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出课堂

合集下载

采风教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采风教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感受自然之美,传承文化精髓”的采风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感受家乡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下是本次采风教学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减少。

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拓展视野,我校决定组织一次采风教学活动。

2. 目的(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参观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准备1. 人员安排本次活动由学校德育部门负责组织,各年级班主任协助落实。

成立采风教学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地点选择根据活动目的,选择了以下几个地点:XX风景名胜区、XX历史文化遗址、XX民俗文化村。

3. 活动安排(1)前期准备:学生分组,明确各组任务;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参观地点的历史文化。

(2)活动过程:参观、学习、交流、实践。

(3)后期总结:撰写心得体会,举办成果展示。

四、活动过程1. 参观风景名胜区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XX风景名胜区。

在游览过程中,同学们被大自然的神奇美景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美丽的瞬间。

此外,还进行了户外拓展活动,如徒步、攀岩等,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学生们来到了XX历史文化遗址,了解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遗址内的各个景点,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参观民俗文化村在XX民俗文化村,学生们参观了传统民居、手工艺品制作等,了解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参加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氛围。

五、活动成果1. 学生收获(1)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内容提要:历史课要走出灌输式的课堂,走进生活中去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

用多种方法使历史课生动有趣,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历史这门课由于在中考时分数占的比例少,往往不能被学生足够重视,加之有的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把历史课当做副科来对待,从教师到学生都不把这门课看的很重的。

平时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提问也是书本上有的,考试前突击背诵,过后抛之脑后。

好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把过去的事通过口头传递给学生,实际上历史大多数与现实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应当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能联系历史掌握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一、亲临其镜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牧羊人,应该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盛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寻觅食物。

”教师坚守在三尺讲台口若悬河,如果我们尝试把“小羊羔”们放养在课堂之外是否会有意外收获呢让孩子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发现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比如九上历史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课堂上讲很抽象的,而我们的学校就在京杭大运河岸边,于是我就有较好的利用这一现实的教学资源资源。

第一节课我把学生带到运河大桥,让他们观察河里鸣笛的轮船,铁路上奔跑的火车,大桥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天空中翱翔的飞机。

同时对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哪些交通工具是使用同样的能源? 2.这些交通工具的动力都是一样的吗?3.突然听到电话响了,我又会问,这个电话是第几次工业革命成果?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能知道吗?现在的手机和我们原来的电话有何区别?我们的交通是发达了。

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学生基本都能相互得出。

第二节课就把这两次工业革命放到一起讲,在黑板上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通过分组完成表格的内容。

这样教学任务会很轻松的完成,学生也是犹意未尽,学习历史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感受过去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在学这课前我安排学生:每个学生都要让家里的老人或者邻居的老人给自己讲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1-2个,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干部和学校教师,并作笔记,回来能讲个大家听。

教学活动中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教育文档

教学活动中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教育文档

教学活动中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本文通过中职学校电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和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逐步走出我校电类专业发展的窘境。

一、走出去,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1、课程改革,需要“走出去”。

电类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化,教学内容与实操技能也跟不上电类技术发展的需求。

如何进行电类课程改革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只有通过对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在电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在生产各环节中的技术要求,根据调研结果设置课程并制定出电类课程教学大纲;在订单式培训班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做的,课程设置在此类培训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企业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培训内容、操作技能,等等。

实践证明,“走出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也指明了方向。

2、实训实习,需要“走出去”。

中职电类专业的实训设备普遍陈旧,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设备相距甚远,实验仪器仪表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实训实习急需“走出去”。

通过“走出去”,使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实习,接触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掌握生产实践能力,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

通过“走出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岗位职业感情,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我校与凯恒电机公司的合作中,电类专业实习实训岗位有流水线装配、电机产品质检、自动化设备维护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定期进行轮换,使学生实习有所收获,不是简单意义的“生产工”,而是一名技术工和“准职业人”。

二、走出去,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1、专业体验,需要“走出去”。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让课堂贴近企业”、“让课堂走进企业”,这些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电类教师,现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需要我们“走出去”。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一堂课是否该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结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从某种角度上讲,学习活动总是和问题相伴而行的。

学生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地去求解,从而变被动地获取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自学、自悟、自得。

让学生带着什么样的问题走出课堂呢?1.横向的拓展。

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中外名人、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且不适于在课堂中全部解决,这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拓展知识,解决疑问。

