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精品课教案

合集下载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 教案(适用于较深入的研读者)

《老子》五章  教案(适用于较深入的研读者)

《老子》五章教案洛阳一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一书在世界的巨大影响。

2.了解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3.介绍《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4.举例研读《老子》的主要思想。

5.《老子》的文学特色。

教学重点:《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老子》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人称“经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对《道德经》的翻译有1000多种。

中国古人传下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

二、《史记·老子韩非例传》中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译文】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老子五章》教案3

《老子五章》教案3

《老子五章》教案【学习目标】积累道、名、常、徼、玄、恶、生、成、形、倾等文言实词含义;理解老子哲学本体论、辩证法、绝学无忧、小国寡民的基本思想;背诵《老子五章》。

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老子,姓_____,名______,字_____,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叫《老子》。

《老子》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又称_______。

2.字音:欲以观其徼()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见()素抱朴受国之垢()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二、课文自习1.《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2《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2《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理念对中国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教学研读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选择的是《老子》第五章,主要侧重于探讨“道”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掌握“道”在《老子》第五章中的含义。

3.深入理解“道”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道”的含义和应用。

3.学会进行老子文本分析和探讨。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道”这一概念。

2.如何进行深入的老子文本分析。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学生讨论3.课文分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整体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应用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课文精讲和分析1.教师针对其中重要的段落进行讲解。

2.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三步:讨论交流1.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老子》第五章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道”的应用现状的探究和思考力。

评价方式1.课堂交流和讨论。

2.课后作文。

3.文献阅读报告。

四、教学延伸延伸阅读1.《老子》其他章节的阅读和研究。

2.《韩非子》、《庄子》等相关哲学著作的阅读和分析。

3.《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延伸活动1.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或考察团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真实生活背景。

2.举行“道德礼仪讲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的精神内涵和应用。

3.以“道”为主题,举办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本教学以《老子》第五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分析和探讨等多种手段,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大学老子五章教案

大学老子五章教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及其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况。

2. 深入理解《老子》五章中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 分析《老子》五章的语言、行文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平和哲学思想。

2. 《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五章中的抽象哲学概念。

2. 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老子》五章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2. 制作PPT,展示老子生平、哲学思想以及《老子》五章的要点。

3.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如关于老子的纪录片或讲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阅读1. 学生朗读《老子》五章,注意理解重点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老子的“道”是什么,它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老子的生平、哲学思想和《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

2. 学生朗读《老子》五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深入探讨1. 分析《老子》五章的语言、行文和修辞手法。

2. 讨论老子在《老子》五章中运用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原因。

三、联系实际1. 将《老子》五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五章的思想价值。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体会其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把握老子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重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2 课时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1.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2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薄弱,要引导其反复诵读,并积极讨论。

3重点难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老子》五章
导入:
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20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后人称其为“老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宇宙观——“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老子五章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老子五章教案1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一、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1.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 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老子其人其书教学预设可以参阅下列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这是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2 《老子》五章

2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2009年9月1日上午,澳门综艺馆热闹非凡,来自澳门五十所大、中、小学的二千五百名学生把综艺馆坐得满满当当。

访问澳门的北京奥运金牌运动员派出十一名代表,与澳门青少年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真情对话。

在交流中,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刘子歌透露说,她非常喜欢《道德经》,因为老子的思想可以让她在生活中少些功利心,心态更平和。

刘子歌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是老子的思想给她带来了心态平和,让她拥抱了成功!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那么,老子的思想能给你、我、他带来些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老子五章》,走进老子,走进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一个独具一格的思想家,一个风范光耀千古的智者。

二、作者及思想介绍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1、天命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有何进步意义?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你如何评价老子的这一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老子》五章完美版

《老子》五章完美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1 / 8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译文: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

2.拓展:好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2 / 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

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3.相关评论: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

“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

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4.问: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

”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

”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5.理解: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

3 / 8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要求人们做事不可拘泥于万物表象。

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德实质。

【第二课时】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2.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3.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

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4.问:怎么看待“清静无为”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

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

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4 / 8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

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2.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

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3.论述方法: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

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4.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素”“朴”是没有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私”“欲”使人迷失自我本性,这就需要人回到婴儿的天真状态,摆脱贪欲的控制,顺应自然,才能恬然自适,人人为私欲而争斗,则谁也难有安宁舒适之时。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1.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2.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