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语言文字的错误及关于语言传播的思考

合集下载

影视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影视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影视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对目前影视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进行研究,根据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影视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主要包括词语的出现与历史不符、外来词滥用等。

针对这些问题,从业人员需要语言文字使用的自觉性,对影视作品中的剧本或台词加强关注;相关部门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以及专业素质,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影视作品;语言文字;规范性;对策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主要是由演员发出或后期工作人员添加的,较为常见的形式对白、独白、解说词等,这些语言文字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语言综合体,主要作用就是向受众传递意义。

电子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后,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的几率越来越大,对于大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影视作品中那些较为经典的台词,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可以教育影响人民群众,还具备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影视发展中,应该多加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积极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现状进行研究,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影视文化健康发展。

1影视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1.1词汇的运用与历史不符我国目前部分影视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关,影视作品中的很多社会历史现象会通过词汇反映出来,这些词汇属于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范围,使用极其灵活[1]。

但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在少数有关社会历史的影视作品中,对于词汇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性,所用的词汇不恰当。

例如:“内阁”一词在中国主要有三种意义,一是古代贵族妇女居住的内室,二是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务机构,三是古代中央官的署名,如:三国时期的秘书阁。

内阁中央机构的名称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

但是在影视作品《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台词多次提及“内阁”,三国鼎立是在东汉之后产生的局面,所以此部影视作品中汉武帝所在的西汉是没有内阁机构的,所以汉武帝台词中使用的“内阁”一词不符合历史情况。

浅析影视字幕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浅析影视字幕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浅析影视字幕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作者:牛俊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字幕的规范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影视字幕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发现,错别字、词语误用、网络词语及外语词语滥用、语法错误是目前影视字幕中出现最多的语言文字问题,文章对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从从业人员思想认识和个人素质、相关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影视字幕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影视字幕规范问题产生原因应对措施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6年8月23日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体系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引导和服务体系,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

由此可见,广播影视等媒体的语言文字规范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广播影视等媒体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影视字幕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社会语言生活的规范,因此,研究和解决影视字幕中存在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势在必行。

一、影视字幕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当前影视字幕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问题,主要表现在错别字、词语误用、网络词语及外语词语滥用、语法错误等方面。

(一)错别字影视字幕中存在的文字使用错误问题主要表现在字幕中出现的错别字问题。

影视字幕中频繁出现的错别字显然会对观众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推广工作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当前影视字幕中出现最多的错别字现象是同音或近音字词的误用。

如2015年在山东卫视、湖北卫视同时播出的电视剧《渔岛怒潮》的第八集中就有一处字幕将“五魁首”打成了“五葵手”。

此类错误在影视剧中层出不穷,如表达“尽心尽力”之义的“尽瘁”被误写成了“尽萃”“病怏怏”被误写成了“病殃殃”“一味药”被误写成了“一位药”,等等,不胜枚举。

古装剧台词大翻车

古装剧台词大翻车

古装剧台词大翻车作者:兜兜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4期2019年1月,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特别的姿势登上热搜——知否病句赏析,这是因为剧中人物的台词频频出错,就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吐槽说很多语文老师准备用红笔批改。

其实,出现台词翻车的古装剧不在少数,而剧中的病句也不应拿来欣赏,应当虚心纠正,并引以为戒。

病句类型一错别字错误版本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出自《还珠格格》)正确版本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语文老师敲黑板此句出自乐府民歌《上邪》,诗中的“陵”意为高峰,“山无陵”意为高山变为平地。

琼瑶用“棱”字表示山峰没有了棱角,显然是不恰当的。

病句类型二自造成语错误版本好在六姑娘懂礼数,她恃宠不骄。

(出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确版本好在六姑娘懂礼数,她不会恃宠而骄。

语文老师敲黑板没有“恃宠不骄”这个成语,只有“恃宠而骄”,是指依仗宠爱而变得骄纵。

而且,“恃宠”已经带有骄横的意思了,不能和“不骄”搭配使用。

病句类型三用典不当错误版本六姑娘,你云英未嫁。

(出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确版本六姑娘,你待字闺中。

语文老师敲黑板“云英未嫁”典出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中的云英是一名青楼女子,“云英未嫁”一词带有贬义色彩,用在剧中女主人公的身上是不恰当的。

