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作业---200820315 周鑫华
病理生理作业
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2.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3.反常性碱性尿:酸中毒时尿液一般呈酸性,但在高血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时,远曲小管上皮Na+-K+交换增强,导致肾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故称之为反常性碱性尿。
4.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正常值为12+2mmol/L。
5.缺氧: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以致机体发生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6.肠源性青紫:亚硝酸盐、过氯酸盐、硝基苯、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中毒,使血液中形成大量高铁血红蛋白,这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为肠源性青紫。
7.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称为发热。
8.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9.全身适应综合征: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
10. 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和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引起的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11. 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2. 休克: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因子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加,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的一个病理过程。
1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
在DIC早期,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黏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可引起红细胞破裂。
病理生理题学题库及答案
病理生理题学题库及答案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的医学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生理学题目及答案,供学习和参考:1. 题目:简述炎症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答案: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血管反应和细胞浸润。
炎症的类型主要有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慢性炎症则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组织增生或纤维化。
2. 题目:阐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答案: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
肿瘤细胞通过局部浸润破坏周围组织,并通过血管和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
肿瘤的快速生长和代谢活跃也是其生物学特性之一。
3. 题目:解释什么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并简述其机制。
答案: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恢复血流时发生的进一步损伤。
其机制包括自由基的产生、钙离子超载、细胞膜的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4. 题目:描述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答案: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通常由内部信号触发,细胞死亡后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而坏死是一种非程序化的细胞死亡,通常由外部损伤引起,死亡细胞会释放内容物,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5. 题目:简述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答案: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增高、血容量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6. 题目:阐述糖尿病的分类及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答案: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多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不足有关,常伴有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7. 题目:解释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举例说明。
答案: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免费下载】病理生理学作业(1-9章)
答:该患者有代酸,代碱合并存在。 依据:因该患者肾功能不全,且内生肌肝清除率为正常值的 24%,导致体内大量固定酸不 能通过尿液排出而积聚体内,导致 PH 值下降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又因为患者 频繁呕吐而使胃液中大量丢失盐酸,使肠液中的 HCO3 得不到 H 离子中和而吸入 血浆导致血浆 HCO3 升高,PH 值上升而发生代谢性的碱中毒。
2
程,
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
简答题: 1、 何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我们将在急性损伤,急性感染时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某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①抑制蛋白酶,②抗感染,抗损伤,③结合运输功能,
④清除自由基。 2、 什么是全身反应综合症,分为哪三期?