如学习第八册《赤壁之战》一文,学生质疑:曹操败走华容道后,结果怎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自行求解。

2.纵向的深入。

学习语文有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外,还应启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去尝试、发现。

如第六册第六单元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告诉学生:如果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的,要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

可是如果一个自然段的句子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应该如何概括段意呢?这就需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带出课堂。

对于那些教学任务之内的、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力求在课堂上解决。

让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应是那些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1.置疑。

即对学生的质疑分类处理,选取属于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置而不答,让学生在课外自行解决。

如教学第六册《五彩池》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②为什么池水会有那么多颜色?③为什么叫五彩池?④池里的石粉是哪儿来的?对于前三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解决,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则可以置而不答,向学生推荐《中国名胜经典》等书,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己弄清其中的奥妙。

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对未来课堂的一点思考大家好!今天想与大家说说课堂,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未来”。

小时候,一直觉得未来很远,当处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中间年龄时,突然就感觉未来很近很近。

未来已来,未来的课堂其实就是当下的课堂。

当下的课堂里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重复地复制以前的课堂,不能让将在未来生活的孩子,今天仍然生活在过去的课堂里!对于课堂的改革,我们学校走在了前列,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模式,也有了自己的教研风格。

六年了,我们困惑、迷茫、坚定、迟疑······改变和改革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早已习惯了原来的上课方式,原来的教育观念,原来的师生关系,突然要改变,有的方面甚至是重新洗牌,是不容易接受的。

比如,在课堂上,原来是老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老师扮演了领航员及舵手的角色。

老师就是先知,老师讲的就是真理,学生们只需要认真的听,听不懂的问老师,老师再给学生详细的解释,甚至还可以给学生补课,让学生把老师所讲的全部知识消化吸收,这是过去意义的“好课堂”。

现在,好课堂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老师角色的定义也在发生改变。

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在策划一次次的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例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学生自己的资源等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的来学习。

在课堂上要能更多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多的的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等这些,对我们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是骄傲的,我们学校大部分老师已经狠狠地迈出了一大步,请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一定会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先让我们走进课堂-----第一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以前我们经常会说,“教什么”+“怎么教”=课堂效果,在往年给大家做的报告中也有用到,那是我们错了吗?我个人认为没有。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

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

”——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

”——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

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

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

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步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步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师: 夹竹 桃 已经 开 在 我 们心 中 了 , 用 你 的 朗 读来 表 达 对 请 夹 竹桃 的爱 意 吧 !谁 来 试一 试 ? ( 生 读 。齐 读 。 ) 一 师 : 实 每 一 篇 文 章都 是 作 者 情 感 的 表 白 , 者为 什 么 这 其 作 么喜 欢 夹 竹桃 的韧 性 , 相信 你 看 了这 段 资 料会 有 更 深 的感 悟 。 ( 出示 季羡 林 生 平 资料 。生 读 。 ) 师 : 什 么 想 说 的吗 ? 有 生 : 读 懂 了 季羡 林 先 生 就像 夹 竹桃 一 样 充 满韧 性 。 我 生 : 羡 林 先 生 和 夹竹 桃 一 样 默 默无 闻 , 季 在恶 劣 的环境 中
课 本是 为 学 生提 供 学 习活 动 的 基本 线 索 .语 文 不 等 于教 材 , 只 是教 材 的一 种 , 《 文 课 程 标 准 》 神 的一 种 载 体 , 它 是 语 精 受 、 解 、 赏 和评 价 的 能力 。因此 , 一 段 关 于月 光 下幻 想 的 理 欣 这 教 学。 通 过读 来 解 读 课 文 , 累语 言 , 会 文 章 的美 妙 , 受 我 积 体 感 语 言 的魅 力 。 堂上 大 量 的 时 间给 学 生去 读 , 学 生 在读 的基 课 让 础 上有 所 感悟 。而 照 样 子 写话 则 从 读 写 结 合 的层 面 上 使 学 生 对 神奇 月 下幻 想 的 理解 得 到 纵深 的发 展 。 样 以读 为 主 , 写 这 读 结合 , 发 想 象 , 得 审美 体 验 的教 学 方 法 , 生是 有 收 获 的 。 启 获 学 教 学 片断 三 : 品味 花 之神 师 : 到“ 性” 看 韧 这个 词 你 会 想 到 哪些 词语 ? 生 : 屈不 挠 。 不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作者:张海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第12期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在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和解决的教学策略。