病句类型四语意重复错误版本六姑娘也是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

(出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确版本六姑娘也是老太太的掌上明珠。

语文老师敲黑板“手上”和“掌上”意思相同,一起用是语意重复,是明显的病句。

病句类型五错用谦辞敬语错误版本贤弟告退。

(出自《延禧攻略》)正确版本小弟告退。

语文老师敲黑板“贤弟”是对自己或别人的弟弟的敬称,而剧中此句是傅恒告辭姐姐时说的话,自称贤弟是非常不恰当的。

病句类型六逻辑混乱错误版本你大姐姐娘家势大。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语言应用中的缺失与对策 ——观电视剧《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语言应用中的缺失与对策 ——观电视剧《

热点解读浅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语言应用中的缺失与对策——观电视剧《知否知否》台词称谓混乱有感■顾芳芳摘要: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

作为古代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其内容庞杂繁多,识记困难,在运用中难免出现错误。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应对策略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曾在各大卫视掀起了一波收视热潮,可惜美中不足的是该剧在台词方面屡现常识性错误,让观众大跌眼镜,这反映出该剧在制作方面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在语言文字中运用这一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下面本人就结合该剧在语言称谓方面混乱的具体表现,谈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何种策略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盘点出现的称谓错误1.谦称、敬称语混乱谦辞是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如:“愚”,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在《知否》中,盛明兰的长姐出阁,有位客人为盛大老爷祝贺:“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啊!”“小”字一族的谦辞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本处是祝贺别人,应用敬辞“令爱”。

同样称呼的敬辞还有“令郎”“令尊”“令堂”“令阃”等。

在语言应用中,谦敬辞有着严格的要求,决不能混淆,否则会贻笑大方。

2.专属词汇“家眷”用错“家眷”是男子才能拥有的词汇。

如《老残游记》第六回上说:“张二秃子知道势头不好,仗着他没有家眷,天明逃往河南归德府去找朋友去了。

”可见“家眷”指妻子儿女或专指妻子。

《知否》剧情中,女主角明兰的娘去世了,华兰让母亲厚葬卫氏,厚待明兰,却说成“厚待卫氏家眷”,明显不合适。

3.官家、官人称谓混乱“官家”“官人”这两个词在剧中反复出现,贯穿全剧。

记得剧中有一位教习嬷嬷拜见盛大人时称“官家”。

《知否》影射的是宋朝,“官家”这个词在宋代专指皇帝,此处不妥。

剧中还有一处,是盛家老太太说她毕竟不是官人的亲生母亲。

“官人”,唐朝对为官之人的统称,顾炎武在《日知录》上说:“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试论热播电视剧中语音不规范现象及对策

试论热播电视剧中语音不规范现象及对策

试论热播电视剧中语音不规范现象及对策作者:徐丹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热播电视剧在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电视剧中的语音不规范,却极易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热播电视剧中出现的语音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视剧;语音;不规范作者简介:徐丹丹(1994.05.06-),女,湖南岳阳人,本科,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我们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播剧(用普通话发音的电视剧),记录其中的语音错误,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正确读音。

此次研究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语言文字工作者更好地去纠正错误,来提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剧的质量,来减少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一、热播电视剧中的语音不规范现象《西游记》于1986年春节播出,瞬间轰动全国,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神话,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巨作,其中的语音错误也是不少。

当然不止《西游记》,其他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也比比皆是。

我们针对这些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从其读错原因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做出以下分类:(一)多音字的误读多音错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词性词义区分不明确。

⑴“处(chù)置”(《西游记》1986年,续七集).⑵“一乘(chéng)小轿”(《红楼梦》2010年,第一集)词性分不清楚就会张冠李戴。

如⑴中,“处”这个字有两个读音,用作名词时读chù,如出处,去处等。

作动词时读chǔ,如处理、处置等。

⑵中的“一乘chéng小轿”其正确读音应是shèng。

乘字读chéng音时一般用作动词,而用作名词及量词是则读shèng音,在这里乘是量词,所以应该读作shèng。

电视名剧中的语文错误举隅

电视名剧中的语文错误举隅

电视名剧中的语文错误举隅最近看过一些有名的电视剧,发现其中有一些明显错误。

现举几例,以期人们规范使用汉语。

“亲家”与“亲家母”公主下嫁给吴应熊,这时陈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姐姐跟庄太后就是亲家母了。

