古希腊的学校从年龄上分为学前、少年和青年三级,中等教育是指七年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则是指接受了十年的中等教育之后进入大学接受的三到四年的高等教育。
从形式上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六)小学教育的目的: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一般文化素养,即习惯养成和品德的形成,教给孩子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础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七)中等教育的任务: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家斯巴达认为,中等教育应当培养完美的身体,而人们要做的就是去掉自己身上那些不利于自己生存的东西,克服本性中恶的一面,使自己向善,变得更强壮。
三、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德育的含义:德育是培养人们品德的教育。
(二)德育的内容: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德育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德育内容有:1、智育:道德科学。
(哲学) 2、体育:锻炼身体和军事训练。
(体育) 3、美育:音乐和绘画。
(美术) 4、劳动:军事训练、体育和公民职业训练。
(职业训练) 5、道德教育:是通过说服、劝导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善与正义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03
重视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的重视产生了
影响。
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培养批判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思想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03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 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城
邦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追求幸福生活,通过培养美德、 理性和良好的习惯,使人们能够
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应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和 道德等方面,以实现人的潜能的
充分实现。
教育内容
音乐教育
01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能够陶冶
情操、培养美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
02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能够强
身健体、培养勇敢和坚韧的品质。
阶级局限性
01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服务 于奴隶主阶级,强调通过教育培 养统治者具备美德和智慧,以维 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02
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只是“会说话 的工具”,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并没 有真正关注奴隶阶级的教育需求和 权益。
性别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女性被视 为次要的性别,认为女性应该服从男 性,缺乏对女性独立自主和智慧的认 可。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灵魂论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其中非理性灵魂又分为营养灵魂和意志灵魂。
他按低、中、高等级来规定灵魂:最低为植物的营养灵魂,对应体育;动物的意志灵魂对应于德育;人的理性灵魂对应于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教育的重点不同:第一阶段:出生至7岁重在身体的教育;第二阶段:7岁至14岁主要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教育,辅以德、智、体、美,促进非理性灵魂的生长;第三阶段:14岁至21岁理性教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按照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符合儿童自然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后来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开放性培养学生情感意境,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予文艺复兴时保守的经院主义一定的冲击,促进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良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对于我国现今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有借鉴价值。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作者:闵昌维李志峰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具体是分三阶段来施行,首先是进行人的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培养,然后进行人的理性灵魂的教育,最后达致善与幸福。
其教育的阶段论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应侧重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重视理性教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理论意蕴;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9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其教育阶段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政治观及对儿童身心发展考察基础之上的,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通过探讨阶段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阶段论思想的理论意蕴,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提出与发展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把儿童从出生到21岁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初生到7岁为婴孩期和儿童期,是幼儿教育阶段;7岁到14岁为少年期,是初级教育阶段;14岁到21岁是青年期,为成人教育阶段[1]411。
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有固定的任务。
第一阶段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的生长发育为主,包括游戏、身体活动和合适的故事;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零到五岁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身体的健全发育而进行的肢体活动,5到7岁主要以观察事物为主。
第二阶段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非理性灵魂,同时还要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音乐、读、写、算等。
第三阶段属于中等教育阶段,以智力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
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面给大家介绍。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
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
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
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
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
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
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