答:发热临床分期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个分期。 其代谢特点:①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上升。 ②高温待续期: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 上保持相对平衡。 ③体温下降期: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直至回降到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2、 简述 EP 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哪几种? 答:EP 是内生致热原,是发热刺激物刺激机体后产生的 EP 细胞(包括单核——巨筮细胞, 肿瘤细胞及其它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 EP 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个素—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必做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慈溪学习中心—————————————————————————————作业1一、名词解释: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坏疽: 指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虎斑心:慢性中毒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疾病及病变,如不及时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风湿病:是一种与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二、填空题1. 判断死亡的重要标志是脑死亡。
2. 细胞组织适应性改变有四种: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3.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变质、渗出和增生。
4. 良性肿瘤的转移方式主要有:血道转移;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主要有:淋巴道转移。
5. 栓塞常见的类型有血栓栓塞。
三、简答题1. 简述肉芽组织的结构及其在组织修复过程中作用。
答: 1.肉眼观察肉芽组织的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嫩肉故名。
2.镜下观察基本结构为:①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均与表面相垂直,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肉眼呈鲜红色细颗粒状。
②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
③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
肉芽组织内常含一定量的水肿液,但不含神经纤维,故无疼痛。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2. 简要说明化脓性炎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答:①脓肿:为器官或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病理生理学第8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c)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a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b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E.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答】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的形态上和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和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在动物身上复制,就是能够复制,在动物中所见的反应也比人类反应简单,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不经分析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1.疾病的概念是指 ( c)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e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4.死亡的概念是指 ( d)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c )A.瞳孔散大或固定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C.自主呼吸停止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E.不可逆性深昏迷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b)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二、问答题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答】①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三学期课程作业ﻩ课程名称病理生理授课年级2014级专业护理班级专升本姓名《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一、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超极化阻滞状态: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3、细胞中毒性脑水肿:是由于某些毒素直接作用于细胞产生细胞代谢功能障碍,使钠离子和水分储存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内所致,但没有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常见于脑缺血,脑缺氧的初期。
4、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称经典型RTA(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所致的疾病。
5、肠源性紫绀:是指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经吸收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至20%—50%,患者出现头痛、无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及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微血管内膜发生部分血栓形成、狭窄或坏死,当红细胞流过时发生磨擦,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7、自我输液:休克早期由于全身小血管的收缩使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降低,促进组织液回流入血管,加之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从而引起回心血量增加的代偿性变化,称为“自我输液”。