”喜则喜矣,然语法有误!作为亲家的双方能够互称对方的女方为亲家母,而两家的关系为亲家。

这儿说的就是庄太后和吴应熊的母亲的关系,不能为“亲家母”,而应说:“以后姐姐和庄太后就是亲家了”,或者“以后庄太后就是姐姐的亲家母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大秦帝国》中,孝公在临死时决意除掉和商鞅有仇的公子赢虔和老太师甘龙,为商鞅清除后患,为新法的继续推行铺平道路。

商鞅认为这样密杀有违变法的初衷,决意不肯。

商鞅在孝公的卧榻旁对孝公陈明利害,孝公听了之后感慨道:“朝(zhāo)闻道,夕死可矣”。

意思是说“早上明白了道理,那怕晚上就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不过演员在说这句话时,把“朝”说成了“cháo”,让人不可思议。

“当场斩首了他的父亲”还是在《大秦帝国》中,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为了挑拨太子和鞅的关系,报一己私仇,前往太子府告诉太子,商鞅执法严酷,迫害太子的故交黑矛一家:“黑林沟大旱三年,商淤县令官粮赈灾,被商鞅制止,当场斩首了他的父亲”。

“斩首了他的父亲”,动宾短语后面一般不能再跟宾语,应该为“当场斩了他父亲的首”。

“是不是特攻队,不是特攻队”电视剧《亮剑》在观众中有很好的口碑,但仍有瑕疵。

日本的特种兵部队袭击了李云龙的团部,掳走李云龙的新婚妻子之后,经过晋绥军楚云飞部的防区去平安县城。

楚云飞决定在将军岭干掉日本的特种兵部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管他是不是特攻队,不是特攻队,我倒想看一看,这帮日本猪知道不知道疼.”壮则壮矣,就是犯了语法错误,把“是……,不是……”与“……是不是……”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应该为“管他是不是特攻队”,或“管他是特攻队,不是特攻队”。

左仆射最近热播的《武则天秘史》中,上官婉儿向守灵的中宗李显传达太后关于人事调整的懿旨,中宗看后抱怨没把原太子府的人安排到重要位置。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中国古装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影视界的瑰宝,汇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其语言表达也成为了中文语言特色的一部分。

然而,在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时,会出现“不可译性”的问题。

一、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在翻译古装剧时,语言差异是造成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许多习惯于现代汉语职业日常使用的人会感到陌生,甚至难以理解。

特别是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俚语、谚语、戏曲台词等需要翻译,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对应的表达方式与原文的语言效果不同。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一波三折”的成语形容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成语在英语中很难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古装剧时,翻译人员需要对古代汉语的特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要以语言文化背景为出发点或参照,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

在古装剧中,引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也是造成不可译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中涉及到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规范、习俗礼仪等都与其他国家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保持原文的历史文化风貌和传达情感。

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父母有深厚的敬意,认为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因此“孝”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传统和信仰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普遍存在,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时将这种文化差异考虑进去,以避免造成误解或翻译不当的情况。

在观看古装剧时,人们不仅需要理解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还需要了解每个台词背后的文化语境,这也是造成不可译性的原因之一。

文化语境指言语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认知,包括习俗、信仰、道德等,这种文化语境在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关注文化语境的准确传达。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习俗中,人们认为结婚时要穿红色的婚礼服,因为红色代表幸福和祝福。

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被认为是婚礼的颜色,代表纯洁和爱情。

批判古装剧台词漏洞百出作文

批判古装剧台词漏洞百出作文

批判古装剧台词漏洞百出作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现在的一些古装剧,那台词真是让人
哭笑不得,漏洞百出!
咱就先说这语言风格吧。

明明是古代的背景,可主角们一张嘴,那说的都
是些啥呀!一会儿冒出个现代的流行词,一会儿又是不符合时代的大白话。


一个唐朝的剧里,女主角居然娇嗔地说:“亲,你可别欺负我!”我的天呐,“亲”这个称呼在唐朝能有吗?这不是穿越了嘛!
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用词错误。

有部剧里,一个大臣竟然说:“吾定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的知遇之恩,为吾皇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听
着挺慷慨激昂是吧?但问题是,“吾皇”这个称呼在那个朝代根本就不这么用!这就好比你穿着汉服却戴着顶牛仔帽,不伦不类的。

更搞笑的是,有些台词逻辑混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将军在战前动员
时大喊:“兄弟们,我们此次出征,不成功便成仁,但就算失败了,大家也不
要气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到底是要大家拼命还是别拼命啊?前
面说得视死如归,后面又说要留后路,这自相矛盾的,将士们都得迷糊了。

