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 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 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 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 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 07年来,全国共考过 9道选择题,无简答题。
山东无题。
具体题目是 2. (2010 •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 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 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 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说重难点 重点: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租佃制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租佃关系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 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 度的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2、井田制
性质: 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 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 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 关系: 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 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第 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兼并原因、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应掌握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等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合作探究, 材料分析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 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 史,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
原始社会
土 地 制 度
土地公有制
私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 有 奴隶社会 有制——井田制 化 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 农 土 地 兼 并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封建社会
1、原始社会:实行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产力水平 低下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
3、土地私有制
正式确立标志:商鞅变法
君主土地私有制
私有 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第2课 超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
问题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1、 思考:地主主要以什么方式获取尽量多的土地? (土地兼并的方式)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 并 2、思考: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给社会带来 了什么危害? (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 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②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 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③ 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 出现的产物。 (2)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 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拥有部分 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 百亩之田”。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 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 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 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使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何谓“编户齐民” 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 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 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 算赋和口赋、徭役和兵役. ①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 为编户齐民。 ②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农民的主要负担): ①田 租:十五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20钱;B.口赋: 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不去则交更赋代役; ④兵 役:一生服役2年。 评价: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 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 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 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剥削压迫 农民的制度。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A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见课本)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实质:土地国有制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古者税 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 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食。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 大 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③趋势: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二、古代的土地经营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
④影响: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 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公田”或 北魏实行 “官田” 均田制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
租
土地高度集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 兼
并
佃 制
中,封建土 地制度成为 桎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谈感想
如果说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依据土地的 所有权可以买卖转让,兼并的是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租佃制出卖的就是 土地的使用权。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 天,大片耕地盖上了楼房工厂,我国法律规定 土地不可以买卖。想一想,基层政府出让的是? 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用权,而土 地使用权被某些人大量集中,这会对农村经济 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造成怎样 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教案【岳麓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板书课题)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第2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既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课标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提高学生阅读、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把重点确定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难点:井田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之下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内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自己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我所教的班级是文科普通班,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利用自主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来指导学生实现三维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标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因此我的教学过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副板书)课前预习→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选2篇)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选2篇)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篇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1]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1]第2课中国现代的土地制度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宣袁刚重点:中国现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状。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先生参与的积极性,培育先生的自学才干,同时可以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效果情形探求学习方式,激起先生思索的积极性,让先生在情形中取得知识、提高才干、升华情感,充沛突出先生的主体位置。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点先生阅读原始资料,从而得出相关的看法,拓宽先生的历史视野,丰穷人文外延。
[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和教员用书,搜集相关资料,并制形成课件辅佐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现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现代土地制度的演化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3、战国以后二、土地兼并1、缘由2、危害3、措施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2、租佃制(1)缘由(2)普遍化的进程(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4)积极的影响[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展现〝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先生的心情,翻开先生的思绪。
一、中国现代土地制度的演化设计思绪:这局部外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效果导学方式,组织先生阅读教材,思索相关的几个效果:〔1〕中国现代土地制度阅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现两位革新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先生看法到统治者也纷繁采取各种措施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只要顺应历史潮流的革新才干成功。
师生互动首先组织先生迅速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索效果:中国现代土地制度阅历了怎样的变化?先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树立起来。
展现图片及资料设问 从下面的图片和资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先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度私有,由周王将全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021年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以下是的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
2.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3.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 ___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 ___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租佃制难点:井田制的瓦解租佃关系1.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本课一些知识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而且学生的 ___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 ___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师生互动等途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教学方法①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②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导入新课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开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的对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租店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开展的一般情况,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理解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连锁性的开展。
从土地制度的开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消费者和土地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民根本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老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2、教学难点:土地兼并问题〔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俗话说的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句话表达出农业的重要性,再者中国古代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离不开土地。
因此这节课让我们来理解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确实立老师提问: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或者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靠什么生活?〕学生答复:采集、狩猎老师提问: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后来开展了原始农业。
那这个时期的土地归谁所有呢?学生答复:原始社会时期消费力比拟低下,消费出来的产品很少,而且需要集体劳动。
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老师总结: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老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学生答复:消费力比拟低,应该是集体耕作。
消费的产品数量比拟少,因此消费出来的产品平均分配。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重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课前自主预习区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由公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即“”。
(1)井田制的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井田制的内容: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_________。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性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_____________ 。
(4)井田制的瓦解:①时间:____________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____________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②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并且“___________”数量越来越多。
③原因:A.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要点点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都是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按照田地的实有数量和土地的好坏收税。
历史必修岳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
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明白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 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
知识与 能力
通过归纳土 地私有制及
教学目标
租佃的演变
历程,培养 过程与 梳理历史发 方法
展线索的能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力。
土地制度是社
会的基础,认 识土地制度演 变对社会发展 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3
•中国古代 土地制度 的几种形 态。
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
限。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 01导入 新课
04板书 总结
02教授 新课
03布 置作业
01导入 新课
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 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 学生的思路。
02教授
新课
中
废井田,开阡陌
国 古
重点:土地制度的形成
代
的 土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瓦解,待之而起的便是?
战国时期多种土地所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
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土地,其收入
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 兼
地主私有土地
并 扩
大
土地有多种来源。
地
产
自耕农私有土地
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
战国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
通过课堂表演化、教为师归私纳总有结的土方式地,深。化难也点的有理解立。 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说课流程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说教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1]
岳麓版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1、2、3、二、土地兼并1、原因2、危害3、措施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2、租佃制(1)原因(2)普遍化的过程(2)师生互动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问题探究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
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设问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和表演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害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八页的第一、二的楷体字内容,思考问题:地主兼并主要以什么方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土地了,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甲组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开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熟悉生产力开展是其演变的全然缘故。
3.情感、态度与价值看目标生产力的开展是推动社会开展的全然缘故,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开展是历史评价的全然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1、采纳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操纵课堂气氛。
2、咨询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考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纳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熟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3、战国以后二、土地兼并1、缘故2、危害3、措施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2、租佃制(1)缘故(2)普遍化的过程(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4)积极的妨碍[教学过程]一.废井田,开阡陌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演变: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因此得名,西周时期到达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缘故: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看上成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局部“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9道选择题,无简答题。
山东无题。
具体题目是2.(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说重难点重点: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租佃制难点:井田制的瓦解租佃关系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
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
三、针对教材和学情,说一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上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学法上课前:通读教材,了解的历史概况。
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
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
四、下面,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学生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学生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图片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教师介绍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问题探究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
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设问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学生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过渡设问那么地主是靠什么途径来扩大他们的地产的呢?(导入下一标题)教学反思这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将教材内容打破,进行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采取材料分析的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理念,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土地兼并设计思路此部分内容课标并未作明确的表述,但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害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八页的第一、二的楷体字内容,思考问题:地主兼并主要以什么方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土地了,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展示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设问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引导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学生农民、地主和封建政府。
组织课堂表演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他们带来的利害得失,最后请三方代表进行表演。
甲组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
如果情况更为严重的话,我们只有揭竿而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几无"立锥之地",我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乙组我们代表地主阶级,我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我们的地产是越来越大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也是花了银子从他们手里把土地买来的呀,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这也是合法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自耕农不善于经营了。
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国家并不能干涉我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
丙组我们代表封建中央政府,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
现在的自耕农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政府所能征收的赋税和徭役也越来越少了,国库空虚呀,而那些地主的地产越来越多,他们又用各种办法逃避徭役和赋税,真拿他们没办法,而且有些地主势力越来越大,逐渐不受中央的控制了,很有可能会造反呀,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设问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学生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设问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学生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
设问过渡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