8、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
9、解剖分流增加:肺动脉内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解剖分流10、肝内胆汁淤滞黄疸: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
病生习题及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病理生理教研室2008.3第一部分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二、简答题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脑死亡(brain death)2.健康(health)3.疾病(disease)4.病因5.诱因6.分子病7.基因病二、简答题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5.疾病发生的条件有哪些?6.什么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因果交替?7.疾病的局部与整体关系是什么?8.疾病时细胞受损方式有哪些?9.分子病有哪些种类?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疾病的现代概念?2.试述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及特点3.试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4.试述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5.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请举例6.举例说明因果交替规律在发病学中的作用7.举例说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在发病学中的作用8.为什么心跳停止不作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而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首要指标?9.死亡的现代概念及其判断标准是什么?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一、名词解释1.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2.aquaporins(AQP)3.hypovolemic hyponatremia4.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5.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6.edema7.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8.低钾血症和缺钾9.异位钙化二、简答题1. 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2. 试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病理生理习题集(有答案)
病理生理习题集(有答案)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一. 选择题A型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DA.致病因素的种类及作用方式B.疾病时机体的代尝方式及其调节C.疾病时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D.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2.疾病的概念中下列哪项陈述较为确切BA.疾病即指机体不舒服B.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C. 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D.疾病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协调障碍E.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细胞受损表现3. 病理过程是指 CA.整个机能代谢变化的经过B.疾病时病理变化的过程C.不同疾病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变化D.发热、炎症、休克、电解质紊乱等E.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4. 疾病的概念是: 在病因作用下 EA.引起了异常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改变B.导致机体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状况C.引起了细胞器官受损的状况D.出现不舒服.疼痛的状况E.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5. ①发热②炎性渗出③疤痕形成分别属于ABDA.病理过程B.病理反应C.疾病D.病理状态E.病理反射6. 死亡的概念指 DA.呼吸、心跳停止, 反射消失B.包括濒死期至生物学死亡期的过程C.组织细胞代谢完全停止之时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E.大脑的功能丧失7. 死亡的标志是 EA.瞳孔放大B.心跳停止C.呼吸停止D.意识丧失E.以上都不对8. 脑死亡是指 EA.脑细胞死亡B.深昏迷C.脑电波处于零电位D.脑干功能丧失E.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9. 下列哪一项可肯定判断脑死亡 BA.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B.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C.自主呼吸停止D.颅神经反射消失E.零电位脑电图10.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ACDA.损伤与抗损伤 B.康复与死亡 C.因果交替D.局部与整体11.化学性因素致病具有以下特点ABDA.选择性毒性作用B.致病作用与毒物剂量有关C. 有一定的侵入门户D.可被体液稀释或中和12.分子病包括ABDA.酶缺陷所致的疾病B.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C.药物中毒所致的疾病D.受体缺陷所致的疾病13.下列哪些因素属于疾病发生的原因ABDA.精神因素B.免疫因素C.年龄和性别因素D.心理因素二. 名词解释基本病理过程健康疾病三. 问答题1.试以外伤引起大出血为例说明发病学中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的规律2.何谓脑死亡?如何判断?四.选择题参考答案1.D2.B3.C4.E6.D7.E8.E9.B 10.ACD 11.ABD 12.ABD 13.ABD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 选择题(一). 水钠代谢障碍A型1. 体液包括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透细胞液B.血浆、组织间液C.除胃肠道内液体以外的体内所有的水D.结合水和游离水E.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2. 细胞外液指A.血浆B.组织间液C.淋巴液D.血浆、细胞间液和透细胞液E.漏出液和渗出液3. 构成机体重量的主要A.体液B.细胞成分C.骨骼D.肌肉组织E.内脏4. 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A.