古装剧啊,咱既然要拍,就得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台词可是塑造角色和
营造氛围的关键。

漏洞百出的台词,不仅让观众出戏,还拉低了整部剧的质量。

希望编剧们能多做做功课,别再让这些奇葩台词来辣我们的眼睛啦!不然,咱
们看古装剧的时候,都得时刻准备着被雷得外焦里嫩咯!。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中国古装剧一直以来备受观众喜爱,其中不仅有华美的服装和精湛的演技,更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然而,许多观众也反映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无法直接翻译的问题,这就是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代汉语采用了许多与今天相差甚远的语法结构、用词方式和修辞手段,这使得直接翻译很难保持原本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但这些手法在翻译时却常常无法保持原貌,需要加以转译或注释。

其次,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十分复杂和繁多。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概念和制度都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时,需要对当时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够准确而恰当地传达原本的意义和内涵。

此外,中国古装剧中的一些情节和台词涉及到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例如,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家庭观念、男女关系等方面的概念和传统,在翻译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说明和解释,才能够使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最后,由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和多样,因此,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这也使得在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时,需要对具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更细致的分析和认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装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时,需要面对很多不可译性问题,需要对具体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摘要】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台词翻译却存在着不可译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使得部分内涵无法完整表达。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部分台词难以准确翻译。

音韵和韵味的损失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英文等外语无法完全还原古装剧的魅力。

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的难翻译性也给翻译带来挑战。

情感与文化情节的契合更是难以用外语表达。

提高翻译水平和尊重原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装剧的翻译困难重重,但只有尊重原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古装剧、中国、台词翻译、不可译性、文化、语言障碍、丰富性、音韵、韵味、人名、地名、物品名称、情感、文化情节、困难性、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

1. 引言1.1 引言古装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

随着中国古装剧的国际化进程,其台词翻译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更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翻译古装剧台词时,翻译者不仅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更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保留原作的音韵和韵味,同时避免遗漏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等难以准确翻译的部分。

古装剧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情节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恰当的契合,以确保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提升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是翻译古装剧台词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2. 正文2.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古装剧台词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语言障碍。

这主要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达方式,因此直译往往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一方面,中国古装剧常常使用古老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准确翻译。

对于一些古代称呼和礼节用语,英文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其中蕴含的尊重和礼貌之意。

中国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大量典故和历史背景知识,而这些典故在其他国家可能并不常见,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摘要】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语言特点的挑战、文化差异的影响、古代礼仪与现代文化冲突、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学内涵的难以翻译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困难之处。

在古代礼仪与现代文化冲突方面,深度的文化底蕴使得部分古装剧中的礼仪与现代观念产生分歧,导致翻译难以准确传达原意。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学内涵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度。

结合以上种种因素,可以看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的不可译性,这也使得翻译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不可译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古代礼仪、现代文化冲突、委婉含蓄、文学内涵。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的古装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随着中国古装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其翻译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翻译古装剧台词的过程中,译者们往往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古代中国的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古文化词汇和成语的运用上。

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风貌的还要考虑如何让目标语言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会影响到台词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古代礼仪、宫廷规矩等元素在剧中的表达往往需要译者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传达给观众。

对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中国古装剧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而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元素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由于古装剧台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翻译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更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理解。

研究中国古装剧台词的翻译不可译性,也能拓展翻译研究的范畴,丰富翻译理论,为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在中国古装剧中,台词的表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成语、典故、古诗词等。

这些语言现象在翻译中常常会带来挑战,因为它们可能在目标语言中没有一一对应或准确的表达方式。

“兔子不吃窝边草”、“花好月圆”、“青梅竹马”等成语和典故,在英文中可能无法找到确切的对应表达。

在翻译中国古装剧台词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符合目标语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辞藻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翻译难点。

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涉及修辞手法、押韵、古文化特色等,而这些特点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无法得到完美的再现。

翻译中国古装剧台词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尽可能寻找与其相匹配的目标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古装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台词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内涵往往是中国独特的,而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可能找不到一一对应的概念或现象。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他们的性格、命运、情感纠葛等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的,是其他文化无法完全理解和体验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也是中国古装剧台词不可忽视的文化特征。

宴会上的酒令、挑担子的俏皮话、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在翻译时会面临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