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入手,浅谈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25最近读过一篇文章很受启发,题目是《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

本文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也就是说,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在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

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究竟怎样培养学生“问”的兴趣呢?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愿问”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与“自由思考”。

因此,要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要建立在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上,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有趣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

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就活跃、流畅了。

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第二课堂_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二课堂_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活动内容本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如清洁街道、帮助孤寡老人等,让学生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

2. 实习体验:联系企业、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现状。

3. 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如支教、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4.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 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四、活动过程1. 准备阶段:学校成立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联系实践单位,组织学生报名。

2. 实施阶段:按照活动计划,各班级分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a. 社区服务: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区清洁、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b. 实习体验:学生们在企业、事业单位实习期间,认真工作,虚心学习,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c. 志愿者活动:学生们在支教、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d. 文化体验:学生们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个“让”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个“让”

进知识技能的形成。 例如, 讲授长方体表面积时, 在学生理
1 .让学生 观察 。 教师要组织 学生对 实物 、 图形及实 际 解 了表 面积 概念之 后 , 分组 讨论计 算方 法 : 长方 体 表面积
情况进 行有 目的有计 划 的观察 , 学生获 得丰富 的感 性认 让 过渡 到理性 抽象 。例如 , 在教长方形 、 正方形 的认识 时 , 可
特征 时 , 学生亲 自量~量 , 让 折一 折 , 比一 比。这样就 可把

些 抽象 的知识 具体 化 , 促进 学生对 知识 的理解 和掌握 。
1 .充 分利用生 活资源 。教 学 中要结 合教 材 内容 和学
生 实际 , 分挖掘 贴近 学生 生活 的 、 充 学生 熟悉 或经 历过 的
感激 与尊敬 。 要 时创造 条件让学 生走出课堂 , 进社 会 , 必 走
张“ 我通 常在家 的做 法 ” 卡片 , 学生真 实记 录下 自己在家 让
中行 动坐卧 、 起居 、 进餐等 方面 的行 为 。课 上通过讨 论 、 辨
开展调查 实践活动 , 泛地接触和 了解社会 。 广
析 , 学生 认识 到文 明礼貌 要从 一点一 滴做 起 , 从 自己 使 要
家里 做起 。然后 再完成 “ 我家里 的文 明礼貌 ” 片 , 录下 卡 记
4 .充分 开发 媒体资 源。 教学 中我们要从 多角度 、 多形 式、 多层次充 分开发多媒 体资源 , 优化教 学手段 , 高教与 提 学 的效率 :如教学 《 明之母 _一 印刷术 》 , 文 时 学生 对于雕
2 .合理选 用家庭 资源 。教 学 中要 充分挖 掘有利 于教
学 的家庭 资 源丰 富教学 内容 , 品德课 更具 针对 性 、 使 时效

初中作文走出校园教案

初中作文走出校园教案

初中作文走出校园教案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到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校园外的活动场地、交通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内容:1. 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不同的环境。

2. 观察自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3. 与人沟通,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等。

4. 回到校园,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校园生活,让学生谈谈对校园生活的感受。

2. 教师提问:“如果走出校园,你们想去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二、课堂活动(4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可以选择走进大自然,也可以选择走进社区。

2.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观察自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3. 学生可以与人沟通,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等。

4. 学生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三、分享与交流(20分钟)1. 学生回到校园,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 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3. 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与人沟通、协作。

2. 学生分享与交流:评价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环节的表达能力,观点是否明确,是否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表达能力,是否能够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以问题的解决作为一节课的终结,作为学生这一课的学习结束。

而我则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课堂的教学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的空间自学、自悟、自得,我觉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究竟如何引导?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条举措培养孩子“问”的兴趣。

一、课堂上的问题互助解决传统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课前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的。

这些问题往往是连成线,串成串,忠实的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不倚。

而学生呢?作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在课堂上只管回答问题,而且问题的答案还得向老师的标准答案靠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本没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更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提更重要。

”只有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时,他们会进行思考,产生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问题。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答案,避免那种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

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先进行梳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一种信息加工筛选的过程。

然后由学生互相解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氛围,使学生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互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真正做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中的方法自主总结自主总结是学校课题自主习得课堂模式的第四个环节,自主总结是习得的巩固环节,也是学生提升习得能力的重要一步。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袁振国教书最近指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