在不同年龄都是60%B.在新生儿、婴幼儿所占百分比小C.肥胖者占百分比大D.随年龄和脂肪含量而异E.和进水有关5. 下列哪一项是错的?A.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液因为电解质的mEq数大于细胞外液B.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Na+ , 阴离子是Cl-C.细胞内液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K+ 阴离子是HPO42-D.组织间液和血浆的溶质主要差别是蛋白质的含量E.保持细胞内外K+ 、Na+ 悬殊的浓度差主要通过膜上钠-钾泵6. 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A.Na+B.K+C.葡萄糖D.蛋白质E.水7. 机体在摄水多时排出水也多, 主要通过A.出汗B.不感蒸发C.排稀便D.肾排尿E.呼吸8. 血容量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A.压力感受器B.醛固酮(R-A-A系统)C.ADHD.PGEE.口渴感9. ECF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机体的水钠平衡?A.ADHB.醛固酮C.细胞内外钠交换D.血管内与组织间液水钠交换E.心房利钠肽10. 抗利尿激素A.是由神经垂体生成的B.是由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刺激分泌C.是由下丘脑视上核神经细胞分泌D.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E.只有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才促使其释放11. 关于ANP的作用哪一项是错的?A.抑制集合管对Na+ 重吸收B.增加GFR而利钠利水C.拮抗肾素-醛固酮的作用D.通过cGMP发挥效应E.血容量增加时使释放ANP减少而减弱ANP作用12.水肿是指A.体液增多引起肿胀B.细胞内液过多C.细胞外液过多D.组织间隙液体积聚E.压后有凹陷的肿胀13.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平均实际滤过压)是指A.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静压B.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静压C.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D.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E.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14.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是指A.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静压B.毛细血管动脉端流体静压减去毛细血管静脉端流体静压C.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D.毛细血管平均血压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15.引起全身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内压增高B.钠水潴留C.组织液生成过多D.钠水摄入过多E.心力衰竭16. 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钠水摄入过多B.抗利尿激素过多C.心房利钠因子过少D.肾小球滤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E.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抑制X型17. 透细胞液包括A.脑脊液B.眼房液C.胸膜腔液D.尿液E.肠液18. 易通过细胞膜的有A.水B.HCO3 -C.Cl-D.Na+E.K+19. 体内水的来源A.饮水B.氧化代谢C.肾小管重吸收D.食物E.血浆20. 钠的生理功能有A.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B.维持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C.为缓冲系统中碱基D.是酶的激活剂E.是骨骼基质成分21. 调节水钠平衡的内分泌有A.醛固酮B.心房利钠肽C.抗利尿激素D.ACTHE.PGE22. 引起ADH释放增加可因A.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B.血容量减少减弱刺激容量感受器C.血K+ 降低D.血管紧张素Ⅱ增多E.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23. 醛固酮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A.受ACTH调节B.受肾素-血管紧张素凋节C.受血浆Na+ 、K+ 浓度调节D.受血容量变化调节E.受流经致密斑Na+ 影响24. 下述哪些会出现细胞内水肿A.水中毒B.血管通透性增高C.低渗性脱水D.脑缺氧E.正常人饮水3000ml25. 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见于A.全身性水肿B.高血糖症C.Cushing综合征D.急性水中毒E.限制进盐26. 伴有体内总钠减少的有A.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期水中毒B.SIADHC.低渗性脱水D.高渗性脱水E.等渗性脱水27.试以表格总结比较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特点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原因血清[Na+ ]ECF量与渗透压ICF量与渗透压临床表现:口渴皮肤尿量尿钠血压体内总钠ADHAld补液原则28.组织间液明显增多引起水肿的原因有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淋巴回流受阻C.微血管通透性增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E.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29.球管失平衡导致水钠潴留即A.肾小球滤过增加, 肾小管重吸收减少B.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C.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小管重吸收不减少D.肾小球滤过正常,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E.肾小球滤过增加,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30.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最基本的因素是A.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B.有效晶体渗透压下降C.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D.淋巴回流受阻E.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31.水肿发病中肾小球滤过钠水减少可因A.肾小球病变B.肾小动脉收缩C.球管失衡D.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E.有效循环血量减少3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是因A.