翻译中国古装剧台词时,译者需要对目标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传达和再现。

中国古装剧台词往往融合了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历史元素,这些元素与当代文化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时间距离和认知差异。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对话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是基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特色而构建的。

而这些历史元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可能会引起误读或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军事战争、官僚体制等也是中国古装剧台词中不可忽视的历史特征。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精美的古代服饰、精湛的演技和深奥的哲理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对于那些尝试将古装剧的台词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个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古装剧台词中的不可译性。

古装剧台词中的不可译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装剧台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涉及到很多特定的概念、习惯和价值观念。

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些元素很难理解和熟悉,因此在翻译时很容易产生歧义或失去原本的意义。

古装剧台词中常常使用了古代汉语,这种语言在形式和词义上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古老的词汇和释义,以及特殊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这些特点使得古装剧的台词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更加晦涩难懂,从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古装剧台词中经常包含有讽刺、双关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解方式。

要想准确地传达这些意思,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古装剧台词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描写往往十分细腻和复杂,不仅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原著中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从而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面对以上的不可译性,翻译人员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处理:他们可以选择保留一些不易翻译的元素,比如特定的文化背景、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等。

这样可以保留原著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可能让观众产生困惑和误解。

翻译人员可以尝试将古装剧台词中的古代元素与外国观众熟悉和理解的元素进行对比和搭配,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含义。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和角色关系,但可能会失去一些原著的独特之处。

翻译人员还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类似的词语、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替代原著中的特定元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外国文化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这种策略可以增加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但可能会失去一些原著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中国古装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影视剧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以其优美的古典文化和精美的服饰成为了观众喜爱的焦点。

而古装剧中的台词翻译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古装剧中的台词翻译中存在着很多不可译性,这也成为了进行古装剧翻译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展开讨论。

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主要源自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古装剧中经常出现一些古文辞藻和成语俚语,这些在中文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他语言中很难直接翻译。

比如一些古代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在中文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其他语言中却可能无法直接表达出来。

对于这些台词翻译来说,翻译人员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古装剧中的一些传统礼节和文化习俗也给台词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非常严格的礼节和等级制度,每一个称谓和称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而这些称谓和称呼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直接对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通。

比如一些官职头衔、尊卑称呼和亲属关系等,都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角色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贴合度和通顺度。

古装剧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也给台词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国古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比如饮食习惯、婚嫁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直接表达出来。

因此在古装剧的台词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对这些文化特色有着深刻的了解,并结合剧情和角色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化,以确保翻译的地道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译性,主要源自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传统礼节和文化习俗以及民族特色等方面。

在进行古装剧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这些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了解,并结合上下文和角色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和变通,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剧情和台词往往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感动。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中的一些台词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战,即不可译性。

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涵盖了很多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古代的官职称谓、礼仪习俗、文人雅士的修辞技巧等等,这些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或概念。

直接翻译这些词汇可能会使得观众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哲学观念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佛教的“诸行无常”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在中文中可能有很精细的表达方式,但在其他语言中却很难传达出同样的意思和感觉。

翻译师往往需要通过借用相关的外语词汇或者通过一些注释来解释这些哲学观念,以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意义。

中国古装剧中的一些韵文和对古典文学的引用也带来了翻译的困难。

古代中国文学中有很多优美的诗词和传世名篇,这些典故和引用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常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表达。

在翻译古装剧台词时,翻译师往往需要寻找一些具有相似美感和韵味的语句来取而代之,以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的美感和情感。

