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1【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身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

导入1: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的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很丰富,同学们你都了解关于桥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导入2: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导入3:上一篇课文中,我们从一位桥梁专家那里了解到了有关桥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画家的脚步看看在画家的眼中,桥的魅力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吴冠中的《桥之美》。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桥的美的独特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桥之美。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桥的美的感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各种各样的桥呢?谁能分享一下你见过的最美的桥?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桥之美》。

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a.课文描绘了哪些桥的美?b.作者为什么说“桥是美的”?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拟人等。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以“家乡的桥”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2.写作过程中,注意表达自己对桥的美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将作文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堂讨论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c.你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以“家乡的桥”为题,进行二次创作,提高作文质量。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比较与《中国石拱桥》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使用比较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与难点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感受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教学准备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写桥的美文,做成读书卡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复习《中国石拱桥》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思考: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3.课文通过那些例子加以介绍?第一个例子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第二个例子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第三个例子写桥长之美;第四个例子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三、精读课文,品析句子读了课文,你认为桥之美美在何处?对此有何感想?2、体味句子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头了一口舒畅的气。

教学过程(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另画家消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3、声诵读这些句子4、《中国石拱桥》作比较表达手法读者的感受四.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语句的意蕴。

五.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练习2、试用本文的写法用另一种眼光赞赞千岛湖大桥之美,写成一小段文字教后记《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我在讲本节课时因势利导,适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②能力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②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文类型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桥具有连接彼此,沟通两岸的实用功能;桥也具有愉悦情感、点缀环境的审美功能。

它的审美性不仅有能使建筑师兴奋的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和弧的桥背的结构美;也有能激发诗人灵感的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更有令画家追逐销魂的那独到的绘画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吴冠中先生一道,去感受一下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幻灯片显示)课题《桥之美》,(链接)“作者简介”,展示几幅代表作,介绍吴先生在绘画界的地位。

三、听(MP3)课文范读。

注意: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独到的魅力,“桥之美”到底美在哪里?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桥之美”的这个审美原则。

讨论后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桥之美》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熟练巩固。

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仔细领会。

教法及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

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1、本文作者: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驻()足和谐()煞()它风景前瞻()后顾险峻()3、解释词语: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育意图1.堆集言语,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3.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育重难点1.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教育想象1.与《我国石拱桥》比照教育;2.辅导学生结合日子实践、发挥想像领会作者所体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过程情形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神韵。

现在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触“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我国现代闻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结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下一任重庆大学修建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榜初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著作参与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决然回国。

先后在中心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修建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心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乡村劳作。

1973年调回北京参与宾馆画发明。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著作于开幕40分钟内悉数售完。

1988年参与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著作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创始我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价格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创始我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承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承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构思和成果奖。

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阐明文的写作的目标,用横线标出文章的阐明点,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阐明目标的特色,批注自己的阅览了解,列出不明白之处。

《桥之美》课文教案

《桥之美》课文教案

《桥之美》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理解有关桥梁的知识;
2. 掌握桥梁的构造、建造的一般过程;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加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桥之美》
三、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认识到桥梁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的种类以及其构造与建造过程;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行模拟桥梁的构建过程。

四、教学难点
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建造过程需要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
2. 教学的实践环节需要搜集素材、模拟操作。

五、教学方法
1. 视频播放法:通过现实生活中桥梁的实际影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桥梁;
2. 翻看图片:通过图片了解桥梁的结构;
3. 设计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桥梁的构造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桥梁的引入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桥梁。

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桥梁的实际影像,也可以让学生看到桥梁的建造过程。

2. 桥梁的分类
介绍桥梁的种类,并以图示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不同种类桥梁的构造与建造。

3. 教学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桥梁的构造过程,并让学生互相点评和分享对于桥梁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评价;
2. 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
3. 分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八、教学材料
1. 视频素材:有关桥梁的实际影像;
2. 图片素材:有关桥梁的结构示意图;
3. 实践工具:小组需要准备好废纸箱、剪刀、胶水、牛皮纸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篇文章诗意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见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本篇文章诗意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见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而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4名学生,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在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见解来品味语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的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桥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2、思考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研读与赏析:1、课文从画家的欣赏角度描写了桥的哪些美?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给课文分层次,并标明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语句赏析找出课文中的好的句子,品味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课文描绘的桥之美。

1.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哲理。

2.2深入解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的历史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著名桥梁。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2教师分析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短文。

5.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桥的绘画作品。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桥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作文,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相关桥梁图片、视频3.网络资源:桥梁历史、著名桥梁介绍等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发现桥之美。

《桥之美》人教版教学设计

《桥之美》人教版教学设计

《桥之美》人教版教学设计«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之美»人教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的】1、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作者喜欢桥的缘由。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言语。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德育: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笼统优美而又富的意蕴的言语。

