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病变
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
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
脊柱关节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脊柱关节病是指脊柱及其附属关节的一组退行性、炎症性、代谢性和其他病变的总称。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腰痛、僵硬、关节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一、病史及症状。
患者的病史及症状是诊断脊柱关节病的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的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等。
此外,患者的活动能力、关节的活动度、是否有早晨僵硬等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脊柱关节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姿势、步态,检查脊柱的活动度、关节的肿胀、压痛点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柱关节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某些类型的脊柱关节病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医生需要进行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综上所述,脊柱关节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全
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结合各种检查手段,进行科学的诊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脊柱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目前公认的脊柱骨关节病诊断标准为:
1. 青年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和非强直性脊柱炎)ASAS诊断标准:
(1)脊柱炎:满足以下含脊柱病变中的任一条:
①有主病变:低位脊柱病变(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炎,脊柱软骨炎、听骨关节炎等)的X线表现;
②有次要标准:病理性骨折、滑膜下钙化或骨硬化的穿刺证实、脊柱结核或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证实。
(2)外周关节炎:满足以下条件:
①持续6周以上,单关节或多关节对称性、非对称性关节炎;
②有关节红肿、疼痛或运动受限等相关症状;
③臀关节对称性关节炎、滑膜下和肌腱附着点关节炎(如跟腱附着点和髌韧带附着点)和小关节炎。
(3)实验室检查指标:HLA-B27阳性或大量飞蝇样斑点,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数增加,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加,血清中铁凝集素失活度(LAP)下降等。
2. 弓形体感染相关关节炎(ReA)诊断标准:
(1)关节症状和体征:单关节或多关节对称性、非对称性关节炎,有关节肿胀、疼痛或受限等表现;
(2)尿道、生殖或肠道感染史:尿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或肛门黏膜分泌物中检测到鲍曼不动杆菌、沙门氏菌、耶尔森氏菌等弓形体或有相应的感染史;
(3)特殊检查:白细胞在关节滑膜中检测到相关的弓形体或鲍曼不动杆菌,血清AGPA-IgM阳性(单相反应),内膜损害/结膜损害/皮损等表现。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标准:
(1)关节症状和体征:满足关节炎时,有多关节肿胀、红、热、疼痛、运动受限等表现;
(2)血清指标: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和/或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
(3)疼痛部位数、关节受累部位数、关节分布部位数、其他指标等。
【疾病名】脊柱退行性疾病【英文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
【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缩写】【别名】脊柱退变;退⾏性脊椎病变;脊柱退⾏性⾻关节病;脊柱退⾏性变;退⾏性脊椎病;脊柱退⾏性⾻关节病;spondylosis【ICD号】M48.8【概述】脊椎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多为⽣理性⽼化过程,是指成年以后才发⽣的脊柱椎间盘及椎⾻关节退变,是指发⽣在脊柱不同关节和韧带退变的通称,通常累及颈椎、腰椎、胸椎等。
临床特点为⼴泛的、多为⾮对称性椎间盘退变,椎体、⼩关节增⽣,⾻刺形成,脊椎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和⾻化,脊柱失稳等,多数伴有脊柱冠状⾯侧⽅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状⾯椎体滑脱,并继发脊柱侧弯等。
脊柱退⾏性改变最先发⽣在椎间盘。
⼀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当脊椎退⾏性变引起椎管及椎间孔狭窄时,临床上可产⽣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
遗传性、⾃⾝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退⾏性变。
在脊柱的⾻质增⽣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
【流⾏病学】脊柱退⾏性疾病临床⾮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年⼈,颈、腰椎发病率⾼。
随着社会⽼龄化不断进展,⽼年⼈⼝数量的增加,脊柱退⾏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见,⽇益成为影响中⽼年⼈健康和劳动能⼒的⼀个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
【病因】脊椎退⾏性疾病产⽣的原因可以是⽣理性⽼化,也可是先天性遗传、创伤、慢性劳损等。
⼀般认为关节软⾻随⽣理逐渐⽼化,⽔和透明质酸减少,胶原纤维暴露,软⾻破坏,关节⾯⾻质代偿性增殖、并随年龄的增长⽽愈益明显。
临床常发⽣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1.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的⼀系列病理过程。
椎间盘突出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脊柱退行性病变
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
获变 脊椎滑脱 黄韧带肥厚
获得性椎管狭窄
获得性椎管狭窄
椎间盘 硬膜囊 小关节
黄韧带
椎间盘 硬膜囊
小关节 黄韧带
椎管狭窄测量方法
椎管狭窄测量方法
椎管狭窄诊断方法及标准
方法及标准
颈(胸)段椎管狭窄 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
腰段椎管狭窄
1、矢状径小于1.2cm, 横径小于1.6cm 内切圆面积小于97 mm2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筹办航空事宜