髓袢降支重吸收水钠增多B.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C.致密斑部位重吸收钠水增多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增多E.髓袢升支重吸收水钠增多33. 全身性水肿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是因A.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增加C.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改变了肾内物理因素D.抗利尿素分泌增加E.尿内溶质减少34.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可导致钠水滞留, 其发生机制有:A.醛固酮增多B.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少C.肾内物理因素改变D.ADH↑E.尿内溶质减少35. 心力衰竭引起水肿的因素有A.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B.肾小球滤过率↓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淋巴回流障碍E.肾小管重吸收钠水↑36. 炎症引起局部水肿的机制有A.肾小球滤过减少B.毛细血管内压升高C.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D.淋巴回流不足E.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37. 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有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有效循环血量减少C.醛固酮增加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组织间液流体静压降低38. 肝性水肿发生的机制有A.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钠↑B.肝灭活醛固酮↓C.肾小球滤过率↓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肝窦有效流体静压↑(二). 钾代谢障碍A型1. 钾平衡特点A.钾和钠一样主要从B.在细胞内占总钾98%都是游离钾C.多吃多排, 不吃不排D.尿中钾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E.肠道吸收钾能力差2.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远曲小管泌钾的因素?A.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 功能B.ADHC.管腔内[Na+ ]D.原尿中不易吸收的阴离子E.Ald3. 含K+ 浓度较高的体液是A.消化液B.汗液C.血浆D.脑脊液E.组织间液4.低钾血症不会引起A.心律失常B.碱中毒C.呼吸肌麻痹D.反常性碱性尿E.低比重尿5.高钾血症时不可能出现A.弛缓性麻痹B.神经肌肉症状C.心律失常D.心肌收缩性增强E.反常性碱性尿6.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A. ↑↓↑↑-↓B. ↓↓↓↑C. ↓↓↑-↓↓D. ↑↑↑↑E. ↑↓↓↓7.急性高钾血症不会发生A.心肌静息膜电位负值变小B.心电图QRS波增宽C.复极化3期减慢D.心电图T波高尖E.有效不应期缩短8.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肾小管集合管泌钾的因素?A.血浆钾浓度B.PTHC.管腔内[Na+ ]D.远端肾单位尿流速E.醛固酮X型9.各种病因,是通过下列几个基本环节引起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A.摄入过多或过少B.细胞内外分布变化C.内分泌紊乱D.酸碱紊乱E.排出过少或损失过多10.引起神经-骨骼肌兴奋性降低的有A.羟苯乙醇胺B.低钾血症C.高钾血症D.高镁血症E.低钙血症11.严重腹泻引起低钾血症是因A.食物中钾少B.尿钾排出增多C.远曲小管中不易吸收的阴离子增多D.从肠道丢失K+ 过多E.碱中毒12.低钾血症可引起A.肌肉无力B.多尿C.心律紊乱D.腹泻E.碱中毒13.高钾血症引起机体变化A.骨骼肌超极化阻滞B.和低钾血症相反C.与高钾血症发生快慢有关D.最危险的是心律紊乱E.可用注射钙剂治疗14. 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关系A.高钾血症常伴酸中毒B.碱中毒可引起低钾血症C.酸中毒可引起高钾血症D.低钾血症一定伴碱中毒E.慢性肾衰虽有酸中毒,血钾可正常15. 治疗低钾血症补钾的原则是A.最好口服B.补钾达5日必须停用C.尿量〉500ml/日时才可静脉滴注钾D.静脉补钾应低浓度慢速E.必要时可直接静脉内推注16. 治疗高钾血症可A.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B.注射镁剂C.口服阴离子交换树脂D.输钠盐E.注射钙剂(三). 镁代谢障碍A型1. 经肾排出镁过多引起低镁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肾小球滤过率过多B.肾小管重吸收减少C.甲状旁腺功能减退D.甲状腺功能亢进E.肾小管分泌过多2. 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主要是A.抑制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B.抑制钙进入神经纤维末梢而增强神经肌肉应激性C.引起低钾血症导致骨骼肌超极化阻滞D.加强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和神经肌肉应激性E.引起低钙血症而使肌肉应激性增高3. 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主因心肌A.兴奋性增高B.受低钾血症影响C.4期Na+ 内流相对加速D.缺血E.以上都不是4. 低镁血症常可引起低钙血症, 其机制为A.影响钙在肠内的吸收B.影响PTH的分泌及效应C.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钙D.使cAMP减少E.以上都不对5. 下列哪个不是镁代谢的特点?A.食入的镁只有小部分被肠吸收B.细胞中不同细胞器和胞浆中的浓度相同C.主要分布于细胞内D.主要经肾脏排出E.部分细胞外液的镁是与蛋白质结合的6. 促进肠及肾对镁的吸收的因素是A.甲状旁腺激素B.甲状腺素C.降钙素D.醛固酮E.VitD37. 细胞内镁离子浓度相当恒定, 其动态平衡的维持藉A.胞浆中与ATP结合的镁调节B.核糖小体中与RNA结合的镁调节C.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镁调节D.镁流入和流出网络闸门和细胞内Mg2+ 缓冲系统调节E.线粒体中与ATP和内膜以及基质中蛋白质结合的镁调节X型8. 高镁血症可引起A.心动过缓B.血压降低C.导泻作用D.低钠血症E.尿潴留9. 镁的生理功能有A.催化活化许多酶, 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细胞生长B.影响某些细胞的静息膜电位, 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C.调节细胞膜通透性和离子流D.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E.降低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10. 高镁血症A.常见于食入镁过多时B.多见于肾功能衰竭少尿时C.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时D.可见于Ald减少时E.多见于PTH增加时11. 下列低镁血症与高镁血症对机体影响中哪些是不正确的低镁血症高镁血症A.对神经肌肉影响引起手足抽搐引起肌肉无力麻痹B.对心脏影响引起心律紊乱不引起心律紊乱C.对血管影响引起高血压引起低血压D.对胃肠道影响引起腹泻呕吐引起便秘E.对血钙影响引起低钙,要用钙治疗不能用钙治疗(四).钙.磷代谢障碍A型1. 内分泌对钙磷代谢的调节有:A.VitD3 促钙磷在肠及肾吸收, 所以血钙磷总是呈同一方向变化B.PTH增加可动员骨中磷酸钙, 最终效应是增加血钙和血磷C.降钙素可影响肾吸收钙磷而降低血钙和血磷D.雄激素、雌激素有促骨吸收的作用E.以上都不对2. 下列有关钙代谢特点哪一项不正确?A.成人体内钙主要存在于骨中B.骨钙稳定不变只有疾病时才交换C.体液中钙有结合钙与游离钙D.与有机酸结合的钙可通过生物膜。
