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线的方式帮助学生。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如“陵”“辞”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五)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3、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七)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但在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学会欣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历史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板书课题《泊船瓜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2)学生跟着音频文件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七、作业设计1. 抄写《泊船瓜洲》全文,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
三、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小组讨论交流。
1、“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2、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2、师展示敬亭山的图片。有谁知道敬亭山?
学生说说。(图片《敬亭山》)
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师: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李白的再次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关注作者: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至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课 题
3古诗词三首
主备教师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藉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六下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下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下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上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识字等方法,会写3个生字,读准通假字“见”;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渚”“别枝”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想象画面、拓展链接等方法,理解三首古诗词描绘的景象,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从所读的古诗词想开去,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能用想象画面、拓展链接等方法,从所读得古诗词想开去,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识字等方法,会写生字“德”。

2.通过想象画面、拓展链接等方法,理解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的景象,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从所读得古诗词想开去,体会《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衔接主题,任务驱动1.任务驱动引导:同学们,在本单元前两课学习中,我们跟着课文去旅行,一起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跟随着宗璞欣赏了独特而美丽的丁香花,同学们还制作了精美的旅行手账。

这节课,我们将在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山水画,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在旅行手账中吧!(呈现学生作品)2.揭示诗题(1)引入诗题《宿建德江》,理解诗题意思。

①阅读注释。

你们知道建德江在哪里?(生:注释1中告诉我们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

)“宿”是什么意思?我们曾经学过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和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宿”都是住宿的意思。

齐读课题。

②联系生活识记“德”,反馈课前预习“德”字。

(二)朗读古诗,读出画面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泊”是多音字,停泊bó;“渚”是翘舌音,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年级【语文(统编)】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统编)】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①新愁是什么?旧愁又是什么?
②天为什么比树还低?
③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教学环节的引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学习。

(2)运用借助资料、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插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①用借助插图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新愁,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的旧愁。

②通过想象画面和结合生活经验感受远处的景。

③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感受近处的景。

【设计意图】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升华情感。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初读古诗,正确朗读。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课后第3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补充学习小贴士:
①选择其中一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在这句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请你圈一圈。

(3)根据小贴士的提示进行描述。

(4)出示相应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感受诗中的色彩美、动态美和静态美。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词组成,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内心的孤苦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的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的轻松、愉悦之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此诗是诗人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准备和希望奔入长安,结果未曾如愿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当时诗人停宿在建德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寂静无声、明月孤舟的景色,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理想的幻灭、羁旅的孤苦、仕途的失意......千般愁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作,北宋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心中对此奇景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本诗是第一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夜行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诗人从视觉(明月、树梢、喜鹊)、听觉(蝉鸣、蛙声)、嗅觉(稻花香)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乡村风光。

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

【学习目标】1.会写“德、鹊、蝉”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运用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这些方法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4.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编辑推荐: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8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8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3.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三首,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着重辨形:“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习任务三初读《浪淘沙》,了解诗意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 是教会学生抓住要点
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惟有、日长”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惟有:
只有;日长:天长了。)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
(2)交流:(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
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来飞去。)
(3)读诗思考:【出示课件 12】
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
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五、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
什么?【出示课件 13】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
景象。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
以动写静。(板书:宁静 以动写静)
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
境。
1.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示课 并提出质疑,体现了
件 10】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学模式。
(2)交流: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
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出示课
件 11】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童孙未解供耕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祖国的山川湖海、自然风光常常令人诗兴大发,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骚客们驻足流连,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中被记录、吟咏、流传。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组脍炙人口的古诗。

2.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课题:《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指导书写:注意“德”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

(3)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出示古诗朗读音频:指读,正音、识字,指导停顿、二、互相交流,提问检查1.同桌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课堂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三、学习《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要点:移舟泊烟渚——(诗人所做)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无奈夜宿;日暮客愁新——(诗人所思)诗人满腹愁绪,无心入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所见)结合插图找到对应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新“愁”:诗中哪个字眼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要点:“愁”字。

(1)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

结合已有积累和体验想开去。

联系创作背景,以及自己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深入感受孟浩然的羁旅之苦:“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

)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

) 联想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联想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

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词,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2)走近“月”的意象。

《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宿建德江》【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1.会写“德”字,读准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能够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2.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苏轼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建德江》也是“诗中有画”的名篇,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孟浩然进入这幅秋江暮色图吧!设计意图:通过诗中有画引出《宿建德江》,点出了诗歌特点。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
词的意思。2.抓住诗句的描ຫໍສະໝຸດ ,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提醒学生读出节奏,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投影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投影出示诗句意思)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

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的笛声愈来愈近、时续时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4.全班齐读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词三首》,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同时提高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如朗读、理解、赏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难点1. 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感。

2. 对古诗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和教案。

2. 古诗词朗读音频或视频。

3. 投影仪和PPT。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词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巩固学习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价值。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诗人:王之涣、李白、杜甫3. 诗词内容:简要概括每首诗词的基本内容。

4. 情感表达:简要描述每首诗词的情感表达。

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的短文,包括诗词内容、情感表达和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课后,可以通过作业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材解析《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

《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教学建议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教学时,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娇俏灵动的丁香花。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三幅意境隽永的山水墨画。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三幅图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鉴赏一番吧!(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听范读,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

4.出示会写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德:“心”上一横不要漏写。

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是一朵璀璨的浪花:她既有山水田园的水流潺潺,空谷幽香,她又有斩不断的离情别绪,婉转悲凉,她更有冷月边关的慷慨悲壮,荡气回肠,她还有诉不完的切切思念,炽烈绵长,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一起徜徉吧!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寒食。

5
内容总结
〔1〕2021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2〕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1 / 9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

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

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范文最新推荐------------------------------------------------------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3 / 9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范文最新推荐------------------------------------------------------ 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
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
5 / 9
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范文最新推荐------------------------------------------------------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7 / 9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范文最新推荐------------------------------------------------------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

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9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