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悖论性并存探析——基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视角

合集下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摘要】本文将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分析目前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从而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做出解释,提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并对如何摆脱困局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民工荒;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改革。

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是日趋严峻。

2012年6月11日上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

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

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4年末以来,“民工荒”现象陆续出现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现象有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和其他行业的迹象,我国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民工日渐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两种现象同时在一个时期存在,并都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问题有过许多研究。

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丁元竹(2003)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王远博(2005)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余桔云(2006)则是结合了上述两者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大学生的流动、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需求,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吴克明、孙百才(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一个原因,但他们同时指出,这种较高期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学费大幅度上涨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因果。

就业难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等因素引起,而用工荒则是因为技能匹配不足、劳动力短缺等原因造成的。

为应对就业难,可以采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创业就业等措施;解决用工荒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吸引人才外流等措施。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通过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就业难、用工荒、原因分析、对策研究、政府监管、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社会责任、政府角色、影响、劳动力市场弹性、引导、优化、升级。

1. 引言1.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就业难"与"用工荒"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

就业难指的是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随着经济不景气、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群体面临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要求提高、企业招聘压力增大等种种挑战。

而用工荒则是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招聘到合适员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不匹配、技能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衰退等。

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和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就业难和用工荒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就业难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加之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导致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得许多传统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

与此用工荒也给企业带来了生产经营的困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力。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作者:李钢梁泳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07期一、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并存从2009年底以来,用工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难成为社会关注问题。

东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招聘普通工人时都遇到了较大困难,“求人倍率”不断上升,虽然不少企业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招工形势依然严峻。

而且,用工短缺的现象有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今年,即便是在四川、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部分企业也开始面临招工难的情况。

由于招工紧张,劳务中介公司的“商业模式”出现了逆转,由向工人收取的介绍费用,转变为免收或少收,甚至变成企业“花钱买人”,用工紧张可见一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持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研。

从2011年3月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招工难度持续加大,已经从“血汗工厂”招工难演变为行业较为普遍的现象。

当前,员工待遇较高的企业招工尚有保障;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尚能保证正常生产。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持续存在。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在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记者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每年毕业生离开高校时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

2011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的起薪已经与普通工人(指非技术工人)相当。

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2011年3月的调研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工人的月薪已经达到1500—2000元;技术工人已经达到3000元。

而大学毕业生转正后的月薪也仅有1500—1800元。

二、劳动力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了产业升级速度为什么目前中国会同时出现“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现为中国产业结构(劳动力需要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匹配,实质是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共存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共存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共存的原因探析作者:李萌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8期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矛盾性问题是市场的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引起的,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需要市场的认真调节,同时企业也为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就职岗位,大学生们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摆正自我的就业观念,高校也要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职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用工荒矛盾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矛盾性问题。

其表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长,然而毕业之后就顺利参加的工作的人数却没有增长,反而是“一职难求”,几千人争一个职位的案例不在少数,然而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却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职位的缺失。

反常的是,在大学生们为一个职位争得挤破头的时候,公司却面临着职位大片空缺,用工荒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的矛盾问题,是市场的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引起的。

[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这已经不单单是学生个人,而是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父母在学生的身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同时又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都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情形,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找工作异常艰难,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企业职位大片空缺,出现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形成了这样两难的矛盾局面。

仔细探究这些问题,考虑到大学高校培养的是中高端知识层面的人才,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处于不断上升期,但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的是大量的低端型人才,对中高端知识为主的大学生需求量不高,需要提供体力方面的劳动力,实际操作性比较需求强,对只需知识技术的要求不高。

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2]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企业用工荒现状分析1.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有业不就”、“无业可就”、“有业难就”这几个方面。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难和用工荒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一、就业难的问题分析1. 结构性失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使得结构性失业逐渐凸显。

2. 教育供需不平衡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足,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迷茫,同时也使得市场对于某些专业的需求难以满足。

3. 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过剩,导致企业招聘计划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4. 职业技能不对口一些劳动力由于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了一些普通劳动者。

二、用工荒的问题分析1.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再维持之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供应量出现一定的短缺。

2. 产业升级带来用工缺口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用工缺口,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也带来了用工荒的问题。