处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 邮传邮正传式部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台设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办电报的开端。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变的影像诊断
成骨型转移X线表现
成骨型转移CT表现
成骨型转移MRI表现
THANK YOU
脊椎峡部不连:脊椎关节突间部的缺损, 原因可能为先天性缺损或后天性骨折所 致,慢性疲劳性骨折更为多见。
峡部断裂显示的检查方法为X线斜位片, CT断层扫描可作为辅助检查。
椎弓峡部又称“苏格兰狗的颈”。
腰椎椎弓峡部崩裂症
病因
先天性 外伤性 劳损性
滑脱分度
1度:滑脱<1/4 2度:滑脱<2/4 3度:滑脱<3/4 4度:滑脱>3/4
硬膜囊、神经根、突出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又称椎间盘疝: 包括膨出、脱出、髓核游离、施莫尔结节
椎间盘突出分型
正常
突出
游离
脱出
病理(椎间盘突出)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髓核破裂, 沿纤维环裂隙突出。突出之髓核 大小形态不一,程度和部位各异, 可压迫脊膜囊,也可压迫神经根 鞘和椎管内静脉,造成局部肿胀 或渗出,引起硬膜外纤维化。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颈椎间盘扫描定位片
正常颈椎间盘
正常颈椎间盘(1)
正常颈椎间盘
病理(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松 弛,横断面上表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光滑对称的软组 织影,并产生环状或横行的 裂隙,髓核水分减少,弹性 降低趋玻璃样变性
椎间盘膨隆CT表现
横断面上表 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 光滑对称的 软组织影
颈椎间盘突出发生 依次为:
颈5-6—颈4-5—颈6-7— 颈3-4—颈2-3。
颈3-4椎间盘突出
MRI在椎间盘病变中的 诊断价值
增加空间分辩率:多平面,多角度。 扩大检查范围:不易遗漏其他病变。 在颈部可提高椎间盘病变的显示率。 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MRI和CT大
脊柱退行性病变治疗现状及展望
脊柱退行性病变治疗现状及展望脊柱退行性病变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脊柱关节、椎间盘等结构发生自然磨损或退化,从而导致脊柱功能减退或失衡的一种疾病。
这种病变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是导致中老年人慢性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现状、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
手术方法主要有椎间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适用于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非手术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其中物理治疗包括牵引、理疗、按摩等,药物治疗包括消炎镇痛药、软骨保护剂等。
手术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
同时,手术费用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则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具有非侵入性、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需要长期治疗,效果较慢。
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成果是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新药的开发。
然而,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手术后复发率较高、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稳定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需要加强对手术技术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并寻求更加有效的组合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将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新型生物材料和技术的出现,将为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也在研究之中,有望为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综合性治疗方案的研究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多样,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信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青光眼神经节细胞退行性病变:机制、诊断与治疗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特征为眼内压力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最终导致视力丧失。
【医学PPT课件】脊柱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PPT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较常见。
脊柱恶性淋巴瘤影像特点
•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好发于胸椎,多先侵犯椎体,呈浸润 性生长,可先累及单个椎体,然后侵犯相邻椎体。
• 肿瘤未钙化部分 T1WI呈低-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
• 肿瘤钙化部分在 T1WI及T2WI上均呈 低信号。
• 增强后强化明显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 1.该肿瘤不太多见,约占骨肿瘤总数的1%,男 女之比为2:1,患者年龄80%小于30岁,25岁左 右为发病高峰。
• 2.脊柱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半数发生于腰椎, 其次是胸椎、颈椎和骶椎,椎骨上的病变多位 于脊柱的后方,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
多发性骨髓瘤
• T2WI上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 或STIR序列上,由 于脂肪信号被抑 制,病灶的高信 号较T2WI更明显 。
多发性骨髓瘤
• MR骨质破坏或骨髓 浸润区在T1WI呈边 界清楚的低信号。 多发散在点状低信 号,分布于高信号 骨髓背景内,呈特 征性的“椒盐状” 改变。
恶性淋巴瘤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 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发病年龄10-40岁,高峰位于20岁左右。 • 男女比例为5:1。 • 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血清组织
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RF阴性。 (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 • 病理基础:关节滑膜非特异性炎症。
