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21-22学导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21-22七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A.神话传说B.化石遗迹C.口述史料D.史书记载2.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盘古、女娲B.后弈、夸父C.炎帝、黄帝D.尧、舜、禹3.春秋时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4.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A.黄帝B.禹C.刘邦D.秦始皇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黄巾起义D.八王之乱6.“光武中兴”局面的开创者是A.诸葛亮B.曹操C.刘秀D.王莽7.西汉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长安B.洛阳C.建康D. 阳关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A.屈原B.董仲舒C.司马迁D.蔡伦9.“王与马,共天下”出现于A.东汉B.前秦C.北魏 D.东晋10.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A.女真族B.鲜卑族C.党项族D。
契丹族11.下列文物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炭化稻谷B.四羊方尊C.人面鱼纹彩陶盆D.刻字甲骨12.《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死亡),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这表明A.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华夏族开始形成C.夏朝灭亡商朝兴起D.禅让制正式确立13.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字以上,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
这说明甲骨文A.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B.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C.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D.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14.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右图所示,表中甲、乙处应填入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②少数民族壮大,统一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④为实现富国强兵,各国变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5.《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1-22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创新设计)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2.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3)影响⎩⎨⎧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①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②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
(3)影响⎩⎨⎧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②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2)措施: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3)结果⎩⎨⎧①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评试卷及答案
4.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22年8月开展一期主题为“中国汉字的光辉历程”的展示。以
下是展厅中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C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存
显
启凭借强大势力继承父位 “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的政治传统
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建立了
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说明统治者无德无才必然会导致王朝覆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B )
选项
A
B C D
史实
结论
良渚遗址发现稻谷、绢片残 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阶级分化相当明
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古书上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
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
(C)
A.金属货币更多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古代军事水平提升
6.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外观颜色选用银色与红色,象征冰火相约,又蕴含着“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评试卷及答案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6.下表中的商周甲骨文反映了( B )
甲骨文
象形
今体字
会意
形声
A.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汉字的造字方法已基本形成
C.记载的内容仅有祭祀的活动
不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井田制
D.军功爵制
13.夏、商、西周是中国的早期国家,为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基础。下列关于这三
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中,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D )
A.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太差
B.推行世袭制,天子能力低下
C.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过大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
和手工业区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D )
A.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我国已出现了文明的初始形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获得了胜利。黄帝部落
胜出的主要原
因是( B )
A.与其他部落结成了联盟
B.良政善治积蓄了实力
C.炎帝部落实力过于弱小
D.注意到发展农业生产
7.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的躯体被葬于菏泽市巨野县境内。菏泽市考古发现的
蚩尤墓与蚩尤传说相吻合。由此可见( C )
21-22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创新设计)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素养形成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过程。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结合天京事变,从“唯物史观”角度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兴起(1)起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建制: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3.全盛(1)北伐: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2)西征: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进军江西。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时间:1853年冬。
2.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3.内容土地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5.评价(1)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1)原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2)过程:1856年,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负气出走。
(3)影响: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
21-22版:第3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创新设计)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2.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概况: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③内容⎩⎨⎧a.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限制总统的权力(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军阀时期(1)政党政治的尝试①背景⎩⎨⎧a.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存在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旧官僚、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b.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②表现⎩⎨⎧a.概况: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b.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①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③1915年,接受“劝进”,当上皇帝。
最终被迫取消帝制。
2024关于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3篇
2024关于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3篇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学校“自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一、古代希腊文化1.希腊的地理环境–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希腊半岛的特点2.希腊城邦–城邦的定义–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的特点及区别3.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的含义–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4.希腊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希腊神话中的主要神祇5.希腊的奥运会–奥运会的起源和意义–希腊奥运会的规则和项目二、古代罗马文化1.罗马的起源–罗马城的建立–罗马王政时期的特点2.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共和国的建立和运作–帝国的出现和特点3.罗马的法律制度–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罗马法律的传承和发展4.罗马的建筑艺术–罗马建筑的特点–罗马建筑中的典型建筑物5.罗马的文化传播–罗马文化的传播途径–罗马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三、古代印度文化1.印度的地理环境–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河流域的特点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定义和原理–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和职业3.古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教的起源和教义–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影响4.古代印度的数学和医学–古代印度数学的贡献和特点–古代印度医学的成就和方法5.古代印度的文化繁荣–古代印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古代中国的科技1.古代中国的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造纸术对社会的影响2.古代中国的火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火药对战争和科技的影响3.古代中国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指南针对航海和地理的重要性4.古代中国的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5.古代中国的造船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和特点–造船技术对海上贸易的促进五、古代中小学教育1.古代中国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私塾教育的内容和方式2.古代中国的师傅制度–师傅制度的定义和作用–师傅制度在古代职业中的应用3.古代中国的制书术–制书术的发展和传承–制书术对文化教育的贡献4.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5.古代中国的经典诵读–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方式–经典诵读对古代人的影响总结通过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计划宗旨: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材分析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三、具体目标(一)常规教学目标:成绩目标: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四、能力达成目标: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五、保障措施: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1-22版:晨学任务单 第4课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步步高)
第4课(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词语积累1.课内词语(1)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4)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近义词语辨析(1)不啻·不免不啻:不止,不只;如同。
不免:免不了。
(2)试验·实验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旧时指考试。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指实验的工作。
(3)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
两者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既可指人,也可泛指一切事物。
(4)一如既往·日复一日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日复一日:一天又一天。
形容时光流逝;也用来形容时间长,日子久。
名句识记袁隆平语录1.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
3.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
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4.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