PCR作业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08级3班周鑫华200820315翻译PCR原理PCR(聚合酶链反应)的目的是制造大量基因的拷贝。
PCR有三个主要步骤,重复30-40个循环,这在一个自动化循环中完成,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加热和冷却装有反应混合物的试管。
1.在94℃变性:变性过程中,双链解开成单链DNA,所有酶反应停止(例如前面循环的延伸)2.在不同的温度退火:引物由于布朗运动而快速移动,离子键在单链引物和单链模板之间形成和破坏,更稳定的键会持续更长时间(引物正好合适),在小片的双链DNA(模板和引物)上,聚合酶粘附并开始复制模板,一旦安装少量碱基,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离子键就变牢固而不再分离。
3.在72℃延伸:这对聚合酶来说是理想的工作温度。
已经有几个碱基安装的引物对模板有强烈的吸引力,超过了破坏这种吸引的力。
就位但没有精确配对的引物再次松解(因为高温)并不再延伸片段。
碱基(模板互补)从3’端连接到引物(聚合酶从5’-3’添加dNTP,阅读模板从3’-5’,碱基互补的加入模板)做PCR之前首先应考虑下面一些问题实施流程:模板获取、引物设计、体系建立、PCR扩增、结果鉴定、体系优化一、模板的获取来源:病原体标本(Virus, bacteria, fungal cells)病理生理标本(Cells, blood, urine)类型:DNA模板RNA模板二、引物的设计:引物包括两条,即5’端引物和3’端引物。
引物决定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和长度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1)引物长度: 15~30 nucleotides(2)碱基的分布尽可能随机,避免出现嘌呤或嘧啶碱基的堆积现象。
(3)自身不应该存在互补序列(4)引物间不应该存在互补,尤其是两条应避免3’端的互补重叠(5)引物与非特异扩增区的序列的同源性不要超过70%(6)3’端的碱基最好是G或C,且一定要与模板配对(7)5’端的游离碱基不影响PCR反应的进行三、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条件控制:DNA扩增体系(25ul):缓冲液体系 2.5(pH8.3-8.8)模板DNA 2(50-100ng)Taq酶0.5~2udNTP 0.5~1(50-200umol/L)上游引物0.5~1(0.1-1umol/L)下游引物0.5~1Mg2+ 1~2.5(1.5-2mmol/L)水补齐至25ul四、反应过程确定变性,退火,延伸的温度、时间,循环次数五、PCR的结果检测分析及条件优化(一)PCR结果的常用分析方法1、琼脂糖凝胶电泳2、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PAGE)3、PCR-RFLP4、PCR-SSCP5、核酸探针杂交法6、PCR-ELISA(二)PCR扩增的常见问题:1、假阴性(没有结果)2、假阳性(有结果,但没有目的带)3、引物二聚体4、非特异性扩增(有目的带,但杂带多)5、PCR产物污染6、RT-PCR中RNA的降解(三)PCR结果优化:1、假阳性原因: PCR产物、含靶DNA的质粒、阳性对照、标本交叉污染、Taq酶中带细菌DNA 避免方法:严格实验步骤操作,注意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设立阴性对照2、假阴性原因:(1)标本处理(DNA丢失、杂质去处不干净、模板降解等);(2)PCR试剂(Taq酶失活、镁离子浓度过低或不加)(3)PCR过程中(PCR仪出问题、变性、退火、延伸温度不适宜等)(4)PCR产物鉴定中(没有加EB、凝胶浓度不够)避免方法:设立阳性对照3、引物二聚体引物间碱基互补过多引物模板比太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太多4、非特异性PCR产物原因:引物特异性不高或用量过多;酶质量不好或过多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或退火延伸时间过长;循环次数过多。
《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三学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病理生理授课年级2014级专业护理班级专升本姓名《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业一、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超极化阻滞状态: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3、细胞中毒性脑水肿:是由于某些毒素直接作用于细胞产生细胞代谢功能障碍,使钠离子和水分储存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内所致,但没有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常见于脑缺血,脑缺氧的初期。
4、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称经典型RTA(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所致的疾病。
5、肠源性紫绀:是指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经吸收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至20%—50%,患者出现头痛、无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及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微血管内膜发生部分血栓形成、狭窄或坏死,当红细胞流过时发生磨擦,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7、自我输液:休克早期由于全身小血管的收缩使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降低,促进组织液回流入血管,加之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从而引起回心血量增加的代偿性变化,称为“自我输液”。
8、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
9、解剖分流增加:肺动脉内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解剖分流10、肝内胆汁淤滞黄疸: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200820315 研究生3班周鑫华专业:生理学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分为两种临床类型: 应激性损伤( stress injure) 和应激性溃疡( stress ulcer) 。