3.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开始转移生产基地,导致了用工荒的现象。

4. 技术背景的用工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市场供给出现短缺,使得用工荒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对策研究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教育体系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得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用工结构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引导财政和金融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优化用工结构,提高用工效率。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09市销林钻0911*******◆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

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

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

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

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

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

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

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

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

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

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

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

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

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就业论文: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业论文: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筒单的“有业无人就,有人无业就”的供需不匹配,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结构化鷂原因。

笔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企业用工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提供的资料,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7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6%;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2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

从整体上来看,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795万,较2016年新增30万。

加上出国留学归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近千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

从专业上来看,从历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一直位于前列,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法学专业就业率较低,仅接近90%。

其中法学专业更是连续三年(2014、2015、2016)垫底,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崛起,旧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而此时劳动力本身所拥有的一技之长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滞后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者失业。

这就导致了“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矛盾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

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一些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在逐年增加,因此就业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一些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待遇较差的工作有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对于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要仔细分析起本质、原因并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就业难”、“用工荒”、大学生、农民工、矛盾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今年内地将有660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人,并且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分析,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到各类非国有企业或灵活就业的占整个毕业生总量的70%,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等“铁饭碗”单位的仅21%,可见非国有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但值得关注的是,其数据暗示,约有9%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国从2010年就已经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将会继续扩大。

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首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观基本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

二、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

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日趋庞大化,但是“就业难”与“招人难”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并没有及时跟进。

因此,大学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

2.缺乏实践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经验要求日趋苛刻,因此,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失去招聘机会。

3.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足毕业生在面对职场时,需要具备很多的实战技能和先进的职业素养,如果自身素质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就会让求职者在招聘中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招人难”的原因1.缺乏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缺乏合适的人才。

由于薪资、福利、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原因,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成为用人单位的难题。

2.招人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用人单位要招聘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等资源,但是往往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3.企业的用工成本很高除了长期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外,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

因此,企业在用工成本上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破解悖论的方法1.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优化人才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建立更为亲密的合作关系,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

2.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机构应该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置于教学的重心,帮助学生拥有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具体操作流程、文化内涵以及期望达成的目标,学生能够获得关键信息,从而提高综合实力,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以及部分劳动力转岗困难等方面;而用工荒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企业用工难度加大等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使得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但部分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3.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部分学生专业选择不合理、就业观念不合理,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度增加。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培训难度等。

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1.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和基层工作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蓝领工人和基层技术工人。

2.企业用工需求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

3.就业地区不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不足,形成了区域性的用工荒。

4.就业条件与待遇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工人。

三、对策研究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2.促进农民工转岗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优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补贴,鼓励农民工转岗到城市就业。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引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招人难”,出现大规模用工缺口。

这似乎构成了一种悖论,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这种悖论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原因分析1. 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在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往往不匹配。

此外,过多的理论学习和缺乏实践经验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对待就业持消极态度。

他们追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就业地点、工资待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而一些基层用工岗位,尤其是外地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往往被大学生们所忽视。

3. 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常常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无法获取到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有效地匹配,从而加剧了“就业难”和“招人难”。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合理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不利于解决“招人难”问题。

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招聘渠道主要是传统的校园招聘,对于大规模的用工需求显然是不足够的。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薪资、职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歧视,也会导致匹配困难。

破解策略1.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训练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行在校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调整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用工荒PK就业难“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前言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

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表明,“供需失衡、同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还在继续恶化。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

“大学生就业难”已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国民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

“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看似矛盾,却同时在中国存在着。

本文将从原因、对策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现象。

原因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

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

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失衡的天平显然倾斜得更厉害了。

此外就业的结构性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空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另外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

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力资源与就业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教育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就业难。

2.人才过剩与就业压力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巨大。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企业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求职者,而求职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到合适的就业信息。

这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低,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行业结构转型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却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情况。

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用工荒。

2.用工环境与待遇不尽人意企业用工荒也与招聘条件和待遇有关。

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尽人意的职位,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合适人才。

这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

3.人才流动与员工稳定性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许多员工选择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下降。