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
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
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
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
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
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
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作者:蔡泽慧来源:《大观》2020年第02期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柏拉图的理念,并且在音乐的美学观念上也有诸多见解,例如“美善合一”的思想。
他在《诗学》这一著作中提出对音乐的看法,可归纳为两大点,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
而音乐教育的功能正是艺术社会功能中的一项。
關键词: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古希腊一、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雏形实际上,整个古希腊的音乐的科学精神,起源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理论。
在形式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种基于数的科学音乐观,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观念;在内容上,亚里士多德提倡以模仿为中心的社会科学音乐观。
亚里士多德十分肯定模仿,认为模仿也是一种技术,是所有诗意化的存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根本所在,并且音乐模仿和其他艺术模仿一样,都是人类的本性,也就是对人的情感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也认可毕达哥拉斯的理论,音乐是一种和谐和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对人心灵、内在精神的模仿,因此音乐是一种最真实的模仿。
基于此,他非常重视儿童和少年的音乐教育,因为这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未来,音乐恰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塑造。
他反对成为专业演奏者,认为这样会在追名逐利中变得庸俗。
对于如何进行音乐教育,他认为有两条准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规范的优良公民。
音乐与思想可以达到和谐,这能促进人们明辨是非、知晓节制、具有美德,也就是说,音乐促使人们品行端正、积极向上。
据此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训心灵中的道德感和供人消遣与娱乐。
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此娱乐与普通的娱乐有区别,他承认音乐会让人产生快感,这也是音乐艺术的核心魅力,但这种在音乐中获得的快感要完全发自于个人内心,并且这种快感与纯粹享乐的、以求刺激为目的的快乐有所区别。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研究广泛影响了现代的思想,其中包括对音乐教育的研究。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陶冶情操和养成崇高精神,因此他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文化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可以表达安详、愉悦和感伤等情绪,他将情绪表达称为激情,这种情绪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的文化,促进对艺术的探索。
而且,每一种激情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掌握音乐,将能够唤醒激情,帮助人们理解其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乐教育有利于社会和心理发展,他提出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潜能,增强研究技能,丰富学术思维,并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倡导文明和友善的道德观念。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强调音乐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结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开发长处和提升能力,激发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非常重视音乐,认为它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性,可以增进文明而和谐的社会氛围。
因此,音乐教育是当今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倡导和维护。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灵魂和教育方面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植物性的。
这三种灵魂让人分别具备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方面的情感。
这些情感的具备让人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就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发展人应该具备的兴趣爱好。
第二部分指的是儿童的年龄分期方面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对教育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每隔七岁的年龄阶段分为一个阶段,并且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观察和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孩子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范围。
这样才能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第三部分指的是艺术方面的思想。
艺术就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他包括音乐和文艺等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教育。
但这方面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将它分为实用和文雅两方面。
亚里士多德著作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等等都是亚里士多德著作。
亚里士多德著作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心理学、美学、哲学、科学等等。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编著的一部书籍,《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世人不但能从该部书籍中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对希腊的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
对后来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学者来说,《政治学》是必读之物。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奴隶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从奴隶制的形成过程中探讨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政治学》中,也可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另一部代表著作。
1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研究的领域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
其著述涉及当时尚未分类的诸多科学部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诗学》、《政治学》和《逻辑学》等。
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以及政治方面来探讨他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育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为城邦培养具有德行的公民,是为政治服务的。