颅脑术后24 h 内, 胃黏膜就会出现损害, 17%发展成为临床明显的出血, 胃黏膜发生出血后病死率高达50% ~77% ,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对手术的预后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未进行有效预防的病人75%发生应激性溃疡, 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很清楚, 目前认为其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诸多方面,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神经系统调节失调起重要作用。
下面就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简述。
1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强颅脑损伤后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一种酸依赖性病变, 高酸是黏膜病变发生的基础, 在脑外伤和神经外科术后病人及动物模型中都可观察到胃酸处于高分泌状态[ 。
颅脑损伤后胃黏膜病变出血率超过17% , 出血一般多发生在入院2周以内。
中枢神经系统( CNS) 在受到损害后3 ~5 d, 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达到高峰。
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加重了胃黏膜的破坏。
引起胃酸分泌增多的有以下多种因素。
1.1中枢神经因素研究证明大脑在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般认为下丘脑、室旁核和边缘系统是应激的整合中枢, 在胃酸分泌的中枢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手术创伤及术后水肿所致颅内高压均可引起脑内许多神经核团及神经递质的改变, 从而引起应激性胃黏膜病变, 其中下丘脑、室旁核、蓝斑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海马、杏仁等在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发生中有重要的意义。
脑干与丘脑受损可刺激副交感神经中枢或抑制交感神经中枢, 使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衡, 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液pH 值降低。
在体外, 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可引起胃酸的高分泌。
动物实验证实, 刺激丘脑下部某些区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
电解毁损动物迷走神经背核可减轻室旁核对应激性胃溃疡的刺激作用。
颅脑损伤本身引起的原发或继发的脑干、下丘脑损害, 也可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使胃酸分泌增多。
颅脑手术可直接累及CNS。
Cushing认为延髓迷走神经核与下丘脑副交感神经中心存在神经通路, 在此通路上任何部位的病变都会破坏其正常的抑制, 致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分泌过度, 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 他的理论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
另外, 颅脑外伤, 无论是原发的损害, 还是由于继发的脑水肿、颅内高压、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局部血流量减少以及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致伤因子的存在, 如果累及颅内某些特定的解剖结构, 如下丘脑、脑干、边缘系统等, 均可导致机体发生神经内分泌等的改变, 也与Cushing溃疡的发生有关。
1.2 体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介质因素当发生应激时, CNS 及中枢神经介质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及其他外周神经体液因子, 作用于胃黏膜局部, 引起黏膜缺血和胃酸分泌紊乱。
1.2.1 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脑损伤早期,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增加, 致胃酸分泌减少, 可反馈式地诱发胃泌素分泌增加; 同时, 增加的儿茶酚类物质, 也可直接刺激G 细胞分泌胃泌素,使血清胃泌素含量增加, 胃泌素水平增高, 从而引起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将已做胃交感切除的动物控制为低血压3 h, 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无变化,胃黏膜也无病变, 而未做胃交感切除术的对照组,基础胃酸分泌量增加, 胃黏膜有明显损害。
1.2.2 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发生与迷走神经的高活动性亦有密切关系。
迷走神经切断术能成功地防止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复发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外也有文献报道, 脑外科胃黏膜病变伴有迷走张力增高, 迷走张力增强可导致胃酸增多。
持续的颅内压增高,刺激副交感神经核及其皮层中枢, 使胆碱能及非胆碱能纤维兴奋, 释放乙酰胆碱及促胃泌素释放肽, 使胃泌素释放增加, 胃泌素分泌增多可使胃酸增多。
1.2.3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皮质醇水平与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应激时, 垂体- 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 后者使胃酸分泌增加, 抑制蛋白合成, 阻碍胃肠上皮细胞更新。
人体受刺激后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升高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
Yelken 等用小鼠研究证实应激状态能产生应激性黏膜病变, 溃疡病变的程度与皮质醇水平明显相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在下丘脑弓状核合成, 释放入垂体门脉系统, 能够减少胃液的分泌并增加十二指肠碳酸氢盐的产生, 对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颅脑外伤尤其下丘脑损伤时, CRH 分泌紊乱, 可加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文献报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 CRH-R1) 和迷走神经是引起胃肠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基础因素。
Antalarmin 是CRH-R1 拮抗剂, 通过拮抗CRH-R1 调节胃黏膜分泌的神经因素。
植物神经系统能够产生antalarmin 样作用, 尤其是迷走神经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CRH-R1 研究可能对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有重要作用。