竹
强直性脊柱炎
• 中央型突出:为 髓核物质通过纤 维环后部中央突 出,到达后纵韧 带下。
椎间盘突出(后外侧型)
磁共振与脊柱退行性病变
诊断方法:X线 片、CT、MRI 等影像学检查
药物治疗:非甾 体抗炎药、抗骨
质疏松药等
手术治疗:椎间 盘切除术、椎体
融合术等
磁共振在脊柱退行 性病变中的应用
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成像(MRI)
在脊柱退行性病变
的诊断中具有较高 的准确性。
1
MRI在脊柱退行性病 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
4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
成像质量:提高图 像分辨率和信噪比
安全性:降低磁共 振扫描对患预后评估
提供客观依据
MRI可以预测手术 风险,为手术方案
制定提供参考
磁共振技术的发 展与挑战
技术进步
0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从低场到高场,
从单层到多层,从二维到三维
02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从医学诊断到科
学研究,从人体到动物,从组织到细胞
03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挑战:提高图像质量,
手术方案选择:根据病变程度和患者身 0 3 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术后康复计划:根据手术情况,制定术 0 4 后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预后评估
01
02
03
04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脊 柱退行性病变的形
态和结构变化
MRI可以评估椎间 盘突出、椎管狭窄、 椎体滑脱等病变的
严重程度
和制定治疗方案。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
椎间盘、椎骨、椎管
和脊髓等结构,有助
2
于诊断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疾病。
3
MRI还可以检测到椎
间盘内的水分变化,
有助于判断椎间盘的
退行性改变程度。
脊柱关节病分类标准
脊柱关节病分类标准一、发病部位脊柱关节病主要发生在脊柱和关节部位,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髂关节等几种类型。
其中,颈椎病最为常见,其次为腰椎病和胸椎病,而骶髂关节病变相对较少。
二、病因脊柱关节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慢性劳损: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等,可能导致肌肉疲劳、韧带劳损,进而引发脊柱关节病。
2.外部创伤:如意外摔跤、交通事故等,可能导致脊柱和关节的损伤,诱发脊柱关节病。
3.遗传因素:部分脊柱关节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4.免疫系统异常:部分脊柱关节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5.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也可能与脊柱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三、病理类型脊柱关节病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非特异性炎症:如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骨质增生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导致骨质破坏、关节变形等。
3.退行性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质增生等。
4.感染性病变:如结核性脊柱炎等,主要表现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骨质破坏等。
四、症状特点脊柱关节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疼痛是脊柱关节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局部疼痛、放射痛等。
2.僵硬:脊柱关节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3.麻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4.肌肉萎缩:长期病变可能导致局部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
5.神经根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能导致神经根受压,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
6.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五、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脊柱关节病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X线平片、CT、MRI 等检查方法。
不同类型的脊柱关节病在影像学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等。
脊柱病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关于脊柱病变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脊柱病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脊柱病变的严重性。
脊柱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它不仅承载着人体的重量,还负责保护脊髓和神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脊柱病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脊柱病变的种类繁多,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培训让我掌握了脊柱病变的诊断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详细讲解了脊柱病变的诊断流程,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我了解到,只有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准确判断脊柱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此外,培训还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因为早期治疗可以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再次,培训让我学会了脊柱病变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面,脊柱病变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培训中,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让我对脊柱病变的治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培训还让我明白了预防脊柱病变的重要性。