"可谓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进行问题教学的途径。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道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需要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其特点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以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问题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使教学不再由教师"广播"已有的知识,而是学生重新发现知识、重组知识、运用知识。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始源于怀疑,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于其说是问题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猿种。

低级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

中级型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可解决以方法和结果未知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运用推理。

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观后感

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观后感

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观后感【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2.课堂的重要性3.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对课堂的影响4.总结正文(篇1)一、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践和体验式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二、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课堂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和知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对课堂的影响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和知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录(篇2)1.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主题概括2.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主要内容3.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感悟与思考正文(篇2)一、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主题概括“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是《最美的我们》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强调了课堂不仅仅是教室里的黑板和课本,更是一场行走的实践和心灵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能力、塑造人格,从而实现全面的成长。

二、行走的课堂,最美的成长主要内容1.实践探索: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例如,地理课程中实地考察、生物课程中实验室实验等。

2.思维启迪:课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创新思维。

3.精神塑造:课程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个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三个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三个课堂”优秀教学设计“三个课堂”指的是课堂教学、外部实践和在线学习。

为了让教学更有效,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将这三种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学习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是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

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具有清晰明确的呈现力,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其次,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外部实践也是一种重要教学设计。

外部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参观实验室,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开展市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更加直观地感受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掌握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特色和效果。

再次,在线教学也是优秀教学设计的有力补充。

在线教学丰富了学习形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利用上网技术,利用课件、视频解说、模拟题目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融合这三种教学,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外部实践和在线教学辅助学习,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最后利用在线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教学设计,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又能使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之余,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教室,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加深学习体会。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不仅要负责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课堂”优秀教学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小学学生外出教研活动(3篇)

小学学生外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于近日组织了一次小学学生外出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宽视野,感受社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4.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某月某日2. 活动地点:某市博物馆、科技馆、公园3. 参与人员:我校全体学生及教师4. 活动流程:(1)早上7:30,学生及教师在学校集合,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

(2)8:30-10:00,参观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3)10:30-12:00,参观科技馆,体验科技魅力。

(4)12:00-13:30,午餐及休息。

(5)13:30-15:00,参观公园,开展户外活动。

(6)15:00-16:30,进行团队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7)16:30-18:00,返回学校。

四、活动过程1. 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学生们参观了我国古代文物、历史遗迹等,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参观科技馆在科技馆,学生们参观了各种科技展览,亲身体验了科技的魅力。

学生们在科技馆内,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了科学的原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参观公园在公园,学生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他们一起玩游戏、拍照留念,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团队游戏在团队游戏中,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游戏,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五、活动总结1. 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们在活动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3篇)

课堂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课堂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加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教学的价值和魅力,以下是我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教学的价值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社会,了解行业动态,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尝试、摸索,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理论知识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堂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1. 实践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 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整体实力。

4. 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

5. 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

然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的重要性1. 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种领域,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潜在危险。

保障学生安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律等优秀品质。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安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效果。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存在的问题1. 学校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安全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2. 教师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对安全知识掌握不足,对潜在危险缺乏预见性。

3. 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容易忽视安全,导致意外事故发生。

4. 安全设施不完善。

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场所设施简陋,安全隐患较多。

5. 家校沟通不畅。

家长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不够了解,导致家校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安全对策1.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学校应将安全意识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 提高教师安全素养。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活动场所安全管理。

学校应确保实践活动场所设施完善,定期检查安全隐患,消除潜在危险。

5. 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应定期向家长通报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安全,共同维护学生安全。

不走弯路的4种教育方法

不走弯路的4种教育方法

不走弯路的4种教育方法在当前的社会中,教育愈发重要,成为了一个家庭、社会和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教育也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过分注重考试,注重分数而不是能力、人格教育等问题。

于是,导致许多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无法自主学习等问题一一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教育问题,需要采用一些不走弯路的教育方法。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自主学习和创新是当今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开展各种自主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意识。

2. 推崇多学科交叉合作每一个学科都是重要的,但是一些学科的交叉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更多的思考空间。

有些科目相信许多学生都感到太枯燥了,但是如果将不同科目的学习进行交叉合作,就会增加相应科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多学科交叉合作也能够增强学生视野,拓宽思维,并促进语文、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概念理解。

3. 促使学生走出教室学习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有时其它方面的学习甚至比课堂上更有益处。

比如:学生可以在自然中发现各种生物和植物;能够通过手工制作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参加社区活动就能增强社交能力等等。