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进程】1、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有限的忧伤……在诗人的眼中〝桥〞是兽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那么别有一番神韵。

明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2、全体感知:请同窗们结合预习状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留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掌握〕思索: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先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结: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方式作用。

引导: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

文章写了哪些桥?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明白: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方式共同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研读赏析:经过阅读文章,我们不美观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言语描画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⑴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言语描画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⑵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白:⑴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堵,令人发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复杂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课设计《桥之美》中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了桥之美。

下边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桥之美》教课设计,一同来看一下吧。

教课目的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由。

品尝本文优美而又富存心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赏识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课要点难点品尝本文优美而又富存心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部署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正确注音,清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依照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 表现桥与四周环境的和睦一致 ) 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课步骤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 徐志摩的《再康》令人生无穷的惆⋯⋯在人的眼中“ ”是人性化的,是感情的体 ; 在画家的眼中,有一番神韵。

今日就我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觉“ 之美”。

( 板,“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配范文。

( 要求:注意气、速、及重音的掌握)学生自由朗文,思虑以下:( 多媒体或投影示).a. 在作者的眼中美在何?b. 了明之美作者主要了哪些例子?c. 系文怎欣一幅画?四人小明确:a.其实不着眼于自己的构美,而是于在不一样境中的多种多的形式作用。

b. 了四个例子:上的石; 江南柳下的石 ; 水天的——和园的仿沟、州的宝; 形式独到的广西、云南、州山区的雨。

c.画面的组成能否有、、面的搭配 ; 画中的形象能否都能和周的光景既形成照又不失和。

研与析( 过渡 ) 经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构造、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文中你最赏识的一幅画面吗?要点研读第④小节。

(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议论:a.谈谈四幅图中你最喜爱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谈谈为何喜爱 ?b.请有绘画天分的同学评论。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赏识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展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小拥堵,令人产生憋闷感; 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亮,能使空间蓦然显得疏朗广阔,令人感觉心旷神怡。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揣摩描写和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色彩,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2、师问:看了图片后,给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师引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桥之美》,去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3、(幻灯片显示)课题《桥之美》,(链接)“作者简介”,展示几幅代表作,介绍吴先生在绘画界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独到的魅力,“桥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结合幻灯片和链接,师生重点研讨这个部分)讨论明确:桥名环境作用乌镇石桥秘密的苇丛透一口舒畅的气江南石桥细柳拂丝令画家销魂卧波长虹湖水苍茫打破单调的满足风雨桥飞瀑流泉可以驻足欣赏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文研读分析)桥名环境作用《清明上河图》虹桥往返行人,各样船只重叠、交错庄稼地里的小桥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给无声的田野增添热闹高山峡谷间的索桥山岩、树丛、急流连接了险峻,也孕育了生命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讨论后明确:①南京长江大桥②钱塘江大桥③成昆路上的桥举这几座桥时从反面说明桥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高新区河西初中:刘世宏教材分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散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突破方法:用语文活动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桥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中的每一座桥都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请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形成一小段口头作文,来描述心中的“桥之美”。

难点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设计,训练学生用丰富、生动且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学生在交流感悟时,教师通过启发与点评将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的赏析渗透其中。

教学方法:1、导学法2、比较阅读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同时配以精彩的导语: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则别有另一番韵味。

人教版《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桥之美》教课设计设计导语:教课设计设计在教课过程中充任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教课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能使教课过程井井有条地进行。

下边和小编一同来看看人教版《桥之美》教课设计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课目的:流畅有感情朗诵课文,理解作者喜欢桥的原由认识作者看桥美在哪处品尝本文优美而又富存心蕴的语言经过对桥之美的意会和熏陶,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取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育自己健康的审盛情识教课方法:在朗诵的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掌握要点句的方法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要旨比较阅读法:经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照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色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过程:一 . 创建情形,激情导入( 赏识《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种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觉 ?( 生回答,只需说出了感觉就赐予充足的一定 ) 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久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可以漂浮却使水更为灵巧秀美。

桥一直受文人墨客宠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此刻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述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 , 桥,美在哪处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高声朗诵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要点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境界在画家眼里,桥美在哪处呢 ?( 抓要点句: )1.小桥流水人家,诚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不是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赏识,也并不是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一样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热潮,形象的重叠和交织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常常担当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织的角色。

第 2页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要点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三篇

二.过程与方法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新课导入约5分钟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1.欣赏图片2.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细研课文约10分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2.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5.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1.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⑵了
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⑶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能力目标:
⑴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⑵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⑶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
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
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⑴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
的文句。

⑵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
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⑵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
序。

⑴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
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⑵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⑶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⑷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选用四个例子一一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
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一一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

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略)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
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
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
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
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
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

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

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教师可以打印成阅读试卷,分发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