中国古装剧台词的不可译性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

翻译师在面对这些台词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创意,尽可能地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美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中体验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在古装电视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传统文化在古装电视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快速传播的新时代,古装电视剧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 体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扬与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下古 装电视剧市场诸如商业气息过浓、服装朝代颠倒、偏离历史 原貌等问题层出不穷,极大地影响了大众对历史的理解和接 受,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剖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原 因,对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话题。《琅琊榜》在国内创下收视第一的好成绩,不仅如此,
该剧还登上了戛纳电视节、非洲电视节,成为中国国际电视
总公司重点推介剧目。两部剧作不仅剧情引人入胜,剧中画
面更是精美细致,场景设置基本符合对应历史时间的风俗人
情,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刚正男
儿的家国情怀,引起观众的共鸣,实属电视剧发扬传统文化
60.53%
60.45% 16.31%
第一,脱离史实,严重违反历史常识,胡编乱造。历史
通过书面媒介记载下的虽然并不齐全,但大体的脉络和历史
走向基本完整,而越来越多的古装剧只是借用一个时间、朝
代,其中人物、故事千差万别,脱离史实,倾向于低俗化,
娱乐化,这是对受众的不负责,对历史的不负责。古装电视
剧特别是在一些“清宫戏”中,传统礼仪失实问题十分常见 :
一、古装电视剧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 史的洗涤,不断演变前进,它相较于现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 特点 :首先,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已有五千年的 历史,其广,丰富多彩 ;其深,高深莫测。其次,民族特色,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在文化斗争中, 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使文化入侵者被征服、 被同化、被融合。最后,种类繁杂,形式多样。思想、文字、 语言等一切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令我们身心愉悦、精 神富足的都是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和发扬 的独特性,文化的感染需要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古装剧通过 选取一定的年代背景,布置场景,以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人物 命运的变化展开剧情,逼真的场景设计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 觉体验,让他们全方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渲染和熏陶,以此 来达到在受众群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由此看来, 古装剧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效果和作用都是其他方式不可替 代的。

中国电视电影文字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电视电影文字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电视电影文字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快餐经济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阅读的时间很大部分被电视电影,网络所取代。

下面我们就电视电影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文字用语不恰当的现象加以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在高兴之余也要审视一番。

近来中国电影中的语言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大片电影中让人担忧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使用混乱,尤其是影片人物语言的使用不合背景,不合身份,不合时代等等,二是方言电影的崛起。

语言在电影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电影语言仍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前进中的不足,完美的电影艺术需要故事的情节、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的因素完美结合。

自从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以后,这个伟大而又神奇的东西开始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

电影是一门艺术,每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那么电影所运用的艺术手段是什么呢?画面!“画面指的是每一个电影构图。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第一任副会长朱玛教授这样说。

朱玛教授还说,“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小说语言运用的是文字,而电影…语言‟运用的是画面。

”这里朱玛教授主要是运用比喻的方式,认为“画面就是电影的语言”。

当今时代,文学传播已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同时我们也已经不满足单单文字带来的愉悦了,电影作品带给我们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电视则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不得不承认,纯粹的文字阅读欣赏已经不再占主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呼吁要重新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但文学要更好地得到传播与介绍,与影视结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

但是在有声电影的今天,真正的人物语言无疑是电影艺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段。

一部好的电影是由精彩的画面组成的,而精彩的画面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体现的,那么显然语言就是最能够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而语言的不规范运用,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心。

另外,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迅速扩大,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编辑、记者来不及接受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再加上外来文化和一些社会不良语言文字使用现象的影响,使广播影视语言文字工作出现了一些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探析

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探析

基于“框架”理论的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探析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古装剧的海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探析中国古装剧在对外传播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古装剧的国际化发展。

“框架”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在交际中如何利用与共享各种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在对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其利用并分享认知框架的情况。

首先,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所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这些特征对于了解中国文化而言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来说却可能显得有些陌生和难以理解。

因此,中国古装剧应该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讲述故事和传递情感,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引导观众理解并接受其文化特色。

其次,中国古装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观众的受众群体。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造成语言障碍、制作标准的不同甚至是观众口味的不同等问题,制约了中国古装剧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中国古装剧制作团队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和口味,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接受性和竞争力。

最后,中国古装剧在对外传播时还需要考虑版权保护和合作交流等课题。

中国古装剧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知识产权,对于影片的知识产权维护需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密,这就需要各国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立法和监督。

同时中国古装剧需要与海外影视公司、卫视和视频网站等合作,共同推广中国古装剧的全球影响力。

这其中也包括共同承担责任,进一步推广外流文化,并保护每一个细节的知识产权。

总之,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古装剧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得到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和解决。

只有更好地利用和分享各种认知框架,进一步提升制作和传播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古装剧国际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装剧中语言文字的错误及关于语言传播的思考
作者:傲蕾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传奇人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后来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出现与发展。

在电视剧与话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作品。

古装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对历史文化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让人们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一部优秀的古装历史剧,呈现给观众们的,往往更加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并准确的将历史文化知识展示出来,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传播都有着良好的促进和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三国演义》和《雍正王朝》,之后还出现了《后宫甄嬛传》等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喜欢,而且也被艺术界所认可和赞扬。