4. 教育要培养实际能力现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具备实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教育应该不只侧重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

只有拥有了能实际应用的技能,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富有成效和更多价值。

正如我们所见,这些不走弯路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以此来培养未来社会的“发明家”、创造者和领袖。

仅仅靠重视分数,单纯的记忆来获得优秀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未来的孩子们必须具备超越考试分数的群体合作能力、开放心态和实际应用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教育教学经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到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探讨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

这不仅仅是科学家所要做的事情,也不是自然科学课上所要做到的事情,而是我们的师生在课堂上都要做好的事情我们很有必要对“探究”来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往,谈到探究,就会想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封闭的完美的过程。

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变式,而且这个封闭的过程本身是不够科学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但没有最后的那个站头。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定要打破一堂课上完,所有问题都解决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

最近读过一篇文章很受启发,题目是《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

文章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最近看了语文特级教师王菘舟的录像课《只有一个地球》,发现它就体现出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王老师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他只给学生八次提问的机会,他则逐一简要的板书了这八个问题。

接着他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其中有些问题是有联系的或是同一类的,这样问题就集中了。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老师直截了当地指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希望同学们能够课后寻找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来帮助思考解决。

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梳理后,学生学习目标就更明确了,然后就是学生自主的读书、探究和讨论。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审视黑板上的那些问题,把已经解决的问题一一擦去,最后发现还剩下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老师则启发学生带点问题、带点思考离开课堂,到课外的大课堂中去探寻,这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利。

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也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学生走出课堂
寿光市侯镇中心小学徐中亮
今年虽是第二年教科学课,但我所感到的压力还是很沉重,以前大多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慢慢消化,学生的学习很大部分是被动的,而教师为了找寻答案,费尽了心思。

说了多次,学生也依然一副不急不但学生随着新教材的开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并不是只讲大道理,而由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由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发疑问,从而让学生去发现、去实验、去探究。

在上科学课时,一改过去的自己讲授教学,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同他进行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使说出一点道理我也给以表扬,哪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发言,每次上科学课,都有十几名同学站起来举手,唯恐老师看不到自己。

但上到“水土流失”这一课时,我犯难了,这种现象学生很少见到,不明白“水土流失”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就是老师讲,在课上做实验也比较抽象。

记得去年镇上组织过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就是讲了这一课:一开始出示了几张“水土流失”和“黄河混浊”的图片,学生比较感兴趣,但
后来分组实验时,效果不是很明显,课前这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按课本的实验方法,几个人一个小组实验,不是水流不一致,就是倾斜度有问题,现象不明显,讲课老师着急,听课教师也着急同,学生有的都不知怎么做了。

怎样才能使学生观察到有草覆盖和没草时土壤被水冲洗的现象呢?我开始在校园里到处察看。

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一下坡的草地,长约一米多,中间有一处可能有些碱,约二十公分没长草皮,就选中了它,第二天上科学课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不在教室上,到外面做一个实验好吗?学生们一听,就开始欢呼起来,有的问:“老师,做什么实验啊”我说“大家不要急,听清老师的要求,每人带上笔和记录本,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回来后就知道是什么实验了”,我让几个同学去提了两桶水,两把勺子,带领学生们来到选中的下坡前,使学生们围在四周,然后让两同学从上面分别往有草皮和没草皮的地方倒水,两人一次倒的水相仿,水流缓急也差不多,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在草皮中和没草皮的地方是怎样的,并做好记录,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没草的地方水流得快,一下就流到下面了。

”他刚一说完,他边上的李响就说:“老师,有草的地方,水流得慢,您看,还没流
到一半呢。

”有的同学甚至要趴到草皮上了,还很高兴地说:“我看得最清楚,你们快来看呢,两边的水流很不一样。

”当上面的同学第三次倒水时,我又提醒学生,除了水流的快慢外,你还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兴致更高了,很快就发现了,没土的地方,水变浑浊了,上面的一层土被冲到了下面,而有草皮的地方相对比较清。

两边的现象学生们看处清清楚楚。

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土壤的保护”这一课,学生自己很快就把结果填在了表格中,并对于草对于土有什么作用,也能很容易地理解了。

看到学生们脸上的喜悦之情,我心里也感到了由衷地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而且要培养他们主动质疑、主动去探秘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拘限于课本、课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观察研究,去揭示大自然中奥妙无穷的知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