脊柱病变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姿势、长期负重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坐姿、站姿,如何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锻炼,以预防脊柱病变的发生。
最后,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脊柱病变患者的心理需求。
脊柱病变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关爱、理解和支持。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强调了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方面的作用,让我明白了关爱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脊柱病变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将积极宣传脊柱病变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让更多的人远离脊柱病变的困扰。
脊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与康复建议
脊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与康复建议脊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脊柱及其周围组织。
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椎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脊椎退行性病变的常见症状以及康复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脊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多样,最常见的是腰背疼痛。
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腰部僵硬、酸痛,甚至出现放射性疼痛,即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甚至脚部放射。
这是因为脊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间盘退变、骨刺形成,压迫了神经根,引起疼痛的放射。
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出现腰部肌肉无力、感觉异常、行走困难等症状。
针对脊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康复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长时间坐着或站立。
这样会加重脊椎的负担,增加疼痛的程度。
建议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适当的活动,如起身走动、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缓解脊椎的压力。
其次,患者可以尝试一些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和冷敷。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
而冷敷则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和疼痛。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适合的物理疗法,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除了物理疗法,康复建议中还包括一些运动疗法。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脊椎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椎的负担。
常见的运动包括游泳、慢跑、瑜伽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脊椎的功能,减轻疼痛。
但是,患者在选择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康复建议中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例如,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减轻脊椎的负担。
同时,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以免加重脊椎的压力。
另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按摩、理疗等,以缓解疼痛和改善脊椎功能。
总之,脊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康复建议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摘要脊柱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于脊柱结构的老化和退行性变引起。
本文将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通过了解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言脊柱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变、关节退化和骨质增生等病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了解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有关,例如COL9A2、COL11A1和COL11A2等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椎间盘的退变和骨质增生等变化,进而引发脊柱退行性病变。
3.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年龄会导致脊柱结构的老化和退行性变,从而加速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展。
研究表明,年龄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和关节退化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4.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是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坐姿、缺乏运动和不合理的体重控制等,会增加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风险。
此外,错误的姿势和不当的体力劳动也会对脊柱造成额外的压力和损伤。
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长期暴露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工业污染物、放射线和烟草烟雾等,会导致脊柱结构的损伤和退行性变。
此外,营养不良和缺乏维生素D等因素也会增加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风险。
6. 发病机制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的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核心特征之一。