但是,也有一些古装剧却在语言文字上严重失实和扭曲,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这不仅导致人们误读传统文化、而且还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学习,对于语言文字的传播有着不利的影响。

本篇文章在对观众喜爱的古装剧进行语言应用上的探讨以后,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古装剧;语言文字错误;语言应用
最近于正的《凤求凰》上了微博热搜,不是因为剧情,也不是因为演员,而是因为里面的一句台词:“公主刚刚大病初愈”。

由此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吐槽,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古装剧中语言文化错误。

目前,历史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与支持,特别是在近几年,由于很多明星的加入,使得古装剧开始变得流行起来。

人们对于明星的喜爱,也推动了古装剧在我国的发展,其中比较流行的古装剧有《择天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在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古装剧对于人们起到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它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而且也有不利的一面。

具体来说,古装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但是在语言的应用上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

例如,在一些古装剧中会出现对白有错误,文化基础弱等情况,也存在着史实出现错误、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分析几种比较常见的错误。

一、字音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会发生读错字音、将字写错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纠正。

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公众荧屏上,那么就应该引起相关的人员重视了。

因为在关注电视剧的观众中有着很多的青少年,他们当前正处于学习新知的期间,过多的错误会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之前的热播剧《琅琊榜》中,就把“掣肘(chè zhǒu)”念成
“zhìzhǒu”;《甄嬛传》中,将“锦水汤汤(shāng)”误读成了“tāng”;《宫锁珠帘》中多次将“钮祜(hù)禄”中的“祜”念作“gú”等等...
此外,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错误,像经常会把似(shì)的”读作sì的;将给予(jǐ yǔ)读作给予(gěi yú);将“鲜血(xiě)”读作“xuě”(国家语委已将血改为xuě,但在最新字典里还没改,所以这个问题仅限于影视作品出品时来分析)等等。

同样的在现代影视剧里,同样有很多常见的错误读音,比如入场券(quàn),读成juàn;“教室(shĭ)”与“办公室(shĭ)”这样错误的出现,其实正确的读音应该为“教室(shì)”。

二、文字错误
除了读音错误,还有很多是文字错误,比如:《步步惊情》中将“沮丧”打作“且丧”;在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甚至还出现了把“寝”同“侵”相混淆的情况。

在《宫锁珠帘》中,把“开枝散叶”中的“枝”写成了“一支铅笔”中的“支”。

特别是在《楚乔传》中,这样的错误就更多了。

把“涅槃重生”写成“涅盘重生”;还把危及皇权中的“及”字写错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至”写成了“致”。

三、语法错误
在影视作品《凤求凰》中有这样的台词:“公主刚刚大病初愈”了。

这句话是很明显的病句,“刚刚”和“初”意思重复了,可以改成“公主大病初愈”或者“公主的病刚刚痊愈”。

另外,上面提到的这类错误还曾经出现在《琅琊榜》中。

类似的错误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凤求凰》里说:“他似乎好像是...”,像这样重叠性用词等等错误。

四、历史环境错误
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历史环境错误了,原因大多是编剧对于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以及台词过于超前化。

在播出的《杨贵妃秘史》中,竟然还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历史环境的词语,像出现了“黑帮老大”和“裸奔”等词语。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古装剧里所看到的太监在宣读圣旨时,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错误的。

这句话明清之前并没有出现,在明清之后才可以这样表达。

五、关于古装剧中语言文字错误及关于语言传播的思考
古装剧不仅有利于人们对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而且还能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是要想让古装剧发挥出以上的作用,影视的创作者就必须要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不能对重要的历史知识随意进行更改,应该对语言进行规范化,尽量地减少这些语言文字上的错误,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得传承下去。

在2011年的时候,广电总局办公厅为了提高电视剧的文字质量,还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其进行管理。

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在送审电视剧时,不仅要上交正常的材料,而且还应该做出相关的承诺,保证电视剧文字的质量。

经过检查以后,如果发现文字质量存在相关的问题,需要由相关的负责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可以看出,广电总局对于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视的,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为了确保对文化进行正确的传承,同时也能体现出对观众们的责任意识。

作为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必须要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去伪存真,合理的进行创作。

我国语委每年都会对字音不断修正,我们需要及时同步知获这些信息,不断加强学习。

净化荧屏,任重道远。

这是每一个影视制作者需要铭记的,这不仅让国民能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利于语言文字的传播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