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他坚持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生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钻研。
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
他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
他勤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被誉为“学园之灵”或“学园的精英”。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
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
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在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教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故。
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园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
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对象是将要成为公民的孩子们,奴隶们也可以教以有用的技术,例如烹调之类,但这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张应林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张应林(大冶市金牛镇胜桥中心小学,湖北大冶435119)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主要是培养人的闲暇之性情,而决不是给人以娱乐或憩息。
因为闲暇是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这是自由人教育之目的。
而娱乐或憩息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会使人沉迷而失去人生最高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以适用与商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具有警醒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闲暇;德性;娱乐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1-0062-031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精神引入论题古典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总是内生的,即通过感化人之生命精神而滋生智慧,而不是传授概念以增加知识。
教育中古典精神的失落正是现代教育不及古典教育之处。
怀特海说: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52。
因为古典教育着眼于神圣的智能而不是知识,故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礼乐之教而以乐教为主,故《礼记·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为什么乐教如此之重要呢?固然乐教可以助人之德,但这尚不是中国古人对于乐教的根本认识。
在中国古人看来,之所以要重视乐教,乃因为“乐”是一种宇宙秩序。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是把“礼”与“乐”作一形而上学的说明。
所谓人之德行,不过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体现,故《礼记·乐记》又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 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 尚的人。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四、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与教育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男女 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37岁、18岁,生育年龄 的极限分别是70岁、50岁。
六、伦理思想
1、论幸福
幸福以理性为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 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 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追求幸福
2、论美德
美德分理性美德、伦理美德
伦理美德就是中道,美德是理性与非理性的 统一,凡事过犹不及。
伦理美德的获得在于实践,强调动机与效果 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并于次年客逝他乡。
2、世界观
哲学上,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 质料与形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政治上,既反对贵族专制,也反对工 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主张由中产阶 级治理国家。
二、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 人的灵魂包括三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的灵
魂、动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人的生命。 理性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追求知行合一,理论理性则指超越 实体的冥思,以追求知本身为目的。 人人都具有三种灵魂,并在其成长过程中依 次呈现 人需要三种教育:体育、德育、智育
3、中等、高等教育
14-21岁,关注理智灵魂的培养,教育以沉思 活动为主,以进行思考、理解、判断。
关注学生的兴趣,认为“人们的活动为本身 的快乐所加强、所延长、所改善,又为异己 的快乐所妨害”。
吕克昂中实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 和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并 进行了大致的分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主要是培养人的闲暇之性情,而决不是给人以娱乐或憩息。
因为闲暇是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这是自由人教育之目的。
而娱乐或憩息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会使人沉迷而失去人生最高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以适用与商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具有警醒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闲暇;德性;娱乐1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精神引入论题古典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总是内生的,即通过感化人之生命精神而滋生智慧,而不是传授概念以增加知识。
教育中古典精神的失落正是现代教育不及古典教育之处。
怀特海说: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52。
因为古典教育着眼于神圣的智能而不是知识,故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礼乐之教而以乐教为主,故《礼记·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为什么乐教如此之重要呢?固然乐教可以助人之德,但这尚不是中国古人对于乐教的根本认识。
在中国古人看来,之所以要重视乐教,乃因为“乐”是一种宇宙秩序。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是把“礼”与“乐”作一形而上学的说明。
所谓人之德行,不过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体现,故《礼记·乐记》又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春作夏长,仁也。
秋敛冬藏,义也。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礼乐之所以能翼教成德,乃是基于一种宇宙存在论,而不是一种所谓伦理学的选择。
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之教,真正的智慧一定来自于天人合一之教,非此,则是知识。
2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亦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多次谈到音乐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最后一章即第八章专门谈论音乐之教。