椎间盘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持和缓冲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包括纤维环的疏松、软骨细胞的减少和蛋白质的降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颈椎MRI T1WI、T2WI矢状面表现
正常腰椎横断位MR T1WI、T2WI表现
异常MRI (脊椎)
★ 部位
◆ 脊椎 ◆ 椎管内病变 ◆ 椎间盘病变
❖病变性质 • 炎症 • 肿瘤 • 外伤 • 退变 • 血管性病变
椎管X线造影正、侧位示正常胸段脊髓蛛网膜下腔的形态
一、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degeneradve steoanhropathy of spine)
影像检查方法
★ X线平片 ★ CT ★ MRI ★ 脊髓造影
正常X线表现(脊柱平片)
★ 正位 ★ 侧位 ★ 斜位
异常X线表现 (脊椎)
★ 曲度变化 ★ 破坏
◆ 边缘增生硬化 良性病变,脊柱结核 ◆ 边缘无硬化 恶性病变,转移瘤 ★ 骨质增生 ★ 形态变化:侧弯或后突畸形、骨性强直、 椎管和椎间孔扩大、椎体楔变 ★ 椎间隙变化:增宽、狭窄
病理与临床
椎管狭窄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类
先天性者见于软骨发育不全、粘多糖病及特发性因素引起的骨性椎管狭窄。 后天性椎管狭窄可因退行性病变、外伤、椎体滑脱、手术后、炎症、肿瘤、韧带骨化
影像表现(MR检查)
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变性显示为T2WI等低信号,正常的层样结构消失。 膨出的椎间盘纤维环呈低信号,对硬膜囊及椎间孔内的脂肪产生压迫。 髓核变性在T2WI上呈低信号。 椎体终板破裂,肉芽组织侵入,椎体内出现长Tl和长T2信号。 椎体终板骨增生硬化,呈长T1和短T2信号。 椎体终板下骨髓内脂肪沉积增多呈短T1和中等T2信号。
正常CT表现(脊椎)
➢正常腰椎软组织窗CT表现 ➢正常腰椎骨窗CT表现 ➢重建显示SSD及冠、矢状位骨骼情况
异常CT表现(脊椎)
★ 椎体及附件:骨破坏、骨折、脱位 ★ 椎管
◆ 扩大:占位 ◆ 狭窄:骨性、T1WI及T2WIMRI表现
二 、椎间盘突出(discherniation)
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髓核及部分 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 和脊髓所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理与临床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终板三部分构成 ➢因年龄及慢性损伤等因素,髓核脱水、变性,纤维环及韧带退变 ➢外伤引起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纤维环易撕裂,髓核向外突出 ➢以向后外方突出最为常见 ➢ 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和周围软组织,产生症状
影像表现(CT表现)
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各种征象,主要包括: ①椎体后缘弧形软组织密度影,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边缘光滑,形态各异。 ②突出的髓核碎片多位于硬膜外,呈游离状态,密度高于硬膜囊。 ③突出的椎间盘钙化,钙化程度不等。 ④硬膜外脂肪受压,移位或消失。 ⑤硬脊膜囊前缘受压移位,严重者脊髓受压,局部椎管狭窄。 ⑥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可使侧隐窝前后径变窄,压迫神经根并使之后移位。 ⑦髓核穿过椎体终板突向椎体,在椎体上下缘、边缘清楚的窝状压迹,称为
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如感觉过敏、迟钝 颈椎或腰部疼痛 四肢无力,举肩不能或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局部压痛
影像检查技术要点
X线平片对椎间盘突出仅有提示作用 CT和MR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影像表现(X线平片表现)
X线平片无特异性。下列征象可提示存在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①椎间隙不均性狭窄,或前窄后宽。 ②椎体后下缘骨增生后翘或出现游离骨块。 ③脊柱生理曲度消失或侧弯。
鉴别诊断
➢硬膜外疤痕:有手术史,疤痕位于硬膜囊与手术部位之间, 其CT值往往低于椎间盘,疤痕组织增强比椎间盘明显。MRI 上疤痕呈长T:中长T: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椎管内硬膜外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等,可形成类似椎间盘突 出样的肿块。其密度低于椎间盘,强化较为明显。且合并有 椎体及椎小关节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
➢椎间盘炎:表现为相邻椎体骨质破坏、增生硬化,椎旁软组 织肿胀。MRI显示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影。
三、椎管狭窄症(spinalstenosis)
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软 骨和软组织的异常导致椎管的有效容积减 少或椎间孔狭窄而表现出的脊髓、神经根 或血管受压迫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生理性老化 ➢慢性劳损 ➢致脊椎关节及椎间盘的退化和损伤
病理与临床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始于椎间盘、椎小关节软骨及韧带的退化变性 ➢椎间盘纤维环增厚失去弹性并向周围膨出 ➢髓核脱水固缩变性 ➢椎间盘退变引起椎小关节韧带松弛、关节囊充血、滑膜增厚 ➢椎小关节软骨磨损坏死,关节软骨下骨增生硬化或出现关节面下的囊
Schmor结节,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
影像表现(MR表现)
➢椎间盘突出时,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及侧后方突出。 ➢信号强度依髓核变性程度而异,一般呈等T1中长T2信号, ➢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部分间有一“窄颈”相连。 ➢髓核突出部分与髓核未突出部分分离,突出髓核游离于椎体后方。 ➢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与突出的髓核相对应, ➢受压节段脊髓水肿或缺血表现为等或长T长T2异常信号。 ➢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在椎间盘后缘与硬膜囊之间可见条状或弧形高信号影。 ➢对椎间盘钙化显示不敏感。
变及小关节半脱位 ➢韧带长期受力增加,导致韧带纤维增生、钙化或骨化 ➢出现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狭窄和椎体的假性滑脱
影像检查技术要点
➢X线检查常规选择脊椎正侧位、双斜位,有时加摄功能位(前屈后伸 位)主要了解椎体骨增生、椎间隙改变、椎小关节、钩突关节(颈椎) 及椎间孔的变化。
➢CT检查显示椎间盘的变性、韧带肥厚或骨化、椎管和椎间孔以及 侧隐窝受压的情况。
➢MRI检查在矢状面观察椎间盘及椎体终板变性非常敏感。可以直观 地了解椎管内硬膜囊和椎间孔脂肪受压的程度及范围。
影像表现(X线平片检查)
曲度变直 椎缘硬化 骨赘形成 椎间隙变窄 椎小关节病 椎体不稳
影像表现(CT检查)
➢椎间盘均匀地向四周膨出,其后缘正中仍保持前凹状态 ➢椎间孔内的脂肪及硬膜囊的前缘有受压现象 ➢纤维环及髓核内可见钙化 ➢黄韧带增厚位于椎板内侧,呈高密度影使侧隐窝变窄 ➢后纵韧带的增厚或骨化位于椎体后缘或椎管前壁,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 ➢椎小关节面的硬化、囊变、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