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的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5.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研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
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
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主题悦读1.典型人物劳动者之歌——李保国同志事迹摘录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课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共22张PPT)
明朝的建立
1368年 朱元璋 南京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巩固皇室。
明 朝 的 统 治
废除丞相制度 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 强化皇权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权力 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 大权。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引进 玉米、甘薯、马铃薯;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北宋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 (2)定窑、汝窑瓷器别致;景德镇兴起于北宋,后来成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手工业 的兴盛
北宋建立 960年 赵匡胤
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削弱相权; 文臣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制度,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北 宋 的 政 治
宋太祖 强化中央 集权
措施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注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重文轻武 扭转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意义:空前壮举、开创亚非海上交通线
民族英雄 戚继光 抗倭
明朝中期,倭患猖獗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东南沿海倭患;民族英雄
1644年 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巩 固 和 发 展 台湾回归 国家统一 对西藏 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一)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研究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研究惯差。
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研究。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研究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环节,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为目标,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
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
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风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
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入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
21-22版: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创新设计)
单元时空构建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通过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1)设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拓边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2)民族治理北方 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面 ①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①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民族关系(1)隋朝⎩⎪⎨⎪⎧①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②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隋朝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①民族交往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吐蕃 a.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b.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a.主要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 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21-22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创新设计)
单元时空构建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考导航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2)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
②大学士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 东汉、唐末、明末最严重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分别是明成祖和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地理概念,一般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 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3)影响⎩⎨⎧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靠近日本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结果: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
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历史上称为“隆庆开关”(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材料一:
北京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元谋人 早期人类主要遗址
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
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史记·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则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最突出趋势是
A.周天子由强变弱
B.国家数量由多到少
C.诸侯由弱变强
D.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14.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
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姨
缺考:
选择题(共 20 小题,20 分)
1A B C D 6A B C D
2A B C D 7A B C D
3A B C D 8A B C D
4A B C D 9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
11 A B 12 A B 13 A B 14 A B 15 A B
D. 东周开始
10.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
城宫殿复原),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夏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三幅图均可证明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21-22版: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步步高)
第4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把握结构,概览全文1.请结合文本把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填写出来。
答案①党的坚强领导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③科学防治,效果显著2.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主体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从国家、人民、精神、理念、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报道的。
3.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
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赏析写作技巧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21-22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步步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走了不少弯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建设。
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依然前进,取得诸多成就。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 1.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其对新生政权巩固的伟大意义。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素养链接 1.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线索。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结合史料概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体会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学导案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2.说出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学习重点】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学习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导学】
一、走近生活,链接历史:我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是南方的珠三角,长三角,也就是我国南方的经济要超过北方,因而我们许多同学家长打工地主要是南方。
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在南方还是北方吗?这节课我们走近历史,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的概况,对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向南迁移开始产生初步认识。
二、预习检测:
(二)淝水之战:
1.先听老师或同学讲故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交战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淝水之战也是历史著名的以____胜___的战役,_______打败了_________。
4淝水之战的影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
(1)请同学们归纳出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议一议: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什么后果?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课后导学】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 )
A.三国时期B.南北朝C.西晋末年D.东汉末年2.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3.此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4.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物,他们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这里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低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
(2)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3)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学导案
【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中考考点】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改革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课前检测】
1.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始于( )
A.秦朝时期B.西汉初年C.东汉末年D.三国时期
2.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B.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C.江南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三国时期,派人航海到达夷洲(今台湾)的是()
A.孙权 B.刘备 C.曹丕 D.诸葛亮
【自主学习】
一、五胡内迁
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文化,进一步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2、内容:﹝1﹞、494年迁都。
﹝2﹞、汉化措施:,,,。
﹝3﹞作用:促进了。
【学习探究】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
【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A.平城 B.长安 C.上京 D.洛阳
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迁都洛阳 D.改穿胡服
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
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
A.匈奴B.西晋C.鲜卑D.羌
(二)材料分析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东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并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犹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
请回答:
(1)这幅图是改革之前的孝文帝还是改革之后的孝文帝?你的依据是什么?“北俗”指什么么?
(2)这段材料体现魏主改革的什么内容?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魏主改革的其他内容你还知道吗?请写出来。
(4)魏主的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