这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工的难度。

三、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给求职者,提高就业匹配度。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用工荒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用工荒论文

现今时代,新一代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多地取力军。这一代人已经不再有紧迫的养家糊口问题,而更多地考虑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因素。这种新情况和新趋势,事实上已经“倒逼”企业更好地善待员工,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昔日的天之骄子,咋就沦为社会新底层?
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席卷而下,当时是使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与日俱增。时至今日,全球经济回暖,倒闭的企业开始复苏,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面对就业岗位的与日俱增,各大小企业猛打“招工”牌,各大媒体也大力宣传破解“用工荒”的策略。
今年春节过后,各企业门口同以往一样摆着极为醒目的招聘广告,“招工,招工”又成了眼下企业最为紧要的事;有的企业提高员工的生活标准,有的企业则不断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公司副总开车接求职者先参观工厂,以感情留人;政府职能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也在经济开发区开展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企业试点工作,优化用工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来如何破解用工荒。
从以上各地报道中,如何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是企业家谋求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思考的首要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招工门庭冷落,有的则是火火爆爆?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被《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的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老福特)在90多年前喊过的一句经典口号——“让造车的人都买得起车”。这句百年经典口号被人称道至今,正是源于福特汽车善待员工的基本理念。事实也证明,善待员工的企业,往往不闹“用工荒”。
对此一些企业的奇招:企业给员工父母发福利;上员工老家拜年;为员工无偿购房等。这一切都是以情来留住优秀员工。
所以,企业在用工中:提高工人工资;丰富的文体活动活跃公司氛围;夫妻房留住工人的心;建立机制优化用工环境等成功之术正是破解“用工荒”的法宝。企业奉“让造车的人都买得起车”的核心价值为圭臬,把善待员工作为吸引、留住员工和发挥员工生产力、创造力的根本途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形成合力,让农民工真正走进“春天里”,让企业用工不再“荒”。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问的矛盾
乔 鑫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5) பைடு நூலகம்0 1
【 摘要 】阐 述 造 成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社 会 现 象和 自身 因素 ,分 别从 大 学 生 自身 、 高校 和 社 会 三 个 方 面 来分析 大学生就业产生 的困难 ;从 企业 用人 理念和环境 来分析导致 企业用人难 的现 象。 面对 大学生就 业难、企业 用工难之间 的矛盾 ,作 者提 出从 大 学生综合素 质、传统就 业观 念和 企业 用人观 念 的转 变来 解 决这 一 矛盾 。 【 关键词】就业 市场 校 企合作 [ 中图分类号 】G 2 .7 [ 5 6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5 9 (O ) 1 9 54 2 1 0 0 2—0 0 —0 08 1
(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
大 学 生 及 其 家 长 在 报 考 志 愿 时 对 专 业 不 了 解 , 对 该 专 业学什么将来做什 么都不知道 ,只是凭 感觉 ,跟风报考 。再 加 上 高 校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没 有 和 市 场 接 轨 , 也 影 响 着 学 生 的就 业 。当前 ,一 些高 校在 专业 设置 、课程 设 置及人 才培 养方 面 虽 然 已经 考 虑 市场 的 需 求 ,但 在 录 取 过 程 中 不 加 调 控 。首 先 ,一些高校在 设置过程中 ,考虑学 生的学习程度 ,专业设 置过窄过细 ,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较 窄,这样毕业生 的 就业机会少 。其 次,某些高校制 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计 划不合理 ,落后于社会现阶段发展 的需求,没有与时俱进 , 没有从社会 需要的实际 出发 。高校所 用教材 已经陈 旧、教学 计划 及模 式均 已落 后 ,因此 ,所 培养 出的 毕业 生在知 识能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中共X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六个高质量”的发展任务,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对“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

他强调指出,要重点研究解决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本质上看,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区域间劳动力配置不均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社会薪酬体系不科学、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理念滞后等均是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主要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着眼长远、着力当下,在“四个对接”上下功夫。

做好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对接。

产业升级可以催生更多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促进用工需求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动态调节。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有效对接、齐头并进,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结构。

因此,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汇聚X科研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紧扣主导产业,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推动低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科学细化“破”“立”“降”的策略,明晰“破”什么、如何“立”、“降”多少的政策意图,优化产业结构。