尽管古希腊这些哲学家对音乐在教育上的价值与意义之看法不及中国传统上的论述那么具有形而上学之内涵,然而仍然不失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情怀。
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教育或艺术之问题与失败何在。
在古希腊,对于儿童的教育一般有四门功课:一曰读写;二曰绘画;三曰体操;四曰音乐。
前两者为人生之实用之学,第三者养成勇德,第四者则在于操持闲暇。
一般人可能把闲暇等同于娱乐,实则决非如此简单。
亚里士多德之重视音乐教育,有大义存焉。
闲暇在亚氏的哲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
在亚氏看来,人之德行可分为行德与知德。
行德使人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这是对一般人的要求,都应该做到。
知德却是对真理的静观,这是人的自由的完美实现与人的最大幸福。
一个人只有至此才算是一个完全意义的人。
而闲暇是获得此种幸福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真正可能过此种生活。
他说:运用自己的理性并培养自己的理性的人,似乎是心灵既处于最美好的状态,而且也是最与神亲近。
……而这一切属性都属于有智能的人,这一点也是明显不过的。
因此智慧的人就是最与神亲近的人。
因而智慧的人也比任何人都更幸福[2]231-232。
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科目,其“价值就只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
当初音乐被列入教育课目,显然由于这个原因:这的确是自由人所持操修于安闲的一种本事”[3]417。
但在他那个时代,音乐已经沦落为一种娱乐的工具。
“现在,人们研习音乐,目的大都在于娱乐,但是在从前,音乐所以列为教育的一门是基于比较高尚的意义的。
”[3]416在亚氏看来,如果把音乐只是作为娱乐,那么音乐的目的就是一种劳动后的嬉戏与休息,这就不是自由人的教育。
他说: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收获闲暇。
那么,试问,在闲暇的时刻,我们将何所作为?总不宜以游嬉消遣我们的闲暇。
如果这样,则“游嬉”将成为人生的目的(宗旨)。
这是不可能的。
游嬉,在人生中的作用实际上都同勤劳相关联。
———人们从事工作,在紧张而又辛苦以后,就需要(弛懈)憩息;游嬉恰正使勤劳的人们获得了憩息。
所以在我们的城邦中,游嬉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
游嬉使紧张的(生命)身心得到弛懈之感;由此引起轻舒愉悦的情绪,这就导致了憩息。
闲暇却是另一回事:闲暇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
如果一生勤劳,他就永远不能领会这样的快乐。
人当繁忙时,老在追逐某些未完成的事业。
但幸福实为人生的止境(终极);惟有安闲的快乐(出于自得,不靠外求)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3]416。
在亚氏看来,如果音乐的作用在于游嬉进而弛懈疲乏而使人获得憩息,则这种音乐就是实用性,而“事事必求实用是不合于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3]419。
亚氏认为,任何职业或学课,只要是影响了自由人对于善德的修持,都是卑陋的。
这样,亚氏是很看不起把音乐用于游嬉这种实用性的行当中的。
尽管亚氏不否认游嬉的作用,但这很容易使人沉迷而失却人生更高的目的。
他说:人生固然不易证受成果,但大家即使不深求终身的幸福,其乐于憩息,抒情自娱,总是日常可有的暂欢;所以,让年幼的人们安静起来,由音乐激起娱乐,使有片刻的弛懈,自是有益的。
的确,人们有时游戏人间,完全以娱乐为他们一生的目的。
人生的终极应该有某些怡悦的作用;可是,这种怡悦并非偶尔的欢娱;但他们在追求终身的幸福时却误以寻常的欢娱当作心灵的怡悦。
人类寻常的种种活动都但求达到一时的目的,并不计及人生久远的成果。
寻常偶尔的欢娱与之相似,且尽今朝的快乐,无须考虑明天的后事,实际上毋宁是在回顾过去,这恰正弛懈了由于先前的勤奋所遗留的疲乏。
这就是迷惑了追求幸福的人使他们追逐寻常欢娱的原因[3]425。
对于音乐,固然可以用于游嬉与解倦,但音乐还有更为高尚的本性。
如果不能对音乐的认识更进一步,则不能算是音乐教育。
真正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奏或音乐比赛是不同的。
音乐教育不能只是止于音乐的场面、效果、节奏、旋律等物理性因素,一定要深入到其精神因素中,直入人之灵魂。
所以,在亚氏看来,音乐之所以能操持闲暇,乃因为“音乐的曲调和韵律令人怡悦,而且渗透灵魂”,甚至可以说“灵魂本是一只乐调”,或“灵魂内含有乐调的质素”[3]430。
正是因为看到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技艺的区别,亚氏才认为,音乐教育一定得有一个限度与范围。
亚氏认为,人们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凡希望成为良好公民而具备自由品德的少年,他们在受训时期参加的演奏应该限于怎样的程度?第二,教他们演奏时应该授以哪些乐器———因为乐器也是有高卑之分的?第三,他们所须熟习的应该是哪些歌词和韵律?对于第一个问题。
亚氏认为,音乐教育决不能使受教育者养成匠工的习性,因为这直接阻碍了人的自由与闲暇,从而使人失却最高幸福的机会。
基于此,亚氏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做到:其一,不要教学生们学习在职业性竞赛中所演奏的那些节目。
其二,更不要教学生尝试近世竞赛中以怪异相炫耀的种种表演,这类表演竟被引入现行的教育课程,实属失当。
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所订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使少年粗识某些动物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乐音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止[3]432-433。
对于第二个问题。
乐器应当以能够助长聪明,增进学术理解为主。
这样,在音乐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那些需要高度技巧的乐器。
高度技巧的乐器使人过于专注于技巧本身,且有以技巧迎合俗众之嫌,而不能操持闲暇了。
所以,亚氏认为,音乐教育中的乐器应该摒弃任何专业的训练。
而职业训练与音乐教育中的操持闲暇的精神是相背驰的。
所谓职业训练,其本意就在使学徒们可以参加演奏竞赛。
在公开演奏中,乐人的操作并不着意在自己身心的修养,而专心取悦于他们面前庸俗的听众,这些听众实际上追逐着一些鄙俗的欢娱。
所以我们认为登场演奏,总是佣工(乐工)的能事,不是自由人的本分。
而且演奏者自身也会在剧场中渐渐趋于俚俗。
他们(为取悦听众而)从事乐艺的宗旨原来已经卑下,而听众的俚俗又往往使乐艺降格;于是艺人们为投听众的所好,就不仅淹没了自己的心志,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得不按照时尚的兴趣而忸怩作态了[3]435。
显然,在亚氏那里,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职业音乐才人,反倒是培养灵魂的道德家,一切不利于这种目的的乐器都应该废弃。
正因为如此,亚氏认为笛子不应该在音乐教育中使用。
因为“吹笛的技艺日见进步,对于乐声的审听渐精,终究能够明辨乐器的有益或无益于德性”[3]434,另外,吹笛时面颊鼓胀,没有应有的雅致,这些原因使得笛子不适合作为音乐教育的工具。
对于第三个问题。
亚氏认为,旋律可以区分为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三种,而这三种旋律又适合于各别的乐调,二者的配合,就是音乐。
一般来说,音乐的作用不外是教育、拔除情感、操修心灵。
亚氏虽然认为各种乐曲基于不同的用途本质上都可以教授,但他很快地回到了音乐在于培养品德的主题之中。
故他以为“轻舒柔靡的软调使人如入醉乡,不宜用作教育”,而“对于儿童们,凡内含有益的教训并可培养秩序的曲调就应该一律教授”[3]440。
3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总的来说,亚氏对音乐教育的论述,虽不及中国传统《乐记》那么具形而上学之意味,然而毕竟是一个宁静的哲学家智慧的洞见,其有益于当今社会之音乐甚至是艺术教育处甚多。
因为现在的艺术精神完全失落了其应有的古典精神,只是商业化的消费和感性的快适,心灵的操持与闲暇的培养完全说不上。
可以说,现代的艺术教育不但没有养成人们闲暇的智慧,以求德性的幸福,而且进一步促使了俗众的形成。
这些俗众只知道维护平凡的权利进而求得自身肉体的快乐与幸福,他们对伟大的历史责任感毫无感觉,拒绝一切优秀的文化,缺乏智慧的指导能力,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这种形态加上科技的发展与信息的发达,使整个古典情调的社会形态彻底瓦解。
西方有学者评论曰:交通和通讯革命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以一些新的方式把人们连接了起来;劳动分工使得人们更加相互依赖;某一方面的社会变动将影响到所有其它的方面;尽管这种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但是个体之间却变得日益疏远起来。
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古老而原始的团体纽带已经被摧毁;自古以来形成的地方观念的信仰受到了质疑;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观念能取代它们的位置。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精英再也不能塑造人们的意见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