1.2.4 生长抑素分泌减少应激状态下生长抑素水平下降失去对胃泌素的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大鼠在应激状态下生长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临床观察显示, 应激性溃疡患者体内生长抑素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人。
研究发现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对应激性黏膜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包括刺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分泌, 增加黏膜血流。
花生四烯酸可被前列腺素G/H 合成酶氧化成前列腺素, 或被脂氧合酶氧化成白三烯。
前者如PGE2、PGI2, 在胃黏膜内有高浓度的分布, 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及迷走神经刺激的胃酸分泌增加, 而后者促进炎症和延缓溃疡愈合。
有研究证实在应激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中, 两者PGE2 合成的差异不大, 但白三烯的合成量是对照组的10 倍, 提示应激状态下, 胃黏膜花生四烯酸的氧化转向白三烯的合成。
1.2.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分泌增加研究证明, TRH 作用于脑干核团, 通过迷走神经介导, 促进胃酸的分泌, 参与应激性溃疡发生。
TRH 受体在迷走神经背核处神经元胞内很丰富, 动物实验发现应激状态下, 中枢TRH 释放增加。
脑池内注射TRH 可以带来胃酸的高分泌, 有助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 而如果在脑室内注射TRH 受体的抗体, 则能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形成。
Koyuncu 等研究证实在应激开始前给予小鼠甲状腺素thyroxine, T4) 和三碘甲腺原氨酸( 3, 5, 3′-triiodothyronine, T3) 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减轻应激性溃疡的深度和面积, 其可能的机制是T3、T4 能够反馈性抑制TRH 的分泌, 使TRH 分泌减少造成。
1.2.6 5- 羟色胺( 5-HT) 释放增加应激时脑内5-HT 合成及代谢发生改变。
动物实验显示, 侧脑室内注射5-HT 可加重实验性应激性溃疡的程度, 而皮下注射5-HT 对应激性溃疡无影响, 这表明5-HT 直接作用在中枢, 5-HT 作为中枢递质参与应激性溃疡的调节, 可能由交感神经系统及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介导。
1.2.7 神经降压素( NT)NT 是一种神经肽, 主要分布在大脑及胃肠道, 在下丘脑室旁核( PVN) 处富含NT 能神经元胞体、神经末梢及NT 受体。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NT 参与了中枢对机体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
动物实验发现, 侧脑室内注入NT 可抑制大鼠胃酸分泌。
中枢内NT 与儿茶酚胺递质相互作用、影响, NT 注入侧脑室后可增加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含量, 而PVN 富含儿茶酚胺神经能神经末梢, 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因此, PVN 内注射NT 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 可能由该处儿茶酚胺所介导。
迷走神经切断后, NT 抑制作用不再出现, 说明PVN 内注射NT 对大鼠胃酸分泌作用与迷走神经中介也有关。
2 胃黏膜保护因素削弱正常人的胃黏膜接触胃酸和胃蛋白酶而不被消化是因为胃黏膜有自身保护作用。
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包括以下三方面: ( 1) 胃黏液- 黏膜屏障; ( 2) HCO3- 的中和作用; ( 3) 胃黏膜上皮的修复。
在应激状态下,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兴奋, 造成胃黏膜血管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 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 平滑肌强烈收缩, 胃黏膜缺血是应激性黏膜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颅脑外伤的病人由于外伤和手术中失血、继发性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均可导致脑灌注不足,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内脏血流量减少、胃肠黏膜缺血、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引起局部缺血性损伤。
胃黏膜上皮细胞缺血的程度要比胃血流量减少的程度更为严重。
胃黏膜是代谢率很高的组织之一, 对糖原和氧的需求很高, 但其自身糖原储备量低, 仅为肝细胞的1%, 且不能耐受无氧状态, 因此对缺血反应非常敏感。
黏膜上皮层的严重缺血, 导致ATP 和高能磷酸盐生成减少, 使维持H+ 渗透梯度的功能下降。
胃微循环障碍, 胃黏膜缺血、缺氧, 影响线粒体功能, 造成ATP合成减少, 能量供应不足, 细胞发生功能障碍, 丧失生成和分泌黏液及HCO3- 的能力。
同时, 颅脑损伤后植物神经调节失衡, 使胃酸胃蛋白分泌增加, 而胃黏液分泌减少, 导致黏液屏障和黏膜屏障作用俱失, H+ 逆扩散至细胞内, 细胞又缺少HCO3- 中和进入细胞内的H+ , 结果细胞酸中毒; 同时, 厌氧代谢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和黏液细胞的胞膜损害, 使细胞内溶酶体裂解, 释放溶酶, 细胞自溶、破坏、死亡。
禁食和应激情况下胃黏膜之所以易受损伤可能与黏膜巯基含量减少有关。
应激状态下胃黏膜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升高, 自由基产生增多, 谷胱甘肽(GSH) 在清除自由基过程中被氧化成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 同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 使GS-SG 转化成GSH 的反应减慢, 结果导致GSH 含量进一步减少, 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受抑, 从而使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严重降低而发生自由基蓄积, 如此恶性循环, 使胃黏膜损伤进行性恶化, 补充巯基化合物半胱胺酸或GSH 可防止胃黏膜损伤。
GSH 还介导SS、PGs 的胃黏膜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3 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正常生理状态下食管、胃十二指肠可将其内容物或少量反流物通过蠕动向下行排放, 并具有防止反流的解剖与功能屏障。
因术后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 胃食管连接处抗反流屏障破坏,发生胃食管反流, 同时因食管蠕动减弱不能有效而及时地清除反流液, 加剧了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和胰液对食管黏膜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