做好用工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用工需求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但它更是职业培训的指挥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社会的用工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者。

从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看,尽管政府投入在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质量、可供选择的培训工种、经费来源、监管等,与用工需求存在脱节问题。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及时合理调整高职院校的总体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励社会力量介入职业教育领域。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摘要: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以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节后用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许多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大学扩招的问题自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毕业生人数: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万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8万人。

根据国家2009年统计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7000万,累计到2011年7月,中国历年已毕业大学生总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占中国人口的7.4%,再过几年大学生将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

今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

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广东超78%,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

(二)沿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层出不穷,用工荒的问题登上各类媒体节后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学生“ 就 业 难” 与企 业“ 用工 荒” 悖 论 并存 的表现


自从 1 9 9 8年大 学 生 自主择 业 政 策 全 面 推行 以 来, “ 就 业难 ” 一直 是 困扰 中 国经济 社 会发 展 的 主要
1 0 2
问题之 一 , 对 于各 级政府 来说 , 抓好 大学生 就业工 作 不仅是 每年 工作 的重 点 和难 点 , 更 是 一 项必 须 完 成 的政治 任务 。1 9 9 9年 以后 的高 校 大 扩 招 致 使 每 年 大学毕 业生数 量飙 升 , 至2 0 1 0年 全 国高校毕 业生 数 量就达 6 3 0万人 , “ 就业难” 问 题越 来越 突 出。考 虑 到往年 累计 的未 就业大学 生人 数存 量及海 外 留学归 来人数 , 就业 形势 十分严 峻 ¨ 。 实 践 中大学 生 “ 就 业难 ” 具体 表现为 “ 无 业 可 就” 、 “ 有业难就” 、 “ 信息不畅” 和“ 有业 不 就 ” 四个 方面 。“ 无业 可就 ” 是指 经济 社 会 发 展 中新 创 造 就 业岗位的有效增加量远不及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的数 量,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任一时点上一定量大学生失 业 的必 然 性 。这 类 就 业 难 是 由社 会 生产 力 发 展 水 平、 经济发展速度 、 就业制度和增量就业的特性等因 素决定 的 , 与教育水 平 、 学 生素 质和 就业观 念基本 无 关 。“ 有 业难 就 ” 是 由高等 教 育 与 劳 动 力 市 场 需 求 错 位 引致 的结 构性 就业难 。这类 就业 难可 以通 过调 整产业 结构 、 优化 和 升级 经 济结 构 以及 完善 教 育 结
构、 推进 职业再 教育 等得 到逐 步 缓 解 。“ 信息不畅” 由各 级政 府提 供就业 服务 职能缺 位所 致 , 是人 为的 。 不对称就业信息扭 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 , 从 而导 致地 区之 间劳 动力 市 场 的实 际 隔离 , 增 加 了大 学生 供求 的地 区 间 的矛 盾 , 致 使 就业 难 上 加 难 。不 过, 通 过深 化政 治体 制 改 革 、 切 实转 变 政 府 职 能 , 就 业 与信息 不对称 的矛盾 可 以得 到有 效解 决 。“ 有 业 不就 ” 是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焦 点 和 核 心 , 它 由社 会 保 障、 地 区资源分 布 、 公共 设施 发达 水平 等禀 赋不均 衡 以及户 口、 职业歧视 、 分配歧视等制度性藩篱 的阻碍 所致 , 因而 , 通 过 制 度 创 新 对 上 述 影 响 因素 进 行 改 进、 修正 , 可 以有 效解决 “ 有业 不就 ” 这一 难题 。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问题 依 然严 峻 的 同时 , 2 0 0 4 年 3月首次 在 珠 三 角 地 区 出 现 了企 业 “ 用工荒” 现 象_ 2 J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尚未 扭 转 的 背景 下 , 企 业 “ 用工 荒 ” 于2 0 1 0年 春 节 后 再 次 骤 现 , 并 迅 速 从 东 南沿 海地 区 向 内地 蔓 延 。这 次 企 业 “ 用工荒” 主 要 表现 为“ 高级 技工 荒 ” 和“ 短期 普工 荒 ” 两 个方 面 。 “ 高级 技工 荒 ” 是 指 劳 动 力 市 场 上 供 给 的 高级 技 工 难 以满足企业 用 工需 求 的 现象 , 企业 可 使 用 的合 适 技 工 匮乏 。“ 短期普工荒” 是 指 为 应 对 短 期 订 单 的 需 求 而不签 订 固定 劳动 合 同的短期 用工 短缺 现象 。 显然 , 企业 “ 用工荒 ” 出 现 在 中 低 端 劳 动 力 市 场, 而 大学生 “ 就业 难 则 出现 在相 对 高级 的就业 市 场 。按 照新古 典经 济 学 的 劳 动力 市 场 理论 , 在完 全 竞 争 的条件下 , 供求 决定 工资水 平 , 而工 资杠杆 指 引 着 理性 劳动者 从 高级 向低 级就 业 市 场 流 动 , 自动调 节 市场 供 求 平 衡 。 因 此 , 大学生 “ 就业难 ” 与 企 业 “ 用工 荒” 是 不 会 同 时存 在 的。 然 而 , 大学生“ 就 业 难” 与企 业 “ 用 工荒 ” 的这 种悖 论 性并 存 在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现 实 中已客 观 存 在 了数 载 , 其 中必定 具 有 十分 复杂 的原 因。
Vo 1 . 2 7 N o . 2
●管理学研究
大学生“ 就业难’ ’ 与企业“ 用 工荒 ’ ’ 的 悖 论 性 并 存 探 析
基 于 生产 力发 展 不平 衡视 角
赵 素 琴
( 新乡学院 商学院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3 )

要: 大学生“ 就业难 ” 与企业 “ 用工荒” 悖论性并存 , 是最近几年 中国经 济发展 中特有 的矛 盾现象 。从表 面
2 0 1 3年 4月
第2 7卷 第 2期
新 乡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m ̄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 i t y ( S o eo n )
Apr . 2 01 3
要着眼于实现生产 力发展 的新均衡 。
关键词 : 就业难 ; 用工荒 ; 悖论 ; 生产力 ; 非 均衡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C 9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3 3 3 4 ( 2 0 1 3 ) 0 2— 0 1 0 2—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1 —2 0
作者简介 l 赵素琴 , 女, 河南新乡人 , 新乡学 院副教授 。
大学生 “ 就业 难 ” 是上世纪 9 0年 代后 期 以来一 直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大学不断扩招 、 教育 产 业化 以及 随之 出现 的教育 与市 场需求 错位 等负 面 效 应加 剧 了大 学 生 “ 就业难” 。依 据 新 自由 主义 的 劳动力 市场 理论 , 市 场供 求 力 量 对 比能 够 通 过 工 资 杠 杆 自发 调 节 大 学 生 向低 端 产 业 流 动 , 从 而 缓 解 “ 就业 难 ” 的压 力 , 而 事 实上 , 大学 生 “ 就业难” 并 未 随劳 动力 市 场 供 求 状 况 的变 化 而 得 以缓 解 。2 0 1 1 年春节 后 凸显 的企业 “ 用工荒” 与 大学 生 “ 就业难” 的悖论 性并 存 , 就是 最 好 的例 证 。 因此 , 透过 “ 就业 难” 与“ 用工荒” 的迷雾 , 探究其产生 的根源 , 从而对 症下药 , 为根治这一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 不仅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 , 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上看 , 劳动力市场 的二元结构 、 外部需求 的扰动 、 高房价 引致 的务工成本上升等 因素造成 了低端就业市 场与 中高端
就业 市场之间不可逾越 的鸿 沟 , 阻碍 了劳动力资源的 自由流动 , 进而导致配置的再 次扭 曲。而事实上 , 社会保障制
度及 相关 法律 、 制度的不完善 , 以及经济结构 的不合理才是导致大学生“ 就业难 ” 与企业“ 用 工荒” 悖论 性并存 的主 因, 而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生产力非均衡发展的产物。所 以, 从 长期来 看 , 彻 底解决 “ 就业难 ” 与“ 用工 荒” 的矛盾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